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天然氣石油是怎麼造成的
擴展閱讀
叫別人介紹資源怎麼說 2025-08-08 20:51:24
質量成本分析有哪些 2025-08-08 20:48:53

天然氣石油是怎麼造成的

發布時間: 2022-12-22 19:09:23

1.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形成如下: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2.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天然氣的形成:

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熱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

3. 說說石油 天然氣是怎樣形成的

天然氣與石油生成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石油主要形成於深成作用階段,由催化裂解作用引起,而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與石油的生成相比,無論是原始物質還是生成環境,天然氣的生成都更廣泛、更迅速、更容易,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因此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天然氣的成因可分為生物成因氣、油型氣和煤型氣。

4.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海洋中的有機物質在合適的環境下演變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物質包括陸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後從陸地搬運下來,或被江河沖積下來,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陸地上的湖泊中沉積,逐漸使此處淤泥的中形成有機質含量。這種有機淤泥又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起來,造成一種不含氧或含極微量游離氧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下沉、沉積物不斷堆積,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大,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慢慢地轉化成對人類影響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經過數百萬年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後,變成沉積岩,並進一步生油岩層。沉積盆地是指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
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岩沉積在像盆一樣的海洋或湖泊等低窪地區,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隨著地殼運動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湖盆變成高山,一層層水平狀的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等形變,從而使摻雜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離開它們的原生地帶(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儲集到儲油構造當中,形成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所以說,這一個個沉積盆地就像是一個個聚寶盆。
在儲油構造里,由於油、氣、水所佔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氣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層在中間。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岩層——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避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不難找到油氣藏。油氣藏通常是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我們將多個油氣藏的組合稱為油氣田。
世界上,海洋油氣同陸地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個近海海域中,波斯灣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含量最為豐富,約占總貯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據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也有巨大的發展遠景,是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人們向海洋索取資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5. 石油和天然氣怎麼生成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證據表明,石油和天然氣是由分散在沉積岩中的沉積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期間經微生物分解或熱解作用而形成。
一、油氣生成的原始物質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發展,生物廣泛地發育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也異常復雜,但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分散的有機質為主。那麼有機物質的哪些組分可以生成油氣呢?
