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什麼叫中間成本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資源網站有哪些 2025-07-01 22:19:48
怎麼辦理信用卡鑽石卡 2025-07-01 22:16:03
中石油雨衣怎麼樣 2025-07-01 22:13:38

什麼叫中間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5-28 23:00:49

Ⅰ 成本對象指的是什麼

成本對象指的是:

成本會計對象指的是成本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成本會計的對象概括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生產經營業務成本和期間費用。

成本會計實際上是成本、費用會計。成本會計主要是研究物資生產部門為製造產品而發生的成本即產品生產成本,所以成本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也主要是指產品生產成本。

特點: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中間成本對象和最終成本對象。最終成本對象是指累計的成本不能再進一步分配的成本歸集點。最終成本計算對象通常是一件產品或一項服務,是企業的最終產出物。

中間成本對象是指累計的成本還應進一步分配的成本歸集點,有時也稱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企業中與成本相關聯的某個可識別部門,它們是將共同成本按某個分配基礎進一步分配給成本對象之前的一個成本歸集點。

Ⅱ 什麼是成本什麼是利潤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成本,是指對象化了的費用,即以產品為對象計算分配的費用。比如企業本月共發生100萬元生產費用,分攤到A、B、C三種產品頭上,分別為30萬元、60萬元和10萬元,這就變成A產品的生產成本為30萬元、B產品的生產成本為60萬元、C產品的生產成本為10萬元。成本是與費用有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只有將費用與營業收入相配比,以計算當期的利潤時,才把成本列入費用這一大概念之中。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分配轉入的間接費用
所謂利潤,是指公司、企業在一定期間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即收入與費用相抵後的差額,它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利潤是公司、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綜合反映,是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收入大於費用,其凈額為利潤;如果收入小手費用,其凈額為虧損。利潤通常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幾部分。營業利潤是反映公司、企業營業活動的財務成果,包括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投資凈收益反映公司、企業投資活動的財務成果,是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相抵後的余額;營業外收支凈額是反映與公司、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那些活動所形成的收支,是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相抵後的余額。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餘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 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Ⅲ 關於計算GDP,為什麼支出法不用減去中間成本

因為總產出的承載者是所有生產者,中間投入的承載者是生產該部分的生產者。

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理解生產法(增加值法)和支出法的計算角度。

生產法計算的是生產活動中市場價值的增值,生產的每一步都會產生價值,生產法聚焦於其中的每一步。

概念區分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一個國民概念,是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舉例說明: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所創造的財富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而是計入日本的GDP。

在1991年之前,美國均是採用GNP作為經濟總產出的基本測量指標,後來因為大多數國家都採用GDP,加之國外凈收入數據不足,GDP相對於GNP來說是衡量國內就業潛力的更好指標,易於測量,所以美國才改用GDP。

Ⅳ 什麼是成本對象

生產費用承擔的客體,也就是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所確定的各個具體對象。成本計算對象的確定,為正確進行產品成本的計算提供了前提。在成本計算中,必須根據成本計算對象來設置明細賬和歸集生產費用。
生產的特點和管理的要求對於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成本計算對象上。例如,由於生產工藝過程不可間斷,或不需要劃分幾個生產步驟,因而,沒有必要分生產步驟來計算產品成本,這時就要求按產品品種來劃分成本計算的對象。又如,大批量多步驟生產,產品成本計算不僅要求按照產品品種計算產品成本,而且還要求按照生產步驟計算成本,這時就要求按每種產品及其步驟的成本作為計算對象。又如,在單件、小批裝配或復雜生產中,為了反映和監督各種或各批產品成本計劃完成的情況,產品成本的計算,就要求以每件或每批產品作為產品成本計算的對象。成本計算對象的確定,除了應考慮生產的特點以外,還應考慮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對於主要產品,一般應按每一種產品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而對於那些生產工藝相同,所耗原料相同的產品,可以合並為一類,先按類別劃分成本計算對象,分別計算每一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再按一定的標准分別計算該類產品中的不同規格、不同等級的產品總成本以及單位成本。
區分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是不同成本計算方法的主要標志。

