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疆交投加油站油怎麼樣
新疆交投加油站油好。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新疆交投加油站是中國石油與交通投資集團合資合作的加油站,油品來自於中國石油,質量絕對有保障,動力強勁,環保耐燒,價格便宜。
❷ 中國與主要油氣投資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中國石油企業在印度尼西亞、蘇丹、厄瓜多、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埃及、烏茲別克、茅利塔尼亞、蒙古、阿曼、利比亞、印度、秘魯、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委內瑞拉、哈薩克、澳大利亞、敘利亞、卡達、日本、尼日、土庫曼、哥斯大黎加、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古巴等很多個國家進行油氣項目勘探開發和管道煉廠建設,從1992年開始的26年中 ( 1992 ~2018年),共投資約70億美元,共獲取份額油約6000×104 t。
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及南美是我們國家的3個戰略區域。北非以蘇丹為中心,以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為輻射范圍國家;中東以伊朗和葉門為中心,向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擴展;中亞以哈薩克、俄羅斯為中心,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亞塞拜然等周邊國家為輻射范圍;南美以秘魯、委內瑞拉為出發點,向厄瓜多、哥倫比亞等國輻射,如表3.1所示。
表3.13 大石油公司國外分布
資料來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網資料整理。
3.3.3.1中國在南北美洲國家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2年,中石油對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儲量進行了收購,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南北美洲的油氣投資。1993年7月,中石油收購加拿大艾伯塔省北湍寧油田,出資246萬加元,擁有16%的股權,可采儲量60×104 bbl,生產出中國第一桶國外原油。1993年,中石油順利在秘魯塔拉拉第七區塊項目中標,兩年後又中標該油田第六區塊的開采權。該項目在1999年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成為第一個收回投資的國外油氣項目。中石化以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油田股份,中國石油企業首次涉足發達國家石油開發市場。2005年5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 ( SIPC ) 的全資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與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共同開發艾伯塔省東北部的北極之光油砂項目。中方擁有40%的股份,加方擁有60%的股份。北極之光項目總投資約45億加元,最終達到10×104 bbl的日產量 (年產量約為500×104 t)。
2006年8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能源礦產部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蘇馬諾油田的合資經營協議》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聯合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合資框架協議》,並在中委高委會第五次會議上,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分別簽署了《英特甘博和卡拉高萊斯油田作業合同轉合資公司協議》、《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鑽機合同》、《中油國際工程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組建油井工程服務合資企業諒解備忘錄》和《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合資生產鑽機的諒解備忘錄》等6個涉及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和貿易合作的協議。2008年5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署《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成立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和《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2008年11月,中石油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煉廠合資公司協議》(表3.2 )。
表3.2 中國在南北美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3.3.3.2中國在非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中國是蘇丹最大最早的石油開采合作方。中國已經在蘇丹形成了生產、精煉、運輸和銷售一體化的石油產業鏈。蘇丹對中國國外石油開發非常重要。1995年9月,中石油獲得了蘇丹穆格德盆地6區塊油田的開發權,兩年後又獲得穆格萊德盆地1/2/4區塊的開發權,隨後得到3號區塊和7號區塊油田的部分股權。1999年7月,蘇丹的新油田正式投產,是中石油在國外的最大生產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蘇丹勘探開發的第一個獨資油田啟動。2003年8月,中石油與蘇丹能源和礦產部簽署了3 項石油合作協議。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投入約27億美元,2001年已經收回了在蘇丹的所有投資。2004年3月,中石油與蘇丹合作建設的1600 km直通紅海的管道投產。為了方便運輸大型設備,中石油在蘇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2003年2月,作為一家本土公司技術支持夥伴,中石化在奈及利亞中標了一塊可采儲量為2130×104 bbl的邊際油田,並且擁有了該油田100%的開發權,預計開發總投資6305萬美元,操作費用8748萬美元,共計投資總額約1.5億美元,稅後總利潤7342萬美元,該邊際油田的中標填補了中國在奈及利亞地區石油開發的空白。
2003年7月14日,中石油在阿爾及爾簽署合同,項目總投資為3.5億美元,中石油投資佔70%,合作期限為23年。雙方在阿爾及利亞西南部阿德拉爾省建設和經營煉油廠,油田探明石油儲量6×108 bbl,煉油廠將在3年內建成,年煉油能力為60×104 t。
2003年12月22日,中國與阿爾及利亞第一次簽署一項石油天然氣合同。中石油在3年內勘測阿爾及利亞謝里夫盆地和烏埃德姆亞盆地兩個區塊,如果探明確實有石油資源,中方將獲得一定比例的油氣。
2006年7月25 日,中石油在蘇丹3/7 區的1000×104 t/a 產能建設項目投入使用。2008年6月2日,中石油與尼日政府簽署阿加德姆區塊勘探開發合同,包括長輸管道、油田勘探開發和煉廠的建設與運營。2008年10月26 日,中石油與查德石油部合資建設的恩賈梅納煉油廠在查德首都開工建設。
