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地下水和石油有什麼作用
擴展閱讀
怎麼從成本管理角度分析 2025-07-22 03:42:14
澳門市文化資源怎麼用 2025-07-22 03:09:46

地下水和石油有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 2023-01-29 05:35:46

A. 石油被從地下不斷地開采,長此以往會對地球內部結構有什麼影響

開挖煤礦的時候很有肯能會導致地面塌陷,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開採石油導致地面塌陷的,不過在開採石油的時候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石油是被稱為液體的「黃金」,是隱藏在地質結構中的一種自然資源

石油開采雖然能保證地球內部結構不發生變化,但是我們開採石油會對地面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壞。開採石油會消耗大量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還存在污染水源的風險。

B. 石油在地球的作用

化石能源之一,屬於能量含量比較高的,除此以外,通過石油化工還能生存其他的一些產品,比如塑料等等。
而且你的理解有誤,石油只是存在某些地層內部,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不然世界上的國家也不會這樣的爭奪了,地心也不是石油組成的。石油所在的地層相對整個地殼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何況地殼以下還有很多層次才到達地心呢。
地球的冷熱也不是開採石油造成的影響,它本身有一定的周期性,人類對他的影響,只是現在過量使用化石能源(包括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等等),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溫室作用加劇。
石油只是地質年代生物埋藏後經過漫長時間後形成的,是先有生物再有石油的。按照你的邏輯,石油形成之前的地球就沒有生物了?這明顯是矛盾的。

C. 煉油廠地下水會含有石油嗎為什麼

煉油廠地下水會含有石油嗎為什麼
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而被稱為「黑色的黃金」。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石油是由許多的生物屍體沈積在海洋或者大湖盆底部,再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例如生物化學、熱催化以及熱裂解、高溫變質等慢慢形成的。剛剛形成的石油是許多分散的油滴,伴隨地下水流動。當流到四周全是密實岩層的地方,就會聚積在那裡越積越多從而形成油田。

一般來說,在中生代以及新生代的淺海地區及大湖盆地區含有許多石油。前者例如中東波斯灣沿岸油田以及美洲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沿岸的石油;後者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大慶、扶桑以及遼河,華北地區的華北、勝利等各大型油田。由於這些地區在中生代以及新生代適合生物的生長繁衍,因此沈積了大量的生物屍體,所以有豐富的形成石油的「原料」。

D. 為什麼開採油田要注水

准確說應該是往油井裡注水.一般是在天然氣含量高或該油井開採的後期,使用注水來增加井下石油麵的高度.油和水只是簡單的混合,煉油廠都有油水分離的工序 .

E. 地下水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水是人們生活和生產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於其水質良好、分布廣泛、水量較穩定可靠,往往是更為可貴的供水水源。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則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可用水源。

1.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利資源

地下水是城市和工礦企業、農田灌溉、畜牧業、國防工程、鐵路港灣等的供水水源。我國許多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太原、濟南、包頭、呼和浩特、成都、武漢等都以地下水作為生活和工礦企業的主要供水水源。一座幾百萬人口的城市,需水達每秒數十立方米甚至數百立方米的數量級。目前,我國每生產1kg小麥約需耗水1000~1500kg;每生產1kg皮棉需耗水5000kg;煉鋼1t約需水6.7t;生產1t化肥需水2.5t;生產1t紙耗水數百噸。隨著城市和工礦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地下水的用量將會日益增加,因此,研究如何大規模地尋找地下水,尤其是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地下水的任務將更為迫切。

2. 地下水是重要的礦產資源

有的地下水中富集了某些元素,如溴、碘、鍶、鋇等,可以從中提取工業原料,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礦水。有些地下水往往含有某種特殊的成分或具有較高的溫度,對某些疾病有醫療作用,這種水稱醫療礦水。有些地下水含有較高含量的硝態氮,這種水稱「肥水」。

3. 地下水是有效的找礦標志

地下水流經某些礦床分布地帶,在水中就會含有該礦床的某些化學組分,呈「水分散暈」出露地表,成為找礦標志。利用這種標志找礦,稱為水文地球化學找礦。它對於尋找石油、金屬硫化礦床、放射性礦床、鹽礦床等是十分有效的。

