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油價曾一度暴跌超10%,這對73%來自國外石油的中國有何影響
引言:這件事是對於中國有三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方面就是給國內三大石油巨頭的經營方面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由於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最大的油氣生產供應企業不僅召開了座談會,而且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戰略舉措。中石油不僅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肩負責任,而且在保障油氣產業鏈穩定中也有很大的作用。面對這一次的生存危機,中石油表示,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創新帶著公司渡過難關。
在這個方面,中國海油企業就做的非常好。中國海油方面表示,不僅要重視這次的沖擊和做好應對,而且要著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夯實基礎。雖然只是一個危機,但是其中蘊含了轉機。如果這些石油企業能夠有效地應對這次難關,那麼這些企業就能夠實現更快速的發展。雖然國內三大石油巨頭都進行了相關的舉措,但是中國石油化工行業還是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情況。
❷ 打仗對油價的影響
戰爭會刺激油價上漲,因為戰爭對原油的需求高,而原油的產量是有限的,所以刺激油價上漲,因此對股票市場中的石油行業、室友開采、石油運輸等行業都有一定的利好。
此外,戰爭還對天然氣、黃金、有色金屬、軍工行業有一定的利好。除此之外,戰爭會應發市場上的恐慌情緒,因此會導致其他投資者變賣手中的股票,因此戰爭發生時可能會引發黑天鵝事件,投資者要做好應對市場的准備。
(2)石油戰對中國有什麼好影響擴展閱讀:
中石油股價和國際油價的關系:
中國石油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因此中石油股價會受國際油價的影響,一般來說它們呈正相關,即國際油價上漲,中石油進口成本增加,從而導致其股股價上漲,國際油價下跌,中石油進口成本減少,從而導致其股股價下跌。
但是,也會受一些特殊的情況,導致中石油股價走出獨立的行情,比如,國際油價下跌,但是國內出台一些汽車優惠政策,促使汽車需求量增加,從而帶動國內石油需求量增加,刺激股價上漲,或者,國際油價上漲,但是國內石油開采量增加,減少對國外的原油進口,從而可能會導致中國油價上漲幅度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下跌的可能性,中石油股價也跟著出現下跌的可能性。
國外打仗利好股票:
國外打仗對原油股、天然氣股、軍工股、國防防禦股、黃金、有色金屬等股票有一定的利好。此外原油、天然氣等需要管道運輸,因此對一些管道運輸、洲際航運等也有一定的利好。
一般戰爭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高,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原油的價格就會上漲。
而戰爭會引發資金對軍工股的關注是因為戰爭對軍需品的增加,加上避險情緒就會選擇軍工股。
此外對黃金等貴金屬或有色金屬利好是因為:黃金具有避險屬性,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人們會賣出手裡的現金,持有黃金,因此會刺激金價上漲。另外,戰爭可能會對一些國際貿易的股票有利好。
戰爭發生時,這些股票可能會得到資金的青睞,但是事件發酵完畢,可能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因此警方追高。
❸ 石油斷供對中國影響
如果發生石油斷供,而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量不足的話,則意味著我國這樣的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的生產生活會受到重大影響,停擺,甚至威脅國家安全,就像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的沖擊一樣。
20世紀70年代,長達十餘年的滯漲(增長停滯+通貨膨脹)突然來襲,將美國經濟瞬時帶入黑鐵時代,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彈。
1973年,OPEC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一時間油價高漲,成為通脹神助攻。在接下來的9年裡,美國原油價格上漲9倍,交通、煉油廠、化工廠、鋼鐵廠、鋁業公司、國際貨運等能源大戶受到嚴重沖擊,波及整個經濟體。
滯漲之下,人們承受著失業與通脹的雙重打擊,美國夢消失了,引發一系列社會動盪:工人要求提高工資,以匹配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納稅人奮起反抗,因為名義收入上升推高了他們的納稅登記;儲蓄者發現積累一生的財富像雪糕一樣融化消失。
我國是原油依賴度高的國家
2022年9月我國進口原油數量為4024.2萬噸,1-9月份累計進口原油數量為3.7億噸;而原油出口方面則少的可以忽略不計,9月出口原油72.4萬噸,1-9月累計出口原油182.1萬噸。
2022年9月中國成品油出口量為564萬噸,數量上雖然明顯少於原油進口量但遠多於原油出口量。
通過這兩個數據能夠清晰地發現咱們國家的石油貿易模式為進口原油、出口成品油,所以問題中的石油依賴與出口石油並不矛盾,進口和出口的東西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商品。
