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的來源是什麼
石油的來源:古代有機物變來的。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1)石油的來源決定了什麼風險擴展閱讀:
油價與全球宏觀經濟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的,但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不穩定的。
在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下,石油的政治屬性弱化,經濟屬性成為常態,金融屬性越發明顯,油價波動成為金融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平時聽到的播報的「油價」,一般都是紐約和倫敦期貨市場的即時價格,事後統計和研究用的油價則一般都是現貨市場的交易價格。
② 石油市場系統風險因素分析
國際油價波動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使得油價呈現復雜性運動,同時這些因素也是石油市場系統風險的主要來源。我們將從影響油價波動的幾個主要方面來闡述它們對油價的風險作用。
4.2.1.1 市場需求
近些年來由於國際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導致國際石油市場需求總體上持續上升,這給油價迅猛上揚產生了長期的巨大的支撐。從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震盪上漲,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桶,並一路保持,到2008年7月中旬沖高至147美元/桶的歷史紀錄。2008年7月中旬開始,持續整個下半年,有關國際經濟發展放緩、石油需求增速降低,甚至絕對下挫的預期屢屢出現,導致國際油價震盪下滑,從歷史最高點跌破2008年底的30美元/桶。
展望未來,由於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仍然強勁,石油需求增長仍存在動力(圖4.1),而石油替代能源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陰影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石油需求風險將是國際石油市場的長期壓力。
圖4.1 國際石油消費量增長態勢
(據EIA)
4.2.1.2 市場供應
國際經濟發展帶動石油需求不斷走高,而石油市場供應能力增長緩慢,調整空間有限。尤其是自2003年以來,作為國際石油供應市場主力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剩餘產能由維持在200萬桶/天左右躍升至2009年的433萬桶/天,並預計在2010年和2011年超過500萬桶/天。給石油市場交易者尤其是對沖基金提供了很多炒作的題材,如地緣政治、颶風影響、軍事沖突等,都通過石油供應情況影響油價的波動,給保證石油投資者的收益帶來了明顯的不確定性。
2007年,OPEC國家石油產量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3%,非OPEC國家佔57%。由近幾年的世界石油產量增速發現,OPEC國家最近幾年的產量增長緩慢,增速不斷下挫,2007年甚至出現同比減產1.2%的跡象(圖4.2)。
圖4.2 世界石油產量增速比較
(據BP統計報告,2008)
如圖4.3所示,到2009年,根據美國EIA在2008年8月公布的SEO預測報告,OPEC的石油產量將降至3160萬桶/天;而OPEC的整體生產能力會呈現上升勢頭,結果導致O PEC剩餘產能在2009年將有所上揚,達到433萬桶/天。但是,相對高位平穩增長的石油需求,剩餘產能的力量顯得很薄弱,國際石油市場還將長期維持脆弱的平衡態勢(圖4.4)。
圖4.3 0PEC剩餘產能
(據EIA)
圖4.4 世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
(據BP統計報告,2009)
此外,未來石油資源地質條件越來越嚴峻,而石油開發的技術創新進展緩慢、開采成本提高明顯,造成顯著提高石油供應能力的願望短期內難以達成,國際石油市場還將長期承受供應方面的風險。
4.2.1.3 投機沖擊
回顧上一輪油價上漲,最突出的特點是投機資金大肆炒作。2007年,美國股市和樓市受次貸危機影響陷入持續低迷,作為國際原油期貨交易貨幣的美元不斷貶值,大量投機資金轉入商品期貨市場,導致全球商品期貨價格全面大幅上漲,其中以原油價格首當其沖。
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剩餘產能的不足是投機資金炒作油價的主要理由。當人們預期剩餘產能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增長時,大家都會做多油價,用套期保值迴避油價高漲的風險,這樣油價自然就上漲了。2008年6月份,來自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報告顯示,當時囤積在期貨市場中的資金高達2600億美元,而2003年這個數字僅是它的1/20。這其中,純投機的資金比例佔71%。
如圖4.5所示,從石油期貨持倉量角度看,在美國NYMEX交易所,2003年,石油期貨總持倉量為54.2萬手/天;此後,持倉量持續上揚,到2007年,總持倉量達138.1萬手/天,增長1.5倍,年均增長率為23.1%。在此期間,NY M EX 原油期貨價格震盪上揚,連創歷史新高,由2003年的31.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88.9美元/桶,增長1.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30.2%。2008年,更是出現了140.97美元/桶的歷史高價。
圖4.5 NYMEX油價與未平倉合約數
(據EIA和CFTC)
根據CFTC提供的歷史數據,NYMEX交易所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如圖4.6所示。我們發現,一方面,在NYMEX石油期貨市場上,盡管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仍然高於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但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正在不斷收縮,而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持續上揚,使得它們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可見,近些年來,投機力量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跡象明顯;另一方面,油價與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的總體趨勢負向相關,而與非商業交易商的持倉比例的總體趨勢正向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3年以來的油價上揚中,投機交易活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支撐。
圖4.6 NYMEX交易所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
(據EIA和CFTC)
在石油期貨市場,投機商的交易分為頭寸投機和套利投機(指跨期套利)。從頭寸投機交易情況看,近幾年來,一般而言,多頭與油價呈現正相關,而空頭往往與油價呈現負相關關系。總體而言,多頭和空頭都在震盪上行,與油價保持一致態勢(圖4.7)。
圖4.7 國際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的頭寸
(據EIA和CFTC)
從油價與套利投機交易的關系發現,套利持倉量與油價咬合緊密,步調相當一致。近幾年,兩者都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圖4.8)。
圖4.8 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的套利持倉情況
(據EIA和CFTC)
