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庫小區怎麼改造
擴展閱讀
石油卡掛失了怎麼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體產品哪個好 2025-05-12 14:24:51

石油庫小區怎麼改造

發布時間: 2022-08-07 19:10:04

❶ 2022年合肥市休寧路政務片區油庫、自行車廠片區拆遷屬實嗎

是真的。
已經規劃好上半年拆遷具體時間待定。市政府要將政務區打造成中央商務區就將北側石油庫宿舍等老舊小區一起整體拆遷將那一片土地化作商用,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
政務區作為合肥大腦所在地,集結了城市發展諸多利好,一直受到購房者追捧。

❷ 合肥市蜀山區石油庫小區什麼時候能拆遷

估計是這個是還需要一段時間,最少出通知還要有四五個月的樣子
最好是可以到當地的相關部門的網站問下最好了
這個上面可能你問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畢竟這個上面的影響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開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備的了,以及以後的一個房子規劃
等等,要運籌帷幄,到時候受手訪腳亂就不好了

❸ 合肥政務區荷葉地石油庫小區什麼時候拆遷

目前已經規劃好上半年拆遷具體時間待定。
政務區作為合肥大腦所在地,集結了城市發展諸多利好,一直受到購房者追捧。當下合肥市政務區休寧路片區、祁門路片區、習友路片區、十八崗片區四大地塊全面啟動舊城改造和征遷工作,意味著政務區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和更新。
拆遷一直在規劃,但是具體時間還要等待。

❹ 請問1萬2平方米的小區,消防水池5米×9米,挖地下深2米做水池是否合適

一、消防水池的設置原則。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設消防水池:
(1)當生產、生活用水量達到最大時,市政給水管道、進水管或者天然水源不能滿足室內外消防用水量。
(2)市政給水管道為枝狀或只有一條進水管,且消防用水量之和超過25L/S。

二、高位水箱中消防儲量
GB50045-95(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7.4.7.1規定:高位消防水箱的消防儲水量,一類公共建築不應小於18m³。
GBJ84-85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第3.2.3條: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採用臨時高壓給水系統時,應設消防水箱……,但可不大於18m³。
三、消防儲水池的設置及容積的確定
GB50045-95,7.3.2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高層建築應設消防水池:7.3.2.1市政給水管道和進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滿足消防用水量;7.3.2.2市政給水管道為枝狀或只有一條進水管(二類居住建築除外)」;GB50045-95,7.3.3條及條文說明,明確地說明了各種情況下消防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如何確定。GB50045-95中關於消防水池容積確定的條文精神與老規范GBJ45-82的主要區別在於:在條件許可條件下,盡量減少消防水池儲水容積。
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計算公式:
n
V=3.6(∑Qiti-Qbtij)
i=1

式中:V—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立方米
Qb—滅火過程中消防水池的補充水量L/S
Qi—所擔負的某類滅火設備用水量L/S
n—需要同時開啟的滅火設施種類數
tij—ti中的最大者,h。
ti—某類滅火設備的火災延續時間,S
消防水池的容量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外消防用水總量的要求。當室外給水管網能保證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的要求;當室外給水管網不能保證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滿足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在火災情況下能保證連續補水時,消防水池的容量可減去火災延續時間內補充的水量。
註:
1、消火栓給水系統火災延續時間分別為:居住區、工廠和丁、戊類倉庫按2小時計算;甲、乙、丙類物品倉庫、可燃氣體儲罐和煤、焦炭露天堆場按3小時計算;易燃、可燃材料露天、半露天堆場應按6小時計算;甲、乙、丙類液體佩儲罐按規范規定確定;高層民用建設中的商業樓、展覽樓、綜合樓、一類建築的財貿金融樓、圖書館、書庫、重要的檔案樓、科研樓和高級旅館按3小時計算;其他高層民用建築按2小時計算。
2、自動噴水滅火延續時間按1小時計算。

❺ 合肥市交通規劃

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加強對近期城市建設的指導與統籌,落實城市「141」空間發展戰略,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的要求,以區域協調、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原則,結合合肥市實際情況,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

第2條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3)《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國發

[2002]13號);

(4)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規[2002]204號)、《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建規[2002]218號);

(5)《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

(6)《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7)《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8)《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規劃綱要》;

