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F1靠什麼掙錢
各個贊助商的贊助、投資~(所以,成功的車隊,,在比賽時,跑在前面,攝像機會有給更多鏡頭,廣告效應就更大,廣告商自然也更愛投資)
當然,做好F1以後,名聲大噪,有了名,利也自然跟著來了~~~以後作別的生意,也自然會更有利~~~~
上海雖然從賽事本身難以贏利,至少在目前的投資期如此,加上F1嚴格的商業控制和壁壘,投資主辦賽事的企業要盈利太難。上海國際賽車場位於上海市區30公里外的嘉定區,車場是在一片草地和荒灘上建起來的,早先是一片水窪和沼澤,屬典型的軟土地基。為了抵抗不均勻沉降,保證路面的平整度和賽道的安全,賽道路面必須達到4米以內平整度最大誤差不超過3毫米的標准,可謂「豆腐渣上建賽道」。為此該賽道和設計也花費了更多銀子,設計是外國公司搞的,但施工和材料大多來源國內,相比巴林、馬來西亞等F1賽道建設完全依靠歐美國家技術和材料完全進口形成對比的是,據說這算節約了。至於「上」字車場投資超過26億元來看,造價高大概有幾個原因:賽場周圍的公路網,從上海A11方向(蘇州)出發到車場外交通管制區域,圍繞車場周圍修建了環繞車場的公路網,由立交和環線組成,同樣的地基上建起來,大概花了不少銀子;第二是15萬觀眾的看台,主看台周圍包括發車區、新聞中心,貴賓席、包廂,准備區等,修得非常好,後面還有車隊後備和生活區,一個個都是豪華獨立的單元,副看台(就是荷葉狀的H/K兩個區)大概能容納3萬人,其它區域的看台、草地看台都修得不錯,能容納15萬人,比起2008北京奧運主體育場或投資50億的國家大劇院,我認為應該相信上海國際賽車場投資的合理性。上海市政府專門說明,「上」字車場完全是市場化運作,政府沒有投資一分錢,政府主要的事就是服務和保障,從賽事運轉情況來看,的確不錯,為此在昨天的專門時段,上海的各個出入口都免過路收費一天,目的是促進消費和緩解交通壓力,15萬人在同一地點時段的聚會這在中國算頭一回,所以昨天感覺除了F1正式比賽後擁堵的幾個小時外,效率算高,感覺還不錯。
總投資近50億,除去賽場固定投資的26億外,賽事轉播權1億元(3年),申辦賽事資格11億(8年),也就是說,在2004年起的8年內,每年F1的舉辦成本為7億元左右。關於申辦費用較高一事,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分析,因為全世界要求申辦F1的城市太多,包括美國在內(04賽季美國兩個城市申辦成功),亞洲日本鈴鹿、馬來西亞雪邦、巴林包括泰國韓國都在申辦,亞洲成為F1最主要發展的地區和市場,加之歐美,拉美等地申辦城市競爭很激烈,上海能超過F1組織評價的「摩洛哥站是F1最重要的一站,而上海顯然成為了第一」,無論起點、場地、預期都非常高。雖然個人認為F1在中國發展體現的是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的具體實例,但F1「純商業」化後,上海能在這第一花錢運動爭辦到一席之地,無疑對上海經濟推動作用巨大。依個人看法來說:8年內收回成本或盈利是小事一樁,F1帶動整個上海或中國富人階層的消費潛力,指日可待。而每年一周的F1外,上汽車場可以舉辦其它賽事,雖然市場和盈利無法和F1相比,但依現有資源舉辦博覽會,車展等,相信國內汽車行業可以大有所為。
