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佛龍公司是一家怎樣的企業有何背景
按照現在的地位來說,雪佛龍是石油五巨頭之一。追根朔源的話,雪佛龍的前身是隻手遮天的壟斷式的約翰·洛克菲勒創立的標准石油公司。現在這個公司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地位,由於強行勒令員工刪除微信,所以直接上了熱搜。而跟同名字相似的企業,股票都大幅下降,就是受到這個公司的影響。
雪佛龍這么一做不要緊,可坑害了不少與它名字相近的公司。比如說雪佛蘭、雪鐵龍,這兩個都是賣車的企業,結果一夜之間股票全都下滑,成了雪佛龍的替罪羊。不得不說這一做法實在是太坑了,特別是雪佛蘭,成了躺槍最嚴重的品牌。
2. 大宗商品界的高盛—嘉能可,估值從6億美元到980億,創始人是通緝犯
導語:嘉能可被媒體喻為"大宗商品界的高盛",40年間公司估值實現了從6億美元到980億美元的大躍進,其創始人馬克·里奇曾被稱為"石油之王",也曾是美國通緝了17年的通緝犯。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卻受累於他的名聲,而最終與這位創始人劃清界限。
文/唐逸如
對於從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來說,嘉能可公司(Glencore)是一個令人景仰的存在。如果簡單地進行一下類比的話,嘉能可公司對於商品交易行業的影響,大概相當於高盛在金融行業、聯邦快遞在物流行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1974年成立以來,嘉能可僅用4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一家初出茅廬的瑞士石油貿易商進化為全球大宗商品全產業鏈巨頭的輝煌歷程。嘉能可的經營項目無所不包,涵蓋穀物、金屬、石油、軍火、糖類等。其混業經營模式在業內也獨一無二。在原油領域,其競爭對手是維多石油集團這樣的公司,在農業領域是美國的嘉吉公司和法國的路易達孚公司,在采礦領域則是力拓礦業集團和必和必拓公司。
這一歷程伴隨著大宗商品波瀾壯闊的牛市,也浸潤著其創始人馬克・里奇(Marc Reich)骨子裡的野心和膽略。在商品交易領域,馬克・里奇一直被認為是頂級的貿易商導師,他開創了原油現貨交易市場,打破了石油卡特爾的壟斷。但馬克・里奇激進的行事風格也遭受了不少非議。他習慣於在偏僻且存在爭議的地區開展業務,一旦成功就會為公司帶來高盈利。
嘉能可公司浸透了馬克・里奇的交易思想,但卻受累於他的名聲,而最終與這位創始人劃清界限。但馬克・里奇不會忘記,當初他是如何白手起家,將全球的商品交易市場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石油,被喻為黑色黃金,是"世界上最富爭議的資源",也是與每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必需品。當一位司機需要汽油時,他們來到加油站,按照油價付款,加滿汽油,然後揚長而去。這再正常不過的"交易"流程卻在上世紀70年代才出現。而締造了這一商品現貨市場的發明者,就是嘉能可集團的創始人馬克・里奇。
馬克・里奇1934年出生在比利時的一個猶太家庭,5歲時因為逃避納粹迫害而隨家人逃往美國。從大學輟學後,他在著名的商品交易公司菲利普兄弟公司(Philipp Brothers)做交易員。在工作中,馬克・里奇充分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膽識。一個當年與里奇一起在兄弟公司工作的貿易商赫特回憶說:"里奇是公司里記憶力最好的人,是一個天生的、一生 決不會 輕易失敗的賭徒。他的每一項冒險都經過深思熟慮。"
馬克・里奇的第一筆大生意是水銀。1950-1953年朝鮮戰爭期間,水銀有很高的市場需求,為了未來的軍事需要,各國政府都搶著購買和儲存。里奇設法獲得了世界最大兩家公司的產品經銷權,讓菲利普兄弟公司能夠低價購進高價賣出。此後,老闆耶西森(Jesselson)開始親自帶里奇入行,並像對待親生兒子一般地器重他。
而馬克・里奇真正的成功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原油市場的出色表現。當時,市場中的原油交易主要由所謂的"石油七姐妹"掌控,即海灣石油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龍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這7家石油巨頭。現貨市場上的原油產出在幾個月前甚至是幾年前就已經按固定價格預定,致使短期需求缺口無法得到彌補。因此,石油輸出國想盡辦法實現了石油資源國有化,奪取了國際石油定價權,導致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緊張起來。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菲利普兄弟公司覺得石油生意難做了,曾一度決定將重心轉移到金屬買賣上。但馬克・里奇卻認為,這種"禁運"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設想利用公司與中東各國的良好關系,買來石油,再高價轉賣給西方各國。1969年,里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建設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此後不久,他就開始將中東的原油出口到全世界,菲利普兄弟公司也因此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商。
馬克・里奇創設了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功能型競爭市場,也首次創造了現貨市場這種貿易形式。石油貿易利潤巨大,然而當馬克・里奇准備從公司領取每人100萬美元的紅利時,卻遭到耶西森的拒絕,這直接導致了後來被稱為"兵變"的結局。
在與菲利普兄弟公司發生薪酬糾紛後,馬克・里奇在瑞士中部的楚格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這家公司正是日後世界最大的商品貿易商嘉能可的前身。當時,里奇的父親從玻利維亞銀行籌措了200萬美元貸款,另一個從菲利普兄弟公司"叛變"的商人雅克(Jacques Hacheu)投資了100萬美元現金,而公司的啟動更多依賴於伊朗議員阿里(Ali Rezai)承諾幫助其在伊朗建立一系列的石油貿易渠道。