(9)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

第3條 指導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將資源環境保護與控製作為發展的前提,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合理進行空間資源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城市發展問題;制定城市重大設施建設規劃,為合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努力實現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

第4條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合肥市市區,包括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面積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第5條 規劃期限

2006-2010年。

第6條 在規劃期限內,凡在規劃范圍內進行的各項土地及空間利用規劃和建設活

動,應符合本規劃;與空間利用相關的各項政策、計劃,應與本規劃相協

調。

第二章 目標與規模

第7條 城市近期建設發展目標

近期城市建設圍繞「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東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大戰略,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組團展開、整體推進」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領皖中、輻射全省、聯動中部、接軌長三角」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

構建完善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形成區域性交通樞紐,推動多中心空間布局的形成,建設現代化濱湖生態園林城市。

第8條 城市發展規模

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區人口300萬,城市建成區規模為300平方公里。
第三章 空間分區管制及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第9條 空間分區管制

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處理好城市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市區范圍內劃分四種用地類型,即現狀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

現狀建成區內城鎮建設應滿足延續城市文脈、城市風貌的原則,保護現有歷史建築、文化節點,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

適宜建設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遵守規劃的相關規定,滿足公共綠地、水系的景觀控制要求,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社會公益設施用地需求。

限制建設區內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嚴禁發展污染企業,嚴禁擅自擴大村莊用地以及圈地、擴地等行為。

禁止建設區內除規劃的城市基礎設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設開發行為,已經存在的農村居民點應予以嚴格控制,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第10條 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點向南、向西發展,同時促進城市北部、東部和西南部的發展,優化城市布局。

第11條 建設用地分布

規劃期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傾斜,職教基地以及各類產業園區是城市近期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對存量土地的挖潛,優化用地結構,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在各城區均衡布局居住用地,優先保證各項市政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發展備用地

對發展備用地內的土地實行嚴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發展所必須的用地外,不允許任何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建設和開發行為。

第四章 近期重大用地布局

第13條 重點發展地區

近期確定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磨店片區、新站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森林公園地區等6個地區為近期重點發展地區。

第14條 重點改善片區

近期重點改善的建成區主要包括老城區、龍崗地區、花沖公園及化工廠地區、葛大店地區、青年路地區、南七地區、五爪塘地區、西客站地區、樊窪路地區、合作化北路地區、老火車站地區、三角線地區等13個地區。

第15條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包括大蜀山風景區、兩大水庫地區、「四脈」生態廊道、巢湖沿岸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近期重點加強對這些地區生態的恢復和建設,改善周邊環境,特別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周邊的控制。

第16條 工業(園)區

1、近期工業發展重點

近期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集聚、規模擴張、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要求,重點發展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

2、近期工業布局

積極構建市、縣聯動的「5大工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其中西部工業組團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西南部工業組團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工業園區;北部工業組團的廬陽工業園區;東北工業組團的瑤海經濟開發區;東部工業組團的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位於市區范圍內,是近期建設工業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區。

第17條 倉儲區

完善建設3個倉儲集中區,包括派河北倉儲集中區、合肥北站倉儲集中區和大興倉儲集中區。

取消瑤海生態公園北側的危險品倉庫,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氣儲氣站,加強對煤氣制氣廠儲氣站的安全防護措施。

第18條 居住區

以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應為主線,以商品住房市場化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倡綠色與節能建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進物業管理,促進房地產業現代化,健全房地產業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近期規劃重點建設森林公園地區、建材一廠地區、合瓦路地區、大店、大興、安紡地區、合鋼地區、葛大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南艷湖地區、政務文化新區、黃山路及潛山路地區、樊窪路地區等居住區。

啟動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內的住區建設,加大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第19條 園林綠地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綠線、藍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圍繞大蜀山、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和環巢湖地區,加快城市東南、西南、西北三大區域及濱湖區綠化建設。促進各城區綠地均衡發展,從園林城市向生態園林城市推進。

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級公園12個、區級公園16個,新增綠地1523.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新增1119.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達11平方米,人均標准增加1.3平方米。

第20條 歷史文化保護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紫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近期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對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也要加以保護。針對保護對象的價值、殘損程度採取不同的保護方法;不僅保護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本身,對周邊環境也進行整治;把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

