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沒有石油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擴展閱讀
補牙齒的費用材料有哪些 2025-05-15 20:35:37

沒有石油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11 03:42:00

『壹』 如果石油枯竭了對地球本身有什麼影響

事實上,無論人類怎麼作,對地球本身的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地球歷史上經歷了那麼多氣候劇變,變遷的只是地球上的生物,而地球本身仍然堅固如初。同樣,石油枯竭對地球本身幾乎沒什麼影響,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1、從目前主要油田所處的地層深度看,石油存在於地下幾百米到幾千米,極少有能夠超過萬米的油藏。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是17000米,所以石油不會超出地殼的范圍。而地球半徑約6371km,所以地殼對於地球來說僅僅相當於一個雞蛋殼,甚至更薄。目前人類再怎麼折騰也僅僅能影響這個「雞蛋殼」。
2、2016年剩餘已探明石油儲量2000多億噸,當年全球石油產量接近39.2億噸,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驚人。如果與每年世界抽取的地下水相比,就不算多了。世界每年可更新的地下水資源超過2.5萬億噸。比如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每年開采底下紅色超過1000億噸。所以石油開采對地球本身流體系統的影響也很小。3、油田開發過程中是一個保持地層壓力開採的過程,不會讓地下壓力衰竭。水力壓裂會不會對地下有影響,確實會產生影響,但人們擔心更多的影響是地下水位,也不會造成地下坍塌。
所以石油枯竭了,地球不會玩完,但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

『貳』 假如沒有了石油,世界將會怎樣

人類退回刀耕火種
幾十年後,新聞報道的主題將是某某國家發現某種能源。人們的活動半徑將越來越小,到那時候一輛大奔也就是賣個廢銅爛鐵價而已,自行車、帆船、馬車、毛驢將重新登上歷史舞台。
假如沒有了石油,車主們都變成了駱駝祥子——人拉著車跑。就算有飛機也變成燒劈柴的了。
石油用光那天,99%的交通工具罷工,全球所有大城市陷入癱瘓;滯留在他鄉或是國外的人永遠回不了家鄉。
那時候車就賣不動了,正好買輛垂涎已久的BMW7放在客廳當裝飾。
車到山前必有路
早年沙特石油部長曾說過一句名言:石器時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石油時代也如此。
用完了還有新能源。古代的人還擔心柴燒完了怎麼辦呢,但結果呢?大量柴的替代品不都出來了嘛。說不定隨著科技發展,在未來石油也許不值錢了,沒有用了。
其實按照經濟學家的理論,世界上的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因為當石油用到最後100桶的時候,價格會比黃金還貴,估計都沒人用了,買的人都是拿來做全球最頂級的香水——石油香水的。
好的影響也是有的,比如空氣污染指數持續下降,二氧化碳排放也達到了數百年來的最低點;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驟減。
誰說石油快用完了?渤海灣不是剛發現了10億噸的大油田嗎?又可以讓中國人多用N年石油!都說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還有多少多少年就用完,其實石油有很多,就是人們發現不了那麼多。

『叄』 人類沒有石油,世界將會怎樣

「石油將在60年內被開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預期」......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在一次次如同「狼來了」的警告和預言失效後,人們漸漸放鬆了對石油危機的緊張和擔憂。不過石油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它的各種衍生產品早已深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沒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來,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不必擔心汽車「趴窩」
對石油資源枯竭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1949年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波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論,認為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峰,此後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羅馬俱樂部」1972年的報告《增長的極限》預言世界石油在20世紀末將會用光,隨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更加深了這種擔憂,各國紛紛尋找石油的替代產品。
提起石油危機,人們首先想起的是燃料問題。石油時代和煤炭時代的交接標志就是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如果將來沒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車、飛機和輪船都要停航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他們只需要換一種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戰期間,德國就已大規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氣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現有的工藝要求和成本相對較高,產量有限。此外新型的生物燃料技術也能在一定程度彌補燃料的缺少。
能源領域替補多
而在更為廣泛的能源領域中,盡管還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但科學家已經選出了多種石油的替補者。就儲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幾百上千年。不過煤與石油類似,自身化學組分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復雜分離才能減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學家認為,成分更單純的天然氣才是未來相當長時間里的頭號石油替補者,其中又以儲量豐富的「可燃冰」最受關注。它的正式名稱是「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態物質。1立方米的純凈「可燃冰」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它燃燒後的產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等特點。科學家估計,僅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就夠人類使用1000年。但由於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噴流方便開采,也不像煤炭那樣物理狀態穩定,在開采搬運過程中甲烷會大量揮發,產生的溫室效應要遠大於二氧化碳。這也讓它的開發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為綠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電站因為建造周期長、環境影響大,爭議一直很大。與此相反,一度因切爾諾貝利事故令人談虎色變的核能,近年卻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核能發電將占總發電量27%。除了核電,近年來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燒電站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他們距離真正大規模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長距離。