我們常說中國其實是一個石油依賴性國家,指的是對原油的依賴性,這幾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雖然有所下降但還是在70%以上。
❹ 請問石油價格的下降與上漲說明了什麼問題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經濟會有什麼影響請用經濟學的有關原
石油給我國的工業和農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國家早就意識到了石油的重要性,前幾年建設的幾個石油儲存基地也已建好。但還遠遠不夠,我國的原油儲備只夠45天,而美國是120天,連日本也有90天的戰略儲備。由於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家對石油應當加大調控力度和監管力度。平抑物價,調節經濟收入。我的感受是,國家對特殊行業和農業的補貼做得比較好了,但在衛生,醫療,教育的投入還不足。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如退休企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初中,小學在職教師的工資和福利。這些因石油上漲而帶來的物價上漲,嚴重的降低了這些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國家應適時調節與調控。
石油不僅關繫到國濟民生,還關繫到國家安全與穩定。石油在國家戰略中是基石,是實現軍事戰略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國家的安全應是國內的穩定和領土的安全。國家在制定石油戰略時,應當充分考慮人民生計和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考慮石油在軍事戰略中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作用。
石油不在是一種單純的產品,它還是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做的。並且在普京的手裡使用得非常有效。當歐洲那些國家與俄國發生利益沖突時,俄國人總會拿石油來卡別國的脖子。美國盡管強大無比,但在伊朗人面前也會顯得小心翼翼。不敢輕易動怒,因為伊朗人有石油做武器。所以,我國在使用石油這件武器時,還要考慮它的安全性,如石油的儲存與儲備,運輸及運輸路線,石油技術的的提升和開發。以及對石油產品的合理利用等。
❺ 石油開發的戰略意義對中國有何影響
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石油依靠進口,而東南亞的石油已經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中國把目光投向西亞,而西亞堅定支持中國的只有伊拉克和伊朗,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結束中國在伊拉克的巨額石油投資打了水漂,現在伊朗的局勢也很緊張,並且中國從西亞進口石油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而那裡好多敵對國都有駐軍,再加上海盜,對石油運輸產生極大威脅,並且通過海運效率相對低下。中國把目光投向俄羅斯,而日本也盯著俄羅斯,日本曾經許諾以日本全體國民的名義給俄羅斯向世行擔保提供低息貸款供俄羅斯從事遠東地區基礎建設,而普京總統不為所動,依然答應把石油賣給中國,而目前具體事項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管道鋪設也是一大難點
❻ 石油對一個國家戰略發展的影響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❼ 石油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美元在某些國家的過快貶值,石油在瘋狂的上漲,糧食產量在全世界的減產,已開始給全球的許多國家帶來了,直接的亂象了.美元兌人民幣已經在6.8元左右了,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在中國的許多外資企業,如果能挺過今年,也許明年會有機會出頭,如果挺不過今年,那就只好關門大吉了. 隨著人民的幣的一路飄紅,而越南盾的一路滑落(至6月23日止,黑市交易價為1美元/17600越南盾左右),將給整個亞洲和世界帶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由於出口企業的原材料,都是以人民幣來購料,但是出口到美國的價格卻並未有多大變化,這導致大部份出口企業的產品成本上漲,但是以美元結算的國際金融體系的不平衡波動,造成目前至少中國每天的外匯儲備要憑空蒸發幾十億美元.而這種由美元體系建立的石油經濟,糧食經濟等象瘟疫一樣,迅速影響著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和美元外匯儲備多的國家. 目前,中國作為世界最多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在亞洲的各發展中國家裡頭,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一個國家. 由於人民幣不斷的升值,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因為,中國人的人民幣升值,並沒有給中國人帶來好處,中國人並沒有太多機會用這個優勢去消費美國的產品. 同時,當全世界其它的國家都在跟美元體系的波動相關聯時,也間接地幫助美國消除了次貸危機的壓力,這也是美國人想控制的局面,但是如今只能看運氣的實際情況,因為他們的手也再無法伸這么長了,連美國都無法控制局面,那麼中國這個世界美元儲備第一的國家,也只好跟著美國跳迪斯科了.