4.2.1.4 匯率影響
國際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因此美元匯率波動對油價起伏存在顯著的影響。為考察國際石油市場與美元匯率市場交易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採用名義價格,即市場交易價格。
從市場交易的角度看,國際石油市場方面,WTI油價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我們採用WTI原油現貨日價格數據,單位是美元/桶,來源於EIA。美元匯率市場方面,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交易是美元匯率交易乃至整個國際匯率交易的最大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選取歐元對美元名義即期匯率作為研究對象,該匯率也是日數據,來源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即美聯儲)。
考慮到2005年夏天以來國際油價波動受地緣政治和游資投機炒作等非市場性因素影響巨大,因此為了盡量避開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更准確地從市場角度定量分析油價波動和美元匯率起伏的互動關系,我們選擇區間2000年1月4日到2005年5月31日共1342個樣本,價格走勢如圖4.9所示。
圖4.9 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走勢
(據EIA和美聯儲)
總體而言,2000年至2002年,油價整體下挫,美元持續升值;而2002年以來,情況出現轉變,油價持續攀升,美元一路貶值,可見,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之間基本上具有一致的走勢,相關性較強,相關系數為0.78。
為了進一步計算歐元對美元匯率對油價的沖擊,分別以美元和歐元計價,計算了2000年初至2008年6月底的WTI國際油價(圖4.10)。結果顯示,如果油價以歐元計價,自2003年以來,整體應該下挫。可見,這些年美元持續貶值對油價高升具有明顯的助推力。
圖4.10 油價與美元匯率的關系
(據EIA和美聯儲)
4.2.1.5 石油市場重大突發事件
國際石油市場上重大事件往往會影響石油供需,進而引起油價波動,因此分析國際油價的波動規律及市場風險時,重大事件的考慮不容忽視。自197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重大事件如圖4.11所示,圖中油價為名義價格,具體事件情況請見附錄。
圖4.11 國際石油市場自1970年以來的重大事件
(據EIA)
③ 石油的風險有那些,舉個例子
只要有投資活動,就必然存在相關風險,這一點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石油期貨投資項目是當前國際上熱門的投資方式,對其風險性的識別和防控是進行該項投資的重點內容。
在我國的石油經濟界中,一般會把石油項目的風險分為地質、技術(含工程)、經濟(含市場)和政治四大類。但是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不同,風險因素及其影響程度也備不相同,不能一概論之。
1.地質風險因素。具體表現為構造特徵(斷層、圈閉等)、儲層特徵(層序、諷積相、夾層、裂縫分布等)、油藏特徵(溫度壓力、液體性質、水體能量等)、滲液物理特徵、溫度壓力系統、油氣水性質、產出注入能力、生產特徵等。
由於石油是深埋在地下幾千米的,它的生成、運移、儲存以及開采等流程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據統計數據表明,國際上公認的找油成功率一般在25%左右,石油勘探風險在70%~80%。
2.技術風險因素。具體表現為開發方式的選擇、鑽井工程方案、採油工程設計和地面建設工藝流程的設置等。
3.經濟風險因素。包括市場供求關系、價格、利率、匯率變化等。
4.政治風險因素。如社會環境、經濟政策、國家政局、戰爭等。
石油期貨的投資風險取決於石油本身的不確定因素。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學會進行風險分析才是重中之重。目前較常用的風險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種: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1.盈虧平衡分析。盈虧平衡分析是研究石油項目投產後,以利潤為零時產量的收入與費用支出的平衡為基礎,測算項目的生產負荷狀況,分析項目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度量項目抗風險能力。項目的盈虧平衡點越低,說明項目適應市場變化能力越強,抗風險的能力越大,虧損的風險性越小。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預測和分析項目不確定變數因素發生變動而導致項目經濟評價g標發生變動的靈敏程度,從中找出敏感因素,並確定其影響程度與影響正負方向,進而制定控制負影響敏感因素的對策,確保項目經濟與決策的總體安全。其作用是為了提高對項目經濟效果評價的淮確性和可靠性,一般來說,項目相關因素的不確定性是項目具有風險性的根源,敏感性強的因素的不確定性給項目帶來的風險大。
3.概率分析。風險分析常用的 較成熟的方法是概率分析。概率分析又分為客觀概率和主觀概率分析。
石油期貨的投資風險大小由石油本身的特質直接決定,要想在石油期貨投資中獲利,對其投資風險的意識和分析必不可少。
④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確的來說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傳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謊言,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為時過早。如果目前真有那麼確定石油可再生的話,不管哪個國家都會偷偷加大生產力度好好撈一把,省的以後掉價了。
你可能會認為,說不定是各個國家已經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達成了統一並且緩慢的生產,以防止石油掉價?但是縱觀當今的世界,在各種利益沖突面前,很難保持這樣的一致性。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出來攪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並沒有達成共識。
下面就說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現在的爭議在哪?
石油是當今工業 社會 的血液,很多的化學燃料都是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並且人類目前還依舊處在使用化學能源的階段,因此石油就成為了保障人類工業持續運轉的必要原料,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現在都離不開石油,如果真的發現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也沒啥可藏著掖著的,這對人類是件好事。
人類使用石油的 歷史 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公元前的3世紀已經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來燒飯、取暖和照明的 歷史 了,而當時的時候並不是說向地下打了鑽孔主動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是這些流體燃料常常會因為地下壓力被噴到或流出地表。
人們當時對這種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紀人類才大規模的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自從美國打出世界上第一個採油鑽孔至今,已經生產了將近數千億噸的石油。我們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廣泛性,那麼人們就像知道這種黑色的粘稠液體燃料是怎麼來的?
