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管網對中石化有什麼影響
擴展閱讀
跟團的費用包括哪些 2025-07-15 16:34:57

石油管網對中石化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2-21 02:41:58

① 中石化和中石油各自有什麼優點

從收入端來看,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的汽、柴油和煤油受到國家管制,其他產品都是自由定價。算個比例的話,大致65%左右的收入受到了國家價格的管
制,35%左右能夠自由浮動。這樣的話,即使是中國石油,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國家不調整成品油價格的背景下,真正能夠享受到油價上漲好處的只有35%的
收入,而在目前國家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情況下,即原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家還要被拿去一部分,中國石油受益於原油價格上漲的好處還會更少。總的來看,在
國際油價上漲的情況下,如果國內不調整成品油價格,則中國石化的盈利會受到負面影響,中國石油對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受益的程度也受到了國內管製成品油價格
和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抑制,但還是提供了一個對沖油價波動的工具。
從業務板塊對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比較,情況如下:

上游業務板塊:

在上游的業務上,中國石油相對於中國石化的優勢明顯。經過4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國石油已形成一套陸相生油理論和油氣勘探開發配套技術,在油氣勘探開發業務領域的技術優勢集中在以下方面:

(1)勘探領域:岩性地層、前陸盆地、碳酸鹽岩及斷塊等油氣藏勘探地質理論及技術;

(2)開發領域:聚合物驅油等三次採油技術、中深層稠油開采技術、低滲透油田開發技術;

(3)天然氣領域:天然氣藏及凝析氣藏開發技術。


這些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佔有重要位置。更大和更有利的勘探區塊分布:中國石油在我國境內擁有的勘查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
184.0萬平方公里,擁有的采礦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6.6萬平方公里。中國石化在我國境內擁有的勘查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98.2萬平方
公里,擁有的采礦許可證所涵蓋的總面積大約為1.1萬平方公里。這里一方面面積上中國石油大的多,另外一方面在勘探區塊的分布上更有利,當時中國石油和中
國石化分家的時候,中國石油分到的是更有利的勘探區塊。中國石化隨後收購新星石油公司,就是對其分家時弱勢地位的一種補償。


天然氣業務上更是佔主導地位:在三大石油巨頭裡面,中國石油占據了最有利的戰略位置。從資源來看,中國石油天然氣的產量佔到了國內產量的75%,天然氣
的儲量佔到了國內的85%,從運輸管道來看,中國石油的天然氣運輸管道佔到了國內天然氣管道的85%。中國石油在天然氣的領域優勢是中國石化所無法比擬
的。煉油和銷售板塊:在各自區域各占優勢,但中國石化效率和競爭優勢更明顯。首先來看業績,由於中國石油並不單獨公布煉油和銷售的情況,所以為了便於比
較,我們把中國石化的煉油跟銷售板塊相加的情況跟中國石油相比較。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最大到了350億元,最小也有100億元。當然一
個原因是兩者量的差距,中國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在1.5億噸,中國石油只有1.1億噸。中國石化一年銷售汽柴油1.1億噸,中國石油一年銷售汽柴油0.73
億噸。另外的原因包括中國石化的煉廠更有效率(表現規模經濟和更好的產品結構)、物流成本更低和更高的產品實現價格(尤其是汽油)。

煉廠環節

中國石化煉廠的平均規模在750萬噸,而中國石油煉廠的平均規模僅為400萬噸,煉廠是典型的規模經濟,中國石化更大的規模提升了煉廠部門的效益。同樣加
工一噸油,中國石化比中國石油的成本應該低30元/噸(含折舊)。另外從產品結構來看,汽油、柴油、航油和石腦油的收率,中國石化為77.7%,中國石油
僅為69.3%,相差了整整8.4%,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這些產品價格在4400元以上,8個點收率的相差表現在經濟價值上相差很多。

銷售環節

從地理分布上來看,中國石油的主要銷售區域在北方,相對於南方市場,地域更廣,但銷售量低一些,從而在物流成本上比中國石化更高。另外一部分汽柴油產品運
到南方去賣,物流成本也比較高。而從產品的實現價格來看,由於中國石化占據的是更富裕、成品油消費更旺盛的市場,相對中石油較高。以2006年為例,中國
石油汽油和柴油實現的平均價格分別為5034元/噸、4409元/噸,而同期中國石化汽油和柴油實現的平均價格分別為5224元/噸、4466元/噸,平
均比中國石油高190元/噸和57元/噸。