中國特色的「國際化」:
在上海觀看F1,主辦方和上海力圖實現「一切向國際化靠攏」的意願,所以到嘉定賽車場後,發現道路兩旁、停車場、賽場引導標志、賽車內標志、宣傳品、門票都是英文,只有少量中文,不過能很容易的找到具體位置。賽場周圍的移動專營店,F1專賣,食品,展示都是國際品牌,除了中國石化花費8000萬取得3年冠名權後的廣告外,還有CCTV等兩個國內品牌不起眼的廣告,幾乎見不到其它國內品牌,這體現了F1國際化的「門檻」,賽場中「松下」「TOYOTA」等日本品牌的廣告最多。要在F1比賽期間在場地打上廣告,這需要獲得F1組織的認證,隨便一個贊助和廣告花費就達幾十萬美元,這和國內企業眼球經濟短期所需不太相符,所以場地內的廣告位國內企業暫時沒這個實力,不過2005年起,國內大概有6-7個企業會進入F1門檻,相信除了電信等部分外,國內企業大多國際化要求達不到,但如能通過F1邁向國際化跨國化經營的門檻,相信仍有作為。賽場內賓士,寶馬等汽車界大鱷的展示,朝日啤酒、美津濃運動服、松下數碼相機……全都搭起自己的帳篷和櫃台。肯德基,必勝客,從汽車到食品,外資企業的產品把F1上海站的外圍包得嚴嚴實實。上海國際賽車場外更像一個商販雲集的"嘉年華",鮮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盒飯是日資提供的,貴得離譜,30元一盒很難吃,最便宜的礦泉水也要10元一瓶,吃肯德基也要花平時數倍價格,且排隊就要一個多小時,吃是個大問題。
不過國內習慣和「國際化」相去甚遠,看台有上兩點感受:國外品牌和大企業居多,觀眾成分也大抵如此,從H看台最右面起,日本觀眾佔了很大一個位置,打出了太陽旗,瑞典,挪威…歐洲國家的車迷也打出他們的國旗。不過,場內最多的還是企業的標志,車迷都是臨時由企業組織,我們看台下面就是「555」車隊的,他們統一服裝,打出旗幟,「555」車隊的巴頓奪得了第二名的成績,繞場一周時專門放慢車速向他們招手示意。看台上的車迷大多以不同企業劃分,「賓士」「嘉士多」「殼牌」「萬寶路」「七星」「豐田」……等,都遣酷哥美女登場,具體作用,大抵和廣告作用相同,F1看台就是大秀場,商業甚過娛樂。
國際化是國際化了,大約外在重於實際,觀眾習慣明顯不同,懂得F1運動含義和比賽的並不多,差不多的國內觀眾在看台其實都在看熱鬧,連哪個車手領先也搞不清,法拉利車隊兩輛紅色賽車誰前誰後也並不清楚,其它車隊和車手就更說不清楚了,反正國外車迷叫好的時候,跟著大約也就明白了一二。觀眾習慣區別更大,我旁邊有四個瑞典車迷,其中的女車迷大約40多歲,專門用袋子裝食物或垃圾,他的男友拉開易拉罐啤酒的拉環,女的立即很自然雙手打開口袋讓他扔進去,同樣另一邊的幾個大連車迷看完比賽後坐位下留下了塑料袋、拉罐、方便拉麵等垃圾,一塌糊塗。此等「國際化」大約還停留在口頭,畢竟和國情習慣差異太大。
F1能對上海帶來什麼?
