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標准成本管理有哪些作用,怎麼進行
標准成本管理的作用:
實施標准成本對於指導和控制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意義重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便於成本核算
只要劃定成本中心、確定成本標准、制定成本項目後,按一定的程序便可核算出標准成本、實際成本及成本差異。採用標准成本後,在製品按成本的標准留,剩下的成本即為轉出成本,這樣解決了在製品留法不合理的難題。
2、便於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責任
由於標准成本將成本中心劃定為一、二、三級,而三級成本已劃到車間、作業區這一級。三級成本中心也能揭示出標准成本差異.這樣消滅了吃大鍋飯的現象。標准成本的每個成本項目都採用單獨的價格標准和數量標准。因而可以確定每個成本項目實際脫離標準的差異的責任歸屬,從而分清各部門的責任
3、便於成本控制
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後,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作業區三級成本中心,並將成本標准、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績掛鉤。另一方面,在標准成本實踐中還實行月度成本計劃的措施,有利於計算月度成本消耗量,然後采購員、領料員按此月度成本控制計劃采購、領料,以達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
4、提高決策的准確性和有效性
單位邊際貢獻=單位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進行標准成本管理,可以確認企業的單位邊際貢獻,有利於企業測算出盈虧平衡點,從而提高決策的准確性和有效性。傳統的成本管理,特別是全部成本管理,在考慮產品收益時,不僅包括變動成本,而且包括固定成本,這就干擾了決策者的決策。標准成本管理的實施,為企業正確核算產品單位變動成本提供了科學依據,從而有利於企業決策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如何進行標准成本管理:
1、細化成本核算,提供真實准確的成本報表
財務部門組織成立標准成本核算網路,制定詳細的核算項目,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適時、高效、快捷地反映成本信息,及時了解原材料的庫存和使用情況,做好領料計劃、收集成本資料、核對成本數據、反饋成本信息。
2、對成本進行事前預測
建立成本指標分解體系:對於成本預算中的各類費用有專人控制,建立月度成本計劃體系,實行年預算指導下的月度成本計劃管理,使預算置於強有力的過程式控制制之下。成本管理,制定計劃是基礎,依靠科技進步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是關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徑,而科技的潛力又是無窮的,不斷將先進的技術應用在日常生產上是企業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挖潛增效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加強了成本預算的准確性。
3、對現場成本進行事中控制
成本預算的完成進度要跟蹤,尤其是重點控制項目,要制定進度指標,進行事中控制,以便及時檢查。協助各班組分解指標、落實責任人、制定考核辦法,通過領料員控制物資領用,對當月各班、整個消耗情況進行分析。同時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軟體,及時准確的了解各種成本變動情況,對成本變動大的情況能夠適時分析,提出改進措施,提高標准成本的管理效果。
4、組織標准成本的考核與改進
每個月財務部門都對企業的成本進行計算考核,在考核中要把成本指標與銷售收入實現情況相結合,把成本和收入捆起來進行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把計算出的實際成本考核報表報給計劃部門,由計劃部門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進行比較,按照「責、權、利相結合」和「多節多獎、少節少獎、不節不獎、超支罰款」的原則進行考核。對完成計劃的部門予以獎勵,對沒有完成計劃的單位進行處罰。同時財務部門在考核的定期分析,提示成本差異,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針對原因對執行部門和制定部門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根據市場變化和成本的完成情況及時調整考核指標,以確保公司全年計劃的完成。
標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運轉情況下製造產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一種目標成本,也叫「應該成本」,它不僅間接費用是預計的,而且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也是按預計的數字來計算的,標准成本的制訂,通常從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三方面著手進行。但與定額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標准用量和標准單位成本兩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標准用量和工資率兩方面(計時工資時);製造費用分為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兩部分,都是按標准用量和標准分配率來計算。
標准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標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標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四部分內容。
『貳』 標准成本怎麼算出來
標准成本=實際產量*單位產品標准成本
成本標准=單位產品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標准消耗量*標准單價
標准成本按所根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分為理想標准成本和正常標准成本。
