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斷層不能開採石油
擴展閱讀
怎麼把勇氣變成本能 2025-07-22 22:12:58

為什麼斷層不能開採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1-24 23:49:09

1. 開採石油或者天然氣會引發地震嗎

石油天然氣與地震無關。但是過度開采也會出現震動影響地震。地震是板塊運動,火山噴發。海嘯海水高漲,高台風。內因大於外因。外在因素影響內因。石油天然氣只是外因的一小部分。但也有量變到質變的因素。但開發石油天然氣不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自然和人類引起的地震都是沿著地質斷層發生的,或者說是地殼中兩塊岩石之間的裂縫。在穩定時期,斷層兩邊的岩石被周圍岩石產生的壓力固定住。但是,當大量的液體突然以高速度注入時,會破壞斷層的流體壓力平衡。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突然注入的液體會潤滑斷層,導致兩側的岩石滑動並引發地震。

開採石油注意事項

開採石油是資源的開發,資源消耗同樣非常重要,在開採石油過程中,原油泄漏、原油落地、油泥產生不但增加各種費用,使生產成本上升,影響了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贊成了環保工作的難度。

目前各採油企業都注重了對資源消耗的控制,把資源消耗做為消耗定額主要指標之一加以控制考核。大搞綜合利用,減少浪費以保護資源,保護環境。

2. 斷裂控制油氣作用

斷裂對油氣移聚起重要控製作用,而且越來越為石油地質工作者關注和研究。不論我國東部油田,還是西部油田多數都與斷裂構造有直接或間接關系,斷裂既可溝通油源起輸導作用,又是油氣停留聚集場所。通常斷裂帶就是油氣聚集帶,斷裂某種部位就是油田(藏)所在處地。由斷裂導生的局部構造或圈閉,近油源的往往充注程度高。原蘇聯的石油地質學者研究指出:原蘇聯大多數著名的石油和天然氣田,或是直接在斷層帶內,或是在其附近。東歐地台的油、氣田往往產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活動的一些斷裂內。在圖蘭地台靠近斷裂帶寬15~20km范圍內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儲量最大。在布哈拉等斷裂帶,所含的工業儲量,分布在寬達30~35km的一個條帶內,而且最大儲量產在寬20km的靠近斷裂帶內。也有學者認為,較大型的油氣田不產在主斷面區內,而是遠離主斷面分布或者產在羽狀斷層帶內。這些經勘探實踐證實的斷裂控油實例,足以表明斷裂控油具有普遍性。准噶爾盆地油氣田分布規律與斷裂分布規律有極好的相關性。斷裂對油氣運聚有重要貢獻,斷裂及斷層或構造裂縫的垂向運移油氣佔主導地位,逆掩斷層下盤油氣聚集豐富,所獲油流最大。斷裂對於其范圍內的石油及天然氣田的分布以及油藏的形態和規模大小有著重要的影響。

4.5.1准噶爾盆地斷裂體系控制不同時期烴源岩油氣分布

(1)准噶爾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油氣分布

生油氣區與油氣分布范圍,西部達西北緣,中部呈東西帶狀,北東緣呈北西向,東南部則呈近南北向。油氣井及油氣田西北緣有克拉瑪依油田、拐148、風3井;中部有石西油田、滴西5、滴西8、滴西9、滴西2、滴西4、彩25、彩參1;北東有滴北1;東部隆起地區有北9、沙南油田及吉15井。油氣分布范圍受北東向、北西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構造多體系構造成分聯合控制。

(2)准噶爾盆地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圖4.15)

本區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總體呈NW-SE向斜貫於盆地中北部,從西起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群,中間到中部陸梁油田—盆參2井油田,東至大2井油田—二台油田,這三條油田帶大體近等間距分布,由西北向南東錯列展布,暗示著北西向西域構造體系主控作用,又顯示出多體系聯合、復合控油特點。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夏子街油田,呈弧形受准噶爾弧形構造西翼構造帶限控;西緣紅山嘴油田、車排子油田由南北向紅車斷裂控制;盆腹陸梁和莫北地區的陸梁油田、石南油田、石西油田、莫北2油田與北西向構造相關;庄1、盆5及盆參2油田位於北西向馬橋凸起上;東部彩參2、火燒山油田、沙南油田及甘南油田帶受北東向和南北向構造帶所控。

