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石油能源佔比降低了多少
擴展閱讀
二樓以上成本如何測算 2025-07-10 08:51:39
自定義形狀工具如何摳圖 2025-07-10 08:49:42

美國石油能源佔比降低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3-10 05:36:40

❶ 近年來世界和俄羅斯的能源狀況及前景預測

世界石油市場價格從穩步下降到急劇上升的轉折點是1999年。與1998年相比,世界的石油需求增長了1.1%,而開采量下降了2.1%。1999年全世界石油產量少於1998年的主要原因是「歐佩克」成員國降低了產量。其中,減產最多的是沙烏地阿拉伯(3000萬噸)和委內瑞拉(1600萬噸)。相反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增長迅速,近兩年增長了1.5倍。所以,1999年伊拉克回到了世界產油國的前10位。而美國在油價下跌期間曾關閉了許多低產井使產量急劇下降。因此,目前產油大國的前三名是沙烏地阿拉伯(3.84億噸),俄羅斯(3.03億噸),美國(2.95億噸)。

從探明儲量的情況來看形勢並不樂觀,1999年世界石油儲量減少了1.8%。其中,美國的石油儲量幾乎減少了7%,美國政府也稱這是近53年來最大的降幅,各個州已探明的新增儲量僅能彌補採油量的24%;而「歐佩克」國家增加了1.3%,使他們在世界儲量中的份額佔到43.5%。在更長的時間段里對儲量進行分析可得出結論,近十年來天然氣儲量增加了22.3%,而石油儲量僅增加了1.7%,也就是說天然氣儲量的增長是石油儲量的10倍。

表1.2給出了世界各地區和主要石油消費國1998~2000年每天石油需求量的數據,其中1998年為來自國際能源署石油月報的實際數據,1999年為估計數據,2000年為預測數據。

表1.2 1998~2000年對石油的需求量(百萬桶/天)

俄羅斯1991~1998年經濟危機中主要燃料的產量急劇下降,石油減少了34%,天然氣減少了9.5%,煤(與1988年相比)幾乎減少1倍,在工業生產實現攀升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尖銳的能源短缺現象。

俄羅斯目前每個居民的石油平均消耗量相當於美國1920年的水平。也就是說,美國一個居民的年平均石油消耗量為3噸,加拿大、挪威、芬蘭、瑞士為1.9~2.6噸,歐盟國家為1.6噸,日本為2.2噸,俄羅斯僅為0.9噸(但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曾達到過將近2噸)。必須看到,近年來俄羅斯的能源生產與消費領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導致能源不足的現象漫延。這里指的是,1991~1999年給燃料-能源行業的投資縮減了2倍。自1994年起石油、天然氣的新增儲量開始小於其開采量。而在改革年代,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耗電量增長了0.5倍,一些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大量損耗:煤炭工業損耗率為56%,天然氣為35%,採油部門為51%,石油化工為80%左右,電力工程為48%。現有的輸油管網損耗了63%,將近40%的發電站已運行25年以上。表1.3中引述的數據可說明這一情況。

表1.3 1998年反映俄羅斯燃料-能源部門不穩定因素的相關指標

1998年一次能源的產量只相當於1990年水平的73.7%,這時國內產品總量降至1990年的60%,而能耗卻為1990年的70%。為什麼生產不景氣,對燃料和能源的需求量卻下降不多呢?原因在於:市政、居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的能耗水平有所提高,即內需增大了,同時許多工廠的生產不景氣使能耗比增大,從而使1998年的國內總能耗比1990年提高了16%。

專家們的基本觀點是,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到2005年一次能源的產量只能達到2000年的80%,國內燃料和能源的供應量將比1998年下降30%,採油量下降18%,發電量下降11%。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俄羅斯的能源安全體系具有特別意義。安全體系應包括保證國家能源工業穩步發展的理論和規則體系,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發點,把保證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作為主要內容具體化。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當然有必要全面了解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和生產趨勢(表1.4)。

我們注意到,由於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變好,由東南亞1997~1998年金融危機引起的石油需求下降趨勢已被遏制,使得石油需求量出現新的增長。這時「歐佩克」成員國於1999年首次突然提高了石油產量。但是,由於缺乏世界石油儲量的確切信息,所以當前國際石油市場上仍迷漫著一種不安情緒。國際能源署認為,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人們已開始開采「庫存」的儲量。國際能源署和國際能源委員會第15次世界能源代表會提出了2020年之前世界能源需求量的預測報告,報告中列舉了三種發展世界能源經濟的可能方案(表1.5)。

表1.4 各時間段世界發電所需能源的增長速率

表1.5 世界能源需求量預測

註:分子——需求量,×10億噸標准燃料;括弧內的數據——能源載體在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分母——與1990年相比的增量。

(1)參考方案——在保持20世紀80年代下半葉年均經濟增長率3.3%的前提下,假設各國能耗下降的速率比以前更快,世界的能源需求將由1990年的125億噸增至2020年的191億噸標准燃料。

(2)加速發展的方案——假設發展中國家將以比參考方案更高(增加1%)的經濟增長率發展,2020年能源消耗幾乎要增長1倍,達247億噸標准燃料。

(3)環保方案——盡量考慮到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假設各國的能耗下降速率比近15年來快50%,則到2020年世界的能源需求將增加30%,為160億噸標准燃料。

