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對農葯有什麼影響

石油對農葯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8-17 02:20:00

❶ 石油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多大的重要作用

石油能夠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我們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從而進入到了現代社會,因為工業革命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在第二次的工業革命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石油,可以說是石油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那麼石油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石油在當今社會當中具有什麼重要作用?

其實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多多的關照一下環境問題,因為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我們不對他們進行保護那麼我們的生存根本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問題,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做到真正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學會綠色的發展,地球這個大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去維護他們的原有的面貌,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

❷ 化學品,油品會產生哪些環境影響

隨著工農業迅猛發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隨處可見,而給人類造成的災害要屬有毒有害化學品為最重。化學品侵入環境的途徑幾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徑可大至分為四種,
(1)人為施用直接進入環境;
(2)在生產、加工、儲存過程中,作為化學污染物以廢水、廢氣和廢渣等形式排放進入環境;
(3)在生產、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由於著火、爆炸、泄漏等突發性化學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學品外泄進入環境;
(4)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燒過程中以及家庭裝飾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後作為廢棄物進入環境。
進入環境的有害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或潛在危險。
僅舉農葯這一有害化學品為例,隨著農葯科技和農業的迅速發展,農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從不使用農葯的自然農業發展到使用農葯的現代農業,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緊張的大國,農葯在解決農作物的自然災害,促進糧食增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庸諱言,由於農葯是一類有毒化學物質,而且是人為主動投加到環境當中,長期大量使用,對環境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必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這就給人們提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在充分肯定農葯的有利作用的同時,需要充分認識農葯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
農葯的污染及其產生的危害後果是嚴重的,尤其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的污染,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與破壞,特別是地下水污染問題已引起廣泛重視;農葯污染的生態效應十分深遠,尤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農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尤其對三致作用和對生殖性能的影響等。農葯環境造成的損失是多方面的,據有關學者研究指出,我國僅由農葯的使用,對環境和社會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11.23億美元之多。
此外,農葯污染水體還對魚類和野生動物造成威脅,特別是那些具有難於生物降解和高蓄積性的農葯的污染危害更為嚴重。
聯合國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最近提出DDT、艾氏劑、狄氏劑、異狄氏劑、氯丹、六氯苯、滅蟻靈、毒殺芬九種農葯和多氯聯苯、二惡英和苯並呋喃三種工業化學品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們在環境中化學性質穩定,容易蓄積在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體內,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其中有些物質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性,對人類和環境構成更大的威脅。
同時工業廢水也是對環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譬如工業廢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質嚴重污染了全國主要江河湖泊,使水質惡化,特別是淮河、海河、遼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簡稱"三河三湖")水污染問題更為突出,給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996年對全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50個重點河段的監測評價結果表明,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第Ⅰ類和Ⅱ類標准(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僅佔了32.2%,符合第Ⅲ類標準的佔21.9%,而符合第Ⅳ、Ⅴ類標准(適用於一般工農業用水和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的佔31.9%。
工業廢水中排放的氰化物對魚類危害更甚,當水中氰化物濃度達到0.5mg/L時,在兩小時內魚類會死亡20%,一天內全部死亡,含苯酚廢水可抑制水中細菌、藻類和軟體動物生長。用含酚廢水灌溉農田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破壞農作物生長素的形成,造成減產。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進入水體後會使封閉性湖泊、海灣形成富營養化,造成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水體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威脅魚類生存、水質發臭出現"赤潮", 有的河流已魚蝦絕跡。化學廢棄物的不適當處置,會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脅人體健康和人類生存。目前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萬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約500萬人,占死亡總人數的1/10。我國每年癌症新發病人有150萬人,死亡110萬人,而造成人類癌症的原因10%~15%與化學因素有關。
再則冷凍與空調設備釋放出的氯氟烴氣體造成大氣平流層的臭氧層破壞,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線輻照增強,使人群皮膚癌發病率上升。燃煤發電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導致河流湖泊酸化,影響魚類繁殖甚至種群消失。土壤酸度增高可使細菌種類減少,肥力減退,影響作物生長。酸雨還使土壤中錳、銅、鉛、鎘和鋅等重金屬轉化為可溶性化合物,轉移進入江河湖泊引起水質污染。
近幾十年來,全世界已發生過60多起嚴重化學品環境污染事件。公害病患者有40萬~50萬人,死亡10多萬人。1952年12月5日~1日,由於燃煤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發生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中一周內死亡了4000多人。1953年至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灣由於石油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致使當地居民食用水俁灣的魚類時造成甲基汞中毒,有110多人中毒,死亡50多人。1961年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和1979年我國台灣宇城都發生過由於食用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的中毒事件,共有1000多人發生中毒。患者出現眼瞼腫脹、指甲和黏膜色素沉著、皮膚發黑和痤瘡樣疹、惡心、嘔吐和水腫等症狀。中毒後生育的孩子都出現牙齒變形、智力發育不全和行為異常。
近年來,我國有害化學品重大污染事故也時有發生。據浙江省統計,1915年至1919年五年中,全省共發生重大環境事故140起,其中有毒化學品相關事故133起,佔95%。
此外,我國有害化學品的公路、水路運輸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由於翻車、翻船,致使化學物質外泄污染環境和造成人身傷亡的占事故總數的1/3左右。
有害化學物質的排放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據統計,1994年全國化工系統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分別在全國排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全國每年隨化工"三廢"排放到環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僅化工廢水中氰化物、砷、汞、鉛和揮發酚1994年達24274噸,對我國江、河、湖泊水體造成極大危害。
有害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是我國環境保護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

