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煤炭石油資源開采完用完怎麼辦
人類科學家正在加緊研究開發新能源和可替代的資源。
比如:以太陽能和核能以及地熱能的開發取代傳統能源
以合成材料取代石油及煤化工原材料等
❷ 石油資源耗盡之後,人類該用什麼材料來代替塑料
首先做一種悲觀的可能,石油作為能源和很多化工產業的原料如果大幅減少同時沒有替代品。
最先出現的一定是全球經濟危機。首先石油緊缺,產出國一定會更加減產提高價格,全球整個相關石油產業一定價格高企,然後需求國尤其國際貨幣擁有者如美帝一定會開足馬力印錢不然國內經濟就會瞬間垮掉。
而印錢的結果就是把危機蔓延開全球人民為石油價格買單。
然後就是美元信用崩潰,再然後就是其他國際貨幣信用崩潰,最後現代金融體系就全面崩潰了,回到貴金屬貨幣時代。
而整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大面積飢荒、資源爭奪戰爭、瘟疫,全球人口銳減,科技倒退、文明倒退,然後逐漸走向另一種不需要石油的原始平衡。
再看一種樂觀的可能,科技發展速度解決了能源問題,清潔能源太陽能替代了石油,其他化工產品有生物高分子材料替代,而生物克隆和無土培育替代了傳統農業。
那麼在石油不斷被取代的過程中科技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產業進一步豐富,全球飢荒問題也得到解決,人類文明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其實很多能源被替代的過程都是這樣的,比如以前用鯨魚油照明,同樣有人問如果鯨魚滅絕了我們怎麼辦。
總結一句話,從人類的整個系統來說,辦法總比問題多,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的。
最後再插一個我覺得有意思的小問題,太陽能算不算清潔能源?太陽能不會有污染嗎?
我覺得不是,因為我們地球上的溫度保持靠的是白天太陽光輻射被地面沒有轉化成其他能量晚上地面還有熱輻射,熱輻射在空氣中散射,這樣晝夜溫差才不至於太大。
如果大面積做太陽能,而太陽能轉化能量效率很高,導致地面輻射量大幅減少,晝夜溫差首先改變,然後全球氣候改變,再然後很多物種就無法生存了。
❸ 現在石油資源、煤炭資源、鈾資源都不夠用一百年了,用完了怎麼辦能源還好,很多材料如塑料怎麼解決
1.只要能源足夠,二氧化碳和水也能夠生產出碳氫化合物來(電解水,用H2還原CO2至CO,H2與CO進行費托合成)或者採用人工藻類培養微藻制油之類的;有足夠的電,土壤里也能煉出鋁和鐵,材料絕對不是問題,成問題的是能耗和價格。
2.可再生能源規模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太陽能,其潛力近乎無限(如果可以建到太空去的話)。
3.煤炭數量絕對不止一百年,僅俄羅斯就有通古斯卡和勒拿河兩個萬億噸級煤田沒有開采,更不用說南極了;而石油在20年前的儲量計算是可以用44年,現在這個數字還是45年;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也很豐富。但是毫無疑問開采能源的成本在上升,開采能源的能耗代價也在上升。
4.通常計算鈾資源是即使鈾價低於80美元的低成本礦山的儲量,只要成本提高,可供開採的鈾礦產量會放大很多;另外海水中還有大量鈾,其工業化提取的成本並不是特別高;而且現有的鈾使用量計算都是不能增殖的反應堆,如果可以使用增殖反應堆,鈾和釷的儲量足夠使用數百年(考慮能源消費增長)。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核電對天然鈾的價格很不敏感——主要成本來自核電站建設和退役,鈾濃縮和核廢物處理上。
5.在一定科技水平上,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均能耗水平幾乎是停滯的,而科技水平取得突破意味著更多的能源,如果不能突破,文明會以馬爾薩斯的原則來解決問題,最終文明規模被限制在允許的范疇內,不過那樣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❹ 石油除了提煉可以生產化工原料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途徑可以變成化工原料
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如不進行加工,那就只能當成像煤一樣的燃料去燒掉,這就實在太可惜了。所以,100多年來,人們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中,開發出了一系列加工石油的方法,以把短缺的石油轉化為各種高價值產品。