(3)准噶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

侏羅系烴源岩油氣呈半環狀分布於盆地中部和南部,由南而北依次為干氣區、生油區,油氣分布范圍皆呈半環狀,西窄東寬。北起中部1區塊庄1,向東經石西1與莫北2之間一線再東至滴西1,為其北部邊界。東界由彩參2-沙南油田—北9油井圈定。南邊為北天山山前帶的獨山子油田—安4-齊古8油田呈北西西向分布,從分布范圍和單體油田及油田帶、群排組特點分析,其主控構造體系為緯向系,同時又受西域系復合影響(以南界形態為顯著)。與生油凹陷、構造展布方向相協相應而成統一體。

(4)准噶爾盆地古近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

古近系烴源岩油氣分布范圍遠比二疊系、侏羅系烴源岩油氣分布范圍小,集中於北天山山前西部,亦呈半環狀,北西向分布,北界卡6-石河子一線,南為天山山前構造帶,其內有西湖油田、獨山子油田及霍爾果斯油田,皆受控於EW-NWW向斷裂、局部構造。

圖4.15 准噶爾盆地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田分布圖

4.5.2不同斷裂構造體系方向性控制油氣田(藏)空間分布方位性

盆地西緣南北向斷裂發育,相應的油氣分布呈南北向,如車排子油田,紅山嘴油田。西北緣油田受北東向壓、壓扭性斷裂制約,多為北東向分布。南北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聯合構成弧形,進而形成了西北緣油氣田(藏)為新月形展布。盆腹地區陸梁、莫北地區近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油氣分布帶則沿滴水泉東西向斷裂、北西向與北東向斷裂帶分布。東部隆起區五彩灣油田、火燒山油田、沙南油田以及三台北油田等,皆分布於北東向斷裂與北西向斷裂帶內及附近。准盆南緣油氣田,單個油田和油田帶呈東西向伸展,顯然受緯向系斷裂構造限製成藏。

4.5.3斷裂型式控制油氣田(藏)分布型式

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反S形受制於反S形斷裂,剖面雁行狀斷裂形成了階梯狀油氣田(藏)分布,風成城帚狀構造成生了風成城帚狀瀝青礦等。

4.5.4斷裂構造不同部位發育著不同類型油氣藏

斷塊油藏、斷鼻油氣藏、斷背斜油氣藏等均與斷裂構造及其組成形式的不同構造部位相關。有的分布在斷裂尾部、弧形彎曲內部、背沖夾持、對沖夾持、同向夾持、側向尖滅、再現尖滅等不同構造部位。

斷裂控油作用的部位性:

(1)斷裂尾端

准噶爾盆地西緣區塊斷裂系統圖中車排子近南北向斷裂南北兩端分布油田,北端油田在斷裂東側尾部,南端油田位於斷裂西側尾端。

(2)斷裂交會部位

准噶爾盆地西緣區塊斷裂系統圖中,紅山油田和小拐油田,位於紅車斷裂北段(走向SN,傾向西)與北西向斷裂交會部位(傾向南西、逆沖性質)。油田總體近SN向分布,主控為紅車斷裂。

4.5.5斷裂力學性質轉化者突顯斷裂對油氣輸導與封堵雙重作用

如獨山子油田的獨山子斷裂系統,斷裂具封閉性聚集油氣,當油壓增加到能沖破斷面壁時,則斷裂開放,油氣泄漏,泥火山間歇發生了噴發,泄出油氣,斷裂破壞油氣藏。

4.5.6凸起與凹陷邊界斷裂

利於輸導富油氣凹陷油氣向古凸起邊緣富集,如莫北油田和石西油田。深層斷裂控制的古鼻凸、古隆起及斜坡有利油氣聚集成藏。臨近深坳陷的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斷裂聯合、復合,成生油氣呈環狀分布,如瑪湖坳陷四周油氣田(藏)。

