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B. 東營在山東全省的經濟力量怎麼樣
平均收入水平居前省前列!!!!!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 、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於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 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於市境西部的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位於市境北部的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 ,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組織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C. 二戰雙方傷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傷亡最慘重的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作戰」,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國的前沿陣地已經基本穩固。然而,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放棄了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部分德軍統帥希望攻擊蘇聯意想不到的戰略方向以求獲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這個目標過於明顯。因此,德國開始籌劃在北部或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由於蘇聯南部地區有支撐蘇聯戰爭機器的高加索油田,聯系中亞地區的伏爾加河以及大片農田,因此德國希望能夠挺進這個區域,盡可能地削弱蘇聯的經濟和戰爭潛力。
藍色行動
德國計劃調遣南方集團軍群全速進攻,迅速穿越俄羅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這場夏季攻勢被命名為「藍色行動」(德語:Fall Blau)。參加行動的部隊包括第六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以及第一、第四裝甲集團軍。在1941年,南部集團軍已經佔領了烏克蘭地區,並被調往計劃發動進攻的地區。
然而,在戰略計劃中,希特勒進行了介入,並命令該集團軍分成兩個集團軍群。南部集團軍A軍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並按原計劃向南推進至嘸鈾鰲D喜考�啪麭軍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率領的第六集團軍和赫曼·霍特指揮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其目標是東渡伏爾加河並佔領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視佔領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幾個原因:這是伏爾加沿岸的主要工業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將保障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左翼;另外,該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敵斯大林,如能攻佔這個城市,將對對手造成極大的壓力。當然,斯大林也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座城市的防衛非常重視。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的戰爭密令:第41號指令。企圖一俟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最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盡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面的敵人,接著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戰役初期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 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科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 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勒便直接參與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個星期,未能一舉突入斯大林格勒。由於第四裝甲軍團沒有達到配合A軍群合圍蘇軍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變了主意,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計劃。斯大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布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戰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斯大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次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 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布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斗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面和西南面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反突擊,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突破了蘇軍防禦,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減輕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慘重。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
