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帝國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為什麼宮頸癌疫苗價格 2025-07-24 08:16:02
舊車報廢價格怎麼說 2025-07-24 08:04:00

石油帝國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22 21:35:49

㈠ 世界石油大王是誰

1863年,洛克菲勒在克利夫蘭開設了一個煉油廠,把西部的石油運到紐約等東部地區。在石油工業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稱為「上游工業」,精製和銷售屬「下游工業」。隨著下游工業的興盛,克利夫蘭出現了50多家煉油廠,洛克菲勒決定壟斷「下游」工業,那時他只有28歲。

洛克菲勒熱衷於公司間的聯合,為了實現自己壟斷的理想,他聯合了兩位資金雄厚、信譽很好的投資合作者。3年之後,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創建了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標准石油公司。身為公司創辦人和總裁的約翰·洛克菲勒獲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權,當時他年僅30歲。科學的管理、精細的經營、高質量的產品為標准石油公司贏得了聲譽,也具備了堅實的競爭能力。

「石油大王」的壟斷

僅僅在克利夫蘭的壟斷是無法滿足洛克菲勒的。他要的是對整個美國石油的控制,或者說,整個世界的控制。

一次偶然的機會,洛克菲勒在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現一篇文章,裡面寫道:「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他感到這與自己的壟斷思想不謀而合,就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以高達500美元的月薪聘請文章的作者多德為法律顧問。

多德是個年輕的律師,他「走紅」後,就千方百計為洛克菲勒的公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細研讀《英國法》中的信託制度時,突然產生出靈感,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

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多家企業,不再各自為政,而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爾」,即那種各自獨立的企業為了掌握市場而在生產和銷售方面結成聯合戰線的方式,其壟斷性要強得多。

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開「標准石油公司」的股東大會,組成9人的「受託委員會」,掌管所有標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屬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長。隨後,受託委員會發行了70萬張信託證書,僅洛克菲勒等4人就擁有46萬多張,占總數的2/3。就這樣,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創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在這個托拉斯結構下,洛克菲勒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佔了美國經濟的90%。很顯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

隨著洛克菲勒「石油帝國」實力的迅速增長,它的觸角也伸展到金融、公用事業和一些工業部門。洛克菲勒依靠龐大的石油帝國和巨大金融的實力做後盾,大大加強了其在美國金融界的地位和影響。

在海外,標准石油公司進一步向西歐和中國擴大海外市場,因為先進的技術,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中國,標准公司為自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它分送掉幾百萬盞廉價的油燈,使中國人購買和點燃標准公司的煤油,被人們稱之為「點燃亞洲光明之燈」。就這樣,標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場從歐洲擴展到亞洲,進而擴展到全世界。

在佔領市場的同時,他利用國外廉價的勞動力,「掠奪」國外豐富的石油資源,取得高額壟斷利潤。在亞非拉地區的石油開采成為了他的財富的主要來源,1935年,洛克菲勒控制了海內外大約200家公司,資產總額達到66億美元,他的私人財產也超過了15億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標准石油公司幾經更名,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

㈡ 19世紀,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又被稱為帝國主義國家

帝國就是壟斷,獨裁的意思,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都稱為帝國,唐帝國,大明帝國,大清帝國等等;在某個經濟領域,我們也經常稱那些壟斷了某行業的成為帝國,比如鋼鐵帝國,軟體帝國,石油帝國等等。
而我們經常提到的帝國主義是列寧賦予它的,以表明資本主義對經濟的壟斷,已成為了代名詞。資主義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以及凱恩斯主義時期(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後產生的)。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各個產業高度集中,也就是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階段,我們經常稱帝國主義國家。

㈢ 石油帝國:一部石油爭奪戰的史詩講什麼

冷戰的結束引起了「輿論界」和西方知識階層對「和平紅利」的短暫討論。盡管採用了許多措施來創造和維護和平,包括設立國際維護和平部隊、安全觀察員、非政府組織運動、風險鑒定和沖突預警系統等,但整個20 世紀仍始終充滿了暴力與血腥。

