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開采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擴展閱讀
買水果怎麼寫費用報銷單 2025-07-28 11:46:33
依賴石油出口說明什麼 2025-07-28 11:12:22

石油開采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 2023-01-20 01:35:18

1. 石油對人體是否有輻射

原油有輕微的輻射.不過對人體無影響.
伊拉克主要是當初美國人的貧鈾彈搞得輻射在一些地方超標.不過不長呆,應該問題不大.

2. 石油開采中對人體有毒害物質最多的是什麼

要開採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兒蘊藏著石油。經過上百年的探索,人們創造出各種找油氣的方法,但絕大多數油氣是在沉積盆地中進行的,可以說,各種各樣的沉積盆地(如我國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是找油、找氣的首選目的地。
在盆地內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質,從搞清盆地的基本情況入手,認識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等,經過一系列的地址調查等,初步確定盆地的性質。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內的情況,認識盆地的內部構造。石油地質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術的手段,確定可能的生油地層、儲油地層。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質特徵,確定含油氣的構造、層位,最後確定打鑽井的位置。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鑽井結束後,還要在井口安裝一套井口設備,有很多的閥門和儀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樹,所以被人們稱為「採油樹」。是否能將原油從地下採到地面來,還取決於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我國很多油田,如大慶、勝利等,很多油層的壓力都很大,只要一打開採油樹的閥門,地下的油氣就會不停的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現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噴井開采出來的。

3. 石油對人體有輻射嗎輻射有多大會不會影響下一代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基本上都是烴類,沒輻射的

4.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混身是寶,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它在國民經濟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石油是優質的動力燃料的原料。汽車、內燃機車、飛機、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都是用石油的產品——汽油、柴油作動力燃料的;新興的超音速飛機、導彈、火箭,也都以石油提煉出來的高級燃料為動力的。石油也是提煉優質潤滑油的原料。一切轉動的機械的「關節」中添加的潤滑油都是石油製品。

石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廠利用石油產品可加工出5000多種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常見的色澤美觀、經久耐用的滌綸、尼綸、腈綸、丙綸等合成纖維;能與天然橡膠相比美的合成橡膠;苯胺染料、洗衣粉、糖精、人造皮革、化肥、炸葯等等都是由石油產品加工而成的。

石油經過微生物發酵,還可以製成合成蛋白。它是利用一種愛吃石蠟的嚼蠟菌,放在石油中的嚼蠟菌吃食石蠟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嚼蠟菌自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公斤菌體含有相當於20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

如果將目前世界上年產30多億噸石油中的石蠟(約佔10%)的一半製成蛋白質,一年就可製得1.5億噸人造蛋白,這是十分可觀的人造蛋白資源。現在,人們已經用嚼蠟菌體作為飼料。不久將來,它們會被用來製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品,送上餐桌。

石油渾身都是寶。就連煉油最後剩下的石油焦和瀝青也都是寶貝。石油焦做煉鋼爐里的電極,可以提高鋼的產量;還可用它作為製造石墨的原料。瀝青則可以製作油氈紙或鋪路。石油被人們譽為工業的「血液」,是名不虛傳的。地球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據估計它的蘊藏量為1000多億噸,其中海洋里蘊藏著700多億噸左右。盡管人們認識石油的模樣,但由於它埋藏在地下,要探尋它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了許多尋找石油的寶貴經驗。最簡單的辦法是通過追尋石油露出地面的蛛絲馬跡,以找到它的藏身之地。例如,含石油的岩石受侵蝕露出地面或油層產生斷裂,石油沿裂縫流出地面,有時漂在水面形成五光十色的薄膜,這就是油苗,發現了它,可跟蹤追擊到地下,找到油田。天然氣往往與石油共生,因此通過發現池沼、河道或水坑裡冒出的水泡,可判斷天然氣苗,從而找到石油。