在19世紀中葉,人們就開始用蒸餾的方法來處理原油。但是當時只是為了取得一些煤油來點燈照明,剩下的部分卻當廢物扔掉了。蒸餾是最基本的物理加工方法,至今仍是石油加工過程的龍頭。它是按照石油中所含成分的沸點高低來進行分離的,經過分離得到的各個產物,便可依據其各自的特性來合理利用。此外,還有用適當的溶劑來處理石油的另一類物理加工方法,這些在生產潤滑油產品時是常用的,其中包括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溶劑脫瀝青等過程。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石油加工工業與汽車工業像是比翼齊飛的親密伴侶。汽車工業的發展不斷對石油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這促使石油加工工業迅速發展和不斷創新。就拿汽油來說,光從原油中用蒸餾的方法得到的汽油,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不了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在質量上也不符合要求。因而,石油的化學加工便應運而生。這就是說要改變石油的分子大小和結構,把其中較大的分子變成較小的分子,這樣便可增加輕質油的產率。最早的化學加工方法是20世紀初在美國投人生產的石油熱裂化。它利用石油中較大分子在較高的溫度下會分解為較小分子的這種性質,生產出熱裂化汽、柴油。這類熱裂化汽、柴油比直接用蒸餾得到的汽、柴油,不僅數量更多,而且質量要好些。但是,時不多久,汽車發動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伴隨汽車數量的增長,熱裂化汽油已無法滿足。接著,一類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採用催化劑的新加工方法異軍突起,並且逐漸成為煉油加工舞台上的主角。20世紀30年代法國人胡得利發明了催化裂化,後很快在美國實現了工業化。由於催化裂化汽柴油的質量遠優於熱裂化汽、柴油,催化裂化就逐漸取代熱裂化成為生產汽、柴油的主要加工手段。此外,諸如加氫裂化、加氫精製、催化重整以及烷基化等催化加工也都成了石油加工舞台上的璀璨群星。當然,由於加氫裂化、加氫精製、催化重整等加工工藝在非常壓甚至高溫高壓條件下操作,帶來設備投入及操作費用增加,盡管提高了汽、柴油產收率和質量,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成本。
當今,石油加工新科技的發展可以說都離不開催化劑,新型催化劑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產率的提高以及使用時污染的減少等等。高效石油加工設備的出現,使煉油裝置的大型化成為現實;現代信息和控制技術的運用,使煉油裝置的自動化水平突飛猛進。可以說,在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煉油業已以它雄健的步伐走在了各行業前列。
煉油廠的分類
通常可分成三大類:1)清潔燃料型煉廠 ,這種類型的煉廠主要生產清潔燃料,部分清潔燃料型煉廠還兼產潤滑油; 2)油化結合型煉廠,不僅生產油品(主要是燃料和潤滑油),還生產化工原料(烯烴、芳烴等);3)化工型煉廠,主要生產化工原料(烯烴、芳烴)為主。
❺ 如果石油資源枯竭了,又沒有能替代了,人類該怎麼辦
首先是石油生成機制就很有爭議,分有機生成和無機生成。有機生成就是課本里講的。最近大家更是相信無機生成,也就是碳元素在地底與氫氧元素和部分水,在高壓高溫的狀態下,演變形成的。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麼石油就不會枯竭。因為地球每時每刻都在產生石油。
再說了,隨著光伏和風電的發展,恐怕再有二十年,成本的急劇下降就差不多逐步替代了化石能源了,以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我估計石油在耗盡之前,人類逐步擺脫化石能源的步伐可能已經走向正規了,石油作為化工原料的作用會大於其作為燃料的作用的,石油消耗量在達到一個使用頂峰以後會是一個逐步下降的過程,在工業中的重要性應該不如現在。
❻ 如果某一天石油枯竭了,那還有什麼可以用來作化工原料
沒有石油了還能用天然氣,海氣儲量現探測已經比石油用的時間會長好一段
❼ 如果石油不開采對地球有什麼好處
從歷史回到今天的現實,我們不能不說我國的石油還是弱小的,在能源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弟弟。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雖然在不斷加速發展,但無論是在絕對產量、速度增長,還是在能源構成中的比例,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這與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為此,有人說中國是一個石油大國,但是一個天然氣小國。不過我們應該在這句話後邊加上一行注腳:這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現象。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成為一個發達的天然氣大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只有3個小氣田,年產量僅為1000萬立方米。開采方法落後簡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佔比重微乎其微,不具備工業規模,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天然氣工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我國天然氣獲得了相應的發展。到2003年底,已發現天然氣田380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38735億立方米。2004年我國的天然氣產量已達到408億立方米。
