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的石油主要分布在那裡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主要包括: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吉林油田、華北油田、大港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四川油田等。
(1)中國石油有多少礦井擴展閱讀
石油的分布:
石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
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中東,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
㈡ 中國石油儲量是什麼
中國石油儲量是37億噸。根據最新的《2017年BP世界能源年鑒》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剩餘的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這其中未包括頁岩油)為257億桶,即37億噸,在全球排名第13位。
石油量:
石油為不可再生資源,即用一點少一點。基於此,很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很大的挑戰。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大宗商品時刻左右著世界地緣政治與經濟;石油也是當今世界一些地區沖突和戰亂的根源,特別是在中東地區。
石油常用「桶」作為計量單位,一桶=42加侖=158.98升。但是由於世界各地出產的原油密度不同,所以1桶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1噸石油大約有7桶,而密度小的原油則有7.1桶到7.3桶不等。
㈢ 中國有哪幾大油田
中國有五大油田:
1、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上,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十大油田之一。1959年9月26日,肇州大同鎮附近的松基3號井喜噴工業油流。當時正值國慶十周年之際,故命名大慶油田。現已在油田探明25個油區,其中開采了14個。1990年大慶原油產量5 564萬噸,居世界第五位,占我國原油總產量的40%。大慶油田的開發,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勝利油田位於山東省黃河入海處,以東營為中心,從利津、博興直到海邊。1962年9月23日,東營地區營2井獲得日產555噸高產油流,故油田初名「九二三廠」。勝利油田的產量在1987年突破3 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
3、遼河油田地處遼河下游,位於沈陽、營口和錦州之間。遼河油田的油、氣儲量豐富,油質好、含硫低、輕質油成分高。到1988年,年產量達1260萬噸,是我國第三大油田。
4、中原油田在河南濮陽、新鄉、安陽、開封,以及山東荷澤、聊城等地區之間。1975年,河南濮參一井首先噴出工業油流,故初名濮陽油田,1993年原油產量達700萬噸。這個油田的特點是天然氣豐富,將成為我國東部的天然氣石油化工基地。
5、華北油田位於冀中平原上,河北省任丘地區。1975年7月,任丘西南的任4井第一次在古老的碳酸岩地層中噴出高產油流。從此,我國第一個古潛山油田被發現。1979年,油田產量達1733萬噸,占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近1/5。這些年來產量逐年下降,1991年的產量為500多萬噸。
㈣ 我國有哪些油田
我國石油資源的特點是:石油儲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佔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石油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公里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佔全國的73%。
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國石油資源的主要集中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總量的81.13%。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主要的石油產地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四川油田、華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長慶油田、江漢油田、江蘇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門油田等石油油田。
1.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由於,油田把新的工藝和技術運用到了採油中,目前該油田每年的原油產量仍然在5000萬噸以上。
2.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原油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
3.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是我國第三大平原,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32縣,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
