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委內瑞拉坐擁石油儲量第一國,為何卻遠沒有沙特土豪
一旦說到"土豪"兩個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沙特。這個國家的石油讓他們的王室富得流油,各種豪擲千金的行為層出不窮,引得無數人羨慕。但是有了石油就一定會有錢嗎?其實不然。
按照最新數據,世界上石油儲量的國家是委內瑞拉,為3000億桶,比沙特要多出300億桶。坐擁如此多的資源,委內瑞拉國內的情況卻十分糟糕,根本就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好處。
中國有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擁有豐富資源是好事,但是也要看當地人如何去運用它,如果只是一味地靠這些資源逍遙度日,那麼好日子也不會過太久。只會追求高福利,卻不培養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往往只能受制於人。
2. 中石油怎麼回事國際油價漲他也跌,降他也跌,到底怎麼樣才賺錢了
國內石油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
5月23日,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再次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再創歷史最高價位。有關方面對此的解釋是,上次漲價沒有調整到位,我們成品油銷售價格仍舊低於國際市場,今後將考慮國際市場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繼續推進價格調整。謊言是多麼的的圓滿,但是,我們早就有各種手段來論證,這是明目張膽的欺騙。
一、中國進口的石油沒有達到60美圓的。國際市場達到60美圓的是北海清質石油,其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地區、南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是無法達到60美圓的。而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據著名的經濟情報雜志分析,國際油價在54美圓時,中國進口的石油價格大多在30美圓左右。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
二、美國與中國石油價格比較。美國的汽油是按每加侖多少錢出售的,換算一下大概是平均每升93號油是人民幣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稅,並且人家公路沒有收費,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很低。而北京的類似汽油銷售價格已達4.24元,實際價格高於美國。如果有關方面說,中國成品油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更將被下面的例子駁斥的體無完膚。海關宣布上半年查獲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煙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國成品油便宜,那應該是從中國向國外走私才對,為什麼要從國外向中國走私?過去查獲的特大走私案件,都與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關,可見內外差價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險。
三、石油企業報表顯示利潤巨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掙錢的,報道說利潤接近千億元,而其年經營額在5000億元左右,利潤空間已相當可觀,利潤率非常可觀。以凈資產收益來分析,即使是風光無限的房地產,其優質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為5%到10%為主,而中國石化的凈資產收益,根據其2004年年報為17.32,其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為20.32%。大家說這是不是很驚人!是房地產行業優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這才是驚人的暴利證明!我不久前與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觸,他們去年的利潤超過40億元,總結因素是價格高、市場好。可見,中國石油企業是很不錯的業績,怎麼還有長期虧損的說法,這不是欺負老百姓沒頭腦么?
四、上游壟斷掠奪下游競爭性行業,扭曲經濟結構 肆無忌憚的漲價,使中國經濟和宏觀調空的復雜局面加劇。可怕。成品油漲價,因為你是壟斷,但下游產業卻是競爭性行業,不能漲價。比如公交和計程車,關系群眾生活,其價格調整要經過嚴格審批,油價從2元漲到4元多,公交價格和計程車價格並沒有什麼提高,可見,油價上漲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補貼中。汽車製造業是國家寄希望的產業,但消費環境不良,加上油價上漲,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兩年的工資並沒有顯著增長,翻倍上漲的油價讓大家很難受。 可見,這是赤裸裸的掠奪,扭曲中國經濟結構,增加了所謂的膨脹壓力。盡管,中石油的滾滾暴利,讓國家,同時也讓某些不可明說的利益群體歡欣鼓舞,但是,這種危害中國經濟的掠奪經濟思路,將貽害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觀察大家對油價上漲雖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搗鬼,但是不知道要點!
我在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戰略物資,國內的油田都是這兩個集團壟斷的。只有他們有開采和銷售權利。近幾年國家進口石油越來越多,今年會達到1.5億噸。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豈不是兩大集團就沒有話語權了??放心。關鍵的石油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集團所有。國內的煉油企業就算是油價再便宜,也無法自主進口,只能從兩大集團買他們加價進口的原油。
這樣兩大集團對內把持油田,對外把持原油進口權。國內原油價還不是他們說得算?國內的煉廠,包括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是在虧損,那是因為原料石油(無論國產還是進口)的價格是兩大集團定的!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虧損無所謂,反正在貿易/開采環節已經有足夠驚人的利潤了!!