看了F1,感覺還是挺值的,不過依個人看法,利弊兩面明顯,對於這是初次由中國舉辦的15萬人在同時段,同地方的巨型「商業秀」,有如下看法:
1,F1的巨大商機,F1首次登陸中國,過程非常艱難,珠海國際賽車場建成當初就多次表示在積極申辦F1,但由於地域,硬體,關注度因素,投入產出比不成比例。沈陽老工業基地也曾經想搞F1,前期投入都是政府主導,花了不少錢,做了預算規劃在內的很多方案,不過由於好大喜功,根本拿不出錢來辦比賽,修場地,最後不了了之,無疾而終。看來沈陽市的領導想從F1從撈取「政績」一廂情願在市場面前泡了湯。相反上海政府明智得多,F1車場修在離市區30公里外的嘉定,賽場建在荒灘塗上,資源有效利用,提高了嘉定區周邊的基礎建設和商業地位。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政府沒投入一分錢,至於有網友置疑政府在宣傳,媒體,疏導等方面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傾斜,我有理由相信這正是體現了現代行政良好的服務,為商業做後備保障一面,非常成功。這在下面分析。
2,關於上海政府對F1的態度。3天的F1比賽,吸引了國外大約4萬人,國外大企業近百家參與,26萬人同一時間湧入上海,8萬個客房一定而光,價格翻番,國內車迷企業大舉進入上海(即便此次主要在於考查),F1及其相關企業在上海的花費,新聞發布,他們視上海為最重要的發展區域,在新天地和市中心黃金商業地段展示和廣告,提升了上海商業層次,綜合起來,就F1極其相關產業在這幾天的帶動來說,上海應該是賺了錢。由此看,政府行為主要以「服務」為主,非常到位,並且應該加強。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由於未從票房和廣告等直接收入在第一年賺錢回來,但由於對整個上海間接經濟的拉動作用,貢獻非常巨大,由此上海政府除了在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外,應該在稅收,政策等方面採取傾斜措施,補償主辦方。當然如果隨後主辦方在8年內成功經營,對上海的貢獻會更大,由此政府在當中應該是一本萬利,毫無風險可言,對上海「國際化」進程和形象大有提高。
3,依個人看法,F1的上海企業主辦方雖並未從中賺錢,但初期基本建設投資26億,其它投資合計一共50億預計8年內收回,場地組織,表演等費用投入亦非常大,今年一年票房3億,冠名,廣告,等直接收入加起來不會超過4.5億元,但由於這是第一年投資期,要在第一年就收回平均每年7億的回報是不理智的。其實想像讓F1在中國賺錢並不是太困難的事:F1中,法拉利車隊舒馬赫一年車隊提供的工資收入3000萬美元,廣告和其它收入超過8000萬美元(《財富》雜志,舒馬赫超過伍茲榮登體育運動類第一),算起來他一年收入就到了10億人民幣,而一個車隊一年的運營成本需要1億歐元以上,即便如最低的索伯車隊一年也需要3000萬美元以上,賽事中的廣告,贊助達幾十億美元,F1掌門人個人資產就超過了40億歐元(英國財富榜第一),一個最小的廣告牌在F1一個分站賽場就需要10萬美元。F1專賣產品和進入F1場地經營的產品都是天價,車隊的旗幟,標志,車迷的貼畫,車裝飾,紀念品都入場經營,一頂有法拉利車隊的專賣太陽帽就要400,T桖上衣一件就要600,一支有標志的普通筆就要100元,就上海車場里專賣的情況看,簡直可以用賣瘋了來形容,有的車迷一買就是幾十件,就跟不要錢一樣。市場非常廣闊。
4, 上海站的比賽權獲得代價太大,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據「英國《F1商業》雜志最新刊登的數據,上海購買舉辦權費用每年高達3000萬美元,但與上海一樣在今年第一次舉辦F1的巴林卻只付出了1800萬美元。在亞洲舉行的其他兩站比賽中,日本鈴鹿站的舉辦權費用只有950萬美元,馬來西亞雪邦站的費用為1500萬美元,都比上海低。 歐美地區各個F1分站賽的舉辦權費用都只在1000萬美元左右,有的分站甚至不需要購買舉辦權,如摩納哥站和義大利蒙扎站。 」但由於F1競爭城市多,目前的市場情況不同往年,用不同年份的數據比較並不合理。但有值得指出的地方就是:上海主辦方在場地廣告權,收益,轉播費談判方面急於求成,的確喪失了大好利益,上海站在廣告費和其它收入方面的分成非常少,這和國內企業在投資國外經營情況一樣,缺乏對F1商業運作和市場容量的全面了解,對F1的談判規則,保護規則和壁壘了解不夠,市場運作方面,按照國內規則辦事,缺乏長遠的商業規劃和初期的市場深度挖掘,宣傳還停留在吸引眼球和低層次的炒作階段,沒有針對發展起來的中國富裕人群做針對性的前期培養和醞釀,高估了國外車迷和消費能力。按照F1「商業才是F1的靈魂」這樣理念,上海F1主辦方還需要真正具有F1的商業意識,才能打造F1在中國的潛在巨大市場。
