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第二大油田
我國第二大油田是勝利油田 (初中地理教材)
長慶油田成我國第二大油田
第一財經日報12月22日訊 中國石油(行情 股吧)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建設「西部大慶」的規劃正在一步步實現。昨天,中石油對外宣布,長慶油田油氣當量正式突破3000萬噸大關,超過中石化旗下勝利油田成為我國第二大油氣田。
CBN記者從中石油內部了解到,依照規劃長慶油田將繼續保持年幾百萬噸的增長速度,在2012年達到4000萬噸規模,在2015年油氣當量實現5000萬噸,屆時將超越大慶成為中國產量最高的巨型油氣田。
長慶油田總部位於西安,油田區域達37萬平方公里,分布在陝、甘、寧、蒙、晉五省(區)。從1970年陝甘寧石油會戰至今,長慶油田在2003年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2007年達到2000萬噸,是中國近10年油氣產量增長最快的油田之一。
在19日,長慶油田宣布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達到3006.06萬噸,這標志著我國又一個年產3000萬噸級大油田誕生。以產量規模計,此前全國第二大油田為中石化旗下的勝利油田,該油田目前年產量在2700萬噸左右。長慶油田突破3000萬噸規模,就改寫了目前的油田排位座次而躍升為第二大。
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在東部、西北、東北的老油田走過產量高峰期後,長慶油田是一個新的重要接續區,對保障中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預計在今年,長慶油田的油氣當量會佔到全國的1/8,天然氣產量佔到全國的1/4。
在長慶油田的產量中,天然氣占據了「半壁江山」。目前,已開發的靖邊、榆林、蘇里格三大主力氣田每天產氣量達到6500萬立方米,成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天然氣已貫通大江南北,向3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
長慶油田一位負責人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建設情況順利,2015年蘇里格氣田產能甚至可能達到250億立方米,將佔到長慶油田天然氣產能的七成左右。
記者從中石油內部獲悉,按照發展規劃,長慶油田到2015年將累計探明石油儲量近38.96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4.81億立方米。2012年,油氣生產當量要突破4000萬噸;2015年,將達到5000萬噸,其中原油年產量2600萬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350億立方米。
目前,中國產量最大的油田一直是大慶油田。在5000萬噸規模上,大慶油田實現了高產穩產27年。目前,大慶油田產量已回落至4000萬噸左右,中石油提出在此規模上力爭再穩產10年。而長慶油田在2015年躍上5000萬噸大關後,將接替大慶成為中國產量最高的巨型油田。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王康鵬)
⑵ 中國石油復權價格最高最低點分別是多少
無權利價格,歷史最高48.62,最低9.71。以今日收盤價復權前,歷史最高47.1,最低8.39。從最高到最低的82.187%;以今日收盤價9.07元計算,較最高47.1下跌80.743%;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個是分配製度不合理,導致巨額超募。二是超募資金作為分紅,大部分分給大小非;第三,中石油作為超級壟斷企業,受國家監管,發展非常有限。第四,IPO時間對應的是股票最瘋狂的時候,目前的跌幅其實不算太多,主要是大小非沒出來,或者有可能跌到5毛錢。明天跌不跌不好說,但從歷史上看,中石油的低點和股指爆發的起點是一樣的(其實也是短線)。比如2008年9月18日,第二天,開盤的股票除一隻外全部漲停。2012-12-3,第二天啟動做空行情,一個月漲了20%,中石油只漲了7%。可見,長期來看,中石油已經被大盤拋棄了。個人觀點:從現在到中石油從上交所退市,8.39不會是最低點,但47.1肯定是最高點。
好像最高47.1元,最低8.39元。
리에게가장소중한생명을
現在是7.7,多少投資人被坑了。
47.18.39誰知道明天的價格,請告訴我,哈哈。
⑶ 中國石油股價最高的時候是多少
歷史的最高價格就是當時它上市第一天所形成的高點:48.62。這是當天的數據: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中國石油數據: 開盤:48.60 最高:48.62 最低:41.70 收盤:43.96 成交量:15474994手 成交金額:699.91億 漲跌:+27.26¥ 漲跌幅:+163.4% 換手:51.58%。
拓展資料:
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文簡稱「中國石油」或「中石油」)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1]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2.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英文縮寫:CNPC) 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央企,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
3.2015年國內生產原油11143萬噸,生產天然氣954.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5132萬噸,生產成品油10369萬噸;同時在海外獲取權益原油產量1642.3萬噸、天燃氣產量25.9億立方米。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0168億元,實現利潤825億元。全年國內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2817萬噸、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702億立方米,新增探明油氣儲量當量連續9年超過10億噸。
4.作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原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商,中國石油集團業務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油氣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製造、石油貿易等各個領域,在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加工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2008年,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11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6位,在《巴菲特雜志》2009年中國上市公司百強評選中,榮獲「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獎」第一名。
⑷ 全國石油儲量、產量增長趨勢
(一)石油儲量
1.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截至2005年底,全國石油探明程度33.72%,進入勘探中期,正處於儲量增長的高峰階段。取綜合預測的匯總結果進行分析,2006~2020年,全國石油探明儲量仍處於高峰階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於「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儲量年平均值仍維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合計為226.42×108t。
與美國對比看,1996年以來,我國的石油儲量保持平穩上升的勢頭,與美國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長階段相當。我國的石油儲量增長高峰期應該延續20~25年,儲量增長明顯下降的態勢應該在2020年以後出現(圖5-16、表5-22)。
圖5-16 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表5-22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2.大區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匯總結果來看,東部區石油探明儲量下降趨勢比較明顯,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從2006~2010年年均探明儲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儲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呈現緩慢下降的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在2020年前呈現先緩慢上升,之後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總體波動不大。南方區隨著勘探的加強,預計在2010年以後將會出現較好的儲量發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區由於地理條件所限,2020年以後可能會有石油探明儲量,預計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區的石油探明程度還比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儲量上升的態勢還能持續10年以上,2020年之後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儲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區石油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地質儲量增長保持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總體呈平緩下降趨勢,但年探明儲量維持在8×108~10×108t之間,與過去50多年的勘探歷史比照來看,屬於穩定增長的高峰期。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我國石油儲量發現的最高峰,但整體還屬於儲量發現的初期;1985年以來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點是儲量穩定增長,年均在6×108t以上,波動不如勘探初期那樣強烈。
