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分析一個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
主要看產品是否是多步驟生產(生產工藝的特點);半成品是否有銷售的情況(假設有銷售,可能須要採用分步核算,以便准確核算半成品的成本);工作(成本/生產)中心是依照產品來分還是工藝來分。
怎樣核算成本:首先歸集產品的材料成本,一般都須要技術部門提供產品的BOM(物料清單),以確保按訂單或者生產計劃生產的時候領料的准確。(通常會問生產線出現來料不良和損壞怎麼處理:退倉並補領就可以,損壞部分須要當月預提計入制費,損壞材料報廢的時候,沖預提,並將報廢材料的價值從原材料科目轉出,來料不良屬於供應商的責任,退返供應商有退貨和換貨兩種處理方式)。
接下來是直接人工的分攤:選擇投入工時或者完畢工時來分攤當月的人工費。在線是否分攤人工,可依據公司的在線是否比例小,並且在線的量較穩定,一般公司都希望不要將費用分攤給在製品,假設核算在製品的人工,能夠依據投入工時、完project度、投料的比重作為依據來分攤。
制費的分攤:選擇投入工時或者完畢工時或者機器工時來分攤當月的制費,也可選擇人工工時和機器工時並行的辦法(部分費用採用機器工時分攤,部分採用人工工時分攤)。在線是否分攤,同直接人工的做法。
成本分析:可按當月銷售分析毛利率、凈利率;全然成本法(做分產品損益表將期間費用選擇一定標准分攤給產品)下的凈利率;可按當月生產當月所有銷售的假設做以上兩個成本分析表(由於當月的實際業績並未在銷售中所有體現,當月的生產所有銷售與當月投入的成本費用配比,更能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費用的分析,能夠做當月的人工、制費、期間費用除當月的投入工時、銷售工時,以便與曾經月份的單位工時費用比較。發現費用異常須要查找原因,給管理提供實用的信息。
② 如何進行成本的核算
完整地歸集與核算成本計算對象所發生的各種耗費,正確計算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應計入本期成本的費用額,科學地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項目、期間以及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分配方法,保證各種產品成本的准確、及時。
1、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營業外支出的界限,產品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本期產品成本和下期產品成本的界限,不同產品成本的界限,在產品和產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認真執行成本開支的有關法規規定,按成本開支范圍處理費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憑證和記錄、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制定工時、材料的消耗定額,加強定額管理;建立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內部結算制度。
4、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費用的歸集與計入產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計算期、產品成本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還有分類法、定額法等多種。
注意事項
1、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生產的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在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只要求按產品的品種計算成本,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穩定之為品種法。
又如,在單件小批多步驟的生產情況下,由於生產是按照客戶的訂單以及企業組織的生產批別組織生產,因此,產品成本就應該按照訂單或生產批別進行計算,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為分批法。而在大量大批多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往往不僅要求按產品品種計算方法為分步法。
2、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與基本方法結合使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例如,採用品種法計算成本,在產品品種規格繁多的情況下,為了簡化成本計算工作,可以先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分別計算各類別產品成本,然後在各個類別內部採用一定的分配標准,計算出各個規模產品的成本,這種方法稱之為分類法。
在定額管理制度比較健全的企業中,為了加強成本的定額控制,還可以以定額成本為基礎,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這種方法為定額法。
③ 如何進行成本核算
1、生產領料: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2、生產工人工資:借:生產成本
貸:應付工資
3、製造費用轉入:借:生產成本
貸:製造費用
4、產品入庫:借:產成品
貸:生產成本
5、結轉銷售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產成品
6、折舊:借:製造費用
貸:累計折舊(補充:暫時性的停止生產,折舊照樣計提,月底轉入生產成本,此成本轉入下批產出產品的成本。)
7、倉庫與財務庫存必須一致,不一致的情況,大部分是因為以前賬務處理問題造成的。一、差額很小,見意可以採用盤盈盤虧處理;二差額較大,最好視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如早期成本結轉價格誤差等,可調整產成品及主營業務成本);三、如存在實際銷售而未開票情況,這涉及到違反稅法的問題,見意小心為上。
④ 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是:
1、認真執行成本開支的有關法規規定,按成本開支范圍處理費用的列支。
2、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營業外支出的界限,產品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本期產品成本和下期產品成本的界限,不同產品成本的界限,在產品和產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3、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費用的歸集與計入產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計算期、產品成本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等。
4、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憑證和記錄、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制定工時、材料的消耗定額,加強定額管理;建立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內部結算制度。
(4)如何成本核算擴展閱讀: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
3、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4、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⑤ 如何進行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是指「在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對所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並按規定的方法計算成本的過程」。
