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石油安全是我國資源戰略的重中之重
縱觀世界的風雲變幻,毫無疑問,石油是整個20世紀的主宰,故20世紀被稱為石油世紀。盡管已經進入21世紀,但不可否認的是,石油仍然是社會安全、繁榮的關鍵和人類文明的基礎。中國擁有13億人口,盡管目前的石油消費僅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5%,但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預示著中國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的石油消費市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結束了長期游離於世界貿易主流之外的局勢,成了世界主流經濟社會的重要一員。這一切,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走向。正是由於石油的特殊角色,中國加入WTO後,石油問題成為國家的重要問題。
中國的石油資源在世界上排第10位,但人均石油佔有量卻排在世界石油資源國的倒數二三位。按中國目前7%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均石油資源佔有量與發展速度肯定是不成比例的。據統計,我國經濟發展按7%的速度增長,能源應保持5.5%的增長速度,石油的增長速度必須達3.5%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增長。目前,中國石油的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5名,但石油的增長速度僅為1.67%左右,還有1%需要進口。另外,從經濟的發展來看,石油短缺將是長期的事。
石油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整個社會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早在1993年就成為石油純進口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占國內需求量的1/3。據預測,十幾年後,作為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進口石油達到了1/3,就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為石油安全已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安全問題,而是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經過「八五」、「九五」、「十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高速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有能力實施石油資源戰略儲備。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一貫實行和平外交政策,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對中國尤為重要。在和平崛起的同時,我國必須十分重視國內的石油資源安全,要把石油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進行戰略性考慮。
2. 為什麼石油對國家這么重要
吃穿住用行全部離不開石油。可以說比黃金還重要。
3.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等工作的行業,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油氣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
1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和利用
中國石油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人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3000多年前就已開始。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1900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2卓筒井的發明
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稱它「卓筒井」。
中國發明卓筒井鑿井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這一鑽探技術,被譽為「世界近代中國石油鑽井之父」,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揭開了人類開發儲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序幕,推動了石油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3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1)延長油田——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中國陸地上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安縣。雖然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了。1907年4月,開始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當年9月正式完工,並命名為「延一井」。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圖6-1為延長石油的標志。
圖6-4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4位。中國石油以建成世界水平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為目標,通過實施戰略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注重質量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到2020年主要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於1982年,總部設在北京。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2013年,公司海外業務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比重達到40%,海外收入比重達到30%,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2%,跨國指數正在向國際一流公司邁進。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9位。
5)中國油氣資源
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油氣資源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
(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等地;
(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
(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
(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上述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
2013年,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儲量33.39×108t,我國排名列世界的第14位。中國原油年產量2.1×108t,目前中國的儲采比是15.9。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我國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4.4×1012m3,我國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居世界第11位。
21世紀,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戰略物資。石油與全球政治、經濟和國家戰略緊密相關。
4. 石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油價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是雙向的。油價下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小;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大,油價下降同樣會影響到其他行業。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原油價格與我國經濟的關系。
油價下降會利好石油開採行業。
石油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全球油氣市場規模近7萬億美元。我國是世界第一油氣大國。而我國的石油生產主要以石油開采為主,原油占我國原油產量的60%左右。隨著我國石油消費結構由原來的油氣消費為主逐步向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發展。而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等特點,其勘探開發碼者難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成本相對較高、見效較慢、見效慢,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油氣開采企業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因此價格調整對其影響較小。油價下降後對石油開採行業具有較大沖擊作用,利好石油開採行業發展。
5. 石油開發對保障我國的油氣供應有何重要意義
1、大力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是緩胡唯肢解我國能源山碼供需矛盾的關鍵,是解決我國石油安全及南此引發的困家安全問題的重要措施。
2、有利於推動我國油氣開放合作,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油氣勘探開發技術,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以上是石油開發對保障我國的油氣供褲世應有具備的重要意義。
6.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出露於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葯用以及作為潤滑劑,以天然氣熬鹽,用瀝青塗船防腐和作建築材料等。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發現天然氣的記載。東周時,四川的勞動人民在臨邛(今四川邛州市)開鑿鹽井時發現了天然氣,並把產出天然氣的井,形象地稱為「火井」。臨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時被定名為「火井鎮」,隋朝時又改名為「火井縣」。後來在我國的陝西、甘肅、雲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天然氣。隨著對天然氣性能的逐漸認識,我國古代人民開始了有目的地開采和利用天然氣。據史書記載,從晉朝起,古代人民就開始利用天然氣熬鹽、煮飯和照明了。
