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危機的對世界影響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10天,阿拉伯幾個主要產油國宣布,將海灣地區石油價格提高17%。阿拉伯世界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發動的石油戰正式打響,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這次石油危機觸發了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全球經濟危機,並對此後的世界經濟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等12個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發動「齋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配合戰爭,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戰爭爆發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輸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國際石油市場一片恐慌,標志著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開始。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產油國連續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給西方國家來了個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歐佩克組織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國際油價從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擊了嚴重依賴石油的世界經濟。當時,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200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門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閉。尼克松總統還下令降低總統專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
美國國會則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的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而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據統計,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
1978年12月,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場每天短缺500萬桶,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10,致使油價動盪和供應緊張。到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頓,終於使油價創下每桶41美元的紀錄,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致使尚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危機中恢復元氣的世界經濟再一次陷入大規模的嚴重經濟危機。
石油危機促使西方改變經濟戰略,調整經濟結構,以減少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還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開發。由於各國積極開發油源,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產量在1982年超過了歐佩克組織。石油危機促進了節能與環保產業的發展。同時,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美、德及日本等國還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戰略性石油儲備。
盡管各國防範石油危機的意識日益增強,但石油危機仍然無法完全避免。1990年海灣戰爭和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發了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盡管由於國際間防止石油危機形成的機制日趨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給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石油危機的陰影仍然無法消除。「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緊要的戰略問題。
『貳』 石油危機為什麼導致通貨膨脹
石油危機,會使國際石油價格暴漲。而許多國家必須依賴石油進口,石油價格的暴漲,會使這些國家在大量買入石油後其高漲的價格會導致國內使用者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不得不提高售價,而導致下游的購買者的實際購買力下降,這就叫所謂輸入性通貨膨脹。很無奈。一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許多國家對國際石油的高度依賴,所以,出現輸入性通貨膨脹的情況就完全不可避免。
『叄』 1973中東石油危機引起了什麼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
『肆』 介紹下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 *** 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昌雀高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耐尺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
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特 *** 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
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
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
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
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
主要集中在沙特 *** 、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
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
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
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
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特 *** 。
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
(參見://info.news.hc360 2004年6月2日。
)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
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歲碼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
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
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
