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極的油氣資源爭端在哪裡
據俄羅斯和挪威等國的估算,北極地區的原油儲量大概為2500億桶,相當於目前被確認的世界原油儲量的1/4;北極地區天然氣的儲量估計為80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5%,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
另外,根據2008年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評估報告估算,北極總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達4121億桶石油當量,其中78%是天然氣或天然氣水合物。未開發的北極碳氫化合物大都位於西西伯利亞盆地和東巴倫支海盆地,它們佔北極未開發資源的47%,其中94%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保守估計,北極擁有的世界未開發傳統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約佔世界全部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22%,其中天然氣約佔30%,石油約佔13%,天然氣水合物約佔20%。不過,北極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歐亞和北美大陸的分配並不均衡,估計歐亞約占總資源量的63%,北美約占總資源量的36%。歐亞的資源基礎主要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占歐亞總油氣資源的88%。
大型北極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始於俄羅斯和美國。1962年俄羅斯探明了塔佐夫斯克油田。1967年美國探明了位於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灣油田,該油田擁有136億桶可採石油儲量,是北極地區已經開發的最主要石油項目。目前,在北極圈內,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已經發現了大約61個大型石油和天然氣田,其中15個尚未投產。
一、北極圈的爭奪
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任何國家均可把其海岸線200英里以內的水域當作專屬經濟區,而海岸線350英里以外的大陸架主權也歸該國所有。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大陸架遠到足夠名正言順地對北極提出主權訴求。
在北極圈內有8個國家有領土和領海: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按照該海洋公約,任何國家想要在北極地區認領區內某部分資源的所有權,必須要在加入公約10年之內提供證據。俄羅斯的期限是2009年,加拿大是2013年,而丹麥是2014年。
截至2010年共計159個國家加入了《公約》。美國作為世界上海洋強國之一,積極參與了有關的談判並簽署了《公約》的第十一部分執行協定和漁業種群協定,但一直未加入《公約》。
目前各國在北極的爭端,主要集中在北冰洋中部附近一塊相當大的國際公共海域,俄羅斯正在論證北極點附近的這片海床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但其證據還不十分充分。
2007年年底俄羅斯在北極4300米深的海底插旗,向世人表明一輪海洋爭奪戰已經拉開帷幕。
俄羅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本國國旗之後,加拿大、美國、丹麥等國也迅速展開了北極之旅。
這些最近突然增加的北極行動,在公開的表態中都被說成是幾年前就已計劃好的,並且是純粹的「科學考察」,與俄羅斯插國旗無關。
對於這樣一塊「雪藏的寶地」,各國都希望成為它的主人,俄羅斯第一個動手了。
俄羅斯這次去北極,我們分析這張牌是試探性的,試探各國的態度,能源加軍事,普京期望以這兩大支柱支撐俄羅斯的復興。
美國這邊,俄羅斯的插旗行為彷彿把人們帶回到了1957年。當時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國內一片震驚與恐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湯姆·凱西迅速作出反應:「我不太清楚他們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屬旗子,一面橡膠旗子,或是一張床單,無論如何,這種做法都沒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加拿大外交部長麥凱表態:「這不是15世紀,你不能隨便走到一個地方,插上一面旗子,然後就說這是你的地盤了。」
2008年8月6日,滿載著美國科學家的海岸警衛隊快艇出發了,他們將測繪確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陸架延伸的范圍。
同一時間,加拿大總理哈珀親自帶隊,展開為期3天的北極之旅。哈珀宣布將在北極建立新的深水港和軍事訓練基地,並宣稱「北極主權的首要原則就是利用它,否則將失去它」。
丹麥科考隊動身了,他們將試圖證明北極2000多千米長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丹麥王國名下的格陵蘭島的大陸架延伸部分。而俄羅斯和加拿大曾宣稱,該海嶺是自己領土的大陸架延伸。
瑞典也宣布不久將把一艘動力很強的破冰船開到北極點,停在那裡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
