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什麼
擴展閱讀
主食成本價一般多少 2025-07-04 02:50:58

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6 04:22:08

❶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什麼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經濟的動物,是「經濟人」,即人首先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力是人類的利己心,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他認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國家應該盡量少過問經濟,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應該聽任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只要不違背社會利益,就可以為所欲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如果牽涉到別人利益,就應予以補償,這叫做「等價交換」,認為這種等價交換可以使雙方利益都不受損失。因此,等價交換成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原則。?
斯密這種理論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系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

❷ 什麼是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書中分析了國際分工的絕對成本狀況,提出了依照絕對成本進行分工的學說,奠定了自由貿易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生產工具。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絕對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斯密的理論觀點表明,各國獲得的對外貿易利益取決於各國生產商品的絕對成本優勢;一個國家出口的應是本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進口的應是別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獲益。因此,斯密主張解除國家對貿易的管制,包括關稅徵收和發放補貼。但是,斯密的觀點也包含非科學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❸ 簡述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容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

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3)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復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❹ 什麼是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亞當·斯密(1723-1790)是英國產業革命前夕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產業革命是指從工場手工業轉向機械大工業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障礙。亞當·斯密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猛烈抨擊了重商主義,鼓吹自由放任,系統的提出了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因此成為自由貿易理論的首先倡導者和鼻祖。所謂絕對成本,是指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成本的絕對差異,即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個國家。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斯密認為 ,交換是出於利己心並為達到利己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天然傾向。人類的交換傾向產生分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是分工的結果。他以制針業為例說明其觀點。根據斯密所舉的例子,分工前,一個粗工每天至多能製造20枚針;分工後,平均每人每天可製造4800枚針,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百倍。由此可見,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2)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斯密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那麼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後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他以家庭之間的分工為例說明了這個道理。他說,如果一件東西購買所花費用比在家內生產的少,就應該去購買而不要在家內生產,這是每一個精明的家長都知道的格言 。裁縫不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為自己裁衣服,農場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縫衣服。他們都認識到,應當把他們的全部精力集中用於比鄰人有利地位的職業,用自己的產品去交換其他物品,會比自己生產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國家,論證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他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不同個人或家庭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他主張,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麼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舉例說,在蘇格蘭可以利用溫室種植葡萄,並釀造出同國外一樣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國外高30倍的代價。他認為,如果真的這樣做,顯然是愚蠢的行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如果每一個國家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即生產成本絕對低)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財富也會因此而增加。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於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自然稟賦和後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因為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於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於絕對有利地位。各國按照各自的有利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並使各國從貿易中獲益。這便是絕對成本說的基本精神。
絕對優勢理論是科學成分與非科學成分的混合,其正確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意義。各國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分工,通過國際貿易使各國都能得利。其錯誤主要表現在,認為交換引起分工,而交換又是人類本性所決定的。事實上,交換以分工為前提,在歷史上分工早於交換。同時,交換也不是人類本性的產物,而是社會生產方式和分工發展的結果。
絕對成本說解決了具有不同優勢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和交換的合理性。但是,這只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例。如果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各方面則都處於劣勢,那麼,它們應該怎麼辦?對此,斯密的理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大衛·李嘉圖的功勞。

❺ 亞當斯密絕對成本說的理論內容是什麼並試分析其弊端與缺陷

斯密認為,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成本絕對地低於他國,就稱為「絕對優勢」。如果這種絕對優勢是該國所固有的「自然優勢」或已有的「獲得優勢」,它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某種產品的生產,並且出口這種產品,以換回他國在生產上佔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做對貿易雙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這種國際貿易理論被稱作「絕對優勢說」,也稱「絕對成本論」,又稱「地域分工論」。
弊端和缺陷:第一,這個理論還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說明在某些產品的生產中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才能獲得利益。現實中,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在任何產品的生產中都不存在比別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它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麼,這類經濟落後的國家是否應該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如果參加,它們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利益?依據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對這種問題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這就成為了絕對成本理論的最主要的缺陷。
第二,斯密關於交換的傾向產生了分工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認為,交換是人類固有的天性,正是由於人類有了交換的傾向,才產生了社會分工。斯密在這里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系。人類社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逐漸有了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了以專業化生產為紐帶的商品交換和國際貿易。斯密受時代的局限,未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