長期以來,關於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為兩大派別:生物成油說(有機起源說)和地球碳循環成油說(無機起源說)。
無機起源說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元素混合以後自發形成的,這中間肯定有十分復雜的物理化學機制。這種說法就意味著地球一直在不斷的製造著石油。
但無機起源說無法解釋石油復雜的化學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質分布情況。雖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氫元素(11% ~ 14%)還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並不是由簡單的原子組成的,而是由碳和氫構成的大分子烴類(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混合而成的。地球內部確實存在很多的碳和氫,但他們在地球深處混合成復雜的烴類分子並通過岩石縫隙向上滲透並形成石油的具體機制並不是很清楚。而且,這種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各個地區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學家支持這一觀點,但石油的往上滲透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油田已經采空了,但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為依據說石油是可再生的,但這個現象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畢竟石油是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地區石油過度開采,導致壓力下降,其他高壓地方的石油滲入是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的。拿出來說石油可再生並不不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只能說是一個疑點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舊是主流的有機生成說,雖然是主流說法,但也存在一些疑點。有機說認為,在地球的遠古時代,海洋中生活著一些比較簡單的原始生物,我們知道生物都是有機分子構成,等這些生物死後,大量的遺體就被掩埋,並於空氣隔絕,在細菌的作用下經過了復雜的化學過程,經過漫長的演變和地質過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實跟煤的形成很類似。
隨著油田地質和石油化學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葉綠素和動物身體內的血紅素相似,當然石油也就有有機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於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來解釋。最有力的證據是石油都產自於和生物關系十分密切的沉積岩中,所以有機起源說也就成為了科學界公認的一種說法,當然這個說法也是石油會快速枯竭的來源。
但是在有機形成說中,也存在一些疑點,包括上文中說的一個疑點,隨著開采深度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在地球深處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源,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滲入是來自地球深處還是周圍的含油層。所以這個疑點也被經常用來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說法。還有就是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確實還在無生命的其他星球上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確實。不然早就推翻有機說了。
總結:現在說可再生還是為時過早所以兩個學說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來的瑕疵。但是現在就急著說石油可再生簡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後證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處通過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形成,並緩慢的往上滲透,但是這個碳循環也是相當緩慢的,不是說我們人類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馬往上滲多少,畢竟這是一個自發的碳循環過程,並不是機器在地球內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科學家也還沒真正弄清楚。
目前兩個結論,一是生物死後經過長久的堆積加上地殼運動形成的。二是地殼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現磚石或者碳酸鈣一樣,可能就是地殼運動產生。
會枯竭不是謊言,因為石油和煤碳等礦產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是在幾千萬至幾億年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如果過度開采就會面臨枯竭。不過人們不必擔心能會枯竭,現在人們已經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現在還有可燃冰、乾熱岩等可開發利用,總之人類在不斷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來會出現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會出現能源枯竭,會有新的能源來替代。
世界上有兩大騙局,一是石油,二是鑽石。鑽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構成,卻被包裝成「稀世珍寶」,天價銷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殼內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說」,其實是可再生資源,不會枯竭。
石油號稱「工業的血液」,用途廣泛。而它的成因與可否再生的說法已逐漸接近真實。
石油的成分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質、膠質、瀝青質及碳質。主要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的化學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氫、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鎳、釩、鐵、銻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國內石油的名稱和使用 歷史 悠久,名稱是由北宋時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時間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與枯竭論石油的形成,傳統的說法是「生物沉積變油說」,最近幾年的說法是「地殼內的碳形成說」。後者的說法日益佔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傳統理論,油價也隨之下跌,車主們暗暗慶幸。
「生物沉積變油說」,是1956年由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論》里提出的。論文認為:石油是一種古老的化學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億多年以前的海洋藻類及古老恐龍等生物在地殼中經過高溫高壓等漫長的生化反應形成,這樣漫長的生化反應不可能再發生了,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他的依據大約有兩個:1.石油具有油膩膩的旋光性,這是有機生物獨有的特徵;2.現代與古代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
不過哈伯特在1989年離世前曾說,在發表《石油峰論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頭的意示:讓他預算世界石油總量。於是他在論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總量只有1.25萬億桶,美國只1500億桶,1970年會達到開采峰值。這個數字比當時美國威克斯預估的美國有4000億桶低了三成。當然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為之,他們就是為了讓石油售高價,而且讓教科書也這樣記載,來增加權威性。
他們除了兩個不像理由的理由,沒有其它任何科學依據。
他們的第一個理由「石油呈現生物的旋光性,」其實只要在石油形成過程中落入一些動物就能形成這樣的「生物特性」;第二個理由「沉積物中都有石油的烴類化合物」並不嚴謹,因為「沉積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體底層的固體微粒,它們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內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並不多,沒有石油那些明顯,還是這樣的動物含油量低還是沒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萬億噸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動物全部加起來也難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構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應就會是鈣、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礦井在開采完的幾年後,石油又會出現。比如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羅馬什金油田在1948年發現時只有20億噸儲量,2002年卻還有30億噸。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說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說」的那樣會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來形容了!高昂的油價背後是復雜的利益鏈!
「石油會枯竭」是偽命題嗎?
一直以來都盛傳著一種說法:石油將在未來XX年用完,或者XX年後石油即將枯竭。
這個說法其實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來的,他繪制了一個鍾形曲線,用來描述和預測石油的產量。並且預言,石油的產量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滑。
這聽起來還是挺奇葩的,但還真的被他說中了一部分,1970年真的就達到了石油產量的高峰。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他的這套理論。
可是好景不長,如果照這個理論推演下來,石油應該慢慢開始枯竭,事實上並沒有。於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個偽命題。那真的就是如此嗎?
從地球世界去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都知道,石油實際上是 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機物,其中含碳量極其高,這也是化學能源的主要特點。當然,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來看還是有爭議的,但並不是我們這次要說的重點,這里就不過講述。
有一點可以確定,從地球整體的視角出發來看,石油其實是地球碳循環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環還在持續,石油就不應該枯竭。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可能都滅絕了,石油都還不會枯竭。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並不是存在石油,我們就可以直接開采來用的。實際上,從石油的開採到銷售是一套極其復雜的體系。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人類開採的石油會枯竭嗎?
大家首先從做買賣的角度來思考時空開采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的是,開採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開採石油的難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開采起來就很容易,比如:中東,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開采其實就極其費勁,我們舉一個例子, 大港油田 。一開始技術條件比較差,就需要工人們在沒有完全融化的水塘當中穿行,並進行開采。
因此,同樣是開采一桶油,實際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裝備設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時間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價格是受到市場決定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開採的成本要大於油價,那開采還有意義嗎?這不是典型的賠本買賣嗎?