4.5.7油氣輸導系統組合分析

李四光指出:「石油成生時,在分散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點滴石油混雜在泥砂之中,是沒有工業價值的,必須經過一個天然的程序,把那些分散的點滴集中起來,才有工業價值。這個天然的程序就是含有石油的地層發生了褶皺和封閉性的斷裂運動。所以,我們找石油的指導思想:第一,要找生油區的所在和它的范圍以及某些含有油氣苗的徵象;第二,進一步查明適合於石油、天然氣和水聚集的處所,即儲油構造。」

我們知道區域應力場使含油地層發生褶皺後,其背向斜局部應力場恰相反,背斜應力值低或變為拉應力,利於油氣向其運聚。封閉性的斷裂活動,可封堵油氣成藏和油氣充注。因此背斜的控油作用和斷裂運動是油氣成藏重要動力因素,背斜和斷裂帶也是油氣聚集場所。

(1)斷裂起通道作用的機理分析

(a)斷裂帶通常為低應力部位。岩石變形過程中,在未破裂前是高應力部位,微裂隙發育,體積膨脹,孔隙度和滲透率增加。一旦破裂,應力釋放,就是低應力區。斷裂形成時或斷裂過程中,岩內高壓流體,自然向低壓處流滲,斷裂是自然通道。美國學者對聖安德列斯斷裂進行了現今地應力測量,其應力數值是斷裂帶應力值低,斷裂帶與正常岩石過渡帶應力漸增,而遠場正常地區應力值高。實際測量結果證實了斷裂帶應力低。

斷裂帶成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既源於斷裂帶岩石破碎,有空間,又在於斷裂帶與鄰界岩塊存在應力差,是應力差驅使油氣沿斷裂運移。

(b)斷裂活動時一般是通道作用最強。斷裂帶本身不是單一裂面,同時發育相應平行的同方向的不同性質(有壓有張)、不同方向、不同序次、不同級別的配套斷裂、裂隙,組成主帶和影響帶。壓性相對封閉,張性斷裂開放。同一斷裂帶內與主斷裂平行或垂直的張性斷裂就是良好的運移通道。從斷面形態分析,斷面非平直。

(c)斷裂活動時,由於剪切熱作用,使帶內或附近流體增溫,易於運移。

(d)斷裂活動為深層熱釋放創造了前提,熱能沿斷裂向上傳導增溫流體,流體膨脹撐擴了斷裂,利於油氣運移。

斷裂對油氣的破壞作用,這是與通道作用實質相同的問題,油氣沿斷裂運移,如有適當的圈閉蓋層條件則聚集保存,無蓋層圈閉條件或斷裂通天則移散油氣。

(2)不整合面起輸導作用分析

不整合面是地殼運動的重要標志,是地層系統中最大的不連續面,上下地層產狀不同,岩性、岩相不同,岩石力學性質不同,成岩作用不同及受力作用反應不同。

(a)深淺部地層產狀不同,深部地層傾角大,油氣易於垂直運移上竄。

(b)上下層岩石力學性質不同,其抗壓、抗張強度不同,而在兩種不同岩性界面處,其抗壓、抗張強度皆低於上下兩種岩質的抗壓、抗張強度,在界面附近極易發生滑動(滑脫、滑覆)。

(c)不整合面在後期構造變動時,不整合面將像地層一樣發生褶皺,會形成眾多虛脫空間。這種層系間剝離,為流體垂向、水平運移提供了空間通道。

(d)不整合面,其實是個地質體,是構造運動造成破壞,風化、剝蝕、淋濾過原岩地層、岩體,其孔、滲發生很大變化,裂縫發育,岩質疏鬆是流體滲流、徑流的良好通道。

(3)輸導層

輸導層是滲透層,其滲透能力有好、有差。滲透性能除取決於孔隙度、滲透率外,尚有其他因素影響輸導層的輸導功能。

(a)輸導層岩質裂縫發育,岩石碎裂較岩石完整者疏導能力高。

(b)輸導層厚度比較大,埋深適中,岩層傾角大的地層,輸導能力大。

(c)輸導層內水平縫合線不發育,構造縫合線發育者,輸導能力會較強。

(d)輸導層系內裂縫網路縱橫密布,扭性裂縫佔主導的,其輸導能力強。

(e)輸導層溶融現象明顯,溶洞、溶孔發育者,利於流體運移。

(f)輸導層岩石有效孔隙發育也是流體運移的重要有利因素。

(4)准噶爾盆地油氣運聚輸導組合分析(郝芳等,2002)