眾所周知,大量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都集中在「歐佩克」成員國(大於1060億噸),主要分布在中東和近東地區(將近900億噸),這些國家完全有能力長時間進行高速開采。但考慮到目前國際上的石油供求關系非常復雜,預計將來石油供應的形勢將更嚴峻。可以肯定,今後世界油價必然上漲,為獲取石油來源和爭奪遠景區地質勘探權的斗爭必將加劇。

據國外專家預測,世界上有70%未開發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中東和近東地區、前蘇聯地區和美國。所以人們特別關注五個有油氣前景並在近年來已投入大量開發的地區:巴西的卡姆波斯地區、東委內瑞拉地區、前蘇聯的北卡斯皮斯克和卡爾斯克地區、沙烏地阿拉伯的波斯灣省,以及新的含油氣區域——中國西部的塔里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巴布亞地區和巴列海東部。

世界天然氣資源的相關數據列於表1.6。

表1.6 截止1999年1月1日的全球天然氣資源

註:據1994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召開的國際天然氣資源代表大會資料。單位:上表—萬億m3,下表—%。

對許多國家來說,隨著自有資源的枯竭,天然氣的供應形勢將進一步復雜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得不去尋找並開發新的含氣區域,其中包括一些難進入的地區。

Н.А.克雷洛夫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遠期前景做了預測。他認為,第一階段(25~30年內)將在已經開發或打算開發的礦區進行開采;第二階段(至2100年)的石油天然氣基地就是今天尚未勘探的地區。目前主要用地質模擬的方法來對這些地區的資源進行定量評價,定量評價是資源預測的重要基礎。預測2030年以後的採油動向時,他以1993年1月1日公布的俄羅斯陸上和水上石油資源評估資料、報告和歷史資料為基礎。他認為,報告中提到的已投入60%~70%資金但目前尚未探明的資源可能就是21世紀的工業儲量。Н.А.克雷洛夫預測,在2030~2100年間俄羅斯將進入採油量下降的階段,但下降的速率可能逐步減緩,到2100年石油和冷析油的產量可能達1.8億~2.0億噸(圖1.2)。他把21世紀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分成三個大階段:

圖1.2 俄羅斯年採油量(包括含氣冷析油)實際值和至2100年預測值的曲線

圖中1、2、3分別表示最大值、最可能的值和最小值

(1)2000~2030年:開發西西伯利亞的資源,並開始開發巴倫支海、喀拉海、薩哈林島大陸架和東西伯利亞的資源。

(2)2031~2060年:在開采強度下降的情況下繼續開采西西伯利亞氣田,開發喀拉海和巴倫支海、東西伯利亞的資源,並開始勘探北極東海。這時大陸架和東西伯利亞的開采強度開始普遍下降。

(3)2061~2100年:繼續開發北極西部水域的資源並開始開采北極東部海域的資源,在西伯利亞開采強度進一步下降的同時,繼續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陸地資源。

作者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21世紀世界能源的需求動態及燃料-能源基地的結構」相吻合。

雖然人們在預報世界石油開始減產的時間上有些分歧,但有一個結論是共同的,即在21世紀前25年必然會出現石油減產。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歐洲經濟委員會下屬的動力委員會預測,到2005年全球煤的需求量將是1990年的1.24倍(由33億增至41億噸標准燃料)。國際能源委員會預測,在1990~2020年間世界煤炭的需求量按參考(中等)發展模式將增至46億噸標准燃料,或者說2020年將是1990年的1.39倍;而按快速發展模式將增至69億噸標准燃料,或者說2020年將是1990年的2.09倍。

不同的學者對全球煤炭的需求量做出了或樂觀或保守的預測。例如,德國學者屠達斯預計,到2060年煤的需求量將比1980年增加3倍,在2060年和以後的200年裡煤將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契德維克則認為,煤的產量將平穩而適中地增長,他對歐洲和原經互會國家煤炭工業的發展前景不看好,缺乏信心。許多專家還預測,可用露天方法開採的煤炭資源將很快用盡。隨著煤炭需求量的增長,無論露天采區還是地下采區的煤炭資源都將被快速開發。

煤炭的主要應用領域還是發電。許多國家一半以上的能耗來自煤發電廠提供的電能。例如,美國每年有將近2/3的煤炭產量用於發電。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在新建的發電站里將採用組合循環工藝,使燃燒效率由現在的35%~40%提高到45%以上。

隨著石油天然氣儲量的消耗,人們期待著在煤層氣化領域取得新的技術突破。因為世界上煤的儲量非常巨大,那怕只有一小部分能用來產生人工流體燃料也是很可觀的,可以從本質上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

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波蘭等國將成為主要的煤炭生產和出口國。中國計劃到2010年採煤20億噸;美國在採用「凈化工藝」的條件下,到2010年將產煤11.95~13.88億噸。可以預計,哥倫比亞、巴西、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其他國家煤的開采量、消耗量和出口量也將增加。

可燃頁岩是我們關心的另一個熱點。加拿大和前蘇聯都曾做過許多利用可燃頁岩作為熱電站燃料的試驗。然而,可燃頁岩更吸引人的用途是將來可作為獲取人造石油和其他化工產品(包括副產品二氧化鈦)的重要來源。今後應按這個目標來開發利用蓮斯克礦區的大量可燃頁岩儲量。

國際原子能辦事處和歐洲原子能鈾礦組的技術委員會會議指出,在1995~2010年期間全世界對鈾礦的需求量為106.8萬噸,其中包括WOCA成員國的87.7萬噸和其他國家的19.1萬噸(表1.7)。據全俄礦物原料和資源利用研究所的數據,再結合某些原子能欠發達國家(例如一些亞洲大陸國家)准備快速發展原子能的預報,可以肯定今後原子能的需求量將出現實質性增長,許多國家都將開展鈾的開采和加工。其中,中國准備到2010年使鈾的生產至少達到3500噸/年。

