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作業成本法分析方法方面,比較好的是哪個
作業成本法分析方法使用的是ECRS分析法會比較好,這是是工業工程學中程序分析的四大原則,通過取消、合並、調整順序、簡化的流程來對生產工序進行優化,以減少不必要的工序,達到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方面的軟體軟體你可以看一下vioovi的ECRS工時分析軟體,我們公司就是用的這個。
❷ 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這么一種誤解:一談到成本控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采購成本的方方面面。采購成本的構成包括交易成本與物料成本。雖然采購成本占成個企業支出的絕部分,但是這一塊的成本絕對不是企業成本控制的全部內容。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
成本控制的內容
成本控制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事無巨細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應該有計劃有重點地區別對待。各行各業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控制重點。控制內容一般可以從成本形成過程和成本費用分類兩個角度加以考慮。
按成本形成過程劃分
1、產品投產前的控制
這部分控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成本,加工工藝成本,物資采購成本,生產組織方式,材料定額與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60%取決於這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這項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動實施時真實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會怎樣發生,它基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2、製造過程中的控制
製造過程是成本實際形成的主要階段。絕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這里發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動力、各種輔料的消耗、工序間物料運輸費用、車間以及其它管理部門的費用支出。投產前控制的種種方案設想、控制措施能否在製造過程中貫徹實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標能否實現和這階段的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它主要屬於始終控制方式。由於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難做到及時,會給事中控制帶來很多困難。
3、流通過程中的控制
包括產品包裝、廠外運輸、廣告促銷、銷售機構開支和售後服務等費用。在目前強調加強企業市場管理職能的時候,很容易不顧成本地採取種種促銷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潤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按成本費用的構成劃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製造業中原材料費用佔了總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達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購、庫存費用、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動可從采購、庫存管理和消耗三個環節著手。
2、工資費用控制
工資在成本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資又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控制工資與效益同步增長,減少單位產品中工資的比重,對於降低成本有重要意義。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它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製造費用控制
製造費用開支項目很多,主要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雖然它在成本中所佔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
4、企業管理費控制
企業管理費指為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開支項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上述這些都是絕對量的控制,即在產量固定的假設條件下使各種成本開支得到控制。在現實系統中還要達到控制單位成品成本的目標。
綜上分析,采購成本確實並非成本控制的全部內容。但是現在社會上一些言論的導向,但凡談到成本一定是采購部門的事,一定是原材料的外部流通環節,不曾考慮內部環節流通中所產生的種種成本支出。殊不知,倉儲庫存、生產消耗、物流、管理費用的支出也是很客觀的。企業在管好采購部門的「顯性成本(資金)」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多多關注下那些「隱形成本」呢?
【案例】采購降本-霍尼韋爾
1997年,聯合信號(後為霍尼韋爾)榮獲美國《采購》雜志的"采購金牌"。其最佳實踐中包括7%的年度降本目標。剛開始時,通過供應商整合、長期合同和積極談判,采購大都能達到7%的目標。但是,幾年過去了,能談的都談下來了,下一步該怎麼辦,就成了個大問題。