4.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油田就在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其中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四川油田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目前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6.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㈤ 國內煤層氣勘探開發進展
一、國內煤層氣井下抽采利用情況
(一)中國煤層氣井下抽采現狀
中國煤層氣資源潛力巨大,新一輪評價埋深2000m以淺的資源總量達36.8×1012m3,約佔世界煤層氣總資源量的13%。煤層氣熱值一般在33.44kJ/m3左右,中國每年排放的煤層氣近200×108m3,相當於燒掉6000×104t標准煤。
根據資料統計,2006年,國有重點煤礦中,有高瓦斯礦井158處、煤與瓦斯突出礦井156處,高瓦斯、突出礦井數量約佔49.8%,煤炭產量約佔42.0%;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重慶、貴州、江西、湖南及河南等省市。
(二)中國主要礦井瓦斯抽采量
中國開始進行井下瓦斯抽採的試驗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當時僅有撫順、陽泉、天府和北票等6個礦井抽采瓦斯,年抽采量約60×106m3;60年代又有中梁山、焦作、淮南、松藻、峰峰等局的20 多個礦井先後開展了抽采瓦斯工作,年抽采量為16×107m3;70年代抽采礦井猛增到83 個,抽采量達24×107m3;80年代抽采礦井達到111個,抽采量達到38×107m3。
最近幾年,中國煤礦區瓦斯抽采非常活躍。2009年全國產煤30×108t,635處礦井中高瓦斯礦佔24.6%,全年瓦斯安全死亡約2631人(百萬噸死亡人數是美國的近19倍),年向大氣釋放煤層氣約200×108m3,264處瓦斯抽放點,全年煤礦瓦斯井下抽采量為61.7×108m3,利用17.7×108m3,利用率28.7%。
(三)中國主要礦井瓦斯抽采率
陽泉、晉城、淮南、盤江、松藻、水城、撫順、淮北、鐵法、平頂山、鶴壁、焦作、鶴崗、峰峰、中梁山、天府、芙蓉、南桐、六枝等礦區是中國目前的主要抽采瓦斯礦區,各主要礦區抽采總量達到18.25×108m3,礦區平均抽采率為40.08%。其中,陽泉、晉城、淮南、盤江、松藻、水城、撫順7個礦區的瓦斯抽采量最多,年瓦斯抽采量均超過了1×108m3。
除抽采量外,抽采率也是衡量礦井瓦斯抽采工作優劣的主要指標。在全國抽采礦井中,對18個主要礦區中112對礦井的抽采率進行了統計分析。
按照抽采率大小,中國主要瓦斯抽采礦區可以劃分為3類:I類礦區:瓦斯抽采率>40%,抽采效果好;II類礦區:瓦斯抽采率25%~40%,抽采效果一般;III類礦區:瓦斯抽采率<25%,抽采效果差。
中國主要瓦斯抽采礦區的總體瓦斯抽采效果不好,平均抽采率30%。I類礦區只有6個,僅佔主要瓦斯抽采礦區數的33%,平均抽采率59.3%;瓦斯抽采效果一般的II類礦區也只有4個,佔主要瓦斯抽采礦區數的22%,平均抽采率33.5%;瓦斯抽采效果差的III類礦區則多達8個,佔主要瓦斯抽采礦區數高達45%,平均抽采率僅為17.8%。如果考慮所有抽采瓦斯礦井,抽采率低於25% 的礦井比例會更多。井下混合瓦斯每年的總釋放量達200m3/a,這樣估算,中國瓦斯抽采率僅12%左右。大量寶貴的資源泄漏到大氣之中,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二、國內煤層氣地面勘探開發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鑽煤層氣井超過4000口,日產氣量266×104m3。全國已建成年產能25.0×108m3:其中中石油公司建成6.0×108m3,中聯煤層氣公司建成3.0×108m3,晉煤集團建成5.5×108m3,其他10.5×108m3,年產氣量10.15×108m3(據國家能源局)。基本情況如表2-3所示。
表2-3 截至2009年底國內主要公司煤層氣勘探開發現狀表
初步掌握了一套適合中國煤層氣井常規工程施工技術及工藝流程,同時編制了近30項工程技術標准或規程規范,良好地控制了工程質量。
對全國范圍內的煤層氣資源、分布及儲層參數條件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對有利地區進行了初步篩選,先後分別在山西沁水,河東,寧武,大寧—吉縣,兩淮,貴州,六盤水,陝西韓城,雲南恩洪—老廠,遼寧沈北,江西萍樂豐城,湖南冷水江等幾十個區塊進行了鑽探或井組試采試驗,其中沁水南部和阜新地區大部分單井日產氣1800~3500m3,供氣比較穩定。
沁水盆地已成為煤層氣開發熱點,截至2009年底,沁水盆地累計鑽井超過3000口,探明地質儲量1596.35×108m3(中石油844.04×108m3,佔52.9%),日產量達到248×104m3。中石油30×108m3/a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已具雛形,一期工程已建成10×108m3/a處理能力,並於2009年9月15日投產,目前每天向西氣東輸管線供氣超過100×104m3。晉煤集團煤層氣抽采能力達到了11×108m3,其中井下抽采5×108m3,地面抽采6×108m3。日銷售能力達到160×104m3。中聯煤層氣公司:完成國家示範工程潘河項目建設,形成2×108m3產量。2009年12月21日與華北油田的煤層氣輸氣管道成功對接,日供氣量可達10×104m3。亞美大陸煤層氣公司在大寧礦區形成約1×108m3/a產能。
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勘探開發穩步推進。中國石油在陝西韓城,山西大寧—吉縣、三交區塊已完成鑽井289口(探井63口,生產井226口),二維地震1260km。2009年提交基本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1145×108m3。
三、國內煤層氣勘探開發發展歷程
近年來,中國煤層氣地面開發和井下抽采日益活躍,煤層氣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中國的煤層氣井下抽采始於20世紀50年代,主要是井下瓦斯抽采,起步早,但進展緩慢,最近幾年,中國煤礦區瓦斯抽采非常活躍,2009年全國煤礦瓦斯井下抽采量達61.7×108m3,較2006年翻了一番,利用17.7×108m3,利用率28.7%。截至2009年底,煤礦安全死亡2631人(因瓦斯事故死亡750人),百萬噸死亡率0.987,首次降至1以下。