油品質量與機動車排放性能密切相關,燃油中的硫、錳、銅等元素和烯烴、芳烴、醇類等物質的含量對排放性能都有重要影響。燃油中的硫在燃燒過程中生成二氧化硫,會導致排氣凈化裝置性能下降、使用壽命縮短、污染物排放上升,二氧化硫也會進一步反應生成三氧化硫或硫酸,造成顆粒物排放增長。錳元素燃燒產生的二氧化錳覆蓋在凈化催化劑的表面上,會降低凈化裝置性能,使排放污染升高。銅元素可提高燃油中烯烴的氧化速度,能生成大量的膠質,燃油燃燒過程中形成沉積物,使燃燒質量下降,污染物排放增加。烯烴含量高的燃油熱安定性差,易在發動機內產生沉積物,導致發動機工作異常,使發動機排放惡化。芳烴含量較高時不但導致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增長,還容易產生硝基多環芳烴等具有致癌效應的污染物,加大機動車排放危害。乙醇和甲醇等容易造成發動機沉積物增長,導致排放加重,且燃燒中產生醛、酮類等高毒性污染物,增加汽車排氣污染的危害性。

❸ 石油對人類有哪些作用與貢獻

石油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對石油的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等各行各業,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

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❹ 石油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我也是拷貝的答案
首先解決石油能幹什麼:
石油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石油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對石油的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等各行各業,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

石油的重要性
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影響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
石油的價格為何會波動?這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石油供需是決定價格波動的基本因素。從供應看,二戰前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其中美國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2/3,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中心,號稱「石油帝國」。但60年代後,美國調整政策,變石油輸出為石油進口,而中東地區的沙特、科威特等新興產油國的地位日益上升。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在地理上可分為六組,即「一大五小」:(1)中東地區佔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55%,主要供應歐、美及亞太地區;(2)北非(主要包括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突尼西亞)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運往歐洲;(3)非洲幾內亞灣東岸(以奈及利亞為主)佔世界的7%,多輸往西歐、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為主)佔世界的10%,主要供應北美;(5)俄羅斯佔世界的9%,大部分運往歐洲;(6)遠東(以印尼為主,還包括中國、汶萊和馬來西亞),佔世界的5%,主要供應日本。近年來,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受到局部戰爭影響常有波動,但因其他產油國尤其是俄羅斯石油產量的穩定增長,總體上石油供應處於相對穩定之中。從需求看,隨著新經濟的萌芽,當今世界經濟結構已發生重大轉型,原先工業時代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已逐漸被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所替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而且技術進步使得能源使用效率顯著提高,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能耗水平比上世紀70年代減少了40%,發展中國家也隨著工業水平升級而使能耗大大降低,這就使各國經濟對石油的需求相對下降。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2003年度世界石油需求量為每天7860萬桶,供應量為每天7930萬桶;2004年第2季度,需求量為每天8110萬桶,供應量為每天8230萬桶。目前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的供需總體處於平衡狀態,油價應保持穩定,但由於受突發事件如海灣戰爭、委內瑞拉兩次政治危機、中東局部武裝沖突的影響,油價也會短期性上漲。
第二,不可忽視國際組織在調節石油價格方面的作用。為消除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消極影響,1960年9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以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歐佩克成員國出口的石油佔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0%,對國際石油市場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歐佩克大幅增加石油產量,以彌補伊拉克遭經濟制裁後石油市場上出現的每天300萬桶的缺口。但因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只佔世界60%,其控制國際石油市場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近年來非歐佩克國家在石油市場上所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別是以俄羅斯及西非國家為首的非歐佩克成員國近年來石油供應量不斷增長,抵消了歐佩克組織成員國的部分石油波動,從而削弱了歐佩克組織維持高價位的努力,成為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不可忽視的聲音。