『肆』 假如沒有了石油,世界將會怎樣

如果沒有石油,將直接導致汽車,飛機等各種以石油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能源直接枯竭,將導致現有的交通體系癱瘓,以致汽車,飛機等為主要生產對象的公司也將隨之破產

『伍』 如果地球上的石油用盡的話,人類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地球上的石油用完了的話,對於人類的生活會有很大的這種變化。石油用完的話,第1個變化就是汽車將不能再繼續使用了,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汽車依然是以汽油車為主的。等到石油全部都用完了的話,那麼這一部分的車就沒有了這種燃料,從而也就無法繼續使用。那麼這個時候實際上新能源汽車將會成為主流,而且由於石油資源的這這種耗盡,對於發電來說也是一個問題。現在的發電更多的是靠著煤炭來發電,煤炭和石油都是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等到他們都全部耗盡的時候,那麼人類就只能使用自己生產的能源。

『陸』 沒有煤和石油,我們的生活會如何

如果沒有石油,不僅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產業受影響,也直接關心服裝、塑料等普通生活用品。
「石油將在60年內被開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預期」……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在一次次如同「狼來了」的警告和預言失效後,人們漸漸放鬆了對石油危機的緊張和擔憂。不過石油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它的各種衍生產品早已深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沒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來,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不必擔心汽車「趴窩」
對石油資源枯竭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1949年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論,認為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峰,此後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羅馬俱樂部」1972年的報告《增長的極限》預言世界石油在20世紀末會用光,隨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更加深了這種擔憂,各國紛紛尋找石油的替代產品。
提起石油危機,人們首先想起的是燃料問題。石油時代和煤炭時代的交接標志就是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如果將來沒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車、飛機和輪船都要停航嗎?答案當然是「不會」,它們只需要換一種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戰期間,德國就已大規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氣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現有的工藝要求和成本相對較高,產量有限。此外新興的生物燃料技術也能在一定程度彌補燃料的缺少。
能源領域替補多
而在更為廣泛的能源領域中,盡管還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但科學家已經選出了多種石油的替補者。就儲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幾百上千年。不過煤與石油類似,自身化學組成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復雜分離才能減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學家認為,成分更單純的天然氣才是未來相當長時間里的頭號石油替補者,其中又以儲量豐富的「可燃冰」最受關注。它的正式名稱是「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態物質。1立方米的純凈「可燃冰」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它燃燒後的產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等特點。科學家估計,僅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就夠人類使用1000年。但由於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噴自流方便開采,也不像煤炭那樣物理狀態穩定,在開采搬運過程中甲烷會大量揮發,產生的溫室效應要遠大於二氧化碳。這也讓它的開發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為綠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電站因為建造周期長、環境影響大,爭議一直很大。與此相反,一度因切爾諾貝利事故令人談虎色變的核能,近年卻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核能發電將占總發電量27%。除了核電,近年來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燒電站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它們距離真正大規模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長距離。
化工領域,新能源無能為力
既然石油在能源領域有那麼長的替補名單,那人們對石油枯竭的擔心真是杞人憂天嗎?答案依然是「不」。石油枯竭真正的影響來自不太受人關注的石化行業。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製成的產品,如潤滑油、石蠟、瀝青、化肥、殺蟲劑、人造橡膠、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洗滌劑等已經有5000種以上,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造汽油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屬性,新能源可以替代礦石能源的發電功能,但石化功能卻無法這樣替代,太陽能、核能或風能等新能源對此無能為力。從長遠看,石油資源枯竭後,同屬生物化石燃料的煤和天然氣是取代石油作為化工原料基礎的主要途徑。以石油為原料生產的石化產品,幾乎都可以用煤和天然氣來製取。但專家認為,當年人們從煤化工過渡到石油化工只花了短短幾十年功夫,石油化工被更新型化工技術所替代,也只是時間問題,但和煤化工行業當年的小而散不同,石化企業多為雇員眾多、產業密集的龐然大物,即使技術上可以很快找到石化的替代物,轉型成本也會十分高昂,且如今石化產品早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屆時從化纖服裝到塑料製品,很多人們所熟知的產品,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外重新以煤化工代替石油化工,也取決於是否具有高效、低污、經濟的技術突破。
石油何時會枯竭?
今年8月,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向國際社會發出警報:「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未來5年全球可能面臨石油供應緊縮的危機。」這並非專家們的第一次警告,但從上世紀到現在,有關石油總儲量和可開采年限的預測多次被推翻。據估算,地球上的原油儲量約6-8萬億桶,但極地、深海等復雜的自然環境影響了對石油儲藏總量的准確判斷。例如俄羅斯70%的石油都在環境惡劣的西伯利亞,因此俄羅斯公布的石油儲量數據也自相矛盾:俄羅斯《2020年前能源發展戰略》預測,俄羅斯的石油資源量為440億噸;而俄羅斯審計署的報告評估為250億噸;俄羅斯自然資源部提供的數據則是190億噸。
此外隨著技術進步和油價上漲,一些原本很難開采或開采成本很高的石油資源重新獲得重視。加拿大油砂礦中含油儲量超過沙烏地阿拉伯目前可開採的石油總儲量,但油砂開采首先需要從地下挖出油砂岩石,然後在高溫高壓下通過化學方式將岩石中蘊含的瀝青提取出來,並經過進一步提純與煉化才能轉化為石油。
不過統計顯示,1960-1969年間世界新發現的大油田數量為128個,但2000-2006年間只有33個,總儲量也從2980億桶降到了380億桶,頻繁發現大型油田的年代已成過去時,石油業內人士承認,盡管距離石油徹底枯竭還比較遠,但廉價石油的時代已過去。
石油分布可能更廣泛
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是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首要關鍵疑問是在什麼樣的地方才有石油?科學家根據石油誕生的原理和地層的變動,發展了一整套石油地質學來尋找油田。
關於石油來源,傳統理論認為是幾百萬年前地球上曾生存過的動植物遺骸,通過地質變化以及地下的壓力和熱力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即有機生成學說的「化石石油」。這一說法的重要依據是因為幾乎所有油田都是在沉積岩中發現的,而沉積岩中可以見到豐富的生物遺跡。通過實驗,生物體中三大組成部分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與石油中碳氫化合物相類似的物質;在石油中發現的血紅素和葉綠素等有機物質,前者是來自動物的血液,後者是來自植物的葉綠素。簡而言之其形成過程是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成為石油。不過石油聚集的地方即油田並不是在它們當初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後必須通過運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閉中。因此這又和地層變動密切相關。
然而在離越南海岸線不遠的一片被稱為「白虎灣」海域作業的石油公司不久前開採到的石油不是來自沉積岩,而是堅硬的花崗岩。由於花崗岩是岩漿在地表下冷凝形成的堅硬岩石,與生物化石無關,在「白虎灣」岩層中也沒有發現任何生物化石遺跡。因此從「白虎灣」花崗岩岩層中開采出了石油,從某種程度上對有機生成學說的「化石石油」學說提出挑戰。如果這種新學說得到證實,將意味著石油的分布可能更廣闊,在地球能找到的石油資源要比目前預測的多得多