*** 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
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 *** 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
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
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
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
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
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
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
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
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
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
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 *** 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
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
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
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伍』 第三題,石油危機為什麼會對經濟產生不好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起,石油成為美國的主要能源,進口石油日增。從中東進口大量石油價格長期在每桶2元以下,廉價的石油成為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中東產油國早就對低廉的油價不滿。1973年,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禁運,同時大幅度提高油價。沉重打擊了美國的經濟,也影響到美國人民的生活。
影響:
沉重打擊了大量依賴進口石油的美國經濟,也影響到美國人民的生活。此後,美國政府不得不採取節能措施,並開始研究太陽能等新能源。
『陸』 石油危機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多次出現石油危機,原油價格也因原油產量大小而不斷變化。一些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建造、使用大型油船,從中東地區把成噸成噸的原油運到本國儲存起來。目前,世界上60%的石油是經海上運輸的。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由於油輪的觸礁,碰礁,擱淺或失火,海上事故不斷發生。此外,還有油輪的壓艙水,洗艙水以及各種船舶的其他含油污水,每年湧入海洋的石油有百萬噸以上,使海上原油污染越來越嚴重。
1963年,一艘貨輪在美國西南海岸遇難,大量燃料油流入海中,使美國當地一周內幾十萬只蛤被殺死,當地養蛤業收獲量僅為常年的9%左右。1967年3月,一艘名叫「托雷•卡尼翁」號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一次就有10萬噸原油流入海中,污染了140多公里的海岸及海灘。1978年3月16日,美國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號失去控制,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使大量原油泄漏,在海上形成一條18海里寬,80海里長的海上油帶,污染了法國130海里的海岸,使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為生的海鳥中毒身亡。經濟損失幾千萬美元。在對海水清理過程中,僅打撈原油就有2.5萬噸。1984年12月21日,美國一艘油輪在華盛頓州西部海面航行時不慎觸礁破裂,使得艙內80多萬升石油傾瀉在海面上,現場上一層油膜,造成632隻海鳥死亡。
『柒』 石油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美元在某些國家的過快貶值,石油在瘋狂的上漲,糧食產量在全世界的減產,已開始給全球的許多國家帶來了,直接的亂象了.美元兌人民幣已經在6.8元左右了,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在中國的許多外資企業,如果能挺過今年,也許明年會有機會出頭,如果挺不過今年,那就只好關門大吉了. 隨著人民的幣的一路飄紅,而越南盾的一路滑落(至6月23日止,黑市交易價為1美元/17600越南盾左右),將給整個亞洲和世界帶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由於出口企業的原材料,都是以人民幣來購料,但是出口到美國的價格卻並未有多大變化,這導致大部份出口企業的產品成本上漲,但是以美元結算的國際金融體系的不平衡波動,造成目前至少中國每天的外匯儲備要憑空蒸發幾十億美元.而這種由美元體系建立的石油經濟,糧食經濟等象瘟疫一樣,迅速影響著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和美元外匯儲備多的國家. 目前,中國作為世界最多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在亞洲的各發展中國家裡頭,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一個國家. 由於人民幣不斷的升值,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因為,中國人的人民幣升值,並沒有給中國人帶來好處,中國人並沒有太多機會用這個優勢去消費美國的產品. 同時,當全世界其它的國家都在跟美元體系的波動相關聯時,也間接地幫助美國消除了次貸危機的壓力,這也是美國人想控制的局面,但是如今只能看運氣的實際情況,因為他們的手也再無法伸這么長了,連美國都無法控制局面,那麼中國這個世界美元儲備第一的國家,也只好跟著美國跳迪斯科了.
如今,石油已漲到了145美元左右一桶,前幾天,有石油輸出國,曾戲稱可能漲到300美元一桶,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那對於中國來說真的不是一件什麼好事了.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能源消耗國,手中原來的美元能買的石油也越來越少了.美元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隨著石油輸出國的對美元疲軟情況的擔憂,對價格的提高,以避免貶值帶來的壓力,將是給石油需求大國,美國.中國.日本等能源消耗大國,帶來更大的能源危機,這也就間接的造成了發生能源戰爭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了.
曾經有人說,美元上漲和下降,對中國人沒什麼影響的說法.如今,可能再也不成立了:石油對當今各國的通貨膨脹影響: 當你們的汽車在路上跑時,一公里需要2元成本時,你還能說與你沒有關系嗎?(當然現在還沒到這個價位,在此只是比方.如果以100公里平均10升油,如今的97#汽油/6.7元升左右;柴油6.3元升左右),我們公司的一台東風神行2.4商務車,每跑100公里,需油12升左右,按現有油價格計算,每公里需已經0.8元了。如果是私人的車,特別是按揭一族,每天平均跑20公里,油錢16元 + 保險費天/12元左右 + 養路費天/2元左右 + 每天個人生活費10元 + 每天按按揭車費用30元 + 社交及個人日常費用平均天/10元 = 80元 , 這些費用只是個人供車的人士,不包括其養家糊口支付的費用。 當一個公司的汽車開支,以前每個月開支是2萬元,現在是3萬元甚至4萬元,你們還能說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沒有影響嗎?當石油產品材料,由原來的幾千元/1噸,漲到現在的二三萬元/噸,你還能說對公司的產品價格沒有影響嗎? 可是我們出口到美國的或者世界各國的產品均是以美元結算的佔70%大多數以上,如果是以人民幣結算的情況下,那麼人民幣升值反之則是真的對中國來講是好事.特別是我們要多進口外國貨,全部要用人民幣兌美元的比例,用人民幣支付.所有石油產品,也用人民幣結算,這樣中國的人民幣升值,才有可能給中國帶來一些真的實惠,否則象現在這種牆里開花牆外香,除了中國政府拿了一大筆廢紙在手上,隨時隨著各種能源的高速漲價(這其中包括石油),中國的手頭上的美金最終會變成過期的船票,分文不值!