石油開采

有時,在一些地方發現被石油浸過的疏鬆砂子,這就是油砂,找到了它就可順藤摸瓜找到石油。還有,地下深處的石油,沿著岩縫升到地表,輕成分揮發後,留下的成分聚集成瀝青丘,找到了它也就有了找到石油的希望。除這些簡易的探油辦法外,近代採用了先進的勘查技術,可以迅速而准確地找到石油。這些探查方法有: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學勘探法、新型遙感勘探法等。特別是在人造地球衛星上安裝了遙感器後,通過遠距離攝影,以及電子計算機數據處理,可以進行大面積探尋石油。

人類發現和利用石油的歷史,十分悠久。

我國的勞動人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利用石油,在古書《易經》里就有利用石油的記載。2000多年前,我國開採石油作燃料和潤滑劑,到11世紀,我國開鑿了第一批油井,並煉制出粗石油產品——「猛火油」,還加工製取了其他石油製品(例如炭黑、石蠟、瀝青等)。

我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名詞,在此以前人們都把石油稱作石蠟水、石漆等。沈括還提出了石油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的科學理論和預測。

目前,世界上對常規能源資源的儲量是否有限,也存在著不同的論點。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並非是有限的,對石油是由有機物質形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部分科學家提出了無機生成石油理論。他們認為,碳氫化合物可在地幔深處產生,並沿裂縫周期性上升;不僅在沉積層內,而且在岩漿岩和多孔火山岩內積聚。為了證明無機成油理論,已經有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模擬地幔深處條件,無機合成出了石油。另外,在絕無生命存在的空間星體上,也已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可燃氣的物質。這似乎在證明無機生成石油的理論並非是沒有根據的。預計,無機生成石油理論在未來將是能源科技發展前沿的重要依據。如果這一理論得以驗證,油、氣資源則將不是像有人預測的那樣在今後30~60年會枯竭,而是可為人類服務更長的時間。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勘探技術日趨發達,使得人們對能源資源的勘探儲量每年都有增加。

最近,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盆地發現了「年齡」僅三四千年的「新鮮」石油,經科學家用先進的放射性碳-14測定法鑒定,證實其「年齡」為4240歲,其中最年輕的石油的「年齡」只有500歲。這些「新鮮」石油產於淺海盆地之下,周圍的沉積物為半公里厚,雖然因不具備儲油條件,沒有開采價值,但它高效率的轉化過程,為科學家研究石油生成提供了絕好的樣本。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類社會對能源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石油作為優質能源得到優先開發。目前世界總能耗中石油佔48%,到2000年仍將佔40%。世界上採油工業已有100多年歷史,8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9年達到32億噸的高峰。最近幾年,世界石油產量有所下降。1982~1985年的平均年產量約為28億噸。1993年世界石油產量達29.81億噸,比1992年下降0.6%。

1973年以前,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利用廉價石油,支撐著它們高速發展的經濟。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大幅度漲價,這大大刺激了世界石油勘探和開采業的發展。1979年發生了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再次發生世界性漲價。石油漲價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加。1986年開始,出現了世界性的石油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對石油勘探和開采業是很大的打擊。首先是石油勘探業變得不景氣,致使新發現的油氣儲量急劇下降。

目前,全世界油田共有12500個,其中超巨型和巨型油田僅占油田總數的2.9%,但它們的儲量之和則佔世界總儲量的80%。

我國1993年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39907萬噸;獨聯體39220萬噸;美國34480萬噸;伊朗18200萬噸;中國14477萬噸;墨西哥13317萬噸;委內瑞拉11659萬噸;挪威11237萬噸;阿聯酋10946萬噸;奈及利亞9479萬噸。

5. 過度開採煤礦、石油會怎麼樣

美國的約翰·霍德倫曾指出,能源是環境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而環境則是能源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有目共睹。能源在給我們提供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提出了挑戰。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90%是依靠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些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費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引起地球暖化,此外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化硫和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嚴重破壞地球環境。因此,解決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問題迫在眉睫。

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牛沖槐。

記者:能源開采與利用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牛沖槐:一是煤炭。

1.地表沉陷。煤礦地下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導致相應范圍內建築物、鐵路變形,土地與水利工程破壞,農業減產等。據估算,礦井每采萬噸煤塌陷土地0.3公頃。

