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鑽石為什麼會有火彩
鑽石的光彩也叫「火彩」,它能反射出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彩光,尤其以柔和冷艷的藍光為主,這種現象是鑽石色散作用的結果。所謂色散就是折射率的大小隨著光顏色的不同而變化。在所有的天然寶石中鑽石的色散度是最強的。因此,鑽石會出現火焰般冷艷、璀璨奪目的美麗光彩。如果轉動鑽石,就會發現鑽石上的奇彩光芒能迅速改變、閃爍不定、異常駐迷人,這種現象又叫鑽石的「閃爍」度。
無色為最好,色調越深,質量越差。在無色鑽石分級里,頂級顏色是D色,依次往下排列到Z,在這里只說從D到J的顏色級別,D-F是無色級別,G-J是近無色級別,從K往下基本沒有收藏意義,K色以下的戒托做黃金的也很漂亮。因為從K往下鑽石就會逐漸偏黃,選鑽的時候,選H 以上的顏色,I-J級別也在近無色范疇,但也能察覺到一絲微黃.具有彩色的鑽石,如:黃色、綠色、藍色、褐色、粉紅色、橙色、紅色、黑色、紫色等,屬於鑽石中珍品,價格昂貴。紅鑽最為名貴。
㈡ 寶石顏色的成因
一、傳統寶石學顏色成因
傳統寶石學主要基於寶石的化學成分和外部構造特點,將寶石顏色劃分為自色、他色和假色。
1.自色
由作為寶石礦物基本化學組分中的元素而引起的顏色,這些致色元素多為過渡金屬離子,如鐵鋁榴石、綠松石、孔雀石、藍銅礦等。
2.他色
由寶石礦物中所含雜質元素引起的顏色。他色寶石在十分純凈時呈無色,當其含有微量致色元素時,可產生顏色,不同的微量元素可以產生不同的顏色。如尖晶石,其化學成分主要是Mg Al2O4,純凈時無色,含微量的Co元素時呈現藍色,含微量Fe元素時呈現褐色,而含微量Cr元素時呈現紅色。另外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價態可產生不同的顏色,如含Fe3+常呈棕色,含Fe2+則呈現淺藍色。同一元素的同一價態在不同的寶石中也可引起不同的顏色,如Cr3+在剛玉中產生紅色,在綠柱石中產生綠色。
3.假色
假色與寶石的化學成分和內部結構沒有直接關系,而與光的物理作用相關。寶石內常存在一些細小的平行排列的包裹體、出溶片晶、平行解理等。它們對光的折射、反射等光學作用產生的顏色就是假色。假色不是寶石本身所固有的,但假色能為寶石增添許多魅力,這一方面的具體內容已在寶石的特殊光學效應一節里進行了較詳細的敘述。
二、近代科學寶石顏色的成因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寶石的顏色不僅僅取決於其化學組成,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其內部結構。近代科學顏色成因理論打破了傳統顏色成因理論中的自色、他色的界限,從晶體場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能帶理論等的角度揭示了寶石顏色成因的本質。
(一)離子內部的電子躍遷呈色(晶體場理論)
晶體場理論研究的對象是處於寶石晶體結構中的過渡金屬元素和某些鑭系、錒系元素。它把晶體場看成一種正負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將帶有正電荷的陽離子稱為中心離子,把帶有負電荷的陰離子和絡陰離子統稱為配位離子,或簡稱配位體。晶體場理論與其他理論的區別在於,它把配位體處理為一個點電荷,點電荷作用的實質是產生靜電勢場力,這種靜電勢電場又被稱之為晶體場。晶體場躍遷包括d-d躍遷和f-f躍遷。元素周期表中第四、五周期的過渡金屬元素分別含有3d和4d軌道,鑭系和錒系元素分別含有4f和5f軌道。在配位體的存在下,過渡元素五個能量相等的d軌道和鑭系元素七個能量相等的f軌道分別分裂成幾組能量不等的d軌道和f軌道。當它們的離子吸收光能後,低能態的d電子或f電子可以分別躍遷至高能態的d或f軌道,這兩類躍遷分別稱為d-d躍遷和f-f躍遷。由於這兩類躍遷必須在配位體的配位場作用下才可能發生,因此又稱為配位場躍遷。