對北極領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過一輪爭奪,當時英國、俄羅斯、丹麥、挪威等國都想進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這些國家在1921年召開斯匹次卑爾根會議,簽訂條約,決定該地區的領土主權歸挪威,但其他簽署條約的國家有權利在這個地區進行非軍事活動,如采礦、漁業、科學調查等。中國也是締約國之一。
冷戰時期,蘇聯在北極曾建立31個冰漂浮站,進行水文、氣象調查,以及海底測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監聽美國方面的各種活動」。
對北極的爭奪,不限於北極圈內的國家,圈外國家近年在北極的活動也非常頻繁。
德國、英國的破冰船每年都去北極考察。日本沒有派出破冰船,但它的海洋調查船每年會和美國、加拿大聯合對北極進行考察。
法國、義大利、韓國都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建立了考察站。中國的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也於2004年7月在這個群島上建成。
嚴寒的北極過去只是探險者的聖地。可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海冰退卻,北極資源開採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說法是,全世界大約有25%的油氣資源隱藏在北極,北極因而有「第二個中東」之稱。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為未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黃金通道。
爭奪「第二個中東」的新一輪激戰由此打響。2008年8月23日,俄羅斯世界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維克多·波謝洛夫宣布,對從北冰洋底提取的土壤標本的初步研究表明,北冰洋大陸架是俄羅斯領土。這一科考成果使俄羅斯更有可能在200海里經濟區之外再得到120萬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領土,從而擁有蘊藏於此處的90億~100億噸油氣資源專屬開發權。
成立於1989年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目前中國對北極的介入比較有限,僅限於科學考察,研究的范圍也主要是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還沒有開展過對於北極資源的具體調查。
而一些北極圈國家憑借地利之便,對北極石油的勘探與開采工作早已展開。挪威對巴倫支海的石油已進行過系統的勘探,按照它的時間表,到2025年左右就可以實現對歐洲石油的供應,「它是將北極的石油作為一種戰略儲備來供應歐洲的」。
美國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陸坡除了自1968年以來,出產了140億桶的原油外,同時還能夠產生大量的地熱資源。俄羅斯在巴倫支海和喀拉海的勘探也已展開多年。
還有拉普捷夫海、西西伯利亞海、東西伯利亞海等油氣資源也很豐富,但具體勘探工作還沒有開展。
二、俄羅斯邊緣海域沉積盆地的油氣潛力
如圖11-2所示,俄羅斯周邊海域的面積為620萬平方千米,水深為200~300米的大陸架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這些面積90%以上為油氣遠景區(為陸地遠景面積的2/3)。其中200萬平方千米面積屬北極西部(巴倫支海、喀拉海),100萬平方千米屬北極東部(拉普傑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80萬平方千米屬遠東海區(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亞速海—黑海盆地和裏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寧格勒周圍波羅的海海域的一小部分共為10萬平方千米。俄羅斯周緣海域潛在的可采烴石油當量儲量為900億~1000億噸,北極西部港灣區占上述總量的60%~70%。天然氣預測儲量與石油相比占優勢,石油所佔比重不超過15%~20%。
圖11-2俄羅斯地理圖
瀕臨北極的西西伯利亞油氣區是世界第二大油氣富集區,又名「秋明油氣區」,為俄羅斯最大的油氣區和世界著名油氣區之一。主要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部分延伸到鄂木斯克及新西伯利亞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北部。油氣遠景區面積160萬平方千米。50年代後期發現。20世紀80年代初已探明的油氣田250多個,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天然氣25.2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俄羅斯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半數以上。油田主要分布在鄂畢河中游沼澤區,主要有:薩莫特洛爾、烏斯季—巴雷克、普拉夫金斯克、馬蒙托夫、西蘇爾古特、蘇維埃、費奧多羅夫等。天然氣多分布於北極圈地區,特大型氣田有:烏連戈伊、揚堡、扎波利亞爾內、梅德韋日耶、波利亞爾內等。薩莫特洛爾和烏連戈伊是俄羅斯最大的油氣田。60年代初、中期大規模開采。1984年產原油3.78億噸,天然氣3310億立方米,分別占同年蘇聯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61.7%和56.4%。建有多條大口徑輸油、輸氣管道通往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俄羅斯歐洲部分、東歐及西歐各國。
三、北極的開發難度
北極油田的儲量既然那麼大,為什麼對它的開發卻沒有什麼進展呢?