理想標准成本是在最優的生產條件下,利用現有規模和設備能達到的最低成本。是理論上的業績標准、生產要素的理想價格和可能實現的最高生產能力的利用水平。
理想的業績標準是指生產過程中毫無技術浪費時的生產要素消耗量,最熟練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廢品損失和停工時間等條件下可能實現的最優業績。
最高生產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論上可能達到的設備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機器修理、改換品種、調整設備的時間,而不考慮產品銷路不暢、生產技術故障造成的損失。
這種標準是「工廠的極樂世界」,很難成為現實,即使出現也不可能持久。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個完美無缺的目標,揭示成本下降的潛力,不能作為考核的依據。
正常標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下期一般應該發生的生產要素消耗量、預計價格和預計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標准成本。
把難以避免的損耗和低效率等情況也計算在內,使之切實可行。從數量上看,它大於理想標准成本,但又小於歷史平均水平,實施以後實際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一種標准,因而可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2)制定標准成本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標准成本的用途:
(1)標准成本可用於控製成本。評價管理人員工作的好壞,把實際已經做的和應該做的進行比較,標准成本便為這種對比提供了基礎,順差表示經營的結果優於預期的而逆差則表示經營的結果不如預期的。因此,這種差額的計算對分析和控製成本是重要的。
(2)用於決策。標准成本通常用來作為確定銷售價格的基礎,特別是在確定不屬於同批產品的銷售價格時,更要以標准成本為基礎。
(3)使成本計算更合理。同樣的產品有同樣的成本。
(4)減少成本會計的工作量。
『叄』 標准成本管理有哪些內容方面
標准成本管理應依據各生產流程的操作規范,利用健全的生產、工程、技術測定(包括時間及動作研究、統計分析、工程實驗等方法),對各成本中心及產品制定合適的數量化標准,再將該數最化標准金額化,作為成本績效衡量與標准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標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標准成本時,應充分考慮列在有效作業狀態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數量,預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費用,以及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所應分攤的間接費等因素。標准成本的制定。應有銷售、生產、計劃、采購、物料、勞動工資、工藝、車間、會計等有關部門的人員參加,共同商定。標准成本制定的不能高不可攀,避免打消員工的積極性,但也不能門檻太低,失去成本管理的意義,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大部分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同時企業要定期對標准成本進行評審和維護,以保持標准成本的先進性和穩定性。
成本標準的首要問題是制定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責任單位,在實踐中,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區分為生產性成本中心、服務性成本中心、輔助性成本中心和生產管理性成本中心。
成本標准分為消耗標准和價格標准。
(1)消耗標准分原料消耗標准、輔料消耗標准、直接燃料動力標准、直接人工標准和製造費用標准;其制定的依據為工藝技術規程、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指標、歷史消耗資料。具體方法為:
第一,原料消耗標準是指明細產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單耗,它應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按技術規程制定。
第二,輔料消耗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劃值。
第三,對於直接燃料動力、直接人工、製造費用標準的制定。
(2)價格標准分為物料價格標准、半成品價格標准、能源價格標准和人工價格標准,其可按成本補償的原則制定。
2、標准成本的控制
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控制,而成本控制就是動用現代成本會計的各種方法,使各項成本達到預期標準的一種措施,通過成本控制使我們的實際成本逐步達到標准成本,這就實現了企業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標。成本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成本中心必須認真研究項目標准設定的方法、狀況、修訂標准等,把成本標准與計劃值有機結合,按成本標准、計劃值控制各項消耗,年度成本預算下達後,應根據作業區具體情況制定降低消耗的年計劃,並以文件形式把指標分解下發到班組、崗位,每月終了,財務部門把作業區的成本標准配上生產計劃得出下月的成本計劃.作業區據此制定月度降低消耗的計劃。在成本的事中控制方面,必須開展有效的降低成本活動,將降低成本的指標層層分解到各作業區、班組及操作中,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標、將主要成本項目實行掛牌到崗。作業區還應找出消耗大或單價高或浪費嚴重的項目作為重點控制項目,抓住關鍵問題,確保降低成本目標得以實現。對重點控制項目應指定專人負責,抓科技攻關、合理化建議、自主管理,按月跟蹤項目進度及取得的效益。
3、成本差異揭示與分析
成本差異分類和計算如下:
消耗差異=標准價格×(實際消耗一標准消耗)