表1.7 2010年之前每年對鈾的需求量預測

註:

,608為需求量,單位千噸;100.0為所佔比例,%。

一些鈾礦的主要用戶(西歐和東歐某些國家,日本,美國等)由於自身缺乏鈾礦資源,所以將主要依賴從鈾礦豐富、開采業發達的國家進口。這些國家主要指加拿大、澳大利亞、尼泊爾、納米比亞,而巴西、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和烏克蘭也可能成為鈾礦的出口國。將來通過銷毀核彈頭,從高濃縮鈾中獲得的低濃縮鈾也將成為原子能發電站核燃料的重大補充來源。

即使採用「綠色」運行模式,原子能發電的成本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原子能發電站發出1千瓦小時電能的成本是15.2戈比,而天然氣發電成本是23.6戈比,重油發電是72.7戈比,煤發電是44.5戈比。

預計今後十多年的特點是,發展中國家對包括原子能在內的能量需求也將猛增。考慮到1995~2010年間許多礦山將由於儲量枯竭和其他原因而停產,所以必須加速鈾礦新區的勘探和開發,在形成等級儲量的礦區引進新的采礦設備,使采礦成本控制在80美元/千克之內,將來再升至130美元/千克。這樣將有利於提高采礦速度,並繁榮世界的鈾礦貿易。近期內,許多國家(包括原子能技術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面臨鈾原料的供應問題。所以,爭奪鈾原料必將成為一個尖銳的世界性經濟政治問題。

至於其他的未來能源,還有釷、氚、天然氣水合物、泥炭和地熱等。目前人們尚未注意到可作為能源載體的釷。但是現在工業應用釷的工藝已研製成功,其主要優點是釷比鈾在環保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還有一點很重要,釷的礦產地就是采鋯礦時產生的礦渣。所以對釷資源必須重新評價。氚的儲量有無限大。天然氣水合物是將來可能的動力原料之一,我國北方的海洋中就有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顯示。應從農村經濟的需要出發對泥炭重新評價。再遠的未來,人類將大量從地熱和海洋能中獲取熱能。

❷ 美國的簡介(資源方面的)