一是對北極油田的儲量並沒有一個十分准確的測定。世界石油資源權威評估機構美國地質勘探局稱,由於北極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層的覆蓋之下,無法進行地質探礦,因此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所以沒有公布儲量數據。但美國能源信息署和歐盟的一些專家則認為,北極地區即使保守地估算,原油儲量也有1000億~2000億桶。
二是北極嚴酷的氣候條件。北極地區不僅嚴寒,而且冬天在極夜的情況下一片漆黑,根本無法進行作業。還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險,油田的開發成本相當高。據有關專家的推定,原油的生產成本將達到一桶30美元,與中東地區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1998年雖然計劃過從巴倫支海的油田通過具有破冰功能的油輪將原油運輸到摩爾曼斯克,但由於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原油價格驟跌至一桶11美元,計劃被迫擱淺。
但是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使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油價達到一桶70美元之後,即使伴隨著風險,生產成本高,但仍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因此,芬蘭、德國、荷蘭、英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和俄羅斯、挪威等已經開始推進一項被稱為ARCOP的計劃,著手解決油田開發和原油輸送問題。該項計劃是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計劃實施之初受到過原油價格低迷的影響,但現在價格的上漲等於吹來了順風,技術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產和輸送成為可能。在日本意識到北極油田的重要性之前,在遼闊的北冰洋上,圍繞原油開發而展開的爭奪戰已經拉開了序幕。
而高緯度地區海底油田開發技術的進步也是日新月異。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萬噸級油輪的建造,能夠抵禦冰山撞擊的堅固的原油生產平台的建設,直接在北冰洋上將天然氣液化並用運載能力15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運輸天然氣等,這些新技術的確立都給大石油公司帶來了希望。
新技術的開發加上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向歐盟國家大舉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對歐洲經濟具有絕對影響能力的俄羅斯,將藉助北極油田的開發進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北極,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能源世界,冰封下的「黑色寶藏」誘惑著周邊的各國,蠢蠢欲動。但是對北極的開發潛在的巨大威脅是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北極對地球氣候的調節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若對於進行石油開采必將產生很大破壞,因此,寶藏的取得應首先以保護環境為出發點,甚至為了保護環境而讓寶藏永存地下。
『貳』 為什麼要北極探險
因為北極有重要的資源 人類要考察北極主要是這么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北極地區對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影響很大,所以人們都稱,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器。 因為全球的變化,三個極(北極、南極、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號稱世界第三極)大氣環流以及大洋的環流等等對全球的氣侯變化影響很大。所以它是全球變化的一個敏感地區。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以來,北極的冰雪融化得很快,據有關的統計來說,大概從2002年9月份,北極海冰的面積比歷史上同期大概縮小了103萬平方公里。 另外,東部海盆地冰雪的厚度大概減少了43%,將近一半。形勢是很嚴峻的。 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一個統計數字,北極海冰的厚度從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候冰雪的厚度是4.88米,將近5米,到目前是變得只有2.75米了,差不多是將近一半。 因此,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包括北極,包括南極以及青藏高原冰雪融化的速度影響很大,有人預測,如果照現在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到了2050年,北冰洋的夏天可能就沒有冰雪了。再過將近100年的時候,可能整個北冰洋的冰就不存在了。如果是1000多萬立方公里的冰全部融化的話,海平面可能上升相當大的幅度。 豐富資源 北極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魚類,還有各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還有一些所謂的極端寒冷條件下生長的一些動植物甚至是生物資源。 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陸地,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佔全世界的1/3到1/4。為了減少對中東地區的能源的依賴和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很多國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極地區。 2007年4月2號,地質勘察導報上報道北極原油的儲量大概是2500億桶,相當於世界原油儲量的1/4,天然氣是80萬億方,相當於世界儲量的45%。另外美國的一個能量專家也談到一個數字,他從保守的估計來看,北極的原油儲量也在1000到2000億桶。美國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大概60%是在北極圈裡頭。所以說北極地區油氣的儲量相當可觀。 北極地區,俄羅斯占的面積很大,它在這兒已經發現了若干個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氣田發現了8個。光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資源量據有關專家估計大概有1000億到1200億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我們國家預測的資源量也不過是幾百億噸,還不到這個數字。所以說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極陸架地區,在北冰洋靠近陸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極地區煤炭資源也相當豐富,儲量為1.6萬億噸。 由於北極冰雪的快速消融,這塊巨大的陸地和相當於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滿了自然資源的處女地,將十分有益於石油和天然等資源的開采。西部大陸和不再寒冷的廣闊海洋就是將來的漁業資源,環境航線,旅遊目的地和價值很高的不動產。 來源:國土資源導刊
