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軍隊石油怎麼供應
擴展閱讀
廠家一萬塊產品要多少稅 2025-07-29 01:27:50
資源丹霞溫泉哪裡好 2025-07-29 01:14:57

軍隊石油怎麼供應

發布時間: 2022-08-21 19:41:51

1. 軍供加油站為什麼便宜

2014年,中央軍委有道命令:軍隊脫離第三產業,不再做生意,部隊自有的加油站不會再對外營業,出租出去的加油站也早已經全部收回。
如今你如果還能在部隊或者軍供加油站加到油,舉報上去恐怕有人要上軍事法庭。必定是假的,應該只是民營加油站拉大旗披在身上忽悠老百姓的。

2. 紅軍初期軍需哪來資金物資怎麼供給

海外共產國際援助一部分,打土豪地主收繳一部分。

3. 戰爭之中什麼物資最短缺是否會有專門的交易市場呢

戰爭中最缺乏的物資是生活物資以及石油,而且戰爭中也會有專門的交易市場,有些交易市場甚至是所謂的黑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古代的戰爭和現代的戰爭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不同的戰爭會存在不同的場景,同時也存在物資的差異。對於古代戰爭來說,因為那個時候的戰爭規模相對比較小,同時也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當時的運輸手段非常有限,所以古代戰爭最缺乏的物資是生活物資。而對於現代戰爭來說,現代戰爭最缺乏的物資是石油這樣的能源。

與此同時,正是因為戰爭中會缺乏各種物資,市面上的交易手段也會被臨時中斷,這也會衍生出各種以交易物資為主的黑市,黑市上的各種物資的價格也會非常昂貴,這會進一步導致各種物資的價格相繼暴漲。

4. 1973中東石油問題怎麼解決的

A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機爆發


在10月中東戰爭中,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為捍衛國家主權,收復失地和反對霸權主義的戰略武器,採取減產、提價、禁運以及國有化等措施開展了一場震憾世界的石油鬥爭,成為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的一個偉大創舉。

10月6日爆發戰爭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輸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接著,阿拉伯各產油國在短短幾天內連續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10月16日,海灣地區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五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美國為了對抗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鬥爭,威脅要使用武力佔領這些國家的油田,美國的恫嚇遭到阿拉伯國家的迎頭痛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亞發出嚴正警告,如果美國膽敢武裝入侵,就立即炸毀油田和有關設施,徹底摧毀美國在中東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國家的堅決態度,迫使美國不敢貿然動手。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這場石油鬥爭,不僅在經濟上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歐、日本與美國的關系,孤立和打擊了美國和以色列。許多西歐國家為了獲得中東的石油供應,都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政策,採取拒絕合作的態度。例如,英國不許美國利用它的國內和海外領地的運輸設施為以色列轉運補給,西德禁止美國供應以色列的軍火從西德港口起運,西班牙、希臘和義大利等國都不允許美國飛機在其領土著陸或飛越其領空,歐洲經濟共同體九國外長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進一步提出:以色列必須結束從1965年沖突以來所保持的領土佔領,必須考慮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日本起初採取所謂「中立」立場,阿拉伯國家限制了對它的石油供應。11月22日,日本政府發表四點聲明,表示以色列軍隊應從「六·五」戰爭所佔領的土地撤出,應當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並敦促以色列遵守聯合國憲章原則,否則「將重新考慮對以色列的政策」。美國國務院對此十分懊惱地說:「我們的一些盟國實際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把它們自己同我們公開分開。」

