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比喻是什麼
擴展閱讀
東營一天產多少石油 2025-05-16 18:15:25
土地費用怎麼收 2025-05-16 18:09:00

石油比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4 04:04:42

❶ 石油的定義與用途分別是什麼

一、石油的定義有人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這是因為石油在工農業生產中肩負著像血液一樣的重要職責,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飛的,地面跑的,沒有石油都運轉不動。有人說:「石油是現代文明的神經動脈。」這是因為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有人說:「石油是黑色的金子。」這是因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產品進行加工,可以製成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五千多種,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著人們去開采。這些都說明: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生命線,它對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石油外觀上看是一種黑乎乎的油狀粘稠液體。它是一種深藏於地下的可燃性礦物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據科學家分析:將來有可能開採的石油資源,1/3在大陸,1/3在淺海,1/3在深海和兩極。海洋將成為人們開採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為什麼會蘊藏著這么豐富的石油呢?原來,海洋里有數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類、軟體動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們繁殖很快,能產生大量的有機質,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遺體,跟泥沙一起沉積、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氣的環境里,受到高溫、高壓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後就會變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們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後來隨著海底地形的變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儲油盆。數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為有開采價值的石油礦藏。
那麼,什麼是石油呢?從實質上講,石油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的復雜混合物,或是多種烴的混合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和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將它們統稱為「石油」。
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對石油定義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有少量雜質的復雜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類型,存在於地下儲集層內,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呈液態。天然氣(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類型,呈氣相,或處於地下儲集層時溶解在原油內,當採到地面,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從原油中分離出來時又呈氣態。我們把從油井中采出來的未經加工的液態石油稱為「原油」。但在工業界、日常應用中,通常「原油」與「石油」混用,並不加以區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寶箱」,「寶」指的是烴,「百」形容石油中各種各樣的烴非常多。現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石油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公路上賓士的汽車,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江河裡航行的輪船,田野里的播種機、收割機,工地上的挖掘機、大吊車,軍隊中的坦克、裝甲車等,為它們作動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我們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圓珠筆,注射用的一次性針管、輸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纖衣服等產品,也是由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化工原料製成的。歸納起來,石油主要用於三個方面。
1.作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運輸、使用方便,應用廣泛等優點。原油經過煉制加工後,可以製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燃燒1kg汽油所產生的熱量分別相當於燃燒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產生的熱量。汽油有不同的標號,標號越大,表示汽油的質量越好。
煤油過去主要用於照明。現在生產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噴氣式飛機的燃料。柴油廣泛應用於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采礦業等行業中。拖拉機、載重汽車、吊車、挖掘機等大型動力機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氣是很潔凈的燃料。它在常溫、常壓下呈氣態。把石油氣壓縮成液態裝入鋼瓶,就可以送往千家萬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對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動力進行改裝,以液化石油氣代替汽油,可以極大地減輕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
天然氣是一種可燃氣體,通常情況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稱為伴生氣。而從單純氣藏產出的天然氣稱為非伴生氣。目前,天然氣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優點。為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我國實施了「西氣東輸」工程,使許多城市已由原來用煤作燃料改為用天然氣作燃料。
世界能源結構的演變趨勢表明:未來三五十年內油氣儲量豐富,油氣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天然氣有可能成為未來能源消費的主導方向。要轉向以油氣為主的能源供應路線。到2050年,我國一次能源供應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要從25%~35%提高到40%~50%,一次電力的比重將從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則由55%~60%降到30%~35%。
2.作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優質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學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石油經過各種加工和處理,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化工原料。用這些原料可以製成眾多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塑料製品、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農葯、化肥、炸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家年產8×104t合成橡膠廠一年的產品相當於145萬畝1畝=666.7m3。橡膠園一年的產量。—家年產萬噸的合成纖維廠一年生產的產品,相當於30萬畝棉田一年生產的棉花,或從250萬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現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產出來的合成纖維——腈綸,就與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鬆捲曲,柔軟保暖,有彈性,吸濕性好,洗後易干,而且比羊毛輕、強度高、耐腐蝕、耐日曬、不發霉、不蟲蛀。利用腈綸的這些優點,可將腈綸與棉、毛混紡製成布料、毛線、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纖維還有棉綸、滌綸、丙綸、維綸等多種。它們正在逐步取代毛、棉製成各式各樣的紡織品。另外,合成纖維在工業、國防等方面也有很廣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從石油中還可以煉制出潤滑油、石蠟和瀝青。這些產品也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一切機器,無論大小,都要加上潤滑油或潤滑脂,以減少摩擦和磨損,才能順利運轉。石蠟的用途很多,蠟燭會給我們帶來光明;過生日時插上蠟燭,會增添歡樂、喜慶的氣氛;在棉紗中加入少量石蠟,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富有彈性;石蠟還可以製取洗滌劑、分散劑、潤滑脂等。瀝青為人類的交通事業做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有了它,才有了寬闊的柏油馬路。瀝青具有很好的粘結性、絕緣性、隔熱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鐵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築防腐,水庫堤壩防滲透,地下電纜防漏電等。
科學家還以石油為原料,通過實驗製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國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飼料,它將來很可能會作為食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❷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❸ 學習如鑽探石油,鑽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學習比作了鑽探石油學的越好比喻成鑽的愈深望採納