而且煉廠虧損的情況可以成為汽油漲價的借口,掩人耳目。於是我們就這樣因為所謂的煉廠虧損,口袋的錢被淘空!!!!
石油是工業血液,現代基礎工業的王道!!兩大集團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競爭力甚至國家安全!!90#油從今年3月份的3.18上漲到7月份的4.06,快一塊錢了,還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業破產阿?到底有多少企業背上沉重的運費成本阿?無恥的搶劫!!2004年兩大集團凈利潤2000億,咱們國家gdp才多少?11萬億,各行業綜合凈利潤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億。可見40%的國家利潤都是兩大集團的!大傢伙都在給兩大集團打工呢!!有人會問,油田是國家人民共有的,這兩大集團雖然壟斷,畢竟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為什麼這樣喪心病狂的掠奪財富不顧危害國民生機?其實這兩大集團都是海外上市企業!!所有權和資本不是純粹國家的了。資本是貪婪的,對利潤的追求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看到這里,國內油價未來的走勢相信每個看過帖子的人已經很清楚了。
我很擔心國外投資者利用兩大集團的壟斷地位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兩大集團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有時候看到紡織廠的女工雖然一天12小時的拚命幹活,居然連500塊錢的工資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廠因為紡織原料漲價(非棉的紡織品大部分是石油變得)或者停產/或者破產。心情真是無法描述。前一陣子還聽說北京有的哥為了多跑出點錢過勞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億的純利還叫囂虧損要求漲價的嘴臉是什麼麽樣??那2000億人民的血汗錢又有多少進了原本已經很富裕的老外口袋裡!!
無論如何,兩大集團正在擠垮國內非自有的煉廠,同時也正在擠垮社會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現在的情況不得到改變,兩大集團的目的很快就會完全實現。
可能有人問,目前發改委已經批了19個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2005年非國有進口配額一共才0.1億噸,根本沒有影響市場!而且兩大集團除了因為自己是國有公司,進口不受限制之外,還注冊了非國有企業,也在這19家裡面混,用他們的實力搶占絕大部分配額!!太狠了!!關於私有企業石油進口權/配額計劃具體詳情大家可以查詢國家商務部網站看看!!
我有一個朋友是業內人士,所以知道兩大集團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誤解油品漲價的原因,實在看不過去了,才發言的。可惜我不是記者,否則早就揭他們的老底了!
3. 世界石油供需現狀與趨勢
1、全球石油儲量充足
石油作為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十分有限。當前,全球石油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根據BP公司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數據,2012-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整體儲量變化並不明顯。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324億桶,與2012年相比僅上升了2.81%,但總體來說儲量較為充足。
綜合來看,全球石油儲量充足,2020年受疫情影響產量、消費量均有下降。預計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好轉,全球石油產銷量將恢復增長。
——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4. 中國人可以在國外做石油生意嗎
這是可以的,像美國有無數的小型採油公司,屬於個人公司,只要你挖到你就能夠去申請開采牌子並開采,而國內屬於國家控制壟斷,要不阿聯酋迪拜怎這麼多有錢人?
5. 耗資數億換數顆心臟,為什麼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告訴你說金錢真的能續命
如今的年輕一輩是最為幸福的一輩,在我們爺爺奶奶那輩,戰爭帶來的陰影尚未消退,神州大陸滿目瘡痍,需要等待時間慢慢撫慰傷痛;在我們父母那一輩,盡管建國後日子好了起來,但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喚醒經濟復甦,想要短時間內追趕已經領先了幾百年的歐美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們這一輩則不一樣。
6. 美國能不能在本土採石油
不能,美國有他的長遠打算和戰略目的。伊拉克是處於世界油庫中心,它本身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在中東是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大產油國,天然氣儲量很豐富,本身的石油產量在中東國家裡並不是很高,但是它對於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沖擊是非常大的,伊拉克那邊的局勢動盪,石油市場價格飆升,搞得國內的有車族,油價就跟著往上走。大家看到這兩年油價從兩塊多漲到四塊多,所以我覺得咱們有車族尤其關心中東地區,關心伊拉克局勢的。實際上從中國和伊拉克的合作來講,伊拉克是咱們在中東最主要的經濟、貿易,包括文化外交方面的友好國家,包括咱們過去軍事上的合作,因為咱們中國很多的常規武器裝備,伊拉克是一個重要的出口對象國,另外咱們有大量的援建,伊拉克大量的基礎建設,公路、橋梁,民用建築,都是中國公司承包的,伊拉克的一些油田,石油設施,咱們也有少量的參與。故美國只要能在伊拉克取得石油利益,他就不會去自留地上幹活。
7. 為什麼石油價格猛跌使美國經濟下滑
蘇聯不是在里根在任期間解體的,是在他的下一任布希總統期間解體的,1991年底!