『叄』 為什麼大國們都在爭奪北極
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陸地,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佔全世界的1/3到1/4。為了減少對中東地區的能源的依賴和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很多國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極地區。 2007年4月2號,地質勘察導報上報道北極原油的儲量大概是2500億桶,相當於世界原油儲量的1/4,天然氣是80萬億方,相當於世界儲量的45%。另外美國的一個能量專家也談到一個數字,他從保守的估計來看,北極的原油儲量也在1000到2000億桶。美國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大概60%是在北極圈裡頭。所以說北極地區油氣的儲量相當可觀。 北極地區,俄羅斯占的面積很大,它在這兒已經發現了若干個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氣田發現了8個。光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資源量據有關專家估計大概有1000億到1200億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我們國家預測的資源量也不過是幾百億噸,還不到這個數字。所以說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極陸架地區,在北冰洋靠近陸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極地區煤炭資源也相當豐富,儲量為1.6萬億噸。 由於北極冰雪的快速消融,這塊巨大的陸地和相當於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滿了自然資源的處女地,將十分有益於石油和天然等資源的開采。西部大陸和不再寒冷的廣闊海洋就是將來的漁業資源,環境航線,旅遊目的地和價值很高的不動產。 此外,北極的淡水資源僅次於南極,南極的儲量佔世界淡水儲量75%,它佔25%,比例相當大。北極和南極淡水加起來佔全球儲量的90%以上。所以說淡水資源儲量也相當可觀。 各國對北極資源的爭奪之戰早已打響,最早動手的是俄羅斯,美國分析了北極解凍以後的影響和結果,認為需要探討新疆域、新航線,分析潛在的能源、漁業的開發,因此北極圈其他國家都開始動作,希望在冰雪融化的北極強佔先機。 俄羅斯在2007年8月2號把國旗插到了北冰洋底下,宣誓對北極享有主權之後,加拿大總理在8月10號在北極點只有600公里的地方宣布建立一個軍事訓練中心。 丹麥的船8月12號出發對北極地區進行考察,美國海岸自衛隊的重型破冰船也趕到北極,丹麥政府宣布2000多公里的諾林諾夫海嶺,加拿大宣布想在北極地區保持真正的日益增長的和長期的存在等等。各個國家對北極的爭奪,除了軍事上的戰略位置之外,焦點主要是在資源,尤其是現在全球面臨著能源危機這么一個現狀。 來源:國土資源導刊
『肆』 為什麼許多國家要在南北級進行科學研究
一說到地球的兩極,人們首先聯想到的詞彙就是遙遠、寒冷、荒涼、危險。其實,南極和北極蘊含豐富的資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使其具有很大的科考價值。從人類第一次到達南北極極點到現在已經有近100年的時間了,那麼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南北兩極的研究和開發到了什麼程度,人類活動對極地的環境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一、石油、天然氣、淡水資源豐富
有科學家稱,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一個能源基地。勘探顯示,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和金屬礦產等資源極為豐富,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2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此外,北極還有世界最大的銅―鎳―鈈復合礦基地以及金剛石、黃金、銀等礦藏。
曾5次參加南極考察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教授顏其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南極的資源儲藏應該比北極還要豐富。南極的海洋生物磷蝦極為豐富,蘊藏量約4億―6億噸,被稱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倉庫。南極孕育了豐富的低溫微生物資源。這些微生物具有獨特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它們在基礎研究和生物工程應用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南極還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除了資源豐富,極地地區還具有很大的科研價值。研究極地地區近年來的變化,有助於找到近年來頻發的海嘯、颶風等極端自然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和解決辦法。此外,極地地區無污染的水源、空氣等,能夠提供中低緯度地區不具備的科學研究條件,有助於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奧秘和進行宇宙觀測。
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直接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例如北極極渦的變化發展直接影響我國北部冬季的天氣。科學家已證實了北極浮冰面積和厚度的變化對全球的影響。如果某一年異常變化10%左右,由它帶來的海表面和大氣熱量的交換,差不多是全球熱量的30%。這樣的變化對我國雨季的分布有極大影響。
二、發現惡劣環境下的新生命
目前,世界上有約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岩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國際南極考察的主要課題包括冰川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低層和高層大氣科學、大地測繪、人體生理和醫學以及海洋科學等。
新奧爾松科學管理委員會是北極研究中唯一一個國際研究站。目前已有挪威、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在新奧爾松地區建立了北極考察站。
中國極地中心專家表示,在對兩極的科考過程中,除對領土權、礦藏分界有爭議以外,在其他方面各國普遍採取了合作的態度。