3.3.3.3中國在中亞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7年,中石油全資子公司購買了哈薩克阿克糾賓油氣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又得到了烏津油田的開采權。中石油在哈薩克的原油產量每年增長100×104 t,得到了對濱裏海盆地東緣中區的勘探許可證,並准備建立一個原油加工廠。中哈合作建設的448.8 km長的油管在2003年3月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 日,阿塔蘇至阿拉山口的970km石油管道正式動工,年輸油量達到2000×104 t以上,它會促進中國進一步開發中亞地區石油資源。
2004年8月,中石化成功並購美國第一國際石油公司,得到該公司在哈薩克全資和部分的6家子公司,得到1個年產超過20×104 t石油的油田和面積達2.6×104 km2 的5個勘探區塊。
3.3.3.4 中國在亞太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3年3月5日,中石油與泰國簽訂了產品分成合同,得到了泰國邦亞區塊的石油開發權。
2002年1月,中海油收購了Repsol公司在印度尼西亞5大油田的部分權益,帶來近3.6×108 bbl的可采儲量和1×108 bbl左右的額外儲量以及當年4000×104 bbl的產量。
2002年12月20 日,中海油收購了印度尼西亞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12.5%的股權,花費2.75億美元,與東固液化天然氣的合作夥伴簽訂天然氣供應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提供260×104 t液化天然氣給中國福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共計25年。
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收購了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 ( NWS天然氣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天然氣資源項目) 的上游產品和儲量,共花費3.48億美元。同時,獲得中國液化天然氣合資企業1/4的股權,該企業於2006年為廣東LNG接收站供應液化天然氣。中海油獲得NWS項目特定生產許可證、租賃所有權和勘探許可證5.3%的權益。同時,公司還能夠參與探明儲量之外的勘探。如果廣東LNG供氣量最終增加,公司權益將增加。中海油參股對中國得到安全、穩定的天然氣是有益處的。
2004年2月,中海油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在印度尼西亞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20.77%的權益,花費9810萬美元。這使中海油在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權益提高到64.77%,在整個東固液化天然氣 ( LNG) 項目中的權益相應地提高到16.96%。
3.3.3.5中國在中東的主要油氣投資
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和沙烏地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第一次簽署協議,開發沙烏地阿拉伯東北部的油田。這是沙烏地阿拉伯近25年來第一次對國外投資者開放油氣田。2005年,中石化參與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競標並成功獲得該油田50%的勘探開發權,這也標志著中國的石油公司開始與伊朗合作開發大型油田。
❸ 中石油的國際合作理念
在國際業務中,公司堅持誠信負責、務實合作。發揮公司綜合一體化優勢,與合作夥伴結成利益共同體,優勢互補,共享發展成果。尊重資源國的戰略選擇,尊重當地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熱心公益,推動資源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公司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業,維護員工根本利益,尊重員工生命價值、工作價值和情感願望,高度關注員工身心健康,保障員工權益,消除職業危害,疏導心理壓力,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企業文化建設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核心地位,圍繞全面建設世界水平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目標,融入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繼承創新、務求實效,努力建設符合現代企業發展方向、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石油特色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優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集團公司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
以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建設符合現代企業發展方向、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石油特色的企業文化。推進文化管理,以企業文化建設促進管理提升,內強隊伍素質,外樹企業形象。發揮企業文化優勢,增強企業凝聚力、競爭力、影響力,保障企業永續發展。
❹ 中國石油為什麼多了一個交控能源的牌子
一般的交投能源都是與中石化或中石油成立的合資企業,並且交通能源大多數由交通投資集團控股並合並會計報表。主要原因是:
交投集團是國內主要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投資主體。他們擁有許多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站的所有權。這為他們銷售成品油提供了必要條件。所以,他們與中油或中石化取長補短,成立了交投
❺ 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
國際坐標細定位—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戰略SWOT分析
2004年原油進口首次突破1 億噸,導致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40%。近年來,作為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的實施主體,雖然三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CNPC)、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海油」/CNOOC)在國際化經營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其「走出去」之路卻屢屢遭遇坎坷和曲折。SWOT系統分析法是企業戰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過對企業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和弱勢(Weaknesses),以及企業外部環境所帶來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最合適的戰略選擇。用SWOT法分析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
內在條件
中國石油企業
具有的五大優勢(S)