但是由於里根的一些政策使得蘇聯經濟遭到重創,所以說和他有一定的關系!
上個世紀70年代,當石油價格扶搖直上時,蘇聯從石油出口中獲得的收益增長了280%,出口量增長了22%,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對蘇聯經濟的生存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石油價格每桶增加1美元,就意味著克里姆林宮獲得大約10億美元的額外硬通貨,反之石油價格下降意味著收入減少。另外,與其他石油生產國不同的是,蘇聯將不能通過增加產量來增加收入,因為蘇聯的石油生產能力早已達到極限了。
而美國卻是石油進口大國,美國一年要花費近2000億美元購買石油,對於美國經濟來講最適宜的石油價格是每桶20美元,而當時每桶石油價格是34美元,如果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降至每桶20美元,將使美國的經濟成本每年下降700億美元,它意味著現有國民生產總值的1%將轉化為美國消費者的收入。並且,美國的總體經濟狀況將明顯好轉。降低石油價格既可重創蘇聯,又可增加自己收益,何樂不為!
沙烏地阿拉伯十分擔心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對沙特形成了包圍,出於共同利益考慮,於是,美國人和沙特人坐到了一起。因為沙特的石油產量占歐佩克產量的40%,與其他石油生產國不同的是,沙特能夠迅速動用石油儲量。
最後美沙談判的結果是:里根告訴法赫德國王:「沙特的主要敵人是利比亞、伊朗和蘇聯,他們都是高油價的主要受益者,而低油價則使沙特和美國獲得極大好處;有美國這位山姆大叔做靠山,沙特不用再懼怕任何國家的威脅。美國提供沙特先進的作戰飛機和其他先進武器,並提供軍事保護;沙特開始擴大石油產量。
與此同時,美國能源大臣還說服英國同時增加其在北海的石油產量。結果在1985年,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猛跌,蘇聯當年的石油收益下降了近一半,並且由於天然氣價格與石油價格是平行的,因此蘇聯當年出口天然氣的收入也減少了數十億美元。
而軍火是蘇聯繼能源出口之後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以往大部分是出口中東國家換取石油,在石油生意紅火的70年代,蘇聯出售給中東國家的軍火增長了五倍。但85年以後,由於油價猛跌,使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減少了50%,所以蘇聯的軍火銷售量也減少了20%。
此外,世界油價的猛跌,還使蘇聯從西方進口的商品突然變得極其昂貴。1986年蘇聯從西德進口一台特定的設備所需的石油出口額比一年前多出五倍。
所以,美國、沙特雙方一拍即合的結果是,油價在蘇聯解體前的十年內持續下跌,並且因為天然氣的價格因為掛靠石油的價格,所以也往下跌,而里根任總統的時間剛好是1981-1989年。這就是美國搞垮蘇聯的大策劃之二。
另一個大策劃是以波蘭為突破口制裁蘇聯。1981年12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白宮發表的一項聲明宣布,鑒於蘇聯對波蘭的事態發展負有重大的和直接的責任,美國決定立即對蘇聯實行經濟制裁。
在冷戰期間,屬於蘇聯集團的波蘭一直在內外政策上追隨蘇聯,但經濟發展之後,國民強烈的反蘇心理和西方國家的滲透,導致波蘭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動盪的國家。
由萊赫·瓦文薩領導的波蘭團結工會,成立於1980年,得到梵蒂岡與西方國家的支持。之後的兩年,團結工會領導了大規模的罷工運動,波蘭出現了要脫離蘇聯集團的跡象。莫斯科擔心波蘭事態發展失控,於1981年9月在波蘭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華約軍事演習,向波蘭民眾顯示威力。
波蘭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在1981年12月12日晚實行了軍事管制,一夜之間將團結工會領導人一網打盡。兩周之後,里根以蘇聯支持波蘭政府軍管為由,在12月29日對蘇聯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停止簽發和延長向蘇聯出口電子設備、電腦和其他高級技術器材的許可證,推遲出售糧食的談判,暫停簽訂新的美蘇海運協定的談判,停止蘇聯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美國等等。蘇聯抗議美國的行動,美蘇關系惡化,冷戰出現了新的高潮。
8. 哈默晚年經營石油業都經歷了哪些問題,最終發現了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的第二大油田
哈默經營石油業,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在美國本國,1960年石油產量佔美國石油總產量38%的得克薩斯州,他無法插手。因為這個州的油田,早已是美國其他「獨立」石油公司的天下。在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一向和美國有特殊關系,但是它的石油與艾克森石油公司的關系最為密切,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休想染指。
西方石油公司該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充滿冒險精神的哈默,在認真分析國際市場行情之後,決定向中東國家利比亞進軍,擠進利比亞開採石油。20世紀50年代後期,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終於如願以償,在利比亞取得了石油開采權,然後在西歐國家提煉和銷售。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的原油日產量已達68萬桶。當時,這家公司的油源全部來自利比亞。
