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中國海洋石油戰略對策
基於我國目前油氣供求的現狀,要實現國家油氣安全,就必須大力開發海洋油氣資源,也要挖掘陸地資源潛力,加大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陸上油氣資源後續潛力不足、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起飛和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採取積極務實的戰略和相關措施,加快本國海洋國土上豐富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對於確保國家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加大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並進行科學合理布局
首先,要加大我國海域勘探開發力度。我國南方含油氣區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岩層系和中、新生代陸相盆地具有廣闊的勘探領域,但石油地質條件復雜,應精心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和勘探技術,繼續堅持評價勘探工作,力求盡早突破。同時,要加強各石油公司之間的競爭合作和一致對外。我國三大石油集團公司是各自獨立的經濟實體,現在各自在國內劃分了明顯的經營地域。由於各自核心業務不同,那種按地域劃分市場的設想實際上是計劃經濟的延續。在勘探開發領域中,在對國內石油資源統籌優化的基礎上,應當努力克服當前條塊分割的局面,聯手勘探國內資源。在走出國門投標勘探開發和工程建設項目時,更應優勢互補,與國外一流石油公司爭高低,力求中標,切忌出現內部低價競爭、互相殘殺、兩敗俱傷的局面。
此外,在油氣開采問題上應該制定合理的開發策略。我國的油氣開采應該是先海上,後陸上。先開采爭議地區,後開采我國完全控制地區。陸上和我國完全控制地區的資源所有權沒有任何爭議,早采晚采都一樣。而在敏感地區、爭議地區的石油開發,越晚開采,剩下的資源就會越少。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02年5月的資料,南海地區每天產出石油200萬桶。如果照此速度開采,那麼南海的油氣大約20年後就會開采殆盡,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提高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技術水平
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尤其是深水油氣開發技術。因此,未來發展方向應為進一步完善近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實現邊際油田的高效安全開發,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
目前許多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技術,尤其是深水技術,受到國外公司的壟斷,有些技術引進中又存在技術壁壘,這些技術往往又是制約整體技術發展甚至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再加上我國海域特有的環境條件、復雜原油物性及油氣藏特性本身就是世界石油領域面臨的難題。因此,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技術應採用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戰略模式。
三、加強對我國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維護
在開發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過程中,首先必須正視在相關海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爭議。無論是基於油氣資源爭奪的東海領土之爭,還是南沙群島主權之爭,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些爭議還普遍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面對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必須努力完善與發展我國的海洋體系,發展我國的海權體系即海洋法制、海上武裝力量、海上實體、海洋開發。在海洋法制方面,要制定有關海戰動員和徵集法,進一步明確領海基線的各基點,以及與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海上執法隊伍,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上武裝力量,以捍衛國家的統一,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遏制戰爭以及保護國家海洋環境的穩定。
四、加強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國際合作
在全球化條件下,石油安全並非一國或少數國家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它是所有與世界石油供求有關的國家的安全問題,既包括產油國的需求安全,也包括消費國的供應安全;既涉及在石油進口上存在著競爭關系的國家,也涉及在石油出口上存在著競爭關系的國家。可見,國際石油安全問題是許多國家各自石油安全在內的共同安全問題,它只能建立在各國石油相對安全的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少數國家石油絕對安全的國際體系中。
因此,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我國基於石油安全的海洋油氣開發戰略,必須在關注周邊國家石油安全訴求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和實施,以實現與相關國家的良性競爭、友好合作和和諧相處。既要以「請進來」方式吸收外資參與我國海域油氣資源開發,又要「走出去」參與世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並在保證我國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處理與有關國家的海洋權益糾紛,堅持通過和平談判,尋求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長久的解決辦法。面對爭議,不作主權讓步,又不加劇爭議矛盾,而是把主權爭議暫時擱置,採取模糊態度,留待以後解決,促成共同開發。
石油安全問題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軍事安全的基礎。我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除了繼續依靠我國陸地石油資源的開發之外,更多的將是依靠發展海洋油田彌補陸地石油生產增長緩慢,探明儲量逐年下降的趨勢。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儲量豐富,按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初步結果,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總量的22.9%。而未來海洋石油,無論是勘探開發還是下游建設工作量都很大,且任務重時間緊迫,但是我國海洋油氣資源的探明率很低,開發技術和人才資金技術管理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少差距,整體上處於勘探的早中期階段。