我在2007年的12月份就提出過中國政府要大量購進黃金和保值的能源產品,但是卻有一些不知是不是網特的人員,公然說我賣國和扯淡等甚至更惡劣的語言.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的平凡民眾,都能看到的情況.我不相信中國的政府看不到嗎? 國家領導人真的不知道這些情況嗎? 我看不是,主要是真正的賣國精蠅太多了,這些人中有許多是在國外讀書回來的,腦袋裡早就裝滿了西方社會那種變質的優越感,彷彿自己也是外國人,在一些場合下甚至動不動就說你們國內人怎樣怎樣,他們完全忘了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祖先曾經也是中國人,甚到如今有的人也還是中國人的身份,只不過因為出了趟國留了個學,鍍了一層金.就自以為變成了一等公民,而成天地在自己有機會施展時,以國外的一套來進行企業或者政府的實務管理,這樣的人多了,被這樣座陣的公司.機關.政府公務員佔領的領域多了,多到中國的最高領導層都沒辦法控制的局面,中國危矣! 如不能及時從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對最主要的經濟領域和國家戰略單位的一把手進行一次清理,中國將會用十年或者是二十年發展的時間,來為這些民族敗類買單.
一個沒有民族危機感的國家,是極端危險的.改革開放後,國人才剛剛開始能吃上飯,可有些所謂的精蠅們,卻已經「國內房子住不了,國外房子又找好,家裡養個黃臉婆,二三四奶竟賽包,一頓飯局以萬計,一隻寵物賽百民,一部小車上千萬,一股黑勢鎮八方。」這樣的公務員多了,這樣的精蠅多了,如果國家再不去整治,未來真的很渺茫了。
我不喜歡日本人,但是正是因為日本人全體國民都有一種危機感,所以他們的產品和經濟成為了世界上第二的地位,連美國都不得不服日本人的創造力,而正是因為日本人有了危機感,他們才會去拚命吸取別國的能源,並且不斷地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先廉價買回能源,作為國家的戰略能源也好,未來生存能源也好,反正是用花紙去買回來他們最需要的實物。而不是,象中國的某些官方機構或者是個人,用花紙買回來並不比國產貨好的「高級設備」,高級轎車,等等。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產品呢?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象我們這樣的一介平民,既使有再多的好建議的想法,也只能在網上發發牢騷,根本沒有任何人去關注,最多有幾個有同感的憂國憂民之士,跟一個貼那就是作者找到知音的最大回報了.糧食產品對各國的經濟及社會穩定的影響: 當糧食產品,食用油每1升/25元時,你會說與你沒關系嗎?(現在已經普通食用油5升桶裝/75元左右);當普通大米漲到3元/斤時,你還敢說與你沒有關系嗎?(如今已經漲到1.5元/斤了),6月23日的央視的「國際時訊」新聞報道,《人民日報》記者任志彥在印度了發回的最新報道,印度的大米已經漲到44盧比1斤,而去年的這個時候是20多盧比1斤,在印度中產階級的人現在是一天吃2餐飯,貧下中農連一餐有的都吃不上了,有的農村家庭連鍋都揭不開了。盧比兌換人民幣和美元的價格如下:
1 盧比 = 0.1903 元人民幣 , 1 元人民幣 = 5.2556 盧比
1盧比 = 0.02299 美金 , 1 美金 = 43.495 盧比 如果中國的大米漲到印度這個價格,大約是6.8元/斤時,可能月收入/低於2000元以下的家庭(3口之家),真的是同印度一般情況了。
而現實情況,好在中國出了個科學家袁隆平教授,用最少的土地養活了13億人民,最其碼沒有讓這13億人民受餓,這是他老人家創造的世界奇跡,也是保障了人民其碼能吃上飯的最低生活要求。在我們故鄉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土地成片荒蕪無人耕種,留守的都是老幼病殘,有老人的除了一年種一季稻,可以夠一家人一年的吃飯就夠了。其它的什麼作物都不再種了,比如早些年自家都還會種的油菜籽,小麥,棉花等。現在基本上,都沒有種了,除了種幾粒谷,其它的什麼生活物資也都是全靠在外打工的兒女寄錢回家給他們到鎮上去買。而鎮上的物價,有一半以上比深圳經濟特區還要貴許多。不過總算還好,中國農村起碼還有糧食可以自供。 但是,象一些非洲國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在飢餓中渡過的,有許多兒童由於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最終被餓死或長期的營養不良而病死。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國家,現在記不清是哪一個國家,那裡人民為了填飽肚子,去山上挖一種什麼泥,用它做成泥餅來充飢。這樣的國家,連最起碼的連的糧食是什麼都是一種奢侈的想法。 隨著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都在以糧食來提煉能源產品,以填補國內的能源危機情況。