石油本來是阿拉伯國家的寶藏,可是多年來它並不能為阿拉伯人民造福,卻成了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這一次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把寶藏當作「武器」,在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運用,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予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沉重的打擊,大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志氣。阿拉伯人民通過這場斗爭,在政治上揚眉吐氣,進一步覺醒,認識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國主義的有效力量,他們決心要掌握自己的資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石油鬥爭大大加強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實力。僅提價一項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極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保護民族經濟權益的斗爭,它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爭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5.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1、二戰爆發前,全球石油產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僅僅是有資源,其他戰略資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另外世界金融中心,也在英美手中。因此歐洲本土,只有兩個國家擁有石油,第一就是羅馬尼亞,第二就是蘇聯。德國二戰發動戰爭前的石油,許多是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采購儲備的。
2、德國入侵波蘭後,英美開始了全球經濟封鎖、金融封鎖和資源封鎖,所以德國就面臨一個非常非常被動的局面,也就是如果戰爭長期化,德國的資源無法支撐戰爭。
戰爭中,遭受世界金融中心封鎖國家的貨幣是無法有效使用的,另外羅馬尼亞油田在蘇聯軍力勢力范圍內,因此德國無法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購買蘇聯石油的,蘇聯也不會白給。
所以德國不列顛空中戰役失敗,預示戰爭陷入了長期化,資源匱乏,以及英國與蘇聯的互動,以及美國參戰跡象明顯和蘇聯軍力對於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最終迫使德國被迫東擴蘇聯,搶奪石油資源,陷入多線作戰的窘地。

3、另外德國在戰爭以前就知道,德國石油是一個是其命脈,因此德國大力發展合成燃油工業,用煤炭通過技術合成石油,當然這種做法肯定成本大,但是也是沒有辦法。戰爭爆發期間,德國燃油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著合成燃油了,但是面對英美強大的戰略空中力量的對於工業能力,能源生產打擊,德國最終能源一步一步走向枯竭,德國能源匱乏,導致軍隊作戰和訓練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

6. 納粹開戰前有多少石油儲備他們戰前進行了幾年的戰略石油儲備開戰後歷年產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的基本產能數據:鋼鐵1億9000萬噸、石油4800萬噸、煤炭35億噸、糧食1億8000萬噸、發電量4140億千瓦時;
再具體說說石油。1939年9月德國發動戰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進口石油207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除德國外,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羅馬尼亞參加對蘇作戰後自身消耗增...先提供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的基本產能數據:鋼鐵1億9000萬噸、石油4800萬噸、煤炭35億噸、糧食1億8000萬噸、發電量4140億千瓦時;
再具體說說石油。1939年9月德國發動戰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進口石油207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除德國外,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羅馬尼亞參加對蘇作戰後自身消耗增加,對德石油供應減少,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100多萬噸石油。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後羅馬尼亞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國供油,1943年向德國提供了240萬噸石油。

7.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貧血——二戰德國的石油工業
「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希特勒

「一戰」最後兩年,德國經歷過嚴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魯登道夫當時指出:「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德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面。」而英國人捷足先登,於1918年8月佔領巴庫,被魯登道夫稱為「對我們的沉重打擊」。

納粹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制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盡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1940年5月27日,德、羅兩國簽訂石油協定,當年德國進口的207.5萬噸石油中有97.4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進口近65.7萬噸。1941年,從羅馬尼亞的進口增至100.7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3萬噸。
德國在上半個世紀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己的豐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約佔美國能源總量的一半,但對德國來說,卻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約僅佔5 %。可是,希特勒在1932年已經在為未來籌劃,石油對於他的雄心壯志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為德國的總理,一年半以後他又攫取了全部權力。他不失時機地發動了一項他稱之為「德國汽車交通史上一個轉折點」的汽車運動。不受時速限制的單向高速公路貫穿全國。1934年,製造一種新型汽車的計劃開始。它被稱為「人民的汽車」,亦即「大眾汽車」。