2.洗煤水與礦井排水污染。

3.煤矸石山自燃。全國煤矸石堆存量達20億噸。目前年新增煤矸石量達一億多噸,但綜合利用率僅為10%左右。至今常有部分煤矸石山自燃,排放大量的煙塵,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4.煤礦甲烷氣體污染大氣。據估算,平均生產一噸煤炭,大約要產生幾立方米的甲烷氣體。此氣體是一種溫室氣體。目前,甲烷利用量僅占排放量的一部分。

5.城市大氣污染。煤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煙塵、SO2、NOx等污染物,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6.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采和加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油田勘探開采過程中往往出現井噴事件,產生大量的採油廢水、鑽井廢水、洗井廢水以及處理人工注水產生的污水。

2.氣田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底層水,含有硫、鋰、鉀、溴等元素,主要危害是使土壤鹽漬化。

3.油氣開采過程中排放的硫化氫。

4.油氣加工利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煉油廢水、廢氣(含二氧化硫、硫化氫、氮氧化物、烴類、一氧化碳和顆粒物)、廢渣(催化劑、吸附劑反應後產物)。

5.海洋油氣污染,在油氣生產中對環境影響最為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估計每年有一億噸的石油因井噴、漏油、海上採油平台傾覆和油輪事故等原因瀉人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運活動產生嚴重影響。

6.戰爭破壞。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即將結束時,伊拉克縱火燒毀了科威特油田的727口油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三是水電。

水力發電要修建水庫,特別是大型水庫,對生態環境有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1.淹沒。修建水庫會淹沒土地、地面設施和古跡,影響自然景觀尤其是風景區。三峽工程淹沒土地七萬公頃,其中耕地佔40%,水電站淹沒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工程總投資的10%~15%。

2.淤積。水庫泥沙淤積會使上遊河道界面縮小,河床抬高;下遊河岸被沖刷,引起河道變化。

3.誘發地震。20世紀60年代,尚比亞——辛巴威的卡里巴、希臘的克雷瑪斯塔、印度的柯納伊等大型水庫相繼發生6級以上地震,引起世界關注。中國丹江口水庫建成後,發現地震活動異常活躍。專家估計,三峽水庫建成後也可能誘發地震,震級約5.5~5.6級。

4.對水生和陸生生物的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

5.對水環境的影響。建庫會改變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鹽鹼化,甚至形成沼澤,導致環境衛生條件惡化而引起疾病流行。

四是其他能源。

其他一些能源雖然是潔凈能源,但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核能會對人體造成輻射,發生核事故以及產生一些放射性廢物等;風能主要是雜訊、影響景觀和電磁干擾等影響;太陽能主要是佔用土地、影響景觀等。

記者:我國能源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牛沖槐:能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縱觀我國的能源生態環境問題,目前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綠色能源發展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2.2億噸標准煤,比上年增長9.5%。萬元GDP能耗1.43噸標准煤,與上年持平。其中,煤炭消費量21.4億噸,增長10.6%;原油3.0億噸,增長2.1%;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長20.6%;水電4010億千瓦小時,增長13.4%;核電523億千瓦小時,增長3.7%。可見,我國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為主,其中煤炭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75%以上,然而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發展緩慢。截至2004年末,我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為76萬千瓦,尚不足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千分之二。

在太陽能方面,由於我國還沒有完全解決矽片生產的核心技術,所以太陽能發展更是緩慢。然而在舊金山,風力發電占總供電量的44%,甚至在緯度很高的加拿大、北歐都盡量考慮利用太陽能。目前,我國綠色能源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優惠政策扶持「疲軟」,國家現行的關稅、貸款及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效果不明顯;(2)電網建設滯後、市場割據嚴重,綠色能源產區與消費市場難對接;(3)配套產業「短腿」,綠色能源難以「自力更生」。