4. 地下熱水是寶貴的熱能資源

地球是個龐大的熱庫,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目前世界上開發利用地熱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熱水(汽)的熱能。地下熱水(汽)可以用於發電、取暖、農業生產和某些國民經濟部門,它對於節約燃料、改變城市公害有著重要意義。

從上述不難看出,一方面,地下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地下水又成為經濟發展和建設的有害因素。

5. 地下水是礦床開採的嚴重威脅

采礦時,地下水常湧入坑道,輕則影響採掘工作進行,增加成本;重則發生礦山坑道的淹沒和破壞,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露天開采時,地下水活動可以引起邊坡塌滑;礦井大量排水可引起地面沉降、開裂和塌陷等地質災害。因此,礦區水文地質工作應是礦產資源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水文地質工作,才能更好地確保礦山安全生產,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

6. 地下水可造成土壤鹽漬化、沼澤化,破壞土壤肥力

在干早、半乾旱地區,當地下水埋深較淺時,往往造成土壤鹽漬化。濕潤地區的平原和盆地,地下水位過淺,會產生土壤沼澤化。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破壞了土壤肥力,危害作物的生長。防治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提高作物產量是水文地質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7. 地下水活動使某些工程效益受到損失

在修建工業、民用建築時,如不考慮建築物基礎下地下水的情況,會使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破壞建築物的穩定。當地下水位太高時,為降低水位,要建立高費用的排水設施;開挖基坑,有時可能造成基坑大量涌水,增加施工難度。由於地下水的活動,可引起建築物附近的邊坡塌滑,危及建築物的安全。

在修建水庫、運河、渠道等水利工程時,由於對地下水的規律沒有查明,結果使水工建築物受到破壞或大量的水漏失,使蓄洪、發電、引水灌溉等效益受到很大影響。地下水的活動,還會引起水庫沿岸回水、鐵路公路邊坡的滑動和凍脹。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有時可能造成大量涌水,增加施工困難。

8. 地下水過量取用和污染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

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低了土體中的空隙水壓力,造成軟土層壓縮,從而引起地面沉降。

在濱海地帶開采地下水,海水將入侵地下淡水,造成水質損害,減少可利用的地下水資源。

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淺層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會疏干原有的沼澤濕地,使原來的地面景觀受到影響,甚至破壞。乾旱地區淺層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會使原有的綠洲變成沙漠。

盡管地下水較地表水難以污染,但是一旦遭受污染,就很難消除。生活污水的排放,不適當地使用化肥農葯,以及工業廢水廢料的大量排放,已經並正在使許多地下水源因污染而不能利用。

除了人為影響產生的地下水水質問題外,某些天然的地下水由於過量富集了某些元素,或缺乏某種人體必需的元素,常會使人、畜致病。如水中含氟過多會引起牙齒斑釉病,缺氟患牙蛀病,缺碘引起甲狀腺腫病等。

綜上所述,地下水有可資利用而為人類造福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對人類危害的一面。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防治地下水害,變害為利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任務。

F. 地下水運動與油氣水性質的關系

我國許多含油氣盆地主要油氣勘探目的層的地下水化學成分在橫向上都有隨著地下水流向而變化的特徵(表5-29)。就是在局部水文地質單元內,也同樣具有上述類似的徑流特徵。圖5-75是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北部邊緣地區地下水動力條件的實例。從中看出,北部天山帶是盆地內地下水的補給區,大氣降水和積雪的融化水經過盆地邊緣斷裂帶滲入到盆地內部後,轉入地下水徑流區,自北而南運動,在當地侵蝕基準面——被河流(古代與現代)切割的地區排泄,或沿斷裂與裂隙帶越流排泄。構成本區上部淺層含水岩系(第三系、白堊系和侏羅系)從補給源到排泄帶完整的地下水運動系統。地下水化學成分也顯示了同水動力運動協調一致的變化特徵。

表5-29 不同徑流區礦化度界限值與主要陰離子組成 單位:g/L

圖5-75 庫車坳陷依奇克里克油田水文地質剖面圖

(據石油地質志,1994,改編)