化工銷售板塊

中國石化佔主導優勢中國石油的化工業務跟中國石化相比,其效率要低不少。以2006年為例,中國石油共生產206萬噸乙烯,但EBIT僅為50億元,一噸
乙烯的EBIT為2400元,而中國石化共生產550萬噸(扣除了賽科、揚巴外方的權益產量),EBIT為172億元,一噸乙烯的EBIT接近3200
元。這還沒有考慮中國石油的石腦油結算價格比中國石化低的因素。其實這一點從乙烯廠的規模上也可以看出來,2006年中國石油乙烯廠的平均規模為40萬
噸,而中國石化是60萬噸。不過中國石油在對化工銷售業務的統一上面比中國石化早,並且由於大部分廠在北方和西部,為了在華東、華南銷售,其渠道建設、物
流建設以及庫存建設上面還是花了不少心血。

上煉油化工項目拉近同中國石化的對比差距

中國石油要參與國際競
爭,實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和保持其國內油氣供應主導地位是重要一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石油的煉油業務如果不能迅速做精做強,將可能成為其發展的一個「瓶
頸」。因此,其煉油業務的戰略性結構調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從其發表的招股書上看得出,上煉化項目將是其本次募集資金重要投資方向之一。

事實上,中國石油的下游業務在過去幾年已經得到長足進步。但就煉化項目而言,目前仍不及國內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石化。

② 一直加中石化突然加中石油有影響嗎

這個不會有什麼影響。相對於中石油來說中國石化的油在提煉的過程中添加的添加劑價格高所以在油的成品上中石油化的油比中石油的油純度更好對於車來說更好因為純度好就會更加的耐燒。但因為他們對於汽油最終的標准都一樣所以混著加沒有任何的問題。與GB 17930—2011 相比較最主要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三減、二調、一增加」。具體介紹如下:1、「三減」:是指將硫質量分數指標限值由第四階段的50μg u002Fg 降為10 μg u002Fg降低了80%; 將錳質量濃度指標限值由第四階段的8 mg u002FL 降低為2 mg u002FL禁止人為加入含錳添加劑;將烯烴含量由第四階段的28%降低到24%。2、「二調」:是指調整蒸汽壓和牌號。其中冬季蒸氣壓下限由第四階段的42kPa 提高到45 kPa夏季蒸氣壓上限由第四階段的68 kPa 降低為65kPa並規定廣東、廣西和海南全年執行夏季蒸氣壓。同時考慮到第五階段車用汽油。由於降硫、禁錳引起的辛烷值減少以及國內高辛烷值資源不足情況結合煉油工業實際該標准將車用汽油牌號由90號、93 號、97分別調整為89 號、92 號、95 號。3、「一增加」:是在標准附錄中增加了98 號車用汽油( Ⅴ) 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據測算實施《車用汽油》( GB 17930—2013) 後將大幅減少車輛污染物排放量預計在用車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約30 萬噸新車5 a 累計可減排氮氧化物約9萬噸。

③ 中石化3年整治油氣管道隱患,有哪些具體行動具體怎麼安排

2014年11月22日,是中國石化首個安全生產警示日。一年前,為銘記青島「11•22」事故教訓、警示後人,中國石化集團黨組決定11月22日為安全生產警示日。一年來,中國石化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家相關部門要求,開展了多輪拉網式油氣管道隱患專項排查和治理,並多次利用專題督查、安全大檢查以及「六打六治」等管理活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在首個安全生產警示日到來之際,中國石化鄭重承諾:3年內全面完成現有隱患整治工作。具體行動及時間節點為,2015年9月前完成重大及穿越密閉空間隱患治理;2016年9月前隱患整改率達到80%;2017年9月前全部完成治理。

開展「拉網式」排查發現隱患保安全。中國石化原油、成品油、石油天然氣管線超過3萬公里。青島「11•22」事故後,中國石化迅速從系統內外抽調300餘名專家組成29個專項檢查組,中國石化總部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四不兩直」對下屬企業開展管網隱患排查整改專項檢查,並對查出問題進行2輪梳理,這些隱患主要集中在山東、湖北、河南、廣東四省,佔全部隱患的78%,其中,山東省占近53%。中國石化正式向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上報和備案,每月向國家安監總局匯報整改進展情況,