F1在中國的道德批判
F1在中國永遠屬於富人娛樂階層,早些年,大連一位老闆攜子游英國的一家F1賽車場,他的兒子提出開一圈F1戰車,車場老闆很生硬:想開,一圈3萬美元!大連人沖動拍出支票,開就開!他的兒子在陪教指導下,真的開上一圈,這里,有挑戰有自尊,但沒有平和及平等。
平均每張票價超過2000元。主看台分鑽石區、白金區、黃金區......價格從3100-3700元一張(三日套票)不等,副看台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到目前為止,主看台的黑市票價被炒到2萬元/張。賽車場周圍實施交通管制,近萬個車位數量有限,停車證已告售罄。停車證賣到3000元一個的天價,加入中國石化富人賽事俱樂部吧,觀看第一天試車賽價格2萬元,觀看兩天比賽2.2萬元,觀看三天比賽2.9萬元,可以享受香檳、豪華西餐、VIP休息......在中國,看F1的上海人雖然很多,但不以上海本地人為主,至少可以這么說,F1的看台的大多數位置,尤其價格在2000元以上的,並不是以上海人為主。看F1的人大多也許並不需要花錢,70%以上的票已被大企業包辦,如今洋人也懂得在中國的公關策略了,F1由此也成為最好的「禮尚往來」契機,賽場上,多的是達官顯貴,從北京,上海,天津,蘇州,廣州,成都,杭州......蜂擁而至。上海,成功的富人大狂歡吸引了眼球,4、5星級酒店爆滿,房價高出平常一倍。
在不可否認的F1巨大商機背後,F1賽場在中國更本就沒有所謂「平民化特色」這么一說,完全以金錢和財富衡量成為F1的唯一標准。這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集團「本土化」提供了一個「契機」,如何和官員溝通,如何採取中國特色的「公關」,乃至提供在上海支撐消費的腐敗孿生行為,伴隨F1巨大轟鳴的背後,真正自己花錢到現場看比賽的少數中國車迷成了真正的冤大頭,他們是其中的陪襯和花邊。
如今,這個世界最項昂貴的運動和人均較窮的最大發展中國家走到一起,F1正如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差異和特色——————「讓一部分人先玩兒起來」吧!
F1賽車尖嘯著駛過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除了10多萬的各地觀眾以及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之外——F1上海站的「輻射力」到底有多強
一名計程車司機評價F1說:
「F1比F4偉大。」盡管他並不清楚F1偉大在何處,但他知道F1是花了很多錢搞起來的,一定差不了。F1是否偉大暫且不論,但F1在上海留下的濃墨重彩,足以讓我們津津樂道好些天。世界上最燒錢的運動F1身上從此烙上的中國印,則可以讓不少人多了幾分自豪。
耗資26億元人民幣建造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在過去的3天里,儼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舞台。20輛頂尖賽車、超過10萬人的各國觀眾,還有紛至沓來的達官政要、社會名流,這樣的壯觀場面,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是難得一見。但在歌舞昇平、飛車狂飈的景象之下,我們也不會忘記上海主辦F1的初衷,那就是展現上海的國際形象,更好地發展上海乃至中國的經濟,以及促進中國的賽車運動發展,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等等。那麼,F1上海站真的能做到嗎?