英國和美國的微生物學家在地球的南北兩極發現了大量的藻青菌等細菌群落,證明生命可以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存在。而極地是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為相似的地方,該研究又為科學家探索火星生命增添了信心。英國科學家日前還在南極厚厚冰蓋的極深處發現了被冰封數百萬年之久的湖泊,這使得一些獨特的物種在其中不斷繁衍進化。
對兩極資源的開發有增無減。環北極8國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具有便利條件。美國的第一、第二大油田均位於北極圈內。這兩個油田所生產的原油約佔美國石油總產量的26%。俄羅斯北極油田的產量占其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部分環北極國家還在北極開展了水電項目。
2005年,美國同意開放位於阿拉斯加州的北極區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允許石油公司進入該保護區鑽探石油。
南極暫時沒有領土歸屬問題,對其資源的開發僅停留在海洋生物上。1991年,第17次南極條約國協商會議決定,50年內禁止對南極的礦產資源進行開采。
三、北極的開發
為探油土壤遭破壞
隨著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北極資源開發的負面效果日益顯現。石油勘探成為破壞北極環境的禍首。為便於探油,人們竟把土地表層的隔熱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凍土。當陽光把永久凍土融化後,地面便形成了溝渠,使土壤受到侵蝕。
北極和亞北極地區,有一個遼闊的苔原帶和泰加林帶,土壤中埋藏著無數動植物的屍體,如果全球溫度上升,屍體就會腐爛,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源源不斷地釋放到大氣里,加速溫室效應。
英國《自然》雜志指出,生活在南極的鯨魚、海豹和企鵝可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飢荒。專家們解釋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冰山消融導致了冰層下生長的眾多藻類植物消失,進而危及了磷蝦等動物的食物來源,再加上人類的捕獲,使得鯨魚、海豹等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的數量減少了80%。
『伍』 北極為什麼在冬天開採石油
如果非要選擇冬天開彩,那麼應該是與夏天相比,冰層較厚,開采難度較小,成本較低
『陸』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
『柒』 為什麼各國熱衷於破冰船探索北極
因為北極資源豐富,各國都想爭一下,北極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魚類,還有各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還有一些所謂的極端寒冷條件下生長的一些動植物甚至是生物資源。 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陸地,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佔全世界的1/3到1/4。為了減少對中東地區的能源的依賴和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很多國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極地區。 2007年4月2號,地質勘察導報上報道北極原油的儲量大概是2500億桶,相當於世界原油儲量的1/4,天然氣是80萬億方,相當於世界儲量的45%。另外美國的一個能量專家也談到一個數字,他從保守的估計來看,北極的原油儲量也在1000到2000億桶。美國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大概60%是在北極圈裡頭。所以說北極地區油氣的儲量相當可觀。 北極地區,俄羅斯占的面積很大,它在這兒已經發現了若干個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氣田發現了8個。光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資源量據有關專家估計大概有1000億到1200億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我們國家預測的資源量也不過是幾百億噸,還不到這個數字。所以說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極陸架地區,在北冰洋靠近陸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極地區煤炭資源也相當豐富,儲量為1.6萬億噸。 由於北極冰雪的快速消融,這塊巨大的陸地和相當於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滿了自然資源的處女地,將十分有益於石油和天然等資源的開采。西部大陸和不再寒冷的廣闊海洋就是將來的漁業資源,環境航線,旅遊目的地和價值很高的不動產 來源:國土資源導刊
『捌』 為什麼北極也能開采出煤
因為北極過去是森林,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形成了煤炭資源 北極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魚類,還有各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還有一些所謂的極端寒冷條件下生長的一些動植物甚至是生物資源。 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陸地,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佔全世界的1/3到1/4。為了減少對中東地區的能源的依賴和能源的可持續供應,很多國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極地區。 2007年4月2號,地質勘察導報上報道北極原油的儲量大概是2500億桶,相當於世界原油儲量的1/4,天然氣是80萬億方,相當於世界儲量的45%。另外美國的一個能量專家也談到一個數字,他從保守的估計來看,北極的原油儲量也在1000到2000億桶。美國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大概60%是在北極圈裡頭。所以說北極地區油氣的儲量相當可觀。 來源:國土資源導刊
『玖』 談談對北極石油開發問題的見解 (英語一分鍾演講)
Pipeline Rollers
Arctic's oil could meet world demand for 3 years
(Agencies 2008-07-28 )--The Arctic Circle holds an estimated 90 billion barrels of recoverable oil, enough supply to meet current world demand for almost three years,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forecast on Wednesday.