西漢時期,陝北延安一帶的人們就採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間,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燭,用來照明。元代以後,用石油生產石燭的規模越來越大,並且出現了加工石燭的工場。到了明代,陝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點燈用的油,這說明四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初步掌握了從石油中提煉燈油的技術。
在古代,石油還被作為葯物使用。我們的祖先對石油的葯用性能曾做過很多嘗試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時,石油就被作為葯物治療脫發病。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詳細地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石油作為葯物的經驗,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以與它葯合做丸散,塗瘡癬蟲癩……」。
利用石油煙制墨,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獨特發明。從漢代以來,我國多用松煙墨。北宋科學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煙墨。由於油煙墨比松煙墨好,一時間民間大量製造,流傳很廣。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有洧水可燃」。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國古代,對石油、天然氣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這個名字。沈括在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長一帶對石油的產狀、性能、用途等作過實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學著作中,他是論述石油最詳的第一人。沈括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今天這已被實踐所證實。
2.卓筒井的發明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的;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圖1-1)需要較復雜的設備和較先進的工具。北宋中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勞動工具得到不斷創新和改造。滑輪、杠桿等簡單機械的發明與應用,為卓筒井技術的發明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圖1-1打卓筒井示意圖
關於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蘇軾著的《東坡志林》上曾經有過記載。開鑿這種井所用的鑽頭只有碗口那麼大,而深度可以達到幾丈。古代鑽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餘年時間。
古代發現的石油,僅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開地下的寶庫。四川省自貢市1835年鑽成了一口天然氣井,井深1001.42m。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後來,這口井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我國古代發明的打卓筒井技術,是世界鑽井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後來,該技術傳入西方各國,推動了世界石油工業、采礦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對造福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被國外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列舉中國傳入歐洲的重大發明時稱:「中國的卓筒井技術,在11世紀就傳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國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氣井我國明代學者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廣記》中曾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四川樂山一帶,在開鑿鹽井的時候,偶然發現有大量「油水」冒上來。這種「油水」引燃以後,可用於夜間照明。於是便繼續挖掘了幾口井,專門採集「油水」。美國的德雷克於1859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油井比美國、俄國開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開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氣井的開鑿者。以前,西方學者大都以為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的是英國。英國是1668年開始開采天然氣的,而我國古書上記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開鑿出了著名的臨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開鑿天然氣井的歷史,比英國至少早1500年。
4.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是台灣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個叫邱苟的人,在新竹縣東南的出磺坑一帶發現了油苗。於是,他就在那裡挖了一個3m深的坑,每天可採集到6kg原油。他用這種原油點亮馬燈,還把剩餘的原油賣給當地農民,用於點燈或治病。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後,便於1876年收歸官辦,並從美國請來了技師,買來了鑽井機器,於1878年在苗栗鑽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產油約750kg。
中國內地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長縣。雖然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國,大肆掠奪我國的資源。德、日、美、俄都想獲得陝北石油的開采權。有識之士為了保護祖國的石油資源,1904年提出了開辦「延長油礦」的主張。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長石油官廠,聘請日本技師到延長進行調查,最終得出了延長地區石油儲藏淺、油質好的結論。1907年延長候補知縣洪寅聘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等7人,從日本購得鑽機及煉油設備。當年4月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6月5日開鑽;9月6日鑽到井深68.89m處見油,每日可產原油150~200kg;再向下鑽進,於9月10日鑽到井深81m處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產量1t。此井開采10年後,最高日產油量達到1.25t,以後逐漸減少,至1934年枯竭停產,總計產油2550t。1978年,該井加深至118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t。隨著油井的開采,「延一井」上的採油工具也由原來的櫓台機器變為現代的抽油機。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35—1938年,孫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無人煙的甘肅祁連山地區實地考察。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玉門石油河畔的老君廟一帶具備儲藏油氣的有利條件。根據孫健初確定的井位,1939年3月開始挖掘一號井。5月6日,從延長油礦運來鑽機開始鑽井。8月11日鑽至115.5m時,發現油層,日噴原油10t左右。由此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從1939年到1949年,玉門油田共生產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國原油總產量的90%以上。不僅能滿足西北各省工業和民用的需要,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49年9月28日,玉門油田獲得解放,時任軍事總代表的康世恩宣布接管油田。根據彭德懷「要把玉門建設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的指示,康世恩發動廣大職工積極生產原油,對解放軍進軍新疆和解放全國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關懷和重視,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單位。油田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9×104t增長到75.54×104t,占當年全國原油年產量的87.78%。新華社於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1958年,玉門油田原油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1959年達到140×104t的高峰,撐起了當時中國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石油工業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玉門油田曾先後調出7.8萬餘人、設備2000多台套,從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油田的建設。今天,無論是在茫茫的戈壁,還是在遼闊的草原,從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濱,從江南水鄉到華北平原,「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玉門油田提出了「東山再起,再現青春」的響亮口號,以玉門為主體,先後開發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門油田正在煥發新的青春。