石油危機與中國

上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的油龍滾滾噴出,使中國脫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隨後十幾年,一批新油田相繼投入開發,徹底改變了中國「貧油」的局面,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八位。但近10年來我國不得不面臨這樣的現實:中國石油資源盡管豐富,但經過數十年的掠奪性開采,國內的許多大型油田都已不同程度地進入衰竭期,同時經濟高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石油消費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1993年中國就成了石油產品凈進口國。據估計,我國石油到2010年供需缺口將達到1.3億噸,到2020年供需缺口將達到2.2億噸,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6.6%上升為2003年的36%,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至50%和60%。數字如此驚人,讓人們不禁為我國的石油安全而擔心,一旦發生「石油危機」,中國如何應對?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專家建議,已採取多方面措施確保國家石油安全: (1)加大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保證我國擁有一定的石油自給能力,降低進口石油的價格風險。雖然中國剩餘的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非常有限,但未來勘探開發的潛力還很大。中國目前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率為40%,屬勘探的中期階段;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率為20%,屬勘探的早期階段,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加大勘探力度、科技創新、提高採收率等手段,中國石油資源的勘探潛力還有很大的挖掘餘地;(2)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在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加快建立可靠的、低成本的進口原油保障體系,必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過去我國對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使得我國在應對目前國際油價的異常高漲時十分被動。2001年3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就已經明確寫入了「十五」計劃中,並公開向全世界發表。現已有4個石油儲備基地正在開工建設之中;(3)搞好石油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發展石油替代產品。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國家提倡石油主要用於交通運輸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其他產業上努力以石油焦、煤、天然氣作為替代能源。現在,我國已研製出汽車用燃料乙醇,可作為石油車用燃料的補充,未來還會有更多新型、經濟、環保能源可完全或部分地替代石油,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度。

❺ 煙霧劑中的柴油成分對農葯有影響嗎經煙霧機噴出來後對果樹的葉子和果實有多少影響

柴油屬於不飽和烴,普通柴油用來噴霧很容易造成葯害,為此,現在農業部出了公告,禁止農葯產品添加普通柴油、機油,使用特定的符合公告的指標的礦物油,詳見農業部公告1133號。綜上使用柴油對作物有風險,請慎用。

❻ 石油化工和農業的聯系大嗎

石油化工和農業的聯系很大,沒有石油化工,就沒有現代農業。首先是莊稼施用的化肥,就是石油化工的產品。第二是除草劑和農葯,也是以石油化工為原料的產品。第三是農業現在離不開的塑料薄膜是石油化工產品。

❼ 石油的好處和壞處

1、石油的好處

石油是液態的,容易保存,缺點是不容易輸送,而且石油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做燃料也可以做化工產品。

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因此它也被稱為「黑色金子」。

2、石油的壞處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

(7)石油對農葯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1、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氫兩種元素,總含量平均為97%~98%,成分是多種有機物。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液體,利用石油可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油和各種機器所需要的潤滑油。

2、石油可製造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以及農葯、化肥、炸葯、醫葯、染料、油漆、合成洗滌劑等產品,石油產品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❽ 如何防止石油化工對土壤的污染

石油化工對土壤的污染主要體現在石油等化工原料直接接觸土壤地表,所以環評上要求的是要硬化圍堰區域,設置圍堰。圍堰的體積要大於等於儲罐的容積才可以。另外,有的罐是雙層的罐,內層破裂不至於造成泄露。通過這些手段可以防止石油化工對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