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納粹開戰前有多少石油儲備他們戰前進行了幾年的戰略石油儲備開戰後歷年產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的基本產能數據:鋼鐵1億9000萬噸、石油4800萬噸、煤炭35億噸、糧食1億8000萬噸、發電量4140億千瓦時;
再具體說說石油。1939年9月德國發動戰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進口石油207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除德國外,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羅馬尼亞參加對蘇作戰後自身消耗增加,對德石油供應減少,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100多萬噸石油。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後羅馬尼亞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國供油,1943年向德國提供了240萬噸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轟炸嚴重破壞了羅馬尼亞油田,8月份油田被蘇軍攻佔,對德石油供應被切斷,1944年羅馬尼亞只向德國提供了約100萬噸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國閃電戰擊敗波丹挪荷比盧法七國,從這些國家繳獲了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從表面上看收獲頗豐,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些國家被德國佔領後同樣成為被英國的封鎖對象,無法進口石油。德國要維持佔領區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應,此後幾年這些國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這批繳獲的油德國凈賺得並不多。不過這些問題最初還未表現出來,至少就當時而言,德國手上的石油儲備大增,成為發動對蘇戰爭的重要資本。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德軍又趁機繳獲了義大利北部的幾十萬噸石油儲備。
下面是德國歷年油料獲得量(石油產量包括奧地利,石油進口量和繳獲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內)
1939年:石油產量約90萬噸,進口石油517萬噸。
1940年:石油產量約160萬噸,進口石油207萬噸,繳獲石油880萬噸(包括1939年繳獲波蘭);
1941年:石油產量約180萬噸,進口石油237萬噸。
1942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420萬噸,進口石油100多萬噸。
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
PS:德國戰爭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其中10萬噸消耗在波蘭戰場,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發動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只是其估計必須花費的500萬噸石油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的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石油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
2. 中國軍用石油消耗佔比
回頭無岸
有一種黑黑的東西,雖然味道刺鼻,但是卻讓世界大國們垂涎三尺,沒錯,就是石油。
自石油被發現的那一天起,它就是大國博弈的籌碼,世界各國為了爭奪石油而發生的戰爭數不勝數,50年代以來世界共爆發三次石油危機,石油危機甚至讓歐洲的汽車集體趴窩,有的汽車還要靠馬拉走,成了真正的「馬自達」,它們的導火索都是源於中東地區的戰爭,因而有人戲稱:沒有石油就沒有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石油。
進入20世紀以來的規模戰爭中,一戰共耗石油1300萬噸,二戰更是驚人,軍用油料消耗3億多噸,是一戰的20多倍,而戰後這些高科技戰爭耗費的油料更是巨大,在可燃冰等新能源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如何儲備更多的石油仍是每個國家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實際上中國石油儲備建設早已有了路線圖,自2004年開始,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基地被提上了日程,十年後中國首次公開戰略石油儲備情況,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四個國家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到今年,中國已建成了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3325萬噸,保證中國在不進口的情況下使用40餘天,按照計劃,在三期建設都結束後中國存儲的石油要夠用100天。
歷史上無數個例子證明,一旦戰爭爆發石油會有多搶手,二戰中德國在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時,出現過較大的分歧「到底是先拿下首都,還是先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德國將軍們對此爭論不休,結果他們選擇了保守的分兵計劃,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德國軍隊力量分散,導致進攻受阻,在蘇聯的嚴冬下動彈不得,如果當初德國能夠集中力量佔領莫斯科,那麼二戰歷史或許會被改寫,一般來說,根據國際石油儲備的標准,戰略石油儲存需要達到90天左右才能在緊急時刻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其中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50天,中國的儲備量距離這一數字還有一定的距離(畢竟國土太廣闊了),我們目前所需石油的60%需要進口,但是中國有日本所沒有的油田,如果在緊急狀態下,國內石油生產依然可以滿足軍用,並且中國還製造了世界最大的海上鑽井平台,物探船、深海采礦船也在大規模裝備。