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雙方展開巷戰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盡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斗。」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斗。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斗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斗。由於城內布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斗,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盡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斗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斗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斗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
蘇軍紅軍反攻的「鐵鉗攻勢」
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軍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斗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便首當其沖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埃西亞軍隊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斗的數萬蘇軍士兵。德軍第六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蘇軍投入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風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通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六集團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集團軍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梁無法得以維系。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六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第57裝甲軍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赫爾曼•霍特指揮的援軍,離斯大林格勒僅距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蘇軍發動反擊將其擊退150~200公里。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余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
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Pitomni機場和古姆拉克機場(Gumrak)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空中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結束。德軍的食物和彈葯都極度匱乏。盡管如此,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的稱號。鑒於以往從來沒有如此級別的德國將領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斗到底或自殺殉國。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第六集團軍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向柏林發出最後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從此斷訊並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餘德軍宣布投降。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獲。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
投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級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 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級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盡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消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斗到底。
會戰結果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高達52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斗時被炸毀的廢墟。大穀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斗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D. 我國的四大油田是什麼
1、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到1996年已連續年產原油5000萬噸,穩產21年。1995年年產原油5600萬噸,是我國第一大油田。
2、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地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1995年年產原油300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3、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產量1552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4、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1995年年產原油790萬噸。
(4)華北石油會戰號令什麼時間發布擴展閱讀:
勝利油田名稱的由來:
1961年4月16日,在東營村附近打的華8井,首次見到工業油流,日產原油8.1噸,拉開了在華北盆地找到油田的序幕。
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這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勝利油田始稱的「923廠」即由此而來。
1964年1月15日,石油部決定組織華北石油會戰。華北盆地位於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泰安以北地區,面積17萬平方千米。會戰期間進行了坨庄-勝利村戰役。
1965年1月25日,在勝利村構造上,鑽井隊打的坨11井,發現了85米的巨厚油層,試油日產1134噸,得名「勝坨油田」。會戰歷時3年,先後發現了勝坨、東辛、郝家、純化、尚店等油田,使「923廠」成為當時我國第二大油田。鑒於在勝利村打出了我國第一口千噸產油井,1971年6月11日,「923廠」正式更名勝利油田。
經過多年的艱苦拼搏,勝利油田在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946萬噸,成為中國第二大油田。但近年勝利油田原油產量呈遞減趨勢,2010年原油產量2734萬噸,目前為我國第四大油田,陸上第三大油田。
參考資料:大慶油田改名前叫什麼?-鳳凰網
E.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F. 華北油氣勘查歷史性的大轉折
1955~1960年,以5年時間華北勝利地完成了區域普查任務。這個時期的工作方針是:「區域展開、物探先行、整體解剖、面中求點」。在全面掌握華北盆地地質-地球物理區域資料的同時,已在濟陽、黃驊坳陷的重點地區展開了「面中求點」的地震詳查工作,並發現了一批局部構造,為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查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
1959年9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後,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傳到華北,大大地鼓舞了華北油氣勘查工作者,形勢的發展將會使戰略決策發生重大變化。
同年,李四光根據新華夏系沉降帶理論,對中國東部石油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評估觀點:「看來松遼油區,大局已定,今後該是我們跳出門坎(指鐵嶺一帶隱伏的東西隆起帶)往南移動的時候了(指下遼河、渤海及華北平源)。」
11月,李四光在地質部召開的石油普查專業會議上,就當前石油普查和勘探方向問題提出了在遼河平原的南部,華北平原的北部,渤海和其他若干離海岸不遠的海洋區域,值得開展普查乃至鑽探工作。
12月,中央同意地質部黨組報告,收回各省石油普查隊,建立區域性、綜合性的石油普查大隊,由地質部直接領導。
1960年9月,地質部副部長曠伏兆和康世恩副部長在長春召開了兩部聯席會議,商定石油勘探以松遼為重點,由石油部統一指揮,石油普查以華北為重點,由地質部統一安排。
綜上所述,華北已從理論導向、地質成果、決策部署和組織措施等四個方面具備了從區域普查轉向區域勘探工作。准備迎接東部戰略從松遼南移華北,積極籌劃華北石油大會戰。
同年10月,地質部在天津召開華北石油普查勘探會議。何長工副部長主持會議,並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在華北找到油田》的報告,關士聰總工程師作了《華北石油地質與油氣突破點的選擇》的匯報。國家計委代表和石油工業部沈晨副司長率代表參加了會議。曠伏兆副部長作會議總結,並作出決定:首先選擇含油遠景最好的濟陽、黃驊坳陷作為重點工區,圍繞渤海灣選擇東營、義和庄、羊三木、鹽山、北塘、馬頭營等6個局部構造或異常作為突擊點,要求集中優勢力量進行突破,積極努力爭取在1~2年內突破出油關。根據李四光部長的意見將條件最好的東營構造作為第一個突擊點,經兩部商定將該構造交給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率先進行鑽探。會議還決定:以山東、河北兩省石油隊伍和天津海洋地質籌備處為基礎組成由地質部直接領導的地質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隊(簡稱一普),加強華北盆地的油氣勘查工作。從此,全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重點由松遼轉到了華北,而成為華北油氣普查勘探歷史性大轉折。
天津會議之後,華北找油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進入了連續突破的高峰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961年2月12日,河南石油隊濟源凹陷後鄧構造上沁3井於濟源群鑽遇含油砂岩,這是華北平原內第一口見油氣顯示井。從油氣地質觀點看,證明華北盆地第三系具有油氣生儲條件。聯繫到華7井所見的「沙河街組」,更證明華北盆地有其分布廣泛的勘探目的層,由此確認華北第三系為主要的油氣突破領域和勘探對象。
(2)1961年3月4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布鑽華8井。該構造是光點地震詳查圈定的相當T:反射層,構造軸部有一條斷層穿過,井位是定在斷層下盤高點上(小於1950米等深線內),當鑽至1755.88米鑽時遇油砂30層總厚40米。決定提前完鑽投入試油,射開其中較好的8個含油氣層(老第三繫上部),用9毫米油嘴測試獲日產8.1噸油流,從而首次突破華北出油關成為第一口發現井。
