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性態模型b是什麼
擴展閱讀
木板裁切用什麼工具 2025-05-23 09:38:30
乾性皮膚檢測哪個產品 2025-05-23 09:34:03
知道成本如何算營業總額 2025-05-23 09:21:52

成本性態模型b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1 17:28:40

1. 管理會計公式

1、 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風險附加率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3、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4、保守速動比率=(現金+短期證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流動負債
5、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6、存貨周轉率(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7、應收賬款周轉率(次)=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其中:銷售收入為扣除折扣與折讓後的凈額;應收賬款是未扣除壞賬准備的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應收賬款*360)/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8、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9、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10、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11、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12、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
13、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14、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
15、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
16、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17、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或年末凈資產)*100% 或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或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18、權益乘數=平均資產總額/平均所有者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
19、平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發行在在外的月份數)/12
20、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凈利潤-優先股利)/(年末股份總數-年末優先股數)
21、市盈率=普通股每市價/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總數
23、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市價
24、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25、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凈收益*100%
26、股利保障倍數=股利支付率的倒數=普通股每股凈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
27、留存盈利比率=(凈利潤-全部股利)/凈利潤*100%
28、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扣除優先股)/年末普通股數
29、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入/本期到期的債務=經營現金凈流入/(到期長期債務+應付票據)
30、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31、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流入/債務總額
32、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銷售額
33、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普通股數
34、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全部資產*100%
35、現金滿足投資比=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近5年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36、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凈流量/每股現金股利
37、凈收益營運指數=經營凈收益/凈收益=(凈收益-非經營收益)/凈收益
38、現金營運指數=經營現金凈收益/經營所得現金(=凈收益-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39、外部融資額=(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銷售凈利率x(1-股利支付率)x預測期銷售額 或=外部融資銷售百分比*新增銷售額
40、銷售增長率=新增額/基期額 或=計劃額/基期額-1
41、新增銷售額=銷售增長率*基期銷售額
42、外部融資增長比=資產銷售百分比-負債銷售百分比-銷售凈利*[(1+增長率)/增長率]*(1-股利支付率) 如為負數說明有剩餘資金
43、可持續增長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權益期末總資產乘數
或=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1-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權益乘數)
P-現值 i-利率 I-利息 S-終值 n─時間 r─名義利率 M-每年復利次數
44、復利終值S=P(S/P,i,n) 復利現值P=S(P/S,i,n)
45、普通年金終值:S=A{[(1+i)^n]-1}/i 或=A(S/A,i,n)
46、年償債基金:A=S*i/[(1+i)^n-1] 或=S(A/S,i,n)
47、普通年金現值:P=A{[1-(1+i)^-n/i] 或=A(P/A,i,n)
48、投資回收額:A=P{i/[1-(1+i)^-n]} 或=P(A/P,i,n)
49、預付年金的終值:S=A{[(1+i)^(n+1)]-1}/i 或=A[(S/A,i,n+1)-1]
50、預付年金的現值:P=A【[1-(1+i)^-(n-1)]/i】+1} 或:A[(P/A,i,n-1)+1]

2. 成本性態分析是什麼

成本性態分析就是對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在數量上具體掌握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規律性關系,以便為企業正確地進行*3管理決策和改善經營管理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它對於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爭取實現*5的經濟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約束性固定成本是管理當局的短期(經營)決策行動不能改變其具體數額的固定成本。例如保險費、房屋租金、管理人員的基本工資等。這些固定成本是企業的生產能力一經形成就必然要發生的最低支出,即使生產中斷也仍然要發生。

(2)成本性態模型b是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變動成本在特定的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會隨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只有在相關產量范圍內,變動成本總額才隨產量變動而正比例變動。

在一定的業務量范圍內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基數,當業務量增長超出了這個范圍,就與業務量的增長成正比例變動。