但對於希特勒企圖將整個歐洲置於納粹帝國——以及他本人——統治之下的宏偉計劃來說,這些僅僅是枝節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他迅即開始整頓經濟,加強國家對大企業的控制,並建立納粹的戰爭機器——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坦克和卡車,所有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進行的合成燃料生產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固體的煤為什麼可以液化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呢?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決定的。煤和石油同屬化石燃料,煤是由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球上生長的某些樹木埋藏在地層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經過地溫、地壓等的作用,逐漸變化而來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動物經過與煤相似的過程變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組成元素都是碳和氫,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構成的烴類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氫構成的較大的有機分子,其相對分子質量大約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氫碳的比值小,大約是石油的一半。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增加煤炭中氫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與氫的比值基本相同時,固體的煤就有可能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燃料。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氫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一般認為,煤首先被分解成—種稱為「瀝清烯」的中間產物,接著再與氫反應變成與石油的成分類似的物質,由於煤炭中含有雜質,液化裝置內的物質是十分粘稠的,經固液分離後,得到的液體即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類,是一種暗褐色的液體,再經過分餾加工,去除重質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產品。
煤炭的液化技術,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製成煤漿,然後在高溫、中壓狀態,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加氫裂化生成液態碳氫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約為65%~75%,每噸煤可生產0.3~0.4t液化油。間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溫下與水蒸氣作用氣化,產生合成氣(CO,H2等),然後合成氣通過催化反應生成性能優良的液態醇類、烴類等。間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較低。

化學溶解方法在德國,從煤中提取合成燃料的開創性工作實際上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時,德國已被公認在化學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1913年,德國體燃料,大量的氫隨同催化劑被注入高溫和高壓下的煤中,結果製成一種高級液體燃料。十年後,即在二十年代中期,德國人創造出一種叫做「費希爾—特羅普施」的可以與之競爭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時,煤粒在蒸汽下粉碎後再被注入氫和一氧化碳,使之相互作用,最後製成一種合成石油。貝傑烏斯的氫化法被視為兩種方法中較好的一種。除了其他產品外,它還能夠生產航空汽油,而「費希爾一特羅普施」法則不行。此外,法本公司在1926年取得了貝傑烏斯法的專利權。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對合成燃料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同樣的預計,認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規模石油開採的趨勢將會使世界上傳統的石油供應迅即枯竭。納粹政府之所以提供資助,是因為對外國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使至關重要而又不足的外匯大量流失。希特勒明白,德國將為戰爭作好准備。必須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武裝德國,以便德國可為預計在1940年將發生的戰爭作好准備。他開始執行一項四年計劃,其中有一個目標是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他在提出那項計劃時說:「現在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德國的燃料生產。這項任務必須以作戰時的同樣決心來處理和完成,因為未來的戰爭行為有賴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他補充說:「這類原料的生產成本是無關緊要的。」
德國確實建立起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業。到1939年9 月1 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止,它已有十四家氫化廠全速運轉,另有六家正在建設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產量已有急劇的增長——日產七萬二千桶,占石油總供應量的64%。然而,從軍事需要方面來看,合成燃料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貝傑烏斯氫化法提供了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左右。如果沒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國空軍就無法升空。

盡管希特勒擁有戰爭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問題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確,那種擔憂曾促使他形成以「閃電戰」為基礎的基本戰略——集中機械化部隊實行兇猛而短期的攻擊,以便在燃料供應發生問題以前奪取決定性的勝利。最初,無論是1939年在波蘭,還是1940年春季蹂躪挪威、低地國家和法國,這一戰略都被運用得驚人地出色。西線戰役實際上改善了德國的石油處境,因為德國軍隊掠取的石油儲備大大超過了他們在侵略戰爭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隨後希特勒通過大規模空中轟炸征服英倫諸島的企圖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敗,德國看來仍然接近於稱霸歐洲!
也正是1940年,羅馬尼亞局勢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聯都向其提出領土要求,蘇聯乾脆於7月1日出兵強佔了比薩拉比亞。11月23日,羅加入軸心國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到次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時,208.6萬噸的對德石油出口比參戰的100萬羅軍更有價值。

德國認為勝利得來不難。所以,當羅馬尼亞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受到蘇聯威脅時,希特勒將視線向東轉到他的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蘇聯。
從巴巴羅薩開始,佔領巴庫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國戰役中心。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寫道:「在經濟領域中,希特勒的目標是石油。奪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對希特勒來說,石油是工業時代和經濟力量必不可少的東西。是戰爭機器的血液!
1941年10月7日,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局長喬治·托馬斯再次報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潤滑油產量為28.9萬噸,尚可滿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將只有3.1萬噸——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萬噸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將短缺2.5萬噸。顯然,德國已經不能再向義大利每月提供10萬噸燃油。」