價格差異=實際消耗×(實際價格一標准價格)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一標准工資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異=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實際分配率一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變動製造費用效率差異=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標准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一實際工時)
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實際工時一實際產量標准工時)
差異等於實際成本減標准成本,負差為有利差異,正差為不利差異。差異揭示出來後,應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差異產生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標准不夠准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實際生產操作或管理產生的。對於不夠准確的要加以修訂,對於生產操作管理產生的要具體進行分析。成本差異的分析一定要責任中心的生產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分析,而不能由財務人員閉門造車想像出差異原因,這樣才能使標准成本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4、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
標准成本法下,為各種成本差異要分別設差異賬戶單獨歸集,如:對材料成本差異,應設置「材料價格差異」和「材料用量差異」賬戶;對固定製造費用差異,應設置「固定製造費用開支差異」、「固定製造費用能力差異」和「固定製造費用效率差異」等賬戶,年度終了時予以處理,或者轉為銷售產品成本,或者直接計入損益。我國和西方國家大都採用將本期發生的各種差異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標准成本法下,產品的實際成本是按標准成本列示的。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之間的差異只對改進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不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產成品、在產品在資產負債表上以標准成本列示。這是標准成本法與定額法的根本性區別。
標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須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責任由采購部門負責(如材料成本差異),哪些責任由車間負責(如材料數量差異),哪些責任由生產部門負責(如固定費用產量差異)等。資料詳細、系統,強調全面管理,有利於各職能部門、生產車間分清責任、相互配合。有利於經濟責任制的建立。
綜上所述,掌握和利用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來設計的,標准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標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標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四部分內容。
『肆』 簡述標准成本的概念,標准成本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標准成本是通過精確的調查、分析與技術測定而制定的,用來評價實際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預計成本。
標准成本按其制定所根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分為理想標准成本和正常標准成本。標准成本按其適用期,分為現行標准成本和基本標准成本。
『伍』 標准成本都有哪些分類及用途
標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運轉情況下製造產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實際發生的成本,是有效經營條件下發生的一種目標成本,也叫「應該成本」。
標准成本的分類:
標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分為理想標准成本和正常標准成本;在標准成本系統中廣泛使用正常標准成本。
西方企業採用的標准成本有多種,按照制定標准成本所依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水平分類,分為理想標准成本,正常標准成本和現實標准成本。
標准成本按其適用期,分為現行標准成本和基本標准成本。由於基本標准成本不按各期實際修訂,不宜用來直接評價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標准成本是現有生產條件所能達到的最優水平的成本,這種成本難於實際運用;正常標准成本是根據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產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價格等條件制定的標准成本,它一般只用來估計未來的成本變動趨勢;現實標准成本,是根據適用期合理的耗費量,合理的耗費價格和生產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條件制定的切合適用期實際情況的一種標准成本,標准成本法一般採用這種標准成本。
標准成本的用途:
1、作為成本控制的依據
成本控制的標准有兩類:一類是以歷史上曾經達到的水平為依據;另一類是以應該發生的成本為依據,如各種標准成本。
2、代替實際成本作為存貨計價的依據
由於標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種不合理因素,以它為依據,進行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計價,可使存貨計價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礎上。而以實際成本計價,往往同樣實物形態的存貨有不同的計價標准,不能反映其真實的價值。
3、作為經營決策的成本信息
由於標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為訂價依據,並可作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數據資料,以及估算產品未來成本的依據。