馬克・里奇把公司總部設立在瑞士楚格州,顯然經過了一番縝密的計算。楚格州是瑞士的低稅區,所以許多跨國公司、商行等紛紛在此安營紮寨。到這里落戶不僅稅低,而且手續也十分簡便,只需要到一家法律事務所登記注冊,就成了瑞士公司。公司成立後,馬克・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牆腳"。馬克・里奇不惜用重金來收買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人,並對手下職員、經理論功行賞,以高薪重獎加以刺激,以令眾人一心為其賣命。
多年以後,這種工作激勵機制已經深入了嘉能可集團的基因。一篇新聞曾說在嘉能可工作的壓力是"投行工作壓力的3倍"。如果經理級別的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時間過長,想要縮短工作時間以便更多地與家人相處的話,其手下員工就會加倍努力工作,並最終取代經歷的位置。一位雇員說道:"成敗全看業績,與其他無關。"
而馬克・里奇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利用過去的關系,將公司建立的原油現貨市場與其他大宗商品業務相結合。在這一段時間,馬克・里奇公司成交了一筆又一筆大生意,石油、金屬、穀物、庶糖等,什麼買賣都做,積累了不少資金。
公司按照馬克・里奇激進而且創新的方式迅速發展。而馬克・里奇想在偏僻且存在爭議的地區開展業務的想法最終也成為公司一項高盈利策略。
在南非種族隔離期間,馬克・里奇曾將大批原油運往南非,以中間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換原油的交易,隨後他又無視美國的制裁而與古巴進行白糖貿易。
1981年由於伊朗扣押美國人質,美國政府作出禁止美國公司與伊朗做生意的決定。但馬克・里奇從上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實行石油禁運而使菲利普兄弟公司大發石油橫財的經驗中,發現可以利用美國的"貿禁"做一筆大生意。
為了避免遭到監管,馬克・里奇必須繞過美國購買石油。他先是通過自己在瑞士的公司買下石油,然後轉賣給兩家美國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這筆2億美元的石油買賣,最終通過他在蘇黎世、巴黎、倫敦的銀行戶頭,將巨款流向伊朗。
而休斯頓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接二連三地轉賣數十次,將油價抬高到每桶20美元。顯然,無論是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還是休斯敦石油公司、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都賺了大錢。
通過與一些非常規國家的交易來往,馬克・里奇建立了全新並且極低的行業標准。在他的眼裡,沒有不能與之做生意的國家。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後的15年間,伊朗一直為馬克・里奇供應石油。里奇曾談及他與伊朗的貿易,"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隨著商品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廣,合約價格的起伏也逐漸變大。為了加強對於交易者的監管和保護,1973年美國國會決定成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的緊箍圈很快落到了馬克・里奇公司的頭上。1983年,聯邦檢察官控訴馬克・里奇多宗罪狀,包括敲詐勒索、偷稅漏稅以及在人質危機期間與敵國進行交易等。
對於馬克・里奇國際公司的調查,是從其與美國石油轉售商WTM公司的業務開始的。當時,石油危機令美國的油價暴漲。一桶6美元進價的石油可以賣到25-40美元,套利交易的機會明顯到來。到了1978年,美國從事該項貿易的石油轉售商從石油危機前的12家井噴至500家。而WTM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據1983年的起訴證明表明,馬克・里奇國際公司通過WTM公司運作著整個石油業務鏈。
首先,WTM公司接受法國銀行的貸款,同時將1800萬桶原油賣給一家叫Listo的空殼石油公司。接下來馬克・里奇把高質石油貼上低質石油的標簽,以市價賣給WTM公司。WTM公司再將石油虧本賣給馬克・里奇秘密的巴拿馬公司,虧本部分自然在巴拿馬公司完全的市場化運作中補回來。
這樣的交易在數量的得失之間轉來轉去,到石油不再被轉移時,錢已經聚集在美國之外的地方了。1980年一年,WTM公司就在石油倒手生意中賺取了超過20億美元,平均每天經手的石油超過30萬桶,而馬克・里奇國際公司就佔了WTM業務總量的10%甚至更多。
1983年美國司法局起訴了WTM公司老闆大衛・雷特立弗(David Ratliff)和約翰・特諾蘭德(John Troland)。兩人後來轉為污點證人出面指認馬克・里奇,時任聯邦檢察官的韋恩伯格說:"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馬克・里奇。"
與此同時,另一個案件露頭。從1974年開始,馬克・里奇的公司通過以物換物方式,用武器和其他貨物從伊朗換取了大量石油。伊朗人質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禁止公民與伊朗進行貿易往來,但里奇的生意仍然在繼續。而馬克・里奇瑞士公司的人則辯稱,禁令對馬克・里奇國際公司無效,因為公司屬於瑞士。
1983年,美國政府指控馬克・里奇犯有包括電信和郵政欺詐、詐騙、逃稅4800多萬美元、與"國家敵人"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等共達51項罪名,若罪名成立他將被判處325年監禁,同時創造了美國 歷史 上個人逃稅的最高紀錄。在指控正式生效前,馬克・里奇就和他的合夥人格林逃往瑞士。一年後,他的公司服罪並被處以罰款。
盡管身為通緝罪犯,但美國政府從未放棄與馬克・里奇的商業往來。1985年,美國國會發現,馬克・里奇通過幫助外國購買美國大麥和小麥的農業補助計劃,與農業部進行生意往來;1989年,美國政府批准馬克・里奇投資4500萬在新開發的維爾克群島設立氧化鋁工廠。