隨著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產量和消費量不斷增長,它們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將會發生變化。2003年我國天然氣的產量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佔2.8%,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佔2.7%。預計劃2020年產量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上升至6.1%,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重上升至8.7%。這將導致我國的能源結構逐步得到改善。
參考資料:http://it.sohu.com/20060415/n242824314.shtml
過度採油采氣就會造成地核能源匱乏。地核燃爆規模和能量減退甚至中止。沒有熱能發生即沒有動能,沒有動能及沒有電能,沒有電能即沒有磁能。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冰球。沒有了磁力線人類將會無電可用。一切科技化為烏有,人類不僅會回到原始社會,甚至一切生命都可能陸續滅絕。呼籲人類早日減少採油采氣活動,盡量向陽光、海水、風力討能源。保護地球,就是拯救人類自己。相信科學,但不要過度迷信什麼「科技發展」。科技往往多發展一步,就是罪惡,就是毀滅。食物必須返璞歸真。一旦走向化肥、農葯、激素、色素、防腐劑、保鮮劑等等的工業化生產、銷售程序,就容易走向危害健康,危害民族,甚至是反人類、反生命的邪路,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❽ 中國石油為什麼不開采
中國石油不開采是因為開采技術含量不夠。因為技術有限,所以現在即使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也無法被人類使用,在沙漠中如果想運輸石油,那麼一定要建立運輸管道,有運輸管道就一定要拓開一個非常便捷的運輸路線,吉普越野車的性能在大家眼裡都是相對較好的一類車型,能夠在沙漠上行走,不過不可能長時間在沙漠中行走。
中國石油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這個世界裡,除了太陽能,其他的全部都是有限資源,大家都知道,石油資源對於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國家裡都有屬於自己的財富。
石油資源在大部分國家裡都有,只不多是多少的問題,為了石油,很多國家都開啟了戰爭,有些國家的石油資源相對豐厚,所以就擁有了較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但即便石油豐厚,但是依舊還要靠進口。
❾ 請問如何採取相應的對策來緩解石油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
「供不應求」是兩方面因素所決定的:一是供應量太少,二是需求量太大;
供應量:可以追蹤到石油勘探、開采和煉制三個大的環節。石油勘探全世界一直在不斷努力發掘,從最初的海相沉積到現今的陸相沉積,一直在不斷突破,不斷努力,但發現一個大型油田是不容易的;開采是通過自噴或人工舉升方法將地層原油提升到地面,首先現今全球的石油開采率一直很低,最高的也不超過50%,像科威特地方的開采率很低,他們只需要自噴,這個環節中國各大油田和各大院校一直在做實驗,提高原油開采率;煉制環節是將原油進行提煉、分離成不同組分的石油製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提煉組分的高低配置;
需求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企業到個人無處都不使用石油,私家車的激增、汽車運輸車隊的發展、大型企業的需求,都在增加對石油的需求;此外,正值冬季,腐敗之國——美國個人家庭使用原油進行取暖,這也是不可忽視的需求部分;
除了從這兩方面的考慮,還需要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從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到各國的政府部門的制約,歐佩克通過控制石油輸出的桶數,以及各國政府部門對石油市場的管制,無疑會導致這個市場的供求不平衡。
應對政策:
供應方面:從三個環節進行科技研究,增加石油儲備資源,增加石油開采量以及提煉的組分更好的合理配置;此外,可以通過尋找替代能源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
需求方面:抑制私家車等過快地發展,通過節能減排的措施減少能源的浪費;
政治方面:這個個人是左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