中國煤層氣地面勘探開發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近幾年發展較快,已初步准備了可供開發的煤層氣資源,初步形成了煤層氣開發工藝技術,多個區塊已取得較好的產氣開發效果,並實現了小規模商業化生產。
煤層氣地面開發主要集中在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以及阜新盆地的劉家區塊,截至2009年底,沁水盆地南部沁水氣田鑽井超過3000餘口,年產氣9.7×108m3;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共鑽煤層氣井430餘口,年產氣超過1500×104m3,阜新盆地劉家區塊共鑽煤層氣井70餘口,年產氣超過3000×104m3。
在國家戰略選區和煤層氣示範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近年中國煤層氣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為代表的煤層氣開發技術逐步成熟,煤層氣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同時,國家適時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煤層氣產業的發展,中國煤層氣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㈥ 中國石油儲量多少億噸
中國的石油儲量60億噸,在世界排名第八位。前七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朗、伊拉克、加拿大、阿聯酋。中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石油是一種戰略儲備物資,而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
㈦ 都說中東國家石油儲量很多,那麼中國石油儲量有多少呢
我們經常聽說中東地區的國家石油儲量很多,而且很多中東國家都是靠石油來發展經濟的,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中東地區沒有發現石油的話,那麼它們那裡的經濟和發展其實也是相對比較落後的,但石油資源對於現在的國家乃至於地球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離不開石油,工業需要石油、製造業需要石油、汽車飛機也需要石油,所以全世界都在努力尋找更多的石油。在世界各國石油儲量的排名中,中東國家應該算是最多的了,對此小夥伴們肯定會好奇,世界各國的石油儲量有多少?中國能排第幾呢?看完漲知識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以著名的大慶油田為例,大慶油田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油田,1975-2002年大慶油田實現連續27年產油量達到5000萬噸,而後連續12年產油量降到4000萬噸,如今大慶油田產油量在3000萬噸左右,從這些數據我們能看出,大慶油田的產量正在逐漸減少,最後校長認為,中國的石油儲量較為稀少,所以國內大多採用進口的方式來使用和儲存石油。
㈧ 關於中國資源問題的論述
從我國自身的能源礦產資源來看,煤炭資源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石油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起步相對較晚的天然氣資源則給我國能源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能源問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消費總量約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9.7億噸標准煤,較之上年大幅度增長,增幅為15.2%,其中煤炭消費量18.7億噸,增長14.4%;原油2.9億噸,增長16.8%;天然氣415億立方米,增長18.5%。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尚不及美國的10%。但如果按照如此快速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下去,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將會愈發清晰:能源問題將會嚴重遏制我國的經濟發展。
煤炭資源:能源老大地位不容置疑
煤炭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能源,不論是在能源的生產還是消費領域,煤炭始終占據70%以上的比重。根據有關權威部門論證,最近幾年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比重為65%左右,即使是到了本世紀中葉,這一比例仍舊會達到50%以上。可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都是我們經濟發展所依靠的基礎能源,煤炭工業會越來越顯現出無以替代的戰略地位。
我國煤炭產量受總體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調控影響頗大。在上世紀末的幾年裡,我國煤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經營秩序混亂,企業經濟效益下降,行業整體虧損,這使得1999年底,全國累積關閉礦井3.1萬多處,壓產2.53億噸,當年我國煤炭產量降至10.5億噸,煤炭工業一度陷入困境。而自2003年以來,我國煤炭經濟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可喜局面,2003年至2004年,我國煤炭產量分別達到16.7億噸和19.56億噸。