目前,我國的石油資源探明程度為33.7%,預計「十一五」將累計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達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為52.6%;2030年探明程度為63.3%,屆時將進入儲量發現的衰減期。2006~2030年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石油地質儲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鄂爾多斯、塔里木、渤海灣(海域)、松遼和准噶爾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分別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對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貢獻率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計達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來全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體。而盆地對儲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渤海灣(海域)、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變大,准噶爾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與海域儲量增長可彌補東部儲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為57.10%,東部為40.90%,2010年後東部的年增儲量呈下降之勢,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可達64.42%,東部降為32.73%,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貢獻率達到2.86%,東部老油區的儲量發現的減少可得到其他地區的補充。
(二)石油產量
1.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量處於平穩上升階段,尚未達到高峰值。通過將各盆地石油產量預測結果匯總,得到全國的石油產量增長趨勢。從匯總結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國石油產量在今後15~20年內還將進一步穩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間達到高峰,高峰產量達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後呈緩慢下降趨勢。2030年之後產量將降到2.1×108t以下(圖5-17、表5-25)。2006~2030年,全國累計產油52.88×108t。在以上儲量和產量情況下,可保持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基本穩定在22×108~25×108t,變化基本平穩,儲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圖5-18)。
表5-25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圖5-17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圖5-18 石油地質儲量、產量和剩餘可采儲量變化趨勢
2.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的預測結果來看,未來25年東部區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石油產區,但其產量逐漸下降,在全國的比重明顯減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區將隨著鄂爾多斯盆地石油產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國的比重呈上升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區石油產量上升最快,2030年還未達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區的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在2020年以後將會有較明顯的增長,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區預計在2025年以後各項條件能夠成熟,會有一定的石油產量,2026~2030年年均產量24×108t;海域區的石油產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較快,之後增速放緩,並在2025年以後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產量平穩增長,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國石油產量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在2016~2025年達到最高值,年均產量2.2×108 t,在2025年後開始下降,2030年還能維持2.1×108 t的水平,之後將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出程度為21.1%,預計「十一五」累計產量9.59×108t,2015年產出程度超過30%,2030年產出程度達到46.0%,整體進入開發的中後期。2006~2030年可累計產出52.88×108 t,超過了目前我國石油的累計產量(表5-27)。
表5-27 全國石油產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產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松遼、鄂爾多斯、渤海灣(海域)、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其累計產量分別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計達85.62%,在未來全國石油產量增長中佔主導地位。而盆地對產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延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和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渤海灣(海域)、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逐步變大。
(3)中西部與海域產量的增長可彌補東部產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44.82%,東部為55.20%,佔主要地位,之後東部的產量逐漸下降,中西部與海域則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已達55.18%,東部降為44.28%,兩者的比例已發生了互換。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石油產量仍然較少,東部老油區的產量遞減主要靠中西部與海域補充。
(4)石油產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資源保證。
首先,2005年底,我國靜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90×108t,2005年的產量為1.82×108t,儲采比為13.7。近25×108t的剩餘可采儲量提供了產量增長的基礎。
其次,未來我國石油可采儲量將有很大程度的增長,主要來自三部分:一是通過新區勘探獲得新增石油可采儲量,二是未動用儲量的動用,三是老油田通過提高採收率技術增加石油可采儲量。
新增石油可采儲量。2006~2030年全國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儲量的採收率18%計算,到2030年可累計新增加石油可采儲量39.3×108t。
未動用儲量的有效動用。目前已探明未動用儲量中還有10×108t石油地質儲量可投入開發,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2×108t。
老油田提高採收率增加可采儲量。目前全國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平均為27.1%,除去大慶油田高達41.1%的採收率,其他已開發油田平均採收率只有22.7%,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油田採收率相比差距較大,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油田採收率的潛力還比較大。按照中石油水驅採收率年均提高0.2%考慮,預計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5×108~7×108t。此外,通過加大對注聚合物驅、三元復合驅以及微生物驅等三次採油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儲備和推廣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老油田採收率,如大慶油田通過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12%以上。在提高採收率技術條件下,按平均採收率提高5%~10%,全國石油的平均採收率可達到32%~37%,預計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約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則到2030年我國將共有約75×108t石油可采儲量,在2.1×108t的水平穩產20年是有儲量保證的。
⑸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