討論地下水運動與油氣性質的關系,首先要查清地下水的成因類型,因為不同成因類型的地下水對油氣性質的作用和影響是有區別的。以沉積成因水為主時,由於處於還原環境、流動速度滯緩、水油交換作用時間長,交換能力相對較大,為原油中易溶組分轉移至水中創造了條件。如石油中非烴化合物(含氧、氮、硫的有機物)和芳烴在水中溶解度較大,易溶於水,隨著地下水攜帶油氣運移過程中,其含量有逐漸降低的趨勢。隨著油氣化學成分的變化,必然導致物理性質的改變,一般是沿著地下水流向,其密度和黏度等變小。酒西盆地沉積成因水的運動方向,從青西口凹陷→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石油溝油田,原油密度、黏度、含蠟量及凝固點等逐漸變小、降低,正構烷烴主峰值、OEP值也逐漸降低。而地下水化學成分隨地下水流向漸高的趨勢比較明顯,如礦化度(L層)鴨兒峽油田水是52g/L,老君廟油田水增至70g/L;Cl-含量鴨兒峽為20.81~43.7g/L,石油溝平均高達51g/L。再如蘇北盆地高郵凹陷載南組沉積成因水的形成與中部深窪(包括邵北、樊川、劉吾舍)帶密切聯系在一起,地下水攜帶油氣由西向東或自西南向東北方向運動時,原油密度由重(0.83~0.84g/cm3)變輕(0.80~0.82g/cm3)、黏度由12mPa·S降低至6mPa·S。

四川盆地水文地質條件雖然有其特殊性,即沉積成因水的壓力系統比較發育,出現特高壓異常,折算靜水位高達8000m,控制著盆地內地下水由中心向周邊運動。但是,盆地周邊許多地帶勘探目的層暴露地表,水文地質開啟程度很高,為滲入成因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滲入成因水沿周邊地層出露區及斷裂破碎帶向盆地內滲流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由於沉積成因水的高壓而延伸距離較短而已。但具有補給、徑流、排泄的一般水文地質特徵。該盆地地下水與油氣性質的關系,主要隨沉積成因水的流向而變疏遠)。

以滲入成因水為主的徑流與原油物性的關系與上述恰恰相反。由於該類型成因水的活性(包括生物作用和氧化作用等)較強,沿著運動方向,使原油的密度、黏度等向著增大的方向發展。如冀中坳陷沙河街組含水岩系地下水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動,表現在水化學成分上,礦化度由低到高,rNa/rCl 比值由大到小,水化學類型或離子組合序列是:

。油氣在水動力驅動下原油和天然氣性質也沿上述方向呈規律性變化。原油相對密度、黏度、膠質與瀝青質均呈遞增變化;天然氣相對密度減小,甲烷含量增加,重烴含量減小(表5-30,31)。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底部砂岩油氣藏的形成,與白堊紀期間滲入成因水的活動密切相關,地下水促使油氣運移,使原油性質發生變化,其特點是隨著運動距離的增長,原油的相對密度增大,黏度增高,飽和壓力和油氣比降低(表5-32)。

表5-30 廊固凹陷沙三段原油性質隨地下水運動的變化

表5-31 廓固凹陷沙三段天然氣性質隨地下水運動的變化

(據汪蘊濮等,1987)

表5-32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組油田水礦化度與原油物性關系

表5-33的資料表明,遼河西部凹陷原油物性隨著地下水運動方向也呈現了與上述基本相同的規律性變化。

表5-33 遼河西部凹陷原油物性與地下水運動的關系

在分析地下水運動方向與油氣水性質關系時,一定要在綜合研究石油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查明地下水的成因類型及不同成因水的分布范圍與運動特徵,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

G. 地下水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

地下水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密切聯系,這些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1.地下水是一種重要的供水水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水。據統計,目前我國每生產1kg小麥約需耗水1000~1500kg;每生產1kg皮棉需耗水5000kg。煉鋼1t約需耗水6.7t;生產1t化肥需耗水2.5t;生產1t紙需耗水數百噸。