第21條 風景名勝區

嚴格執行國家及安徽省有關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定,嚴格執行風景區總體規劃,禁止一切與風景區無關的建設行為。

協調城市建設與巢湖風景名勝區、西郊風景區的關系,近期建設環巢湖的濱湖大道、景區基礎設施,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與保護兩大水庫水源相結合,營造生態濕地、風景林,嚴格控制景區內污染物的排放,環城公園要繼續提高生態文化品質。

第22條 旅遊

實施合肥市旅遊業「十一五」規劃,建設10個重大工程,輻射周邊旅遊景區,帶動安徽省旅遊業整體發展。
第五章 近期重大交通設施規劃

第23條 近期建設目標

1、對外交通

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綜合性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將合肥市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以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重點,集中建設對外運輸主幹線、重點港(站)主樞紐,初步形成以城市為依託,機場、港口為樞紐,干線鐵路、高等級干線公路、航道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體系。

2、城市交通

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組團交通聯系網,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之間道路系統建設。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級主幹路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統,加大次幹路和支路的覆蓋范圍,形成網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級分明的道路系統。

3、公交網路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策略,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相結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路系統,啟動軌道工程建設前期工作。

第24條 對外交通近期建設規劃

1、鐵路

完成滬漢蓉高速鐵路合武、合寧段的建設;建設寧西鐵路合肥至西安段復線;新建淮南快速鐵路線,與京滬高速鐵路相銜接。結合城市道路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實現鐵路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對城市交通的干擾。

2、公路

完成合淮阜、合六葉高速公路及北外環高速路建設,完成合寧高速公路大龍段擴建工程,做好西外環高速公路線型的選擇和控制,適時啟動西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做好206國道經過城市段的外移准備工作,改造七條城市出口乾線公路。

3、機場

建成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推進合肥駱崗機場搬遷,建設中心城區與新機場之間的快速專用通道,在機場附近規劃建設臨空港經濟區。

4、水運及港口

將合裕線航道全線建成Ⅲ級航道,同時改造店埠河下游撮鎮合裕公路橋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為Ⅲ級航道。規劃建設合肥集裝箱碼頭及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貨運碼頭,提升派河港區、店埠河港區的吞吐能力。結合濱湖區建設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設旅遊客運碼頭,設計「水上巴士」線路。

5、客、貨運樞紐

近期新建合肥高鐵站,對合肥火車客運站進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設,並作為集綜合性貨場、集裝箱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貨運基地。

改造建設南門、北門、西門、東門換乘中心。同時規劃新建三處公路客運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運樞紐系統。

結合對外交通樞紐,形成以合肥貨運總站、合肥竹西貨運站、合肥新港貨運站、合肥集裝箱中轉站、合肥十里廟貨運站、合肥龍崗貨運站、合肥雙鳳貨運站、合肥店埠貨運站等八站構成公路貨運主樞紐。

第25條 城市骨架路網近期建設規劃

建設中心城區到三縣的快速幹道。實施交通綜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網路系統,加強重點地區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大老城區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設施的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強對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

規劃期末,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600公里,道路廣場面積525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廣場面積17.5平方米。

第26條 公共交通近期規劃

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揮中心、大型綜合換乘樞紐中心及9個保養場建設,營運線路網總長度750公里,公交車輛擁有率達到12輛/萬人,公交線路密度達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線網密度為0.60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 近期重大公共設施規劃

第27條 近期發展目標

近期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多中心城市空間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城市生產、生活需要。

老城區繼續提升、優化服務職能,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商貿服務中心;政務文化新區構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濱湖區逐步建成以行政、會展、旅遊和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服務中心;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建成為以科研為主要功能的城區;積極完善各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第28條 文化

重點規劃建設 「一帶、三區、三園、多點」文化設施格局。以環城公園為依託,形成環城生態休閑文化帶;加強政務文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濱湖文化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三國文化園、包公文化園、淮軍文化園;加強基層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群藝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基礎設施。

完成合肥廣電中心、合肥文化藝術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學文化廣場等設施的建設。

第29條 體育

以承辦2010年全國第四屆體育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城市體育運動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體育資源,強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健全體育健身網路。