所以,實際上,許多還儲藏著石油的地方,而我們沒有去開採的原因就在於開采他們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因此就沒開采。
而且許多油田只是開采了一小部分,然後石油公司就換到其他的油田。這是因為許多油田開採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各種原因,開采難度加大,開采成本上升,導致開采成本大於油價,於是就會暫停開采。
所以,我們看沙特是石油大戶,但究其本質其實是它們開採石油的成本要遠低於其他國家,因此可以掙這筆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知道,石油其實還有很多,只是我們因為成本的原因,沒有去開采,並不是說已經被開采完了。比如,中國油田的採收率只有可憐的28%~35%,這意味著一個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實沒有被開采出來。這樣的情況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想,花這么多錢,費老大勁開采這些石油,遠不如再花錢買一塊好開采來的劃算。
我們還總會聽到,多少年後石油就會被開采完,實際上也是有問題的。這里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只計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況,但是實際上這些「已探明石油儲量」逐年在增加。
基於這兩點,實際上可被人類開採的石油還是很有潛力的,因此,一時半會,石油並不會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內人類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資源
尤其是在油價的驅使之下,但油價高到一定程度時。許多人就會開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氣,頁岩油等等。美國如今就在大力發展頁岩油。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汽車 是消耗石油的大戶,隨著油價越來越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漸地加強,發展出了電動 汽車 。因此,各種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現,也在減緩石油的消耗。
總結
「石油枯竭」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雖然從客觀的角度上看,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但人類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開採的石油,目前來看,人類也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會發生枯竭。不過,石油燃燒產生溫室氣體這是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因為石油足夠多,而肆無忌憚地消耗石油,這會加重溫室效應。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看,發展新能源還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出現,許多的動物還處於進化前的低級時代,地球在海洋的復蓋下,溫暖的陽光孕育了非常多種類的植物。
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陸地上瘋狂的生長著,層層疊疊的生長在一起,許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體上,而使整個世界被植物復蓋。
地殼運動,許多平原隆起,而成為高山,這給形成河流創造了條件。
因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處下雨的水,流向低處,把上游的泥沙帶到低處。覆蓋了低處層層疊疊茂密的植物。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蓋了。
時間荏苒,底部的泥沙長期被上面的泥沙壓住,而變成了沉積岩。這些沉積岩,把這些腐爛的植物密封在一個巨大的空腔內,億萬年之後,這些植物變成了沼氣,沼氣凝聚液化而變成了石油。
我們的教科書上寫過,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殘骸形成的,當然一直以來任何的假說都存在爭議,這個假說也不例外,在這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石油的無機形成假說。
這個假說是說石油與古代的生物無關,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下,通過內部的高溫高壓,無機條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原理是短練的烷烴類物質會在高溫高壓下自動合成長鏈吸聽物質,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氣,通過這種說法可以認為地球是一個裝滿石油和天然氣的海綿,不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氣還會不斷的形成,這樣人類使用傳統油氣就不會存在理論的天花板。
這個理論也有一些依據,比如說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為什麼石油大多戶籍在中東領域不是應該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劃分嗎?另一方面據一些油井開采者說,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質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殘骸形成的這一種說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這樣形成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人類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極限,唯一的極限是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說不好,沒研究過,也沒看到過資料。但是,有很多資料和專家講是古時有機生物沉積化學物理反應演變生成的,這我認為不正確,也不太符合常識。關於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為地球就那麼大,資源就那麼多,用沒了或者轉變為其他物質了,那不是沒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說法是哪來的?
話說關於「石油枯竭」的問題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傳的版本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40年,有時候是50年。但是每當我們到了那個時間節點時,卻發現還有很多石油。那麼問題來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了解一下這個說法到底是咋來的?
如果詳細地去追溯 歷史 ,我們會發現,這個觀點確實來自於一個學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譯過來就是馬里恩·金·哈伯特。這個學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基於自己的長年以來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論。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曲線來描繪全球石油的產量和時間的關系,這個曲線是非常常見的鍾形曲線,根據他的理論,他預言在了石油的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 歷史 性的峰值,並且從那之後開始逐漸下滑,直到消耗完為止。 照理說如果這套理論不準確的話,也不至於會流傳得那麼廣。偏巧這個理論說對了一小半,到了1970年的時候,石油的產量真的達到了高峰,再加上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學者,這兩者一結合,這個理論和預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並且開始流傳開來。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人們開始相信,石油在未來XX年後,就會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譜嗎?
不過,這件事其實沒多久就迎來了反轉,因為按照他的理論,石油的日常量應該在1970年之後沒多久就開始下滑,可是這非但沒有下滑,相反還保持著十分穩健的趨勢。那我們就能說「石油枯竭」這個說法不靠譜嗎?
其實,客觀地說,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我們還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看。
我們先從石油的本質來看。首先,石油其實就是一種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種烴,我們也管這叫做有機物。人類可以通過燃燒石油來獲取能量。石油燃燒後會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直接被排放到大氣當中,如果持續這樣下去,那地球就會越來越熱。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地球也有自己的調節機制,這就是 碳循環 。
無論是石油,還是二氧化碳本質上都是碳循環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有一部分還會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經過幾百萬年,最終又成了石油。如果我們僅僅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石油枯竭」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
因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盡了,說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鏈已經徹底不存在了。
以上僅僅是從地球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還可以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基本點,那就是開採石油來賣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碼要掙點錢的。那我們就可以來考慮一下,賣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麼?
其實這也很簡單,開採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設備、物流和時間的。而石油的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開採石油比較容易,還有一些開採石油比較難, 這就會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東地區開采成本是最低的。
不僅如此,同一個地區,隨著開採得越多,開採的難度也會提升,這時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於這兩點,我們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低於市場價,那其實皆大歡喜,可以開采掙錢,如果石油的開采成本高於市場價,那應該如何操作呢?