美國的西方石油公司是一家進入國際石油大企業行列的新公司,正是因為哈默的冒險精神和果斷決策,才使它發展迅速,成為一家業務多元化的跨國公司,業務地區遍及北美、西歐、非洲和亞洲。正當哈默到處尋找投資及機會的時候,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在舊金山以東薩克拉門托河谷一帶尋找天然氣,鑽井鑽到5600英尺(1700多米)時,仍不見天然氣,公司決策者認為耗資太多,再鑽下去很可能徒勞無功,難以自拔,便匆匆鳴鑼收兵,宣判此井「死刑」。哈默得知這一消息後,便請來地質學家進行考察。專家們認為,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那個地區過於匆忙了。得到這一結論之後,哈默便將那片地方租借下來,繼續鑽探。每鑽進1英尺(30cm),都令人覺得,像是牙鑽鑽在西方石油公司的牙根神經上,要是鑽探失敗,可以肯定,公司股票的價值就會被鑽出個大窟窿來。
哈默在焦急中等待消息。當鑽到8000英尺(2400多米)仍無滴油時,哈默便開始煩躁不安起來,但仍咬牙硬挺。深度到8600英尺(2600多米)時,油層戳破了,石油噴出來了。這竟然還是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發現的第二大油田,價值2億美元。
石油業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富商巨賈們各施絕技,競爭異常激烈。然而哈默卻憑借其非凡的才能,戰勝了一個個競爭對手,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使石油生意成為他多種經營實業中的一個核心產業。
9. 疫情嚴峻、油價飆升,這對美國科技企業有哪些影響
疫情嚴峻、油價飆升,這對美國科技企業有哪些影響?有一個概念需要搞清楚, 石油不是一種哪裡都一樣的東西。 中東產的和美國頁岩產的無論在質量, 濃度, 含硫量上面都不一樣, 而他們之前不是可以簡單置換的。 因為每個國家的煉油廠復雜的調整之後只能比較有效的煉某一種范圍內的油, 否則就會消化不良, 導致油品劣質, 雜質過多。
石油這玩意吧,是地方大都會有。本來中東地區也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或亞完全的壟斷機制,況且穆斯林手裡真正可以控制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也有限,最後美國石油進口量估計少不了多少,但被穆斯林蠱惑對美國實行石油封鎖(應該不會有多少,能有一個算多,本來就是穩賠不賺的生意)的國家受到的國際歧視..好吧我收回我的括弧,大概是半個算多了。
10. 一些國家同樣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並沒有變得更加富裕,這是怎麼回事呢
石油沒有帶來富裕
非洲的奈及利亞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生產國,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日產250萬桶原油,目前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第六位。過去幾十年,「黑金」為奈及利亞帶來超過4500億美元的收入。按理說,這樣一個國家,在全世界石油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它的人民應該過著不錯的生活。但現實是,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公共基礎設極度不完善,失業率高達50%,70%的人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且還政府不穩定、權力腐敗,常常導致軍閥混戰。
奈及利亞雖然每天都在產出大量原油,但它卻是全世界汽油短缺最嚴重的國家,自身的石油產業非常落後,煉油廠破敗不堪,運輸管道年久失修,儲運成本高昂。在奈及利亞,加油站沒有汽油可賣只能早早關門,幾千輛失去動力的摩托車堵塞了交通,這樣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
這種現象並不是只非洲有,南美的委內瑞拉也是一個例子。委內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原油產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每天出產近300萬桶原油,但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卻不大樂觀,委內瑞拉國民收入的80%以上要靠石油,其他的工商業極度萎縮。1970年,委內瑞拉正因為發現石油而突然暴富,當時委內瑞拉的石油部長似乎有先見之明,他當時就作出這樣的預測:「我們將因石油而傾家盪產」。他還給石油取了一個難聽的外號「惡魔的糞便」。果不其然,到2001年,80%的委內瑞拉人生活在貧困中。後來,新的總統查韋斯上台之後,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有多好轉,但仍不樂觀。
經濟不樂觀的根源
為什麼有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有強大起來,反而很貧窮呢?經濟學家用「依存性」的概念來說明這一問題。石油等自然資源只要拿到國際市場上就能輕易地賣出,不需要進行提高產量的開發,也不需要為了吸引消費者而展開競爭。賺錢既然如此容易,就會產生依賴自然資源的傾向,舉國上下自然也就不再去勤奮創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了。
