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底的石油為什麼那麼多
擴展閱讀
買水果怎麼寫費用報銷單 2025-07-28 11:46:33

海底的石油為什麼那麼多

發布時間: 2022-08-18 15:08:36

㈠ 海底為何會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㈡ 渤海油田傳來好消息,發現1億噸石油,為何渤海灣的儲量這么高

這個解釋起來太復雜,簡單來說就是我國的地質構造形成了渤海灣的石油儲量高的原因。眾所周知,我國地形的特點是西高而東低,這種地形的形成與億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的崛起有關,我們大家知道,目前有確切證據的青藏高原形成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當時的青藏地區出現了地殼升降,讓原本是遼闊海洋的青藏地區隆起而形成高原,原來的這片海域,可以說橫貫了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並且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由此來看,中西部就是一些大型的沉積物而形成現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而地處東部的渤海灣盆地就形成了石油與天然氣,而且在地下的縫隙中,具有一定的滲透力的石油還在不斷的朝著地勢低的渤海灣盆地滲透,因此我國的渤海灣就有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的儲量。而且渤海油田所在的渤海灣盆地,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區,大量主力油田都分布於此。目前,中國國內每年有近40%的原油產自渤海灣盆地。除了渤海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中原油田、冀東油田都位於渤海灣盆地內。盡管渤海灣盆地原油產量豐富,但在過去50餘年時間中,始終沒有大型天然氣田的發現。據了解,因為渤海灣盆地的天然氣資源,大多位於3500米深的海底,所以直接尋找天然氣儲層較困難。為此,中國海油加大了對基礎性項目研發的投入,加之油田深層鑽井技術不斷發展,最終在渤海天然氣資源的勘探上取得了突破。

㈢ 波斯灣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波斯灣石油多的原因:
1、西亞位於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根據大陸漂移學說,西亞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經過多次變化,古地中海范圍不斷縮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又使波斯灣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一淺海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片古老台地,以升降運動為主,而褶皺十分平緩。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又因為褶皺不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巨大而平緩的簡單背斜,非常有利於石油的貯存。如著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加瓦爾油田,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2、三疊紀白堊紀時期,氣候溫暖,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淺海浮游生物繁殖快,動物種類多。冰川運動期間地質災害集中,大量的動植物被掩埋於地下,長時間隔絕空氣,性質發生變化,形成石油。
3、 中東地區在世界地形較其他地區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石油容易累積於其中。

㈣ 海底石油儲量巨大是怎樣的

據地質專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蘊藏著全球3000億噸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將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占石油總產量的10%左右;1970年,產量占總產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總產量的26.74%,2000年,已超過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氣是工業化社會一刻也離不了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交通多數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和煤。20世紀以來,傳統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讓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以1950~1970年為例,短短20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氣消費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種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所佔比重達到了64%。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其比重高達75%以上,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靠進口石油來滿足本國需要。西歐各國所消費的石油96%依靠進口,開採石油量佔世界石油總量1/3的美國,也要進口40%的石油才能滿足本國石油需求量。日本進口的石油量佔世界石油耗量的17%。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能源短缺,早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因此開發海上天然氣和石油,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共同行動。190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臘海峽,用棧橋式井架,在水深僅有幾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後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前蘇聯裏海的淺灘上也先後建起了海上石油鑽井架,進行石油開采。這些石油井架都用棧橋同陸地相連。直到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據科學家研究報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陸架,石油儲量最多的首推波斯灣。其中有六個產油量超1000萬噸,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氣儲量方面,波斯灣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中國淺海大陸架面積近285萬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圍內的大陸架面積共130萬平方公里。經勘探研究表明,我國沿海主要有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淺灘、珠江口、鶯歌海、北部灣等七個含油盆地,總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千米,現已查明有17個新生代沉積為主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估計有很多的油氣資源量,大約達100億~13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是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後備基地。

20世紀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氣的國家僅六個,而現在已達100多個。海上油氣鑽井數,1961年為726口,而到1995年達2663口,其中美國海上油氣鑽井數最多。海洋石油的產量,1950年僅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60年為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0%;1995年為9.65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08%。海洋天然氣的發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產量為2903.11億立方米,1995年為4421.00億立方米。

從1980年開始中法、中日先後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進行聯合勘探開發。1981年在中日合作區打了第一口預深井,日產原油近1000噸,天然氣約60萬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產原油270噸,天然氣3.3萬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產原油390噸,天然氣7萬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鑽探,通常採用固定式或活動式平台進行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水深作業。固定式平台既可用於鑽探,也可用於石油生產。活動式鑽井裝置具有既保證鑽井時的平穩性,又有易於活動和適應多種水深的特點。

採油是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後一道工序。固定式生產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採油平台,它有鋼管架樁基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張力腿平台、綳繩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資量非常巨大,必須要有大面積的採油要求條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產系統有半潛式和油輪式兩種,半潛式適用於900~1500米的深海區或邊際小油田開採油氣。油輪式的最大作業水深可達1800米。有的國家採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廢料等建造人造島來進行石油開采。

㈤ 海底為什麼會有石油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淺海地區,有充足的陽光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量的海洋生物就聚集到這里生活。它們死亡以後,殘渣沉積於海底。另外,流入淺海區的河水也帶來了大量淡水生物的遺體,長年沉積於此。久而久之,沉積在海底的生物,在多

㈥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

㈦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是由早期海底的動物生物屍體經過漫長的沉積演化而來的,因為人類有上萬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和生物的屍體不斷累積,產生的石油也不斷累積,所以現在地球上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錘煉才能為人類所用,表面上看起來地球上石油很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石油的需求也不斷攀升,只有珍惜能源才能讓人類文明生生不息。

㈧ 為什麼在海底也會有石油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
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
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㈨ 石油在陸地上有,為什麼海裡面比陸地上的石油還多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了5000年,但是真正發展起來的只有200多年的時間,人類文明的真正起飛於18世紀60年代的一場工業革命,這場工業革命最大的標志就是大量的機器代替了人工,讓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得益於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類文明發展速度迅速提速,人類用短短200多年的時間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就超過了過去5000年文明總和,人類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首先離不開人類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其次是有像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科學家的指引道路,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球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為機器的持續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機器的持續正常的運轉最終保證了人類文明高速持續地發展,所以人類文明成就離不開地球上的礦產資源。

石油開采

不管石油是哪種形式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都非常不簡單,畢竟人類無法製造出石油,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有人擔心石油資源很快會枯竭,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地球上的石油儲量遠比想像的要豐富的多,既然地球石油那麼豐富,為什麼卻總是傳出地球的石油資源在50-100年內就用完呢?其實這是一場「石油騙局」,所謂石油在50-100年內用完是指可以賺取利潤的部分石油儲量在50-100年內開采完,而沒有利潤的部分石油儲量可以支撐人類用很久,有科學家甚至斷言,即使人類滅亡了,地球上的石油都不會用完,因為石油儲量很豐富,而且是可再生的,只不過再生的時間要久一點。

石油污染

雖然地球上的石油資源理論上用不完,但是由於使用石油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開發新能源取代石油勢在必行,只有環境改善了,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