❹ 石油的作用是什麼

一、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煤油和重油應用於機械類工具運轉;提煉出來的煤氣用於家庭和工業燃料;提煉出來的瀝青用於建設公路;提煉出來的化工產品可用於生產塑膠,衣服等;石油可生產出農業肥料。

二、沒有石油的話,正常生活中的一些工具是無法使用。

這會導致許多問題,換句話說人類發展速度將會減緩。

(4)石油比喻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❺ 石油被稱為 A.「工業的糧食」 B.「工業的血脈」 C.「工業的血液」 D.「工業的脊樑」

答案C
工業生產離不開能源,傳統的能源主要是煤和石油.因為煤和石油就像糧食和血液一樣能夠為人提供能量,而煤是固態的,石油是液態的,所以分別被形象地比喻為「工業的糧食」和「工業的血液」.本題主要提問關於石油被稱為什麼.所以應該選C

❻ 石油是什麼

石油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氫12-14%,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當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具體為159升。 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
目錄
[隱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關條目
* 4 參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編輯]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編輯]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發表的新看法,認為碳氫化合物是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線的作用而產生的。
[編輯]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點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點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點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點 -0.5℃

炭素數5~7の范囲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質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質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乾性の製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鎖狀炭化水素は配合調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燈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製品は常溫で液體である。

潤滑油和半固體的凡士林、炭素數16から炭素數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數20以上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個體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順である。

用常壓蒸餾餾分的名稱和沸點(℃)來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輕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車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車燃料)
輕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飛機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爾燃料/輕油/燈油)
潤滑油:> 300℃ (發動機油)
殘渣:焦油,柏油,瀝青,殘余燃料

[編輯]

相關條目

* 克拉馬依油田
* 大慶油田
* 中原油田
* 勝利油田
* 中東
* 沙烏地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國家
* 阿盟
* 石油大學
* 石油輸出國組織

[編輯]

參看

* 工業化
* 哈伯特頂點

[編輯]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編輯]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編輯]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資料 (外部鏈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Hellfight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Storm》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資料 (外部鏈接)

[編輯]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頁面分類: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業 | 燃料

❼ 石油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這句話對嗎不是煤炭me

是的;石油是一種褐色或黑色的可燃性礦物油。它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也有人稱它是「工業的血液」。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

❽ 石油是什麼

對於石油的具體描述,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石油大家可以理解為是乾酪根轉化來的,而乾酪根又幾乎全部來自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高等植物。