為什麼當時地質部將東營構造交由華北石油勘探處打鑽?主要原因是該處技術力量強,包括固井、試油和運輸能力。而剛籌建的一普原蘇制五德鑽機才運抵山東張店,無法到達東宮構造上施工。
(3)1961年7月29日,山東區隊3004鑽井隊在濟陽坳陷沾化凹陷義和庄構造上布鑽沾1井,於老第三系中試獲油流日產4~5噸,這是地質部在華北第一口出油井。
(4)1961年8月22日,河北區隊3007鑽井隊在黃驊坳陷羊三木構造上布鑽黃1井,於老第三系濟陽群試獲油流日產1.7~2立方米,這是河北平原首口出油井。
(5)1962年9月23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繼打營2井,於老第三系沙河街組砂岩中試獲高產工業油流,日產原油555噸,為當時全國最高日產量記錄。
(6)1963年11月29日,河北區隊在羊三木構造上繼打黃3井,於新第三系館陶組中試獲工業油氣流,次年4月獲日初噴原油84立方米,天然氣3萬立方米。
(7)1964年1月25日,石油工業部決定成立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指揮部,組織華北石油大會戰,調集大批大慶隊伍入關參戰,地質部發出動員令動員一普和中原石油物探大隊共3500人參加華北石油會戰。
(8)1964年11月24日,京津區隊在廊固凹陷風和營構造南北高點施工的風1、風2兩口淺井先後於老第三系鑽遇油氣顯示。一普調河北一區隊3007鑽井隊上該構造打京參1井,在井深1050~1901.25米老第三系鑽遇更多的含油氣層,經選擇其中8層合試,獲間歇自噴日產1.5~1.8立方米油流,從而首次實現了對冀中坳陷的局部突破,它不屬於天津會議上選定的6個突擊點,而是一次意外收獲。京參1井距北京僅50公里是在首都大門口找到的油田,又是冀中坳陷第一口發現井,為後來發現華北油田起到了先行作用。出油後曾轟動一時,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地質部長李四光、副部長曠伏兆等都曾前往視察。我和剛從蘇聯留學歸來分到大隊的張國鼐等都曾參加該井固井和測試工作,質量是可靠的,後交石油工業部進行勘探。
(9)1964年12月20日,山東區隊在義和庄構造上繼打義2井,試獲日產原油4.2立方米。
(10)1965年2月1日,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在東營勝利村構造上打完坨11井,獲自噴特高產工業油流、日產量達1134噸,成為當時我國第一口日產千噸井,從而勝利油田正式誕生。
天津會議後,在短短5年時間內,先後在濟陽、黃驊、冀中三大坳陷實現了油氣連續突破,並在6個突擊點中找到了兩個油田,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宣告繼大慶油田之後,華北成為我國第二個石油工業基地,為我國油氣勘查史上又樹起一座里程碑。
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主席高度贊揚了李四光運用構造體系找油理論。
理論指導除李四光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的多旋迴理論,應用於華北盆地中新生代多旋迴沉積和構造形變,對華北找油的導向同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際著名地質學家許靖華教授是這樣稱贊他的:「黃汲清是一個受人崇拜的老師和受尊敬的地學界領導,80年代期間中國構造學綜合理論都受到他科學哲理的影響。」
勝利、大港油田發現之後,主要任務便是擴大戰果了。1963年3月,國家計委指示:「向華北西部鐵路沿線進行偵察。」一普把油氣勘查重點迅速轉向惠民凹陷,解剖臨邑構造帶,在大蘆家構造上布鑽惠4井,在田家構造上布鑽惠5井,相繼取得日產油流54立方米和11.6立方米。臨邑構造帶的突破,擴大了濟陽坳陷含油范圍,為後來臨盤油田的建成起到了先行作用。
河北區隊完成羊三木構造探井同時,擴大了鑽探隊伍力量並轉向了冀中地區,配合區域大剖面,於1963年3月9日,在蠡縣藺崗打冀參1井,該井於2900米老第三系冀中群發現油砂及含氣層,證實了冀中地區具有良好的含油氣遠景,為擴大油氣勘探范圍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蠡縣,位於河北平原中部,瀦龍河流域。前漢為陸成縣,後漢至晉為博陵縣,北魏置博野縣,明置蠡州為蠡縣,為小說《紅旗譜》蠡縣十八崗故事發源地,老區百姓對打鑽熱情相助。曠伏兆副部長在天津會議期間,因他曾在抗日戰爭年代於冀中做敵後工作,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建議將博野坳陷(高陽坳陷)改名為冀中坳陷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普除在華北關內參加會戰外,還派出鑽井隊開赴下遼河坳陷開展油氣勘查工作。該坳陷早於1955年,由地質部第二物探大隊進行綜合物探工作,初步劃分了凹陷與凸起,發現了油燕溝、田莊台、黃金帶、熱河台和興隆台等13個構造。1964年地質部第二普查勘探大隊又在黃金帶構造上打通1井,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油砂岩。一普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開辟下遼河找油工作,集中在田莊台和盤山凹陷開展深井鑽探,打井12口,其中10口井見含油砂岩,6口井測試結果都見到油氣流,尤以遼6井最好,該井位於熱河台構造上,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氣層,經測試獲日產天然氣65萬立方米,為國家又找到了一個大型的油氣勘探基地,後交石油工業部勘探開發,建成了現今的遼河油田。人們慶賀一普在關內、關外取得雙豐收,實踐證明渤海灣盆地在油氣地學上具有特別顯著地位。
「萬事成於謀」。天津會議決策,使華北石油會戰取得了歷史性輝煌戰績。在地跨冀、魯、遼等大半個華北盆地內找到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油氣田,其價位已能與大慶油田平分秋色,為我國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確保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能源儲備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人們將永遠記住60年代華北油氣勘查創業史。
G. 東營怎麼樣