治防並舉,優先消除重大安全風險。根據管道隱患安全風險大小,優先治理重大隱患,同時,針對部分一時難以治理的重大隱患,採取特殊防範措施,確保安全生產。此前,中國石化宣布:已主動停輸臨滄和塘港2條存在安全隱患的原油管道。已投入40億元、計劃3年累計投入281.07億元治理安全隱患。此外,還將在3年內投入122億元用於替換更新老舊管道。

啟動油氣管道隱患治理3年攻堅戰。根據國務院安委會最新要求,從現在起,集中力量開展油氣輸送管道隱患整治攻堅戰。一是利用3年時間,完成現有隱患全面整治工作。二是集中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打孔盜油,非法佔壓和第三方施工破壞等嚴重破壞管道行為。截至2014年7月底,中國石化管道累計被打孔超過9000次,其中山東佔69%。2005年至2014年,管道因為打孔盜油累計停輸時間長達8411小時。三是完善管道保護及安全運行相關法規標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開展「六打六治」工作。結合中國石化實際,重點就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工程施工和交通運輸安全4個方面進行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從2014年8月開始,12月底結束,分動員部署、自查自糾、集中檢查整治和鞏固深化三個階段進行,目前各項行動已在企業全面展開。

踐行綠色發展,提高企業發展水平。2013年,中國石化先後推出「碧水藍天」環保行動和「能效倍增」計劃,並持續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步伐。

「碧水藍天」環保行動計劃3年投入228.7億元,
實施803個環保綜合整治項目,極大地改善了作業現場及企業所在區域的環境質量;「能效倍增」計劃到2025年使中國石化的能效提高100%;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步伐。中國石化此前已分別於2012年5月向北京、2013年9月向上海和江蘇沿江8市,2014年7月向廣東14市、2014年9月向浙江杭州等供應國五油品。

④ 國際油價下跌對中國石油企業的影響

國際油價暴跌確實對中石油的利潤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地板價」的保護下,國際油價暴跌對中石油的影響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賺得更多。 中國原油供應構成 目前我國原油供應由進口和自產兩部分組成,其中進口部分約佔70%,自產部分約佔30%。受我國地形和油品質量的影響,國內石油開采成本較高,目前每桶開倉成本在43-55美元之間。中國國內成品油定價是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的。所以,一旦國際原油價格暴跌,比如目前20美元左右一桶,國內自主開采部分也以此價格定價出售,那麼自產部分就會虧損。國際油價跌得越多,自產部分虧損越多。 為了保護國產部分,中國對原油設置了「地板價」,即無論國際油價跌多少,國內成品油統一按最低原油成本40美元/桶定價。按照這個規定,雖然國產的部分還是有虧損的,但是虧損不大,也就是一桶最多虧10美元,但是對於進口的部分,就有可能大賺一筆,因為進口的部分可能是20美元/桶,但是定價40美元/桶。更何況中國進口比重高於出口比重,所以國際油價暴跌更厲害。對於中石油和中石化來說,反而會賺更多的錢,根本不會有所謂的生存。 當然,如果國際油價長期在35-40美元范圍內徘徊,兩桶油確實會虧損,但只要時間不是長期的,其他時期的利潤還是可以彌補這一時期的虧損的。這一點從2016年三桶油的利潤數據就可以看出來。2016年國際油價持續走低,最低達到26美元/桶。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推出了「地板價」保護措施。當年三桶油受低油價影響,營收和利潤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全年沒有虧損。這主要是因為2016年的油價起初跌破了40美元。 摘要 在國際油價暴跌的情況下,中石油和中石化還沒有到生死存亡的臨界點。最多就是少賺錢。再者,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地位來說,你以為他們真的經營到生死存亡的時候,國家不會出手相救嗎?https://pics0..com/feed/.jpeg?token=&s=