自從被美國法院起訴之後,馬克・里奇就一直漂泊在外。盡管在前妻丹尼斯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游說活動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任期最後一天簽署了總統特赦令,但馬克・里奇再也沒有踏上美國的領土。
在美國針對馬克・里奇展開調查十多年後,馬克・里奇的形象也遭到嚴重的損害。他成為了一個因逃稅而從美國竄逃出去的億萬富翁,也是一個在人質危機中與伊朗進行非法石油貿易的不法分子。當馬克・里奇的名字已成為貪婪和姦詐商人的象徵時,這無疑對公司也帶來了相應的影響。
1992年,馬克・里奇曾拿出逾10億美元的巨資企圖控制市場,但其押注落敗,公司瀕臨破產。1993年,馬克・里奇將自己51%的公司股份出售給其他合夥人,並承諾將在幾年之內逐漸減少他在公司的多數股權,由管理層和高級員工進行收購。而威利・斯特霍特(Willy Strothotte),一個曾受到馬克・里奇指導並在後來的一場權力斗爭中被開除的德國金屬交易員,再次回到這里成為了首席執行官。
1994年11月,馬克・里奇終於將他所創立的公司的最後一部分股權出售完畢,從公司的行政委員會卸任。公司的新老闆們摒棄了這個能夠繼續誘發負面聯想的名字,改成了嘉能可。而且在公司的網站上隻字未提馬克・里奇的名字,甚至在該網站的" 歷史 "欄目中,馬克・里奇的名字也不見蹤影。
然而,公司合夥人及管理層決定收購公司並改名嘉能可,除了擔心馬克・里奇的聲譽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新公司注入資金,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無論馬克・里奇的商品帝國有多麼龐大,但嘉能可最終是一家貿易公司。與其他貿易公司一樣,嘉能可身負重債,主要依賴平穩的信貸資金鏈來維持運轉。
事實上,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出自馬克・里奇之手。在從事商品交易之初,馬克・里奇一直堅持的觀點是,若有銀行融資的支持,進行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資本和資產比人們設想的少得多。這種高度杠桿化的商業模式成了托克、維多及嘉能可等現代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經營模式。
當大宗商品繁榮時期,這樣的商業模式令嘉能可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商品價格在低點徘徊,嘉能可就會遭遇資金難題。
上世紀90年代,嘉能可就在大宗商品的熊市周期中煎熬。當時,以IT業為代表的美國新經濟產業蓬勃發展,而傳統製造業反而顯得有些沒落,因此對原材料的需求也疲軟。商品價格走低,令銀行也越來越吝嗇手中的信貸資源,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嘉能可最需要資金的時候。
因此,讓管理層收購公司,則是為了提供大量資金供嘉能可開展業務。在管理層收購全部股權之後的幾年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收購了一系列新的資產,加強了其在煤、ͭ和金等商品領域的話語權,為接下來20世紀初開始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做好了准備。
3. 為什麼中國油價只漲不跌
1、國內稅率高
國內的汽油稅率是很高的,和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一升汽油中,消費稅就佔去了26.81%,增值稅是14.53%,還有2.89%的城建稅,剩下的還有企業所得稅等等,所有的稅收加在一起,汽油的稅費高達48.05%,而汽油的真正成本價只有51.95%。而美國呢,雖然各個州的稅收不同,但是都差不多是中國的三分之一。
2、美元貶值
從2008年開始,通貨膨脹一直都是存在的,在2008年,一升汽油只需要6.3元,而現在是不可能的,需要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樣是一升的汽油,同時美元其實一直都在貶值,而人民幣對外也在不斷的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國內油價只漲不跌的原因之一了。
3、國際油價並不等於市場價
國際原油價格對後期的油價有影響,而不是現在的油價,國際原油市場中最大的買家就是「三桶油」,但是國際原油的定價權在美國手中,所以美國的進價比較便宜,要比我們低的多,那麼售價也就低了,汽油的零售價是由原油成本、煉油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進口環節費用、政府稅費等組成的。
4、提煉水平較低
拓展資料:
一、原油期貨簡稱為OilFut,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貨,OilFut是「Oil Futures」的縮寫,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貨合約有4個: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輕質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迪拜商品交易所的高硫原油期貨合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CE)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貨合約。
二、世界七大石油公司 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亦稱「石油七姐妹」。資本主義世界石油業的國際壟斷組織,即「國際石油卡特爾」。1928年9月,美、英、荷等國石油壟斷組織簽訂了規定銷售限額的《阿區納卡墾協定》,並以此為基礎,不斷補充擴展而形成了國際石油壟斷組織。由號稱國際石油「七巨頭」的七大石油公司即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德克薩斯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及英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組成。