如今,石油已漲到了145美元左右一桶,前幾天,有石油輸出國,曾戲稱可能漲到300美元一桶,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那對於中國來說真的不是一件什麼好事了.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能源消耗國,手中原來的美元能買的石油也越來越少了.美元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隨著石油輸出國的對美元疲軟情況的擔憂,對價格的提高,以避免貶值帶來的壓力,將是給石油需求大國,美國.中國.日本等能源消耗大國,帶來更大的能源危機,這也就間接的造成了發生能源戰爭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了.
曾經有人說,美元上漲和下降,對中國人沒什麼影響的說法.如今,可能再也不成立了:石油對當今各國的通貨膨脹影響: 當你們的汽車在路上跑時,一公里需要2元成本時,你還能說與你沒有關系嗎?(當然現在還沒到這個價位,在此只是比方.如果以100公里平均10升油,如今的97#汽油/6.7元升左右;柴油6.3元升左右),我們公司的一台東風神行2.4商務車,每跑100公里,需油12升左右,按現有油價格計算,每公里需已經0.8元了。如果是私人的車,特別是按揭一族,每天平均跑20公里,油錢16元 + 保險費天/12元左右 + 養路費天/2元左右 + 每天個人生活費10元 + 每天按按揭車費用30元 + 社交及個人日常費用平均天/10元 = 80元 , 這些費用只是個人供車的人士,不包括其養家糊口支付的費用。 當一個公司的汽車開支,以前每個月開支是2萬元,現在是3萬元甚至4萬元,你們還能說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沒有影響嗎?當石油產品材料,由原來的幾千元/1噸,漲到現在的二三萬元/噸,你還能說對公司的產品價格沒有影響嗎? 可是我們出口到美國的或者世界各國的產品均是以美元結算的佔70%大多數以上,如果是以人民幣結算的情況下,那麼人民幣升值反之則是真的對中國來講是好事.特別是我們要多進口外國貨,全部要用人民幣兌美元的比例,用人民幣支付.所有石油產品,也用人民幣結算,這樣中國的人民幣升值,才有可能給中國帶來一些真的實惠,否則象現在這種牆里開花牆外香,除了中國政府拿了一大筆廢紙在手上,隨時隨著各種能源的高速漲價(這其中包括石油),中國的手頭上的美金最終會變成過期的船票,分文不值!
我在2007年的12月份就提出過中國政府要大量購進黃金和保值的能源產品,但是卻有一些不知是不是網特的人員,公然說我賣國和扯淡等甚至更惡劣的語言.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的平凡民眾,都能看到的情況.我不相信中國的政府看不到嗎? 國家領導人真的不知道這些情況嗎? 我看不是,主要是真正的賣國精蠅太多了,這些人中有許多是在國外讀書回來的,腦袋裡早就裝滿了西方社會那種變質的優越感,彷彿自己也是外國人,在一些場合下甚至動不動就說你們國內人怎樣怎樣,他們完全忘了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祖先曾經也是中國人,甚到如今有的人也還是中國人的身份,只不過因為出了趟國留了個學,鍍了一層金.就自以為變成了一等公民,而成天地在自己有機會施展時,以國外的一套來進行企業或者政府的實務管理,這樣的人多了,被這樣座陣的公司.機關.政府公務員佔領的領域多了,多到中國的最高領導層都沒辦法控制的局面,中國危矣! 如不能及時從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對最主要的經濟領域和國家戰略單位的一把手進行一次清理,中國將會用十年或者是二十年發展的時間,來為這些民族敗類買單.