(1)類脂化合物。常見的類脂化合物是脂肪,脂肪水解後生成脂肪酸,在還原條件下,脂肪酸發生去羧基和加氫作用,生成類似石油的液態烴類,是生油最主要的物質。類脂化合物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和微生物體,如低等的藻類、細菌、低等水生物。
(2)蛋白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之一,其性質不穩定,與酸、鹼共熱或遇酶水解可生成氨基酸的混合物。氨基酸去羧基和氨基可生成不同的低分子碳氫化合物。蛋白質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細菌、藻類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即糖類,是高等植物的主要組分,易被水解、氧化及生物化學分解。碳水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發生糖化作用生成脂肪酸,再向烴類轉化。碳水化合物較穩定的部分,如幾丁質、纖維素等,可以被降解形成腐殖類物質向煤轉化,同時,纖維素經微生物分解也可生成天然氣。
(4)木質素。木質素來自於高等植物,它是由對甲基烯丙基苯為基本結構單元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形成腐殖質的原始物質,故人們認為它可能是石油中芳香烴的母質之一,也是成煤生氣的主要物質。
可見,低等生物(如藻類和低等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是生成油氣的主要物質。
二、油氣生成的外界條件
有機質為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提供了物質基礎,但要使有機質保存下來,並向油氣轉化,必須有適當的外界條件。
(一)古地理環境和大地構造條件
根據對現代沉積相和古代沉積岩的調查研究,淺海區、海灣、潟湖以及內陸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前三角洲地區,是有利的生油氣地理環境。這些地方適宜於生物生活和繁殖,有豐富的有機質,且水體寧靜,含氧量少,具有生成油氣的還原環境;沉積物來源充足,沉積速度快,有機物能迅速被掩埋起來,利於有機質的保存。
從大地構造角度來說,沉積盆地中各類坳陷具有長時期的沉降作用,且沉降的幅度不斷被沉積物所補償,始終保持有利於生物繁殖的水深環境,保證沉積有機物不斷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保持還原環境,減少有機物被氧化消耗。隨著有機物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升高,有利於沉積有機質向油氣轉化。我國松遼盆地中、新生代沉積層厚約5500m,華北、四川、准噶爾盆地沉積岩厚達上萬米,這些盆地都找到了豐富的油氣藏。
(二)物理化學條件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理化學條件主要有細菌、溫度、壓力、催化劑。
細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繁殖最快的微生物。細菌能引起多種生物化學作用,尤其是厭氧細菌可以把沉積有機質分解成各種單體化合物和瀝青質。在成岩作用初期階段,細菌分解作用是主導作用。
溫度可以加速化學反應進行。沉積有機質在埋藏深度不斷加大,地層溫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有機質發生熱解形成烴類。高溫下,有機質變質作用增強,裂解成氣態物質(甲烷)和石墨。在油氣形成過程中,溫度起主導作用。隨著沉積有機質埋藏深度加大,壓力升高,在中等溫度(50℃)下,增加壓力到30~70MPa時,類脂化合物室內模擬試驗時產生烴。
壓力可以促進加氫作用,使高分子烴變成低分子烴,使不飽和烴變為飽和烴,對形成石油的質量有影響。
催化劑是指能夠加速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質,但它本身在反應前後並不發生變化。室內研究表明,在150~200℃時硅酸鋁能催化脂肪、氨基酸以及其他類脂化合物生成烴類化合物,膨潤土也有催化作用。
三、油氣生成階段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依據其作用因素和產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有機質自沉積埋藏開始至1500m深度范圍,壓力增大,溫度小於60℃,以細菌活動為主。有機質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大量氣態物質,如CH4、CO2、N2等。同時,階段後期有極少量的碳數較高的液態烴形成。因此,此階段只能形成氣藏,而不能形成像樣的油藏。
(二)熱催化生油階段
隨著有機質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壓力不斷升高,細菌作用逐漸減弱,地熱及無機催化作用起著主導作用。此階段深度大約在1500~6000m,溫度在60~210℃之間。其中在60~120℃、深度在1500~3000m范圍內,有機質發生催化降解、加氫作用,大量的液態烴和氣態烴形成,稱之為「生油主帶」。我們把有機質開始熱解成為大量石油烴和氣態烴的溫度(約60℃)稱為「生油門限溫度」。在埋深3000~6000m、溫度120~210℃階段,溫度的作用更為顯著,有機質熱解產生少量的氣態物,先形成的液態烴部分裂解,形成濕氣或凝析氣。
(三)熱裂解生氣階段
當埋深超過6000m、溫度超過210℃時,有機質和已生成的石油發生降解,早期尚有少量的液態烴,但最終它們均裂解成為氣態烴(CH4)和石墨,稱之為「干氣階段」。
四、生油(氣)層
能夠生成工業數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岩石,稱為生油(氣)岩,也稱為生油(氣)母岩。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岩層稱為生油(氣)層,它是自然界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場所。
生油(氣)層是由顆粒較細的沉積岩層組成。常有兩類岩石:一是黏土岩,包括泥岩和頁岩;二是碳酸鹽岩,如泥晶灰岩、介殼灰岩、白雲岩、礁灰岩等。生油(氣)層的共同特徵是:顏色較深,多為灰褐、黑色;顆粒較細;含有較多的分散狀有機質(如微體古生物化石)和黃鐵礦。
生油(氣)層常形成於水體較為安靜、有機質豐富的深湖相、半深湖相、前三角洲相、淺海相、潟湖相等相帶。
生油岩的鑒別,目前已由定性的判斷向定量的方法分析轉變。定量確定生油岩是分析岩石中的各種地球化學指標,包括有機質豐度指標、有機質類型指標、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和有機質轉化指標四類。