完成合肥體育中心建設,在濱湖區建設合肥體育運動學院新校區和合肥全民健身廣場。

每個城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瑤海經濟開發區均規劃建設便於居民使用的區級體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區的配套體育設施建設。

第30條 教育

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強普通高中教育,擴大規模總量,在市、縣新辦5所普通高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擴大優質資源。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合肥職業教育基地建設。職業高中學校數由43所增至50所,建設省級以上示範職業學校20所。構成集重點學校、重點專業、重點實習訓練基地為一體的職教集團。多渠道發展成人繼續教育。

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促進高等教育穩定發展,支持在肥部屬、省屬高等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好地方服務工作。完成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建設,辦好合肥學院。

第31條 醫療衛生

到2010年,實現全市每千人擁有床位3.5張;城市每千人擁有床位5.0張;全市每千人擁有醫生1.6—1.9人;每千人擁有護師(士)1.9—2.3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護比1:1.5,床護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

建設完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珠醫院、省立醫院濱湖區分院、安醫濱湖區分院、市口腔醫院分院、市衛生幹部進修學校、合肥市婦幼保健院分院等醫院,擴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醫院。

第32條 商業

逐步將合肥建成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級商業中心網路,完善建設1個市級商業中心、8個區級商業中心和若干居住區級商業中心。

超市、大型專業店布點向市級、區級商業中心集中,服務半徑按1.5公里進行控制;大型專業店服務半徑按3公里控制。

專業市場布局主要加強對現狀8大類專業市場的整合。

農貿市場布局體現利民便民的原則,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

第七章 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第33條 給水工程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環境、水資源保護。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統,滿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類用水的需要。實現多水源的聯合調度,統籌城鄉區域聯合供水。2010年,管網服務壓力合格率達到99%,供水普及率達到95%,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新增供水能力55萬m3/d,總供水能力達到142.5萬m3/d,加強城市輸配管網系統建設。

第34條 污水工程

合理劃分污水排放分區,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六個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5萬m3/d,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82萬m3/d。建設嚴店污泥曬場、合肥市污泥處理廠工程,實現污泥的減量化、干化處理。

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逐步將老城區排水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擴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圍,提高污水處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規模提高到25萬m3/d以上,利用率達到60%以上。

第35條 雨水工程

結合地形特點和水系分布情況,將合肥市排水分區調整為19個雨水系統。整治中心城區易澇低窪地區,加強河道、水塘、溝渠的清淤等綜合整治以及排澇泵站、涵閘的建設。重點完善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統工程。

第36條 電力工程

2010年合肥本地電廠裝機總容量達到2365MW,500KV變電所容量3204MVA,電網對中心城區供電量143億KWh,最大負荷年利用小時數5000小時,全社會用電電量146億KWh。

擴建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新建500KV肥東變電所,完善電網結構。

第37條 通訊工程

到2010年,中心區規劃固定電話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規劃行動電話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區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家庭入網率達95%。有線電視網路可傳輸100套以上高清數字電視帶和200套以上標准數字電視節目,並可支持實時視頻點播服務,提高移動電視覆蓋率,向多種使用模式延伸。

整合郵政業務體系,建立以郵政、速遞物流類、金融服務類為主體的三大板塊,實現普遍服務和競爭性業務分類經營,提高郵政服務水平。

繼續加強全市信息化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高速寬頻網。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100萬戶,城鄉寬頻接入網覆蓋率達90%。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和區域信息化建設,建成信息資源基礎資料庫、電子政務、公共網路平台和應用系統,在現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領域中基本建成電子商務應用體系。

第38條 供熱工程

建立安全、經濟、高效、環保的供熱系統,合理安排供熱工程設施,調整燃料能源結構,適度發展集中供熱,建立燃氣集中供熱、清潔燃煤集中鍋爐房供熱等多樣化清潔能源供熱系統。2010年集中供熱能力1410t/h,集中供熱總建築面積1500萬平方米。

第39條 環衛工程

建立和完善資源回收系統,逐步實行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城市垃圾分類率達到30%。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處理工藝以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最終保證措施,混合垃圾不再進入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地區無垃圾污染。

擴建龍泉山垃圾處理場;建設合肥市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處置全市醫療廢物和工業危險廢物。