其實這是一種公然的反人類生存行為,在他們口口聲聲說中國的發展過快,導致世界能源及原材料價格飛漲的混帳話中,完全忘卻了自己正在用反人類生存法則的方式,向不發達國家和貧窮國家炫耀著自己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中國人正當地合理合法地使用能源,卻被他們想方設法的妖魔化。 由於美國這樣的無賴流氓國家的操控,導致人們連吃飯也在漸漸成問題了。原來早晨喝的豆漿,還有一點顏色,可如今只能喝能照見人影的豆漿了,因為黃豆已漲到5元一斤!原本可以吃到一個拳頭大的饅頭,現在只可吃到三分之二拳頭大的饅頭,因為麵粉也在快速漲價!原本可以喝到有點綠豆影子的綠豆湯,現在只可以喝到大部分靠放調味料的綠豆湯,因為綠豆已漲到六七元錢一斤!原來,可以吃老遠聞見香味的菜籽油,如今只可以吃到沒有任何味道價格卻貴得嚇死人的調和油,而且還是什麼轉基因產品。總之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國人都麻木了,因為說什麼都是在放屁,政府好象總是在為商人考慮得多些。金龍魚油漲價毫不憂豫地批准,等到中國的企業來申請,又不再批准了,留給金龍魚一個有道德良心的商家之美譽。 其實真正影響全球糧食危機的國家,要從糧食產量上來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居壟斷地位,僅美國一國,糧食年出口量所佔全球份額常年穩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出口國和乙醇燃料生產國。美國現有耕地面積1.9億公頃,由於生產效率高,農產品過剩,長期採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復耕,且目前多數土地每年僅一熟,而其氣候條件完全可一年兩熟,可見國際「糧荒」和糧價上漲其實仍處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國,尤其是美國手中,一旦它們決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或提高糧食戰略儲備量,危機就會緩解。美國掌握了世界糧食市場的控制權,糧食進口國將受控於美國是國際市場糧食短缺造成的必然趨勢。美國每年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印度推銷其農產品,而印度為了保護自身農業和農民的利益,拒絕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力圖實現糧食自給。控制和反控制的斗爭始終在大國之間反復較量。 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印度農業委員會的一個官員告訴記者,辛格政府已經認識到糧食生產低迷「已經嚴重威脅到印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糧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對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 由於最近糧食價格的瘋狂上漲,「糧食暴動」情況開始威脅各國政府的生存,這種情況也許就會以戰爭的狀態在這些國家蔓延開來,這是一場人類為了生存的戰爭,尤其是「飢餓騷亂」已經波及到與美歐各國利益緊密相關的地區,比如北非和南亞。在北非地區,激進的伊斯蘭武裝分子正利用糧食危機壯大自己的力量。而在南亞,在巴基斯坦1月份舉行的議會選舉中,選民們給了總統穆沙拉夫領導的政黨沉重一擊,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無法忍受高漲的糧價,並將之歸咎於政府。「我們關心恐怖主義和其他事情,但是首先我們關注的是基本生活需要,」伊斯蘭堡24歲的護士阿加蒂說:「人們希望找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中東是另一個熱點。在約旦,主糧價格也在一年之中上漲了60%.「我的蔬菜幾乎賣不出去了,」海珊布雷迪說,他在約旦首都大清真寺附近經營一個攤位,「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呢?」阿卜杜拉國王擔心1996年出現的「糧食暴動」卷土重來,當時憤怒的市民攻進了卡拉克市的警察局。葉門政府更加憂心忡忡。葉門人的平均收入只有每天1.86美元,政府還得面對索馬里難民潮以及北方的部族沖突和連續不斷的恐怖主義威脅。糧價上漲如同火上澆油。自今年2月份起,葉門小麥的價格翻了一番,大米和食用油的價格上漲了五分之一。自3月末起,麵包價格引起的沖突已經導致數人死亡。過去一個季度以來,黎巴嫩的食物價格上漲了145%,敘利亞上漲了20%.「連過去不值什麼錢的歐芹,價格也突然漲到原來的三倍,」大馬士革一名居民抱怨說。 即便是在像迪拜這樣富庶的地方,糧食危機也有重大影響,那裡的超市保證至少在一年內不會對20種主糧提價。顯然,許下這樣的諾言是為了防止在當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築軍團」中引發不滿和恐慌。