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我國海洋油氣的可開發潛力都很大。所以,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將必須堅持長遠可持續發展原則,提高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技術水平,加強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國際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以效益為中心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作為一切決策的出發點來加強對我國海洋資源權益的維護,盡快啟動並逐步建立國家能源安全體系,增加海洋石油的開發力度。通過大力開發海洋油氣緩解中國的能源短缺狀況,為中國的國家主權與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提供能源保障。總之,通過調整我國海洋石油戰略,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前景將是一片光明。
五、我國南海南部油氣開發建議
1.制定戰略,優先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海洋經濟產業更是以高出GDP增長速度兩倍多的增速高速發展,但是我國對於海洋權益的相應重視程度卻不高,藍色國土屢受侵犯,為此應加強對爭議島礁和海域的實際管轄,為將來的海域劃界做好准備。2009年3月13日,中國最大的漁政執法船311號開始到南海執行巡航任務,應該說是一個好的開端,它體現了我國對南海海域實際管轄工作的重視。不過,這種巡視維權工作應該長期堅持下去,做到制度化、持久化,才能達到「實際、連續、有效管轄」的目的。與此同時,南沙群島領海基線的劃定工作也應跟上。只有宣布了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外部界限才可確定,使南海的巡航維權工作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保證我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不受侵犯,保證我國的海洋經濟沿著健康的軌道持續發展。合理開發海洋豐富的油氣資源,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都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開發,提高技術
我國海洋工業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最早的海洋石油開發起步於渤海灣地區,該地區典型水深約為20米,到了80年代末期,在南海的聯合勘探和生產開始在100米左右水深的范圍進行,現在我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對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但這一區域水深在500~2000米,我國目前還不具備這樣水深海域進行油氣勘探和生產的技術,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與國際海洋科技先進國家相比較,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管轄海域調查程度低,近海環境認識尚不深入,深海環境認識及資源勘探開發起步較晚,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2)海洋科研技術裝備比較落後,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能力不足,沒有面向深海的科技基地;
(3)高端技術對國外依賴性強,國外對我國在一些尖端技術上的封鎖,制約了我國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4)尚未形成高效開發近海油氣田的技術體系和完整的技術裝備;
(5)深水工程技術能力十分薄弱,這與最近幾年國際深海平台創新概念層出、技術發展飛速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成為與國外海洋工程技術水平主要差距之一;
(6)諸多核心技術及瓶頸技術,尤其是深水核心技術,僅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中,引進中存在技術壁壘。
鑒於此,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組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公司參與,投入大量資金,共同研究海洋油氣開發技術。首先要加大我國海域勘探開發力度,我國南海區域含油氣區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岩層系和中、新生代陸相盆地具有廣闊的勘探領域,但石油地質條件復雜,應精心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和勘探技術,繼續堅持評價勘探工作,同時要加強各石油公司之間的競爭合作。其次在科研技術方面,加大對深水油氣資源開發技術的研發力度,進一步完善近海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體系,深海石油平台的設計、建造及相關技術是深海油氣資源開發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在與外國石油開發企業進行合作的同時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國外深海平台的建造和使用情況,並且注重吸收應用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
3.實質推進,行動在先
長期以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對南海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友好政策,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然而,中國的和平善意卻得不到應有的回應,相關國家反而趁此機會加速搶佔中國在南海的島礁,這種狀況是不平等的,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迄今為止,中國漁民仍無法在我國傳統海域內正常作業,中國也從未在該海域內打出一口油井。實際狀況是,爭議沒有擱置,開發沒有共同,資源全給別人搶去了,中國沒有得到任何利益。