合理布局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第40條 燃氣工程

城市燃氣氣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氣等為輔。完善輸配管網建設。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氣供應量達80萬立方米/日,其中壓縮天然氣(CNG)供應量20萬立方米/日。液化氣供應量達3萬噸/年。城市氣化率達到95%以上,天然氣普及率達到60%以上。完成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儲配站建設,加快壓縮天然氣(CNG)站的布點建設。

第41條 防洪排澇工程

規劃確定合肥市中心城區的近期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治澇標准設計重現期一般地區採用1~3年,局部重要地區採用3~5年。

通過綜合調度,形成上游水庫攔蓄消減洪峰、中游堤防擋洪、下遊河道瀉洪和圩區蓄洪的城市防洪體系。

近期重點加強濱湖區、南淝河下游、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綜合防洪工程建設。

第42條 消防工程

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訓練場等設施,加強消火栓的建設。

規劃建設消防指揮中心1處、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處、15座標准型普通消防站和一個市級消防訓練基地。

第43條 人防工程

抓好重點,打好基礎,著眼發展,系統配套。平戰結合,加強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近期規劃緊密結合、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充分發揮人防建設的綜合效益。

人防掩蔽工程按戶籍人口人均佔有防護工事面積0.5m2建設。城市新建民用建築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結合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44條 抗震減災工程

城市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七度,規劃期末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國內

先進水平。

第八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45條 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

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要生態功能區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在創建和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生態示範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態的園林綠地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城市基本框架。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全過程式控制制環境污染,促使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城市經濟和社會得到節約、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

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下降10%、每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農業)園區,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第46條 生態建設重點

構建生態網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重點保護:一湖、一山、兩水、四脈、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兩水,即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

四脈,即店埠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埠河、板橋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

多片,即中心城區周邊需保護的區域。

第47條 環境保護

制定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通過用地、規劃、財稅等方面政策調控,鼓勵城市生產與建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保護自然資源,控制環境污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節約型生產方式。強制推行建築節能設計標准,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強調源頭削減和末端污染控制並重。所有建設項目從用地規劃開始到項目建設完成的全過程都應符合環保要求。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已建成的企業應積極推廣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小的清潔生產工藝,積極治理污染,實現污染物減排。

第九章 實施策略

第48條 空間分區管制政策

實施「四區」的空間分區管制,實施「四線」管理。劃定「綠線」,加強對區域綠地和各類城市綠地的保護與管理;劃定「藍線」,加強對城市水系的保護與管理;劃定「紫線」,加強對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與管理;劃定「黃線」,加強對各類交通市政設施用地的控制與管理。

第49條 建設用地政策

根據不同產業的集聚要求,分強化集聚型、引導集聚型和非引導集聚型三種類型分別制定產業集聚政策,為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分類指引。

加強產業用地管理。出台產業用地指南,在投資效益、開發強度、設施配套、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設標准和政策門檻;完善產業項目審查程序,建立科學的審查機制;逐步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開展產業用地批後效益評估,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

第50條 近期土地供應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應堅持「供需平衡、加強儲備、盤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約用地、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的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計劃包括新增土地供應和存量土地消化兩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應相當於年度土地開發供應計劃中的土地出讓。近期新增土地供應實行總量控制。

第51條 城市更新政策

結合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加強對舊城區功能的完善,制訂城市更新專項政策。確定更新的模式與程序,強化規劃調控作用。

制定不同地區不同的改造開發強度要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通過改造提供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用地和公共綠地。

第52條 公共住房政策

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強房地產開發全過程監管,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進一步培育規范住房二級市場,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信息發布制度。完善房地產法規體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53條 市區村鎮建設政策

有序引導鄉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合肥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54條 規劃實施的管理措施

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作為對本規劃的深化和落實。

完善規劃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檢查和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控,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投訴與反饋機制。

第十章 附則

第55條 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紙以及說明。

第56條 本規劃中帶下劃線的條文為強制性內容。

第57條 本規劃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58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59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❻ 石油庫小區會拆遷嗎