第二、目前有機成因說占據學術以及各國石油公司絕對主流。(包括無機成因說發源國俄國。1.1876年門捷列夫大佬提出碳化物說 2.1889年3月俄國學者索克諾夫發表宇宙說 3.前蘇聯學者庫得梁采夫提出岩漿說 4.1971年切克留卡提出高溫生成說 5.1966,1971年葉蘭斯基提出蛇紋石化生說)

第三、有機成因說之所以被各國學術界廣泛接受和認可並用於指導實踐,有以下幾大事實:

1.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油氣田99.9%都分布於沉積岩中,無論是海相還是陸相盆地中都發現了油氣田;而與沉積岩無關的地盾和巨大結晶基岩凸起發育區尚無油氣發現。(想了想,還是有岩漿岩中發現石油的例子,就在准噶ga爾盆地裡面,可是,可是,岩漿岩形成的儲層確是被高度風化後的產物,嚴格來講他已經大半步邁進了沉積岩的懷抱)

2.從前寒武紀到第四紀更新世地層都有石油發現(這意味著什麼呢,不懂就去翻翻地質年代表哈,算了聽說多圖吸引人我給你們找個好圖,算了我不賣關子了 這意味著地球上開始出現沉積岩的同時就生成了石油呀~)

3.光譜分析證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鐵為主(<70% 那個說O都消失了的你出來)古生代石油的灰分主要為氧化鎳和氧化鈷(<60%-80%)。將此數據與岩石圈元素含量對比,會發現釩鎳銅鈷這些元素的含量大約是岩石圈平均含量的2000,1000,50,30倍(想起來沒?對!生物富集作用!真棒)。將石油灰分與煤灰分對比,各元素含量基本吻合,而煤是有機成因的已經被世界公認無可辯駁,石油與煤行業相關術語也是通用的,豈不是就證明了有機成因理論?

❾ 學習如鑽探石油,鑽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是什麼修辭

比喻,把學習比作鑽探石油;把石油比作知識。

❿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混身是寶,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它在國民經濟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石油是優質的動力燃料的原料。汽車、內燃機車、飛機、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都是用石油的產品——汽油、柴油作動力燃料的;新興的超音速飛機、導彈、火箭,也都以石油提煉出來的高級燃料為動力的。石油也是提煉優質潤滑油的原料。一切轉動的機械的「關節」中添加的潤滑油都是石油製品。

石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廠利用石油產品可加工出5000多種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常見的色澤美觀、經久耐用的滌綸、尼綸、腈綸、丙綸等合成纖維;能與天然橡膠相比美的合成橡膠;苯胺染料、洗衣粉、糖精、人造皮革、化肥、炸葯等等都是由石油產品加工而成的。

石油經過微生物發酵,還可以製成合成蛋白。它是利用一種愛吃石蠟的嚼蠟菌,放在石油中的嚼蠟菌吃食石蠟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嚼蠟菌自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公斤菌體含有相當於20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

如果將目前世界上年產30多億噸石油中的石蠟(約佔10%)的一半製成蛋白質,一年就可製得1.5億噸人造蛋白,這是十分可觀的人造蛋白資源。現在,人們已經用嚼蠟菌體作為飼料。不久將來,它們會被用來製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品,送上餐桌。

石油渾身都是寶。就連煉油最後剩下的石油焦和瀝青也都是寶貝。石油焦做煉鋼爐里的電極,可以提高鋼的產量;還可用它作為製造石墨的原料。瀝青則可以製作油氈紙或鋪路。石油被人們譽為工業的「血液」,是名不虛傳的。地球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據估計它的蘊藏量為1000多億噸,其中海洋里蘊藏著700多億噸左右。盡管人們認識石油的模樣,但由於它埋藏在地下,要探尋它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了許多尋找石油的寶貴經驗。最簡單的辦法是通過追尋石油露出地面的蛛絲馬跡,以找到它的藏身之地。例如,含石油的岩石受侵蝕露出地面或油層產生斷裂,石油沿裂縫流出地面,有時漂在水面形成五光十色的薄膜,這就是油苗,發現了它,可跟蹤追擊到地下,找到油田。天然氣往往與石油共生,因此通過發現池沼、河道或水坑裡冒出的水泡,可判斷天然氣苗,從而找到石油。