其實這問題不只是霍尼韋爾獨有。十年前,我在美國高級采購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做助理研究,其中一個項目是CAPS在全球幾個城市展開圓桌會議,召集全球500強的一些首席采購官,討論采購的戰略目標,主要議題就是降本目標怎麼定。降本的重要性,用一個首席采購官的話來說,是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因為"采購70%的績效就在采購降本上"。
公司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離不開年度降本。對采購來說,等降本多年、能談判下來的都談下來後,這問題表面上看是個年度降價定多少的問題,深層次其實是由哪個職能來做的問題。采購力量強大、地位高的"大采購"公司里,降本的相當一部分任務是由跨職能團隊一起來完成;采購沒有話語權、地位低的公司,這事八成由采購一個扛,內外受壓,應了"小采購"的一大特點:有很多責任,卻沒有多少權利和資源。
說是采購降本,並不意味著理所當然是采購的任務。采購怎麼降本?無非就那幾招:談判、整合、縱橫開合。
這里的理論基礎是:
(1)基於未來考量,供應商願意犧牲部分利益,少賺點;
(2)降本壓力下,供應商變得更精益,減少浪費,把收益轉給采購方;
(3)生意量增加,規模效益。這些都是有止境的。在能談的都談下來後,降本就從"談"的階段上升到"做"的階段,只有把成本從供應鏈里拿掉,才能實現進一步降本。這就離不開技術力量的支持了。而降本的主角已經不再是采購,而是包括設計、質量和采購的跨職能團隊。
跨職能團隊的降本措施主要有三類:
在設計上推行標准化設計和調整技術規格,減少料號,從設計的角度降低產品的成本(要知道,產品80%的成本是由設計定的);
1、在生產流程上推行精益生產和持續改進,把生產成本降下來;
2、在供應鏈管理上推行信息化、電子商務,把交易成本降下來。在"小采購"公司,設計部門往往以內部客戶的身份出現,目標成本達不到,就動輒怪罪采購,認為采購與供應商的談判不力,給采購種種壓力,讓他們去跟供應商死磕,做利潤轉移的游戲,而不願意承擔風險或投入資源,從設計變更角度把成本降下來。質量部門也是,同樣不願在質量上承擔風險,不願供應商簡化生產流程,除去不增加價值的環節。因為采購地位低,IT部門也不買賬,不願在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上投入資源,結果是采購和供應商的相當資源在手動管理訂單操作,沒精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沒有別的部門支持,采購的就只有強力推行利潤轉移的游戲,做涸澤而漁的買賣,到一定程度,供應商的利潤薄如剃刀,質量、交期、服務都下滑,就成了惡性循環。
3、在聯合信號(霍尼韋爾),跨職能團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實現每年降本7%的關鍵。跨職能團隊也是飛機、設備製造等小批量行業的"采購金牌"公司的一個共性。重要的供應商是由跨職能團隊管理,而采購的身份就是跨職能團隊的領袖。這是"大采購"的一個標志。好處很多。
其一,設計、質量成為管理團隊的一部分,也就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在"小采購"下,產品設計往往以內部客戶、"麻煩製造者"的身份出現,他們經常說,設計做好了,現在是采購的任務去跟供應商談判,達到目標成本。這東西設計得太貴,采購談不下來,就成了采購不力的表現。設計以內部客戶的身份給采購壓力。在跨職能團隊下,設計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也得為沒法達到目標成本、年度降價負責。
其二,采購與設計形成合力,一致應對供應商。
"小采購"下,采購在與供應商的較量中單槍匹馬。采購在這邊威脅不配合就沒新生意,設計在那邊又把新產品給這供應商了;或者是采購找到了願意配合的供應商,設計卻把新生意給了別的供應商。公司內部形不成合力,結果給供應商各個擊破。而跨職能團隊下,大家形成合力,對供應商的管控能力自然就強。
除了爭取設計部門的支持外,采購還得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即采購工程師/供應商工程師的力量。這樣采購有足夠的能力,一方面理解、改進供應商的生產流程、質量管理,為降本談判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與設計部門配合、制衡。這在技術驅動、設計與生產聯系緊密的公司尤為重要。例如在矽谷的一個設備製造公司,10年前采購部門的技術力量基本為零,采購的質量部門有兩個經理,都是做生產、質量出身,設計背景基本沒有,手下的一幫工程師也大都是些質檢員。一旦涉及到設計、技術問題,采購就只能退避三舍,完全依靠設計部門,根本沒法與設計平等對話,自然就驅動不了設計來協助年度降本。年度降本就只有靠一幫采購經理的嘴巴功夫了。幾年前,公司首席采購官從設計部調來些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其中一個後來成為供應商工程師的總監。過了兩年,又設一個執行總監,由原來設計部的一位副總裁擔任。原來的兩個質量經理變為7個,手下的工程師數量翻了差不多兩倍,采購部終於有了足夠的技術力量跟供應商、設計部門叫板,從技術的角度支持采購的眾多計劃,使采購在年度降本、質量、交期等各方面都達到行業領先。供應商工程師中,好多就是原來設計部門的,熟悉設計,知道怎樣跟設計人員打交道,在做好設計與供應商的橋梁同時,也能驅動設計人員做他們應做的。該公司的采購管理做到業界頂尖,供應商工程師功不可沒。
節約采購成本的策略就企業采購來說,節約成本的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種:
1. 價值分析法與價值工程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VA與VE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新產品工:針對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過剔除、簡化、變更、替代等方法,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價值工程是針對現有產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統的研究與分析,現在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已被視為同一概念使用。