面對南海局勢的新發展,我們應改變以前只說不做(即僅提出外交抗議而無實際行動)的作風。即使需要共同開發,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也要跟上,否則效果肯定不理想。而未共同開發之前,我們也不能一味消極等待,而應利用我國已基本具備開發南海油氣資源的技術能力,在目前由我國控制的島礁周圍海域選定一個地區,作為與南海周邊國家以外的石油公司共同開發的「示範區」,從而促使周邊國家坐下來與我國商量共同開發問題。
東南亞各國情況各異,利益訴求千差萬別,我國應加強與各國的雙邊關系,積極發展與新加坡、泰國的傳統友好關系,又要爭取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強調主權在我國的前提下,與東南亞各國共同貫徹「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積極與周邊各國和平協商,開展多方面的合作開發。共同開發不僅有利於東南亞各國理性解決海域爭端,維持地區和平和國際穩定,也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帶動地區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對創造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國際環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全球化條件下,石油等能源安全不只是一國或少數國家的安全問題,而是涉及世界各國的國際問題。我國保證經濟發展的能源供給不能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也要注重開發自身資源,將目光投向油氣資源豐富的南海區域是大勢所趨,但開發油氣資源不能一蹴而就,從陸上走向海洋的戰略思維的轉變,其戰略意義是非凡的,過程是艱辛的。我國必須盡快完善本國的海洋維權體系,加大對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深化對海洋油氣開發技術的研究,以期盡早利用海洋深處的油氣資源來支撐國內經濟的繼續發展。
4.硬性主權,突破包圍
南海問題本不存在——中國是最早對南海海域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1945年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其中即包括南海諸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此後20多年間,沒有任何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豐富油氣資源以來,南海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多國交叉爭議面積最大、最為激烈的海域:南海周邊5個國家——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先後向中國南海提出主權要求,其焦點集中在南海4個群島中最大的南沙群島8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上。
目前,除台灣當局駐軍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沙永暑礁等7個島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據點之外,菲律賓、越南等國已經直接侵佔了南沙群島40多個島礁,形成「六國七方」對峙南海的復雜局面。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南針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分別設立了黃沙縣和長沙縣,菲律賓針對南沙群島設立了卡拉延市。而中國的「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西南中沙辦事處」早在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但40多年來,中國一直未在這一區域正式建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然遵守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10國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的條文,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但是東盟各國,如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屢屢違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製造事端。
例如,以保護主權為由扣押和槍殺中國漁民,佔領存在爭議的島礁,對存在爭議油氣區塊進行國際招標,越南的軍方組織旅遊進行人文資源爭奪戰等。這些活動不斷使南海形勢復雜化和尖銳化,但中國依然保持克制態度。
從國際范圍講,美國和日本等國為了保障其在東南亞的權益,挑撥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表「中國威脅論」,而且也在重要地理位置駐軍,並對中國實施封鎖與包圍,意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以便從中牟取利益。這種地緣政治局勢極不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
因此,在擱置爭議、合作開發的同時,要實施硬性主權,突破包圍的戰略。中國一再地保持克制態度,一再地退讓,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具體措施是:(1)在西沙與南沙迅速成立西沙市與南沙市,以期正式建制,確保我國領土主權;(2)在本是我國主權內的島礁上建立漁業或礦業基地,實施強權佔領,不管有無爭議;(3)開展人文資源爭奪戰,組織旅遊等人文活動;(4)協調與美日等國關系,避免中國南海問題國際化;(5)加強海軍建設,使中國成為海軍大國;(6)中國南海問題軍事沖突基本上不可避免,但要外交優先,要繞過美日等國的干涉。
5.積極開發,快速反應
20世紀人類在海洋開發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就。就世界范圍而言,海洋漁業、鹽業、海洋運輸、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化工、海濱旅遊業等均有長足發展。在海岸建築、海洋生物、海洋綜合開發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一場「藍色革命」的浪潮正撲面而來,學者們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
而且從我國油氣產量來看,海洋油氣的後備「生命庫」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在海洋開發油氣方面有長足進步,其油氣產量佔到全國總產量的12.7%和13.34%,佔有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時期的穩油增儲和跨越興氣也要由海洋油氣來實現。