3. 成本性態的成本

固定成本也稱「固定費用」,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不隨產品產量或銷售量變動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在西方實務中,通常包括房屋設備的租賃費、保險費、廣告費、管理人員薪金以及按直線法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土地使用稅等。
在我國工業企業中,可以作為固定成本看待的項目包括:生產成本中列入製造費用中不隨產量變動的辦公費、差旅費。折舊費、勞動保護費、管理人員薪金和租賃費等;銷售費用中不受銷量影響的銷售人員薪金、廣告費和折舊費等;管理費用不受產量或銷量影響的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折舊費、租賃費、保險費和土地使用稅等;財務費用中不受產量或銷量影響,各期發生額穩定的利息支出等。
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間接成本,在相關范圍內,其成本總額不受產量增減變動的影響。
固定成本的特點及性態模型:
(1)固定成本總額的不變性。這一特點是其概念的再現,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固定成本線是一條平行於x軸的直線,其總成本性態模型為y=a。
(2)單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變動性。由於上一個特點,單位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固然隨著業務的量的變動成反比例變動,其單位固定成本性態模型為y=a/x,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是一條反比例曲線。
固定成本通常按其是否受企業管理當局短期決策行為的影響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在西方實務中,通常包括:生產成本中單耗穩定的直接材料、工資率穩定的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中隨產量正比例變化的物料用品費、燃料費、動力費等;銷售費用中按銷售量支付的銷售傭金、裝運費和包裝費等。
在我國工業企業中,包括:生產成本中直接用於產品製造的、與產量成正比的原材料,燃料及動力,外部加工費,外購半成品,按產量法計提的折舊費和單純計件工資形式下的生產工人工資;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中那些與銷售量成正比例的費用項目。
變動成本的特點及性態模型:
(1)變動成本總額的正比例變動性。變動成本是一條以單位變動成本為斜率的一條直線。其總成本模型為:y=bx。
(2)單位變動成本的不變性。性態模型為:y=b。
這里的變動成本是就總業務量的成本總額而言,變動成本雖然在相關范圍內,其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成正比例增減,但是從產品的單位成本看,它卻不受產量變動的影響。
變動成本根據其發生的原因進一步劃分為技術性變動成本和酌量性變動成本。 混合成本是介於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成本總額雖然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但其變動幅度並不同業務量的變動保持嚴格比例的成本。按照混合成本變動趨勢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半變動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變動成本、曲線變動成本四種:1、半變動成本,通常有一個基數,相當於固定成本,在這個基數之上,業務量增加了,成本也會相應增加;2、半固定成本,當業務量在一定范圍內增長時,其發生額固定不變,但在業務量增長超過一定限度時,其成本就會跳躍式上升,然後在新業務量的一定范圍內又保持不變,直到出現新一次的跳躍;3、延期變動成本,是指在正常工作時間范圍內其發生額固定不變,但當工作時間超過正常時間時,其發生額將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4、曲線變動成本,有一個初始量,相當於固定成本,然後在這個初始量基礎上,隨業務量增長而逐漸增加,但其增長幅度呈拋物線上升。
在企業里,大多數成本都包含著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這兩種因素。我們只有將所有成本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才能滿足經營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分解半變動成本,一般有歷史成本分析法、工程研究法、賬戶分類法和合同認定法等。

4. 成本習性模型Y=a+bX中的a是啥b是啥

y=a+bx
其中,y指總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單位變動成本,x指業務量。

5. 成本性態分析中三個成本(混合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的性質,關系。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其總額不直接受業務量變動影響而相對固定不變的成本。比如,按年限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保險費、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等都屬於固定成本之列。 對固定成本的「固定性」的認識:它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就其特定期間和某一特定業務量水平范圍而言的,超過這一范圍也就不復存在。從較長時間看,固定成本也會隨著企業經營方針的變化而變化。 變動成本:是指其總額會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
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變動成本總額會直接隨著業務量的變化而成正比例變動,而單位業務量的變動成本,卻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的影響而保持不變。
對變動成本與業務量之間關系的認識:變動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也是有條件的,超過了特定條件,業務量與成本總額之間完全成正比例變化的關系也就不存在了。 總成本性態模型:用公式表示就是
產品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
=固定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業務量)
也可寫成:Y=a+bX
這里,Y表示產品成本總額,a表示固定成本總額,b表示單位變動成本,X表示業務量。因此,若能求出公式中的a和b值,就可以利用上述直線方程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其他相關短期決策的分析。 混合成本:是指同時包含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個因素的成本。
混合成本的分類:根據混合成本同時兼有固定和變動兩種不同性質的具體情況,混合成本可分為「半變動成本」和「半固定成本」兩類。

