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依據交易成本理論,討論電子商務環境下中介消失理論的合理性及不足。論文
這東西你也還借力啊?
你分析下電商環節中 中介的作用於定位
中介消失的邏輯推理
傳統中介就是靠的信息賺差額或者服務費 但是電商時代信息過剩 中介的信息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 出於壓縮成本 中介的生存空間被擠壓
但是,某些人群不直接參與電商 把服務外包出去,從而進一步確保了---中介--的信息壟斷地位
電商成本和傳統市場成本分析你自己搞吧 比較下 時間成本廣告成本和物流成本以及售後服務的成本
『貳』 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交易成本的產生可部分歸因於人們的無知或缺乏信息,即事前交易成本;另外一個因素是人們的最大化行為,在這種最大化行為下,存在因信息不對稱情形下的監督不利出現或執行力度不夠,以及期間的業務轉換協商不利,即事後交易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成本會很高,如果交易成本過高,則會引起經濟發展的停滯甚至崩潰。對於企業來講,就會使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經營中面臨較高的交易成本,這往往將導致中小物流企業經營中困難的重要因素。(一)企業中的物流交易成本分析分析企業將物流活動全部外包給第三方物流,需要支付的交易成本。這部分交易成本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正常交易成本和扭曲交易成本。正常交易成本,即為確立和實施商品或勞務的公平交易所支付的成本。這種交易成本是物流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並對商品流通起積極作用的成本,也是物流領域通過交易來協調社會生產活動和資源配置所必須花費的代價。它使商品得以及時運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動及時進行,提高社會商品周轉。
『叄』 什麼是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徵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准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復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或者說通過將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像企業那樣的組織,可以減少在市場中轉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種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如一個雇員與企業的關系,對企業來說,能節省每天去市場上招聘僱員的成本;對於雇員來說,能減少每天去市場應聘的成本和失業風險成本。這種「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約,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體制組織、契約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採納和利用標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制度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許多經濟學者重構了制度經濟學,並把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家的那種注重對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區分開來,冠之以「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制度經濟學或制度分析學派。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調功能的規則和規則集等。制度經濟學家也普遍關注公共政策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政策意味著通過政治的和集體的手段系統地追求某些目標。公共政策不僅由政府主體(議會、政治家、行政官員)來實施,它還由有組織集團的代表,像工會、行業協會、消費者和福利方面的院外集團、官僚和某些個人來實施。這些集團的代表左右著集體行動。集體行動涉及兩個以上夥伴之間的協議,並往往涉及隱含於一共同體內千萬人當中的協議。這種「協議」就是規則,而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那麼「這種協議」就是制度。它抑制著人際效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它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同時,公共政策知識有助根據特定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形成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可以就如何才能在不同制度集的基礎上更有效率地追求特定目標提出政策建議。公共政策——在追求某些目標上對政治手段的系統應用——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展開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變制度的方式來實施。制度變革既可以通過明確的直接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表現為公共政策行動的一種副效應。
『肆』 交易成本是社會學中哪個章節的知識點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他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認為交易成本是「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願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
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制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系統化的工作是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森做的。威廉森最先把新制度經濟學定義為交易成本經濟學。他廣泛考察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的各種主要經濟制度,包括市場組織、對市場的限制、工作組織、工會、現代公司(包括聯合企業與跨國公司)、公司治理結構、壟斷與反壟斷和政府監管等等,並開創性地把交易成本的概念應用到對各種經濟制度的比較和分析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分析體系。威廉森在1980年代初期出版《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已成經濟學的經典名著,影響至今不衰。可以說,他是科斯思想的集大成者,如同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一樣。
『伍』 如何理解交易費用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經濟學中的作用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一)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二)產權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三)企業理論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四)制度變遷理論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陸』 淺談什麼是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邊界是由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邊際價值確定的。交易成本是指通過市場進行的對資源進行組織的成本,管理成本是指企業內部對資源進行組織的成本。當市場運作的成本大於管理成本時,利潤最大化要求企業替代市場,企業出現。
『柒』 請問什麼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