二是能源過度開采造成海洋、淡水污染嚴重。

石油在開采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一般來說,一口油井每天排七立方米的污水。按2004年我國共有油井近八萬口計算,全國每天因開採石油排放污水近56萬立方米,全年就超過兩億立方米。同時,由於我國許多油田處在西部少水區,淡水資源缺乏,石油對淡水的污染危害更加嚴重。如甘肅慶陽市是甘肅最缺水的地方,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量1300立方米的25.7%,是全國人均水量2400立方米的13%。然而,2002年,僅隴東油田在慶陽就排放廢水113萬噸,佔到全市排放總量的29%。另外,海洋油田的開采對我國海洋污染也十分明顯。2003年我國海洋石油開采向海洋排污近7600萬立方米,其中南海最多,達7000萬立方米。

我國煤炭開采量大,對水污染更加嚴重。與石油資源相似,我國煤礦區水資源也普遍缺乏。據統計,全國有71%的煤礦缺水,40%的煤礦嚴重缺水,80%以上的煤礦職工飲用不潔水。而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卻相當驚人,2002年全國煤礦外排礦井水達22億噸,選煤水0.28億噸。其他工業廢水0.3億噸,生活污水4億噸;北方礦區平均噸煤破壞地下水資源約10立方米,生態環境脆弱的中西部礦區,因採煤疏干排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進一步加劇。如果按平均噸煤破壞水資源約10立方米,2005年全國煤炭產量21億噸計算,全年因煤炭造成的水污染就達210億立方米。

三是能源消費過度使得空氣質量嚴重惡化。

1.城市大氣污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煤炭消費國,2004年煤炭消費量達19.6億噸,佔世界煤炭總消費量的43%。大量煤炭和石油燃燒所排放的污染物,使中國城市大氣質量狀況嚴重惡化,主要污染物是煙塵、二氧化硫、NOx等,這些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包括呼吸系統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智力障礙等,並損害動植物、水體、材料等。目前,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2003年監測的340個城市中,只有14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全國排放煙塵1048萬噸,S022159萬噸。SOx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81%,SO2約85%是燃煤排放的。而SO2極易引起酸雨,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估算,1995年全國酸雨和SO2造成的生態系統和健康損失達1100億元。

2.室內空氣污染。室內燃煤或柴草所造成的室內污染是中國能源生態環境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仍有62%的城鄉居民燒煤和柴草,農村居民生活消耗薪柴2.038億噸,秸稈3.33億噸,占生活用能源消費量的56%;農村民用煤消費量也比1991年增加97.4%。但是室內燃煤可以釋放可吸人顆粒物(RMP)、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醛類等有害物質,這些污染物會導致呼吸系疾病、肺癌、砷中毒等病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監測資料表明,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高達1000—10000微克/立方米,超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標准(100微克/立方米)的10—100倍。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室內顆粒物暴露水平是發達國家農村地區的7—26倍。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炊煙傷農」現狀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據不完全統計,燃煤型氟中毒在我國14個省市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氟斑牙患者165萬,氟骨症患者108萬;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於2個省市,3個地市,受影響人口33萬人,其中燃煤砷>100毫克/升的高砷暴露人口5萬人,查出砷中毒2400人。

四是煤炭大幅消費造成CO2排放量激增。

中國使用能源排放的CO2,約占各種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0%。從1990年到200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了4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86%。而單就2002年來說,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953百萬噸煤,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3.87%,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燃煤排放的佔80.1%。這說明我國要想解決CO2的排放問題,煤炭是重中之重。

五是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破壞嚴重。

目前,農村薪柴消費量超過合理採伐量的20%以上,薪柴的過度消耗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而石油入海後漂浮在海面形成的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影響海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散油和乳油破壞了浮游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引起植物大量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石油的毒性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發育,據研究,遭受嚴重石油污染的海域要經過5—7年生物才能重新繁殖。修建水電站也會對生態造成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例如,葛洲壩建成後,大壩截斷了魚類回遊通道;珍稀水生動物中華鱘的繁衍生息受到影響。新安江水庫蓄水後,富春江水溫降低,珍貴魚種鮒魚不再上溯產卵。

記者:確保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安全的建議與措施是什麼?

