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南極煤和石油怎麼形成的
擴展閱讀
小超市有多少產品 2025-08-09 12:22:15
武侯冷凍產品在哪裡批發 2025-08-09 12:21:34

南極煤和石油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12-19 18:57:51

『壹』 煤炭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1、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1)南極煤和石油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煤炭和石油的用途:

一、煤炭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根據其使用目的總結為三大主要用途:動力煤、煉焦煤、煤化工用煤,主要包括氣化用煤,低溫干餾用煤,加氫液化用煤等。

二、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貳』 煤和石油是如何形成

煤炭形成主要是以森林植被為主,是在冰川期時,雪崩埋在地下的森林炭化得來的!(所以一般在山區地區容易形成煤。)

石油主要是海洋和大面積低窪地區(如大面積的湖泊)為主,主要是大量的藻類和含油植物和動物屍體為主!

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岩,這樣的沉積岩通常是發生在被稱為煤床或煤層的岩石地層中或礦脈中。

因為後來暴露於升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認為是變質岩,例如無煙煤。煤主要是由碳構成,連同由不同數量的其它元素構成,主要是氫,硫,氧和氮。


(2)南極煤和石油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煤氣化可用於產生合成氣,這是一種一氧化碳(CO)和氫氣(H₂)氣體的混合物。通常合成氣被用於燃燒於燃氣輪機產生電力,但是,通過費托合成工藝,合成氣的通用性也允許它被轉換成運輸燃料如汽油和柴油。煤氣化聯合費托技術被南非的薩索爾化學公司使用,從煤和天然氣生產汽車用的燃料。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叄』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煤和石油最初是什麼物質

煤和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煤: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 ,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
石油: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肆』 南極有煤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簡單的說,在地球年輕的時候,現在的南極大陸還不是處於南極的,哪個時候,現在的南極大陸還有陽光的照射,氣候溫和,有大量動植物生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地區大陸地漂移到南極,經過長年的地理變化,動植物屍體變成了石油等。這也證明了大陸飄移學說.

『伍』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形成如下: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陸』 南極的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研究表明,煤炭是遠古植被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逐漸形成的.但現在的南極洲終年酷寒,根本沒有大量的植被存在.誰能推測一下,南極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是怎樣來的呢?滿意答案阿素7級2008-07-01位於極地寸草不生的冰雪大陸,竟賦存如此豐富的煤炭資源,說明南極洲以前很可能不在今 天的位置,至少成煤期間不在南極.那麼南極洲究竟來自何方?
地質學家經過近二三十年考察發現,南極洲的地層構造與原屬古岡瓦那大陸的非洲、澳洲和南美洲非常相似.如南美瀕太平洋安第斯山褶縐帶直接延伸到南極大陸.另外南極洲的煤系地層在成煤時代、植物組成及沉積特徵等方面也和古岡瓦那大陸相同或相似,說明南極洲和古岡瓦那大陸原本一體.地質學家認為,在距今約2.8億年的二迭紀,南極洲作為古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尚位於南半球中緯度地帶.當時氣侯溫暖潮濕,植物繁盛,聚煤條件良好,形成了豐富的煤炭資源.隨後到侏羅紀中期,古岡瓦那大陸開始解體.分裂出來的南極大陸 緩緩向南漂移,靠攏極地.大約到第三紀漸新世至中新世之間,才移到現在的位置.

『柒』 科學家在南極大陸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請解釋其中的原因。

原因是地殼的運動。
地下煤層是古代森林由於地殼運動埋藏於地下多年以後形成的。
現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洲沒有任何森林生存卻有豐富的煤礦。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很久以前南極洲所處的位置應是溫暖濕潤的溫帶或熱帶,有大片的森林。後來由於大陸板塊漂移才到達現在這個位置,變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捌』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地學理論被一些權威搞的稀爛,所有地學專業學者發現,地學權威故意編造的種種欺騙,現在已經是騙不下去了。

對石油、天然氣找不到科學答案的原因被發現了,所有的盆地都是在湖泊、水域沉積的基礎之上形成,而世界整個地學卻把因果完全顛倒!!!!地學理論,面臨被徹底顛覆。
知網收錄、
盆地、沖積平原對地震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玖』 請分析南極洲在巨大的冰層下埋藏著煤、鐵這種能源礦產的原因

原因是過去的南極沒有這么寒冷,所以上面生存著大量的動物和植物,由它們的遺體沉積,形成了煤炭和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