實際上,這時候就會選擇停止開采。
因此,大多數如今不再繼續開採的,並不代表沒有油了,只是繼續開采賠錢,所以不開采了。就拿中國來說,中國採收率只有28%~35%,這意味著大多數油還在地下沒有開采。
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石油是不可能耗盡的。因為如果人類真的要去耗盡石油,這就意味著要花巨大的功夫去開采,那這個油價肯定會是天價,誰能買得起,誰又捨得用?到那個時候,人類寧願花一部分錢去研發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們說到的還是已經探明的石油,事實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人類都會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儲量不僅僅沒有跌,相反還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國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這其實是基於環境的考慮,碳排放始終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或許有可能因為碳排放的問題而放棄使用石油。
因此,基於以上四點的分析,我們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現的,但在人類滅絕之前是不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會枯竭是謊言嗎?
石油「全身」是個寶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從地底下鑽出原油,脫去水和鹽,再利用精煉技術,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價值,可以做出許多於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包括瀝青、潤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義為液體黃金的美稱,石油現已經成為了大國博弈的關鍵,沙特地區遍地石油,撐起整個國家的財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時,石油依然是市場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謎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兩個學說。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們在教課書百年可以見到粗略的解釋,在上億年前,大量的動植物因地殼變遷埋藏地底,經過高溫、高壓反復打磨,成了現如今的石油資源。
詳細點解釋,就是在當時多數的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就像煤炭一樣,是由動物的屍體和藻類的屍體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兩者之間的形成區別是材料的來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來自於大海,而煤炭的材料來源於陸地的動物屍體。
經過漫長的時間,有機物和細菌,經過高壓和高溫的考驗,逐漸轉化成「黑金」,開始向上滲透到中空的岩石層,匯聚成油田,在經過人工開采便可以問世屬於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羅斯地質學家提出理論假設,他認為地殼中存在大量的碳,它們分層有序,有些碳會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漸沿著岩石縫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層,然後冷卻形成了石油礦藏,屬於可再生能源。
兩者本質上又很大的差異,生物成油註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則表明石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爭議中誕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論,不過非生物石油理論只能解釋了乾枯的油井中又出現了原油的現象,但是它又無法解釋石油中復雜的化合物。
總體來說,前者是多數人地質學家支持的觀點,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後者雖然是滿足了些特定條件,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存在無法解釋的原因。
不管怎麼樣,未來的世界絕對以新能源為核心的能源競爭,石油的爭議什麼時候能結束,恐怕到等到石油無價值的時候才能夠說明白吧!
話說小學時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遺骸形成的,那時候就說石油再有40年就開采完了,但目前的狀態是發現一個又一個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遺骸是個天大的謊言?石油行將枯竭是個巨大的陰謀?地球石油蘊藏很可能取之不竭?為這一顛覆性的觀點提供有力佐證的,是前蘇聯科學家花費40年時間,在傳統理論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們究竟用什麼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們又是如何用科學證據來證實傳統石油生成有機論是偽科學的?推薦看一下下面這本書:《石油大棋局》,這本書是我我在大學時候看的。
石油目前來說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國為何要編織這個謊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車臣戰爭、伊拉克戰爭、顏色革命,這些事件跟石油枯竭謊言有何關系?它們背後的黑手是誰?美英精英集團為達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從覬覦中東等國儲量豐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過外交、經濟、軍事等手段在這些國家駐軍、將其據為己有的。
⑤ 中國的石油安全意義
中國的石油安全與民營經濟的戰略作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國擁有主權、或實際可控制、或實際可獲得的石油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保障該國經濟當前的需要、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石油安全的本質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價格和穩定的石油供應是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對中國而言,構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國油氣資源狀況以及國內產量、進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狀況以及價格變動;建立在國內、國外供需基礎上的石油安全對策。
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一是存在著國際石油供應暫時短缺的可能。石油進口依存度不斷增大,加大了石油供應的風險。二是國際上石油價格有可能出現短期的較大波動,石油價格過高可降低GDP的增長速度,而價格過低將使國內石油行業虧損。
1978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以及持續的經濟發展導致中國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國民經濟對於石油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加,石油在中國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國內石油的生產和供應增速卻相對緩慢,致使國內石油供求矛盾日漸增大且已形成定勢。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石油安全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一是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二是石油石化產品的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三是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屆時,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中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四是中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仍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節能潛力巨大。五是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圍繞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
權威研究部門分析認為,在乙烯50%依靠進口、國內汽車保有量不超過1億輛和現有能源消耗系數降低50%三個前提條件下,到2020年中國石油年消費總量仍將達到4.5億噸。供需缺口將達到2.5億噸。供需的不平衡導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大。
雖然中國石油的自給率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內,能源供應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完全依賴於國外而受制於人。但是,中國由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一個石油凈進口國,進口石油不斷增加,巨大需求與自給不足使外部風險因素逐漸增多,中國石油安全問題也由此凸現。
中國未來石油進口需求的不斷增長,對外石油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國內石油市場與國際石油市場的聯系必將日益密切,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國際油價的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重大,甚至是深遠的影響。石油供應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可能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家對外戰略利益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給。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兩種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二是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前者屬於非石油安全狀態,不在石油安全戰略選擇范疇之內;後者的實現有賴於科學技術發展(包括尋找替代品與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產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學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出現之前,難以大幅減少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石油消費增速迅猛的情況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個假想。