(1)信譽與品牌優勢。我國三大石油公司都以「中國」冠名,作為國有控股骨幹企業,其信譽和品牌優勢十分明顯。據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2003年世界 500強公司排名,CNPC和SINOPEC分別名列第69、70位,同時兩家公司也分別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一、二位。而CNOOC位居中國企業 500強第38位,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逐步從單純的上游公司轉變為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能源公司,並進入世界500強。
(2)資本與融資優勢。從2000年4月到2001年2月,CNPC、SINOPEC和CNOOC相繼在境外成功上市,這不僅表明中國石油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而且有利於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投資資金,擴大國外油氣資源勘探規模,提高國際化經營和管理水平。在2003年「亞洲企業1000」排行榜中,雖然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只排在第20位和第28位,但是它們被認為是最賺錢的公司。
(3)一體化經營優勢。1998年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大重組,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沿進行產業鏈延伸,原有的勘探、開發、煉制、運輸、國內銷售和對外貿易分割的體制已為三家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的國家石油公司所取代,真正成為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的市場競爭主體,並逐步與國際上的大型跨國石油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接軌。這不僅增強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也為其與國外石油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4)國際化經營的初步基礎和經驗。中國石油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其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在思想觀念、精神風貌、石油地質理論創新、勘探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走過十多年國際化經營之路的CNPC已經開始進入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而緊隨其後的SINOPEC和CNOOC近年來也加快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步伐。它們在參與海外不同規模、不同合作模式項目的開發、建設與管理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從事跨國經營的寶貴經驗。
(5)中國石油企業還擁有一支素質相對較高而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石油專業技術力量。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弱勢(W)
(1)企業管理不成熟。三大石油公司在總體上缺乏一個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作為國內的競爭對手,對於如何在跨國經營中形成合力、一致對外尚缺乏清晰思路。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管理還不完善:有的母公司給予海外子公司的經營自主權不足,使之坐失良機;有的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放任自流,導致其國際化經驗難以落實國內母公司總體經營戰略。此外,由於國有投資主體自我約束機制不強,境外公司資產流失現象時有發生。
(2)國內資源基礎壓力大。中國目前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2.8億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22.5億噸,人均可采資源量只有10噸,居世界第37位;而且 2002年中國的油氣儲采比分別只有14.8和40.6,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6.3和60.7(據BP能源統計)。上個世紀中期發現的油田,現在普遍進入高含水期(地下水含量超過80%),開發成本上升,產量減少,效益下降。而且十年來新發現的油氣田,多處於中國西部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地區,開發難度較大,需要國家和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資金。這表明,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任重道遠。
(3)資產結構不合理。中國石油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煉油廠和輸油管道等基礎設施項目。2003年中國煉油廠開工率不足80%,然而,國內石油巨頭卻競相新建或擴建千萬噸級以上的煉油廠。同時,有關數據顯示,CNPC的勘探開采只佔資本支出的61%,SINOPEC只有40%,而西方石油公司這方面的平均支出則為70%。在國內原油產量不足的情況下,三大石油企業如若不能在海外獲取更多資源份額,將難以提高抵禦國際石油市場風險的能力。
(4)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外跨國石油公司都是在佔有石油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控制的石油資源量佔加工總量的比重往往都在50%以上,甚至超過 100%。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不惜斥巨資進行石油勘探開發,但很多項目大多位於儲量日漸減少的地區,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願光顧的低回報的小油田。此外,由於中國石油企業生產工藝水平較低,成品油和相關產品環保標准和質量相對較低,加之原油綜合生產成本高,導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性不強。
(5)不大熟悉國際環境。石油作為戰略資源,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是大國利益的交匯點,而且常常與國際環境和產油國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緊密相連。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不過十多年,缺乏一支外語好、既懂經營業務又熟悉國際法律的高素質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而且各公司對大國爭奪石油的格局及其影響、產油國政治局勢的走勢、各國法律的特徵和運用、地方文化與風俗關系等都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處理技巧。
外部環境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機會(O)
(1)全球石油資源量和可采儲量呈現增加趨勢。在目前高油價條件下,有不少人對世界石油的基礎和前景持悲觀看法。應該看到,自從石油工業誕生百餘年以來,石油資源即將耗竭的論斷一直不絕於耳。但是,這些言過其實的論斷總是不斷被歷史事實所否定。其實,對世界最終可採的石油資源量的評估總是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而不斷修改、調整和提高。這表明,中國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是有一定的資源基礎的。