2. 談判
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各自目標,達成彼此認同的協議過程。談判並不只限於價格方面,也適用於某些特定需求。使用談判的方式,通常期望采購價格降低的幅度約為3%-5%。如果希望達成更大的降幅,則需運用價格、成本分析,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VA、VE)等手法。
3. 早期供應商參與ESI
在產品設計初期,選擇夥伴關系的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小組。通過供應商早期參與的方式,使新產品開發小組依據供應商提出的性能規格要求,極早調整戰略,藉助供應商的專業知識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 杠桿采購
避免各自采購,造成組織內不同單位,向同一個供應商采購相同零件,卻價格不同,但彼此並不知的情形,無故喪失節省采購成本的機會。應集中擴大采購量,而增加議價空間的方式。
5. 聯合採購
主要發生於非營利事業的采購,如醫院、學校等,通過統計不同采購組織的需求量,以獲得較好的折扣價格。這也被應用於一般商業活動之中,如第三方采購,專門替那些需求量不大的企業單位服務。
6. 為便利采購而設計,DFP-自製與外購的策略
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利用協辦廠的標准與技術,以及使用工業標准零件,方便原材料取得的便利性。這可以大大減少自製所需的技術支援,同時也降低生產成本。
7. 價格與成本分析
這是專業采購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結構的基本要素,對采購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購不了解所買物品的成本結構,就不能算是了解所買的物品是否為公平合理的價格,同時也會失去許多降低采購成本的機會。
8. 標准化采購
實施規格的標准化,為不同的產品項目或零件使用共通的設計、規格,或降低訂制項目的數目,以規模經濟量,達到降低製造成本的目的。但這只是標准化的其中一環,應擴大標准化的范圍,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企業選擇采購成本策略所需考慮的因素以上所說的幾種降低采購成本的策略只是理論上的方法,就現實實踐中,企業擬定采購策略的時候,應同時考慮下列幾項因素。
1. 所采購產品或服務的型態
所采購產品或服務的型態,是屬於一次性的采購,或者是持續性的采購。這應是采購最基本的認知,如果采購的型態有所轉變,策略也必須跟著作調整,持續性采購對成本分析的要求遠高於一次性采購,但一次性采購的金額如果相當龐大,也不可忽視其成本節省的效能。
2. 年需求量與年采購總額
年需求量與年采購額各為多少,這關繫到在與供應商議價時,是否能得到較好的議價優勢。
3. 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賣方、傳統的供應商、認可的供應商,到與供應商維持夥伴關系,進而結為策略聯盟,對成本的分享方式不同。如果與供應商的關系一般,則肯定不容易得到詳細的成本機構資料,只有與供應商維持較密切的關系,彼此合作時,才有辦法做到。
4. 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
采購量與產品的生命周期所處的階段有直接的關系,產品由導入期、成長期到成熟期,采購量會逐漸放大,直到衰退期出現,采購量才會逐漸縮小。
企業采購到科力普省心購,省錢省力又省心哦~
❸ 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什麼意思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作業成本法
該成本計算方法(a )確定成本的發生與各項作業之間的關系,(b)確定各項作業的根本 「動因」,(c )建立與各「動因」相關的成本歸集點,(d )制定各項作業的成本費率,以及(e )依據消耗的資源(動因)向產品分配成本。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網校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❹ actual costing system 和 normal costing system 哪個更及時
Actual costing is a costing system that traces direct costs to a cost object by using the actual direct-cost rates times the actual quantities of the direct-cost inputs. It allocates indirect costs based on the actual quantities of the direct-cost inputs. 所以 actual costing 分配成本時都是用實際成本率來分配成本的。
Normal costing traces direct costs to a cost object by using the actual direct-cost rates times the actual quantities of the direct-cost inputs and allocates indirect costs based on the budgeted indirect-cost rates times the actual quantities of the cost-allocation bases. 正常成本法是用預計成本率來分配成本的。這個是它和實際成本法的唯一區別。
traditional costing 這個我不清楚。我猜可能指的是傳統的"peanut-butter costing",就是using a single indirect-cost pool, 用單一的cost-allocation base(比如 manufacturing labor hours)來分配所有的indirect cost。
ABC refines a costing system by identifying indivial activities as the fundamental cost objects.