❻ 絕對成本優勢的定義是什麼

(二) 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由亞當斯密提出 1、抨擊重商主義 。《 國富論 》 對重商主義思想著重作了四點批評。 ( 1 )關於財富的定義。斯密認為金銀不是一個國家真實的財富,真正的財富是以其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來衡量的。 ( 2 )關於國家干預與增強國家實力的關系。斯密認為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只有這樣國民經濟才能迅速發展,國家才能強大。因為在自由放任政策下,個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其結果會不自覺地符合了社會最大的利益。
( 3 )企業通過持續順差為本國積累金銀的政策在斯密看來是枉費心機,原因在於持續順差將會導致通貨膨脹,削弱出口能力,金銀流人減少;同時進口增加,為支付進口,金銀又要大量流出。 ( 4 )對外貿易的目的。斯密認為對外貿易的目的不在於求得順差,而是貿易雙方可以取得兩種不同的利益。即出口國賣掉了不需要的商品,進口國得到了本國所需要的商品。
2、 提出理論研究的假設條件。 ( 1 )採用 2 x 2 x l 理論分析模型。 ( 2 )交易對象是最終產品。 ( 3 )勞動力在國內是充分就業的,但是在國家之間不能流動。 ( 4 )生產成本不變。 ( 5 )生產要素和產品處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 6 )沒有交易成本。 ( 7 )勞動是價值形成的基礎。承認勞動是商品價值形成的唯一源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 ( 8 )政策取向應該是自由貿易。 ( 9 )採用物物交換形式進行貿易。
3、主張經濟自由。 斯密在抨擊重商主義和假設理論研究條件的過程中提出了他的國際貿易理論。 ( l )強調貿易自由。斯密從「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出發,宣稱「互通有無、互相交易」的傾向是人類固有的本性,市場機制像一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調節,人們通過自由貿易能夠實現最大的貿易利益。 ( 2 )強調分工的作用。斯密認為勞動分工意味著專業化生產,減少不必要的勞動時間的浪費,而且還可以改進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消耗,最終提高勞動生產率。 (3)不同國家同種產品勞動生產率差異構成產品成本差異。 (4)按絕對成本優勝分工與交換,對雙方都有利。
綜上所述,斯密的絕對成本優勢論的要點可以概括為: 由於各國的地理條件、自然稟賦以及後天生產條件上的差異,形成了某些商品生產成本的絕對差,一國可集中資本和勞動生產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的產品,同另一國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的產品相交換,這樣貿易雙方都可獲得最大的利益。而要取得最大利益,只有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對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評價: 貢獻:第一,肯定了勞動對價值形成的關系,是勞動價值論的雛形; 第二,自由貿易理論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程; 第三,強調分工的作用,也即強調生產領域按絕對成本優勢參與國際貿易分工,是對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貢獻。 局限性:1)假設過多且脫離實際; 2)不能說明當一個國家兩種產品成本全部都處於優勢或劣勢時能否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的現象。

❼ 4.簡述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1.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2.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絕對差異,所以又稱地域分工學說,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 ①亞當斯密主張分工,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於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 ②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要便宜(生成成本絕對地低),那麼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便宜)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 ③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的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都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總之,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有好處,這就是國際分工、國際貿易所以發生的原因。 3.但是,用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原因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他沒有能夠解釋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低於別國),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高於別國),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還能不能發生?如果進行國際貿易是否能增加生產總量,對雙方是否有利? 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 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貿易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耗費,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

❽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是什麼

絕對優勢理論亦稱「絕對成本理論」、「絕對利益說」。關於絕對成本優勢的國際貿易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

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各國都應按照本國的絕對優勢形成國際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換產品。

該理論解釋了產生國際貿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釋各種產品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與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8)絕對成本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然稟賦和後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因為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於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於絕對有利地位。

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斯密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那麼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後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於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

❾ 名詞解釋 絕對優勢原理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亞當·斯密(1723-1790)是英國產業革命前夕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產業革命是指從工場手工業轉向機械大工業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障礙。亞當·斯密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猛烈抨擊了重商主義,鼓吹自由放任,系統的提出了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因此成為自由貿易理論的首先倡導者和鼻祖。

絕對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所謂絕對成本,是指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成本的絕對差異,即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個國家。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斯密認為 ,交換是出於利己心並為達到利己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天然傾向。人類的交換傾向產生分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是分工的結果。他以制針業為例說明其觀點。根據斯密所舉的例子,分工前,一個粗工每天至多能製造20枚針;分工後,平均每人每天可製造4800枚針,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百倍。由此可見,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2)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斯密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那麼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後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他以家庭之間的分工為例說明了這個道理。他說,如果一件東西購買所花費用比在家內生產的少,就應該去購買而不要在家內生產,這是每一個精明的家長都知道的格言 。裁縫不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為自己裁衣服,農場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縫衣服。他們都認識到,應當把他們的全部精力集中用於比鄰人有利地位的職業,用自己的產品去交換其他物品,會比自己生產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國家,論證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他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不同個人或家庭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他主張,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麼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舉例說,在蘇格蘭可以利用溫室種植葡萄,並釀造出同國外一樣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國外高30倍的代價。他認為,如果真的這樣做,顯然是愚蠢的行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如果每一個國家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即生產成本絕對低)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財富也會因此而增加。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於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自然稟賦和後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因為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於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於絕對有利地位。各國按照各自的有利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並使各國從貿易中獲益。這便是絕對成本說的基本精神。

絕對成本說、比較成本說與要素稟賦論
(1)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利益論」。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2)比較成本說是對絕對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並成為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3)赫克歇爾—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於: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並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數,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於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鑒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❿ 絕對優勢理論的介紹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