上述三個單因素對油氣有疏導、運移的作用,然而油氣運移常常與三者或三者聯合作用相關,其配合、排比與匹配有多種類型和格架。

(a)准噶爾盆地西部靜水壓力系統砂體/不整合—斷裂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6)。斷裂溝通油源,三個因素匹配輸導油氣。

圖4.16 准噶爾盆地西部靜水壓力系統砂體/不整合-斷裂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b)准噶爾盆地東部靜水壓力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7),靜水壓力將流體舉升至烴源層高部位,然後由斷裂通向儲層。

(c)准噶爾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8)。油氣沿斷裂作垂向運移,砂體和不整合促使油氣側向運移,水力破裂縫是油氣上下移出的小通道。

圖4.17 准噶爾盆地東部靜水壓力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

圖4.18 准噶爾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莫北凸起,不論靜水壓力系統層系還是超壓系統層系以垂向運移為主導,盆1井西凹陷在兩個壓力系統中垂直與側向運移並重。

(d)准噶爾盆地馬橋凸起—昌吉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9)。

兩個構造帶靜水壓力系統(J1b、J1s)砂體水平側向輸導運移。超壓系統:昌吉凹陷、馬橋凸起垂向輸導由斷裂溝通,並匯聚兩側側向運來之油氣向砂體輸入。

P2w上部層位、T及J1b下部分岩層以側向輸導為主。

(e)准噶爾盆地呼圖壁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圖4.20)。

背斜具雙層結構,深部背斜平緩,被三條近直立斷裂分割,其中南側斷裂與中間斷裂早期逆斷,後期負反轉,三條斷裂垂向運移油氣(T+P、J油源岩油氣)到K地層中,並直送到E21-2地層,被切割淺部背斜的沖斷層側向封堵成藏。

圖4.19 准噶爾盆地馬橋凸起—昌吉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圖4.20 准噶爾盆地呼圖壁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

(f)准噶爾盆地獨山子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圖4.21)。

獨山子油田是老油田,背斜構造控油。斜切背斜北翼的逆斷層,輸導古近系烴源岩油氣到上部N1s層系成藏。該斷層下部是油源斷裂,上部是封堵油氣成藏遮擋封閉性斷層。背斜頂軸部有間歇性泥火山,頂部斷層時開時閉,油氣壓力時大時小。反映南北擠壓應力大於油氣內壓時,泥火山不外泄油氣及泥砂,應力小於油氣內壓時油氣向外噴發,氣體點火可燃。

圖4.21 准噶爾盆地獨山子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

4.5.8吐哈盆地斷裂構造對局部構造、圈閉的控製作用

吐哈盆地發展演化中,經歷多次斷裂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局部構造和圈閉,為油氣儲集提供了空間場所。據統計(吳濤等,1997),在發現的86個圈閉中,斷背斜52個,占圈閉總數的34%;斷鼻65個,占圈閉總數的20%;斷塊和地層圈閉共53個,占圈閉總數的21%;背斜48個,占圈閉總數的19%。不難看出,與斷裂有關的圈閉占絕大多數。

(1)局部構造和圈閉分布特點

平面上,沿斷裂帶呈近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及弧形帶狀分布;受壓扭性斷裂形成的局部構造呈雁行狀排列;由壓性斷裂導控的局部構造多為串珠狀分布;棋盤格式斷裂限制的局部構造多為棱形或方形布列,壓扭斷裂旁側局部構造顯入字型展露;北西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變化地帶,局部構造交叉狀分布;旋扭斷裂影響、切割的局部構造呈反S狀,如紅陵構造構造單元上。台北凹陷局部構造發育,托克遜凹陷、哈密坳陷相對不發育。局部斷裂上盤居多,而下盤相對少;弧形斷裂弧灣內側利於形成局部構造;斷裂交叉部位多形成斷塊圈閉。