6. 按成本習性或可變性可將成本分為什麼

成本按習性可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

1、固定成本(又稱固定費用)相對於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徵在於它在一定時間范圍和業務量范圍內其總額維持不變,但是,相對於單位業務量而言,單位業務量所分攤(負擔)的固定成本與業務量的增減成反向變動。

固定成本總額只有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才是固定的,這就是說固定成本的固定性是有條件的。這里所說的一定范圍叫做相關范圍。如業務量的變動超過這個范圍,固定成本就會發生變動。

2、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相反,變動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總發生額在相關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變動成本,在一定期間內它們的發生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動,但單位產品的耗費則保持不變。

3、混合成本是指介於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其總額既隨業務量變動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全部成本按其性態分類,其結果必然導致出現游離於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的混合成本。這是因為這種分類採用了「是否變動」和「是否正比例變動」的雙重分類標志。

(6)成本性態模型b是什麼擴展閱讀:

總成本習性模型

y=a+bx

其中,y指總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單位變動成本,x指業務量。

成本習性的作用

從成本習性來認識和分析成本並將成本重新進行分類,有助於進一步加強成本管理,挖掘內部潛力,並能促使企業搞好經營預測和決策,爭取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資料:
網路-成本習性

7. 什麼是成本形態分析

成本性態也稱為成本習性,指在一定條件下成本總額的變動與特定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這里的業務量可以是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數量,也可以是反映生產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時數或機器工作小時數。
成本按習性可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隨業務量發生任何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屬於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線法計提的折舊費、保險費、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等。單位固定成本將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浙變小。
固定成本還可進一步區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兩類:
(1)約束性固定成本,屬於企業"經營能力"成本,是企業為維持一定的業務量所必須負擔的最低成本,如廠房,機器設備折舊費、長期租賃費等。企業的經營能力一經形成,在短期內很難有重大改變,因而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約束性。
(2)酌量性固定成本,屬於企業"經營方針"成本,是企業根據經營方針確定的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的成本,如廣告費、與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等。
應當指出的是,固定成本總額只是在一定時期和業務量的一定范圍(通常稱為相關范圍)內保持不變。
2、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其總額隨著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屬於變動成本,但產品單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將保持不變。
與固定成本相同,變動成本也存在相關范圍。
3、混合成本
有些成本雖然也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但不成同比例變動,這類成本稱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與業務量的關系又可分為半變動成本和半固定成本。
(1)半變動成本。它通常有一個初始量,類似於固定成本,在這個初始量的基礎上隨產量的增長而增長,又類似於變動成本。
(2)半固定成本。這類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呈階梯型增長,產量在一定限度內,這種成本不變,當產量增長到一定限度後,這種成本就跳躍到一個新水平。
總成本習性模型
y=a+bx
其中,y指總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單位變動成本,x指業務量。
成本習性的作用
從成本習性來認識和分析成本並將成本重新進行分類,有助於進一步加強成本管理,挖掘內部潛力,並能促使企業搞好經營預測和決策,爭取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8. 成本性態的含義 成本性態分析的作用

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總量之間的依存關系,通常又稱為成本習性。(這里的成本總額主要是指為取得營業收入而發生的營業成本費用,包括全部生產成本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及財務費用等非生產成本)

這里的變動成本是就總業務量的成本總額而言,變動成本雖然在相關范圍內,其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成正比例增減,但是從產品的單位成本看,它卻不受產量變動的影響。

(8)成本性態模型b是什麼擴展閱讀:

固定成本的特點及性態模型:

(1)固定成本總額的不變性。這一特點是其概念的再現,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固定成本線是一條平行於x軸的直線,其總成本性態模型為y=a。

(2)單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變動性。由於上一個特點,單位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固然隨著業務的量的變動成反比例變動,其單位固定成本性態模型為y=a/x,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是一條反比例曲線。