石油帝國隨之進行了很多戰爭的實證分析:收集數據並對沖突進行校準(比方通過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協會);列舉死亡和傷害數據、計算成本;測算屠殺數據、調查種族滅絕事件、評估起因;模擬沖突的出現,把多種行為聯系起來,評估了危險期的動態變化,確定了政府的失敗……最終提出了協定——所有上述工作,似乎都成效甚微。
在20 世紀最後10 年裡,發生了50 多次大規模戰爭,其中20 多場戰爭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當然在最近一段歷史中,也有和平解決的範例,如印度尼西亞亞齊省、安哥拉、波斯尼亞、剛果、東帝汶、賴比瑞亞、獅子山和蘇丹。但新的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斷出現,並且還有未完全和解的地區退回到新的沖突之中。這些戰爭很少與石油扯上關系。
然而想當然地將石油與沖突聯系起來的觀點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根據時事評論員的說法,有四場大規模的戰爭與石油有關:1956 年的蘇伊士沖突、1973 年的阿拉伯—以色列沖突、1991 年的海灣戰爭和2003 年入侵伊拉克的戰爭。當然石油是引發某些大規模沖突的重要因素,也許近年所有戰爭中最野蠻的戰爭是20 世紀80 年代的伊拉克—伊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石油僅僅是交戰雙方為自己的好鬥而找的借口,石油與戰爭沒有實質關系。
鑒於這樣一段歷史,很多時事評論員認為石油與戰爭、沖突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沖突總是伴隨著屠殺、人為操縱引發的飢荒、游擊斗爭、集體迫害和種族大屠殺等事件。即使沒有戰爭,還是會有一些關於石油的激烈爭辯,內容包括關於石油的法律規范、行政管理、贊助等等。一直有人持這樣的觀點:盡管石油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但由於它與某些沖突相聯系,石油就被視為一種詛咒。
我們首先通過審視近代和當代歷史,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歷史,來考察石油與戰爭的關系,然後再來思考有關各大洲存在的普遍問題。我們發現,石油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純粹的因果關系,即使是在石油生產國中,大多數斗爭也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而不應簡單地歸咎於石油。

㈣ 四大石油生產國都是

界石油開采量在本世紀內以迅猛速度增長,1921年首次突破一億噸大關,1950年超過5億噸,1979年創造了31.7億噸的歷史最高記錄,近幾年略有下降。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委內瑞拉,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個世紀內,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中心,產量經常佔世界三分之二左右,號稱「石油帝國」。但六十年代後,美國石油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下降,而中東新興產油區的地位日益上升。1973年波斯灣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8%,進入八十年代後由於人為的因素而有所下降,但仍佔世界總產量的近30%,該地區石油生產執世界牛耳的局面將長期保持下去。以國別論,1981年石油產量最大的國家是蘇聯(6.04億噸),其它還有5個年產石油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4.82億噸)、美國(4.29億噸)、墨西哥(1.2億噸)、委內瑞拉(1.05億噸)和中國(1.01億噸)。年產2,500萬噸以上的國家還有英國、印尼、阿聯酋、伊朗、奈及利亞、利比亞、科威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和挪威等10國。以上16國合計產量24億多噸,約佔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87%。

㈤ 石油帝國的內容簡介

本書帶你走進石油巨頭。解讀石油、權利的關系,撩開石油帝國的面紗。
一場復雜的全球性石油博弈已經開始,其實這場博弈一直存在,只不過今天,問題更加突出。國家、政府、國際石油集團和國有石油公司出於各種目的參與這場博弈,並聲稱擁有全球石油資產中的份額。
石油工業的變化勾勒出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模式。理解這個模式對於理解世界經濟、政策與社會未來是很有必要的。《石油帝國(一部石油爭奪戰的史詩)》提供了一個可以解釋這個模式的新視角,它不僅要分析美國石油帝國,還要考察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石油帝國。本書由鄧肯·克拉克著。