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00天的目標,對我國而言並不是難事。
接下來我們看看與石油息息相關的原油行情
12.5原油技術分析:
目前技術面來看,布林帶三軌朝上緩和上行,MA5均線與MA10均線呈死叉緩和向右走平,K線於布林中上軌間交投於MA5、MA10均線附近,下行綠色動能指標偏弱,KDJ三線呈死叉再次向下發散運行,原油暫時偏空,但是空頭後續無力。4小時圖上,布林帶三軌緩和向右運行,MA5均線下穿MA10均線交死叉下行,K線交投於布林中軌一線,上方受MA5均線57.8壓制明顯,MACD快線下穿慢線初交死叉綠色動能初現,KDJ三線呈死叉繼續向下發散運行,原油短線還有一定回調需求,關注57.3支撐點,和58關口突破點。
12.5原油操作建議:
1、原油短線可在57.35做多,目標58.2-58.5區間可出局,嚴格帶好止損操作;
2、原油激進者58.25一線做空,穩健者回調58.55做空,止損0.4個點,標目57.5;
3、更多建議及時關注朋友圈信息,需要的可以私聊。
以上為福生論金個人觀點,僅供各位投資者參考。
3. 戰爭影響油價嗎
戰爭影響原油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代戰爭,坦克,飛機,輪船,汽車,幾乎樣樣都是燒油的,打仗就意味著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去讓這些機械化的東西跑起來,直接拉動了原油的需求大增。
拓展資料
油價受什麼影響
1、原油庫存與油價
原油庫存和需求數據公布後,油價選擇向上或向下波動的方向,從而直接影響倫敦和新加坡布倫特油的走向,帶動油品價格向上或向下波動。原油庫存對油價的影響是復雜的,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原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減少當期供應,從而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原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增加當期供應,從而導致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2、美元匯率因素由於國際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為標價,因此美元匯率也是影響原油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美元升值時,國際上黃金、原油、銅等大宗商品原料價格有下跌的壓力;反之,當美元貶值時,此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將上漲。
但是,美元匯率因素對油價的影響只是暫時的,而且不夠顯著。統計分析顯示,WTI原油期價與美元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22,這說明在油價波動中,美元匯率相對於原油的供求關系來說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小。
3、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全球經濟的增長會通過改變原油市場的需求量影響原油價格,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的增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一般用原油消費對GDP的彈性系數來表示。然而,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不只可以用來解釋中長期的油價上升,短暫經濟衰退導致的油價回落也可在經濟數據的變化中顯現出來。
4、突發事件與氣候狀況原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原油資源和控制原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緊張的地緣政治強化了國際原油市場對供給收縮的預期。氣候狀況會影響到原油的供給和需求,比如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原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國際油價,但它對整個國際油價的影響作用是短期的。此外歐美許多國家用原油作為取暖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價格發生變化。
5、地緣政治因素石油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其對國家的經濟、軍事、安全等有著重大的影響。國際原油的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會受到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的影響。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對油價的影響主要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其一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原油供給量真實下降;其二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原油市場對未來供給減少的擔憂,但實際供給量沒有減少。
4. 戰爭對油價有什麼樣的影響
戰爭會刺激油價上漲,因為戰爭對原油的需求高,而原油的產量是有限的,所以刺激油價上漲,因此對股票市場中的石油行業、室友開采、石油運輸等行業都有一定的利好。
此外,戰爭還對天然氣、黃金、有色金屬、軍工行業有一定的利好。除此之外,戰爭會應發市場上的恐慌情緒,因此會導致其他投資者變賣手中的股票,因此戰爭發生時可能會引發黑天鵝事件,投資者要做好應對市場的准備。
(4)戰爭中怎麼消耗石油擴展閱讀:
戰爭不僅會對社會帶來災難,也會影響股市的發展,其中,戰爭會影響以下行業的個股上漲:
1、黃金行業
戰爭爆發,引起社會的動盪,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人民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而黃金作為世界的硬通貨,人民會加大對它的購買達到保值的目的,推動黃金的上漲,從而刺激股票市場的黃金行業上漲。