(2)中國加入WTO後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提供了機遇和有利條件。入世不僅有利於中國石油企業在WTO多邊貿易機制內享受國民待遇,而且還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更便捷地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促進企業技術更新、裝備改造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石油經濟全球化和石油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得各國石油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一種「集體安全」,為中國石油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一定條件。
(3)中國與大多數產油國保持著良好的政治關系。在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主題的今天,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和平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各國普遍贊揚。中國在和平共處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上大多數產油國都建立了良好外交關系。特別是與中東、北非、中亞和俄羅斯等「世界石油供應心臟」地區的政治經濟關系不斷發展,從而為中國石油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4)中國經濟外交和能源外交初見成效。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巨大而穩定國內市場,為中國發展與產油國之間的「大經貿」關系和開展經濟外交創造了的有利條件。近年來,中國通過石油外交為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營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由於世界石油資源的不平衡分布,許多石油資源國出於對本國經濟發展的考慮,都競相實行對外開放,每年有數百個石油勘探開發的招標和雙向談判機會。這就為中國的能源外交和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條件。
(5)油氣勘探理論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地震技術的發展使深海石油開采、復雜地形地貌等地區石油勘探開采成為現實。同時,基於計算機技術、機器人技術和電訊技術的自動鑽井系統、智能完井系統、油氣人工舉升技術、井下油水分離技術以及油田開發中的地震可視化技術等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石油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構建了較高的技術平台。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威脅(T)
(1)同業對全球油氣資源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目前,美國及歐洲石油巨頭幾乎壟斷了全球4/5的優質石油資源,中國企業要想進入它們的「勢力范圍」並不容易。中國處在亞太新的能源消費增長中心,與周邊石油消費大國(美國、日本、印度、韓國等)的競爭和沖突將不可避免。中國石油企業其在國際市場的油氣拓展的有利空間可能被不斷擠壓。
(2)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地緣政治壓力和風險較大。中國在海外的石油投資和石油進口主要集中於中東、北非、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地區和國家。目前中國進口的石油一半以上來自中東,由於該地區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銳、領土紛爭較多,政局最為動盪不定。而且由於伊拉克戰爭後美英等國對中東局勢的影響,中國石油企業進入該地區或從該地區進口石油,不僅要處理較為微妙的大國利益關系,而且會承擔較大的政治風險。
(3)石油霸權主義的威脅與海上運輸生命線的安全隱患。過去,石油資源一直是大國爭霸的重要對象,現在大國勢力仍然在博弈全球優質油氣資源。特別是美國,其能源戰略目標就是利用其軍事、經濟的優勢建立一個多重結構的全球石油霸權體系。為此,美國不僅壟斷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而且控制了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石油通道,例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以便對其他國家進行制約。而中國60%的進口石油對馬六甲海峽等海上路徑的依賴十分嚴重,這勢必對中國海外石油運輸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4)「中國石油威脅論」不斷抬頭。近年來,美國等國家有意忽視伊拉克戰爭引起的油氣地緣政治動盪、美歐大石油壟斷資本減少投資和限制產量等因素對世界油價波動的根本性影響,卻不斷散布「中國石油威脅論」,說什麼中國石油過度進口造成了世界油價上漲、中國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已構成對美國、日本等能源安全的威脅和挑戰、中國可能採取軍事手段維護石油安全,從而威脅地區穩定與安全等。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拓展屢遭干擾、排擠的多個事例,證明「石油威脅論」制約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經營。
(5)全球石油供應安全風險依然存在。石油作為戰略商品,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屬性。全球石油供應鏈和價格形成機制除了受市場經濟規律影響外,往往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制約,以致於石油價格在某種情況下常常表現為所謂的「政治價格」。1973年以來的30年間,世界石油價格的多次暴漲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 年油價持續走高的事實表明,一旦主要國際石油市場出現「風吹草低」,全球石油價格暴漲或供應鏈暫時中斷的風險就可能出現。
戰略對策
基於上述SWOT分析,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戰略的選擇應是企業自身的優勢(S)和弱勢(W)、外部環境所包含的機會(O)和威脅(T)的相互匹配而成跨國經營SWOT戰略矩陣: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並提出十個戰略對策要點(見下表)。
綜上所述,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實施國際化經驗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依託國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實現國家石油安全為己任,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核心,以油氣勘探開發和經營為龍頭,以低風險競爭或競爭下的合作為紐帶,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盡早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中國特色的現代跨國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