過渡金屬元素的d-d電子躍遷引起寶石顏色變化的最好例子是紅寶石、祖母綠及變石,圖1-4-11為三者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圖1-4-11 紅寶石、祖母綠及變石的UV吸收光譜
A——紅寶石;B——變石.C——祖母綠
紅寶石中致色離子為Cr3+,從Cr3+的3d3電子組態導出的自由離子譜項為:基譜項為4F,激發譜項為4P、2G、2D等。八面體場中,由基譜項4F分裂為三個能級,即4A2、4T2、4T1。紅寶石的吸收光譜特徵表明,在可見光區域內,出現兩個強而寬的吸收帶,分別由4A2→4T2、4A2→4T1能級之間的躍遷所致。d電子在4A2→4T2、4A2→4T1能級間躍遷的過程中,分別吸收2.25和3.02e V能量,其餘吸收後的殘余能量組合成紅寶石的顏色(見圖1-4-12)。
祖母綠吸收光譜特徵表明(見圖1-4-13),在可見光區域內,出現兩個強而寬的吸收帶,分別由4A2→4T2、4A2→4T1能級之間的躍遷所致。d電子在4A2→4T2、4A2→4T1能級間躍遷的過程中,分別吸收2.04和2.92e V能量,其餘吸收後的殘余能量組合成祖母綠的顏色。
圖1-4-12 紅寶石的UV吸收光譜
圖1-4-13 祖母綠的UV吸收光譜
變石的化學式組成(BeAl2O4)介於紅寶石和祖母綠之間,影響鋁氧八面體的金屬離子只有Be一種,因此Cr3+離子與周圍配位體電場強度低於紅寶石而高於祖母綠,它的金屬氧離子之間化學鍵的性質也介於紅寶石和祖母綠之間。變石中Cr3+離子4A2→4T2躍遷吸收的能量為2.16eV,介於紅寶石(2.25eV)和祖母綠(2.04eV)之間,而4A2→4T1躍遷所吸收的能量(2.98eV)與紅寶石和祖母綠相差不大。在可見光區域內,變石中紅光和藍綠光透過的幾率近於相等,於是外部環境的光源條件(色溫)就決定了變石的顏色。例如,色溫較高的日光燈中藍綠色成分偏多,導致變石中藍綠色成分的疊加,而呈現藍綠色。反之,白熾燈光源中色溫偏低,導致變石中紅色成分的疊加,而呈現紅色(見圖1-4-14)。
圖1-4-14 變石的UV吸收光譜
(二)離子間的電荷遷移呈色(分子軌道理論)
分子中單個電子的狀態函數稱為分子軌道。根據分子軌道模型,認為一個分子中所有的軌道都擴展至整個分子上。占據這些軌道的電子不是定域在某個原子上,而是存在於整個分子之中。根據分子軌道理論,電子可以從這一個原子軌道上躍遷到另一個原子軌道上去,這種電子躍遷稱為電荷遷移。
某些分子既是電子給體,又是電子受體,當電子受輻射能激發從給體外層軌道向受體躍遷時,就會產生較強的吸收,這種光譜稱為電荷遷移光譜。伴隨電荷轉移,在吸收光譜中產生強吸收帶,如果電荷轉移帶出現在可見光范圍內,則產生相應的顏色。電荷遷移有多種形式,它可以發生在同核原子價態之間,也發生在異核原子價態之間。
1.金屬—金屬原子間的電荷遷移
金屬—金屬原子間的電荷遷移可分為同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和異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
(1)同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
同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來自不同價態的同一過渡元素的兩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當兩個不同價態的同核原子分布在不同類型的格點中,且兩者之間有能量差時,電子可發生轉移,並產生光譜吸收帶,從而使寶石呈現顏色。堇青石的藍紫色的產生是這種情況的典型實例。在堇青石中,Fe3+和Fe2+分別處於四面體和八面體位置中,兩個配位體以共棱相接,當可見光照射到堇青石時,其Fe2+的一個d電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躍遷到Fe3+上,此過程的吸收帶位於17000cm-1(相當於黃光),使堇青石呈現藍色。藍色、綠色電氣石和海藍寶石也是由於Fe2+-Fe3+間的電荷遷移而呈的色。