牛沖槐: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主導作用。

政府作為環保的重要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好其作為第一機制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強調對公共物品提供的重要作用。因為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如果沒有相應的特殊制度是難以完全利用市場手段得到解決的。由於環保資金不足,政府應在環境和能源保護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主導投資的作用。其次,能源行業往往發生環境突發事件,因此要做好危機處理的准備,要完善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比如建立環境污染事故和能源不合理使用的危機管理資源保護系統;建立領導責任制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減少污染事故的發生。

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進入工業化以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煤炭資源開采方式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還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就是要尋求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範式,而這個範式就是循環經濟。其技術經濟特徵就是通過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技術融合,降低資源消耗、回收和利用生產廢棄物,減少污染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它的實質就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從生產活動的源頭對生態進行保護與治理,實現資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能源開采利用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三是加快節能技術的研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是減少污染物和CO2排放的最現實、最經濟的途徑。中國到2020年能源需求如按目前趨勢發展,將達35億噸煤。強化節能可減少9億噸煤,價值8510億元,相當於減排SO216.3百萬噸,CO2540百萬噸煤。

全球環境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問題與對策研究」減排溫室氣體的費用/效益分析結果表明,提高能效減排溫室氣體的凈費用為零,因為提高能效都是「無悔」項目,即對經濟、社會和環境都有益,並非專為減排溫室氣體的項目。風力發電、水電、核電、光伏發電的凈費用分別為提高能效的6.1、6.2、7.0和9.5倍。

四是積極實行綠色開采技術,確保能源安全。

綠色開采技術是一項有益於環境保護的開采技術,綠色開采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中國能源工業主要採用的開采技術。它與傳統技術的最大區別在於其指導思想不僅考慮開採的數量,還要把開采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失綜合考慮在內,提出有益於生態環境的安全可靠的技術。當前,單就煤炭的綠色開採的技術已有不少,如房柱式開采、部分開采、分層間歇開采、充填法管理頂板和離層帶注漿技術等。21世紀的綠色煤炭開采技術還包括減輕地表沉陷的技術、減少開采中造成的廢棄物排放技術,露天礦剝離——採煤——排土與生態環境一體化技術和地下氣化技術等。實行綠色開采技術可使能源產業走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確保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發展潔凈能源,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1.發展潔凈煤技術。潔凈煤技術是當前世界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技術之一,也是高技術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潔凈煤技術涉及到煤炭加工、燃燒、轉化、污染控制等,其目的在於降低污染,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潔凈煤技術主要包括:選煤、型煤、水漿煤、流化床燃燒技術、先進的燃燒器、煤炭氣化以及煙氣凈化技術。我國是世界煤炭消費大國,發展潔凈煤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水能的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水電裝機容量為8200萬千瓦,其利用率僅為13%。我國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於2.4萬億噸標准煤的能量,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風能資源量約為1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地熱資源中,僅中低溫直接利用量就超過2000億噸標准煤。我國生物質能也十分豐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量每年約有3.1億噸標准煤,薪柴資源量約為1.3億噸標准煤。另外,還有海洋能、波浪能、溫差能等等。如此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國家應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來加快對它們的開發,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資源,還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因為這些能源的開采與利用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與煤炭所帶來的問題相比要小得多。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可以確保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六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加強環保方面的作用。

1.徵收能源稅。當前,對能源可以徵收能源資源稅和污染稅。目前,中國已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開采進行收稅,但是征稅的規模很小,對減少資源生產和消費,保護資源的效果甚微。因此,應加大對能源資源稅的徵收規模。徵收污染稅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例如,可以嘗試徵收煤的污染稅,按照煤的不同質量(灰分和含硫量)對低質煤徵收污染稅,這樣可以使人們選擇優質的煤,推進煤的洗選加工以及其他治理措施,或者選擇更清潔的燃料。

2.實施排污權交易。排污權是環保部門根據某地區某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和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分配給每個排放源的排放量限額指標。排放量超標的企業可以從排放量低於限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排污權交易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從總體上降低污染控製成本,有利於達到總量控制目標。我國在90年代開始試行排污權交易,目前正在山東、陝西、江蘇、天津、上海等省市開展SO2排污權交易示範工作。