⑤ 中石化勝利油田如何實現管線「零腐蝕」

一邊是水驅開發需要大量污水回注,另一邊則是集輸管網腐蝕嚴重,勝利油田通過從嚴葯劑管理、提高回注污水水質破解這一困局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記者趙士振 通訊員田真)每天8點,勝利油田東辛採油廠永一聯合站化驗班班長胡冬梅都會准時來到加葯泵房,把反相破乳劑、緩蝕劑和防垢劑等污水處理「三防葯劑,認真加到相應的葯劑灌里。之後,兩小時一巡檢,看液位、記壓力、觀察運轉都要記錄在案,每8小時還要核對一下葯劑餘量,活不重卻極其講究責任心。胡冬梅說,只要能穩住腐蝕率,我們多跑幾趟、多盯幾次算啥?
據了解,自今年上半年規范了葯劑添加,永一聯合站污水平均腐蝕率由最高0.440毫米/年,降為0.026毫米/年。胡冬梅認為,這要得益於勝利油田今年初實施的水質「零腐蝕」工程。
勝利油田採油工程處集輸管理科副科長朱信剛解釋說,「零腐蝕」是理論意義上的,就是把平均腐蝕速率控制在國家行業標准以內,即小於每年0.076毫米。
據了解,在勝利油田,水驅開發產量占總產量的70%左右。隨著油田進入中高含水開發階段,用於注水開發的污水回注在油田持續穩產、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一邊是水驅開發需大量污水回注,另一邊則是集輸管網腐蝕嚴重。究其原因,是污水水質腐蝕超標嚴重,造成油氣處理設施、地面管網和井下管柱腐蝕加劇,嚴重影響地面及井下設施的使用壽命,安全形勢日趨嚴重,制約了勘探開發的質量和效益。
今年年初,勝利油田採取措施從嚴污水水質管理,開始實施水質「零腐蝕」工程,通過加大「三防」葯劑的費用管理,科學優化葯劑配方,著力破解困局。
據朱信剛介紹,檢驗採油污水合格的主要指標分懸浮物固體含量、粒徑中值、含油量和平均腐蝕速率,前三個指標各採油廠都控制的比較好,唯有平均腐蝕速率差一些,主要原因是「三防」葯劑投加不到位。
為保證污水系統平均腐蝕速率達標,採油工程處、財務資產處等多部門在污水站治理和葯劑投加方案優化的基礎上,加大污水站水質達標率、井口水質合格率的考核力度,考核指標細化到每個污水站、300條井口水質考核線。
具體工作中,他們加大「三防」葯劑費用投入,按照「計劃單列,專款專用,超支不補,節約回收」的使用原則,強化「三防」葯劑的計劃審批、采購配送、現場投加及結算的運行管理,進一步提高水質綜合達標率,降低管網腐蝕,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數據顯示,2014年共安排「三防」葯劑費2.34億元,同比增加3325萬元。同時,他們科學優化葯劑投加配方,按照兩年優化原則,組織設計院、檢測中心、採油院等單位專家對油田分公司各污水站現有配方進行篩選優化,做到葯劑配方科學合理。
此外,他們還嚴格污水站加葯管理,強化現場監督考核,目前各開發單位已經全部建立了污水「三防」葯劑檢驗、污水站接收及投加記錄台賬,油田定期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檢查,分月度進行指標考核,確保「三防」葯劑投加到位。
截至目前,自實施水質「零腐蝕」工程以來,勝利油田污水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9.5%上升到目前的91.2%,平均腐蝕速率達標率由2013年底的92.6%上升到目前的93.8%,東辛廠、河口廠、臨盤廠等8個單位實現了水質「零腐蝕」。

⑥ 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對中國石化的影響

成品油價格下跌,對消費者而言,短期內的確能節省很大一部分用油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降價會給國內石油行業造成沉重打擊。一是,批發價格一路下滑將嚴重打壓市場信心,挫傷貿易商購進意願,造成煉廠出貨困難。二是,煉廠經營利潤被深度擠壓,導致其生產意願不強,停工停產在所難免,成品油市場供應必然受到影響。
對於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國內大型企業而言,雖然業務范圍較廣,抗風險能力較強,但長期來看,如果油價持續下跌,他們將遭受雙重打擊。一方面,參考國際油價定價的國內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令他們的採油業務遭受重挫;另一方面,成品油價格下跌也將重挫其煉油業務。對地方煉廠而言,批零價差長時間超過每噸1000元,更是雪上加霜。長期來看,對能源安全供應和清潔能源的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當前,三大石油正紛紛面臨減產壓力。記者從市場分析機構金銀島了解到,中石化旗下滄州石化、濟南煉廠等,中石油旗下大慶煉化、廣西石化、烏魯木齊石化等煉廠均調低了8月份的原油計劃加工量。並且,具備出口配額的煉廠後期也計劃加大出口,以緩解國內高庫存壓力。