在全球的淡水資源組成中,地下水佔有重要地位。一般由於地下水水質良好,分布廣泛,便於就地開采利用,水量較穩定,故在全世界的總供水量中,地下水佔有較大比例。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可用水源。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181個大中城市中,有61個城市主要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40個城市以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為供水水源。全國有近1/3左右人口飲用地下水。在農田灌溉用水中,地下水也是重要的水利資源。根據水利部門的統計資料:1999年我國地下水開采量已達1031×108m3,即佔全國總供水量的18.36%。但在我國乾旱的北方地區,地下水則要佔到總供水量的30%。

2.地下水是重要的礦產資源

有的地下水中富集了某些元素,如溴、碘、鍶、鋇等,可以從中提取工業原料,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礦水。有些地下水含有某種特殊的成分或具有較高的溫度,對某些疾病有醫療作用,這種水稱為醫療礦水。有些地下水含有較高含量的硝態氮,這種水稱為「肥水」。

3.地下水是尋找某些礦床的有效標志

地下水流經某些礦床分布地帶,在水中就會含有該礦床的某些化學組分,形成「水分散暈」出露地表,成為找礦標志,利用這種標志找礦,稱為水文地球化學找礦。它對於尋找石油、金屬硫化礦床、放射性礦床、鹽礦床等是十分有效的。

4.地下熱水是寶貴的熱能資源

地球是個龐大的熱庫,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目前世界上開發利用地熱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熱水(汽)的熱能。地下熱水(汽)可以用於發電、取暖、農業生產和某些國民經濟部門,它對於節約燃料、減輕環境污染有著重要意義。

5.地下水是采礦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嚴重威脅

地下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地下水又是有害因素。

采礦時,地下水常湧入坑道,輕則影響採掘工作進行,增加成本;重則發生礦山坑道的淹沒和破壞,甚至發生毀滅性突水事故,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露天開采時,地下水可引起邊坡塌滑等。因此,只有查明礦床及地下工程的水文地質條件,才能預測礦井或地下工程的涌水量,為排水疏干工程設計提供水文地質依據,以及解決礦床開采與地下工程開挖引起的各種環境地質問題,這是水文地質學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6.地下水可造成土壤鹽漬化、沼澤化,破壞土壤肥力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下水埋藏較淺時,往往造成土壤鹽漬化。濕潤地區的平原和盆地,地下水位過淺,會產生土壤沼澤化。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破壞了土壤肥力,危害作物的生長。

7.地下水活動使某些工程效益受到損失

在修建工業民用建築時,如不考慮建築物基礎下地下水的情況,會使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破壞建築物的穩定。當地下水位太高時,為降低水位,要建立高費用的排水設施;開挖基坑,有時可能造成基坑大量涌水,增加施工難度。由於地下水的活動,可引起建築物附近的邊坡塌滑,危及建築物的安全。

在修建水庫、運河、渠道等水利工程時,由於對地下水的規律沒有查明,結果使水工建築物受到破壞或大量的水漏失,使蓄洪、發電、引水灌溉等效益受到很大影響。地下水的活動,還會引起水庫沿岸回水、鐵路公路邊坡的滑動和凍脹。

8.地下水過量取用和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

地下水不僅是一種資源,同時也是地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的變化(如氣候、地表徑流、植被等的變化)無疑將對地下水產生影響。同樣,地下水狀態的變化,反過來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由於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區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可能導致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還可能導致地表水體萎縮、地表徑流衰減、岩溶大泉乾枯、地表生態條件惡化等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為治理地下水開采引發的環境負效應,往往要付出巨大代價。

盡管相對於地下水難以污染,但是一旦遭受污染,卻很難消除。生活污水的排放,不適當地使用化肥農葯,以及工業廢水廢料的大量排放,已經並正在使許多地下水源因污染而不能利用。

除了人為影響產生的地下水水質問題外,某些天然的地下水由於過量富集了某些元素,或缺乏某種人體必需的元素,常會引起人、畜致病。如水中含氟過多會引起牙齒斑釉病,缺氟患牙蛀病,水中缺碘引起甲狀腺腫病等。

綜上所述,地下水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對人類產生危害。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利,防治地下水害,變害為利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任務。