4. 微觀經濟政策關於壟斷是如何定義的政府如何解決壟斷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
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政府解決壟斷造成社會經濟損失的方法:
1、分解壟斷行業。
美國政府可以通過訴訟要求已經形成壟斷或接近壟斷的公司分解成為若干小公司。
2、防止壟斷產生。
政府反對有實力的公司採取旨在消除競爭的任何競爭行為。
3、阻止能削弱競爭的兼並。
如果某種兼並最終會導致壟斷或近似壟斷,會遭到政府的反對。
4、防止串謀。
有的企業雖然不是壟斷企業,但是可以通過企業之間互相串謀,以提高價格、限制產量來謀求壟斷利潤。這種做法和壟斷競爭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的效果是一樣的。
(4)石油七姐妹怎麼變六巨頭擴展閱讀
建立和施行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有 :
1、打破行政壟斷,建立全國范圍內大的競爭市場。
通過立法和執行打破地區性壟斷,解除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防止政府權力濫用。消除公權力對行業競爭的不當限制,在允許開放市場的行業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參與進來。
2、建立有效的市場競爭結構。
借鑒美國「保護競爭但不保護競爭者」的理念,一方面堅持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一些鼓勵充分競爭的行業中,防止大型壟斷性組織的產生。同時,建立這樣一種有效的競爭模式:企業具備一定規模,但市場上的廠商數又足夠多,既保證競爭的強度又保證資源配置的高效率。
3、禁止濫用市場優勢的行為。
在一些不能隨意進行市場開放的行業中,存在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的公司,它們無論是市場份額、購銷渠道、財力、與其他企業的財產聯系還有組織的政治、社會背景都占據巨大的優勢以至於可以直接影響市場的運行狀況。因此,政府需要發揮「看得見的受」對它們進行規范,解決剝削性濫用和妨礙性濫用問題,維護市場公平。
5. 石油七姐妹的由來
在1975 年,一位英國記者寫了本關於石油歷史的書,這本書中提出了「Seven sisters」一詞,自此,「七姐妹」成為了西方石油工業的代名詞,也被稱為國際石油卡特爾。
她們包括:
新澤西標准石油,即後來的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
紐約標准石油,即後來的美孚(Mobil)石油公司,1998 年與埃克森(Exxon)合並組成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後來成為雪佛龍(Chevron),2001 年吞並了七姐妹的另外一家德士古(Texaco),名字仍叫雪佛龍(Chevron);
德士古(Texaco),是在前幾年一次經濟危機中垮掉了,為雪佛龍(Chevron)吞並;
海灣石油(Gulf Oil),1984年為雪佛龍(Chevron)所收購;
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因為他當時主要的經營范圍在伊朗,在伊朗革命後撤走,然後全力經營北海油田,即後來的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leum,「BP」)。也有的把英國石油稱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殼牌公司(Shell),其為英荷合資公司。七姐妹在多次合並重組後所剩只有四家,後來隨著新的石油企業興起,有人把新的「石油七姐妹」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DVSA)、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這些公司總共控制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油氣生產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油氣儲量。
6.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
8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美國南加州沃爾遜小鎮上來了一群逃難的流亡者。鎮長傑克遜大叔給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
當傑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時,這個年輕人問:先生,吃您這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傑克遜大叔想,給一個流亡者一頓果腹的飲食,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會這么做。於是他說: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您來做。
那個流亡者的目光頓時黯下去了,他碩大的喉結劇烈地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便不能隨便吃您的東西,我不能沒有經過勞動,便平白得到這些東西!傑克遜大叔想了想又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一些活兒需要您幫忙。不過,等您吃過飯後,我就給您派活兒。
不,我現在就做活兒,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那個青年站起來說。傑克遜大叔十分贊賞地望著這個青年人,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又走了這么遠的路,可是不給他做些活兒,他是不會吃下這些東西的。