遊客為上海帶來四五億美元
比賽剛一結束,記者便致電公務纏身的上賽場某權威人士(采訪對象要求匿名),這位官員告訴記者,根據已有的統計,這次因為F1而前來上海的境外遊客約有5萬人,而原先估計的只在3萬人左右。遊客平均在上海逗留3天,在上海的酒店住宿、交通、餐飲、門票、商業等方面的總花費約在四五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字,而在F1馬來西亞站的相關收入是在2.6億到3億美元之間。這位官員解釋說,當然,我們接待的遊客數量也是馬來西亞站的兩倍左右。
這位官員還告訴記者,在F1上海站比賽期間,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企業中有120家公司在上海舉辦了各種推廣活動,或者把上海站的門票作為待客禮物,上海對大企業、大公司的影響和吸引力繼續擴大。這位官員也表示,正在打造上海汽車中心的嘉定也將因為F1比賽的進行進一步完善汽車城的設施,這對於上海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將十分有利。
在這位官員看來,F1上海站的成功舉辦,不管是對進一步提升上海的知名度、樹立國際化大都市形象,還是對上海經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F1落滬並非上海之福?
與世界盃足球賽、奧運會並稱世界三大運動的F1可以為上海提高知名度,招徠大批觀光遊客,對刺激上海的經濟發展有利。這樣的說法正在政府與民間廣泛流傳,但經濟學家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需要F1,並不代表上海需要F1,上海選擇F1並不利於上海經濟的發展,舉辦F1的現實結果並非是上海之福。
「大批遊客湧入上海,賓館、酒店生意興隆,房價高漲,但F1期間給上海帶來的高朋滿座不過是一個假日經濟現象。遊客改變的不過是時間流量上的組合,在旅遊方面的意義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樣大。」
談到城市知名度,張軍指出:「上海的知名度還不夠高嗎?花這么大的人力、物力再舉辦一個F1又能為本已光亮的上海形象再增色多少呢?」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政府曾提出發展服務型的經濟,計劃到上世紀末要將服務業在上海GDP的比重提高到70%。但據上海市發改委今年6月公布的數字,2003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個百分點。在2001~2003的3年中,上海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不斷變慢。此外,與江蘇、浙江兩個周邊省份相比,上海引入外資的優勢也在不斷減弱,從製造業中心向服務業中心的轉變將是上海的必由出路。張軍指出:「計劃經濟時代打造的上海是個製造業中心,但符合上海人力資本、適應上海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服務業,諸如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等行業,上海目前正處於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要打破計劃經濟時代30年的結構模式,重建上海的基本經濟結構,上海要付出巨大代價,此時弄來F1這樣一個一次性投入很大,利用率不是很高,需要社會去消化它的工程,會給上海增加一定負擔。」
但就F1來說,它應該能夠牽涉到旅遊等相關的產業,這難道不符合上海發展服務業的願望嗎?張軍認為,這還有一個投入產出的對比。
在現今的F1分站賽中,只有極少數國家是為F1專門興建賽道的,絕大多數賽道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賽道,都是利用現有的公園、城市道路,或是汽車公司的試車場。「毫無疑問,F1一定會帶來遊客,促進旅遊業。但我們的投入呢?26億元僅僅是第一期投資,根據官方的預計,上海站收回投資成本要10年到12年,我們一沒有賽車運動傳統,二沒有自己的品牌賽事,一旦F1賽事7年後離開上海(這並不是沒有可能),那麼誰能保證賺錢?到時候我們又該怎樣處理這個如同龐然大物的賽車場?」
上海當地媒體曾大幅報道過賽車場對周邊地產的提升作用,賽車場附近的地價據說上漲了10倍,但張軍認為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於經濟有弊無利:「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認為地價上漲是件好事,地價提升加重了商務成本,結果只能不斷開發新土地,但每個城市都是有邊界的,土地是有限的,上海一個區的區政府就曾經詢問我們,區里的土地都批完了,下一步的經濟靠什麼發展?」
張軍認為,F1落戶上海並非純粹的市場選擇,「F1是一個純商業化的賽事,它選擇中國我認為是必然的,但可能放在中小城市反倒更有積極作用」。
F1對中國汽車工業幾乎無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大學汽車工業研究專家告訴記者,F1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是顯著的,但要說到F1上海站的舉行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何推進作用,那就非常牽強了。
「除了像我這樣的F1車迷之外,高校研究汽車的專業人員或是中國汽車廠商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人來上海看比賽。F1的特徵是高油耗、高污染,這是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車藍�鄣摹!?