H. 人類每天都會從地下抽走大量石油,會影響整個地球結構嗎

發展經濟也為了完成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天都要開采大量的原油,經過提煉加工變成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柴油汽油原油的價格不斷上漲與開采量和需求量之間的不平衡有關系。但是原油的不斷開采確實容易加大地下空洞區的面積。

只不過石油它畢竟是一種液態的東西,它不像煤炭能夠起到直接的支撐作用,所以影響並沒有大家想像那麼大,現在在開採石油這方面也會進行一定的地質結構的穩定性處理,確保不會出現查詢的塌方等三個事件,才會繼續開采原油。畢竟現在原油的資源非常珍貴,周圍地質結構的穩定性也會對這個原油的品質直接造成影響。

I.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我認為古生物其分子為碳水化物,而油,氣也是,古生物降解合成的油,氣為在最淺層,量為少數,深層大量的油,氣,煤炭皆由地核自身合成,一千米以下的地油氣就是一個證據(自身合成)

以前我說過,地球萬物都是其自身合成,地核合成水,和二氧化炭,再由地幔高溫,高壓(吸能)形成炭水化合物油氣,開采後燒燒又放能再回到水,二氧化炭,

植物纖維素也是水和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吸能),只是無高壓,理類似。

宇宙所有星球應都是太空暗物質(微粒子)在核心高溫,高壓,或核聚變下慢慢生成,由小到大。

可以肯定不是古生物化成的,古生物不可能那麼集中、大量、快速死亡,即便是大地震或者星球撞擊。而且世界很多地方有石油,古生物集中、大量、快速死亡不可能頻繁發生。地幔和藻類不斷繁殖死亡,在地球深處受壓力、溫度作用下而行成的可能性大。

我認為石油和煤都是地下岩石在高溫高壓下化學反應形成的,這些能量噴出來的就是火山,冷卻下來以固態形式就是煤,液態就是石油,跟用木材燒木炭一樣,充分燃燒就是灰,沒充分燃燒就是木炭。

科學家說,是千百年萬年前的動物微生物的屍體,死亡後沉澱到地下,經過高溫高壓,形成了,石油煤炭,天然氣。

可是你看看我們的太陽系,太陽,木星,土星,這三個氣態星球,它的成分是啥?氫氣,可燃物對吧。如果有一個技術高超的航天器,去土星,木星去抽氫氣,那麼這個是取之不竭,用不完。美國不是派遣大量航天器去別的星球考察嗎?也發現了甲烷,等等可燃氣體。石油的成分是啥?不就是碳氫化合物嗎?

以我的觀點,幾百萬年前的事,誰知道?除非有時間機器否則誰說的也只能是假設。但是動物屍體可以經過,物理環境變化產生可燃物,不可否認。我估計有一部分石油在地球誕生的那一刻就有了,但是有一部確實是動物屍體演變的。

石油的形成普遍認為有兩只種理論,普遍認為是古生物的屍體形成的,但是,還有另一種的形成理論,先介紹第一種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通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由古老的有機物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死藻的變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長期的地質年齡之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並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它們在高溫高壓下逐漸變化,首先形成蠟質油頁岩,然後降解為液態和氣態烴。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鄰近的岩石輕,因此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它們滲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滲透的岩層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們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油田中獲取石油。

地質學家稱油層的溫度范圍為「油窗」。如果溫度太低則不會形成油,而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盡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間。由於石油在形成後會進入其他岩層,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烴源岩,可滲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積聚石油的岩層。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形成油產生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拉·庫德里亞夫采夫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該理論認為,地殼中已經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縫隙中比水輕,因此它沿著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熱微生物引起的。它與石油本身無關。

地質學家中只有少數人支持這種理論。它通常用於解釋石油無法解釋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論不能解釋說世界上超過99%的油都存儲在沉積岩中,這些非沉積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釋為是從其他地方的沉積岩中遷移出來的。

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的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類學說,一種是無機說,也就是石油是在地層中天然形成的;另一種是有機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生物屍體形成的。

而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結果,主流的科學家們傾向於石油的有機形成說,或者說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但是這個結論可不是隨便的出來的,而是經過各種試驗和實踐經驗得到的結論。