成本核算分為傳統成本核算和作業成本核算。
註:成本核算主要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二、核算方法的選擇
無論什麼工業企業,無論什麼生產類型的產品,也不論管理要求如何,最終都必須按照產品品種算出產品成本。按產品品種計算成本,是產品成本計算最一般、最起碼的要求,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訂單生產,可使用分批法。
同時因小企業一般不對外籌集資金,(待查措詞)不向公共部門報送報表,所執行的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執行的是參照稅法規定的一種四不像的盡量能起到一些避稅效果的會計政策。這在本文所要介紹的核算方法上也能體現出來。
三、相關科目設置及核算思路
1. 不再分別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科目,將其合並為一個生產成本科目,不按產品設明細帳,直接設原材料、工資及福利費、電力(燃料動力)、製造費用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大項費用進行歸集。因為一般中小企業經營范圍有限,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歸屬到具體產品外,其它項目並不能歸屬到具體產品,核算到產品沒有實際意義。但當所用原料及所產產品區別較大,可以按產品設明細帳;也可不設,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謂的以表代帳。
2. 因中小企業車間劃分不明顯或雖明顯但傳遞手續不完善,製造費用科目不按車間設明細帳,直接設機物料、修理費、折舊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車間費用進行歸集。同時因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多參加生產管理,對這種由管理人員參與且發生不會太多、金額不會太大的與生產有關的差旅費、辦公費沒必要再設製造費用-辦公旨同。差旅費什麼的二類科目。而是直接記入管理費用。製造費用月底不先進行分配,而是轉到生產成本科目後統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圍。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產品構成比例較大的幾種做為原材料,這樣即能減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進入了成本,可起到一點避稅作用。
4. 對車間月末已領未用的原材料,酌情處理:若價值較低,歸入當月即可;若價值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廢品損失只在管理上做處理,不單獨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產工藝上非常有必要,設自製半成品科目。否則不設。
7. 不設在產品科目。生產成本科目月末余額即為其成本(分配方法見下)。
8. 不設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記入製造費用---機物料或修理費明細科目,同時設備查帳以備管理需要;若需要設,亦採用一次攤銷法,入帳同時即進行分配。
9. 關於折舊,建議按稅法規定的年限計算,可省去納稅調整的辛苦。稅法沒有明確規定的,再參考財務制度的規定。
10. 對於在產品構成中所佔比重較小且數量眾多的存貨建議採用實地盤存制計算每月實際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資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計算離不開倉庫和車間等單據的傳遞、歸集、整理等,這就需要企業起碼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庫房管理制度,生產
2、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記錄、生產通知單、領料單、入庫單等資料要及時轉交會計部門。
3、.日常發生的與生產有關的費用歸入生產成本或製造費用科目。
(二)月底
1.計提折舊, 結轉製造費用科目到生產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庫月報表,先比對已入財務帳原材料與庫房所報購入數量是否有出入,若有應屬發票未到者,要估價入帳。原材料發出採用加權平均法。
3.取得工資相關資料,計提工資及福利費。
4.由生產車間相關部門提供各工序在產品數量及完工程度。
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生產費用支出的審核。對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支出,應根據國家、上級主管部門和本企業的有關制度、規定進行嚴格審核,以便對不符合制度和規定的費用,以及各種浪費,損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經濟責任。
(2)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企業的生產類型不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就有所不同,應根據企業生產類型的特點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並根據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
(3)進行要素費用的分配。對發生的各項要素費用進行匯總,編制各種要素費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計入有關的生產成本明細賬。對能確認某一成本計算對象耗用的直接計入費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資,應直接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其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對於不能確認某一費用,則應按其發生的地噗或用途進行歸集分配,分別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綜合費用賬戶。
(4)進行綜合費用的分配。對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賬戶的綜合費用,月終採用一定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並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以及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5)進行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的劃分。通過要素費用和綜合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均已歸集在「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有關的產品本明細賬中。在沒有在產品的情況下,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即為完工產品總成本;在有在產品的情況下,就需將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按一定的劃分方法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從而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6)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品種法、分批法下,產品成本明細賬中計算出的完工產品成本即為產品的總成本;分步法下,則需根據各生產步驟成本明細賬進行順序逐步結轉或平行匯總,才能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以產品的總成本除以產品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
⑥ 如何成本核算
企業如何進行成本快速核算,需把握以下幾點:
如何理解並衡量成本快速核算能力?