(2)異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
圖1-4-15 藍寶石的UV吸收光譜
異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的典型實例是藍寶石(見圖1-4-15),在藍寶石中Fe2+與Ti4+分別位於相鄰的以面相連接的八面體中,Fe、Ti離子的距離為0.265nm,二者的d軌道沿結晶軸重疊,當電子從Fe2+中跑到Ti4+中時,Fe2+轉變為Fe3+,而Ti4+轉變為Ti3+,即Fe2++Ti4+→Fe3++Ti3+。電荷遷移的這一過程,伴隨著的光譜吸收能為2.11eV,吸收帶的中心位於588nm,其結果是在藍寶石的c軸方向只透過藍色,呈現藍色。當兩個八面體在垂直c軸方向上以棱相連接時,這時電荷轉移吸收帶略向長波方向位移,使藍寶石在非常光方向上呈現藍綠色。異核原子價態之間的電荷遷移,也是藍色黝簾石、褐色紅柱石呈色的原因。
2.其他類型的電荷遷移
除了上述兩種類型的電荷遷移外,還有非金屬與金屬原子之間的電荷遷移和非金屬與非金屬原子之間的電荷遷移。
寶石中常見的非金屬與金屬原子之間的電荷遷移為O2-→Fe3+。02-與Fe3+之間的電荷遷移對可見光光譜中紫色、藍色光強烈吸收,導致寶石呈金黃色。金黃色綠柱石、金黃色藍寶石的顏色均由02-→Fe3+之間的電荷遷移引起。
(三)能帶間的電子躍遷呈色(能帶理論)
能帶理論是研究寶石材料的一種量子力學模式,是分子軌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較好地解釋了天然彩色鑽石的呈色機理及其金剛光澤的產生原因。能帶理論認為:固體中電子並非束縛於某個原子上,而為整個晶體所共有,並在晶體內部三維空間的周期性勢場中運動。電子運動時的能量具一定的上下限值,這些電子運動所允許的能量區域就稱之為能帶。它與晶體場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的區別是:晶體場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主要適用於局部離子和原子團上的電子,電子是定域的,是局部態之間的躍遷;能帶理論則與之相反,它認為電子是不定域的,是非局部態之間的電子躍遷。能帶又可分為:①導帶(又稱空帶),由未填充電子的能級所形成的一種高能量帶。②帶隙(又稱禁帶),價帶最上部的面(又稱為費米面)與導帶最下部面之間的距離,禁帶的寬度隨礦物鍵性的不同而不同;③價帶(又稱滿帶),由已充滿電子的原子軌道能級所構成的低能量帶,當自然光通過寶石時,寶石將吸收能量使電子從價帶躍遷至導帶,所需的能量取決於帶隙的寬度,即價帶頂部與導帶底部間的能量差,又稱能量間隔,一般用ΔEg表示。不同的寶石由於能量間隔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與晶體場理論一樣,電子從導帶返回至價帶的過程中,其吸收的能量仍以光的形式發射出來。例如,Ⅱa型鑽石帶隙的能量間隔(ΔEg=5.4e V)大於可見光的能量,即電子從價帶躍遷至導帶時吸收的能量為5.4e V,故吸收主要發生在紫外光區,對可見光能量無任何吸收,故理論上,IIa鑽石為無色(見圖1-4-16);由於Ⅰb型鑽石中含有微量的孤氮原子,氮原子外層電子(1s22s22p3)比碳原子(1s22s22p2)多一個,額外的電子則在禁帶中生成一個雜質能級(氮施主能級),由此縮小了帶隙的能量間隔,電子從雜質能級躍遷至導帶所吸收的能量為2.2e V(564nm),故該類鑽石顯橙黃色(見圖1-4-17)。