在汽車專家看來,F1既有的特質已經為先進的汽車工業所摒棄,「雖然F1的很多技術設計都被民間採用,不過,從汽車工業的發展大方向———低能耗和環保來看,F1已經失去它有利的一面」。
對整個汽車工業無利,對中國本地汽車工業就更沒有多少推動作用。「汽車工業實際上是第二產業中處於末端的行業,所以,不要以為汽車工業代表的是高新產業,汽車工業實際上是大工業、勞動密集產業。世界上很多大汽車公司設廠於中國,這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勞動成本低,技術人才也不匱乏。中國目前的年汽車產量已經突破400萬輛,未來幾年,隨著各大廠商不斷加大在華投入,中國的汽車產量還會大幅增加,這一趨勢顯然和F1落戶上海無關。」
當然,很多研發與技術中心也會落戶中國,不過代表汽車工業最先進的部分,如電動力、混合動力等汽車的研發仍然會留在發達國家,而這種先進技術目前還無法在F1身上看到。
汽車專家也指出,汽車運動在很多方面影響著汽車工業,許多尖端技術的應用最早都是從汽車運動開始的。但無論F1還能否代表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中國都有一個天生的缺陷,那就是沒有本地汽車商投身到F1中,無法利用F1為自己的汽車工業做試驗。如果說F1上海站對中國汽車工業有什麼積極影響,那應該就是F1能更直觀地刺激中國觀眾,或許對中國的汽車銷售有利。
F1門票紅火的可持續性如何?
雖然上海賽車場內部分看台上仍有些許空座,但觀眾總數應該達到了組委會賽前公布的數字15萬人。然而,這裡面又有多少觀眾明年還會來呢?
由於今年是上海站的首度F1演出,F1門票也就成了熱門的公關道具,在賽場內最貴的主看台區,真正私人購票的除了台、港、澳人,以及國外的車迷外,國內觀眾持有的大多是贈票。記者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市某區體育局工作,單位給像他這樣的普通員工都發了價值超過3000元的主看台門票。他告訴記者,在主看台上一片片著裝統一的方陣中,多數都是像他這樣的,要麼是企業、單位買票當福利發給員工,要麼是公司大量購買後送給自己的客戶,有些單位則是直接接受上海賽車場的贈票。
按照國際汽聯的規定,F1各分站賽的門票收入都是上繳國際汽聯的(但據上海賽車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知非介紹,上海站門票收入均歸上海所有)。這一次,中國的不少企事業單位都為上海站3億元的門票收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今年的新鮮勁兒過去之後,明年門票銷售不知還能否如此紅火?
主看台上多數是看熱鬧的中國觀眾,而價錢最便宜的草地看台上卻集中了不少真正的中國車迷。烈日之下,這些車迷沒有太多的怨言,只是希望上海賽車場明年能夠開放宿營區。
把上海站當作中國的鈴木賽道?