⑦ 我國跨境油氣進口管網初見端倪,解困馬六甲尚需時日

泰納石油管線(泰舍特—納霍德卡)駛入快車道。相比於遲遲未破土的中緬管道和中巴管道,中國「能源突圍」的北方管線鋪設,已經駛入了「快車道」。2007年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納石油管線)將先通向中國(圖3.6)。泰納石油管線一期工程全長2800km,預計於2008年底如期完工並投入使用,年輸油能力3000萬t,原油供應由西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而二期工程預計在2015年完成,年輸油能力5000萬t,原油供應由東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理論上,泰納石油管線投入使用後,將極大地緩解中國目前原油進口的壓力和風險。日本介入競爭和俄方開價過高的風險趨於消除,中國也將擺脫泰納石油管線建設初期的被動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樂觀預期在近日也蒙上了一層陰影:俄羅斯自然資源部2008年4月10日宣布,泰納石油管線面臨原油供應短缺問題,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公司不願投入更多資金開發新油田。從現行開發力度來看,今後10~15年內使泰納石油管線輸油能力由3000萬t增至8000萬t的目標難以實現。不過,該部門也表示會敦促各石油企業加大勘探力度,並且可能會在2009年將對歐洲供應的部分石油調到泰納石油管線,以保障每年對華出口3000萬t原油的計劃。

圖3.6 世界主要油氣運輸管道

(據國新圖庫)

中哈油氣管線(阿塔蘇—阿拉山口)成功貫通,但運力有限。我國西部已投入使用的第一條跨境油氣補給線——中哈石油管線,西起哈薩克的阿塔蘇、東至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全長962km(見圖3.6)。中哈石油管道向我國輸送的原油中,50%來自哈薩克的扎納諾爾油田和阿克糾賓油田,50%來自裏海地區的俄羅斯油田。但這條管道目前的輸送能力僅為1000萬t,即使在2010年二期工程竣工後,其輸油能力也僅達到2000萬t,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中國原油供應體系大部分依靠海運的局面。

哈薩克境內已經建成的石油運輸管道有:薩馬拉(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奧爾斯克(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阿斯塔納—庫爾泰輸油線;鄂木斯克(俄)—巴甫洛達爾(哈)—阿塔蘇(哈)—希姆肯特輸油線。「中哈線」建成後,將使上述4條輸油管線交織在一起。一旦實現對接,那麼哈薩克、俄羅斯、中國3國的石油管道將構成一個整體。這使建立大中亞及裏海石油管道網路,促進中—哈—俄在石油領域進一步合作成為可能。「中哈線」使裏海石油和西伯利亞石油從西部流入中國市場變成了現實。

中巴石油管線(瓜達爾港—紅其拉甫山口)懸而未決。近年來,有關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爭議不斷,焦點主要集中在:耗費巨資修建中巴石油管線,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多元化指數,降低石油進口運輸風險。設計中的「中巴石油管線」的具體路徑是,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達爾港至新疆的紅其拉甫山口之間修建一條石油管線。瓜達爾港距離石油輸出大國伊朗邊境只有72km。如果「中巴石油管線」計劃實現,來自中亞的石油,將從這里直接輸送至中國境內。從經濟成本方面看,如果按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成本推算,中巴石油管線的總里程為7000km,總投資將起碼需要60多億美元。而通過海運將波斯灣石油運往廣州、上海等港口,每噸運價大約10美元,一年2000萬噸運量的運費也僅需2億美元,相比之下,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經濟上極不劃算;從技術角度看,中巴之間橫亘著終年地勢險惡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山脈,在這樣的地方鋪設管道,而且要常年維護,中國還未有這方面的經驗;最為重要的是,中巴石油管線並不能促使中國與沙特等中東國家簽署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協議,而巴基斯坦有限的原油產量並不足以支付中巴石油管線的高昂建設費用。