傑克遜大叔思忖片刻說:小夥子,你願意為我捶捶背嗎?說著,就蹲在那個青年人跟前。青年人只好也蹲下來,十分認真而細致地給傑克遜大叔輕輕地捶背。
捶了幾分鍾,傑克遜大叔十分愜意地站起來說:好了,小夥子,你捶得棒極了,剛才我的腰還直犯困,可現在,它舒服極了。傑克遜大叔說完,將食物遞給那個青年人。青年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傑克遜大叔微笑著注視著那個青年說:小夥子,我的庄園現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願意留下來的話,那我可就太高興了。
那個青年人就留下來,並很快成了傑克遜大叔庄園里的一把好手。過了兩年,傑克遜大叔還把自己的女兒瑪格珍妮許配給了他,傑克遜大叔告訴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20多年後,那個青年果然擁有了一筆讓所有美國人都羨慕的財富。這個青年人就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
(6)石油七姐妹怎麼變六巨頭擴展閱讀:
哈默的生平
1、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
2、16歲的哈默在讀高中時就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一筆巨額生意,他用從哥哥那借來的錢買了輛舊敞篷車,在聖誕節期間為某公司運送糖果,在兩個星期內他便還清借款,除擁有了那輛車還有剩餘的錢。
3、1921年,在當實習醫生之前,哈默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剛剛經歷一戰重創、處於飢荒之中的俄國。他花10萬美元購買了一座一戰遺留下來的野戰醫院並配備了價值7萬美元的物資器材,帶著這些禮物哈默來到了莫斯科,在那裡會見了列寧並得到這位領袖的支持。
4、在這位商界奇才的胸膛里燃燒的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哈默的一生從未停止超越。他在晚年使自己畢生的事業達到了鼎盛,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成為主宰世界石油業的「石油七姐妹」之一1990年他在洛杉磯創建了阿曼德·哈默藝術博物館,以收存他的大量珍藏。
5、1990年12月10日,哈默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去世。
7. 石油七姐妹的體系瓦解
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對「七姐妹」構成了強烈沖擊,以致「七姐妹」巨頭體系瓦解。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形成及其活動
第一次沖擊是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到1970年加拉加斯會議。歐佩克成員國第一次如此緊密地團結起來,相互支持,同「七姐妹」為首的外國石油公司斗爭,要求原油標價反映匯率變化,提高稅率,增加利潤分成。
20世紀50年代,中東連續發現特大油田,石油產量增長很快。此時,蘇聯由於開發「第二巴庫」,也把大量原油投放西方市場,石油市場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義大利在發達國家中率先從蘇聯大量進口原油。50年代末,出現了市價低於標價的情況。1959年,英國石油公司率先單方面把標價壓下來,「七姐妹」立即跟進。1960年,新澤西再一次壓低標價,「七姐妹」又一次跟進。標價直接關系東道國的收入,「七姐妹」事先不同產油國商量,其我行我素的做法激怒了產油國。在民族主義思潮的支持下,五個主要產油國——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發起組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此後,歐佩克成員國發展到13個。歐佩克的團結、斗爭,迫使「七姐妹」卡特爾不得不把標價恢復到第二次壓價前的水平。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前後,中東產油國共同斗爭,迫使各國石油公司普遍接受委內瑞拉的「五五分成」原則。原先石油公司的利潤,大體上產油國政府與公司是「三七開」,產油國得到30%,改為「五五分成」後,產油國可以拿到50%的利潤。
1969年,利比亞發生革命。新上台的卡扎菲政府率先向國際公司發動攻勢,要求提高標價,增加稅率。它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迫使在利比亞的23家外國公司先後都接受了條件,即標價提高每桶50美分,稅率提高5%,政府同公司的利潤分成改為55∶45。
由於擔心利比亞的做法會引起「多米諾效應」,「七姐妹」把在中東的23家外國公司組織成「聯合陣線」,共同對抗歐佩克成員國,國際公司形成一個集團來同歐佩克談判,各家公司不單獨與產油國政府談。如果哪家公司被產油國減產乃至停產,其他公司就向它提供原油。但是由於歐佩克加拉加斯會議推廣了利比亞的經驗,導致這一策略完全失敗。海灣產油國首先迫使國際公司方面在德黑蘭協議上簽字,利比亞等地中海原油出口國又迫使公司方面接受的黎波里協議。最後原油標價提高了,稅率提高了,「七姐妹」在各產油國的控制地位被動搖,它們控制石油價格的特權也被剝奪。 國有化浪潮
第二輪沖擊波——國有化,是一場根本性的「革命」。歐佩克國家採取了一步走(接管)和分步走(參股)兩種方式。
1972年10月5日,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大臣亞馬尼率領海灣國家石油部長同相關石油公司在紐約簽訂參股總協議。總協議規定,從1973年1月1日起,各產油國在相關石油公司中參股25%,穩定5年;1979-1982年,每年增加參股5%,1983年增加6%,達到51%(標志著產油國取得對公司的控制權),然後保持到租借權期滿(約1990-2000年)。事實上,各國都加快了進度。科威特首先提前到1974年1月1日參股60%,1975年取得科威特石油公司100%的股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如法炮製。伊朗1973年讓國際參股財團立即把經營管理權歸還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完成了國有化。伊拉克於1972年接管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所有權,1973年取得巴士拉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公司在南部的子公司)60%的股權。在此之前,阿爾及利亞首先發難,1968年12月初接管蓋蒂石油公司51%的股權;利比亞1970年12月接收薩里爾油田中英國石油公司的一半股權,分別開始它們的國有化進程。委內瑞拉自1976年1月1日起,接收全部20多家外國石油公司的石油資產。這樣,到1976年初,歐佩克成員國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石油工業國有化。