6.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km,東西最寬處73km,總面積5470km2。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先後對松遼盆地北部、海拉爾盆地、依蘭—舒蘭地塹、三江盆地等進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開鑽的松遼盆地的第三口基準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噴出了原油,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志。
傳來這一特大喜訊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當時黑龍江省的省委書記歐陽欽到現場祝賀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從此大慶油田這個響亮的名字就和中國石油工業輝煌發展的歷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為了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60年3月,黨中央決定由余秋里親自領導,調集37個廠礦及院校的職工、剛畢業的學生以及3萬多名復轉軍人會師大慶,展開了一場氣貫長虹的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職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摸清楚了該地區的含油麵積和儲量,不到兩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1963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就達到四百多萬噸。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64年初,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從此,大慶油田成為中國工業的一面旗幟。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油量突破5000×104t。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大慶油田走「科技興油」之路,積極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攻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開發理論。經過廣大石油職工的不懈努力,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連續27年穩定在5000×104t以上,達到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先進水平。2006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340.5×104t,天然氣24.5×108m3,實現油氣當量4535.9×104t。
大慶油田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培育出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工作作風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進入21世紀,大慶油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祖國大地,創造出石油工業新的輝煌。
7.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成長歷程
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氣年產量為0.1×108m3;石油探明儲量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為17.5×104t均未包括台灣省。。
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是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年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前期,我國積極恢復玉門、延長油礦以及東北的人造石油工業,同時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104t。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石油勘探戰略東移。1959年9月26日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噴油,揭開了開發大慶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煉油廠。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業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學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國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立。
196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了648×104t,基本上滿足了國內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隨後,我國又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和華北油田,使全國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從1973年起,中國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1978年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108t,從此跨入了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1985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紀90年代,中西部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氣資源的接替區。同時,我國在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國海洋石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104t,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跨上了新台階。
到2000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62×108t,連續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達到595×108m3。
二、中國油氣資源與生產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氣的良好條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氣分布的沉積盆地面積達670×104km2,在世界各國沉積岩面積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陸上面積約佔520×104km2,近海大陸架面積約佔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積盆地有500餘個。
由於石油、天然氣形成的環境比較復雜,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南部海域;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於中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地區;(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中國油氣資源相對豐富。根據2005年公布的中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初步結果,全國石油總資源量約1021×108t,其中陸上約775×108t;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7×1012m3,其中陸上38.9×1012m3。資源量是根據地質理論和有關技術預測的、遠景的量。資源量中經過鑽井、測試證實的那一部分油氣含量叫儲量。儲量與資源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凹陷儲量增長規律的分類研究,認為中國的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140×108~160×108t,最終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約為10×1012~15×1012m3。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石油探明程度為33%,處於勘探中期階段,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探明程度不足10%,尚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屬於快速增長期。
未來15~20年內,隨著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國天然氣儲量將進入高基值穩定增長階段。年均增長量為1500×108~2000×108m3。儲量增長將為提高天然氣產量奠定資源基礎。石油資源勘探難度雖然不斷加大,但從石油資源總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的潛力。通過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採收率、增加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彌補產能遞減,實現穩產增產目標,並有可能發現大型油田。
中國的非常規資源也很豐富。煤層氣資源量約30×1012m3,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頁岩、油砂和瀝青等也有一定的儲量;中國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可以作為常規油氣資源的補充。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0多億噸,累積可采儲量70×108t,剩餘可采儲量還有25×108t。2006—2010年,中國原油年產量將維持在1.8×108~2.0×108t之間。目前中國的儲采比只有14∶1,而中東國家達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4.1×1012m3。中國天然氣儲量的增長已由幼年期進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國天然氣的儲采比為45∶1,遠高於我國石油的儲采比。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可能分別達到4.9×1012m3和7.5×1012m3,這就意味著至少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儲量增長仍保持著青年期的特點。同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達到1500×108~1700×108m3。