一、前言 美國,是礦產資源大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的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國作為世界資源消耗大國,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雖然也是資源大國,但它高度發達的經濟消耗了太多的資源,造成了美國的"能源危機",經常為了能源而以這樣或那樣的借口發動對外戰爭。 在經歷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一系列災難及能源危機給經濟造成的重創後,美國開始在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方面採取了一些舉措,並取得顯著成效。開源節流,使美國逐步改變其資源使用方式,走上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之路。 美國在節約能源及合理利用資源方面積累的經驗值得借鑒。 二、礦產資源概況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6年和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06年提供的最新資料數據,美國目前探明的礦產儲量為:石油3600百萬噸,煤炭246643百萬噸,天然氣192.5萬億立方英尺,鐵礦石6900百萬噸,鉬270萬噸,銅3500萬噸等。 其中,美國的煤炭、稀土、鐵礦石、鉬、銅、鉛、鋅、金、銀、硼、硅藻土、天然碳酸鈉、重晶石等礦產儲量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27.1%(煤炭)、14.8%(稀土)、4.3%(鐵礦石)、31.4%(鉬)、7.4%(銅)、12.1%(鉛)、13.6%(鋅)、6.4%(金)、9.3%(銀)、23.5%(硼)、27.2%(硅藻土)、95.8%(天然碳酸鈉)和12.5%(重晶石)。分別列居世界第1、3、7、2、2、3、3、5、6、2、1、1和3位。 此外,美國的石膏、滑石(和葉臘石)、高嶺土、膨潤土等礦產儲量或資源量,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位置。 美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全國5大油氣區30多個油氣盆地中。5大油氣區分別為:墨西哥灣含油氣區、北美地台含油氣區、加利福尼亞含油氣區、落基山含油氣區和阿拉斯加含油氣區。 目前探明的石油儲量主要集中在德克薩斯、路易斯安納、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等4個州。其中,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儲量佔美國總儲量的22%,路易斯安那州佔20%;阿拉斯加佔20%;加利福尼亞州佔18%。 美國煤炭資源則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伊利諾斯州、懷俄明、西弗吉尼亞、堪薩斯、賓西法尼亞、德克薩斯和印第安那等州,其中,蒙大拿州和伊利諾斯州是美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兩個州,蒙大拿州煤炭資源量佔美國煤炭總資源量的24%,而伊利諾斯州佔美國煤炭總資源量的21%。 美國金屬礦產資源如銅、鉛、鋅、金、銀、鉬、鈾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包括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蒙大拿、愛達荷、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科羅拉多和新墨西哥等州。 鐵礦資源則主要分布在蘇必利爾湖區一帶。美國非金屬礦產資源則遍布全美各地,但以東部和西部地區居多。 三、石油與金屬消費狀況 2005年,美國石油消費為每天20660千桶,煤炭消費為1023.4百萬噸,天然氣消費量為219780億立方英尺,分別佔世界總消費量的25.0%、19.6%和23.0%。 在2000年到2005年的6年中,美國石油年消費量最高為2005年的每天20660千桶,最低為2004年的每天19625千桶,平均為每天19907千桶。煤炭消費量則變化在961.4-1023.4百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988.2百萬噸。天然氣消費量變化在219780-233330億立方英尺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225420億立方英尺。 在消費發展趨勢上,從2000年到2005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0%,煤炭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0.8%,而天然氣消費量則成負增長,即減少趨勢2005年,美國精煉鋁消費量為611.4萬噸,精煉銅消費量為233.6萬噸,精煉鉛消費量為146.9萬噸,精煉鋅(鋅錠)消費量為101.8萬噸,精煉鎳消費量為13.3萬噸,精煉錫消費量為4.21萬噸,鎢消費量為1.16萬噸,鉬消費量為3.42萬噸。 前六種金屬(鋁、銅、鉛、鋅、鎳和錫)的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分別為19.3%、13.5%、19.5%、9.8%、10.1%和12.1%。2005年美國鎢和鉬的消費量在世界總消費量中的比例,目前無可得數據進行計算。 在2000年到2005年的6年中,精煉鋁的消費量變化在523.0-616.1萬噸之間,平均每年消費量為574.7萬噸;精煉銅的消費量變化在229.0-301.0萬噸之間,平均每年消費量為250.5萬噸;精煉鉛消費量變化在146.9-169.4萬噸,平均年消費量為158.0萬噸;精煉鋅消費量變化在101.8-131.5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116.6萬噸;精煉鎳消費量變化在11.8-14.7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13.0萬噸;精煉錫消費量變化在4.21-5.72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4.88萬噸;鎢消費量變化在1.01-1.45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1.25萬噸;鉬消費量變化在1.96-3.42萬噸之間,平均年消費量為2.65萬噸。 四、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經驗 (一)以節約能源為重點。美國對資源的節約使用始於節能,並始終視為重點。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節能政策和措施可分為兩類:一是在政府管理下,通過法律等形式施行,屬於政策性手段;二是通過財稅等經濟手段鼓勵節能,屬於市場行為。 1.實施能源管理。美國政府設有專門的節能機構,同時允許非政府組織參與能源管理。這些機構的職責主要是為節能工作創造一個有規則的市場環境,同時對政策的實施起到監督和調控作用。美國負責能源管理的政府機構分為國家(聯邦)和地方(州政府)兩個主要層次。其中,美國能源部(DOE)是最主要的政府機構,負責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美國環保署(EPA)和聯邦能源管理機構(FERC)是推動節能工作的輔助部門。此外,大部分州政府設有相應的能源管理部門,負責抓各州的節能工作和執行國家的能源政策。美國節能機構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非政府機構,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ACEEE)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組織。 2.制定節約能源的法律法規。美國在能源管理方面十分重視法制建設,注重用法律手段加強節能管理,形成了完善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美國能源立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第一,能源危機緊急應對階段。為應對1973年以來的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於1975年頒布《能源政策和節能法案》,於1978年頒布《國家節能政策法案》和《公用電力公司管理政策法案》。第二,降低電器設備耗能階段。美國於1987年制定了國家設備能源保護法,頒布《國家家用電器節能法案》。第三,制定國家能源綜合戰略階段。美國於1992年頒布《能源政策法案》,於1998年公布了《國家能源綜合戰略》,並於2005年頒布《國家能源政策法》。 3.重視能效標準的制定。制定並執行能源效率標準是美國節能工作的重要一環。美國頒布和實施的能源效率標准分為強制性和自願性兩類。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強制性標准需經過國會討論和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自願性標准則由企業界自行制定和實施,若實施後得到政府、企業界和公眾的認可,則有可能被改為強制性標准。能效標準的具體應用歸功於"能源之星"項目的推行。"能源之星"是美國政府推出的一項旨在指導企業和個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保護環境的節能項目。它是美國環保局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商品節能標識體系,凡符合節能標準的商品會貼上帶有綠色五角星的標簽,並進入美國環保局的商品目錄得到推廣。 4.對節能行為進行現金補貼。現金補貼是直接刺激節能行為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及電力公司等公用事業組織每年均會給予大量經費補貼用予鼓勵用戶購買節能產品。此外,美國在節能研發方面也採取多種融資方式提供現金支持,並以多種形式進行資金資助和補貼。 5.減免節能項目的稅收。稅收減免是節能財稅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如,在2001年美國財政預算中,對新建的節能住宅、高效節能建築設備等實行了減免稅收政策,規定在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期間,凡在美國國家節能標准(IECC標准)基礎上再節能50%的新建建築,每幢減免稅收2 000美元,對各種節能型設備,根據能效指標分別減稅10%或20%。 6.提供抵押貸款服務。美國一些官方和商業貸款機構對節能型產品提供抵押貸款服務,對此類產品提供優惠的低息貸款以鼓勵節能產品的開發。此外,還採取返還現金、低利息等措施鼓勵居民購買"能源之星"認證的住宅等。 (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提出循環經濟概念。由於政府措施得當,加之產業界和公眾的支持,美國正在向循環型社會發展。美國制定一系列以循環利用為目標的資源使用政策,主要內容有:一是促進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三是鼓勵節能。 1.回收利用廢棄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發展。據美國環保局公布的數據,1999年美國回收利用的固體廢棄物高達6 400萬噸,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比15年前提高一倍,達28%。 2.鼓勵發展可再生資源。美國政府採取一系列調控手段培育與可再生資源相關的市場。如,1993年柯林頓總統簽署行政令,要求再生產品在所有政府機構的辦公用品中應佔20%,1999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30%,這一行政令的實施使再生產品在聯邦政府的采購物品中兩年內增加到35%。在政府的帶動下,各州和地方政府也相繼制定政策,鼓勵人們購買使用再生物質的產品,推動了美國可再生資源的開發。 (三)實施資源節約戰略 1.通過立法管理資源。美國政府注重用法律手段來管理資源。迄今為止,美國已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資源保護法律、法規,主要有《多重利用、持續產出法》、《森林、牧場可更新資源規劃法》、《聯邦土地利用和管理法》、《瀕危物種法》、《海岸帶管理法》及國家公園管理法規系列。這些資源保護法和控制資源開發活動的各類經濟法,加上有關國際公約,共同構成完整的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大大增強了對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效應。 2.利用經濟手段管理資源。美國經濟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充分利用經濟手段管理資源。為改變資源短缺與資源大量耗用並存的矛盾,美國政府著力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動各方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的積極性,實現資源產業化管理,改變了資源無償或低價使用的狀況。此外,美國正逐步建立完善統一的資源市場及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利用經濟杠桿推動資源的高效利用。 五、能源資源利用的現狀 (一)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由於節能政策的不斷調整和技術上的不斷進步,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長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取得顯著成效,GDP單位能耗逐年下降,從1970~2005年,全美GDP單位能耗下降了將近50%。目前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很高:2007年美國單位GDP能耗為8.8百萬BTU/美元(BTU:英制熱單位),比1973年下降了98%。 (二)能源消費結構得到優化。美國能源消費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主。二戰後,美國的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石油進口依存度極高。隨著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應措施,其能源消費結構得到優化。據美國能源部統計,2005年全美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佔40%,煤炭佔23%,天然氣佔23%,核能佔8%,可再生能源佔6%;發電消耗的一次能源中,煤炭佔49.8%,核電佔19.9%,天然氣佔17.9%,可再生能源約佔9.1%。這表明美國石油消費比例已大大降低。 (三)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並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利用。美國聯邦政府還制定許多經濟激勵政策,以降低可再生能源產品及服務的成本和價格,培育和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市場需求。近年來對幾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現狀如下:風力發電方面,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02年累計裝機容量達467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美國已開展100萬套屋頂光伏計劃;美國是世界上生物質發電裝機最多的國家,目前擁有350多座生物質發電站;美國還非常重視氫能,2003年投資17億美元啟動氫燃料開發計劃,2004年建立了第一座氫氣站。 六、經驗啟示 (一)建立基於市場的節能政策調節機制。美國在充分發揮市場對節能的激勵、約束作用基礎上,靈活採用財稅政策,引導不同群體出於自身利益去自發節能。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使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 (二)出台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制定能效標准。進行節能立法,制定能效標識和節能監督等法律法規,形成完備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和實施能效標准體系,為節能工作提供依據和衡量標准。 (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可再生資源。堅持節能與開發並舉,在加強技術研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開發和利用我國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地熱能,等等,實現能源利用多元化。借鑒循環經濟的做法,提高資源整體利用效率,並著力開發各類可再生資源,鼓勵消費者使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 (四)加強節約型社會理念的宣傳。美國在制定每項政策措施的同時注重宣傳,公眾的積極參與是推動美國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利用各類媒體進行宣傳,建立長效宣傳機制,在全社會形成科學消費、循環節約的理念

