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是什麼意思
假如你去賣東西,你進貨的錢叫做成本,別人買走給你的錢(多出來那一部分)叫做利潤。
好像是這樣吧
㈡ 重置成本是什麼意思
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相當的資產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一般可以採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功能價值法、物價指數法。
重置成本是一種現行成本,它和原始成本在資產取得當時是一致的。之後,由於物價的變動,同一資產或其等價物就可能需要用較多的或較少的交換價格才能獲得。因此,重置成本表示當時取得同一資產或其等價物需要的交換價格。這種交換價格應該是從企業資產或勞務市場獲得的成本價格,而不是從企業正常經營過程中通常出售其資產或勞務的市場中的銷售價格。
重置成本是現在時點的成本,它強調站在企業主體角度,以投入到某項資產上的價值作為重置成本。在實務中,重置成本多應用於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
成本法亦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資產繼續使用的前提下,從估計的更新或重置資產的現時成本中減去應計損耗而求及的一個價值指標的方法。
重置成本法是資產評估的一種准則,就是選用一種價格指數,比如CPI,將資產購置年份時的價值換算為當前的價值,或者更好的辦法是分別調整每一項資產以反映各項資產真正的當前重置成本,這樣同時反映通貨膨脹和過時貶值這兩個因素。重置成本法的最大不足是它忽略了組織資本。依據重置成本評估,無論各項資產的重置成本測定得多麼完美,也會忽略這樣一種追加的協調價值。
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㈢ 年化成本是什麼意思
年化成本就是說每一年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就是這樣子
㈣ 房地產市場中「去化」是什麼意思
「去化」在房地產領域即為「銷售」的意思。
在市場營銷領域(相冊戶型價格動態),去化率是在一定時間段內的銷售率。在房地產領域稱為銷售率,主要指某一特定時期內某產品的銷售量占總量的百分比。在房地產銷售行業使用頻率較高。
去化周期即商品房的銷售周期。計算公式為:房地產的去化周期=當年待售面積/年均銷售面積去化率。
房地產去化分析:
去化分析,就是銷售分析
1、戶型去化:
推出哪些戶型(戶型配比),還剩哪些戶型,哪些戶型好銷(基本情況,比例,原因),哪些滯銷(基本情況,比例,原因)
2、價格去化:
價格區間,哪些范圍好銷(類似戶型,只是分析對象是「價格」,有些戶型好,但是價格貴,所以也不太好銷)
3、單元去化
將樓棟銷售情況進行分析
(4)去化成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房地產的去化艱難:
中糧置地北京公司營銷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沈笑嘯表示,2016年以前經歷過多年調控的一線營銷人員對高房價、高地價,怎麼營造產品確保項目安全都有一套自己的經驗和方法。
限競房因為便宜,大家認為會一把全清。但整個樓市邏輯發生了變化,原來銷售人員具備的那些能力可能不管用了,甚至項目可能在定位之初就存在缺陷,企業必須盡快對操盤思路進行調整。
一位樓市觀察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前樓市同質化嚴重已成為常態。「7090」政策下,樓市上90平方米戶型集中供應,已經形成飽和狀態,而且這些項目的產品戶型大同小異,缺乏差異化創新。購房者看了又看、選了優選,猶豫不決。
更為關鍵的是,90平方米戶型佔主流的供應現狀與當前樓市的主流需求形成供需的錯位。實際上,從當前成交上來看,限競房項目中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產品在價格上幾乎沒有太多優惠的情況下,去化率也遠遠高於90平方米以下的房源。
究其原因就是大戶型項目符合當前改善型購房家庭的需求,而改善型家庭通常為換房客戶,資金能力有所保障。相反,對應剛需的90平方米戶型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這一點也能從二手房市場的表現看出端倪。
在2018年11月北京成交的1.1萬套二手房中,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下房源佔74.7%,60平方米以下成交套數最多,為3806套,這表明剛需購房多數為首次置業。
目前新房市場上限競房動輒單價達到5萬元的項目也比比皆是,剛需首套房首付也在200萬元左右。在當前貨幣政策仍趨緊、難以藉助杠桿的情況下,剛需的預算都十分有限。由此限競房面臨改善型需求不夠住,剛需買不起的窘境,去化艱難也不難理解。
㈤ 降成本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壓縮不必要的開支。
比如人工成本,現在的人工成本比前幾年成本高,一個是基本工資上調,再就是工作時間長。有些公司就減少加班時間或者減少工人的數量(以前三個人的活合並為2個人做)
㈥ 結轉成本是什麼意思
結轉成本主營業務成本:是損益類帳戶,用來核算企業銷售商品\產品\提供勞務或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成本。它的借方登記已銷售商品\產品\勞務供應等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期末轉入"本年利潤"帳戶的數額,結轉後應無余額。該帳戶也應按產品類別設置明細分類帳戶。
㈦ 成本是什麼意思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7)去化成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系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范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系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系,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系,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系,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系,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形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系,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稱為沉沒成本。
㈧ 建設項目投資費用控制必須堅持哪些基本原則
建設項目投資費用控制必須堅持一下三條基本原則:
1,項目整體成本控制。
2,項目初期投入運營時間。
3,項目投入回報期。
4,項目投入去化成本品期。
項目不同,具體情況不同, 期限越長,成本控制越難。
㈨ 成本什麼意思
成本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