一個沒有民族危機感的國家,是極端危險的.改革開放後,國人才剛剛開始能吃上飯,可有些所謂的精蠅們,卻已經「國內房子住不了,國外房子又找好,家裡養個黃臉婆,二三四奶竟賽包,一頓飯局以萬計,一隻寵物賽百民,一部小車上千萬,一股黑勢鎮八方。」這樣的公務員多了,這樣的精蠅多了,如果國家再不去整治,未來真的很渺茫了。
我不喜歡日本人,但是正是因為日本人全體國民都有一種危機感,所以他們的產品和經濟成為了世界上第二的地位,連美國都不得不服日本人的創造力,而正是因為日本人有了危機感,他們才會去拚命吸取別國的能源,並且不斷地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先廉價買回能源,作為國家的戰略能源也好,未來生存能源也好,反正是用花紙去買回來他們最需要的實物。而不是,象中國的某些官方機構或者是個人,用花紙買回來並不比國產貨好的「高級設備」,高級轎車,等等。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產品呢?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象我們這樣的一介平民,既使有再多的好建議的想法,也只能在網上發發牢騷,根本沒有任何人去關注,最多有幾個有同感的憂國憂民之士,跟一個貼那就是作者找到知音的最大回報了.糧食產品對各國的經濟及社會穩定的影響: 當糧食產品,食用油每1升/25元時,你會說與你沒關系嗎?(現在已經普通食用油5升桶裝/75元左右);當普通大米漲到3元/斤時,你還敢說與你沒有關系嗎?(如今已經漲到1.5元/斤了),6月23日的央視的「國際時訊」新聞報道,《人民日報》記者任志彥在印度了發回的最新報道,印度的大米已經漲到44盧比1斤,而去年的這個時候是20多盧比1斤,在印度中產階級的人現在是一天吃2餐飯,貧下中農連一餐有的都吃不上了,有的農村家庭連鍋都揭不開了。盧比兌換人民幣和美元的價格如下:
1 盧比 = 0.1903 元人民幣 , 1 元人民幣 = 5.2556 盧比
1盧比 = 0.02299 美金 , 1 美金 = 43.495 盧比 如果中國的大米漲到印度這個價格,大約是6.8元/斤時,可能月收入/低於2000元以下的家庭(3口之家),真的是同印度一般情況了。
而現實情況,好在中國出了個科學家袁隆平教授,用最少的土地養活了13億人民,最其碼沒有讓這13億人民受餓,這是他老人家創造的世界奇跡,也是保障了人民其碼能吃上飯的最低生活要求。在我們故鄉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土地成片荒蕪無人耕種,留守的都是老幼病殘,有老人的除了一年種一季稻,可以夠一家人一年的吃飯就夠了。其它的什麼作物都不再種了,比如早些年自家都還會種的油菜籽,小麥,棉花等。現在基本上,都沒有種了,除了種幾粒谷,其它的什麼生活物資也都是全靠在外打工的兒女寄錢回家給他們到鎮上去買。而鎮上的物價,有一半以上比深圳經濟特區還要貴許多。不過總算還好,中國農村起碼還有糧食可以自供。 但是,象一些非洲國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在飢餓中渡過的,有許多兒童由於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最終被餓死或長期的營養不良而病死。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國家,現在記不清是哪一個國家,那裡人民為了填飽肚子,去山上挖一種什麼泥,用它做成泥餅來充飢。這樣的國家,連最起碼的連的糧食是什麼都是一種奢侈的想法。 隨著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都在以糧食來提煉能源產品,以填補國內的能源危機情況。其實這是一種公然的反人類生存行為,在他們口口聲聲說中國的發展過快,導致世界能源及原材料價格飛漲的混帳話中,完全忘卻了自己正在用反人類生存法則的方式,向不發達國家和貧窮國家炫耀著自己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中國人正當地合理合法地使用能源,卻被他們想方設法的妖魔化。 由於美國這樣的無賴流氓國家的操控,導致人們連吃飯也在漸漸成問題了。原來早晨喝的豆漿,還有一點顏色,可如今只能喝能照見人影的豆漿了,因為黃豆已漲到5元一斤!原本可以吃到一個拳頭大的饅頭,現在只可吃到三分之二拳頭大的饅頭,因為麵粉也在快速漲價!原本可以喝到有點綠豆影子的綠豆湯,現在只可以喝到大部分靠放調味料的綠豆湯,因為綠豆已漲到六七元錢一斤!