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英、法等國對利比亞戰爭究竟為何石油
第一:地理因素。雖然是北非的一個國家,卻靠近北美洲美國、西歐和亞洲的中東、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之間的海運線的必經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間,是中東石油運到西歐、美國的必經之路,油輪運輸必經之地,東接有蘇伊士運河扼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的埃及,利比亞還是石油盛產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代的古羅馬與迦太基,二戰的英德兩國。 第二:石油。利比亞應該為非洲最發達國家之一,利比亞2009年統計數據2008年人均GDP為16114美元,為非洲最高!是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但由於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經開采。 第三:最重要,卡扎菲不聽美國的話,從其上台後就奉行的反帝、反殖、反霸、反對種族歧視和不結盟政 策,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主張阿拉伯統一,與非洲、伊斯蘭國家加強合作,和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關系,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這些政策上嚴重違反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在「9.11」之後,雖然卡扎菲試圖與西方各國改善關系但看來收獲不大,至少現在西方國家恨不得他早的死。然後再扶持一個聽話的傀儡政府——伊拉克那樣最好。
『貳』 聯軍空襲利比亞到底是為了石油還是因為卡扎菲屠殺人民
卡扎菲屠殺人民?你聽誰說的。法國現在用於空襲的陣風戰斗機剛開始的時候是要賣給卡扎菲的,不過卡扎菲沒要而已。法國都能賣武器給利比亞,那麼所謂卡扎菲屠殺人民就是扯淡的了。
另外,與民主更是毛關系都沒有。伊朗是民主國家,美國還不是要打它。沙特是王國,而且這個王國還與英國等國家不一樣,它是國王掌握政權,所以是不民主的,但和美國好,所以就是高尚的國家。
所以,一切都是為了石油,只要控制了石油,就有了石油定價權,也就有了全世界大宗貨物的定價權,也就控制了全世界的資金流向,也就控制了全世界的財富。
『叄』 利比亞戰爭的原因
因為利比亞在卡扎菲的統治下,和伊拉克在薩達姆的統治下一樣,讓美國無法控制,另外,
1986年3、4月份,美國兩次出兵襲擊利比亞的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老帳未了。1969年卡扎菲上台後,收回了美國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1972年,利比亞又廢除了前國王與美國簽訂的軍事經濟?定,以後兩國關系越弄越僵。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發生時,利比亞焚燒了美國駐利代辦處,導致兩國斷絕了外交關系。這筆帳一直沒有算清,美國對此耿耿於懷。二是又結新仇。美國認為卡扎菲支持世界性恐怖主義活動,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利益,特別是1985年連續發生幾起針對美國人的恐怖活動,美國都認為與利比亞有關,因此決定製裁利比亞,但經濟制裁毫無效果,終於導致武力解決。三是殺雞給猴看。長期以來,利比亞與前蘇聯關系密切,是購買前蘇聯軍事裝備最多的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蘇聯在地中海的武器倉庫」。利比亞的導彈基地均歸前蘇聯人控制。美國一直認為這是對第六艦隊的嚴重威脅。美國挑起沖突的目的也是藉此機會摧毀利比亞的防空導彈基地,給前蘇聯點顏色看看。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英國蘇格蘭洛克比鎮上空發生爆炸,導致270人喪生。在利比亞方面於2003年相繼宣布對洛克比空難承擔責任、向遇難者家屬作出賠償及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後,美國政府於2004年6月宣布與利比亞實現關系正常化。2006年5月,兩國宣布全面恢復外交關系並互開大使館。但由於在一些問題上仍然存有分歧,兩國至今沒有互派大使。
看著利比亞政府在內部斗爭,插上一腳。如果美國打下利比亞,馬上就會在利比亞的國土上建造軍事基地,來控制利比亞政府。由此利比亞就變相的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來擴充國力。慢滿的來實現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願望。
『肆』 多國聯軍為什麼攻打利比亞
現在普遍有以下幾種看法:1、為了石油,利比亞的命運和伊拉克相似,只不過是美國換成了法國。
2、政治因素,利比亞原來是法國的殖民地,即使後來獨立了,在政治和經濟上還是受法國的巨大影響,就像澳大利亞與英國的關系,但在卡扎菲掌權後越來越與法國對著干,或者說是其越來越獨立於法國,這就嚴重損害了法國的利益,所以就出現了現在這場由法國主導的北約聯軍。
3、經濟政治因素,可能是北約國家為了轉移國內人們的視線,日益窘迫的經濟狀態在漸漸否定了當初政府作出的經濟恢復承諾,用戰爭轉移民眾視線是歷史一個國家慣用的手段,另一點也為即將到來的歐洲各國大選現任總統和總理作必要的鋪墊。
4、以上三種因素的混合型,或者其它因素...
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因為所以,其中總是摻雜著各種交錯的利益與陰謀......