東營市為山東省省轄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境流入渤海。地處北緯36o55′~38°10′,東經118°07′~119°10′之間。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74千米,總東營市轄區內除小清河以南廣饒縣所轄的367平方千米為山前沖積平原外,其他地區均為黃河沖積平原,是典型的黃河三角洲地貌。總體地貌特徵是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千米。2003年,黃河全年徑流量191.3億立方米。全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幹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幹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年極端最高氣溫41.9℃,年極端最低氣溫-23.3℃。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5%。無霜期長達206天,平均日照時數2692.5小時。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縣;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組建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批復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又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辦公。
2003年,全市總人口1768116人,其中農業人口960693人,非農業人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8.40‰,人口自然增長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置縣;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組建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批復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又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辦公。
2003年,全市總人口1768116人,其中農業人口960693人,非農業人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8.40‰,人口自然增長率3.79‰。受教育程度:初中60645人,高中188066人,中專99061人,大學專科63848人,大學本科37204人,研究生1891人。性別構成:男性899053人,女性869063人,男女比例103.45:100。全市有少數民族36個、4455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共2108人;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滿族1068人,蒙古族239人,土家族192人,壯族164人,苗族131人,白族129人。
東營市位於渤海之濱,隔海與日本、朝鮮半島相望。北靠京津唐地區,南與青島、煙台、濰坊等城市組成山東半島城市群,是環渤海經濟區和黃河經濟帶的結合部,也是海陸連接東北和中原兩大經濟區的重要通道。距北京、天津、青島、濟南分別為400千米、300千米、250千米、200千米。鐵路南接膠濟鐵路,與「大動脈」京滬鐵路相連。公路交通形成以勝利黃河公路大橋和利津黃河公路大橋為樞紐,以東青高速公路、東港高速公路、辛河路、博新路等七縱五橫12條干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油田生產專用路、農村公路縱橫交織的公路網路。全市公路總里程達4663.4千米,公路密度為58.9千米/百平方千米,提前實現了高速公路進入全省網、干線公路無三級路的目標。東營港有5000噸級泊位1個,3000噸級泊位3個,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航空交通初步形成,東營飛機場開辟東營至北京、上海兩條航線。郵政事業發展迅速,不斷拓展新業務,形成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的郵政通信網路。電信通訊設施完善,通信網路遍及市區、城鎮和農村,在全省率先建成小靈通無線市話網、電話市和覆蓋全市的寬頻網。2003年,全市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4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4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5.38部,全市移動用戶達84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6.4萬戶。
東營市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初步建起相對完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體系。2003年,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2.43
萬人;普通高中24所,在校生3.74萬人;普通初中94所,在校生9.62萬人;小學252所,在校生12.79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幼兒園760所,在園幼兒5.2萬人。有成人教育中心26處,年培訓10萬多人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進展。2003年,全市組織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70項,其中省級73項,國家級27項。開發新產品38個,獲省科技進步獎勵24項,專利申請量1121件,專利授權880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勁,全市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78家,新增17家。其中國家級7家,新增2家。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690家,新增50家。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積極穩步推進全民健身工程,群眾性體育活動日益活躍,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8個單位被評為體育後備人才訓練基地。文化事業向縱深發展,群眾文化活動高潮迭起。市裡每年組織較大規模的廣場文化演出30多場。