㈥ 富可敵國的石油巨人是指哪些石油公司

所謂「國際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資本創建和經營的跨國石油公司。提起國際大石油公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們龐大的經營規模、橫跨全球的業務范圍、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在2006年度《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強榜首,361億美元的高額利潤使其成為全球500強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每天為它帶來近1億美元的進項),3399.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使這個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氣日產量幾乎是科威特的兩倍,公司在全球六個大洲均擁有能源儲備,油氣儲量超過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質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幾家大石油公司還包括雪佛龍德士古、康菲、殼牌和BP,這些石油巨頭同樣也贏得了舉世關注的目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參與。在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1)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締造者,也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建者。當年他一手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將原油產量由1889年的佔全美總產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國加工和銷售的市場份額高達75%~80%。此外,它還帶動了石油工業國際化業務的發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分公司,逐漸取得了在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它還開創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業務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中虧損,則可以在下游煉油和銷售業務中找到平衡。但這個石油帝國的壽命不長,因為被指控「壟斷和暴利」,1911年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標准石油集團解體,將其所屬的92家公司改組成在法律上獨立的20個公司集團,「大廈」坍塌後,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得以倖存下來,這也是今天幾大石油巨頭的前身。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以及戰事的需要極大地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推動了石油生產。壟斷美國石油市場的五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灣和雪佛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們與英國的BP和英荷殼牌構成了世界石油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七姊妹」,憑借在中東獲得租借地石油開發特許權而發了大財,壟斷了世界石油市場。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依賴石油資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創,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和如何增強競爭能力進行思考,並開始新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石油領域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1997年之前,這些較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多數發生在下游業務(煉制和銷售)和天然氣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領域,並且很多隻是公司部分業務之間的聯合。1998年後,面對低油價的沖擊,更多的石油公司捲入了兼並聯合的浪潮,希望通過從外部進行的資產重組,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禦和降低風險,石油公司的兼並與聯合演變成為以大型石油公司橫向整體合並為主要特點的兼並與聯合狂潮,並直接導致超級國際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紀之交以國際大石油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兼並浪潮,是面對石油業激烈競爭環境所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塵埃落定之後,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殼牌集團、BP、道達爾、雪佛龍德士古共同組成了石油業內的超級巨無霸方陣。這次兼並與聯合狂潮強化了國際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也重新調整了當今石油工業的主體布局。
(2)新世紀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