原來,可以吃老遠聞見香味的菜籽油,如今只可以吃到沒有任何味道價格卻貴得嚇死人的調和油,而且還是什麼轉基因產品。總之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國人都麻木了,因為說什麼都是在放屁,政府好象總是在為商人考慮得多些。金龍魚油漲價毫不憂豫地批准,等到中國的企業來申請,又不再批准了,留給金龍魚一個有道德良心的商家之美譽。 其實真正影響全球糧食危機的國家,要從糧食產量上來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居壟斷地位,僅美國一國,糧食年出口量所佔全球份額常年穩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出口國和乙醇燃料生產國。美國現有耕地面積1.9億公頃,由於生產效率高,農產品過剩,長期採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復耕,且目前多數土地每年僅一熟,而其氣候條件完全可一年兩熟,可見國際「糧荒」和糧價上漲其實仍處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國,尤其是美國手中,一旦它們決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或提高糧食戰略儲備量,危機就會緩解。美國掌握了世界糧食市場的控制權,糧食進口國將受控於美國是國際市場糧食短缺造成的必然趨勢。美國每年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印度推銷其農產品,而印度為了保護自身農業和農民的利益,拒絕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力圖實現糧食自給。控制和反控制的斗爭始終在大國之間反復較量。 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印度農業委員會的一個官員告訴記者,辛格政府已經認識到糧食生產低迷「已經嚴重威脅到印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糧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對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 由於最近糧食價格的瘋狂上漲,「糧食暴動」情況開始威脅各國政府的生存,這種情況也許就會以戰爭的狀態在這些國家蔓延開來,這是一場人類為了生存的戰爭,尤其是「飢餓騷亂」已經波及到與美歐各國利益緊密相關的地區,比如北非和南亞。在北非地區,激進的伊斯蘭武裝分子正利用糧食危機壯大自己的力量。而在南亞,在巴基斯坦1月份舉行的議會選舉中,選民們給了總統穆沙拉夫領導的政黨沉重一擊,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無法忍受高漲的糧價,並將之歸咎於政府。「我們關心恐怖主義和其他事情,但是首先我們關注的是基本生活需要,」伊斯蘭堡24歲的護士阿加蒂說:「人們希望找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中東是另一個熱點。在約旦,主糧價格也在一年之中上漲了60%.「我的蔬菜幾乎賣不出去了,」海珊布雷迪說,他在約旦首都大清真寺附近經營一個攤位,「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呢?」阿卜杜拉國王擔心1996年出現的「糧食暴動」卷土重來,當時憤怒的市民攻進了卡拉克市的警察局。葉門政府更加憂心忡忡。葉門人的平均收入只有每天1.86美元,政府還得面對索馬里難民潮以及北方的部族沖突和連續不斷的恐怖主義威脅。糧價上漲如同火上澆油。自今年2月份起,葉門小麥的價格翻了一番,大米和食用油的價格上漲了五分之一。自3月末起,麵包價格引起的沖突已經導致數人死亡。過去一個季度以來,黎巴嫩的食物價格上漲了145%,敘利亞上漲了20%.「連過去不值什麼錢的歐芹,價格也突然漲到原來的三倍,」大馬士革一名居民抱怨說。 即便是在像迪拜這樣富庶的地方,糧食危機也有重大影響,那裡的超市保證至少在一年內不會對20種主糧提價。顯然,許下這樣的諾言是為了防止在當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築軍團」中引發不滿和恐慌。沒有這些建築工廠,迪拜正在忙著建設的那些氣勢宏偉的酒店、博物館和藝術島都將化為泡影。