The government agency also said the area could contain 1,670 trillion cubic feet (Tcf) of natural gas.
"Before we can make decisions about our future use of oil and gas and related decisions about protecting endangered species, native communities and the health of our planet, we need to know what's out there," said USGS Director Mark Myers.
"With this assessment, we're provid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so that the global community can make those difficult decisions," he said.
Frank O'Donnell, president of the nonprofit group Clean Air Watch, said not only do polar bears and other wildlife within the Arctic Circle face losing their habitat e to global warming, they would be hurt by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oil.
The 90 billion barrels of oil expected to be in the Arctic could meet current world oil demand of 86.4 million barrels a day for almost three years.
The Arctic accounts for about 13 percent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oil, 3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and 2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liquids, the agency said in the first publicly available petroleum resource estimate of the Arctic Circle.
More than half of the undiscovered oil resources are estimated to occur in just three geologic provinces: Arctic Alaska (30 billion barrels), the Amerasia Basin (9.7 billion barrels) and the East Greenland Rift Basins (8.9 billion barrel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is likely to be in three provinces: the West Siberian Basin (651 Tcf), the East Barents Basins (318 Tcf) and Arctic Alaska (221 Tcf), the USGS said.
Energy companies have already found more than 400 oil and gas field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The discovered fields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40 billion barrels of oil, more than 1,100 Tcf of gas and 8.5 billion barrels of natural gas liquids.
報告:北極石油儲量可供全球用三年
美國地質勘探局於本周三發布報告稱,目前北極圈內可開採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滿足全球近三年的石油需求量。
另外,據該政府機構介紹,北極圈內的天然氣儲量為47萬億立方米。
地質勘探局局長馬克•梅爾斯說:「在我們就未來如何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如何保護瀕危物種、土著居民和地球健康等問題做出決定之前,要知道那裡都有些什麼。」
「這一估測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認識到了目前的形勢,所以大家可以一起來做那些艱難的決定。」
非贏利組織「潔凈空氣觀察」主席弗蘭克•奧•多尼爾說,如今,北極圈內的極地熊和其它野生動物不僅因全球變暖正面臨無處棲息的危險,還會因石油企業的瘋狂開采而受到威脅。。
北極圈內近900億桶的石油儲量預計可滿足全球近三年的需求,目前全球石油的日需求量為8640萬桶。
地質勘探局稱,目前北極地區未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全球儲量的30%,未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佔30%,液態天然氣佔20%。這是該機構首次發布有關北極圈內可用油氣資源的勘測報告。
報告顯示,北極地區超過一半的未探明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分別是阿拉斯加區(300億桶)、美亞海盆地區(97億桶)和東格陵蘭斷裂盆地區(89億桶)。
另外,北極圈超過70%的未勘明天然氣儲量也集中在三個區域,分別是西伯利亞盆地區(18萬億立方米)、東巴倫支海盆地區(9萬億立方米)與阿拉斯加北極區(6.25萬億立方米)。
一些石油開采公司已在北極圈北部地區發現了400多個油氣田。
在這些已探明的資源中,石油儲量約為400億桶,天然氣儲量為31萬億立方米,液態天然氣佔850億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