起於1998年的大規模石油公司並購和結構調整,國際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擴大資產規模和強化競爭實力為目標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際油價走高的有利形勢下,它們在繼續優化調整資產組合的同時,普遍將營造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戰略重點,進入了一個為長期增長而投資的新階段。國際大石油公司在經營戰略和競爭策略方面所做的戰略調整,體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這些戰略調整,將對國際大石油公司的中遠期業績表現乃至世界石油工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新動向包括:一是實施戰略轉移,立足於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二是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一方面通過補缺性的收購,彌補在關鍵發展領域的資產組合缺陷,另一方面擇機處置邊際資產,優化老油區投資,緩解近期內的成本上升和投資回報下降的問題;三是積極介入天然氣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石油領域,重新重視勘探,立足更長遠的發展,構建在新的關鍵領域的競爭優勢。
舉措之一:為長期增長投資,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
在主要產區的資源戰略接替上,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的油氣發現項目為重點,表現出四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灣深水區、俄羅斯、實行開放政策的OPEC國家和LNG業務領域作為今後重要的新產量增長源。
如BP公司,已將其戰略重點轉向新的五大利潤中心,即墨西哥灣(深水區)、特立尼達(天然氣)、亞塞拜然(環裏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區)和俄羅斯(TNK-BP)。公司現有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為1.15億噸,預計將以年均3%的速度遞減;而新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是5000萬噸,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產量將達到1億噸。由於新利潤中心的勘探開發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別為每桶油當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於現有生產區(發現開發成本為6~7.5美元/桶油當量,操作成本約為5美元/桶油當量),因而新利潤中心產量的增長和資本支出的下降,將有助於提高BP的整體投資回報水平。
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在資源國的影響力,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上述關鍵領域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將能夠支撐其全球油氣儲量的可持續接替。根據高盛公司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現、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儲量在5億桶油當量以上的50個大油氣開發項目的統計分析,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們在50個大項目中占據了45%的儲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據了50個大項目預計凈現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灣、中東(卡達LNG)和裏海,預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區新增產量將達5.5億桶,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國家中的產量比重將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蘭殼牌西非(奈及利亞)、俄羅斯(薩哈林天然氣)、加拿大油砂業務,預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產量4.6億桶道達爾西非、中東、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預期2006年西非深水區可新增產量37萬桶油當量/日,占總產量的13%,中東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龍德士古墨西哥灣、西非(奈及利亞)和裏海(哈薩克),預期西非深水區2006年可新增產量30萬桶油當量/日,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後幾家國際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氣儲產量的主要來源大石油公司這種接替產量的來源分布結構,使其進入了一個高投資密集度的發展時期。由於新區項目多數為資本密集的勘探和開發項目,因此,預計未來幾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資支出將用在深水區生產設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終端設施以及非常規石油開發設施項目的建設上。
基礎設施投資的快速增長,將導致石油公司折舊、折耗和攤銷費用增加,對公司近期內的投資回報產生較大的壓力。不過,為實現長期持續的增長,這是必須的。除了可預期的儲量資源收獲外,大石油公司還可以以此為自己創造新的戰略性油氣資產基礎和市場基礎,同時,這對於全球石油工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預計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將達到約3430億美元(含伊拉克重建),並可從中獲得儲量2000 億桶油當量。正因如此,新一輪大規模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另一重大轉折、一個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機遇。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多數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跨國項目,不僅要求參與者有更為雄厚的資金技術實力,更要求其有豐富的商務技巧和廣泛的行業影響力,因而在新的發展趨勢中居於主導地位的仍將是國際石油巨頭。