煤炭的重要性也是由我國能源礦產資源的天然儲量所決定的。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煤炭資源豐富,而石油、天然氣相對貧乏。最新資料表明,我國煤炭探明儲量為1145億噸,儲采比(現在發現的儲量與目前年產量相比)為93,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按同等發熱量計算,相當於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總和的17倍,足可見煤炭資源在我國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煤炭還具有煤類齊全,品質優良的特點。煤炭種類從褐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其中褐煤占保有儲量的12.69%;低變質煙煤占保有儲量的42.46%,是燃料、動力用煤和生產煤氣的優質原料。煤質總體上講較為優良,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總量的半數以上,且煤炭儲量中以中高熱值和高熱值煤為主,低熱值和中低熱值煤則很少。
但是,我國煤炭資源的地域分布卻極其不均衡。在昆侖-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探明保有煤炭儲量佔全國煤炭儲量的90%以上,其中山西、內蒙古、陝西、貴州、雲南、安徽六省(區)儲量占儲量總數的77.6%,而京、津、冀、遼、魯、蘇、滬、浙、閩、粵等14個東南沿海城市的儲量,僅佔全國煤炭保有資源量的5%左右。從而我國煤炭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總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富南貧。這恰與我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呈逆向分布,煤炭基地遠離煤炭消費市場,促使我國形成了西煤東調、北煤南運的煤炭消費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煤炭價格水平,使煤炭行業一直處於微利和虧損的邊緣,其中自建國以來有25年全行業虧損。據統計,1985年-2003年,僅補貼煤礦虧損一項中央財政就動用了512億元資金,使得國家負擔沉重。較低的煤炭價格,也導致煤炭行業競爭力下降,煤炭企業很難積累起建設及開采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家的財政補貼,企業缺少了應有的活力。
國家曾實行的低煤價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用煤企業節約了成本,使企業在能源成本上降到最低,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不節約使用煤炭資源的態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利用率很低,浪費情況十分驚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電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業對煤炭的旺盛需求(2004年四大工業耗煤量分別占我國煤炭產量的32.2%、10.1%、9.2%和4.6%),有力拉動了我國國內煤炭價格的上漲。2001年,我國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商品煤綜合售價為150.59元/噸,以後幾年持續上漲,到去年為止,售價已經達到206.54元/噸,上漲37%以上。
煤炭價格的上漲無疑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多好處。煤炭價格回歸於煤炭資源的本身價值,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激活煤炭企業經營活力使企業走入良性發展軌道、改善煤礦安全條件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都十分有利。
由於煤炭資源內需的增加和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加劇,我國煤炭凈出口量今年會有所減少,但價格隨著國際煤炭價格的上漲而有所上揚。我國煤炭出口量占煤炭生產總量的5%左右,主要出口市場有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印度、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雖然我國煤炭行業這幾年總體形勢看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煤炭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某些條件的制約。首先,我國煤礦高沼氣井和瓦斯突出礦井很多,而且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這類礦井的比例還可能進一步加大。還有礦井高水壓、高地溫、高地壓的問題也日漸增多,這些都會給我國礦井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煤炭的開采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但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卻也與煤炭資源的西多東少、北豐南貧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所以中西部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的將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嚴峻問題,且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中西部礦區的缺水問題將日趨嚴重。
石油資源:國內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