9. 管理會計公式字母解釋

1、a(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關范圍內,其總額不隨業務量發生任何數額變化的那部分成本。2、b(變動成本):是指在一定相關范圍內,其總額隨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化的那部分成本。3、成本性態模型:y=a+bx4、營業利潤差額=完全成本法下的營業利潤—變動成本法下的營業利潤5、營業利潤差額簡算公式:營業利潤差額=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貨吸收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貨釋放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期末存貨的固定性製造費用×期末存貨量—完全成本法下單位期初存貨的固定性製造費用×期初存貨量6、利潤計算基本公式: P=px-bx-a7、貢獻邊際相關公式:貢獻邊際總額 Tcm= px-bx,單位貢獻邊際 cm= p-b,貢獻邊際率 cmR=cm / p,變動成本率 bR=b/ p bR+cmR=18、保本點分析 保本量 x0=a/ cm= a/ (p-b) 保本額 y0= a/ cmR= p x09、安全編輯相關公式:安全邊際量 MS量=實際或預計銷售量—保本量 安全邊際額 MS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額—保本額 安全邊際率 MSR= MS量(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量(額) 保本作業率 dR=保本量(額)/實際或預計銷售量(額) MSR+ dR=1利潤=貢獻邊際率×安全邊際率10、保利點分析 保利量x』=a+TP/ cm= a/ (p-b) 保利額 y』= px』=a+TP / cmR= a+TP /(1 –br) 11、綜合貢獻邊際率(cmR』)=∑(cmRi·Bi) Bi表示的是i種產品的銷售比重12、經營杠桿系數(DOL)=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基期貢獻邊際/基期利潤 = cm·x/p預測利潤額 P2= P1×(1+產銷量變動率×DOL)預測銷售量 X2=X1×(1+利潤變動率/DOL)13、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單位貢獻邊際/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定額14、差別損益法分析步驟:(1)差別收入 △R=RA-RB (2)差別成本 △C=CA-CB (3)差別損益 △P=PA-PB15、成本無差別點X0=(a1-a2)/(b2-b1)16、項目計算期(n)=建設期+生產經營期=s+p17、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期資本化借款利息18、凈現金流量 NCFt =CIt- COt簡化公式:建設期 NCFt =-It生產經營期NCFt=Pt+Dt+Mt+Ct+RtPt為第t年利潤;Dt為第t年折舊額為;Mt第t年攤銷額;Ct為第t年在財務費用中列支的利息費用;Rt為第t年回收額。19、復利現值系數(P/F,i,n)=(1+i)-n20、復利終值系數(F/P,i,n)=(1+i)n21、普通年金現值系數(PA/A,i,n)=[1-(1+i)-n]/i22、普通年金終值系數(FA/A,i,n)=[(1+i)n -1]/i23、凈現值 NPV,就是將各年現金凈流量摺合為現值NPV= NCF0×(P/F,i,0)+ NCF1×(P/F,i,1)+……+ NCFn×(P/F,i,n)24、內部收益率 IRR,是指項目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報酬率,即能使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計算步驟:1)逐步逼近法(逐步測試法) 用利率i1進行測算,得到NPV1,如果NPV1>0,提高測算比率i2,兩個利率相差不超過5%,測算後得到NPV2,如果NPV2>0,繼續提高比率測算,一直到兩個利率相差不超過5%,且一個NPV>0,一個NPV<0,然後就可以運用內插法;反之,降低測算比率,進行測算NPV 2)內插法的運用 假設通過測算得到兩個NPV,起對應為如下:i1 —— NPV1 ,i2 —— NPV2 (符合條件△i<5%,NPV1>0,NPV2<0)IRR= i1+ NPV1/(NPV1- NPV2)×(i1- i2)25、成本差異計算分析 成本總差異=實際價格×實際耗用量×實際產量—標准價格×標准耗用量×實際產量價格差異=(實際價格—標准價格)×實際耗用量×實際產量耗用量差異=標准價格×(實際耗用量—標准耗用量)×實際產量如果涉及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分析:直接材料成本總差異=直接材料實際價格×直接材料實際耗用量×實際產量—直接材料標准價格×直接材料標准耗用量×實際產量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直接材料實際價格—直接材料標准價格)×直接材料實際耗用量×實際產量直接材料耗用量差異=直接材料標准價格×(直接材料實際耗用量—直接材料標准耗用量)×實際產量如果涉及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析:價格改為工資率,耗用量改為工時直接人工成本總差異=實際工資率×實際工時×實際產量—標准工資率×標准工時×實際產量工資率差異=(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人工效率差異=標准工資率×(實際工時—標准工時)×實際產量26、經濟批量(Q*)=(2AP/C)^1/2 —見教材361頁A為全年需要量,P為每次變動性訂貨成本,C為年平均變動性儲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