(2)本區典型局部構造或圈閉特徵

依照導控局部構造的斷裂條數、斷裂作用方式和局部構造形態,對典型的背斜、斷背斜、斷鼻及斷塊構造選擇分析陳列其基本概貌。

油源斷裂:

油源斷裂在油氣成藏中無疑是一項關鍵因素,是不可缺少的作用。關於油源斷裂其含意可從幾個方面理解或說明。其一是指生油岩系(油源岩)在初始形成時,斷裂構造環境在其沉積過程中對岩層厚度、有機類型、深度、分布范圍的制約作用;其二是通常指溝通油氣源與儲集層系並促使成藏的斷裂為油源斷裂;其三是對原先油氣藏起再分配形成了次生油氣藏的通道斷裂,為油源斷裂。

油源斷裂導油作用強度與斷裂性質、規模、活動時期及構造型式相關。壓性、擠壓兼扭動性斷裂構造帶較大、較寬,波狀分布,岩石破碎嚴重,擠壓強烈、片理化發育,一般斷層不同部位垂向運輸能力有大、有小;平錯(水平扭動)扭性斷裂或以扭為主斷裂,斷裂陡傾,斷面光滑,切割較深,其垂向疏導能力最強,尤其一對X(扭)斷裂交叉處疏導流體如流柱;張或張扭斷裂,因切割淺,裂縫不發育,垂向運移油氣層位有限。斷裂的開啟時期與油氣的排出時期配置,是影響斷裂進行垂向運移的關鍵。斷裂的活動期與油氣的排出期同步時,非常有利於油氣沿斷裂進行垂向運移。另一方面,油氣運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油氣運移時期斷裂活動強度,多次活動。斷裂如果由強變弱再由弱變強的活動規律,在運移早期油氣即可發生運移形成原先油氣藏,而在運移晚期斷裂活動既能在淺層形成原先油氣藏,又能破壞深層的原生油氣藏,從而在淺層形成次生油氣藏。因此,使得油氣在上下層位皆有分布,形成具有多套含油層系、多油藏類型的復式油氣聚集帶(馬士忠,2007)。前已述及台北凹陷內二級構造帶及大部分構造圈閉的形成均與斷裂活動有關,與圈閉相伴生的斷裂成油氣縱向運移的良好通道,已發現的油氣藏在其內部或側翼總有斷裂發育。

本區油源斷裂發育,控油作用明顯。如前隆斜坡(鼻凸)油氣聚集帶,其重要油源斷裂是向前陸坳陷方向延伸的基底斷裂。復合正向帶油氣聚集帶,重要的運移通道是基底斷裂余動成區域滑脫面及其背景上的小斷層。前緣逆沖帶油氣源聚集帶,除了儲層作為油氣運移通道外,還有滑脫斷面錯動坳陷主體,利於聚集油氣,成為油氣運移至處於鏟式滑脫斷面高部位逆沖帶的重要通道。凹中滑脫背斜帶,位於生烴區內或附近,油源條件優越,滑脫斷面伸入烴源岩層系,是油氣運移的重要通道。差異滑脫斷裂帶油氣聚集帶,油源斷裂呈近南北向伸展,傾角很陡,切穿滑脫斷面之上所有蓋層,在縱向上形成多套含油層系,利於形成淺層或次生油氣藏。山前沖斷帶油氣聚集帶,油源斷裂為沖斷層、基底斷裂。梁世君1995年曾對台北凹陷燕山運動時和喜馬拉雅運動時主要油源斷裂進行了預測分析,認為近EW弧形斷裂、NWW向斷裂、NEE向斷裂及NNE向斷裂均為油源斷裂。