以委內瑞拉為例。自從石油成為委內瑞拉的主要出口產品後,委內瑞拉經濟就被打上了石油的烙印,整個經濟生活都是以石油為軸心而運轉。委內瑞拉的工業發展嚴重依賴石油美元。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走高時,委內瑞拉獲得大量的石油收入,從而政府得以推行龐大的發展計劃;而當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時,經濟就可能受資金緊張的瓶頸制約,導致發展計劃擱淺,甚至使經濟發展陷入危機。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安定的政治環境也很難實現。當所有的人都對石油資源的支配權虎視眈眈時,內戰一觸一發。雖然委內瑞拉多年來沒有爆發過戰爭,但非洲的奈及利亞就沒那麼幸運了,長期陷入內戰和混亂之中,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在非洲,擁有石油的國家發生內戰的幾率達25%,反觀無石油的國家只有1%。同時,西方大國對產油國的過分關注也增加了產油國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如果伊拉克沒有石油,那麼美伊戰爭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此外,西方石油公司開採石油,根本不顧及環保,造成土地和水源的嚴重污染。原先沒有石油沒開採的時候,奈及利亞百姓還可以種地、捕魚,現在,環境污染,地里長不好莊稼、河裡抓不到魚,黑人的生活眼看著每況愈下。更不要說,石油資源被大企業壟斷,統治者靠油錢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下層百姓卻過著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而且為了搶奪石油資源,國家內部內戰頻仍、種族沖突不斷。
這也被稱為「石油的波及效果」。因為石油產業是高度的加工工業,工廠絕大部分依靠機器運轉,並不需要很多勞動力,而石油的生產和流通所必須的機械又大都在美國和西歐國家製造,因此產油國的勞動者基本沒有機會從國家的石油大企業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這樣下去,產油國家想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提高其他產業的競爭力也就很難實現。
在此舉個反例,耐克如果在中國設立工廠,就會僱傭中國人來經營。雖然大部分的中國職員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勞動,但是耐克的先進管理經驗也會被傳授給部分中國職員,這些學習了耐克先進管理經驗的中國職員,有人就會走出耐克成立新的公司,並最終發展壯大為耐克的競爭對手。這就是耐克工廠為中國經濟帶來的波及效果。
資源不是致富良葯
不僅如此,一個國家其他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十分有限。南非共和國的鑽石、印度尼西亞的原木、巴西的咖啡,長期以來都沒有為國民收入的提高做出太大的貢獻。煤炭資源最豐富的中國山西就是一個例子。
山西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埋藏淺,易開采,累計探明儲量2500多億噸,佔全國探明保有儲量的26%,素有「煤海」之稱。然而山西富裕嗎?山西老百姓富裕嗎?山西無論在經濟總量、抑或人均收入都排在後面。
並且山西環境污染極其嚴重。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負荷是全國的3倍多,人均煙塵、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污染負荷指標高居全國之首;全省大小1000多條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省內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佔到整個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的23%,土地鹽漬化和荒漠化面積逐年擴大,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坐火車路過山西,透過車窗,車窗外的景象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現在山西的狀況甚至不如煤炭開發之前,再遙想沒有煤炭資源的「晉商時代」,更是讓人唏噓一個依靠過度開采自然能源的省份,最終卻沒有把老百姓帶上富裕之路,恰恰相反,山西陷入了難堪的困頓之中。
清朝的時候,山西可謂地瘠民窮,可是「窮則思變」,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一代代晉商反而茁壯成長,把錢庄生意做到全中國,成為中國最早的銀行家,整個山西富可敵國——沒有煤炭資源他們才是真富裕。
在今天的世界上,這樣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些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國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經濟卻飛速增長。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其政治和經濟體制往往比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來的更好。這樣的對比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轉載網路知道《大科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