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存在生產的隱性成本,則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哪個比較大
那當然是會計利潤大啦!
❷ 經濟利潤,會計利潤,正常利潤,超額利潤的異同~誰知道
經濟利潤: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給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相減以後的差額。例如,某企業期末凈資產為80000元,期初凈資產為76000元,在沒有與所有者交易的情況下,其收益為4000元(80000-76000)。如果期內增加發行股份10000元,並支付股利8000元,則利潤為2000元[(80000-76000)-(10000-8000)]。凈資產(或資本)是企業財富的某一時刻的儲存量,利潤是某一時期內從該項財富中流出的數額。只有超出儲存量的流出數額才可以視為利潤。
會計利潤:計利潤是指企業所有者在支付除資本以外的所有要素報酬之後剩下的利潤。計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實現原則確認企業在一定會計期內的收入,按照配比原則確定在同一期間內的費用成本,將收入與相關的費用成本相減,即為企業在這一會計期間的利潤。
正常利潤:在微觀經濟學中,正常利潤是作為投入資本的機會成本,這樣,按照「收入-成本=利潤」的定義,正常利潤就不算利潤。亦即總收益等於總成本時的利潤水平。
超額利潤:微觀經濟學中所謂的「利潤」,實際上經常是指超額利潤。當某一廠商或因為領先採用新技術,或擁有某種市場權力,或其他原因而使其成本低於其他廠商或其產品價格高於其他廠商時,它便可能有獲得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潤,即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在競爭性行業中只可能在短期內存在,而在壟斷性行業中,它則無論在短期內還是長期都可能存在。
從上可以看出的結論是:
正常利潤是一種隱形成本,這里是按照經濟學上的解釋來定義隱性成本,可理解為是一種機會成本活機會收益
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計算公式都是:利潤=總收入-總成本。區別在於,經濟學中的總收入、總成本與會計學中的總收入、總成本都不是一樣的。
(總收入的區別)例如:某企業年初資產10萬元,年末升值為12萬元,本年營業收入5萬元,則經濟收入為7萬元,而會計師認為總收入為5萬元,2萬元資產升值不算收入。理由是:它沒有通過銷售實現,缺乏客觀的收入證據。所以很多企業利用會計的這一缺點,通過虛假交易可以改變收入的做法,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總成本的區別)再例如:王某是某公司銷售部經理,年薪8萬元,存入銀行可得利息0.5萬元。現決定開一百貨超市,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店面房作為超市營業用房,原店面房租收入3萬元,還需要僱用5名員工,經營1年後,賬目如下:總收入:25萬元;成本:6萬元;雇員工資:3萬元;水電雜費:1萬元;總(顯性)成本:10萬元;會計利潤:15萬元。
但是這一會計利潤不能准確顯示企業的經濟狀況,因為它忽略了隱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資本、店面和勞動力,發生了隱性成本(放棄的收入),則經濟利潤:會計利潤:15萬元;放棄的薪金收入:8萬元;放棄的利息收入:0.5萬元;放棄的租金收入:3萬元;總隱性成本:11.5萬元;經濟利潤:3.5萬元。
於是可以得出:
會計利潤=總收入-顯性成本
=經濟利潤+正常利潤
=經濟利潤+隱性成本
經濟利潤=會計利潤-隱性成本
=總收入-所有投入的機會成本
=總收益-(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總收益-(會計成本+隱性成本)
=總收益-(會計成本+正常利潤)
以上等式裡面的「隱性成本」都是採用經濟學上的解釋!>">更多優質會計內容>>
❸ 會計成本與機會成本 顯成本與隱成本 經濟利潤與正常利潤的區別
機會成本是一定經濟資源用是於生產某種產品是縮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也稱作經濟成本。
而會計成本是在會計賬簿上會意義反映出來的看的見的成本,因此也叫顯性成本。
隱含成本是企業使用自有生產要素時候花費的成本。
經濟利潤是銷售總收益與機會成本或者經濟成本(會計成本+隱含成本)的差異。
正常利潤是經濟成本超過會計成本的部分。
參考資料:
《西方經濟學》一書第五、六章的第一節。
❹ 經濟學中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經濟利潤、會計利潤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機會成本就是:你如果不上這個大學去賺錢,可以賺到多少錢。比如說去工地打工,一天100元。
顯性成本就是:你上大學要花的生活費、學費、交通費等等。現在一般是8-20萬。
隱形成本就是:你上大學前、後請客送禮、買老師寫的書、錯過了創業的機會等等看不出來也不好說出來的花費。如果你現在讀的大學以後因為經營不善、誤人子弟、抱殘守缺而破產倒閉,那你也不敢到處說你讀的大學已經倒閉了。現在一般是2000-20萬。
正常利潤就是:你讀完大學後,找了份工作,每個月的工資是2000元左右。
經濟利潤就是:你需要領這樣的工資工作20年,才有可能完全收回投入成本。
這就是中國一些大學必須倒閉的經濟學模型。
❺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會計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經濟利潤,會計
機會成本是2萬。經濟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這兩種說法是錯誤的,經濟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是正確的。要弄清楚關鍵是要弄明白這幾種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顯成本: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他人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隱成本: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經濟成本:是企業使用的所有資源總的機會成本。會計成本:是會計記錄在公司帳冊上的客觀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產、銷過程中發生的原料、動力、工資、租金、廣告、利息等支出。是顯成本。機會成本是隱成本,但二者並不相等。隱性成本=固定資產折舊+投入的資金的利息+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固定資產折舊+正常利潤,可以說是對的,但有時候正常利潤是指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即僅指企業家自己應得的工資。
❻ 會計成本、會計利潤與經濟成本、經濟利潤的區別
會計成本與經濟成本概念不一樣,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賬目上反映出來的。除了會計成本之外,還有另一種隱性成本。隱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認識。它與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隱性成本不能直接從帳面上反映出來,因而難以精確計量。
經濟成本是一個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概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經濟成本幾乎涉及了企業所有的經營內容和領域。