6. 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氣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能源之一,石油更是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正是因為人類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世界上的工業技術才能進步如此迅速。關於石油的形成,科學家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一種觀點是古代動物的屍體被深埋在地下,與一些無機物結合形成了石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地底下存在的某種元素與碳元素結合而成。而天然氣相比於石油更容易生成一些,天然氣是由古生物的屍體分解的有機物轉化而來,古生物的遺體被沉積物層層掩埋在地下,與空氣隔絕,經過長時間的分解變化就形成了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都被普遍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石油,已經上升到戰略的高度,石油和天然氣缺乏的國家不得不依靠進口滿足自身的需求。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全球變暖,所以研發可再生的,污染性小的新能源迫在眉睫,如今許多國家已經開展了對新能源的研究,以此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7. 石油和天然氣是如何產生的

那是地球留給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資,是為了地球上有人類生存,上天自然有好生之德,給了各類生物生存的空氣、陽光、水。記得上古時期,地球和一棵小星行相撞,大火彌漫地球,盪起的塵霧遮天蔽日,地球進入冰凍期,滅絕了一切生物。

這都是在億萬年前地球變遷後又經過千百萬年的地質結構的演變所形成的,石油是最早形成的,再過若干年後石油經過地質結構的作用下形成煤炭了,天然氣就是在開採煤炭和石油時的上成的體,其實我看它們的形成的過程就是跟我們現在人工修建的沼氣是一樣的過程,只是它的年代久遠!

8. 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天然氣的形成是在成岩作用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
更多關於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51f7b161610162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9. 天然氣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天然氣的形成:

根據形成機理天然氣可劃分為有機成因氣和無機成因氣兩大類。所謂有機成因氣是指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熱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就目前的研究程度來看,現今發現的天然氣絕大部分屬於有機成因氣。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型。由前面的敘述可知,根據成氣的主要作用因素,可進一步將有機成因氣分為生物成因氣(包括成岩氣)和熱解氣;後者是有機成因氣的主體,還可根據成氣有機質類型的不同再進一步劃分:將由成油有機質(Ⅰ、Ⅱ型乾酪根)形成與石油相伴生成的天然氣稱為油型氣;而將Ⅲ型乾酪根和成煤有機質在成煤變質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煤型氣。這樣就將天然氣劃分為四種基本的成因類型,即生物成因氣、油型氣、煤型氣和無機成因氣。

10.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樣形成的

燃料是由可燃物質、不可燃成分和水分等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是常規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燃燒過程中能夠放出大量熱量。化石燃料是由於地殼內部深處的動植物殘骸,歷經數千萬年漫長的生物、化學和物理變化而形成的,如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化石燃料中的化學能最初來源於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收集、轉化了太陽能,接著轉存於動植物的有機體中,成為化石燃料的原料。由於形成的原因、地質條件與年代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種類的化石燃料。
煤主要是遠古時代的高等植物在地殼運動中被深埋在地下或水中,其殘體在缺氧條件下被厭氧細菌生化降解,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等被分解並聚縮,形成膠體狀的腐殖酸。其餘具有抗腐能力的部分如樹脂、角質、孢子等保留原有形態分散在腐殖酸中,逐步變成含水很多、黑褐色的泥炭。這是成煤的第一階段——泥炭化階段。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泥炭在地熱和泥沙覆蓋層不斷增厚或地殼下沉而受壓增大的作用下,泥炭層被壓實、失水,其化學性質和成分發生變化。泥炭的密度和碳含量相對增加,腐殖酸、水分、氧、氫和甲烷等揮發物逐漸減少。隨著泥炭的質變由淺到深,依次形成不同種類的褐煤、煙煤、無煙煤等。這是成煤的第二階段——煤化階段。
石油的生成過程與煤相似。它的形成物質主要是低等動、植物遺體中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這些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在地殼長期緩慢下降中不斷增厚,或在深水中被沉積保存。同樣經歷了缺氧或強還原環境中的細菌分解階段和溫度、壓力增加條件下的轉化階段,碳和氫的含量富集,形成一種流動或半流動的粘稠性液體。石油的生成條件要求較嚴格,沉積過程初期,溫度和壓力不夠,不能生成石油。當沉積深度達到1
000~4000m,溫度達到60~50℃時有機質生成大量石油。若壓力和溫度進一步增加,有機質被熱分解,如深度超過4000m,溫度超過150~200℃後幾乎不能生成石油。
天然氣的形成物質非常廣泛。除石油有機物質可以產氣外,高等植物中的木質纖維腐爛分解,無機物質如地下深處碳鈣等各種礦物的分解,都可以生成天然氣。天然氣的生成過程比石油容易、簡單,除生成石油的壓力和溫度范圍外,在常溫、常壓、高溫、高壓下均能產生氣體。同時,天然氣除在強還原環境外,有氧氣存在的弱還原條件下,如沼澤地帶也可生成。天然氣中富集了有機物質被菌化或分解後形成的分散碳氫化合物,成為可燃氣體。
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物是環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網上查的網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