國有化對「七姐妹」的打擊十分沉重。第一,幾十年來高額利潤來源的基礎——租借權合同全部作廢,租借權這種殖民主義性質的控制權從此消滅。第二,「七姐妹」的上游資產大部損失。除了在美國、加拿大的不受影響外,凡在發展中國家的上游資產——巨大的油氣儲量、高產量的油田、管道、儲油設施、自用煉油廠、碼頭,統統被東道國收走。第三,一批產油國的國家石油公司走上舞台,進入世界石油市場。它們擁有大量的油氣儲量、巨大的原油生產能力、少量煉油能力,佔有本國油品市場(或成為本國市場的主體)。「七姐妹」在世界石油工業中「一統天下」的地位被打破,不再能肆無忌憚地掠奪產油國的石油、天然氣。第四,「七姐妹」之間由於擁有租讓權、股權而形成的血緣性的關系破滅了,它們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巨無霸」,它們之間的共生共榮關系轉變為以競爭為主的關系。第五,「七姐妹」同產油國的關系,不再是帶有宗主國色彩的特權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同產油國國家石油公司通過產量分成合同或服務合同進行平等、互利合作的關系。國際石油公司從產油國國家石油公司得到原油供應,向產油國提供資本、人才、技術幫助。
同1972年比較,1980年「七姐妹」擁有的原油可采儲量從2844億桶(398.6億噸)減少到274億桶(37.5億噸),減少了90%;在資本主義世界可采儲量中的比重從50%減少到5%;它們所掌握的原油供應量,從平均每日3035萬桶(415.8萬噸)減少到2043萬桶(279.86萬噸),減少了32.7%;它們掌握的原油產量,由平均每日2772萬桶(379.7萬噸)減少到824萬桶(112.87萬噸),減少70%。
不過,「七姐妹」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於油價大大提高,其營業額和利潤大大增加了。1980年是「七姐妹」銷售收入的高峰年。在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公司中,按銷售額排序,它們佔了前一、二、三、五、六、七、十位,依次為:埃克森、殼牌、美孚、德士古、英國石油公司、雪佛龍、海灣。埃克森的銷售額獨領風騷,突破1000億美元;「小妹妹」海灣石油公司為264.83億美元。按資產總額排序,依次是殼牌(685.19億美元)、埃克森(565.7億美元)、BP(423.78億美元)、美孚(327.05億美元)、德士古(264.3億美元)、雪佛龍(221.62億美元)、海灣(186.38億美元)。按利潤排序,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埃克森(56.5億美元)和殼牌(51.74億美元),後面分別是BP(33.37億美元)、美孚(32.72億美元)、德士古(26.43億美元)、雪佛龍(24.01億美元)和海灣(19.15億美元)。「七姐妹」中,美國佔5家,歐洲佔2家,美國資本的優勢明顯。
8. 美國石油大王是誰
約翰·戴·洛克菲勒。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富豪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的政治、經濟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國,在世界,「洛克菲勒」這四個字就象徵著權力和金錢。
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中出現過副總統、參議員、董事長,但他們的鋒芒都沒能超越過一個人,就是他們的祖輩、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約翰·戴·洛克菲勒。從一個小小的經紀人到全球石油業的霸主,他成就了一個傳奇,而他的道路是美國夢的典型代表。
(8)石油七姐妹怎麼變六巨頭擴展閱讀:
洛克菲勒財團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它已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
《美國石油大王:克菲勒傳奇》騰挪時空地個性化敘述,刻畫出那個惡劣環境下一個難能可貴的「壞」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將「倔」進行到底,「尖酸刻薄」地直逼其他的競爭者,不顧情面地把他們一一撂倒在地;他天生的倔性,使得他的財富王國與時俱進、活色生香!
9.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頭
從1981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於大國際石油公司來說是動盪的歲月,是調整結構、資產重組的年代。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