就增加供給來講,也存在兩種選擇,一是提高國內產量;二是增加石油進口。前者受到國內石油儲量和石油企業生產能力及效率的制約;後者受到世界形勢和對境外石油資源控制的影響。從長遠角度審視,提高國內石油產量主要受制於國內石油儲量,而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目前,中國石油的資源儲量嚴重不足。從靜態角度預測,在沒有重大探明儲量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的石油探明儲量在20年內將開采耗盡。此外,中國部分石油(氣)田已經進入開採的後期,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這一切表明,中國缺乏石油快速和長期增產的堅實的資源基礎。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進口的可行性確實存在,石油進口是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條有效路徑,關鍵取決於對境外石油資源的控制。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的增大無疑對石油安全是一個潛在的負面因素,但是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大並不等同於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實上,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症結並非完全在於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增加所產生的潛在石油安全危機。
其一,中國石油進口來源趨於集中化是中國石油安全的一大隱患。1995年以來,中國石油進口來源的集中趨勢卻越來越明顯,來自中東的石油越來越多。對於中東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賴成為中國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戰。
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依賴石油進口並非只是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個案。
其三,某些石油來源地的長期戰亂增加了石油進口風險。中東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東地區的戰亂增加了石油來源地的風險。石油來源地風險增大,需要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加以平衡。
其四,雖然從保證國家經濟的獨立性來講,應該減少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但是,通過分析表明中國尚無法擺脫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在此前提下,若能夠確保石油進口的來源暢通同樣可以解決石油安全問題。
其五,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給方的制約,尤其對於石油一類的稀缺資源,但是隨著可選供給方數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約會越來越小,甚至雙方的角色存在對換的可能。因此,通過增多石油進口來源,有可能確保合理價格範圍內的石油足量供應,這才是中國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關鍵所在。
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基本分析決定了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可以歸納為「應急的石油儲備」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兩個核心。石油安全從時間維度考察可分為短期安全和長期安全,兩個核心正好與此相對應。如果把經受得起暫時的供應中斷作為石油安全的目標的話,則建立和維持應急石油儲備應該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標是要捍衛國家經濟免受石油資源枯竭和油價上漲的影響,則應該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充足的供應來源,其解決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戰略建立在鼓勵尋求充足資源的安全有效地開發利用的基礎之上。應急石油儲備可以解決短期石油安全問題,平抑石油價格波動,減少石油供給突變對國民經濟的沖擊;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則可以有效解決長期石油安全問題,保證石油供給,支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石油戰略儲備從來都不是以平抑油價波動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因為戰略儲備油的成本是昂貴的,其收益是國家經濟安全。因此,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其目的就是為了原油的不間斷供給,而不是平抑價格波動。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應以國家為主,企業共同參與。在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立之初,發揮公司優勢相當重要。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儲備石油會影響相關企業的效益,因此在運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義務的同時,應給予一定補償。
為了擴大供給,中國企業除了不斷在境內開採石油外,還應通過各種方式從國際市場尋找穩定的供貨渠道,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加強在國外投資,以中國特有的勞動力和一些技術優勢來參與國外的一些油田開發。要進一步確保實現石油貿易渠道安全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與產油國更加積極地開展商業貿易,以產品輸出來換取石油的進口;另一個是讓產油國來中國參與石油市場的加工與銷售,並與他們共享市場,以保證原油供應的穩定。應該利用現有技術和資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去開發石油,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規避當前石油進口集中帶來的風險,避免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產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緩原油高價位對經濟發展的沖擊,穩定國內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
迄今為止,我國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圍已擴展到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亞印尼、緬甸,中東利比亞、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內瑞拉,非洲蘇丹等地。我國和國外很多合作項目都採取「份額油」的方式,即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一來,我國拿到手的是實物,石油進口量不至於受價格波動太大。因此,「走出去」買油不如「走出去」採油。
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固然應該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戰略,包括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戰略的協調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戰略中,必須抓住關鍵環節或關鍵點,而這一關鍵點就是——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反映了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因此不僅對於提高國內石油產量至關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決定了其跨國投資控制境外石油資源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在石油安全戰略制訂和實施中,更加重視和支持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強化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加強石油企業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在國內形成有效的石油企業競爭環境,以及對於石油企業海外投資予以強有力支持。
中國石油安全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有技術問題、投入問題、資源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缺乏一種高效、靈活的機制,制約了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石油行業市場化進程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形勢發展,由於壟斷,石油、天然氣等價格長期受到管制,產業准入受到嚴格限制。中國的石油問題包總體上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問題。
目前,中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結構仍然存在缺陷,制約了石油產業組織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費方市場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應方的過度壟斷成為當前中國石油市場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放開,用油企業的經營銷售也已實現市場化。另一方面,中國原油、成品油供應仍然處於壟斷之中,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仍然處於「與國際接軌階段」,不能充分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
因此,我們應加快放鬆石油市場准入管制,加快放開石油終端銷售市場,建立科學的現代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市場資源豐富的大背景下,開放的市場是中國獲得穩定、廉價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否則,就無法保證對國際資源的利用,也無法形成吸引國際資源的市場,不利於提高石油供應安全。
中國石油市場在對外開放之前首先應對內開放。一方面,政府在放開石油價格的同時,應建立起宏觀調控機制,真正掌握住市場管理和調控權;另一方面,打破國內石油市場的地域壟斷,積極培養市場主體,從開放市場、完善和規范市場入手,制定市場規則,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競爭格局。
在確保中國石油安全的大戰略中,民營石油企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在國際石油石化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石化市場。國內石油石化市場已開始形成以國有石油公司為主導、國外大石油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的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開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發領域;加入WTO後3年內開放成品油零售領域。對國外都如此,對內當然也要放開。當前,民營企業進入石油領域主要集中在中、下遊行業,即成品油的加工和批發。近年來,民營企業進軍石化行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產業鏈中也不斷地向上游延伸,但上游領域受國家政策限制,還沒有民營企業真正進入。而2004年底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無疑是給民營油企吹響了新的沖鋒號。「非公36條」明確規定:「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其中除國家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外,允許具備資質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法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石油行業恰恰位列其中。就是說,非公有制資本可以合法地參與原油鑽探了,這對民企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表明政府真正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平台。可以預見,在「非公經濟36條」激勵下,中國石油民營企業的發展天地廣闊。