2、國防軍工、醫療、石油以及新能源行業
戰爭具有消耗性和破壞性,在戰爭的發生過程中,會投入大量的軍工用品、醫葯以及能源,同時會導致大量的工廠被破壞,導致這些產品的供需不平衡,間接上,會導致軍工行業、醫療行業以及能源行業的上漲。
除此之外,一些消費品,服裝甚至是紡織產業也有可能因軍需而獲取大額訂單,從而推動個股上漲。
國外打仗利好股票:
國外打仗對原油股、天然氣股、軍工股、國防防禦股、黃金、有色金屬等股票有一定的利好。此外原油、天然氣等需要管道運輸,因此對一些管道運輸、洲際航運等也有一定的利好。
一般戰爭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高,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原油的價格就會上漲。
而戰爭會引發資金對軍工股的關注是因為戰爭對軍需品的增加,加上避險情緒就會選擇軍工股。
此外對黃金等貴金屬或有色金屬利好是因為:黃金具有避險屬性,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人們會賣出手裡的現金,持有黃金,因此會刺激金價上漲。另外,戰爭可能會對一些國際貿易的股票有利好。
5. 戰爭打仗對原油有什麼影響
石油是大國爭奪的資源也是現代兵器的動力能源,石油給20世紀的世界和戰爭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交戰國軍共消耗油料1300多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交戰國投人戰爭的人力物力數量更大,軍用油料消耗達3億多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多倍。而戰後的高技術戰爭如英阿馬島戰爭, 海灣戰爭和現在正在進行的科索沃戰爭,耗費的油料更是驚人。
6. 二戰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噸啊!!!!!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裝備的動力源泉
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裝備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裝備機動力的來源。武器裝備的機動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學能轉化而來。沒有石油,飛機上不了天,艦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車無法行駛。其次,石油是武器裝備操作力和控制力的來源。裝備操作與控制需要能量,而這種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說石油已成了武器裝備戰鬥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換句話說,離開了石油,武器裝備的戰鬥力將無法發揮,甚至成為一堆廢鐵。1942年,英軍嚴密封鎖北非德軍的油料供應線,造成德軍500餘輛坦克因斷油、不能機動而被殲。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和同盟國軍對德國80幾個煉油廠和石油供應線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轟炸,使德軍油料供應嚴重不足,大批飛機、坦克不能作戰。石油是戰爭的「血液」當人類戰爭進入機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時代,之所以大批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戰車、自行火炮馳騁在陸、海、空立體戰場上,發揮著強大威力,一次次贏得戰爭勝利時,正是由於不停地給裝備注入新鮮的「血液」,也正是石油這種特殊的「血液」在戰場上流淌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僅為3600萬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已達3億多噸,占各類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38%。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石油的重要性體現得更為充分。1982年的馬島戰爭,英軍消耗石油達60萬噸,占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60%;42天的海灣戰爭,美軍消耗石油625萬噸,占物資消耗總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
戰爭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石油絕不僅是簡單的後勤保障問題,它已成為軍隊戰鬥力的主要構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近代戰爭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二戰時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正當巴頓將軍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橫穿法國腹地,准備全殲德軍主力時,油料供應突然中斷,機械化部隊無法行進,使德軍死裡逃生。1945年8月,在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遠東戰役中,由於戰役准備階段石油儲備不足,加上缺乏運輸車輛和儲油容器,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坦克集團軍在戰役第三天就幾乎耗盡油料,其他機械化部隊也嚴重缺油,使部隊行動嚴重遲緩,直至日軍宣布投降,蘇軍地面部隊仍未到達預定位置。
石油是許多戰爭的起因和戰爭打擊的目標
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石油往往還成為戰爭的起因和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成了戰爭打擊與破壞的主要目標之一。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資源。20世紀的四次中東戰爭,基本都是以石油為背景,為控制和奪取石油資源而發生的。海灣戰爭是因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之爭而引起,而美、英等國的軍事介入,主要動機就是為了控制海灣豐富的石油資源,以保證其經濟利益。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積極發動阿富汗戰爭,除了打擊以本·拉丹為首的恐怖主義、推進全球戰略部署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準了中亞地區存在的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想借反恐之機在中亞地區建立軍事存在,以達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亞地區石油資源的目的。