交易費用是指在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捌』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的理論模型
交易成本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是否可以建立正規的理論模型,對交易成本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呢?一些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是可以的。他們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人們怎樣能夠建立交易成本模型以提供一個制度框架?二是人們怎樣能夠把組織當作一個節約交易成本的工具來分析或至少是描述?第二個問題是威廉姆森關於制度分析的中心。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也進行了分析,他們奇怪涉及交易的同類活動為什麼組織形式常常非常的不同,由此他們對合約治理結構及其他形式的組織如何運作的細節特別關注。
相對而言,新制度經濟學家對第一個問題的研究各不相同。一些人試圖通過簡單地擴大新古典微觀經濟模型來回答,如Foley(1970)在標準的完全競爭模型中加入了「交易」活動。這種拓展可以解釋商品的生產者價格與最終消費價格之間的差額和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之間的差額。但這種方法卻忽視了交易成本和決策者的信息狀況之間的聯系,這使交易成本只代表了一組可以簡單地加入標准新古典模型的關系或約束條件。由於在交易成本為正,以及在有限理性的情況下,決策者將處於一種十分不同的狀態,因而信息成為一種有成本的東西,每個人只有有限的能力獲得和加工信息,結果就是每個人對經濟體系所提供的選擇只具有有限的知識,而且個人之間的知識稟賦也極不相同,由此,按照這種新條件定義的總體均衡將完全不同於正統的新古典模型。
『玖』 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觀點
10多年前的中國對「交易費用」是相當生疏的。1987年威廉姆森第一次來華講授「transaction costs」,有人將其譯為「運費」。再 有,1991年科斯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新華社發稿時的解說為「他發現了財產權和商業經營管理成本如何影響經濟」,其中所謂的「商業經營管理成本」顯然指交易費用,是對英文「transaction costs」的誤譯。當時,交易費用經濟學在中國的光景是何其的慘淡。
如今,交易費用經濟學在中國已經成為繼新古典經濟學以後的「濟世」之顯學。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體制變遷的時代,人們發現用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來描述、解釋中國改革,很具有說服力。而這是「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經濟學所不及的。
正統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中,沒有交易費用的位置。科斯於1937年發表的原創性論文《企業的本質》,告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打交道並不是免費的,而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而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也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是冒風險的,因此說交易活動是有代價的,從而有了如何配置交易活動的問題。至此,資源配置問題成為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真正納入到經濟分析當中來。
在科斯的基礎上,威廉姆森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推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經濟學界譽之為「集大成者」。他將交易費用細化,使其成為一個可以證偽的概念。
《契約和組織案例研究》主編斯科特·E·馬斯騰教授的名氣沒有前面兩位那樣如雷貫耳。不過其在交易費用經濟學領域堪稱「名聲顯赫」。馬斯騰教授曾經與威廉姆森一起主編《交易費用經濟學》,並且在頂尖經濟學雜志發表多篇有關契約、縱向一體化和反壟斷的文章。他既是本書的編者,也是入選論文的作者。這本契約和組織的案例集正是對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的經典之作。全書共收錄了13個案例,都是出自頂級經濟學和法學期刊的文章。
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發的觀點是:契約的簽訂,可以彌補單純君子協議的不足;同時,契約的不足,導致了縱向一體化的產生。具體地講,根據交易費用理論,當交易涉及重大的關系專用性投資(relationship specific investment)時,依賴於反復討價還價的交易關系就沒有吸引力了。一旦投資在績效預期中沉沒(sunk),那麼事後敲竹杠(holp)和機會主義的動機就會產生。如果交易機制無法削弱當事人按照這些動機行事的能力,那麼,一個社會成本最小化的交易真正付諸實施時對個人來說卻可能是缺乏吸引力的。而為未來的一組交易規定好交易條款和條件的長期合同,在事前就提供了防止事後出現履約問題的辦法。通俗地講,此種交易雙方都將有高昂的前期投資:當甲方已經投入巨資後,乙方藉此耍賴或勒索,甲方面臨著「輸不起、撤不起」的窘境;反之亦然。因此,為了交易的完成,雙方採取折衷的方案,摒棄交易發生後的反復磋商,事先就規定好未來的交易條款,簽訂長期契約。但長期契約並不能夠完全阻止敲竹杠問題的產生。事實上,契約實際上很有可能製造而不是解決敲竹杠問題。
費希爾車體公司為通用公司生產汽車車體,需要對專門適合通用公司的兩項產品進行巨額的專用性投資,由此,就產生了顯著的敲竹杠問題。這是因為費希爾公司進行投資後,通用公司就可以減少購買量,甚至以終止合同為借口,威脅費希爾公司下調價格,從而在投資中榨取准租金。為了限制通用公司在這方面威脅費希爾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並鼓勵費希爾公司進行專用性投資,通用公司於1919年與費希爾公司簽訂了一項長期排他性交易契約,規定通用公司在十年之內必須從費希爾公司購買所有產品。
盡管十年期排他性交易的契約可以保護費希爾公司,使其免受勒索的威脅。但是,這樣卻產生通用公司被勒索的潛在可能。這是因為,根據契約,通用公司不能向別的企業購買產品,這樣,費希爾公司就可以通過漲價或降質,從中獲利。在契約中,為了保護通用公司免遭反向的潛在勒索,雙方詳細制定了一個定價公式,規定在十年之內購買價格只能維持在競爭水平上。
雙方簽訂的長期契約對彼此都有明確保護的條款,但是由於,不能把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因素都在契約中加以規定,因此敲竹杠發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現實情況正是如此,專用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費希爾公司發現利用交貨時間或質量特徵,這些契約當中的諸多不完全條款,對通用公司實施短期敲詐,可以獲取更高的回報,即使放棄未來新的銷售量也值得。
反反復復地利用市場機制來解決敲竹杠問題,帶來了巨大的交易費用。最終導致了「縱向一體化」的發生。通用公司最終兼並了費希爾公司。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市場屢見不鮮,僅以目前形勢良好的煤電交易市場為例。以前,電力企業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購買煤炭,盈利能力遠遠高於煤炭企業。兩類企業之間的力量不均衡,煤炭企業市場面臨著電力企業的敲詐。在煤炭價格飛漲的情況,煤炭企業開始處於強勢地位;電力企業的發電成本劇增,受到煤炭供給和價格的制約非常大。雙方之間激烈的博弈可以從最近幾年全國煤炭訂貨會的僵局看出。電力企業為了應付劇增的發電成本,以及與煤炭企業協商的交易費用,開始與煤炭企業進行合作投資或者兼並。「煤電聯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本書所選擇的案例,無疑對探索中國經濟的各項制度安排大有裨益。在中國當前交易費用遠高於其他國家,經濟制度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問題的背景下,尤為迫切。
『拾』 論文:交易成本理論解釋企業縱向一體化組織產生的原因。。。大神們的可以解決這個啵
從節約交易成本的理論的角度,解釋並確定了各種經濟組織的性質和存在的理由及其邊界或作用的范圍。另外,威廉姆森還用資產的專業性來解釋了企業縱向一體化組織產生的原因,縱向一體化能夠消除或者至少減少資產專用性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