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初期主要面臨兩大困難,即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困難,尤其是技術,正如康世恩同志指出的那樣:「我們一是缺資金,二是缺技術。如果有技術沒有資金,還可以借錢,兩樣都缺,特別是深水區,勘探開發花錢多,技術條件復雜,就必須同外國人合作。」海洋石油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用高新技術生產傳統產品的產業。如果我們不採取「拿來主義」洋為中用,就無法迅速打破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落後局面,盡快縮短與國際海洋石油工業發展的差距。特別是南海東部海域不僅海況惡劣,油田大多處在深水區,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就顯得尤其突出。
再看中國南海,南海之爭,表面看是島礁之爭,實質上是資源之爭。
在2004年4月1日,不知是出於諷刺目的還是出於警醒國人的目的,《參考消息》第13版全版刊登了以「南海之憂」為主題的相關報道,它指出「南沙爭端是島嶼主權和海洋管轄之爭議,其實質上是戰略利益碰撞和資源爭奪。周邊國家每年從南海開采5000萬噸以上的石油,相當於我國大慶油田的年產量。當前南沙海域被周邊國家各自劃分了彼此重疊的對外招標礦區,不斷擴大勘探范圍,且大部分區域在我國傳統疆界線之內。面對目前的南海形勢,我國必須制定相關戰略,採取實際行動開發油氣資源,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權益,保持南海形勢的穩定。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形勢下的『南海大戰略』。該戰略應具有長期性、綜合性、前瞻性,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尤其要重視南海石油開發對國家石油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巨大影響。」可見,選擇在4月1號刊登這一報道也足以讓國人感到焦急和不安。
由以上對海洋油氣戰略重要性及南海油氣資源爭奪局勢的分析,我國在海洋油氣勘探與開發方面應該積極進行,快速反應,才能對中國油氣的可持續發展有充足的保證。具體措施為:(1)從國家財政上鼓勵加大海洋投資力度,提高探明儲量與開發產能;(2)加緊科技創新工程,使中國石油工業有能力面向海洋或者深海;(3)加緊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與開發,把握氣態能源主體換代的契機;(4)與國外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合作,勘探開發我國海域油氣資源,彌補我國技術缺陷;(5)快速並強性進入中國南海南部海域,實現該地區的油氣生產規模。
6.彈性外交,合作共贏
中國海域有爭議的地方如釣魚島和南沙群島等,首先,應是硬性主權,然後是合作開發。但是,在硬性主權與保護領土完整與油氣資源的同時,維護有爭議地區的穩定與和平也是中國一貫的主張。因此,彈性外交,合作共贏成為硬性主權的重要補充。
所謂「彈性外交」指的是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為指導方針,以「硬性主權」為前提,在適當的時候為了維護地區和平可以「忍讓」,但在涉及主權時會嚴正交涉並且不惜動用武力。
「彈性外交」的主要對策就是合作開發雙贏互利,例如,2003年11月11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菲律賓國家石油勘探公司簽署合作意向,共同勘探開發南海的油氣資源。 根據已簽署的意向,雙方同意組成聯合工作委員會,對位於南中國海適於油氣勘探開發的可能區域進行甄選。與此同時,雙方同意共同擬訂方案,對選定區域的相關地質、物探和其他技術數據資料和信息進行審查、評估和評價,以便最終確定該區域的含油氣前景。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爭端的例子。
但是,不能一味認為保持了誠信就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因為,東盟十國中的某些國家並不遵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更不重視中國的立場。所以,開展人文資源戰略和單獨國家石油公司進入也是非常緊迫的。
中國南海問題的復雜化與美國的「功勞」是分不開的,菲律賓等國在中國海域的行為在某些方面可能得益於美國的教唆和支持。因此,在彈性外交、共同開發時可以選擇與東盟諸國合作,也可以選擇與美英日等石油特大型公司合作,以緩解尖銳矛盾。
由以上分析,確定以下具體措施:(1)建立東南亞開發共同體,實施中國南海資源的合作開發;(2)採取強烈措施反對違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行為,如經濟制裁或者外交中斷甚至武力警告;(3)與國外大石油公司加強合作開發南海油氣資源。
7.集中優勢,全面行動
就中國國內石油行業來說,競爭的局面已經形成,目前,中國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含原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三大石油公司,而且在區域上呈現嚴格分割的局面。
對於海洋開發一貫是中國海油的特權,其他石油公司不能染指,這樣就造成了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單一方面控制,不能形成較為積極的競爭開發局面。
因此,建議實施解除區域分割,實施多重進入,創造海洋油氣開發的積極競爭局面。具體措施為:(1)鼓勵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在海洋油氣生產上具有一定開發規模;(2)實施三大石油公司聯合開發海洋油氣資源;(3)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對中國南海油氣資源領域積極進入。
B. 中石化的六大戰略中的國際化戰略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石化在18項專題調研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發展的「資源戰略、市場戰略、一體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差異化戰略、綠色低碳戰略」六大戰略。
1、資源戰略:堅持資源獲取多樣化,以原油、天然氣、成品油資源為基礎,以替代能源和非常規能源為補充,統籌國內國外兩個來源和生產貿易兩種方式,不斷鞏固資源基礎,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提高資源獲取的安全性、經濟性、穩定性。
2、市場戰略:堅持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機統籌,完善石油和石化產品營銷網路,發展現代物流體系,提高服務標准和水平,發揮差別化產品優勢引領市場需求,培育提升中國石化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強化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3、一體化戰略:堅持上中下游一體化協調發展,實現整體產業鏈的優化組合;加強板塊、區域、企業之間的資源優化整合,推進煉化一體化,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
4、國際化戰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建立海外油氣投資、境內外煉化合作、國際貿易緊密結合的良性互動體系,推進海外業務快速發展,努力提高國際化經營程度。