(3)斷裂及斷裂型式控制油氣田(藏)分布

(a)緯向系中大型邊界東西向斷裂控盆。

天山緯向系是吐哈盆地主導控制體系,西域系與其復合、聯合作用導生盆地發生、發展及演化,使盆地經歷了早期的周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中期的再生前陸階段及晚期再生前陸階段,是一個多階段、多類型復合含油氣盆地。體系發展演化過程中出現了擠壓構造體系、滑脫構造體系、扭動構造體系及旋扭構造體系。這些局部性構造體系分別受控於局部的構造應力場,但又皆緣於區域性南北向擠壓應力場。只是不同時期、不同地段由於邊界條件和岩塊岩石力學性質有別,局部主壓應力作用方式、方向發生變化而成生了多類型局部構造形跡組合。總體上講長期的南北向擠壓,利於盆地穩定發展、繼承性強,盆地內坳隆格局易於定格,沉積中心趨於一致,有利於生油坳陷發展,並對沉積層系利於保存,發育了多套煤系生油岩系,成為煤成油氣的典型盆地。該盆地是長條狀,是緯向系中一個負向構造,其南北邊緣斷裂為近東西向,其內發育有NW向與NE向扭斷裂,後期演化成壓扭性,並成為盆地內坳陷、凸凹邊界斷裂。這些斷裂又控制凹陷的沉積相分布。

(b)東西向斷裂、北西斷裂、北東向斷裂及弧形斷裂控制油氣聚集帶。

盆地發育二級構造帶30多條,其中油氣聚集帶分別與近EW向斷裂、NWW向斷裂、NEE向斷裂及近SN—NNE向斷裂相依相伴。各帶中的局部構造形成圈閉受斷裂控制其成生、發展。

(c)斷裂帶控制油氣田(藏)帶狀分布。

北東向斷裂控制油氣田(藏)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如溫吉桑油田;近SN向斷裂控制勝北3號油田、紅台2號油氣田呈近SN向分布;巴喀油田等受近東西向斷裂控制呈EW向分布;弧形斷裂控制油氣田(藏)於弧灣內側等(鄯善弧形油田群、帶)。

(d)斷裂型式不同油氣田(藏)分布形貌有別。

棋盤格式斷裂控制的油氣田(藏)具棋盤格式狀,格內油氣田形態呈橢圓狀,酷似哈密瓜,如勒2井(圖4.22);扇形斷裂控制多個扇形圈閉,其油田有3個,呈南北向展布的扇形(圖4.23)。

圖4.22 鄯勒油田七克台組三間房組油藏平面圖(據袁明生等,2002)

圖4.23 小草湖地區三間房(J2s)頂面構造圖(據袁明生等,2002)

(e)雁行斷裂多形成雁行狀油氣田(藏)。如未登油田、溫西油田呈NE向左行雁行狀;溫吉桑構造帶丘東3氣田為剖面雁行(圖4.24)。

(f)旋扭斷裂影響油藏平面上顯示旋扭形態。葡北油田受近EW向斷裂旋扭,使油田形態呈新月狀(圖4.25)。丘1-丘2井為反S形油田(圖4.26)。

圖4.24 溫吉桑構造帶油氣成藏模式圖(據袁明生等,2002)

圖4.25 葡北101井頂面構造及綜合柱狀圖(據袁明生等,2002)

(g)斷裂帶橫跨形成油氣聚集帶交叉疊置。如鄯善弧形油氣聚集帶與火焰山油氣聚集帶發生橫跨,其橫跨部位油氣豐富。

(h)斷裂多為逆斷裂性質,油氣多分布於上盤。

(i)斷裂尾端利於油氣儲集,如葡4井。

(j)反轉斷裂更利於油氣運聚成藏,如伊拉湖油田。

圖4.26 丘1-丘2反S形油田分布圖

(k)長條狀火焰山油氣聚集中眾多油氣田(藏)呈羊肉串狀NWW向展布。

3. 為什麼石油不能百分之百的開采出來

石油是存在岩石縫隙中的,不像現在油庫。
1、岩石多多少少會吸附一定的石油,就想石油滲到衣服上,很難洗掉一樣。
2、岩石中的孔隙有些非常非常小,而且不和大孔隙連通,其中的石油就無法開采。
3、有些含油層,太小,太薄,如果開采沒有經濟價值,石油公司也不會去開采。
4、等等
祝好!