是否能透過信息化系統獲取成本管理能力現狀?
如何衡量這些前置的業務單據及時處理的能力?
針對這些業務單據處理不及時/異常,我們應如何協助其改善?
成本檢測異常有哪些類型?(日期、價格、工時、低階碼、在制、返工/報廢…)
……
同時,面對成本核算難題,還可通過搭建智能核算平台,快速准確提升財務成本結算:
(1)異常快速處理:異常處理貫穿日常工作,財務人員根據基礎信息檢查表、生產異常檢查表等異常處理的機制,分每日檢查,每周檢查拉取對應的異常數據並監督各部門處理,縮短月初異常處理的時間。
(2)工資快速產出:通過工藝轉移及報工,每天進行車間工人生產數據的及時記錄;月初通過系統自動抓取上月車間人員績效數據明細提供給人事部門。
(3)成本快速核算:數據異常處理完成後,可以通過E10成本智能核算平台,一鍵進行成本數據核算,成本核算效率大幅提升。
⑦ 如何核算成本
產品成本是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性指標,企業生產過程中各項耗費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設備利用是否充分,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產品質量的優劣都可以通過產品成本這一指標表現出來。企業的成本核算過程,也是對產品成本的監督、管理過程,因此,企業的成本核算要適應企業管理的要求。
(1)加強對生產費用的審核和控製成本核算作為成本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應加強對生產費用的審核和控制,提供生產費用支出的真實資料。對不合理的開支,要堅決抵制;對超計劃的費用開支,要按規定的審批手續辦理;對各項浪費和損失,要查明原因,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2)正確劃分費用支出界限。產品的生產成本是企業的一種費用支出,但企業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並不都屬於產品的生產成本。
為了正確核算產品的生產成本,必須劃清各項費用支出的界限。
A.正確劃清資本支出和收益支出的界限。
B.正確劃清產品生產費用支出與期間費用支出的界限。
C.正確劃清各月份的費用界限。
D.正確劃清各種產品的費用界限。
E.正確劃清完工產品在產品的費用界限。
(3)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產品成本核算工作較復雜,為了保證成本核算的及時和准確,。必須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A.建立和健全定額管理制度。
B.建立和健全材料的計量、收發、領退和盤點制度(包括在產品盤點制度)。
C.建立和健全原始記錄。
D.正確確定成本核算工作的組織方式。
⑧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計算方法有6種,具體分為: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業企業計算產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生產的簡單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復雜生產。
2、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類型的企業,主要包括:
(1)單件、小批生產的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工具、儀器等製造企業。
(2)不斷更新產品種類的時裝等製造企業。
(3)新產品的試制、機器設備的修理作業以及輔助生產的工具、器具、模具的製造等,亦可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
3、逐步結轉分步法也稱順序結轉分步法,它是按照產品連續加工的先後順序,根據生產步驟所匯集的成本,費用和產量記錄,計量自製半成品成本,自製半成品成本隨著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驟之間移動而順序結轉的一種方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和各步驟的半成品。
4、平行結轉分步法是各生產步驟只歸集計算本步驟直接發生的生產費用,不計算結轉本步驟所耗用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各生產步驟分別與完工產品直接聯系,本步驟只提供在產品成本和加入最終產品成本的份額,平行獨立、互不影響地進行成本計算,平行地把份額計入完工產品成本。
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
5、作業成本核演算法又稱ABC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分類法是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分類法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從生產費用發生開始,到算出完工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止的整個成本計算的步驟。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生產費用支出的審核。對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支出,應根據國家、上級主管部門和該企業的有關制度、規定進行嚴格審核,以便對不符合制度和規定的費用,以及各種浪費,損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經濟責任。
2、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企業的生產類型不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就有所不同,應根據企業生產類型的特點和對成本管理的要求,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並根據確定的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產品成本明細賬。
3、進行要素費用的分配。對發生的各項要素費用進行匯總,編制各種要素費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計入有關的生產成本明細賬。對能確認某一成本計算對象耗用的直接計入費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資,應直接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其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對於不能確認某一費用,則應按其發生的地噗或用途進行歸集分配,分別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綜合費用賬戶。
4、進行綜合費用的分配。對記入「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和「廢品損失」等賬戶的綜合費用,月終採用一定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並記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以及有關的產品成本明細賬。
5、進行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的劃分。通過要素費用和綜合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分配,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均已歸集在「生產成本- -基本生產成本」賬戶及有關的產品本明細賬中。
在沒有在產品的情況下,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即為完工產品總成本;在有在產品的情況下,就需將產品成本明細賬所歸集的生產費用按一定的劃分方法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劃分,從而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6、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品種法、分批法下,產品成本明細賬中計算出的完工產品成本即為產品的總成本;分步法下,則需根據各生產步驟成本明細賬進行順序逐步結轉或平行匯總,才能計算出產品的總成本。以產品的總成本除以產品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
⑨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成本核算的意義在於: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促進成本責任制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企業活力。
以下8種簡單好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請收好~
移動加權平均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 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舉例:在第一次發出時,期初是300件,2萬元;8日購入200件,2.2萬元;10日發出存貨4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4.2萬/500=84元。所以10日發出存貨成本為400*84=33600元。10日余額為100件,8400元。從10日到28日第二次發出做為一個「月」來計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額100件,8400元,入庫為20日購入300件,2.3萬,合計為400件,3.14萬。28日發出存貨2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3.14/400=78.5元。所以,28日發出成本為200*78.5=15700元。28日余額為200件,1.57元;30日購進200件,2.5萬。28日到31日為一個「月」計算,沒有發出。所以,31日余額為400件,金額為15700+25000=40700元。