「難過的年月」——「七姐妹」變為「六姐妹」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重要變化——石油市場開始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70年代油價的大幅度上升,對石油消費產生了抑製作用;高油價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開采,歐洲北海和美國阿拉斯加的石油生產逐步進入高峰期,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上升較快,進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於求的局面,油價趨於疲軟。1981年3月,油價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銷售額下降,利潤也隨之減少。同時,成本卻在上升。國際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來自市場供應,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開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應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總之,對於國際石油公司來說,80年代前期是難過的年月,從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儲量變化不大,原油供應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減少25%,石油產品銷售量下降12%,利潤減少達44%。
在這種情況下,七巨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採取緊縮措施。海灣石油公司做出決策,放棄國外業務,將業務范圍收縮回美國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歐洲這個大市場的下游業務——包括煉油廠、加油站統統出售。雪佛龍1983年宣布放棄在西歐的下游業務,以加強在美國的業務。埃克森與美孚出售了它們在70年代下半期現金購入的大量非油業務,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規模油砂開發項目和美國科羅拉多的頁岩油開發項目。
各公司普遍壓縮煉油能力,關停低效高耗的小煉油廠和老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85年與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國公司的煉油總能力減少了27%,從平均每日1605萬桶(219.86萬噸)減少到1175萬桶(160.96萬噸)。
與此同時,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並重組的熱潮。首先是美國殼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億美元並購了美國的貝爾里奇公司。接著,德士古兼並了蓋蒂;美孚兼並蘇必利爾;英荷殼牌把美國殼牌變成了全資子公司;雪佛龍兼並了海灣,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價格暴跌與超級六巨頭的最終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發生了三次石油價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這三次油價暴跌對石油工業和石油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1998年的價格暴跌,更是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石油公司的兼並與重組浪潮,促使超級六巨頭最終形成。
(1)1986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86年,世界發生了歐佩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油價戰。發起者是歐佩克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原因是1982-1985年,為了穩定世界石油市場供應,歐佩克一直採取限產保價的政策,而非歐佩克國家卻一直在拚命生產,結果是歐佩克國家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沙烏地阿拉伯為維護歐佩克的利益,在限產保價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當機動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從1981年的980萬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萬桶/日,而歐佩克其他成員國卻不嚴格執行限產紀律,超配額生產,導致沙特遭受很大損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當機動產油國,同年12月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放棄限產保價政策,轉而採取捍衛市場份額的政策。由此,產油國之間開展了油價戰,1986年7月阿拉伯輕油的現貨平均價從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價暴跌使歐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國的阿莫科取代海灣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潤比1985年猛降51.9%,營業利潤下降13.1%。
這次油價暴跌並非是世界消費萎縮引起,而是嚴重供大於求引起的。因此,當歐佩克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恢復限產保價政策,並確定歐佩克的參考油價為18美元/桶以後,油價就開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經濟衰退、油價大跌及其影響