其實多數人不願意接受這種說法,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對形成石油的生物理解錯誤。一提到生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動物,主觀意識上會認為動物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因此,經常有人提出質疑說形成一個油田那得需要多少只恐龍啊?而且還得讓它們都死在一個地方!所以,不可能是生物形成得石油。

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想法就改變了一個石油形成的結論。實際上,從地球生物圈的角度來看,動物無論是從總體數量還是從總體重量上看,都是遠遠排在後面的,所以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不是動物。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含碳量約為5500億噸,其中植物佔了4500億噸,然後是各種細菌類約780億噸,真菌類120億噸,藻類等40億噸,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只有約20億噸,而且其中昆蟲,魚類等還佔了大部分。

因此,無論是恐龍還是其他大型生物,都不會是石油形成的主要生物,無論在現在還是在恐龍時代,從總體重量上說,都是各種微生物等小型生物占據生物的主要部分。而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是這些微生物。

第二,對石油形成的年代不了解。石油的形成從寒武紀到白堊紀都有,泥盆紀最少,但主要集中在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其中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都是在恐龍出現之前的時期,大型生物很少,更多的是海洋生物,各種微生物和藻類也極其繁多。而到了侏羅紀地質運動變得頻繁,大量的海洋和陸地發生變化,這也促成了海低沉澱物被掩蓋,進而形成了油氣。

所以,目前我們使用的石油主要是在距今3.59億年到1.45億年之間形成的,而形成的生物主體是海洋中的大量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屍體。這些生物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由於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替很快。所以經過億萬年的積累,總量將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地質運動中,滄海變桑田,而這些微生物的屍體也被層層壓在地下,再經過若干年,也就形成了油氣。由於石油是液態,自然會在地下的空間發生流動,形成了一些油田。

我們今天發現的油田,都曾經是遠古的海洋地區,所以也完全符合這個理論。同時,科學家們也早在實驗室中模擬形成了石油,這些都驗證了石油的有機形成說。

當然,雖然有機說基本已是定論,但是無機說也並非完敗,只是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如果未來在沒有生命出現過的星球上,比如月球上發現石油的話,那麼無機說才會被承認。

而現在,地球上的石油主要還是由生物形成的。

對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相信我們會普遍認為:千萬年前,發生了恐龍滅絕事件,在這場全球性大災難中,動植物大面積死亡。這些有機生物的遺體被埋在地下後,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逐漸沉積到地下,在高溫高壓的環境里,動物的油脂、蛋白質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植物的遺體則形成了碳。這樣便會被誤解為:動物屍體形成石油、植物屍體形成煤炭。

其實石油和煤炭都是乾酪根形成的。乾酪根是指在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分為Ⅰ型(腐泥型),Ⅱ型(混合型)、Ⅲ型(腐殖型)。乾酪根由藻類、微生物、各類水生生物以及高等動植物遺骸生成,這些有機物質隨著地質沉積埋藏,逐漸演化為乾酪根。

Ⅰ型(腐泥型)氫含量高,氧含量低,由水生藻類遺骸和各類水生生物被微生物降解後的類脂物質形成,Ⅰ型乾酪根具有很強的生油能力。

Ⅱ型乾酪根,來源於各類水生生物和高等動物的遺骸,其中水生生物的比例較大,含氫量較高,但比Ⅰ型低。可以再細分為偏腐泥型和偏腐殖型。其中偏腐泥型生烴能力好,烴就是碳氫化合物的統稱,常見的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就屬於飽和烴類。偏腐殖型則生油能力中等。

Ⅲ型(腐殖型)乾酪根主要由陸生高等植物的遺骸形成,氫含量低,氧含量高,生油能力低,而生氣生碳能力較好。

富含乾酪根的沉積岩稱之為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中。隨著沉積作用,烴源岩埋藏的深度逐漸增加,乾酪根所處環境的溫度和壓力逐漸升高,在溫度和壓強的促動下,乾酪根發生熱裂化反應,Ⅰ型、Ⅱ型富含脂鏈而形成油,Ⅲ型富含芳香類物質和含氧基團而形成氣。