由於石油項目,特別是開發上游的項目所需資金量極大,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技術做後盾才能去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對此,民營企業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不僅民營石油企業自己要聯合起來,也要注重和國外的石油界合作,特別是與國內的國有公司聯合,尋找合作點、切入點,優勢互補,在合作中發展壯大自己,共同出擊海外石油市場,增加國內石油供給,維護我國石油安全。
民營石油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具備適應市場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和市場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和開拓能力,所以必將會成為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珠海振戎公司)
⑥ 陸上石油的主要風險是
地球環境。陸上石油勘探開發環境風險,包括污染物質排放風險、突發事故風險、開采工藝風險、生態破壞風險、地質環境風險,總結就會地質環境。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
⑦ 中國石油安全的意義
中國的石油安全與民營經濟的戰略作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國擁有主權、或實際可控制、或實際可獲得的石油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保障該國經濟當前的需要、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石油安全的本質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價格和穩定的石油供應是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對中國而言,構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國油氣資源狀況以及國內產量、進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狀況以及價格變動;建立在國內、國外供需基礎上的石油安全對策。
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一是存在著國際石油供應暫時短缺的可能。石油進口依存度不斷增大,加大了石油供應的風險。二是國際上石油價格有可能出現短期的較大波動,石油價格過高可降低GDP的增長速度,而價格過低將使國內石油行業虧損。
1978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以及持續的經濟發展導致中國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國民經濟對於石油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加,石油在中國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國內石油的生產和供應增速卻相對緩慢,致使國內石油供求矛盾日漸增大且已形成定勢。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石油安全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一是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二是石油石化產品的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三是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屆時,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中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四是中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仍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節能潛力巨大。五是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圍繞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
權威研究部門分析認為,在乙烯50%依靠進口、國內汽車保有量不超過1億輛和現有能源消耗系數降低50%三個前提條件下,到2020年中國石油年消費總量仍將達到4.5億噸。供需缺口將達到2.5億噸。供需的不平衡導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大。
雖然中國石油的自給率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內,能源供應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完全依賴於國外而受制於人。但是,中國由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一個石油凈進口國,進口石油不斷增加,巨大需求與自給不足使外部風險因素逐漸增多,中國石油安全問題也由此凸現。
中國未來石油進口需求的不斷增長,對外石油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國內石油市場與國際石油市場的聯系必將日益密切,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國際油價的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重大,甚至是深遠的影響。石油供應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可能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家對外戰略利益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給。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兩種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二是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前者屬於非石油安全狀態,不在石油安全戰略選擇范疇之內;後者的實現有賴於科學技術發展(包括尋找替代品與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產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學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出現之前,難以大幅減少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石油消費增速迅猛的情況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個假想。
就增加供給來講,也存在兩種選擇,一是提高國內產量;二是增加石油進口。前者受到國內石油儲量和石油企業生產能力及效率的制約;後者受到世界形勢和對境外石油資源控制的影響。從長遠角度審視,提高國內石油產量主要受制於國內石油儲量,而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目前,中國石油的資源儲量嚴重不足。從靜態角度預測,在沒有重大探明儲量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的石油探明儲量在20年內將開采耗盡。此外,中國部分石油(氣)田已經進入開採的後期,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這一切表明,中國缺乏石油快速和長期增產的堅實的資源基礎。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進口的可行性確實存在,石油進口是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條有效路徑,關鍵取決於對境外石油資源的控制。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的增大無疑對石油安全是一個潛在的負面因素,但是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大並不等同於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實上,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症結並非完全在於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增加所產生的潛在石油安全危機。
其一,中國石油進口來源趨於集中化是中國石油安全的一大隱患。1995年以來,中國石油進口來源的集中趨勢卻越來越明顯,來自中東的石油越來越多。對於中東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賴成為中國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戰。
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依賴石油進口並非只是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個案。
其三,某些石油來源地的長期戰亂增加了石油進口風險。中東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東地區的戰亂增加了石油來源地的風險。石油來源地風險增大,需要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加以平衡。
其四,雖然從保證國家經濟的獨立性來講,應該減少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但是,通過分析表明中國尚無法擺脫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在此前提下,若能夠確保石油進口的來源暢通同樣可以解決石油安全問題。
其五,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給方的制約,尤其對於石油一類的稀缺資源,但是隨著可選供給方數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約會越來越小,甚至雙方的角色存在對換的可能。因此,通過增多石油進口來源,有可能確保合理價格範圍內的石油足量供應,這才是中國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關鍵所在。
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基本分析決定了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可以歸納為「應急的石油儲備」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兩個核心。石油安全從時間維度考察可分為短期安全和長期安全,兩個核心正好與此相對應。如果把經受得起暫時的供應中斷作為石油安全的目標的話,則建立和維持應急石油儲備應該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標是要捍衛國家經濟免受石油資源枯竭和油價上漲的影響,則應該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充足的供應來源,其解決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戰略建立在鼓勵尋求充足資源的安全有效地開發利用的基礎之上。應急石油儲備可以解決短期石油安全問題,平抑石油價格波動,減少石油供給突變對國民經濟的沖擊;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則可以有效解決長期石油安全問題,保證石油供給,支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石油戰略儲備從來都不是以平抑油價波動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因為戰略儲備油的成本是昂貴的,其收益是國家經濟安全。因此,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其目的就是為了原油的不間斷供給,而不是平抑價格波動。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應以國家為主,企業共同參與。在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立之初,發揮公司優勢相當重要。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儲備石油會影響相關企業的效益,因此在運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義務的同時,應給予一定補償。