當F1賽車尖嘯著在賽車場內高速疾馳時,這種刺激很可能將促使中國第一代親身感受過F1的車迷誕生。在中國汽聯主席石天曙看來,中國的賽車運動也將因此獲益。
石天曙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個賽車運動發達的國家都離不開群眾基礎,「要有群眾基礎,就要培養群眾對賽車的興趣,F1如此強烈的刺激,一定會讓不少中國人,特別是來到現場的人,開始喜歡賽車運動」。
雖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賽場觀看的中國觀眾都是F1運動的門外漢,不少女觀眾更對賽車尖嘯的聲音很不習慣。不過,很多觀眾還是表達了對F1的極大興趣。在石天曙看來,國內的汽車運動已經具備了許多必需條件,比如大城市中家用汽車的普及、國內眾多級別的汽車賽事安排等,但中國賽車運動始終缺乏一種強力催化劑,F1的到來正好起到了這一作用。
賽車原本是歐美的傳統項目,但亞洲的日本也是世界賽車運動的強國,除了與本國發達的汽車工業有關外,石天曙認為,20年前F1在鈴木賽道的舉辦,為日本民間形成賽車熱潮起到了關鍵作用。從中國的賽車運動來說,石天曙希望上海站也能充當一回鈴木賽道的角色。
然而,不管各方的評價如何,F1已經在風馳電掣中完成了在上海站的處女秀,F1上海站的比賽也以其獨特的舞台吸引著世人的矚目。而且「演出」才剛剛開始,舞台還會不斷擴大,參與者還會不斷增加,機會也會不斷增多。如何在接下來的6年裡,不斷地完善自已,迎接挑戰,把握機會,對於正在蓬勃發展中的上海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意義。
Ⅱ 拉美平台Mercadolibre(美客多)限制部分商品出口到墨西哥
Mercadolibre在CBT計劃中對進口商品有所限制。墨西哥允許無人機、香水、乳霜、手錶、零配件等產品進口,但需遵循特定條件。例如,2公斤以下價值300美元以下的無人機,買家一年內購買不超過2個類似產品,需提供非商業化信函。香水和香料要求買家提供CURP,地址證明,IFE和CARTA ENCOMIENDA。乳霜和保濕乳液需賣方提供技術信函。手錶、眼鏡、太陽鏡可申報價值後進口。零配件限5件,機動車輛用新輪胎、旅遊車用的直徑14X15X16的新輪胎。不可進口動物與動物製品,如毛皮、動物活體或屍體、天然皮革產品等。古董、藝術品、嬰兒用品、計算機、仿冒品、無人機、電子和技術產品、時裝與美容產品、食品、家居產品、人體遺骸、實驗室檢測品或樣本、鋰產品、磁化材料、醫療產品、貨幣類產品、麻醉葯品、天然皮具、個人產品、葯品、植物、各類色情材料、貴重物品、學校和辦公用品、零件和配件、煙草產品、玩具、賭博類游戲、與武器有關的產品等。
具體商品清單如下:動物與動物製品(毛皮、動物活體或屍體、天然皮革產品、害蟲)、古董、藝術品、嬰兒用品(積木玩具、gym、新的天然木質傢具、新的天然漆木傢具、橡膠奶嘴、tactile toys、0至3歲的玩具)、計算機(用於開發支付卡的設備和材料)、仿冒品、無人機(重量超過2公斤的無人機、遙控飛機)、電子和技術產品(用於運載車輛裝甲的抗彈材料、軍用望遠鏡、開發支付卡的設備和材料、帶磁條的塑料卡、感應卡、智能卡、紅外線或光學雙筒望遠鏡、電池、彩色列印機或復印機用油墨、噸級船、醫療設備)、時裝與美容產品(空氣芳香套裝、芳香療法香薰、身體護理產品、蠟燭、香水禮品套裝、護發產品、化妝品、男士香薰、男士剃須刀、個人理療產品、床單和衣物噴霧套裝、護膚品)、食品(非工業化糖果、辣椒香料、巧克力和糖果、