(四)晶格缺陷呈色
寶石晶體結構中的局部范圍內,質點的排列偏離其格子狀構造規律(質點在三維空間作周期性的平移重復)的現象,稱為晶格缺陷。其產生原因與寶石晶體內部質點的熱振動、外界的應力作用、高溫高壓、輻照、擴散、離子注入等有關。
例如,在上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結晶出的金剛石晶體,被寄主岩漿(金伯利岩岩漿或鉀鎂煌斑岩岩漿)快速攜帶到近地表時,溫壓條件的迅速改變和晶體與圍岩物質的相互碰撞,則易導致侵位金剛石晶體的結構局部發生改變,並誘發晶格缺陷,使一部分原本無色的金剛石的顏色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褐黃、棕黃色及粉紅色金剛石。
圖1-4-16 Ⅱa型鑽石中電子躍遷圖示
圖1-4-17 Ⅰb型鑽石中電子躍遷圖示
色心作為晶格缺陷的一種特例,泛指寶石中能選擇性吸收可見光能量並產生顏色的晶格缺陷。屬典型的結構呈色類型。色心的種類十分復雜,但最常見的為電子心(F心)、空穴心(V心)及雜質離子心。
1.電子心(F心)
電子心(F心)是由寶石晶體結構中陰離子空位引起的。就整個寶石晶體而言,當陰離子缺位時,空位就成為一個帶正電的電子陷阱,它能捕獲電子。如果一個空位捕獲一個電子,並將其束縛於該空位,這種電子呈激發態,並選擇性吸收了某種波長的能量而呈色。因此,電子心是由一個陰離子空位和一個受此空位電場束縛的電子所組成的。例如,紫色螢石晶體中的氟離子離開正常格位,而形成一個陰離子空位(缺少負電荷),該結構位顯示正電性,形成一個帶正電的電子陷阱。為了維持晶體的電中性,陰離子空位必須捕獲一個負電子,由此產生了顏色。
2.空穴心(V心)
空穴心(V心)是由晶體結構中陽離子缺位引起的。從靜電作用考慮,缺少一個陽離子,等於附近增加了一個負電荷,則附近一個陰離子必須成為「空穴」才能保持靜電平衡。因此,空穴心是由一個陽離子空位捕獲一個「空穴」所組成的。例如,煙晶中以類質同象形式替代Si4+的Al3+雜質,在晶格位中形成正電荷不足的位置(正電荷陷阱),為了維持暫時的電中性,Al3+離子周圍必須有相應的正一價陽離子存在。當水晶受到輻照後,與最近鄰的O2-將失去一個多餘的電子,而殘留下一個空穴,形成空穴心(V心)。利用輻照源的帶電粒子(加速電子、質子)、中子或射線輻照寶石,通過帶電粒子、中子或Y射線與寶石中離子、原子或電子的相互作用,最終在寶石中形成電子-空穴心或離子缺陷心。如輻照處理鑽石、藍黃玉等,輻照的本質是提供激活電子、格位離子或原子發生位移的能量,從而形成輻照損傷心。
㈢ 白金鑽石戒指有點泛紅是什麼原因
是氧化了, 你買的哪個品牌的鑽戒?可以直接去店裡清洗。 如果自己在家清洗,就可以使用一杯溫水,加一點洗滌劑(最好是中性),將首飾放進去泡泡...然後擦乾凈
我之前買的戴珂拉的鑽戒,我去店裡人家就幫我免費清洗,和新的一樣,特別亮。
另外要主鑽戒要注意保養,不要戴著做飯洗衣服。
望採納~~
㈣ 天然鑽石用紫光燈照為什麼會變顏色粉色鑽石用紫外線燈照為什麼會是紅色
鑽石用紫光燈照出藍色是怎麼回事
答:天然鑽石用紫光燈照會變顏色屬於鑽石的熒光反應,是鑽石在強烈紫外線下會發出的藍光或者黃光等有色光的強度。 熒光的原理是鑽石在紫外光線照射下,由於含有氮原子,紫外能量被它吸收後立刻在較低能級或較長波長重新發射的現象,所看到的較低能量.
紫光燈照射下鑽戒是熒光色的是不是就證明是假的啊?
答:不是。兩顆相同色級的鑽石在含有較強紫外光的陽光下觀察時。鑽石的熒光反應不全都是藍色熒光。嚴格說起來,鑽石的熒光反應是指鑽石在強烈紫外線下會發出的藍光或者黃光等有色光的強度,但中等以上熒光的鑽石在國際價格里會有3%--5%的差距。
莫桑石用紫光燈照會變色嗎?
答:莫桑鑽用紫光燈照會變顏色屬於鑽石的熒光反應,是莫桑鑽石在強烈紫外線下會發出的藍光或者黃光等有色光的強度。 熒光的原理是莫桑鑽石在紫外光線照射下,由於含有氮原子,紫外能量被它吸收後立刻在較低能級或較長波長重新發射的現象,所看到的較...