6. 請問石油開采放氣燃燒對周邊的人身體有危害嗎對農作物有危害嗎註:放氣燃燒至少60年。

首發要知道石油開釆中為什麼要放氣燃燒:火燒油層
用電的、化學的等方法使油層溫度達到原油燃點,並向油層注入空氣或氧氣使油層原油持續燃燒,這就是火燒油層.用這種方法開采高粘度稠油或瀝青砂.它的優點是可把重質原油開采出來,並通過燃燒部分地裂解重質油分,采出輕質油分.這種方法的採收率很高,可達80%以上。差不多所有油田都是油氣混合型的,抽取原油的同時,少量天然氣也一同被抽取出來.由於數量較少,從經濟性來看,沒有採集、運輸的價值.然而天然氣為窒息性氣體,任其自由排放會對環境及人員安全造成影響.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燒掉!
那燃燒掉的是些什麼氣體成分呢?又為什麼要把它燃燒掉呢?石油開采中一般都有伴生氣,主要成分c1……c6的飽和烷烴,也有一些是專門的氣井產氣(基本都是氣體)。由於在最初的開采時,天然氣裝置尚未建成,為了安全考慮(天然氣易燃易爆、比空氣略重或相當容易沉積在低窪處,有一定毒性),所以,要放空將天然氣燒掉來保證安全。燃燒裝置叫火炬(此時,不管氣處理裝置是否完成,火炬叫安全火炬)。隨著油氣田開發,油井或者氣井越來越多,經過經濟核算和下游用戶考察,建立天然氣裝置有必要,才進行天然氣處理。我國是貧油國家,在勘探過程和產能建設時,應該同步考慮天然氣處理裝置來保證環境和經濟利益。一般丙烷和丁烷做液化氣民用和工業用,甲烷和乙烷做天然氣做民用燃料,戊烷和己烷做輕油組分去化工裝置。那是油井生產時從原油中分離出的天然氣,由於沒有利用價值,釋放到空氣中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所以用直接點燃的方法將其處理!
燃燒後的天然氣體會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對地球大氣環境多少有點影響,不過植物是會吸收二氧化碳氣體的。

7. 石油的作用是什麼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也稱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今天88%開採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由於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稱為黑金。

8.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在工業生產中是一種重要的燃料動力資源,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所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比其他燃料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同時,與一般燃料比較,它的可燃性好,發熱量高,1 千克石油燃燒起來可以產生1萬多大卡的熱量,比煤炭的發熱量高1倍,比木柴的發熱量高4~5倍。此外,石油又有易燃燒、燃燒充分和燃後不留灰燼的特點,正合於內燃機的要求。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種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由於石油具有優越的物理、化學性質,作為能源,有很高的發熱量;作為原料,不僅產量大,而且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和各個部門。石油化工產品幾乎能用於所有的工業部門中,是促進國民經濟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化的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望採納

9. 既然石油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資源,為什麼還在大肆開采使用後果是什麼人體的血漿虧空了會生病,地球呢

因為現在的世界工業太過依賴石油,而且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能源。

石油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盡管科學家們最近考察表明這種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斷生成,例如在墨西哥灣、黑海等地,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計算,而是要用地質年代來計算,因此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多年來,專家們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多數專家認為,石油時代至少將持續兩三個世紀。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石油匱乏之勢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開發替代能源,將會出現悲劇性後果。
盡管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確地估算出來,但據石油專家們粗略估計:人類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間向地球索取了大約5000億~8000億桶石油(一噸約等於7桶),占當時探明儲蓄量的85%。自那時以後,新發現的油田幾乎使儲蓄量翻了一番。法國專家賈內西尼認為,就目前已積壓的石油儲蓄量,這個數字約為1萬億桶,夠人類消費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計算)。除了這1萬億桶以外,有待發現的石油大約也有1萬億桶。這就是說,地下總共有2萬億桶石油可供開采利用,可供人類消費近80年。
有人說石油采空後會導致城市下陷,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問題,不過現在科學家也在積極研究也應對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