4、作為登記賬簿的計價標准
使用標准成本來記錄材料,在產品和銷售賬戶,可以簡化日常的賬務處理和報表的編制工作。在標准成本系統中,上述賬戶按標准成本入賬,使賬務處理及時簡單,減少了許多費用的分配計算。
『陸』 標准成本一般分為哪幾種
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間接費用是預計的,而且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也是按預計的數字來計算的,這種成本的計算方法稱為標准成本制度。
成本標准=單位產品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標准消耗量*標准單價
標准成本=實際產量*單位產品標准成本
標准成本按所根據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分為理想標准成本和正常標准成本。
理想標准成本是在最優的生產條件下,利用現有規模和設備能達到的最低成本。是理論上的業績標准、生產要素的理想價格和可能實現的最高生產能力的利用水平。理想的業績標準是指生產過程中毫無技術浪費時的生產要素消耗量,最熟練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廢品損失和停工時間等條件下可能實現的最優業績。最高生產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論上可能達到的設備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機器修理、改換品種、調整設備的時間,而不考慮產品銷路不暢、生產技術故障造成的損失。這種標準是「工廠的極樂世界」,很難成為現實,即使出現也不可能持久。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個完美無缺的目標,揭示成本下降的潛力,不能作為考核的依據。
正常標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下期一般應該發生的生產要素消耗量、預計價格和預計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標准成本。把難以避免的損耗和低效率等情況也計算在內,使之切實可行。從數量上看,它大於理想標准成本,但又小於歷史平均水平,實施以後實際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一種標准,因而可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正常標准成本的特點:A。客觀性和科學性;B。現實性;C。激勵性D。穩定性
『柒』 怎樣制定標准成本
制定標准成本,通常先確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標准成本,其次制定製造費用的標准成本,最後制定單位產品的標准成本。 制定時,無論是哪一個成本項目,都需要分別確定其用量標准和價格標准,兩者相乘後得出成本標准。 成本項目用量標准價格標準直接材料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種難以避免的損失)原材料單價(預計下一年度需要支付的進料單位成本,包括發票價格、運費、檢驗和正常損耗)直接人工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標准工時月工資制:月工資額÷可用工時總額計件工資制:預計的每件產品支付的工資÷標准工時變動製造費用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標准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小時製造費用分配率=變動製造費用預算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成本單位產品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小時製造費用分配率=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捌』 企業如何確定標准成本
標准成本的制定
產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大部分構成,標准成本也應由這三大部分分別確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標准用量和標准單位成本兩方面。材料標准用量,首先要根據產品的圖紙等技術文件進行產品研究,列出 所需的各種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並要說明這些材料的種類、質量以及庫存情況。其次,通過對過去用料經驗的記錄進行分析,採用其平均值,或最高與最低值 的平均數,或最節省的數量,或通過實際測定,或技術分析等數據,科學地制訂用量標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在制訂產品直接人工成本標准時,首先要對產品生產過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藝,有哪些作業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對企業的工資支付形式、制度進行研究,以便結合實際情況來制訂標准。
製造費用可以分為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兩部分。這兩部分製造費用都按標准用量和標准分配率的乘積計算,標准用量一般都採用工時表示。
上述標准成本的制訂,可以通過編制標准成本單來進行。
在制定時,其中每一個項目的標准成本均應分為用量標准和價格標准。其中,用量標准包括單位產品消耗量、單位產品人工小時等,價格標准包括原材料單價、小時工資率、小時製造費用分配率等。具體如下:
(1)直接材料標准成本=單位產品的用量標准×材料的標准單價
(2)直接工資標准成本=單位產品的標准工時×小時標准工資率
(3)變動製造費用標准成本=單位產品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每小時變動製造費用的標准分配率
其中: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變動製造費用預算總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
(4)固定製造費用標准成本=單位產品直接人工標准工時×每小時固定製造費用的標准分配率
其中: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固定製造費用預算總數/直接人工標准總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