先後有30多件文化作品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連續三屆獲全省「精品工程」組織工作獎。創作排演了大型現代呂劇《潮湧黃河口》;劇本《大海潮》、《老憨上任記》獲第三屆全國戲劇文學銅獎,劇本《書記還鄉》獲劇本獎。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大力構建農民健康保障體系,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開。城鎮醫療衛生設施齊全,醫療水平、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初步形成。2003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118所,擁有床位8369張,衛生技術人員8987人,其中醫生3896人。先後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全省疾病控制先進市、無償獻血先進市。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2003年,共為9156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7547萬元,社會化發放率和准確率保持100%。為機關事業單位6993名離退休人員、2893名遺屬發放養老金和遺屬補助費11632萬元。為8890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1890萬元。全市凈增企業參保人員19638人。社會福利、救濟工作成效顯著。2003年,全市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對象8362人,發放保障金507.3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對象14455人,發放保障金717.3萬元,發放保障糧141萬公斤。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含敬老院)43個,床位3566張,集中供養五保老人2015人。
東營市城市發展總目標:創建卓越的生態城市。其中包括5個含義:接軌國際、充滿活力的開放之城;規模壯大,實力雄厚的中心之城;空間整合,彈性生長的有機之城;碧水綠脈,共生共榮的生態之城;清新舒暢,人居最佳的陽光之城。規劃框架:城市規劃區包括中心城城市規劃區和河口區城市規劃區。中心城城市規劃區范圍為:東至永青路,並包括廣南水庫、廣北水庫、廣利港、東營機場等規劃控制區域,西至郝純路,南至南二路以南3千米,北以勝坨至後苟公路為界,並將東營港納入規劃區,公路和沿界線所穿村莊用地均劃入規劃區范圍。總用地815平方千米。河口區城市規劃區范圍為:東到挑河以東100米,西至沾利河,南到六合鄉行政區界,北至濱孤路以北1000米,並將孤島、仙河、孤北水庫納入規劃區,總面積245平方千米。城市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由資源型向多元化綜合型發展;壯大中心城規模,帶動黃河三角洲開發;構築現代化交通網路,形成大開放、大開發的格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高檔次服務業,尤其注重發展現代旅遊業。城市性質:山東加工製造業基地,以石油、石油化工、鹽化工為主導產業的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66萬人,其中中心城55萬人,河口區11萬人。遠期(2010年)城市人口80萬人,其中中心城65萬人,河口區15萬人。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規劃:市域中部形成東營大都市圈,以中心城為核心,墾利、利津為衛星城;南部形成以廣饒-大王為核心,包括15處鄉鎮在內的南部城鎮群;北部以河口區駐地為核心,聯合東營港、孤島、仙河、義和等鄉鎮形成北部城鎮群。城鎮發展形成一條南北向為主的發展軸:即東營港-河口-墾利-中心城-廣饒大王。東營市中心城近期建設策略:近期東城主要向東、向北發展,西城向東、向南發展,同時重點加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勝利工業園的建設,加強對接區中東營區行政中心、文化、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建設,加強東城區黃河路以北居住用地的建設,積極改善西城景觀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繼續增加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整個中心城的公園、沿河沿路綠帶建設,努力實施碧水工程,完善和優化中心城布局結構。
H. 為什麼有華北石油會戰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山東東營地區鑽探的華8井獲得工業油流。當年10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決定,在抓緊大慶外圍勘探的同時,將華東石油勘探局與華北石油勘探處合並,集中力量加強渤海灣沿岸地區的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又在東營凹陷上的營2井獲得高產油流。經過兩年多地球物理普查和鑽探,到1963年下半年已有10多口探井出油。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隊在黃驊凹陷羊三木構造鑽探的黃3井,也於1963年12月噴出工業油流。
基於開展華北石油會戰的條件已經成熟,1964年1月22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呈報《關於組織華北石油會戰的簡要報告》。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轉這個報告,同意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指出「這是繼松遼石油會戰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的會戰」。石油工業部抽調大慶、青海、新疆、玉門等油田的2萬多名職工,在南部的濟陽坳陷和北部的黃驊坳陷兩個主戰場,同時展開石油勘探會戰,並開始組建隊伍在渤海海域開展海上物探和鑽探。