2020-08-17回答者:唯鑽會1個回答
莫桑鑽在紫光燈的照射下是什麼顏色?
答:培育魔星鑽用紫光燈照會變顏色屬於魔星鑽的熒光反應,是魔星鑽在強烈紫外線下會發出的藍光或者黃光等有色光的強度。 熒光的原理是魔星鑽在紫外光線照射下,由於含有氮原子,紫外能量被它吸收後立刻在較低能級或較長波長重新發射的現象,所看到的..
㈤ 為什麼藍寶石在強光下看到是紅色的
變色藍寶石非常珍貴,一般不常見。
1、藍寶石與紅寶石一樣名貴,如果色澤、凈度、切割好,價格很高,小小的一顆,往往要幾萬元。但市場上假冒的藍寶石不少,因此務必謹慎,花很少的錢就買到一顆高質量的藍寶石。
2、市場上充當藍寶石的,最常見的是玻璃。其實鑒定玻璃還是較容易的。玻璃是高溫下壓模而出來的,冷卻後自然收縮,平面向內凹陷。這凹陷現象肉眼不易發現,必須藉助放大鏡,使用放大鏡時,不能直線聚焦,應該斜向聚焦,就易發現凹面,凹陷的,通常是玻璃。而寶石的打磨拋光,通常達到十分平整的效果。另外一個鑒定方法是,玻璃中的包裹體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就是氣泡,而寶石沒有氣泡。玻璃里的氣泡,用10倍的放大鏡觀察,就能發現。
3、還有一個充當藍寶石的,是人工合成的藍寶石,鑒別方法是,先看質地,質地的結構是否天然結晶,天然結晶往往是凌亂的、無序的,因而通常是真品。而合成的藍寶石,結晶往往十分有序。當然不少合成的藍寶石裡面潔凈無瑕,這通常也是假貨。因為天然的寶石總是有些雜質,潔凈無瑕的幾乎沒有。這種合成的藍寶石,往往色澤刺眼,光彩非常膚淺,沒有天然色澤的深沉感。而天然的寶石顏色純度高、不刺眼,光彩自里向外自然射出。
4、人們通常所說的紅寶石、藍寶石是泛指紅色、藍色的寶石,實際上真正的紅寶石(Ruby)和藍寶石(Sapphire)是達到寶石級的剛玉(剛玉是礦物名稱),紅、藍寶石的硬度在自然界所有礦物中僅次於金剛石,它們的化學成分為氧化鋁(Al2O3),純凈時無色,含有0.9%-4%的鉻元素時呈紅色,含鐵和鈦時呈藍色;形狀呈三方晶系,自然界中的晶體形態常為柱狀(兩端稍細,中間稍粗)或板狀的六邊形,外觀多似桶狀;顏色主要有無色、紅色及藍色,紅寶石主要呈深紫紅色或橙紅色,藍寶石主要呈藍色或藍綠色,其它還有綠、黃、粉、褐等顏色;硬度為9;相對密度為3.99-4.0;由於常見聚片雙晶、接觸雙晶,會有裂理;整體為透明至半透明,光澤呈現出玻璃光澤至亞金剛光澤,紅寶石在紫外燈下有明顯的紅色熒光,藍寶石大多數無熒光;通常紅、藍寶石的折射率能達到1.762-1.778,對於含有三組定向排列的纖維狀內含物的紅、藍寶石,採用弧形的素麵切割,能產生星光效應。
5、紅、藍寶石天然品與合成品在外形上有很大區別,首先,觀察寶石內的生長紋,焰熔法合成的多為弧形,而天然結晶形成的是直的折線。再次,觀察寶石內的包體,助熔劑法合成寶石中常含有未能熔化的熔質小點和致色熔劑的殘留物,在20倍放大鏡下為「蠕蟲狀」;有時有圓形的氣泡和微小的氣泡群,有時可見坩堝上脫落下來的六邊形或三角形鉑金片。天然寶石中的包裹體多是一些細小的金紅石晶體,或是指紋狀氣液包體;還常見小裂隙。最後是觀察它的顏色,合成品的顏色過於艷麗,非常均勻,看起來有點呆板、刺眼,天然品則色澤相對柔和。
㈥ 鑽石為什麼會發光
鑽石本身不會發光,鑽石多樣的晶面象三棱鏡一樣,能把通過折射、反射和全反射進入晶體內部的白光分解成白光的組成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鑽石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強,這就是鑽石石為什麼會反射出五彩繽紛閃光的原因。