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區別:
1、服務主體不同。
2、目的角度不同。會計利潤是站在企業所有者角度的經營成果指標,經濟利潤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
3、計量的范圍不同。
4、計量依據不同。
5、成本計量不同。
6、應用范圍不同。
7、計量的程序不同。
8、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依據不同。
(6)隱性成本和會計利潤哪個好擴展閱讀:
經濟成本和會計成本是計算方法不一樣。
舉例:王某是某公司銷售部經理,年薪8萬元,存入銀行可得利息0.5萬元。現決定開一百貨超市,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店面房作為超市營業用房,原店面房租收入3萬元,還需要僱用5名員工,經營1年後。
賬目如下:總收入:25萬元;成本:6萬元;雇員工資:3萬元;水電雜費:1萬元;總(顯性)成本:10萬元;會計利潤:15萬元。
但是這一會計利潤不能准確顯示企業的經濟狀況,因為它忽略了隱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資本、店面和勞動力,發生了隱性成本(放棄的收入),則經濟利潤:會計利潤:15萬元;放棄的薪金收入:8萬元;放棄的利息收入:0.5萬元;放棄的租金收入:3萬元;總隱性成本:11.5萬元;經濟利潤:3.5萬元。
經濟學家和會計師有的「利潤」概念意義不同,會計利潤=總收入-顯性成本,經濟利潤=會計利潤-隱性成本=總收入-所有投入的機會成本。
❼ 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哪個較大,為什麼
會計利潤要大於經濟利潤:
會計利潤就是我們通常所收的利潤,也就是收入-成本費用 經濟利潤則是經濟學上的概念,經濟學家認為會計利潤是高估的,只考慮了企業表面發生的成本費用,沒有考慮隱性的成本,也沒有考慮期末的資產升值或貶值;
經濟利潤就是會計利潤-機會成本經濟利潤(Economic pofit)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經濟利潤,可以表示為投入資本的回報減去資本成本,再乘以資本額。 經濟利潤=(投入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投入資本額 企業的目標應是長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而不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最大化。
❽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分別是什麼
通常所說的會計利潤,就是賬面利潤,也就是報表利潤,對外披露的經營成果;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顯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即企業支付給企業以外的經濟資源所有者的貨幣額。例如支付的生產費用、工資費用、市場營銷費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
隱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是一種隱藏於企業總成本之中、游離於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的成本。是由於企業或員工的行為而有意或者無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將來成本和轉移成本,是成本的將來時態和轉嫁的成本形態的總和,如管理層決策失誤帶來的巨額成本增加、領導的權威失靈造成的上下不一致、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相對於顯性成本來說,這些成本隱蔽性大,難以避免、不易量化。
❾ 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有什麼不同,平狄克微觀經濟里,說成本包括勞動和資本投入(機器以折舊),會計利潤=
一般來說,大多數企業擁有而不是租賃它們所使用的資本。
企業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二者合一。
即可以將資本要素的成本看作是一個隱性成本,企業所有者自己所投入的要素。
會計利潤是要比經濟利潤要大。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隱性成本
經濟利潤為0時,廠家實際是獲得利潤的。可以看作企業家的投入得到了回報。
❿ 外顯成本、內涵成本、會計利潤、經濟利潤如何計算
外顯成本=35000+10000+8000+2000+5000=60000(元)
內含成本=機會成本=3000(元)
會計利潤=收入-外顯成本=100000-60000=40000(元)
經濟利潤=收入-外顯成本-內含成本=37000(元
經濟利潤=(投入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投入資本額
企業的目標應是長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而不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最大化。
使用經濟利潤法和使用折現現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法評價企業價值其結果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使用同樣的資本成本對未來的經濟利潤折現,然後把折現後的經濟利潤加到已經投資的資本額上去,就可以得到與DCF方法完全相等的結果。
會計利潤是指企業的總收益減去所有的顯性成本或者會計成本以後的余額。顯性成本是指企業為獲得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而發生的實際支出,主要包括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生產中購買的各種原材料、零部件和燃料等。
在經濟分析中提到利潤時,是指企業獲得的所有收益中扣除土地、勞動、資本等所有生產要素的全部機會成本之後的剩餘。
機會成本是指廠商生產某種產品或服務的代價。在會計利潤的計算中沒有考慮隱性成本,也就是企業使用的早已佔有的並非購買亦非租用的要素進行生產而導致的機會成本,在會計記錄中體現不出來,但經濟分析中必須考慮這部分成本。
(10)隱性成本和會計利潤哪個好擴展閱讀: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服務主體不同。
2、目的角度不同。會計利潤是站在企業所有者角度的經營成果指標,經濟利潤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
可以通過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兩個渠道來籌集資本,對於公司而言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都是「投資者」,當公司通過計算得出有經濟利潤時,說明投資這家公司就會獲得「超額利潤」,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公司。
3、計量的范圍不同。
4、計量依據不同。
5、成本計量不同。
6、應用范圍不同。
7、計量的程序不同。
8、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依據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利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