當然光有生油還不行,要形成大型的可開採油田,還得需要儲、蓋這2個過程。儲就是儲集層,主要有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兩種,這兩類岩層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收集儲存石油提供了天然環境。石油是液體,比水輕,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處於流動狀態。石油生成以後,沒有相應的儲存環境的話,勢必會流向其他地方。石油儲存起來以後,還需將其蓋上,不然石油具有揮發性質,如果沒有蓋層的作用,也留不住油。蓋層有頁岩、泥岩、鹽岩和石膏等,這些岩層為保存石油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蓋層的分布往往決定了油氣的分布范圍。

石油有機形成理論,得到國際科學界的普遍認可。當然也有不同聲音,有人提出石油無機說。該理論認為,地球形成期間,含有豐富的碳、氫、氧元素,形成了軟流體帶的地幔層,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促成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地幔層中的石油在經過一系列地質運動,來到地殼淺表位置。無機論把石油的形成歸結於地球物理的作用,如果正確的話,那石油的儲量將會是百萬億或是千萬億立方米級別。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通過無機成因論發現油氣資源。

對於石油成因概括起來是無機起源與有機起源兩大派別的對壘。無機學派在19世紀占上風,有機學派在20世紀以來占上風。

油氣無機成因說

19世紀中葉,最具影響力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說,認為石油是地下重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應生成的石油蒸汽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於地層孔隙中。

無機起源說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紀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說。其理論依據是在一些天體中發現有碳氫化合物,因此他認為碳氫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處於熔融狀態階段是就已存在於氣圈之中了。

此外,當時還有以庫德梁采夫為代表的岩漿說;以考斯特為代表的火山說;以葉蘭斯基為代表的蛇紋石生油說;以切卡留克為代表的高溫生成說等。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18世紀中葉,蘇聯化學家洛蒙諾索夫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泥炭在高溫條件下蒸餾生成的,即蒸餾說。1933年,俄國著名礦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即成油母質)的地質作用,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使得成油理論步入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後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有機成因說早期認為有機質直接成油,但由於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進而提出了新的理論,即乾酪根熱降解成油。

上圖詳細表述了有機質的演化過程。看起來我們的確可以認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統計表明石油在地殼中的出現,與地史上生物的發育和興衰密切相關。

有朋友不贊同有機成油理論,以需要多少「肉」來作比喻,這是不科學的。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有機質的概念。

有機質的來源我們常常認為有四種: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有機質沉積下來並非都可保存,由於微生物分解等損耗,只有一部分能夠隨顆粒沉積並保存下來,我們稱為沉積有機質。能形成石油的有機質以前兩種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氣,高等動物保存下來的較少,成油貢獻較少,這是由它們的組分和沉積環境共同決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億年,生物出現已有38億年,38億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長,這段時間內有多少生物的遺體累積並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質理論中時間是以百萬年作為單位的,在這宏大的視角之下,一切數據都將龐大到讓非專業人士吃驚,我們可以懷疑,甚至反對,但是在我們拋出自己觀點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將對方的觀點理解透徹呢?

雖然在煤炭中發現有古代生物的化石,但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古代生物經過高溫高壓形成的產物的學說明顯是不靠譜的,因為沒有人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只是猜測,再者,古代生物的分解產物數量也太巨大了吧!

我認為教科書上關於煤炭生物化成因的理論誤導了幾代人。

當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這么長的時間,地球人生活過多少生物!下面介紹一下石油形成過程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處於恐龍時代,那個時代空氣好,含氧量高,所以動物的體型都非常龐大!

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放的屁等等,生物產生的這些廢氣體量也非常大,加上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匯入海洋,海洋壓力增大!

大量海水擠壓地殼,引發強烈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生物幾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噴發地球到處彌漫著火山灰,萬年不退,地球幾萬年不見陽光,生物滅絕!

地球回歸冰川時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塵封!經過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爛液體匯聚,最終成片成片的匯聚,經過長久發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後,火山灰散盡,地球重現陽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現生物,人類也隨之出現!

石油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資源,造福人類!

地球就像一個大型機器,他需要運轉磨合,最終形成現在這個形態,春暖花開,適合人類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