鑽石因為具有極高的反射率,其反射臨界角較小,全反射的范圍寬,光容易發生全反射,反射光量大,從而產生很高的亮度。當鑽石或者光源、 觀察者相對移動時其表面對於白光的反射和閃光。無色透明、結晶良好的八面體或者曲面體聚形鑽石,即使不加切磨也可展露良好的閃爍光。
(6)鑽石的光澤為什麼泛紅擴展閱讀
鑽石挑選有「4個C」原則:切割(cut)、色澤(color)、純凈度(clarity)和克拉(carat weight)。
1、切割
切割是其中唯一的人為因素。一個熟練的鑽石切割師能使一塊好的鑽礦石光彩奪目,他能使內部的光芒最大程度地反射到鑽石表面。拋光技術也將影響鑽石的質量,一顆切割完美,對稱的鑽石可能因為拋光不好而降低價值。
2、色澤
在一些大的珠寶店裡會陳列一些用於對比的鑽石,他們將各種色澤等級的鑽石列成一排,以幫助顧客進行對照,因為一般顧客無法用肉眼來區別鑽石的色澤。鑽石的顏色以無色為最上品,隨著黃色的加深而逐漸次之。
3、純凈度
總的來說,瑕疵決定的鑽石的價值。更准確的說,要看鑽礦石中雜質的多少。幾乎每塊鑽礦石中都含有雜質,即使是質量再好的鑽礦石,也會存在些微瑕疵。當其凈度為LC級時可視為無瑕級。
4、克拉
克拉是衡量鑽石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顆切割工藝差、顏色偏黃且有瑕疵的2克拉的鑽石的價值要遠低於一顆切割完美,透明純凈的鑽石。因此,鑽石的重量並不是決定鑽石價值的主要因素。
㈦ 鑽石擁有光澤是因為什麼
鑽石擁有光澤是因為鑽石中含有炭元素。金剛石俗稱金剛石,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是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亦是自然界由單質元素組成的粒子物質。它是目前在地球上發現的眾多天然存在中最堅硬的物質,天體隕落的隕石中也有金剛石的生成態相。金剛石的用途非常廣泛,例如工藝品和工業中的切割工具。石墨可以在高溫、高壓下形成人造金剛石,其是貴重寶石。
㈧ 鑽石的顏色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應該是沒有顏色的,鑽石一般是用光澤與火彩來形容的。
金剛光澤
即光澤,是由光從寶石表面反射所引起,影響光澤強弱的因素主要是析射率,析射率越高,光澤越強。反射率與折射率呈正比,所以,也可以說鑽石的光澤強,其原因在於折射率高。為了提高鑽石的火彩,必須對鑽石小面實施良好的切磨和拋光。
火彩
自然光由不同波長的單色光所組成,由於自然光的各種單色光在鑽石中的折射率存在差別,因此人射到鑽石中的自然光將發生分離。經過精心設計的鑽石琢型,可將分離的光多次反射,進一步分離後再從冠部射出,這樣我們就可從鑽石冠部看到鑽石的各種單色光,即出火稱色散。鑽石加工工藝越好,自然光被分離越大,火彩越足,鑽石越美,價值也越高。
㈨ 怎樣鑒別鑽石的真假
1、看火彩
普通人最簡單易學地鑒別鑽石真假的方法就是肉眼觀察法。肉眼觀察即主要觀察鑽石的「火彩」,也就是鑽石能反射出五光十色的彩光,基本義藍光為主。越是切割完美的鑽石,「火彩」越是耀眼奪目。而高折射率的仿製品發散出的光彩會顯得生硬呆板。
2、硬度檢驗
鑽石是已知最硬的自然生成物質,沒有什麼東西可在鑽石上劃上痕跡,若能劃上痕跡的則絕非鑽石。
3、導熱性試驗
在待辯鑽石和其它相似物品上同時呼一口氣,若是鑽石則其表面凝聚的水霧應比其它物品上的水霧蒸發得快,這是因為鑽石具有高導熱性的原因。
4、觀察反射光
用放大鏡可觀察到鑽石的腰圍處呈現一種很細的磨砂狀並有亮晶晶的反射光。鑽石的這種特徵是獨一無二的。
5、看生長點