2008年3月20日,舉行了中國援建瓜達爾港工程的竣工儀式,一期工程中方提供了1.99億美元的融資;二期工程,中方的援助預計將高達5億美元,這也是中國迄今最大的援外工程。盡管決策層目前對巴方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提議不置可否,但援建瓜達爾港的能源戰略布局意圖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上,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短期內並不可行。但中長期來看,也不失為一個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辦法。因此,從石油運輸方式多元化的角度來看,開辟其他跨境輸油管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緬輸氣管道(實兌—瑞麗—昆明)項目正式啟動,輸油管道項目呼之欲出。2008年6月26日,中石油宣布與緬甸聯邦政府、大宇聯合體簽署《緬甸海上A 1,A3區塊天然氣銷售和運輸諒解備忘錄》、《中緬韓印六家公司聯合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合作協議》和《中緬韓印六家公司委託中石油規劃總院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委託協議》。該諒解備忘錄的簽署是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的重要里程碑,這標志著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轉入正式實施階段。

緬甸政府同意通過跨境管道向昆明輸送天然氣,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正式啟動實施(見圖3.6)。按中緬雙方達成的共識,緬甸每年可向昆明輸送65億立方英尺

1英尺=0.3048m。天然氣,政策維持30年不變。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10,已確定的天然氣儲量為25400億m3,已確知的原油儲量為32億桶。近年緬甸每年生產原油4000多萬桶和天然氣80多億m3,出口天然氣50多億m3。隨著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的全面展開,西北有中亞天然氣管道,東有醞釀中的中俄天然氣管道,再加上南線啟動的海上天然氣通道,中國在周邊繪制的海外天然氣網路就相對完整了。

隨著中緬天然氣項目的展開,運送原油的中緬石油管道到底何時啟動,再次提上議事日程。中石油、中石化的有關中緬石油管道具體項目的實施方案和投資計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這標志著討論數年的「中緬輸油管道」設想終於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中緬石油管道主要是把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遠洋油輪從印度洋運至緬甸實兌港輸送上岸,再通過長達900km的輸油管線經過緬甸曼德勒、雲南瑞麗,直達昆明,可能還會延伸至重慶。

在過去幾年裡,關於投資成本和經濟回報的權衡,一直是中緬輸油管道遲遲不能敲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從能源供應安全的角度來看,修建中緬輸油管道,再多的錢也值得,因為中緬石油管道是中國擺脫馬六甲海峽油運困局的最好解決方案。因此,近年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降低進口石油海運風險、開辟陸路運輸管道的呼聲此起彼伏。

中緬輸油管道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國進口石油渠道過於單一的風險。它開辟了中國油運「印度洋線路」,即中國從中東和非洲買來的石油可以直接從印度洋經緬甸過境,進入中國。與之前通過馬六甲海峽運抵廣東的「太平洋線路」相比,要近1820海里,而且相對安全得多。中緬輸油管道建成後,通往中國的油輪可以分流走印度洋路線,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很有益。

通過對我國石油進口現狀的系統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石油進口無論是進口來源的多元化還是運輸方式的多樣化,都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未來我國石油進口戰略布局任重而道遠。因此,開展中國油氣進口運輸風險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⑧ 中石油和中石化有什麼區別

由於中國石化所需要的添加劑並非普通添加劑,而是採用進口的添加劑,在油質上具有更高的品質。與中國石油相比,中國石油的汽油品質就稍微降低一些了,成分沒有中國石化的好,成本也不高,相對而言,汽油的品質降低了,因此價格也比中國石化略低一些。

混加汽油:有些車輛對汽油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碰到沒有這種汽油的該怎麼辦呢?其實混加短時間影響並不大,只是低號的汽油的爆震性要高一些,其他影響不大。

⑨ 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對中石油是利好還是利空

短期內利空,中石油的天然氣業務處於虧損的狀態,將其中最為盈利管道從中石油剝離出來,相當於割肉。長期來看,中石油需要利用國家管網公司平台,挖掘剩餘市場份額。

⑩ 國家管網怎麼樣

國家管網挺好的。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家管網公司)2019年12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標志著深化油氣體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成立背景:

中國油氣管網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三家壟斷。其中,截至2017年底,中石油國內運營的油氣管道總里程為8.56萬公里,占國內原油管道的68.9%,天然氣管道佔全國的76.2%,成品油管道佔全國的43.2%。

國家油氣管網公司成立是天然氣體制改革中最為重大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將推動油氣市場「脫胎換骨」,油氣市場體系有望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國內供應主體更加多元化,這也有利於加快管網投資建設步伐,促進管網互聯互通,進而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降低終端用戶用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