『伍』 美、英、法等國對利比亞戰爭究竟為何石油
說石油的都是小白。利比亞那點石油至少美國是看不上的,而且如果是為了石油,就不應該推翻卡扎菲,好歹人家卡扎菲是和西方正常石油貿易,做得火熱的,制裁利比亞還迫使西方公司和個人停止一切和利比亞的貿易活動。更何況美國根本就沒有對利比亞開戰,奧巴馬連國會的戰爭授權都沒有拿到,怎麼開戰?只能讓英國法國打頭。聯合國1973號決議中寫的很清楚,授權成員國對利比亞進行除武力佔領外的一切軍事打擊以保護利比亞平民。卡扎菲獨裁保證,對這自己百姓使用機槍,大炮,火箭彈甚至出動飛機轟炸,聯合國不管,那聯合國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陸』 他們打利比亞難道就是明目張膽的搶石油嗎到底怎麼回事說的簡單一點,讓我能聽懂,
美英法三國為了扶持反政府,逼卡扎菲下台,就派飛機過去打擊政府軍的軍事力量。
『柒』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是否實質上是為了石油
不全是,除了石油的原因外,1. 利比亞與西方關系的對立「年久失修」,在非洲也有些「眾叛親離」。 盡管利比亞一度向西方「示軟」——比如,「9·11」後支持打擊恐怖、洛克比空難賠償、放棄核研發計劃等,有緩和與西方關系的舉措,但由於西方與利比亞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根深蒂固」,再加上利比亞與非洲多國的關系也不「合拍」,故借機「修理」利比亞也就成為西方的邏輯選擇。2. 與伊拉克位居中東地緣核心類似,利比亞在北非具有重要的地緣優勢,西方不希望一個「異類」的「北非權威」存在。此外,還想藉此打擊中國在利比亞的利益。
『捌』 利比亞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
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
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說白了,國家財富「分配不均」
『玖』 為什麼打利比亞又為石油嗎
一方面原因是老的利比亞總統不下台,老總統也不被利比亞公民認同,新總統是聯合國選出來的所以西方國家會打利比亞。 另一方面是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儲存量巨大,西方國家也想趁著這個空佔領利比亞,如果佔領不了那新總統也是西方國家推上去的,所以西方國家也會得到一些利潤。 不管怎麼說都是西方國家都會一步一步的打垮小國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不然的話西方國家才懶得費那麼大勁把一個人推上總統的位置。
麻煩採納,謝謝!
『拾』 關於利比亞現在的局勢的幾個問題和奈及利亞在此問題上的利益
下列文章來源於網路,抱歉我不記得作者是誰了……注意【】中的部分
因此,筆者認為,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最深層次的意圖,還是為了爭奪利比亞的石油資源和借機占據利比亞所處的重要戰略地位。
利比亞目前是非洲第二大產油國、是世界第十二大產油國。利比亞於1955年頒布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與開發。1959年發現第一批油田,兩年後開始出口原油。利比亞原油含硫量低,質量較好。據美國《油氣雜志》2005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利比亞已探明石油總儲量達390億桶;而在最新的統計中,其已探明石油總儲量升至430億桶。其中,儲量超過10億桶的油田有12個,儲量在5—10億桶的油田有2 個。BP公司《世界能源統計評論》(2007)顯示,截至2006年底,利比亞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15億桶(摺合56.81億噸),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九。
此外,根據權威預測,利比亞未探明石油儲量和可勘探潛力巨大,甚至有可能超過已探明的石油儲量。而其目前已開採的石油區塊僅占石油總區塊的25%。如此巨大的石油資源,怎能不令西方強國垂涎?更何況,當前利比亞石油日產量為160萬桶,其中140萬桶輸往歐洲——這一點也許在一定程度上為此次由法國首先發動軍事行動提供了注腳。
法國是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限,煤炭資源已趨於枯竭。而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國和進口國。由此分析,法國等西方諸國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借勢出兵也在「情理之中」。
近年來的高油價是法美等西方國家急於出兵利比亞的重要原因之一。國際油價自2004年出現轉軌以來,一直在高位運行。國際原油基準價的倫敦布倫特原油(Blent)價格從2004年1月初的約30美元/桶,一路上漲到2011年4月15日的123.45美元/桶。
據《中國證券報》2011年4月6日報道,國際能源署認為:高油價將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國際能源署(IEA)總幹事田中伸男4日表示,「原油價格維持在目前水平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令人擔憂」。高油價時代的來臨,已經引發投資者對正遭遇通貨膨脹壓力而艱難復甦的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擔憂。西方國家認為,盡快控制利比亞局勢將有利於穩定油價,從而,有利於西方甚至世界經濟的復甦。
謀求利比亞重要的戰略地位是西方國家出兵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北臨地中海,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相鄰,面積約175萬平方公里。利比亞為非洲最發達、最富饒的國家之一。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但它的北部卻位於地中海航路中間,是美國、西歐、中東、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海運線的必經之路,是中東石油運到西歐、美國的黃金要道。而且,利比亞東部連接蘇伊士運河,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因此,利比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曾是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搶占利比亞這個重要的戰略石油通道,符合法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實際利益。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可以大膽地做出預測:歐美各國下一步所關注的對象,仍然會是資源豐富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產油國——特別是諸如奈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石油豐富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較為薄弱的國家。以西非的奈及利亞為例,它被稱作最不安全的國家之一,卻有著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作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在世界石油體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就目前形勢來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但國力相對薄弱,且社會動盪不安的奈及利亞,極易成為西方各國下一個進攻的對象】。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既富有石油資源又位於馬六甲石油運輸通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而且,該兩國在政治方面存在著不穩定因素。位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新加坡,已經允許美國航空母艦停靠,美國海軍也越來越把新加坡當作維修基地。美國落卒新加坡表明,西方國家對印尼和馬來西亞覬覦已久,只是目前尚未找到出兵的機會與時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