『柒』 假如沒有了石油,世界會怎樣

如果沒有石油,將直接導致汽車,飛機等各種以石油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能源直接枯竭,將導致現有的交通體系癱瘓,以致汽車,飛機等為主要生產對象的公司也將隨之破產,石油也不僅僅只是加工成能源,在現代化的生產中有很多的產品都需要以石油為原材料所衍生的原料加工生產,如果沒有石油,那對經濟的發展是破壞性的,在政治層面,現在的國際中國家交往是為利益為主,利益主要包括能源爭奪,而能源主要是石油,如果沒有石油,國家間的政治關系恐怕就要重新定位了,從能源爭奪轉向合作開發新能源!

『捌』 世界沒有石油會怎樣

世界沒有石油會怎樣?
一個突然沒了石油的世界可能導致整個社會迅速瓦解,人們陷入絕望境地,違法亂紀,戰爭不斷,而這還會帶來其他數不清的災難。
BWCHINESE中文網訊,據國外媒體報道,如果拆毀鑽井平台,撤走鑽井機,用水泥把油井封起來,把鑽井平台拖回海岸。關掉輸油管道,把戰略石油儲備的閘門鎖上——而戰略石油儲備只有一個月左右的用量。

接下來會怎樣?我們該如何面對一個沒有石油的世界?