三、發展方針和任務中國是一個油氣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油氣消費大國。2006年我國一年生產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們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從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在44%左右。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消費原油總量的50%需要從國外進口。油氣作為能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世界的經濟命脈。為此,必須盡快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快改革和發展。在極力穩定東部老油田產量的同時,積極勘探開發西部新區和海上油氣資源,使之成為戰略接替油區。中國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業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尋找資源,這也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生產規模很小,遠未進行充分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我國在天然氣利用方面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氣占總能源消費的20%以上,而這一比重在我國只有3%,甚至低於印度的8%。
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但石油資源使用不盡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節約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國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國是0.1t。利用效率不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把最好的寶貴資源全部變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我們的電力用油、汽車用油與國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我們使用燃料油發電,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基於上述緣由,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方針是:「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我國石油工業將實施市場化、國際化、低成本、科技創新和持續重組戰略。重點進行結構調整,改善石油儲采結構,提高天然氣對原油產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額油與國內原油的比例,優化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以較小的經濟代價換取石油的長期穩定供應,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油氣勘探,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加速發展天然氣工業,積極改善儲采結構和消費結構。嚴格執行厲行節約的法規,抑制不合理消費。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任務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岩、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實行油氣並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的產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路。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的成品油輸送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7. 石油化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石油衍生出來的化工產品多達數千種,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對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石油化工是材料工業的支柱之一。
金屬、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稱為三大材料。而高分子合成材料正越來越多地取代金屬,成為現代社會使用的重要材料。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還提供了絕大多數的有機化工原料,在屬於化工領域的范疇內,除化學礦物提供的化工產品外,石油化工生產的原料,在各個部門大顯身手。
(2)石油化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石油化工提供的氮爛銀肥占化肥總量的80%,農用塑料薄膜的推廣使用,加上農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農業機械所需各類燃料,形成了石化工業支援農業的主力軍。
(3)各工業部門離不開石化產品。
現代交通工業的發展與燃料供應息息相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燃料就沒有現代交通工業。金屬加工、各類機械毫無例外需要各類潤滑材料及其他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產品。全世界潤滑油脂產量約2000萬噸,我國約180萬噸。建材工業是石化產品的新領域,如塑料管材野茄、門窗、鋪頌歷察地材料、塗料被稱為化學建材。輕工、紡織工業是石化產品的傳統用戶,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無不有石化產品的身影。當前,高速發展的電子工業以及諸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對石化產品,尤其是以石化產品為原料生產的精細化工產品提出了新要求,這對發展石化工業是個巨大的促進。
(4)石油化工也具有價值高昂的經濟效益。
有人曾算過一筆帳,一噸原油轉化為石油化工產品後可增值100倍。
8. 為什麼石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
石油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對石油的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等各行各業,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
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
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
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9. 我國建成年產量6000萬噸級大油田,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這對於中國的石油供給上面有所緩解,而中國有更多的石油用來滿足自己國內的一個需要,而且還可以把這樣的石油進行出口,賺取一定的外幣。
最後就是還會促進一個人口的就業,畢竟年產量6000萬噸的一個大油田的建成,那麼對於人口的一個就業上面,肯定是需要龐大的人口參與到其中,完成產業分工。
10. 對石油煉制的看法
石油從地下開采出來後,除作燃料外,不能直接利用,需要通過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的處理才能變成形形色色的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才能被人類所利用,才能對社會有,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是通過採用一定的設備、一定的技術,使石油變為更多更實用產品的加工過程。
石油加工的兩大分支
石油按其加工和用途來劃分,有兩在分支:一是石油煉制工業體系,即石油(也稱原油)經過煉制生產出各種燃料、潤滑油、石蠟、瀝青、焦炭等石油產品;二是石油化工工業體系,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
石油煉制
石油煉制是指把地下開採的天然原油煉制加工成各類油品的整個工藝過程。經過加工處理,得到汽油、煉油、柴油、重質油等產品,成為汽車、飛機、拖拉機、內燃機車、船舶等不可缺少的動力燃料。餾分油經熱裂解、催化重整、蒸汽轉化、部分氧化等加工手段,可製成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如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苯、二甲苯、合成氣等。這些基礎原料又可進一步加工成多種中間產品,如苯乙烯、丙烯腈、環氧乙烷、苯酚等。中間產品可生產出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以及其他石油化工產品。
原油加工工藝及其裝置
第一次加工:為原油的初加工,即把原油蒸餾分為幾個不同的沸點范圍(即餾分)。其加工裝置為常壓蒸餾或常減壓蒸餾。
第二次加工:為原油的深加工,即將第一次加工得到的餾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其加工裝置為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減黏裂化等。
石油煉制中的「五朵金花」
這里所說的「五朵金花」是石油煉制中的5種工藝技術。
1961年,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劉放在北京香山主持召開煉油科研會議,研究制訂煉油科技發展規劃。會議上提出要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方面的工藝技術。當時國產電影《五朵金花》劇中有5位勤勞、美麗的少數民族姑娘,名字都叫金花,很受人們的喜愛。大家就將這5項技術形象地稱為「五朵金花」。時至今日,催化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等技術,仍是石油煉制工業的骨幹工藝,「五朵金花」依然燦爛。在上世紀60年代,這5種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成功,是中國煉油事業的標志性成就,也凝聚著侯祥麟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才智。它使我國的煉油工業技術從落後躍到世界先進水平,真正結束了中國人用「洋油」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