2002年,我國原油消費量達到2.457億噸,排名一躍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消費量更是接近3億噸。建國以來,我們的石油工業曾有著讓人自豪的光榮歷史,經過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如今,經濟的發展又使我們遇到了十分迫切的問題,對石油進口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以及對國際石油供應的擔心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如何能夠保證石油的供給則需要我們加以特別的關注。
我國自己的石油生產這幾年增長緩慢。資料顯示,自95年以來,我國國內石油生產年均增長僅為1.7%左右,而與此同時,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長則達6%。可見,我國石油產量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石油需求的增長要求,石油供給的缺口很大。
目前,我國的石油生產呈現東部油田減產、西部油田發展緩慢、海洋石油產量不高的總體狀況。以2004年上半年為例,我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原油產量下降了3.5個百分點,作為第三大油田的遼河油田也減產2.5%,而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雖在增產,但也僅僅增產了0.2%,東部油田的穩產越來越難。同時,海洋和西部的部分油田產量也有所下滑,致使去年上半年我國原油產量增幅下降。近年來,我國石油新建的生產能力難以彌補老油田的產量遞減,「挖潛增效」早已成為老油田的生產口號。
據《中國油氣礦源勘查前景展望》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150億噸左右,僅佔世界最終可採石油資源的4.8%,人均擁有石油可采資源總量和人均產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而且我國石油資源的賦存條件較差。陸上約有36%的石油資源分布在高原、黃土塬、沙漠、山地、沼澤和灘海等非常惡劣的環境中,還有56%的石油資源量埋藏在2000~3500米之間,此外西部石油資源埋深則以大於3500米 的為主。就油質來說,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的16%以上都是非常規的重稠油,海上石油中的重稠油比例也很大。而待探明的可采資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且質量更差的難以動用的石油資源。所以石油的賦存特點就決定了我國大部分石油的勘探開采成本普遍較高,優勢並不明顯。
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2003年的36%上升到了2004年的44%。這個數字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別是25%和28%,增長速度很快。2004年進口石油已達到1億噸以上,而在1999年僅為4000萬噸。所以國際上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國帶來的沖擊很大,目前我國日需石油約630萬桶,其中有200多萬桶依賴於國際市場。也就是說,如果石油價格維持在5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那麼相比於兩年前的35美元/桶價格來說,我國每天要多付出大概3000萬美元。
較多的依賴進口使我國石油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因為我國進口的石油有一半左右來自中東,而美國通過控股或參股的方式對這些地區加以控制,有時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以達到控制中國油氣供應的中亞源頭的目的。此外,我國進口石油的海上運輸同樣受制於人,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的油運業務大部分是由外國航運公司所承運,因此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風險,我國石油能源的供給將會變得非常被動。
㈨ 中國的石油探明儲量是多少
國石油資源量為800億噸左右,得到證實的儲量極為有限。截至2004年底,探明原油儲量40億噸 據世界石油大會估計,中國常規可採石油總資源114.9億噸,居世界第9位
美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大約為220億桶,居世界第12位。然而,美國石油產量卻呈連年減少趨勢。除一些客觀原因外,美國刻意保護本國石油資源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從產量來看,1973年美國平均原油日產量高達920多萬桶,而去年的原油日產量平均不到574萬桶,比30年前減少了近38%。從消費量來看,1973年美國的石油產品消費量為日均1730萬桶左右,而去年的消費量則高達2004萬桶,比30年前增加了274萬桶,增幅高達16%。在石油消費量增加的同時,國內產量卻在下降,美國刻意保護本國石油資源的戰略顯而易見。
根據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的數據,目前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約為1.032萬億桶,其中中東地區佔了全部儲量的2/3。原油探明儲量最多的五個國家都在中東地區,居首位的是沙烏地阿拉伯,其探明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4以上,其次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10.9%、9.48%、9.35%和8.69%。
石油產量居全球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1.63%)、沙特(11.33%)、俄羅斯(9.46%)、伊朗(4.95%)和墨西哥(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