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相應儲量增長潛力舉措之二:優化資產組合,調整盈利資產序列。
2000年以來,為了提高回報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區的資產比重(比如在美國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時,也擇機出售戰略不匹配的國際資產,以圍繞其大型生產基礎設施實現規模經濟。2000—2003年,僅BP的資產處置收益就達到250億美元。與資產處置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國際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區的策略。在美國,目前多數公司採取收獲老油田現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現金收入,減少或不進行再投資),並擇機出售資產。
舉措之三:立足長遠,搶占非常規石油業務發展先機。
隨著世界大型常規油氣發現及開發機會的日益減少,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將更長遠的發展目標轉向非常規石油資源上來。除了將LNG、GTL作為天然氣儲量商業化的有效方式外,國際大石油公司也越來越重視加拿大油砂、委內瑞拉重油等項目機會。
(據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類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長,%液化天然氣(LNG)(萬桶油當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氣合成油(GTL)(萬桶油當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萬桶油當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萬桶油當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規石油總計(萬桶油當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規石油生產前景近年來,受天然氣價格上升、LNG供應成本下降以及資源國推動天然氣資源商業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新的熱點。預計全球25%~35%的天然氣儲量最終需通過LNG來實現商業化。預計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氣儲量開發和LNG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來LNG的發展,並紛紛搶佔LNG領域的制高點。近兩年來,國際大石油公司參與的LNG現有項目擴建、在建和擬建新項目就超過了30個,預計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億噸。LNG 項目開發不僅成為國際大石油公司商業化其天然氣儲量資源的關鍵,而且也將成為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因成本下降和項目壽命期長,目前LNG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明顯高於其他項目,甚至高於上游勘探開發項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將上游的生產加上液化、船運和再氣化資產組成獨立的LNG業務的話,預計到2010年,這一業務在國際大石油公司運用資本中的比例可達到5%~10%,成為勘探生產、煉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業務,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化工產品業務。
GTL 是一項將天然氣轉化為極清潔的煉制產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受項目經濟性的限制,一直以來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資很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突破,GTL項目的經濟性顯著提高,加上資源國為開發「困氣資源」(因缺乏當地消費市場而難以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只有通過LNG或GTL方式開發)提供優惠的財稅條款,GTL項目開始真正被資源國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氣資源」量至少在2500萬億立方英尺,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5%。隨著全球對於煉制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2500萬桶/日增長到2010年的2800萬桶/日),特別是環境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GTL將因其可用作煉廠提高柴油質量的原料等特點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殼牌已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意向書,計劃到2009年建成投產14萬桶/日的GTL生產廠,埃克森美孚也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於2011年建成產能為15.4萬桶/日的GTL項目的意向書。預計今後10年,這些公司將在GTL項目上投資330億美元,實現產量75萬桶/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經積極開發GTL技術,其專有技術AGC-21的開發耗資6億美元,持有約3500項相關的國際和美國專利。
近年來在旨在減少瀝青礦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燃氣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術進步,使得油砂開發項目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高,項目開發進展明顯加快。據加拿大權威機構分析,預計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產量將增長到148萬桶/日。盡管目前仍存在著加拿大環境法規限制的不確定因素,但隨著原油價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石油公司的關注。
委內瑞拉的超重油項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興趣。盡管委內瑞拉的財稅合同條款比較苛刻(政府所得為51%),雪佛龍德士古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仍十分關注60億~70億美元的新項目機會,道達爾公司也正在談判擴大其Sincor項目的產能。
舉措之四:重新重視勘探。
受1998—1999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這一趨勢持續到2003年。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錫的研究,200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簡稱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龍德士古更是分別下降了25%和15%。由於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計劃共獲得72億桶儲量,與1996—1998年89億桶的儲量發現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機儲量接替率為75%。
除了受低油價影響外,國際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它們將投資重點集中在低風險的探明儲量的開發上,進而開發資本支出排擠了勘探資金。同時,技術進步也為深水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開發項目機會增多,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以實現這些儲量的商業化。
在勘探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出現多年之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目前已開始重視新前景區的勘探。2003年雪佛龍、雷普索爾、殼牌和道達爾均增加了勘探區塊面積,涉足的國家也增加了。
舉措之五:開拓新的並購熱點,俄羅斯上游權益成為主要關注點。
以公司並購、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為主要內容的資本運營活動,歷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是其實現規模擴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1998年以來的巨型並購活動,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內強化關鍵資產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和降低成本的任務。巨型並購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進行公司和資產並購交易的動機開始向彌補公司資產組合缺陷和實現資產最優配置轉變,並購的主要目標也開始轉向那些規模較大、資產的戰略匹配性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盡管俄羅斯的油氣行業投資環境仍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其豐富的未開發儲量一直吸引著西方大石油公司。由於俄羅斯的產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審批過程冗長,加上俄羅斯目前的生產重點仍以現有開發項目為主,對外國石油資本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通過PSAs合同進入俄羅斯的難度很大。BP公司採取了放棄產量分成協議途徑的投資戰略,收購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過股權參與的方式,迅速在俄羅斯石油項目中獲得了規模優勢。
另外,因多數國際大石油公司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資本投資密集期,為降低成本、改善投資回報,也不排除出現大型公司間合並的可能性。在本輪高油價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充裕,而股價大都沒有隨國際油價同步同幅上升。因而從公司收購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目標公司現金充裕但股價便宜,未必不是進行交易的有利時機。
當今世界石油工業正在全面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大,更需要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界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時代。著眼於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項目,優化公司資產組合,加強對石油資源包括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無疑是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戰略選擇。