咖啡、香精、蛙肉、水果、蜂蜜、果汁和飲料、酒精飲料和烈酒、肉製品、香腸、牛奶及奶製品、非清真食品、堅果、花生、小吃、茶、罐頭食品、明膠、果凍、果醬、菜泥和水果醬)、家居產品(二手天然木材傢具、新的天然木材傢具、新的漆木傢具、雕塑土、滑雪拋光器、油燈和點燭燈籠、蠟燭、石蠟和石蠟原料)、人體遺骸、實驗室檢測品或樣本、鋰產品、磁化材料、醫療產品(電器和醫療設備、避孕用品、助聽器、醫用敷料、紡織品、用葯物浸漬或覆蓋的棉花和吸水性材料、消毒或殺菌物品、按摩和理療設備、呼吸科用品、牙科用品、眼科用品、骨科用品、移植物、醫療設備或檢測設備、急救箱)、貨幣類產品(銀行匯票、債券、現金、支票、硬幣、契約文書、假幣)、麻醉葯品(鴉片、毒品原料、大麻葉)、天然皮具(包、布料、服裝、皮帶、鞋、帽子、夾克、錢包和禮品、筆記本電腦包、旅行包)、個人產品(個人財產、二手服裝和鞋、衛生棉條、牙齒和假牙、護墊、化妝品、隱形眼鏡)、葯品(葯物、疫苗、激素、添加劑、個人檢測套裝、維生素、食品補充劑、任何其他葯品、包括樣品)、植物(古柯葉、草本植物或天然產品、天然花、種子、樹木、小麥或玉米、土壤、粘土、沙子)、各類色情材料(CD、DVD、機器、玩具、印刷品)、貴重物品(鑽石、珠寶、黃金、象牙、價值2000美元以上的珠寶、貴金屬、寶石、白銀、價值2000美元以上的手錶)、學校和辦公用品(各種鉛筆、三歲以下兒童的學慣用品)、零件和配件(用於運載車輛裝甲的抗彈材料、開發支付卡的設備和材料、機動車用廢舊輪胎、充氣輪胎閥門和輪胎內胎)、煙草產品(香煙、雪茄、電子煙、煙草、廣告用品)、玩具(不使用電池供電的人偶、30厘米的機器人或其他形象的娃娃、含有電子元件的娃娃、可組裝或使用模型組裝的娃娃、臨床應用的娃娃、糾正精神運動功能障礙的娃娃、仿妝玩具、可進行化妝和美甲的玩具、可充氣氣球、槍支玩具)、嬰兒及3歲以下兒童玩具(汽車、火車及其他人物、充氣玩具、遙控或高速汽車/直升機/飛機)、玩具(賭博類游戲、以硬幣、鈔票、銀行卡、代幣或其他付款方式運作的游戲、賭博機及獎券、新舊賭博槍及配件)、與武器有關的產品(彈葯、用於運載車輛裝甲的抗彈材料、子彈、爆炸物、火器、防彈槍及附件、刀具、軍事技術設備)。
Ⅲ 全球最大切割黑鑽亮相迪拜,你知道哪些關於鑽石的知識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隨著這種經典的廣告詞深入人心,現在很多人結婚的時候都要選擇一枚鑽石戒指,以代表永恆不渝的愛情。鑽石的價格也一路上漲,根據不同的質地和切割工藝,鑽石的差價也是非常大的。人們在挑選鑽石的時候,更多的只看外觀和價格,但關於鑽石的很多知識也是應該掌握的。以下就是關於鑽石的一些常見知識。
1、鑽石的性質。
在化學老師看來,鑽石就是單一的碳。是幾百萬年前隨著地表的物質,在地球內部深處高溫高壓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碳分子結晶。跟鑽石屬於同一種類的物質,包括金剛石等。他們的硬度都是非常高的。鑽石的摩氏硬度是10,切割鑽石要用到非常特殊的材料。人們用鑽石來象徵愛情,也正是基於它的純度和硬度,代表了愛情的純真與堅貞。
鑽石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掌握了鑽石的知識,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選挑選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