❸ 美國石油主要分布

美國是世界上已探明石油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04年1月1日,其探明石油儲量為227億桶,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美國全國80%以上的儲量集中於美國的四個州:得克薩斯州(24%)、阿拉斯加州(22%)、路易斯安納州(20%)和加利福尼亞州(19%)。其他產油州還包括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懷俄明州、堪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和北達科他州等。由於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的過度開采,石油儲量下降較快,美國石油儲量較1990年下降了約20%。

美國是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聯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美國油氣雜志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美國石油產量為790萬桶/日,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其中原油產量為570萬桶 /日,其餘為天然氣液(NGL)。目前產量為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比1985年的1060萬桶/日下降約25%。美國現有大約50萬口產油井,但大多屬於「邊際」井,根據2003年統計,主要產油區域集中在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陸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陸地油田、俄克拉何馬州和懷俄明州。2003年美國新鑽探30151口油氣井,其中油井為5694口,天然氣井為20011口,乾井為4446口。比2002年的鑽井數量25536口上升18%。隨著物探技術和鑽探設備的進步和發展,墨西哥灣深水油田的產量迅速增長,深水油田產量已佔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二。由於美國大部分的能源資源集中在聯邦政府所屬的領地內,而油氣的勘探開采受到聯邦政府的諸多限制,因此石油產量難以有大幅增長。由於能源投資的低回報,1980年以來石油工業投資大為縮減,導致美國現有的管道運輸、煉廠加工等石油供應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產能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國內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環保要求日益苛刻,受此影響,許多煉油廠被迫關閉,有關資料數據顯示,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美國沒有新建一座煉油廠。美國的石油煉制加工行業主要集中於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納州、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賓西法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煉制加工能力為1676萬桶/日,占當年世界總煉油能力8390桶/日的 20%左右。

❹ 美國的石油主要來自哪裡

以前一直以為中東地區是美國石油的主要來源地、沙烏地阿拉伯是美國的最大石油供應國,其實不然。

事實上中東地區供應的石油只佔美國石油進口量的17%,
沙烏地阿拉伯則是美國的第三大石油供應國。

第一大石油供應國是加拿大,加拿大輸入美國的石油是沙烏地阿拉伯的2.7倍;
第二大石油供應國是墨西哥。
許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加拿大與墨西哥這兩個美國的南北鄰居是自己國家數一數二的石油供應國,
一說到石油進口,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遠在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