石油開采

有時,在一些地方發現被石油浸過的疏鬆砂子,這就是油砂,找到了它就可順藤摸瓜找到石油。還有,地下深處的石油,沿著岩縫升到地表,輕成分揮發後,留下的成分聚集成瀝青丘,找到了它也就有了找到石油的希望。除這些簡易的探油辦法外,近代採用了先進的勘查技術,可以迅速而准確地找到石油。這些探查方法有: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學勘探法、新型遙感勘探法等。特別是在人造地球衛星上安裝了遙感器後,通過遠距離攝影,以及電子計算機數據處理,可以進行大面積探尋石油。

人類發現和利用石油的歷史,十分悠久。

我國的勞動人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利用石油,在古書《易經》里就有利用石油的記載。2000多年前,我國開採石油作燃料和潤滑劑,到11世紀,我國開鑿了第一批油井,並煉制出粗石油產品——「猛火油」,還加工製取了其他石油製品(例如炭黑、石蠟、瀝青等)。

我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名詞,在此以前人們都把石油稱作石蠟水、石漆等。沈括還提出了石油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的科學理論和預測。

目前,世界上對常規能源資源的儲量是否有限,也存在著不同的論點。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並非是有限的,對石油是由有機物質形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部分科學家提出了無機生成石油理論。他們認為,碳氫化合物可在地幔深處產生,並沿裂縫周期性上升;不僅在沉積層內,而且在岩漿岩和多孔火山岩內積聚。為了證明無機成油理論,已經有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模擬地幔深處條件,無機合成出了石油。另外,在絕無生命存在的空間星體上,也已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可燃氣的物質。這似乎在證明無機生成石油的理論並非是沒有根據的。預計,無機生成石油理論在未來將是能源科技發展前沿的重要依據。如果這一理論得以驗證,油、氣資源則將不是像有人預測的那樣在今後30~60年會枯竭,而是可為人類服務更長的時間。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勘探技術日趨發達,使得人們對能源資源的勘探儲量每年都有增加。

最近,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盆地發現了「年齡」僅三四千年的「新鮮」石油,經科學家用先進的放射性碳-14測定法鑒定,證實其「年齡」為4240歲,其中最年輕的石油的「年齡」只有500歲。這些「新鮮」石油產於淺海盆地之下,周圍的沉積物為半公里厚,雖然因不具備儲油條件,沒有開采價值,但它高效率的轉化過程,為科學家研究石油生成提供了絕好的樣本。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類社會對能源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石油作為優質能源得到優先開發。目前世界總能耗中石油佔48%,到2000年仍將佔40%。世界上採油工業已有100多年歷史,8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9年達到32億噸的高峰。最近幾年,世界石油產量有所下降。1982~1985年的平均年產量約為28億噸。1993年世界石油產量達29.81億噸,比1992年下降0.6%。

1973年以前,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利用廉價石油,支撐著它們高速發展的經濟。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大幅度漲價,這大大刺激了世界石油勘探和開采業的發展。1979年發生了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再次發生世界性漲價。石油漲價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加。1986年開始,出現了世界性的石油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對石油勘探和開采業是很大的打擊。首先是石油勘探業變得不景氣,致使新發現的油氣儲量急劇下降。

目前,全世界油田共有12500個,其中超巨型和巨型油田僅占油田總數的2.9%,但它們的儲量之和則佔世界總儲量的80%。

我國1993年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39907萬噸;獨聯體39220萬噸;美國34480萬噸;伊朗18200萬噸;中國14477萬噸;墨西哥13317萬噸;委內瑞拉11659萬噸;挪威11237萬噸;阿聯酋10946萬噸;奈及利亞947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