首先,這會影響交通。由於我們生產和進口的石油大都是用於為汽車、摩托車、卡車、火車和飛機等提供動力,上述情況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將是最為嚴重的。價格欺詐會立即出現,加油站前會排起長龍。但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汽油很快就全沒了。經常有人建議,建立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等成品油的戰略儲備,但從未付諸實施。

一個月之內,所有油箱將枯竭,所有汽車油表上的指針將指向「E」,公路、鐵路和空中交通將完全停止。

我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遠遠超出交通問題。我們還需要解決照明問題。第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照明或許沒問題,因為美國的供電只有1%來自石油——煤炭發電占最大部分,還有天然氣發電、核電和水電。

但是,限電和停電很快就會開始。當然,我們主要是用煤發電,但離開燒柴油的挖煤機,我們將如何採煤?我們又將如何把煤運到發電廠?我們的室內採暖和空調將無法開動,我們的電視機和筆記本電腦只能再用幾個星期就會停止工作。

暫且先不提去上班的事情了。我們現在有一系列其他問題要解決,尤其是嚴冬到來,屋內十分寒冷。我們能否迅速找到一些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風力渦輪機?我們的後院有沒有可燒的柴火?環保主義者一直敦促我們要利用可再生資源發電,現在或許是到了重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當然,情況還要更糟糕,因為如果沒有了石油,那麼,所有石油產品也將很快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實際上我們已經無法離開這些石油產品了。這些產品很多,包括:塑料、塗料、葯品、醫療器械、芭比娃娃、圓珠筆、隆胸材料、高爾夫球等等。

食品供應也會變得困難。如果無法從全國各地運來新鮮蔬菜,我們或許想要回歸到原始狀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農民將變得非常重要。由於我們無法冷凍和冷藏食品,因此就要保證食品能夠快速輸送,以便保鮮。釣魚或許會解決一些問題,但你需要在魚竿售罄以前抓緊購置一個新的,而它們大多是由塑料製成的,釣魚線也是如此,唉。

這是一個有趣的試想,試著構想一個突然沒了石油的世界。思考並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而它還涉及更多:整個社會迅速瓦解,人們陷入絕望境地,違法亂紀,戰爭不斷,而這還會帶來其他數不清的災難。當然,這只是設想而已,並非現實,因為我們不可能突然停止石油供應。況且無論如何,地下儲藏著大量石油資源,不是嗎?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情況也並非完全不現實,只不過不會突然爆發,而是漸漸發生。雖然是個逐漸的過程,我們也確實將會耗盡石油。大多數國家的產油量已達到高峰,自1971年以來美國的石油生產不斷下降。少數幾個國家仍在增加產量,但不足以抵消其他地區減產的幅度。盡管地下還有大量石油資源(我們已經消耗了地球上約一半的石油儲量),石油的枯竭可能是幾十年之後的事,但現在枯竭已經開始了。

石油危機的開始並非只是石油完全枯竭。當出現生產停滯、產量不可阻擋地減少,石油危機便開始了。眼下就是這樣的危險時刻。石油供應將開始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隨著石油日益緊缺,我們必須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我們還來得及去計劃——但沒有太多時間耽擱。到目前為止,為應對一個沒有石油的世界,我們還沒作多少准備。

『玖』 如果世界上沒有石油了會是什麼樣子呢!

打架的少了,比如中東那塊地方;污染少了,也許汽車飛機用水就能動;鑽井的少了,可能我們會看到更多的綠地鮮花;用錢的地方少了,不用為那油乎乎的東西付賬;或許我們享受不了疾馳狂飆的感覺,但我們可以靠自己的腿腳四處游覽,想看,可以去任何一個方向,想聽,就可以佇足欣賞任何一處風景…… 追問: 石油都沒有了,那還有車子?就算你有在多的礦石有什麼用處,不可能用水來煉鋼鐵,必須得用油… 回答: 車子非得用石油提煉物為動力嗎,人們發現了石油,它可以提煉很多可以利用的物品,人們也就圍繞著如何更好地利用石油資源,有了很多的發明創造。假如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石油,那麼人們的發明創造也會出現,也許圍繞的就是那些礦石。再說,鋼鐵的出現可遠比石油的發現和利用要早的多,只不過石油的利用,使鋼鐵業這樣的傳統工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沒有什麼的東西是唯一,是永遠不可取代的。

『拾』 新能源替代石油後,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如果我們的新能源可以代替石油的話,那麼未來的世界會變得特別綠色環保,有了新能源,那麼開車也不用加油了,就會省很多錢,對世界的經濟發展將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未來的新能源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