華北石油會戰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在南部濟陽坳陷迅速探明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到1965年5月,僅用了11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勝坨油田。到1966年,共發現了9個油田,原油產量達134萬噸。此後,勝利油田進一步加強勘探,把勘探范圍從東營凹陷擴大到整個濟陽坳陷,相繼開發建設了東辛、孤島、臨盤、義和庄等20個油田,發現了利津、梁家樓、大王莊等18個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946萬噸。
華北石油會戰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在北部黃驊坳陷探明和開發了大港油田。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首先在港東的港5井、港7井獲得工業油流,只用1年多時間初步探明了港東油田。1965年7月,港西地區相繼有11口探井發現良好油氣顯示。1966年大港油田原油產量達到11.5萬噸。1967年渤海海上第一口油井出油。大港油田後經進一步勘探開發,1971年原油產量達到169.23萬噸,1978年達到300萬噸。
I. 2009年天津市高考考點分布
區縣
考點名稱 考點主考 考點地點和電話
和平 二南開 齊重嶺 和平區榮安大街167號 27314271
和平 二十一中學 龐威 和平區西寧道10號 27817007
和平 匯文中學 黃濤 和平區甘肅路42號 27319815
和平 星座中學 徐可 和平區氣象台路同安道13號 23532643
和平 耀華中學 曲麗敏 和平區南京路89號 23396852
和平 一中 李新 和平區西安道117號 23391126
河東 八十二中學 崔學舫 河東區大橋道八緯北路3號 24128181
河東 津華中學 劉志蘭 河東區向陽樓晨陽道 24342966
河東 七中 王娟 河東區成林道30號 24316335
河東 四十五中學 王金義 河東區廣寧路15號 84233061
河東
五十四中學 張家俊 河東區六緯路135號 24313214
河西 北師大天津附中 何穆彬 河西區大沽南路1010號 13602018666
河西 實驗中學 張紅 河西區平山道1號 23358689
河西 四十二中學 孔祥連 河西區大沽南路837號 13602116492
河西 四十一中學 徐長群 河西區馬場道195號 23280406
河西 四中 胡英江 河西區隆昌路3號 28221910
河西 新華中學 張之鑫 河西區馬場道99號 23288278
南開 第九中學復康路校區 呂國強 南開區復康路5號 23522349
南開 二十五中學靈隱道校區 滕春瑛 南開區靈隱道14號 27459907
南開 南開中學 康岫岩 南開區南開四馬路22號 27483391
南開 七十四中學 寧月壯 南開區黃河道452號 13323325528
南開 三十一中學鼓樓西側校區 馬淑苓 南開區鼓樓西側城北路 27333149
南開 四十三中學 邢維靜 南開區三潭路165號 60264351
南開 天津中學 國赫孚 南開區華苑中孚路41號 23728030
南開 一零九中學南豐路校區 王桂儒 南開區鞍山西道南豐路178號 27457330
河北 二中 劉穎霞 河北區昆緯路141號 26235230
河北 扶輪中學 康 臣 河北區呂緯路93號 26355033
河北 紅光中學 李德善 河北區建昌道24號 26784040
河北 七十八中學 李淑敏 河北區增產道23號 26432240
河北 求真中學 賀瑩 河東區真理道六號路7號 26441637
河北 雙建中學 張娟 河北區宙緯路46號 26236258
河北 天慈中學 陳文昌 河北區昆緯路46號 26235866
河北 五十七中學 侯 頎 河北區昆緯路38號 26236304
河北 五十七中學月緯路校區 陳樹華 河北區月緯路46號 26236328
紅橋 八十中學北院 王桂玲 紅橋區光榮道39號 26371337
紅橋 復興中學 楊衛國 紅橋區隆春里春和路1號 87726071
紅橋 民族中學 尹淑霞 紅橋區西青道87號 27733938
紅橋 三中 鄭煥珍 紅橋區一號路向東道1號 26370695
紅橋 五十一中學南院 閻家坤 紅橋區芥園道習藝所南街4號 27710521
紅橋 五中 張光宇 紅橋區北大街58號 86513076
塘沽 塘沽二中 何健民 塘沽區浙江路74號 25861758
塘沽 塘沽十三中 鄭寶國 塘沽區廣州道開源里21號 66308422
塘沽 塘沽一中 於學光 塘沽區煙台道3號 25863962
漢沽 漢沽八中 周勝震 漢沽區文化街 67194197
漢沽 漢沽一中 白正三 漢沽區文化街 67194200
大港 大港實驗中學 楊占利 大港區世紀大道191號 63386641
大港 大港一中 李鳳清 大港區世紀大道東 63239009
大港 華油一中 張宏忠 華北石油會戰道 0317-2724467
東麗 一百中學 郭永強 東麗區津塘二線開發區 84933855
西青 楊柳青二中 任廣傑 西青區楊柳青柳口路與一中路交口 27391603
西青 楊柳青三中 楊樹來 西青區楊柳青新華道175號 27391606
西青 楊柳青一中 牛再景 西青區楊柳青匯文路1號 27391600
津南 鹹水沽一中 趙剛 津南區鹹水沽鎮津岐路全紅橋旁 28395048
北辰 華辰學校 苗芊 北辰區京津公路517號 26834747
北辰 四十七中學 劉學安 北辰區京津公路富錦道南口 26918821
寧河 蘆台二中 楊炳柱 寧河縣蘆台鎮振新路30號 69564329
寧河 蘆台一中 張錫民 寧河縣蘆台鎮一中路 69591013
武清 楊村六中 王長明 武清區楊村鎮 82162517
武清 楊村七中 王貴營 武清區楊村鎮 82191667
武清 楊村三中 孫永生 武清區楊村鎮 29342310
武清 楊村五中 鄭樹田 武清區楊村鎮 59616713
武清 楊村一中 林向陽 武清區楊村鎮 59611155
靜海 靜海二中 王驥 靜海鎮勝利北路5號 28942603
靜海 靜海四中 高學勝 靜海鎮勝利大街南 28944988
靜海 靜海一中 張福賓 靜海鎮地緯路東段 68600513
靜海 模範學校 徐正國 靜海鎮地緯路東段 68603084
寶坻 寶坻三中 王月明 寶坻區建設路西段 29262362
寶坻 寶坻四中 陳國旺 寶坻區進京路30號 82621377
寶坻 寶坻一中 馬長澤 寶坻區海濱街道北城東路 29228600
寶坻 寶坻育英中學 趙春玉 寶坻區南關大街20號 29241679
寶坻 寶坻中專 王永生 寶坻區進京路28號 82621469
薊縣 薊縣城關二中 孟鍵 薊縣城內人民東路 82822711
薊縣 薊縣城關四中 朱文存 薊縣城內興華大街 82862252
薊縣 薊縣實驗中學 高青山 薊縣城內花園里二段 29031376
薊縣 薊縣燕山中學 高金城 薊縣城西 29030633
薊縣 薊縣一中 汪勁松 薊縣城內迎賓路 29146214
薊縣 薊縣漁陽中學 張寶滿 薊縣城內迎賓路 29142320
薊縣 薊縣中專 胡潤奎 薊縣城西 29172955
薊縣 薊州中學 劉建鈞 薊縣漁陽南路 29032513
海濱中心 油田一中 郝際俠 大港油田二號院 25921169
天津鐵廠 鐵廠二中 陳自鵬 河北省涉縣天津鐵廠 0310-397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