已經拆遷完成了。
該小區及附近區域均進行了拆遷換新,目前尚有些賠款問題沒有處理完成。

❼ 離子接地極的注意事項

鑽孔不宜大於155mm,以免填充劑填充不足;蓋防護帽時注意棒上的通氣孔不得被泥土或填充劑堵塞,帽上通氣孔在回填土之上,不得堵塞。當一套接地極達不到地阻要求時,可用二套或幾套並聯使用,棒與棒之間的間隔不宜小於5m。引出線宜採用95mm2多股銅線,引出線與接地極採用放熱焊接進行連接。
將安裝完的離子接地棒電極用裸銅纜連接起來,形成主環,其連接點用放熱焊接。對於其它電解離子接地極的安裝重復第一至第五步即可。按以上步驟安裝完成後, 即可投入使用。
注意:避雷針的引下線必須直接接到接地系統的接地主環上,其它設備的接地線則要求連接到接地主匯流排上。
接地棒附屬材料
引發劑1袋,增效離子填充劑1袋, 防護帽1個
離子接地棒的設計參考用量:
1. ρ≈ 2R
其中,ρ為土壤的平均電阻率
R為現地網的接地電阻
S為現聯合地網的面積
2. n ≈ 0.0275 * ρ / R-0.4
其中,n為所需接地電極的支數
ρ為土壤電阻率
R為接地電阻最大值
土壤電阻率ρ 100Ωom 200Ωom 500Ωom 1000Ωom 1500Ωom
安裝
數量 1套 7.36Ω 10.41Ω 26.03Ω 36.79Ω 37.42Ω
2套 3.91Ω 5.54Ω 13.85Ω 19.57Ω 19.90Ω
3套 2.70Ω 3.81Ω 9.53Ω 13.48Ω 13.71Ω
4套 2.11Ω 2.99Ω 7.48Ω 10.57Ω 10.75Ω
5套 1.69Ω 2.39Ω 5.98Ω 8.46Ω 8.60Ω
10套 0.97Ω 1.37Ω 3.34Ω 4.72Ω 4.80Ω
20套 0.52Ω 0.73Ω 1.71Ω 2.24Ω 2.46Ω

❽ 大型住宅區,設置幾個消防水泵房

仔細看建築防火規范,沒有一條提到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水泵房,比如說,一個四層的廠房,市政水壓沒有滿足消防壓力的要求,但是我在屋面上設置一個消防水箱,系統設一水泵結合器,在廠房120米保護范圍內做一消防水池,那麼我就可以了,我就不做水池都沒事,或者說我連水箱都不做,這樣也沒有事的。根據規范8.6.2條,消防水池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室外給水管網能保證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的要求。當室外給水管網不能保證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與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當室外給水管網供水充足且在火災情況下能保證連續補水時,消防水池的容量可減去火災延續時間內補充的水量; 2 補水量應經計算確定,且補水管的設計流速不宜大於2.5m/s; 3 消防水池的補水時間不宜超過48h;對於缺水地區或獨立的石油庫區,不應超過96h; 4 容量大於500m3 的消防水池,應分設成兩個能獨立使用的消防水池; 5 供消防車取水的消防水池應設置取水口或取水井,且吸水高度不應大於6.0m。取水口或取水井與建築物(水泵房除外)的距離不宜小於15m;與甲、乙、丙類液體儲罐的距離不宜小於40m;與液化石油氣儲罐的距離不宜小於60m,如採取防止輻射熱的保護措施時,可減為40m。 6 消防水池的保護半徑不應大於150m; 7 消防用水與生產、生活用水合並的水池,應採取確保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術措施; 8 嚴寒和寒冷地區的消防水池應採取防凍保護設施。 8.1.3 室外消防給水當採用高壓或臨時高壓給水系統時,管道的供水壓力應能保證用水總量達到最大且水槍在任何建築物的最高處時,水槍的充實水柱仍不小於10m;當採用低壓給水系統時,室外消火栓栓口處的水壓從室外設計地面算起不應小於0.1MPa。註:1 在計算水壓時,應採用噴嘴口徑19mm 的水槍和直徑65mm、長度120m 的有襯里消防水帶的參數,每支水槍的計算流量不應小於5L/s; 2 高層廠房(倉庫)的高壓或臨時高壓給水系統的壓力應滿足室內最不利點消防設備水壓的要求; 3 消火栓給水管道的設計流速不宜大於2.5m/s。

❾ 建設石油庫要離小區多遠

加油站離小區圍牆50米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