Ⅳ 中間投入包括哪些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為工業生產活動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等實物以及對外支付的服務費。

拓展資料:
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舊物資和自製產品的價值,必須是從企業外部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在此期間不包括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必須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總產值的計算口徑一致。也就是說,包含在工業中間投入中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已經包含在工業總產值中。
計算公式:工業中間投入=直接材料+製造成本的中間投入+管理成本的中間投入+銷售成本的中間投入+利息凈支出。
工業中間投入根據企業的支付對象可以分為中間勞動投入和中間物質投入。中間勞動投入是指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文教、科研、醫療衛生、金融、保險、行政)的服務費。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消耗的燃料、外購原材料、動力等實物,以及支付給物資生產部門(工業、零售,批發貿易建設、農業、貨物運輸和郵電通信)的服務費。
根據具體內容,工業中間投入可以分為五類:直接材料、製造成本中的中間投入、管理成本中的中間投入、銷售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費用。
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輔助材料、零部件、包裝材料等直接材料。
製造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運輸費、檢測檢驗費、勞保費、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
管理費用的中間投資:包括辦公費、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交通費、修理費、材料費、遞延費用攤銷、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
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資:包括運輸費用、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包裝費用、辦公費用、修理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
利息費用: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凈利息費用(利潤減少收入)。

Ⅵ 在經濟指標中,什麼是中間投入

1、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所消耗的外購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工業中間投入是計算工業增加值的重要基礎指標,是工業總產出與工業增加值之間所扣除的差額部分,准確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是准確計算工業增加值的基礎和前提。資料來源主要是依據財務明細帳。
2、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原則:
(1)必須與現價工業總產值口徑一致。如果以加工費結算的,直接材料不能計入中間投入。
(2)必須是從外部購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產值不允許重復計算,中間投入也不允許重復計算。
(3)必須是生產活動中的消耗才能計算。
(4)必須是本期內投入生產的並且只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勞務,包括本期攤銷的部分。
3、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 直接材料+ 財 務 + 製造費用中+管理費用中+銷售費用中
投入 燃料動力 費 用 的中間投入 的中間投入 的中間投入

Ⅶ 關於計算GDP,書本上就: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但我感覺為什麼不是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間成本

概念問題,支出法的總消費是個人消費者的消費,不是企業用於生產而購買的原材料或勞務,不會再有下個生產環節,這是生產過程的最終環節,也就是說買來的東西不用於下步成產了,成產過程到此結束。生產法的中間成本是由於有生產環節而存在,就是企業用於生產而購買原材料或勞務支出的價值額度,成產法gdp=總產出-中間成本=每個環節的(產出-中間成本)的和,中間成本為上一環節的產出,每個環節相加後最終得到的結果是最終產品的價值量。舉個例子:成產火腿三個環節A養豬,B殺豬,C做火腿。生產法算gdp=A的產出+B的產出-A的產出+C的產出-B的產出=C的產出就是火腿的價值量。如果所有的火腿都賣了,總消費就是C的價值量。如果還有存貨,總消費+企業投資(存貨)=C的價值量。

Ⅷ 股票交易時,需要繳納的中間費用都有哪幾種呢

為什麼將印花稅放在首位,是因為此項費用最大,必須向所有人徵收。所徵收的印花稅是交易金額的1%。例如,你成交10萬美元,就得付100美元的印花稅。不過好的,這只是賣方收費,買股時不用交。那等於政府鼓勵你購買,不鼓勵你出售。這筆費用不是給證券公司,而是稅務局。每個人都不覺得這個稅太高了,比較一下歷史,發現印花稅的稅率已經降低了。由最高時的買賣雙方均交的5‰,現在單邊徵收的1‰,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資本市場的建設,越來越有“輕稅”思想。也許哪一天,這種印花稅也會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