2009年進口石油占需求量的51%。
(圖表:美國能源信息署)據美國能源信息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5月27日的最新統計,
截至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輸入美國的石油(包括原油以及精煉石油產品),加拿大是277.3萬桶,墨西哥是126.9萬桶,沙烏地阿拉伯是110.8萬桶,
委內瑞拉是103萬桶,
這四個國家每天輸入美國的石油均超過百萬桶。
除了這四個國家外,排名前15位的石油供應

國依次是:

奈及利亞:96.6萬桶

俄羅斯:55.6萬桶

阿爾及利亞:48.9萬桶

伊拉克:37.5萬桶

哥倫比亞:31.8萬桶

安哥拉:32.0萬桶

巴西:20.5萬桶

維爾京群島:20.3萬桶

英國:15.5萬桶

科威特:14.3萬桶

挪威:10.4萬桶

2009年進口石油地區百分比表 (圖表:美國能源信息署)
2009年美國的石油消費每天約1880萬桶,其中進口石油佔51%。
在進口石油中,西半球的南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佔51%,
是美國石油的主要進口地區;
非洲佔22%、波斯灣地區
(即中東地區,包括巴林、伊拉克、科威特、
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的進口則佔17%,其他地區佔10%。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也出口石油,主要是加工過的石油,2009年美國出口的石油大約每天200萬桶。美國從墨西哥進口原油,而後在德州等地的煉油廠加工成各種石油製品,再出口到墨西哥,這樣做與將石油製品運送到美國東部地區相比,經濟效益比較高,而東部地區從歐洲進口石油製品則比較劃算。

最近幾年美國在能源方面越來越重視節能與開發新能源,太陽能、風能等傳統再生能源也得到青睞,石油在整個能源中所佔的比例逐步減少,目前全國40%的能源來自石油。與此同時,美國也在逐漸擺脫依賴進口石油的狀況,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2005以及2006年進口石油佔全國石油消費量的60%,2009年下降到51%,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下降到42%。

❺ 美國有哪些豐富資源

儲量豐富的美國礦產資源(一)

美國國土面積937.3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居世界第四位。全國劃分為50個州和一個特區。本土48個州,位於北美洲中南部,北面與加拿大接壤,西南與墨西哥相連,東南濱墨西哥灣,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另有兩個海外州,一個是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另一個是位於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哥倫比亞特區為首都華盛頓所在地。

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和貿易國之一,是世界礦業的中心。礦業在美國國民經濟中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是其基礎性產業之一。

一、礦產資源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儲量潛在總值居世界第一。許多礦產的儲量居世界前列(表1)。

美國礦產儲量居世界第1位的有:煤、鉬、天然鹼、硼、溴、硫酸鈉;第2位的有:銅、金、鎘、銀、釔、磷、硫;第3位的有:鉛、鋅、稀土、重晶石、碘;第4位的有:鉑族金屬、鎢;第5位的有:鐵礦石;第6位的有:天然氣、銻、鉍、鉀鹽;第8位的有:鈦鐵礦、鈾:石油居第11位。

美國礦產資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美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 餘缺並存。美國礦產資源豐富, 發現2500多種礦物, 經地質勘查工作證實,美國探明有礦產儲量的礦產有88 種, 是世界上探明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美國礦產資源總量雖然豐富, 但有些礦產資源並不豐富,甚至有些礦產資源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在諸多礦產中, 資源比較豐富的有煤、鈾等能源礦產,銅礦、金礦、鉬礦、鉛礦、鋅礦等金屬礦產資源和硼礦、硫礦、磷礦、天然鹼、膨潤土、硅藻土、高嶺土、硅灰石、滑石、石膏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其中尤以銅礦、金礦和化肥化學礦產資源最為豐富。對美國來說,石油能源資源、鐵礦和錳礦、鉻礦、鎳礦等鋼鐵礦產資源並不豐富,鋁土礦及砷礦、鉍礦、鎢礦、錫礦、石英、螢石、雲母礦等幾十種礦產則屬於短缺資源。

第二, 美國各類礦產資源豐度狀況不盡相同。就總體來看, 以非金屬礦資源最為豐富, 分布亦廣,金屬礦和能源礦次之。能源礦產以煤礦和鈾礦資源比較豐富, 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而油氣資源豐度一般,金屬礦產中以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和金銀等貴金屬礦產較為豐富, 其他金屬礦產一般; 非金屬礦產中以化工礦產和輕工礦產為最豐富。

第三, 美國礦產資源地理分布廣泛, 但不均勻。美國各州均有數量不等的某些礦產,但分布是不均勻的。中部地台區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鉛、鋅和銅礦等礦產;東部阿巴拉契亞褶皺帶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有色金屬和貴金屬; 西部科迪勒拉褶皺帶是美國礦產資源的主要富集區, 不僅產有大量銅、鉬、金、銀、鈾、釩、鉛、鋅等金屬礦產, 而且非金屬礦產和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能源礦產也很豐富;墨西哥灣和大西洋拗陷帶中的礦產以石油、天然氣、褐煤和鉀、硫、磷等沉積礦產為主。總體看來, 固體礦產中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中部和東部較少; 非金屬礦產則在東、中、西部州均有分布。

根據美國目前的礦山生產能力(2005年產量數據)計算,美國主要礦產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如下:銅31年,鉬47年,鋁土礦100年,金11年,鉛19年,鋅40年,銀20年,重晶石51年,石膏33等。另外,美國煤炭儲量佔世界儲量的26.1%,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2.4%和3.0%,分別排世界第11位和第6位。