1991年1月,世界發生了經濟衰退。當年世界GDP增長率降為2.2%,其中工業國的GDP增長率僅為0.3%。世界石油消費停滯在31.35億噸的水平上。1992年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營業額狀況空前惡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產能力卻一直在增加,油價呈頻繁波動的狀況。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潤下降18.8%,不僅是上游,而且下游連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氣。1992年埃克森的利潤從上年的56億美元降到48億美元,下降14.8%;美孚從19.2億美元降到8.6億美元,下降55.2%;德士古從13億美元降到7億美元,減少45%;殼牌從1990年的66億美元降到44億美元;BP則出現幾十年來未有的艱難局面,從贏利8億美元變成虧損4.6億美元,導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霍頓引咎辭職。六大巨頭中,唯有雪佛龍一枝獨秀,1992年的利潤為22.1億美元,比上年的15.6億美元增長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資回報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時分析了形勢,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對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實際增長2.9%,其中工業國增長1.8%,增長率均低於上年。由於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繼續增加產量,1993年國際油價大幅度下降,美國WTI原油價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與1992年同品種現貨平均價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盡管原油和成品油價格都下跌,但原油價格下跌幅度更大,煉廠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應較大,因此,對於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來說,下游凈收入帶動了總體凈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波及韓國、日本,1998年進一步擴大到俄羅斯、拉美乃至美國和歐洲,世界經濟情況迅速惡化。而此時歐佩克做出錯誤判斷,於1997年11月決定把生產限額提高200萬桶/日(1億噸/年)。供過於求的局面使得油價又一次大幅度下降。盡管1998年歐佩克聯合非歐佩克產油國共同減產,但仍未能扭轉油價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現貨價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點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價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
這次油價大跌,在石油業界引起了大震動。為應對這種形勢,各大石油公司採取了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實行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例如,1996年,殼牌會同阿莫科,把它們在美國西南部帕爾緬(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資產合並,組成阿爾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BP與美孚合並它們在歐洲的下游業務,覆蓋歐洲43個國家,資產達50多億美元,銷售額近2億美元。其中70%股權屬於BP,兩家的燃料油業務由BP經營,用BP品牌;30%股份屬於美孚,經營兩家的潤滑油業務,用美孚商標。德士古、Star與美國殼牌公司組成美國最大的下游聯合公司,資產超過100億美元。大陸石油公司與菲利普斯公司聯合它們在美國的煉油、銷售和儲運業務,成為美國第六大煉油商,煉油能力達到3850萬噸/年,加油站有12000家。殼牌與埃克森合並它們在全球的添加劑業務,成為世界第三大添加劑供應商,市場份額達25%。
另一種方式是公司兼並。這一次的兼並風潮超過了國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顯然歐洲資本居優勢地位。例如,1998年,BP兼並了美國的阿莫科,又於1999年兼並了美國另一家大獨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強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國最大兩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並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國道達爾先後合並比利時的菲納和本國的姐妹公司埃爾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兩姐妹、美國的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組成新的雪佛龍公司。2002年,美國的兩大獨立石油公司大陸石油公司(1996年脫離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並組成康菲公司。
這樣,2003年世界石油工業形成了新格局。按銷售收入計,埃克森美孚、BP、殼牌三家都超過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370、2326、2689億美元;雪佛龍、道達爾、康菲三家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是1200億美元、1182億美元、1051億美元。這六家國際石油公司被稱為六個「超級石油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國佔5家,歐洲佔2家。六大超級巨頭中,美國、歐洲各3家,與「七姐妹」時期相比,歐洲資本的地位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