㈦ 洛克菲勒石油帝國是如何興衰的

美國人約翰·D·洛克菲勒是被世人公認的對現代石油工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他所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開創了石油工業的新時代。
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大規模開發石油後,洛克菲勒建立了龐大的標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雖然在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打擊下,標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但該公司建立的模式,奠定了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運營方式,並為後來著名的「石油七姊妹」留下了三大成員。
洛克菲勒步入石油業正是美國石油工業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候。自從1859年發現石油以後,美國全國出現了尋找開發石油的熱潮。到1862年,賓夕法尼亞西部的石油產量由1860年的45萬桶上升到300萬桶。由於產量的大幅度上升,美國石油價格不斷下跌,1861年油價為每桶10美元,同年6月跌至每桶0.5美元,年底更跌至每桶10美分。雖然1862年油價又開始回升,1863年9月漲至每桶7.25美元。但是,19世紀60年代末美國油價又大幅度下跌,19世紀70年代初油價曾下降到0.48美元一桶,比當時石油區的食用水還便宜3分錢。
1860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洛克菲勒從克里夫蘭到泰特斯維爾,親自考察那裡的石油能否給他帶來財富。1863年,他和克拉克合資興建了一座小型煉油廠。後來,洛克菲勒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光明前景,決心獨自佔有這個企業,於是和克拉克進行了一場拍賣,結果是洛克菲勒實現了獨占的願望。在19世紀的60—70年代,美國石油工業處於大蕭條時期,為了應付危機,1870年8月10日,洛克菲勒在原公司的基礎上,與亨利·佛萊格勒等5人成立了標准石油公司,意在使消費者可以相信該公司的油品是「標准油品」。標准石油公司當時控制著美國煉油業的1/10,在這家公司中洛克菲勒擁有1/4的股份。洛克菲勒曾放言:「總有一天,所有的煉油和制桶業務都要歸標准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成立之後,洛克菲勒利用當時鐵路運輸業的不景氣,迫使鐵路公司不但給予折扣,而且還要給標准石油公司每桶一定數量的「退款」,從而使自己在與其他公司的競爭中有更大的優勢。此外,還通過削價等手段,壓垮了許多對手,兼並了大批煉油廠。洛克菲勒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吞並了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之後大肆收購費城和匹茲堡的煉油廠。1875年巴爾的摩收購戰完成後,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成為全美煉油業惟一的主人,壟斷了全球煤油市場。到1879年,它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控制了產油區的輸油管網、購銷系統,支配了石油運輸。1882年,洛克菲勒等人簽訂了「標准石油托拉斯協議」,標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14家公司和部分控制了21家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標准石油公司三處煉油廠生產了超過世界煤油供應總量1/4的煤油,並控制了美國國內80%的石油產品市場。
從1885年開始,標准石油公司的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涉足石油開采活動。1885年,美國利馬—印第安納油田投入開發,洛克菲勒抓住這一時機,大量購買石油生產權,到1891年,其生產的原油已佔美國原油總產量的1/3。從此以後,洛克菲勒創建了一個從原油生產、煉制到銷售的一體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到1911年,標准石油公司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盤根錯節的石油帝國。當時標准石油公司所承擔的運輸量在賓西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石油產量的4/5以上;美國原油的3/4是它提煉的;它擁有全美國油罐車的一半;銷售的煤油占國內市場的4/5以上,占出口量的4/5以上;美國鐵路所使用的潤滑油有9/10是它提供的,還有一系列的石油副產品——包括3億支700種不同類別的蠟燭。它甚至還有自己的「海軍」——78艘蒸汽輪船和19艘帆船。
就在標准石油公司步入巔峰時,國際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而嚴重沖擊了它在石油業的壟斷地位。首先是國際上出現了幾家大的石油生產和貿易公司,其中以羅斯柴爾德公司、諾貝爾兄弟公司、殼牌和皇家荷蘭公司等最為著名。它們紛紛搶占標准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份額。到19世紀90年代末,標准石油公司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時代過去了。而國內方面,1901年之後,在石油開發新高潮帶動下,美國出現了大批石油公司。標准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地位受到巨大沖擊,其煉油量從1880年佔美國的90%下降到1911年的60%~65%。隨著壟斷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美國壟斷資本集團內部矛盾也隨之上升,洛克菲勒集團一再受到其他集團的打擊。洛克菲勒在建立石油帝國的過程中認錢不認人,手段兇狠,樹敵過多,觸犯了眾怒,美國社會上也不斷發出揭露和譴責這個石油帝國的聲音。
為了對付繼續不斷的壓力和使公司擁有穩固的法律基礎,洛克菲勒在新澤西州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該州修改了法律,允許成立控股公司。這樣一來,標准石油利益集團的所有人就在1899年創立了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作為經營全部業務的控股公司。為了收集必需的材料對付當時的法律戰,標准石油公司還支付高價聘請優秀律師為其辯護。它還設法影響政治程序,用巧妙的手法對政治活動及時地提供捐款。
1906年,羅斯福政府在聖路易斯巡迴法院對標准石油公司提出起訴,指控這家公司以陰謀罪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聯邦法院於1909年以有利於政府的方式判決標准石油公司解散。盡管標准石油公司不斷提出上訴,但最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仍於1911年3月宣讀了對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宣判書,判決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立即解散。
隨之,標准石油公司被分解為幾個獨立的實體,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原先的控股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幾乎擁有凈產值的一半,後來成了埃克森石油公司。其餘的公司包括後來的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阿莫科公司、大陸石油公司、阿科公司等。由洛克菲勒一手締造起來的石油帝國大廈從此崩塌。