此外,現代戰爭中,作為戰爭重要潛力的石油,已成為敵對雙方打擊與破壞的重要目
標。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石油及其設施成了打擊破壞的重點目標。雙方都將對方的油田、油管、煉油廠、石油裝運站及其他石油設施作為首要打擊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就伊朗而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為伊朗提煉2/3原油的煉油廠被夷為平地;152個儲油罐全部被摧毀或損壞;石油日產量由戰前的600萬桶銳減到50萬桶,直接經濟損失達50多億美元。伊拉克8個煉油中心一半遭受襲擊;出口石油的兩個主要港口被嚴重破壞,無法運營;境內的所有油庫及油田均遭襲擊,破壞嚴重;石油日產量由350萬桶減到100萬桶,出口全部陷於停頓,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美元。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為消除南聯盟的戰爭潛力,對其油料生產、儲存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進行了精確打擊。僅4月13日一天,就轟炸了南聯盟的7個油庫。空襲結束時,南聯盟的煉油能力全部喪失,炸毀或嚴重破壞了南聯盟41%的軍用油庫和57%的民用油庫,連接前後方的所有油料補給線被切斷,南聯盟的油料供應量減少了70%。
有人說,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軟黃金;還有人說,石油是大地之血,勝利之血;我認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脈也是戰爭的血脈。
7. 二戰各國消耗的石油、鋼鐵、橡膠等資源。
美國的所有礦產和橡膠都是自產的,而且向外出口,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被美國的「禁運」逼的;
法國已淪陷,不討論,英國要靠美國的支援;中國也一樣;
蘇聯在二戰初期,鋼鐵和石油都是可以自給自足的,靠的就是西伯利亞的油田,但是後來西伯利亞淪陷,也要靠美國的援助堅持了。
日本的石油和鋼鐵開始是依靠從美國進口的,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依靠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和石油維持,鋼鐵和煤炭則主要掠奪自中國東北,慶幸的是日本當時居然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德國戰爭初期的石油主要來自羅馬尼亞的油田,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已經不夠用了,於是進攻蘇聯,西伯利亞的油田就是主要的進攻目標之一。
義大利的資源主要來自北非地區,由於其糟糕的戰鬥力,就不多說了。
8. 戰爭與原油的關系
分兩種情況,第一,如果戰爭發生在油田,戰爭會導致原油產量下降,從供需的角度來說供應減少,價格就會上升。
第二種情況,如果爆發了大規模戰爭,世界經濟衰退,那麼原油的需求就減少,價格就會下降。
原油是經濟的晴雨表,現在全球正處於經濟衰退期,油價從去年的120美元下降到現在的40美元,一方面是歐佩克增大了產量,另一方面是世界經濟衰退,雙重的因素所致。
希望樓主滿意,求贊同。
9. 為什麼戰爭需要石油
大量的裝甲車需要石油,製造軍火也需要石油,食品衣物葯品也都離不開石油
10. 打仗對石油的影響
戰爭影響原油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代戰爭,坦克,飛機,輪船,汽車,幾乎樣樣都是燒油的,打仗就意味著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去讓這些機械化的東西跑起來,直接拉動了原油的需求大增。
拓展資料
油價受什麼影響
理論上講,影響油價的主要因素有七個方面: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非OPEC國家隊產量、生產成本、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石油消費水平、石油庫存、節能、替代能源,但在實際操作中,影響油價的因素絕不止這七個,石油價格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
從歷史來看,石油價格經歷過多次變動,劇烈波動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經濟形勢變化引發全球需求變化,如金融危機或者中國經濟騰飛;供應端變化比如以沙特為主的OPEC國家決定增產或者減產;以及政治危機造成的石油市場恐慌,如海灣戰爭、伊朗核危機等。
本輪國際石油熊市始於2014年中,當時布倫特原油價格在2014年的6月份115.19美元/桶,進入2016年1月,價格已經下跌到不足30美元。那麼這次油價大跌主要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呢?各種數據顯示,當前的石油市場確實進入了一個供大於求的時期,供求失衡是油價下跌的關鍵因素。
美元加息火上澆油
美聯儲按照計劃加息的舉動推動美元走強,客觀上導致油價繼續下跌。一直以來,強勢美元都被視為原油和其他許多大宗商品價格疲軟背後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商品都是以美元定價,美元升值會使得它們在使用其他貨幣的人面前顯得更加昂貴。
此外,商品並不能創造任何收益,這就意味著,在利率上漲的環境當中,商品作為投資選擇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雙方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
從此,美元的強弱始終影響著國際油價的走勢。作為石油的定價貨幣,美元升值意味著石油更加便宜;美元貶值意味著石油越來越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