ABC systems identify activities in all functions of the value chain, calculate costs of indivial activities, and assign cost to cost objects such as procts and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mix of activities needed to proce each proct or service. ABC在分配間接成本時,先認定企業會產生哪些activity,然後確定這些activity的cost,然後對每個activity形成的cost pool選擇合適的cost-allocation base,再把這些activity的成本分配到每個產品。
ABC可以網路「作業成本法」。
❺ 成本的計算方法(工業的)
你上面問的屬於會計中的,成本會計版塊,你可以去圖書館借一本成本會計方面的書,這些計算方法都有。本人理解成本會計關鍵工作就是把各直接,間接成本分攤到完工在產品上,然後准確核算完工產品成本。
傳統產品成本計演算法和作業成本法,這兩個是基礎制度,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這些是屬傳統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比較適合間接費用較少,且與產量密切相關的的工業企業。作業成本法做為新興的方法,較適合間接成本多,有一定同質性的高科技企業。
你提到的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這些是一般方法,計算存貨中用的多
你問還有沒別的方法,那還有變動成本法,相對於完全成本來說的,主要是用在管理會計中的,標准成本計演算法,相對於實際成本計演算法來說的。這些都是成本核算的制度。是按照不同標准來分類的。
❻ 中國有哪些企業運用了作業成本法核算產品成本
一,海爾公司,嘉衣服裝公司,廈門三德興公司東風汽車(製造業)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杭州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市供銷儲運總公司 ,中國人壽等。
二,採用作業成本法的公司應具備的條件:
(1)從成本結構看,這些公司的製造費用在產品成本中佔有較大比重;
(2)從產品品種看,這些公司的產品多樣性程度高;
(3)從外部環境看,這些公司面臨的競爭激烈;
(4)從公司規模看,這些公司的規模比較大。
三,作業成本法就是以作業為基礎計算和控制產品成本的方法。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則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生產導致作業發生、作業導致間接成本的發生。
拓展資料: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的成本計算
計算步驟:
1.設立資源庫,並歸集資源庫價值
首先應為各類資源設置相應的資源庫,並對一定期間內耗費的各種資源價值進行計量,將計量結果歸入各資源庫中。
2.確認主要作業,並設立相應的作業中心
在進行作業確認時,理論上要求將有關費用劃分得越細越好,但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一般按重要性和同質性的要求進行作業劃分,納入同一個作業組,納入同一個作業組的作業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屬於同一類作業;二是對於不同產品來說,有著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3.確定資源動因,並將各資源庫匯集的價值分派到各作業中心
4.選擇作業動因,並確定各作業成本的成本動因分配率
(1)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
(2)預算作業成本分配率
5.計算作業成本和產品成本
(1)計算耗用的作業成本,計算公式為:
某產品耗用的作業成本=∑(該產品耗用的作業量×實際作業成本分配率)
(2)計算當期發生成本,即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各項作業成本共同構成某產品當期發生的總成本,計算公式為:
某產品當期發生成本=當期投入該產品的直接成本+當期耗用的各項作業成本
其中: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
❼ 作業成本法,最初源於哪個國家
美國。作業成本法是一種比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細和准確的成本核算方法,是美國於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究、九十年代以來在先進製造企業首先應用起來的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中日益得到廣泛應用。
❽ 成本分析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成本分析是按照一定的原則,採用一定的方法,利用成本計劃、成本核算和其他有關資料,控制實際成本的支出,揭示成本計劃完成情況,查明成本升降的原因,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以達到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❾ 你好!從哪些網站可以找到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的相關數據
傳統成本法的成本對象主要局限於「產品」層次,而且往往是最終產品,而作業成本法更關注產品形成過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後果,成本計算對象具有多層次性,資源、作業、最終產品等都是成本計算的對象。作業既是成本形成的載體,又是成本計算的對象,當企業每完成一項作業,就會有一定量的資源被消耗,同時又有一定價值量的產出轉移到下一項作業,照此逐步結轉下去,直到最終把產品提供給顧客。資源、作業、最終產品之間是通過成本動因有機聯系在一起的。作業成本法可以對資源、作業、產品、原材料、客戶、銷售市場、銷售渠道等不同層次的成本對象提供相應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豐富。作業成本法相對於傳統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傳統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作業成本法立足於全程的成本進行管理,將成本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階段,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修及處置階段。
❿ 成本管理的戰略成本是什麼樣的
投資回報率
產出
的終端結果和結論管理抉擇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