總計,全月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出存貨成本為:33600+15700=49300元。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數量和本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取出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期初的進貨成本,計算出本月存貨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作為基礎算出本月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庫存實際成本。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舉例:如果期初有原材料單價5元,數量6個,一次購入原材料實際單價6元,數量5個,那麼當發出原材料時,我們算發出成本的單價則為:(5*6+5*6)/(5+6)=5.45元/個。
在全月平均法下,採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被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
全月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存貨計價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內進行。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與現行成本相比畢竟物價是隨行就市的,有比較大的差異。
先進先出法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
舉例:
例一: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越來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後進先出法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區別: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舉例:
2012年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2012年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2012年3月9日購買A產品2個,單價:10元/個;2012年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1)先進先出:3*8+5*7=59元;(2)後進先出:2*10+6*7=62元。
註:我國已不允許使用後進先出法進行後續計量。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它是指對發出的存貨分別認定其單位成本和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要求具體存貨項目具有明顯的標志,而且數量不多、價值較大,如大件、貴重的物品。期末存貨的各種項目,分別確定每種物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然後相加各種存貨的成本,即為存貨期末全部的成本。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舉例:某工廠本月生產過程中領用A材料2000KG,經確認其中1000KG屬第一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5元;其中600KG屬第二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6元;其中400KG屬第三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8元。
本月發出A材料的成本計算如下:發出材料實際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例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日常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月末,再通過對存貨成本差異的分攤,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和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進行反映的一種核算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舉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計算方法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成本確有困難的企業。它是一種簡化的成本計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類)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受影響的因素較多,計算結果往往不夠精確。在採用該法時,一般只在季度的頭兩個月使用,季末則必須用「加權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計算方法來計算和調整,以便在一個季度范圍內使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結存商品金額符合實際。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舉例:某批發公司2018年4月初A類商品庫存50000元,本月購進5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111000元,發生的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為1000元,上月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為20%,本月已銷售商品和庫存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本月銷售凈額=111000-1000=110000元銷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本月銷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庫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零售價法
零售價格法指按照存貨成本與零售價格的比率估計存貨成本的方法。
它在零售商企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後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的基礎上使用,也可結合成本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他的核心在於成本與零售價格比率的計算。它的一般在零售商和企業當中比較常見。例如像沃爾瑪,中百倉儲這樣的零售企業。
零售價格法用於零售商為主的企業,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等成本流動假定基礎上運用,也可結合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在美國,零售價格法因公認會計原則和稅法均認可而得到廣泛應用。零售價格法的好處是它提供了在定期盤存制下准備月度和季度報表所需的數據。
⑩ 什麼叫成本核算怎樣核算成本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對所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並按規定的方法計算成本的過程」。成本核算分為傳統成本核算和作業成本核算。
註:成本核算主要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預測、計劃、分析、考核和改進等控制工作,同時也對企業的成本決策和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產生重大影響。成本核算過程,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耗費如實反映的過程,也是為更好地實施成本管理進行成本信息反饋的過程,因此,成本核算對企業成本計劃的實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標成本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做好計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建立並嚴格執行材料的計量、檢驗、領發料、盤點、退庫等制度;建立健全原材料、燃料、動力、工時等消耗定額;嚴格遵守各項制度規定,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成本核算的組織方式。
通過成本核算,可以檢查、監督和考核預算和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反映成本水平,對成本控制的績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進行檢查和測量,評價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處可以降低成本,進行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