在放大鏡下觀察,真品鑽石的晶面上常有溝紋和三角形生長點,而贗品有三類:①加了氧化鋁的普通玻璃,因折射率和色散提高, 容易誤入,但硬度低。②用化學合成的藍寶石和無色尖晶石仿製,硬度接近,但折射率低並有雙折射現象,在放大鏡下可見重影。
(9)鑽石的光澤為什麼泛紅擴展閱讀:
鑽石的特徵:
1、鑽石的化學性質
鑽石在高溫下會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實驗證明鑽石在大氣中的燃燒度為850°—1000°,在純氧的燃燒溫度為720°-800°。燃燒時,鑽石發出藍色的光,表面出現霧狀膜,在缺氧的狀態下加熱到2000°—3000°時,鑽石會變成石墨。
鑽石面對所有的酸都是穩定的,不溶於鹽酸、硫酸、硝酸和王水。鑽石受強鹼、強氧化劑長時間作用會發生輕微腐蝕。
2、鑽石硬度
鑽石的摩氏硬度為10,比摩氏硬度為9的剛玉的絕對硬度強100倍,比摩氏硬度為7的水晶強1000倍。
鑽石的高硬度保證了鑽石的耐久性,鑽石的耐久性是以鑽石的抗磨損能力來衡量。相對韌性而言,在外力打擊下容易破碎的性質稱為脆性。
3、鑽石的顏色
純凈的鑽石是透明無色的,但是如果含有其他的雜質或者有結構的缺陷,鑽石便會呈現各種顏色。比如鑽石中若含有微量鉻元素,就會成呈現天藍色;含鋁或氮元素會呈現黃色,極少量的鑽石會變成紅色、藍色、綠色、紫色的。
4、鑽石折射率
鑽石折射率表示光在質中傳播的時候,介質對光的一種折射性。鑽石的折射率為2.417,是折射率最高的透明礦物。折射率越高,表明光線在該介質中傳播速度越慢,受到的阻力越大,因此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強。
鑽石拋面光之所以呈現燦爛光澤,主要原因就是鑽石具有高折射率和強色散特性,因此產生了五彩斑斕的光學效應。
5、鑽石的光澤
寶石對光線的反射能力就是寶石的光澤,折射率越高,光澤越強。在礦物學中,按折射率由高到低把寶石光澤分為4級,即金剛光澤、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玻璃光澤。
有的鑽石還有熒光,熒光是介質在不可見光照射下能發出可見光的性質。在紫外線下都有顯示,發出藍、綠、黃、紅等顏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鑽石鑒定
㈩ 有關鑽戒小知識,鑽戒戒托變顏色是否正常
戒托的材質是18K金,那麼泛黃是正常的。
K金是金和其他金屬的合金,經過長期佩戴後表面鍍層就會被磨掉,自然露出原本的白黃K金。除了18K金之外,鑽石戒托還有另一種常見材料——鉑金。鉑金是自然界中比較稀有的金屬,其的顏色就是白色,其性質非常穩定,它不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而導致自身變色。
(10)鑽石的光澤為什麼泛紅擴展閱讀
雖然鑽石具有堅硬的特性,想要鑽石飾品一如往昔的閃耀奪目,就需要佩戴者用心去保養。由於鑽石本身的自身性質在保養方面會出現幾個問題,第一個是親油性,由於鑽石具有親油疏水的特性,在有油煙和環境比較臟的地方,會影響鑽石表面的光澤,使其發烏。
所以在佩戴鑽石的時候,要遠離油煙,不要戴著鑽石首飾做太多廚房內的工作。但消費者也不用擔心,由於油煙導致鑽石表面光澤度發生變化,是不會永久影響鑽石的品質,只要定期保養,清除表面的油脂,就可以恢復鑽石表面的亮度。
第二個由於鑽石的脆性比較大,鑽石本身是有節理的,如果發生磕碰,而磕碰的角度又是節理的方向,鑽石就會出現裂紋,嚴重的還會出現v字形的破損,這種破損是無法修復的,會給鑽石造成永久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