美國礦產資源分布

二、生產和消費

美國目前開採的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鉬、鉑族金屬等,開發的金屬礦山主要位於西部地區(鐵礦山主要在明尼蘇達州和密歇根州)。而開採的非金屬礦產品主要為石料、石灰、磷酸鹽、高嶺土、鹽、蘇打灰、斑脫岩、鉀岩、硼礦物、硅藻土、石膏、寶石等,主要開采地多位於東部和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相對較少。在工業產值上,非金屬礦產的工業產值目前大於金屬礦產的工業產值。

表2

能源礦產

美國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產大國,其石油、天然氣和煤產量一直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從2001到2005年,美國石油產量從3.49億噸逐步下降到3.10億噸,平均年下降率為2.9%,美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的比重也從2001年的9.7%下降到8.0%(表2);同期美國天然氣產量從5658億立方米逐步下降到5257億立方米,平均年下降率為1.8%,佔世界的比重從2001年的22.7%下降到2005年的19.0%;與石油和天然氣不同,從2003年開始,美國煤生產形勢迅速好轉,產量連年增加。由於2002年和2003年煤產量大幅下降的影響,2001年~2005年煤產量只出現了小幅度增長,從2001年的10.23億噸增長到2005年的10.28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僅為0.13%。同期,由於中國和印度等國煤產量的大幅增加(中國和印度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2%和5.7%),世界煤總產量大幅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了5.0%。相比之下,美國煤產量在世界產量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從2001年的21.2%下降到2005年的17.6%。

美國也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消費大國。2005年美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3.37億噸石油當量,與2004年略低,佔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為22.2%(表3)。石油、天然氣和煤是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的主體,2005年佔美國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分別為40.4%、24.4%和24.6%;而核能和水電則僅分別佔8.0%和2.6%。2001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萬美元)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噸石油當量,2005年則下降到1.9噸石油當量。2005年美國各種一次能源消費量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如下:石油24.6%,天然氣23.0%,煤19.61%,核電29.6%,水電9.1%。

近5年來,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其能源消費穩步增加。石油消費量從2001年的8.96億噸上升到2005年的9.45億噸,年均增長1.3%;煤消費量從2001年的5.52億噸石油當量上升到2005年的5.75億噸石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0%;同期天然氣消費量從2001年的6414億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6335億立方米,年均年增長率為-0.3%。

金屬礦產

美國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屬礦產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鋼、鐵礦石、金、銀、以及主要有色金屬的生產和消費均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銅、鉛、鋅、鉬、鋼材和貴金屬。美國是世界最大鉬生產國,主要是作為副產品從斑岩銅礦中回收的。2005年鉬的產量為5.8萬噸,在世界產量中所佔比重為31.2%。黃金礦山產量為256噸,僅次於南非,在世界產量中所佔比重為11.0%。礦山銀的產量為1178.8噸,在世界產量中所佔比重為6.1%,其中一半以上為銅、鉛、鋅和金的冶煉副產品。此外,氧化鋁和礦山鉛的產量所佔的比重也都超過了10%;鋼鐵、精煉鋁、礦山銅和精煉銅、礦山鋅、鎂和鎂化合物、鈦鐵礦和礦山銀的產量在世界產量中所佔比重也都達到了5%~10%。

2001年~2005年,由於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對美國金屬礦產品的生產產生了較大影響。通過統計的35種金屬礦產品生產數據來看,17種礦產品的年均增長率為正增長,17種礦產品年均增長率為負增長;但主要原生金屬礦產品的生產均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精煉鉛產量從2001年的26.6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14.3萬噸,年均下降率為14.0%;礦山鉛產量從2001年的46.6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42.6萬噸,年均下降率為2.2%;精煉銅從2001年的180萬噸下降到2005的126萬噸,年均下降率為8.5%;礦山銅產量從2001年的134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114萬噸,平均下降率為4.0%;礦山金產量從2001年的335噸下降到2005年的256噸,平均下降率為6.5%;礦山銀產量從2001年的1606噸下降到2005年的1179噸,平均下降率為7.4%;礦山鋅產量從2001年的84.2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74.8萬噸,平均下降率為2.9%;精煉鋅產量從2001年的20.31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19.1萬噸,平均下降率為1.5%;精煉鋁產量從2001年的263.7萬噸下降到2005年的248.1萬噸,平均下降率為1.5%。此外,鎂、鉻、鎘等金屬的產量年增長率也為負增長。

多年來,美國由於國內主要金屬礦產資源有限,礦石和金屬產量不斷下降,為了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只能不斷增加進口量。為了減少對國外礦產品的依賴,美國逐漸加強再生金屬的回收利用。近幾年在主要原生金屬產量普遍呈下降趨勢,但再生金屬的生產卻出現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許多金屬的再生利用發展迅速,特別是金、鉛、鋅、鋁、錫、銻、汞、鎢、鎳和鉑族金屬等。這些再生金屬的產量占其總消費量的比例高的達70%(金),低的為5%(鉑族金屬)。

(信息來源:中國建材網)

❻  北美地區典型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和石油在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的比例分別是19%和18%。2002年(估計值)北美地區的石油產量為55725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6.88%,天然氣產量為8234.98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32.96%。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較豐富,是美國油氣的最大供應國。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現已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美國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美國油氣的產儲量