4. 可以根據背斜、向斜和斷層尋找到什麼資源為什麼

具體如下:

1、背斜處,較易發現煤、鐵之類的礦產。由於岩層較為松軟,適合開挖隧道,鋪設管道;不宜建設水庫。
煤、石油等是由千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與岩層的新老關系密切。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百了,形成富集區。

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2、向斜處,較易發現地下水匯聚。由於岩層密實,適合建設水庫;不適合礦物的開采。
向斜岩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3、斷層處,易發現晶體礦石。由於斷層是岩層崩裂,周邊岩層裂縫廣部,不適宜修建水庫、隧道度等工程。

(4)為什麼斷層不能開採石油擴展閱讀:

背斜和向斜的成因:

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褶皺構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態之一,與「向斜」相對。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岩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岩層,兩翼是新岩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別)。

但是,由於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經長期侵蝕後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的背斜卻會因岩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岩層新老關系來確定一個褶皺是背斜還是向斜,而不能單憑地表形態來判斷。由於背斜岩層向上拱起,且油、氣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與之相對,向斜中部低窪,有集水作用,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蝕,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向斜與背斜的情況相反,底部岩性堅硬,不易侵蝕,易接受沉積。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天然氣構造。開發石油、天然氣多尋找背斜構造。(包括海底油、氣開采)背斜因其拱形結構,受力均勻,隧道、鐵路等對地質要求較高的工程多選址背斜。

5. 中石化西北油田首獲日產千噸油氣井,我國油氣開采應該注意什麼

一,講述中石化西北油田首獲日產千噸油氣井事件

中國石化3月14日發布消息,中國石化西北油田重點探井順北42X井日前獲千噸工業油氣流。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順北42X井,是西北油田探索順北油氣區的一口重點探井,完成鑽井深度達7996米。通過酸壓改造後,測試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日產天然氣和原油分別是82.2萬立方米、300噸,約相當於1122噸油。中國石化西北油田總地質師雲露:順北42X井獲得高產工業油氣流,進一步證實順北地區斷裂帶具有“控儲控藏控富”的特徵,進一步明晰了順北油氣田東部為天然氣、西部為原油的資源格局,展現了順北地區良好的勘探前景。

大家都很好奇,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之一,如果采完了就不會再生,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這么多的石油用之不竭呢?我在網上看到說石油的產生主要就是植物的屍體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石油,那麼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是要節約石油,這樣就是在保護森林,保護環境,如果沒有石油的話,那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會受到威脅。

6. 長期開採石油會引發地震嗎為什麼

石油開采一般不會引起地震,石油本身就是在地下空間聚集起來的有機化石燃料,雖然采出來了油,但會將采出的水處理後注入地下,地下不會變成完全的空洞狀態。

採油不像採煤,煤炭由於近地表,可能會引起地表的塌陷,但是也是很難引起地震的,說到底地震是由於地下活斷層的能量繼續,到臨界點之後爆發出來的。地震現象就是地核吸納石油層的自然手段,如果人類無止境地去開採石油,提供給地核之核能物質的原材料比例將會顯得越來越少,會逐漸破壞其自然規律的自然性,就像動物肚子很餓總是吃不飽一樣,由此下去,將會引發地震現象的頻繁發生和震級越來越大。

7.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樣的地質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為什麼你家後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質對石油的影響


形成油藏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種富含碳氫化合物材料的烴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熱量將其煮成石油;

一個多孔和可滲透的儲層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積;

一蓋層(密封)或其它機構,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這些儲層中,流體通常會像三層濾餅一樣組織自身,在油層之下有一層水;在油層之上有一層氣體,盡管不同層之間的大小不同。由於大多數碳氫化合物的密度低於岩石或水,因此它們通常向上移動穿過相鄰的岩石層,直到到達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滲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稱為儲層)中。但是,該過程受地下水流的影響,導致石油在被困在儲層中之前,向水平方向遷移了數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離遷移。當碳氫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濃縮時,油田形式,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中提取液體

這是一個時間極為漫長且形成條件苛刻的過程,所以石油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