沒有這些建築工廠,迪拜正在忙著建設的那些氣勢宏偉的酒店、博物館和藝術島都將化為泡影。這些外國工人薪水豐厚,但是以當地貨幣迪拉姆支付,與正在貶值的美元捆綁在一起。在摩天大樓和購物中心的陰影下,海灣地區全球化的受益者們幾乎不能應付這場「食物暴動」。「與其他地方相比,不滿、憤怒在中東地區帶來的後果更加具有地理政治學意義,更加嚴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人員羅賓洛奇說。結束語: 石油.糧食.美元正在越來越多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朋友,你們准備好了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去嗎? 總之家住農村的朋友,請千萬要叮囑家中的父母,糧食不要忙著拿去換幾張紙呀!存糧比存錢更來得實惠些!! 糧食永遠不會貶值. 新糧出來再賣舊糧吧!塗光明
『捌』 國際糧價、油價大幅回落,糧食和石油危機會帶來哪些影響
首先會帶來國際社會對糧食供應的干預。聯合國、世界銀行、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家機構不僅呼籲各國不要限制糧食出口,還積極斡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糧食供應回歸國際市場.隨著7月22日黑海糧食出口計劃的簽署,烏克蘭糧食已經離開黑海港口,運往世界其他地區,可出口糧食5000萬噸,出口量比一年多一點。隨著糧食供需基本面趨於平衡,國際糧價將逐步回落。
我國農業供給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可以化解風險。雖然是糧食進口大國,但我國基本口糧供應是有保障的。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七年突破1.3萬億斤,創下13657億斤的新高。同時,我國糧食儲備充足。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總庫存充足,處於歷史高位。我國糧食儲備豐富,今年即使受疫情影響,秋糧豐收依然保持。雖然物價上漲,但根本不會出現糧食危機。我們開始加大和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很大保障。
『玖』 能源危機會造成什麼後果
能源危機會造成的後果:最嚴重的是工業崩潰,甚至是爭奪剩餘石油資源的戰爭。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當時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石油、煤炭、傳統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枯竭,而新能源生產供給系統在運輸、金融、商業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引發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機。
中國能源危機
中國能源更需外部「輸血」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激增,中國能源更多依靠外部「輸血」。中國一次性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消費量達68.8%,石油天然氣為23.1%,總體上看我們還處在煤炭時代。
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成為一名晚了近百年的世界石油消費國俱樂部里的「新生」力量。中國海關總署2013年1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約為2.71億噸,同比增長6.8%。有專家預判,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將達到2.85億噸左右,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
此外,2009年起,中國從一個煤炭凈出口國變成煤炭凈進口國。2012年,中國累計進口煤炭2.9億噸,進口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的日本近億噸。天然氣也開始大量進口。
『拾』 73年的石油危機是如何引發的經濟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就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但是,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脹同時存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