為了擴大供給,中國企業除了不斷在境內開採石油外,還應通過各種方式從國際市場尋找穩定的供貨渠道,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加強在國外投資,以中國特有的勞動力和一些技術優勢來參與國外的一些油田開發。要進一步確保實現石油貿易渠道安全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與產油國更加積極地開展商業貿易,以產品輸出來換取石油的進口;另一個是讓產油國來中國參與石油市場的加工與銷售,並與他們共享市場,以保證原油供應的穩定。應該利用現有技術和資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去開發石油,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規避當前石油進口集中帶來的風險,避免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產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緩原油高價位對經濟發展的沖擊,穩定國內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
迄今為止,我國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圍已擴展到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亞印尼、緬甸,中東利比亞、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內瑞拉,非洲蘇丹等地。我國和國外很多合作項目都採取「份額油」的方式,即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一來,我國拿到手的是實物,石油進口量不至於受價格波動太大。因此,「走出去」買油不如「走出去」採油。
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固然應該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戰略,包括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戰略的協調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戰略中,必須抓住關鍵環節或關鍵點,而這一關鍵點就是——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反映了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因此不僅對於提高國內石油產量至關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決定了其跨國投資控制境外石油資源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在石油安全戰略制訂和實施中,更加重視和支持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強化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加強石油企業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在國內形成有效的石油企業競爭環境,以及對於石油企業海外投資予以強有力支持。
中國石油安全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有技術問題、投入問題、資源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缺乏一種高效、靈活的機制,制約了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石油行業市場化進程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形勢發展,由於壟斷,石油、天然氣等價格長期受到管制,產業准入受到嚴格限制。中國的石油問題包總體上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問題。
目前,中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結構仍然存在缺陷,制約了石油產業組織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費方市場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應方的過度壟斷成為當前中國石油市場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放開,用油企業的經營銷售也已實現市場化。另一方面,中國原油、成品油供應仍然處於壟斷之中,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仍然處於「與國際接軌階段」,不能充分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
因此,我們應加快放鬆石油市場准入管制,加快放開石油終端銷售市場,建立科學的現代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市場資源豐富的大背景下,開放的市場是中國獲得穩定、廉價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否則,就無法保證對國際資源的利用,也無法形成吸引國際資源的市場,不利於提高石油供應安全。
中國石油市場在對外開放之前首先應對內開放。一方面,政府在放開石油價格的同時,應建立起宏觀調控機制,真正掌握住市場管理和調控權;另一方面,打破國內石油市場的地域壟斷,積極培養市場主體,從開放市場、完善和規范市場入手,制定市場規則,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競爭格局。
在確保中國石油安全的大戰略中,民營石油企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在國際石油石化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石化市場。國內石油石化市場已開始形成以國有石油公司為主導、國外大石油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的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開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發領域;加入WTO後3年內開放成品油零售領域。對國外都如此,對內當然也要放開。當前,民營企業進入石油領域主要集中在中、下遊行業,即成品油的加工和批發。近年來,民營企業進軍石化行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產業鏈中也不斷地向上游延伸,但上游領域受國家政策限制,還沒有民營企業真正進入。而2004年底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無疑是給民營油企吹響了新的沖鋒號。「非公36條」明確規定:「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其中除國家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外,允許具備資質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法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石油行業恰恰位列其中。就是說,非公有制資本可以合法地參與原油鑽探了,這對民企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表明政府真正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平台。可以預見,在「非公經濟36條」激勵下,中國石油民營企業的發展天地廣闊。
由於石油項目,特別是開發上游的項目所需資金量極大,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技術做後盾才能去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對此,民營企業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不僅民營石油企業自己要聯合起來,也要注重和國外的石油界合作,特別是與國內的國有公司聯合,尋找合作點、切入點,優勢互補,在合作中發展壯大自己,共同出擊海外石油市場,增加國內石油供給,維護我國石油安全。
民營石油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具備適應市場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和市場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和開拓能力,所以必將會成為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珠海振戎公司)
⑧ 石油原油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由於苯的揮發性大,暴露於空氣中很容易擴散。人和動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大量苯進入體內,會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報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在體內苯生成了苯酚。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
烴分類:
烴含有大量的能量。來自原油的許多產品,例如汽油、柴油和石蠟等都是利用了這一能量。烴有多種存在形式。最簡單的烴是甲烷,這是一種比空氣輕的氣體。含有5個及5個以上碳原子的長鏈都是液體。非常長的長鏈則是固體,例如蠟或焦油。
通過對烴鏈進行化學耦合,可以得到各種產品,從合成橡膠到尼龍再到特百惠家用塑料製品(Tupperware)所用的塑料都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烴鏈幾乎無所不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原油
⑨ 石油的危險性
原油在自然界中也有存在,其閃點大於28℃,應該屬於乙類危險物品。
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的流動或半流動粘稠液,略輕於水,是一個成分十分復雜的混合物;就其化學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統稱「烴類」。原油中碳元素佔83%一87%,氫元素佔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雖然原油的基本元素類似,但從地下開採的天然原油,在不同產區和不同地層,反映出的原油品種則紛繁眾多,其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別。原油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組成分類可分為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按硫含量可分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按比重可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及特重質原油四類。
原油也稱石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⑩ 人類對石油的需求很大,石油會對地球產生哪些傷害
大概說一下海上的情況吧。陸地油田的風險會比海上更好控制,理論上來講污染會小一些,但海上人們的安全、環保意識大多比陸地要強,所以最終造成的污染程度孰輕孰重還得看具體情況。
開采:鑽完井時對地表、地層結構的傷害,開采對地層壓力的破壞(引發虧空,海底地震等),注水壓力過大、點位不合適對地層的破壞,例如蓬萊19-3平台。年久井口管柱銹蝕,油品直接接觸海面(這個基本沒發生過,因為速度比較慢,可以亡羊補牢)。
提煉:在海上平台,油從海底提升採到地面之後只是經過粗加工,目標產品是含水小於1%的原油,然後會運輸到陸地終端進行進一步處理。碳排放是所有中心平台氣體放空時肯定有的,所有的有毒氣體(硫化氫等),還有因上下游(平台到陸地終端或其他平台)流程受限無法利用的天然氣,除了直接與大氣接觸被風吹走稀釋,都會在平台最高點的火炬燒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此外在這個粗加工的過程中,污染程度基本上取決於平台設備的設計思路和處理能力,有時還與管理、操作人員的理念、操作時的熟練程度有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