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冷湖石油開發了多少年
擴展閱讀
巨大的鑽石有多少克 2025-07-04 22:55:57

冷湖石油開發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8-28 09:07:09

Ⅰ 拍攝《九層妖塔》的神秘小鎮再柴達木沙漠中的什麼地方

在青海的冷湖屬於新疆和甘肅的交界地區,位於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邊緣,這里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也是我國重要的礦區之一,但是隨著不斷的進行石油資源開發,這里的冷湖油田資源越來越稀少,依靠著冷湖石油得到快速發展的石油小鎮漸漸奚落,如今成為了一片廢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地方,人們都稱之為青海的神秘小鎮,直到電影《九層妖塔》的出現,讓人們又燃起對它的興趣,並為其增添許多神秘色彩,很多遊客還會特意來此拜訪青海這座神秘小鎮。

這座荒廢了的石油小鎮如今雖然早已沒有當時的繁華,但是從這里的種種痕跡可以看出當時的面貌,想像當時小鎮畫面,作為一個時代的雕像帶給人無限的遐想。石油小鎮沒有經過任何的開發利用,在荒漠之中顯得十分的特別和神秘,來到這里可以盡情的發揮想像力,探索小鎮。

Ⅱ 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摘自《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 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
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Ⅲ 青海冷湖的資料

冷湖。
1957年12月,設立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冷湖辦事處。
1959年9月,設立冷湖縣級市。
1964年,撤市改設冷湖鎮。
1992年5月,撤銷冷湖鎮,改建冷湖行政委員會。
1993年恢復冷湖鎮,冷湖行政委員會駐冷湖鎮。
冷湖總面積1.8萬平方千米,原屬於都蘭縣,50年代中期,隨著冷湖石油事業的發展而興起,並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曾為全國的四大油田之一。 1960年人口高峰時期,冷湖市城市實際人口曾經多達3萬多。1960-1991年,冷湖曾是青海石油管理局的機關所在地,後該機關搬遷到敦煌,冷湖城市也進一步衰落,時至今日,冷湖實際人口僅剩6000餘人左右,主要工業也由石油轉為鹽化。

冷湖過去的城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老基地城區,海拔2750米,水源較為豐富,臨接主幹交通,為後勤補給基地,有運輸處、機修廠、器材處等單位。今該城區已經完全廢棄。

四號基地城區,海拔2780米,北距老基地城區10公里,南距離五號基地城區15公里,為指揮機關所在地,有局機關、研究所、總醫院等單位。今為冷湖鎮,建成區1.9平方公里,但其中也夾雜很多廢棄的建築。

五號基地城區,海拔2770米,石油開采前沿,有油礦、鑽井處、水電廠、煉油廠等單位。今該城區已完全廢棄。

冷湖氣候環境惡劣,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僅14.9毫米;日照大,年日照時間達3553.9小時;並且還風沙大,最大風速25.0米/秒;蒸發大,年蒸發量3137.3毫米,另晝夜溫差大、氣壓低.....,腹地滿目遍野幾乎寸草不生,加上荒廢城市的殘垣斷壁,恰似第二個凄慘的樓蘭。

冷湖的存在具備重要的戰略性質,和柴達木的格爾木、芒涯、大柴旦形成海西重要的戰略走廊。冷湖有一些小河流,如哈勒騰河、泉集溝等,並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也有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鉀、硼、鋰、鎂、石鹽、芒硝、石膏、銅、金等(其中鉀資源探明儲量為22416.3億噸,佔全省儲量的32.4%;鋰鹽已探明儲量179.94萬噸,佔全省儲量的11.67%;芒硝儲量為12.98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4.5%;鎂鹽探明儲量為10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7.3%;湖鹽儲量為1289.9億噸,佔全省儲量的39.4%;硼礦儲量為91.6萬噸)。
從以上資源看,如果整合得當,冷湖繼續維持一個小城市的格局是沒問題的。但冷湖要恢復當年的威風,要擴大城市容量來提升宜居力度,對於人員需求少的鹽化工業來說還遠遠不夠。
目前,海西鐵路規劃中的格庫鐵路、格敦鐵路均不經過冷湖,冷湖因此在物流和交通上更加滯後,影響了物流機會對城市的促進因素。
冷湖具備多種荒漠特徵,適宜發展荒漠旅遊業。
羅列一下,冷湖可以打造的自然和人文遺存景點。
1、賽什騰山
2、蘇干湖和牛郎織女湖
3、冷湖雅丹地貌(青海魔鬼城)
4、鹽田鹽池
5、冷湖石油城紀念遺址
6、日光城和風城及大戈壁體驗

如果冷湖可以得到政策優惠,建立一座「小拉斯維加斯」也未嘗不可,冷湖海拔是柴達木諸城中最低的,又地處偏僻,四圍之地荒蕪人煙,適當發展該行業,還可以加強旅遊業,增加收入,匯集人氣,提升居住環境。

Ⅳ 青海連續發現幾個億噸級油氣田

從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獲悉,青海油田千餘名科技工作者歷經10個寒暑,突破地質認識禁區,攻克高原咸化湖盆4項油氣地質勘探理論技術,開拓了8大重點勘探領域,連續發現5個「億噸級」油氣田,夯實了青海油田在「十三五」期間建成千萬噸規模高原油氣田的資源根基,提升了高原油田在中國石油西部重要能源戰略接替區的地位。

劉雲田表示,油氣地質理論和勘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從冷點變熱點、難點變亮點和重點的巨大轉變,破解了油氣地質勘探領域「高原」和「咸化」兩大關鍵詞背後的世界級難題,創造了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的歷史性突破。迄今,該理論成果已指導青海油田連續發現5個億噸級油氣田,新增探明油氣儲量4.6億噸,油氣產量從419萬噸上升至738萬噸。

青海油田是青藏地區唯一的油氣規模生產基地,油氣重大發現和產量快速增長對滿足和保障甘青藏地區的能源需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防、邊疆建設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同時,天然氣產量的提升和儲量的新發現,改善了青、藏、甘、寧等地區的燃料結構,使1000多萬居民受益,尤其是天然氣清潔能源保護了青海三江源、祁連山以及青藏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

Ⅳ 冷湖石油小鎮為什麼廢棄

冷湖石油小鎮廢棄的原因是石油資源的枯竭。

1959年,冷湖油田年產原油30多萬噸,躋身於全國四大油田之首,給我國現代工業的崛起和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當然這個成績離不開第一批開采冷湖石油的工人和家屬辛勞貢獻,他們不僅開發了冷湖油田,也建設了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

然而曾經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現在已經被廢棄,變得和「鬼城」一樣。這是因為冷湖油田資源枯竭,原油產量逐年減少,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冷湖石油小鎮就這樣被廢棄了。

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石油發展戰略的東移和油田原油產量逐年減少,冷湖油田也慢慢進入低谷時期。不可再生資源支撐起來的小鎮,最終也會隨著產能的降低而走向消亡。

1977年西部尕斯庫勒油田被勘察發現,80年代敦煌七里鎮青海石油基地建成,冷湖石油小鎮的數萬名石油職工家屬在國家的號召下,相繼東遷西移,撤離了冷湖石油小鎮。沒有了人口支撐,曾經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走向沉寂,只留下一片如同樓蘭古國一樣的小鎮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