美國是世界油氣資源大國,到目前為止,美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大體佔世界總量的2.8%,天然氣探明儲量佔3.2%。2003年1月1日美國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5.0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為30.75億噸,比2001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30.07億噸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產量為2.89億噸(實際值),比上年的2.90億噸減少了0.34%。2002年天然氣的產量為5703.87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億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趨勢為:從1950年到1999年水電在能源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天然氣從1950年到1980年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天然氣所佔比重先是忽然急劇減少,然後在90年代之後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石油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從1950年到1999年穩中有降(見圖6-1)。

圖6-1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

2.美國的油氣貿易

美國不但是油氣資源大國,而且也是油氣消費大國。其國內的油氣生產不能滿足消費,需要進口大量的油氣。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進口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2.2%。天然氣的進口量為1089.1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為667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3.9%。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巨大,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油氣對外依賴程度非常大。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據預測,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在未來將穩步增長(見圖6-2)。

圖6-2美國未來石油生產與進口趨勢

(美國石油消費,百萬桶/日)

美國進口石油的地區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見下圖)由於地緣政治和一體化管網的自由貿易協定、能源部門相互投資、分擔的安全義務以及可靠的供應關系等原因,2000年美國石油總進口的55%集中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15%)、沙烏地阿拉伯(14%)、委內瑞拉(14%)和墨西哥(12%)(見圖6-3和圖6-4)。

圖6-3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地區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圖6-4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10大供應國(單位:千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繼續鞏固與美洲國家的關系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的焦點。

3.油氣消費

(1)美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預測

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消費的石油就佔全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25%強。從1973~1998年間,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增長了22.42%,而1998年美國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有趨緩的態勢,但美國的經濟在未來將繼續緩慢增長,因此,其能源消費在未來也將繼續增長,見圖6-5。

圖6-5美國石油總需求量趨勢(百萬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國油氣消費量

美國每年平均消費石油8.97億噸,天然氣6544億立方米。見表6-1和表6-2。

表6-1美國1987~2000年石油消費(單位:億噸)

(據BP.2001)

表6-2美國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3)美國油氣消費結構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基本相同,從1950年到1980年,美國的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漸下降。而石油所佔比重變化不大,天然氣消費量所佔比重卻不斷上升。1980年後,石油所佔消費比重還是基本未變,而天然氣所佔消費比重在突然下降後逐步回升,煤炭所佔比重在1980年之後穩中有升。

美國199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8533.6百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所佔比重為40.6%,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5.2%,二者合計佔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64.8%。

二、加拿大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加拿大油氣的產儲量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儲量6.63億噸增加了3619%。2003年報道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1.70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1.69萬億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產量為1097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074.2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產量2057.72億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氣貿易

加拿大是石油凈出口國,1998年其進口原油為3830萬噸,進口油品為860萬噸,出口原油6350萬噸,出口油品為1570萬噸。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商品量為1780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億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輸往美國的天然氣上升8.5%,達到了947億立方米,佔美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運營的管輸能力擴容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

加拿大是美國天然氣、石油和電力最大的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石油貿易增長了4%,對美增長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氣1016.6億立方米。

3.油氣消費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費量為8320萬噸,比1997年的消費量8210萬噸增加了1.3%(見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消費量為842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億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費量(單位:百萬噸)

(據BP,2001)

表6-4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氣消費量(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1999年石油所佔比重為36.4%,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8.2%。

三、墨西哥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墨西哥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29億噸,比上年同期的36.75億噸減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年平均約為1.55億噸。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產量為1.59億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56億噸(實際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氣證實儲量為2485.1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億立方米減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為456.9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94%。墨西哥的天然氣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委內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開採的天然氣大部分是伴生氣,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氣產自非伴生氣田。由於墨西哥在天然氣勘探開發上投資很少,所以產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估計,今後十年墨西哥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9%,而天然氣產量卻會不斷下降(王錫華、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墨西哥國土面積為192萬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人均GDP為4000美元,石油消費量為178萬桶/日,人均石油消費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為165.1萬桶/日,其中汽油佔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費量為50.7萬桶/日,其中國內煉廠供應量為45.3萬桶/日。目前該國每日進口的13.5萬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來自殼牌的帝爾帕克合資煉廠,同時也從歐洲進口汽油。該國汽油出口量為8.1萬桶/日,通常銷往美國。另外該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為動力的電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為燃料,新建電廠全部採用天然氣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氣商品量為35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石油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氣16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億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1.7億立方米,而從美國進口31.1億立方米。

❼ 美國的國內的石油資源多不

美國石油儲量豐富,是石油生產大國。據美國能源部情報局公布的統計數字,美國已探明石油儲量超過209億桶,居世界第11位;2007年美國石油日產量達510萬桶,居世界第三。得克薩斯、阿拉斯加和墨西哥灣是美國主要產油區,其中,墨西哥灣地區集中了美國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海上鑽井平台,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25%。

出於長遠能源戰略和環境保護等多種原因,佔全美近海水域85%的大西洋、太平洋和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水域均不允許近海石油開采。而美國能源部依據25年前的數據估算,這些區域可開採石油180億桶、天然氣76萬億立方英尺。

據新華社電 美國總統布希14日宣布解除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的行政禁令,並希望國會採取類似措施廢除相關法律禁令,以應對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局面。如果放開近海石油開采,美國原油生產量最多能增加180億桶 1.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中游堪薩斯州,密蘇里州一帶;
2.美國南部,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一帶;
3.美國飛地阿拉斯加洲北部以及近沿岸一帶;
4.得克薩斯州沿岸墨西哥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