㈧ 汽油、煤油、柴油——火爆的三兄弟是

有這樣一個謎語:

「石油產品三兄弟,見火就著脾氣急,汽車輪船和飛機,全靠它們萬里行。」

這就是汽油、煤油和柴油三種燃料。這是石油產品家族的三個領軍人物,我們先來談談這「火爆的三兄弟」。

石油輸送進入煉油廠,經過蒸餾、精製、調和和添加各種助劑,首先得到最大宗的油品就是汽油、煤油和柴油「三兄弟」,這是人們最常見的石油產品。

先來看看最早登上歷史舞台的老二——煤油。公元前331年古巴比倫就有使用石油照明燈——「齊拉克燈」的記載。1745年俄國的烏赫塔人利用蒸餾石油的方法取得照明用煤油。18世紀80年代初期,法國人阿拉貢發明了煤油燈,被人們稱譽為「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的人類解放之光」。19世紀6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一個叫「油溪」的地方,美國人採用中國古人打鹽井的方法勘探出世界歷史上第一口油井——狄拉克油井。剛開始人們並沒有充分利用石油加工出多少產品,直到19世紀80年代,約翰?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標准石油公司從石油中提煉出的煤油取代了牛油、鯨油、豆油,成為人們最喜愛的照明燃料。

舊中國的石油工業十分落後,人們使用的煤油都是從外國進口的,老百姓稱為「洋油」。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石油人相繼開發了克拉瑪依、大慶等大油田,在玉門、蘭州、克拉瑪依建設煉油廠,一舉擺脫了使用「洋油」的歷史,煤油也正式成為新中國石油產品家族的一個新成員。

近幾十年來,噴氣發動機在航空太空梭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噴氣式飛機使用的就是航空煤油,現在稱作噴氣燃料。看看,如今我們石油產品家族的老二主要工作領域是「飛天」了。

再來說說三兄弟的老大——汽油。當老二在19世紀後期將光明帶給千家萬戶時,老大汽油和老三柴油作為蒸餾煤油的副產品分文不值。20世紀初,正當愛迪生發明電燈使當時石油工業失去主要的煤油市場的時候,福特發明的汽車又為石油工業創造了新的生機。汽車使用汽油驅動一舉成為人類歷史中驅動石油工業發展的巨輪。

㈨ 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是什麼

現代石油工業發源於美國。近150年的現代石油工業發展歷程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美國人洛克菲勒因創建石油帝國——標准石油公司而開創了石油工業規模化發展的新時代。汽車工業的誕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確立了石油成為推動人類現代文明不可替代的動力能源地位。20世紀的前70年裡,石油「七姊妹」實現了對世界石油市場的長時期強有力的控制。這期間尤其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油資源國為爭取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定價權而與大石油公司展開了不懈的斗爭,最終促成代表主要資源國利益的組織——歐佩克的誕生。此後,由資源國與西方石油消費國之間的爭鬥引發了兩次「石油危機」,對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打擊,世界石油秩序由此發生新調整。進入21世紀,石油的戰略價值日益凸現,石油安全問題舉世矚目,圍繞石油資源展開的國際政治外交角逐更趨激烈,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㈩ 如何評價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

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那是一個龐然大物。也是家族魄力,聰明才智的積累也延伸。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