5、產品差異化戰略:產品差異化主要是從產品質量實現差別,尋求產品的「人有我優」的特徵。努力使自己的產品區別於競爭對手產品,保持一定獨特性。
6、綠色低碳戰略:中石化圍繞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目標,在規范公司治理,調整產業結構,推行綠色低碳戰略,開發低碳能源,創新綠色技術,推清潔生產,共建生態文明等戰略。
C. 石油化工屬於戰略性新興行業嗎
不屬於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礎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體現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潮流,目前尚處於成長初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產業。
石油化工全稱「石油化學工業」,它是基礎性產業,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不會是新興的。
石油,石油是一種戰略性資源。
但是某些化工產業如 化工新材料 就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家美國的戰機、戰艦、潛艇能隱身,和表面塗層有關。
D. 中石油企業戰略是什麼
中國石油計劃分兩步實施「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能源公司」的經營目標。
第一步:「十一五」期間,堅持持續有效快速發展,集中發展核心業務,不斷拓展新興能源業務,保持公司綜合實力的國內領先地位,努力把中國石油建設成為國際能源公司。
第二步:到2020年,進一步鞏固國內領先地位,國際化經營獲得質的飛躍,世界石油公司綜合排名進一步提升,利潤增長和投資回報達到同行業國際水平;國際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成為全球石油石化產品重要的生產商和銷售商之一;綜合跨國指數大幅提升,建設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能源公司。 資源戰略
該公司以謀求油氣資源最大化、多元化和有序接替作為戰略的基點,堅持油氣並重、加強國內、擴大境外、拓展海域、增強儲備、發展替代的原則,實現油氣產量快速增長,新興能源取得突破,鞏固上游業務在國內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該公司持續發展的基礎。
市場戰略
該公司謀求持續的市場主導地位和最大效益,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和上下游一體化的優勢,鞏固成熟市場,擴大高效市場,開拓戰略市場,發展國際市場,不斷增強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
國際化戰略
按照積極穩妥、互利雙贏的原則,按照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資源、市場、技術和資本相結合的思路,以發展油氣業務為主,加大國際合作和資本運作力度,重點加強海外油氣勘探開發,謹慎、有效、適度發展中下游業務,積極推進資源進口來源多元化,擴大國際油氣貿易的規模,形成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跨國公司。
發展方向
「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仍處於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公司將實行穩健的經營策略,突出油氣核心業務,培育發展新優勢,搶占發展制高點,不斷提升公司成長性,打造綠色、國際、可持續的中國石油。
E. 現代國家石油戰略總體框架:全球化戰略,巨型公司戰略,相對壟斷戰略,石油工業生態戰略。
國家石油戰略 是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
現實是,我國的石油貯備只夠一個月,而美國是四個月,六個月;我國的陸上石油幾近枯竭,海上石油開采:難度大,技術高,我國開采技術稍顯不足;美國,本士石油不開采,留著,有足夠的戰略儲備.俄羅斯不用說了,油氣資源大國
全球化戰略,正是目前中國所缺少的,有多少人在探討全球化戰略呢,有多少人能站在全球戰略的高度看問題呢?說它 是進攻性戰略,一點不假.須知,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這個問題太大,本人這里也只能略微談談管孔之見罷了.
本人在最近看的兩本書上,得到了正確而富有啟發性的解讀,一本是王小東老師的<天命所歸是大國>,另一本是<中國不高興>,書中所言,無不讓人振奮,.想了解此類問題的朋友,同胞,當讀此書也!
F.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是什麼關系一家的嗎
中國石油的全稱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分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的全稱是:中國石油化工股分有限公司。
二者在原來石油部的時候,中國石油是生產企業,中國石化是銷售企業,所以現在中國的油田除成功油田,中原油田之外,大油田基本上都在中國石油1方,二者以黃河為界,所以在南方您看到的是石化的加油站比較多,在北方基本是中國石油的天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了與國外的石油公司,例如韓國SK等競爭,國家讓中石油中石化兩大企業在對方地盤上互建加油站,搶佔好地段,最直觀的辨別方法就是看站的顏麵包裝,再有就是看衣服,中石化是藍色的,中石油是紅色和黃色的。
G. 請問為什麼石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請全面詳細地回答,謝謝!
石油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對石油的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等各行各業,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
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H.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
I. 中石化的發展戰略是什麼
資源戰略、市場戰略、一體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差異化戰略、綠色低碳戰略
J. 整合 是什麼意思
通過整頓、協調重新組合。
讀音:[ zhěng hé ]
引證:巴金 《關於<春天裡的秋天>》:「在結婚前夕,她還冒著大雨偷偷跑到 鼓浪嶼 去找我那個朋友,表示要跟隨他流浪到天涯海角,永不分離。」
漢字筆畫:
近義詞:
一、聯合
釋義:聯系使不分散;結合。
引證:孫中山 《遺囑》:「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鬭。」
二、組合
釋義:組織成為整體。
引證:《新華文摘》1984年第2期:「他無視相沿成習的首尾相從,一以貫之的時間順序,而有意地對時間進行切割,按照人物心態的要求對時空重新進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