這些外國工人薪水豐厚,但是以當地貨幣迪拉姆支付,與正在貶值的美元捆綁在一起。在摩天大樓和購物中心的陰影下,海灣地區全球化的受益者們幾乎不能應付這場「食物暴動」。「與其他地方相比,不滿、憤怒在中東地區帶來的後果更加具有地理政治學意義,更加嚴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人員羅賓洛奇說。結束語: 石油.糧食.美元正在越來越多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朋友,你們准備好了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去嗎? 總之家住農村的朋友,請千萬要叮囑家中的父母,糧食不要忙著拿去換幾張紙呀!存糧比存錢更來得實惠些!! 糧食永遠不會貶值. 新糧出來再賣舊糧吧!塗光明
❽ 利比亞的石油資源對中國的影響,戰前和戰後的影響都要答,用三句話概括!!!,答得好我還可以加分
戰前中國在利比亞的石油中占據挺重要的地位,利比亞石油戰前佔中國進口量的4% 戰後貌似利比亞反對派宣布不賣石油給俄羅斯、中國等……
❾ 沙特與俄國談崩,引發石油戰,為何有人說對中國不全是利好
短期來看或許兔子國家能收割一波中東的廉價石油,可是長期來說,一旦沙特在這次博弈中失敗,那麼兔子國家的能源只能靠俄羅斯或者是美國,這樣的情形當然會對兔子的工業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別看現在沙特喊得最厲害,降得價格很有點狠,但是並不是全球最低的石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可比沙特的還要便宜,要不是離美國太遠了,或許兔子已經去進口美國的石油了。
沙特是絕對撐不下去的,而世界其他兩大產油國,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美國 ,一旦沙特國家破產,很有可能就落入了美國政府的掌中,這下全球石油基本上都被他們掌握,對於兔子來說肯定很難受,不管向著哪一個,總有另一個不滿意。美國不可能和兔子和平共處,而俄羅斯也打著算盤想接兔子之手恢復元氣,一旦能源進口被俄羅斯掌握,這下就不得不和俄羅斯綁在同一條船上了,對於兔子來說咋選都不是正確答案。
❿ 石油暴跌對中國的影響
原油價格暴跌,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建信期貨認為,根據中國現行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掛靠油種價格低於40美元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將不再跟隨國際油價進行下調,對於煉廠而言形成了政策套利機會。
「若油價進一步下跌,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中國煉廠的原油采購,進而托底原油需求。此外,低油價對於我國的戰略儲備也可能形成刺激。」
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原油進口首次突破5億噸,達5.06億噸,同比增長9.5%。從近幾年的進口量看,雖然原油進口量連年增加,基數不斷擴大,但年進口量增速同比一直穩定在10%左右。
業內人士測算,油價每下行10美元,中國企業和居民將節省開支1070億元。
北信瑞豐基金錶示,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第二大油氣消費國以及第一大油氣增量消費國,總體而言,國際油價暴跌對中國發展利大於弊。
中國超70%原油消耗來源於進口,油價暴跌使得我國石油成本大幅降低,除汽油、柴油價格下調外,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以石油為原料的工業生產原料成本會降低,如乙烯、丙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並直接帶動產業鏈下游成本下降。
以疫情下最為緊缺的醫用口罩為例,其核心上游原材料聚丙烯將直接受益於油價下降,帶動口罩原材料生產成本的降低。
北信瑞豐基金認為,中國正面臨一定的通脹壓力,以及海外疫情局勢的不確定性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有利於中國釋放內部壓力,為恢復經濟發展贏得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