進入1942年,德國石油儲備降至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東內斯庫向里賓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羅馬尼亞已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佔領富產石油的地區。」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軍不再處於攻勢。「閃電戰」階段已告結束。從此以後,決定性因素不再是閃電式的攻擊,而是軍用的人力和經濟資源——包括石油在內。

在1943年中,軸心國在俄國和北非都已被擊敗,德軍想攻克巴庫或中東油田的企圖已成為痴心妄想。因此,德國不得不反過來依靠自己的資源,此外別無選擇。合成燃料將成為它瘋狂地力圖維持戰爭機器的中心。在作出這種努力的過程中,希特勒帝國表現出它在技術方面的才智和集權政治的強制力。

合成燃料工業像戰爭經濟的其餘部門一樣,呈現出上升趨勢。到1942年,此項工業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進步——更新生產技術,改良催化劑,生產更優質的產品和擴大多種煤作為原料。而且產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間,合成燃料的產量幾乎增長一倍,從日產七萬二千桶上升到十二萬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廠是燃料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環節。1944年第一季度,其產量占燃料總供應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產還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計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產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長。總的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合成燃料佔德國石油總產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國的石油狀況反而有所好轉。原因首先在於義大利於9月脫離軸心國,不光石油儲備的「下水道」終於被堵住,進占義大利北部的德軍反而獲得了大量石油儲備,德國合成燃料廠的產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超過560萬噸。

44年,盟國將對德國轟炸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為了對付空襲。軍備部長施佩爾命令迅速修復合成燃料工廠和其他石油設施,或者盡可能地把它們疏散到那些較小的、更易於保護和隱蔽的地點——有些移到被毀壞的工廠的斷垣殘壁里,有些遷入坑道,有些轉入地下。甚至釀酒廠也改產燃料。原計劃至1944年將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此時那些為增產而准備的機器部件,不得不拆用來修復現有的設施。三十五萬多名工人從事這一忙亂的任務。一開始,各工廠迅速得到修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工廠常會再度遭到空襲,以至於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和易受攻擊,更加難以修復。產量開始急劇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襲以前,用氫化法生產的合成燃料平均日產九萬二千桶,到9 月份,產量已降到日產五千桶。當月的航空汽油產量僅為日產三千桶,只佔1944年頭四個月平均產量的6 %。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1944年秋季,惡劣的氣候條件暫時緩解了盟軍的襲擊。11月,德國人設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產量。但在12月,產量又下降了。
德國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從戰略觀點看,由於阿登攻勢的失敗,德國的戰爭努力已告失敗。1945年2 月,德國的航空汽油產量剛好是一千噸——1944年頭四個月水平的0.5 %。此後就停產了。但德國人爭取勝利的幻想仍未破滅。施佩爾追述說,希特勒周圍的一些人『在早已絕望的情況下,會默默地聆聽他的講話,當時他繼續對那些已不存在的師表態,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飛的飛機去給部隊提供給養。「

在45年德軍最後的時刻,大量的新式噴汽戰斗機和重型坦克因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國 空軍炸毀,德軍已經回到19世紀而成為騾馬和人力運輸的部隊,當希特勒與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殺時,下命令,要將他們的屍體澆上汽油焚毀,以免落到可惡的俄國人手中。現有的汽油用於執行那道最後命令終於夠用了。

8. 我國的軍隊怎麼保障中國的石油安全

這個其實和軍隊沒有什麼關系,外交上的因素更多。

9. 石油是怎麼運輸

石油一般有以下幾種運輸方式。一種是通過鐵路,這種運輸量比較大,穩定可靠;一種是通過油罐車運輸,這種運量較小,一般適合加油站的輸送;還有是海路運輸,這種運輸量相當大,而且優勢明顯,成本最低;現在推廣最多的就是管道運輸了,是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有一種就是航空運輸,不過這種成本太高,一般都是特殊情況下採用。

10.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