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輔助生產實際費用 怎麼計算
用計劃成本分配法計算輔助生產實際費用公式就是: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如果>0的話,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如果<0的話,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進行轉出。計劃成本分配法指的是按照計劃成本將費用在各輔助生產車間進行分配以及調整的一種方法,又叫做「內部結算價格分配法」。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來為各受益車間以及部門提供服務的數量,然後按照計劃單位成本分配給各受益車間以及部門,其中包括受益的其他輔助生產的車間,然後用各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實際費用,再加上其他輔助生產車間分配來的費用同按照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分配數之間的差額,然後對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受益單位進行追加的分配,或者是將其差額全部計入到企業管理費。
會計
會計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全部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通過記賬、算賬以及報賬等一系列的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會計通常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的,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者是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並且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的活動。具體來說,會計就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以及監督,並且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方法一般是有: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以及會計檢查方法。會計的對象指的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指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資金運動或者是價值運動。會計目標也稱為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者是達到的標准,也稱作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的反映職能:會計主要是從數量方面來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情況,通過一定的核算方法,從而為經濟管理提供數據資料。反映職能應該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反映,也就是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會計應該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需要以合法真實的自我憑證為依據,要有完整的並且連續的記錄,並且按經濟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資料,從而便於全面掌握經濟活動情況,考核經濟的效果。會計的監督職能:會計的監督主要是利用會計資料以及信息反饋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加以控制和指導,包括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監督。會計監督除了貨幣的監督,還有實物的監督。
2. 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和計劃成本分配法分別是什麼
(1)直接分配法:
某輔助生產費用的直接分配率=該輔助生產部門歸集的費用/該輔助生產部門對外提供的勞務數量
供電車間費用分配率=12000/(50000-10000)=0.3
基本生產車間應承擔的電費=28000*0.3=8400
管理部門應承擔的電費=12000*0.3=3600
供水車間費用分配率=1840/(8000-2000)=0.307
基本生產車間應承擔的水費=5000*0.31=1535
管理部門應承擔的水費=1000*0.307=305(約三位小數,有誤差)
會計分錄:
借: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8400
管理費用 36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12000
借: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1535
管理費用 305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1840
(2)交互分配法
第一步:交互分配
供電車間單位成本=12000/50000=0.24
供水車間單位成本=1840/8000=0.23
交互分配:
供電車間應負擔的水費=2000*0.23=460
供水車間應負擔的電費=10000*0.24=2400
第二步:對外分配
交互分配後的費用:
供電車間的費用=12000+460-2400=10060
供水車間的費用=1840+2400-460=3780
所以,交互分配後的單位成本:
供電車間單位成本=10060/(50000-10000)=0.2515
供水車間單位成本=3780/(8000-2000)=0.63
基本生產車間應承擔的電費=28000*0.2515=7042
管理部門應承擔的電費=12000*0.2515=3018
基本生產車間應承擔的水費=5000*0.63=3150
管理部門應承擔的水費=1000*0.63=630
會計分錄:
借: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46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24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24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460
借: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10192(合計)
管理費用 3648(合計)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1006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3780
(3)計劃成本法
輔助生產車間分配給某受益單位輔助生產費用=該受益單位耗用輔助生產車間產品或勞務數量×計劃單位成本
按計劃成本計算各受益對象的費用:
供電車間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水費=2000*0.5=1000
供水車間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電費=10000*0.3=3000
基本生產車間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電費=28000*0.3=8400
基本生產車間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水費=5000*0.5=2500
管理部門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電費=12000*0.3=3600
管理部門按計劃成本應負擔的水費=1000*0.5=500
按計劃成本計算的電費合計=3000+8400+3600=15000
按計劃成本計算的水費合計=1000+2500+500=4000
供電車間的成本差異=12000+1000-15000=-2000(節約差)
供水車間的成本差異=1840+3000-4000=840(超支差)
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10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3000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10900(合計)
管理費用 41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150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4000
差異調整:
供電車間:
分配率=-2000/(50000-10000)=-0.05
基本生產車間應負擔的電費=-0.05*28000=-1400
管理部門應負擔的電費=-0.05*12000=-600
供水車間:
分配率=840/(8000-2000)=0.14
基本生產車間應負擔的電費=0.14*5000=700
管理部門應負擔的電費=1000*0.14=140
會計分錄:
借: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700(-1400+700)
管理費用 - 460(-600+14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電車間) -20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供水車間) 840
3.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方法計算
在生產實踐中,各輔助生產部門發生的實際生產費用與計劃成本存在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核心問題是「成本差異」的計算。前面資料中規定的計算公式是:成本差異= 各輔助生產部門發生的費用+按計劃成本分配轉入的費用-按計劃成本分配轉出的費用;而案例中隱含的計算公式為: 成本差異=輔助生產實際成本-按計劃成本分配合計。
我們僅就鍋爐車間為例分析本案例的差異計算:鍋爐車間直接生產費用為28 730元;應從機修車間轉入760元(200×3.80);則鍋爐車間輔助生產實際成本為29 490元(28 730+760);鍋爐車間按計劃成本分配合計為30 820元(13 400×2.30,包括機修車間的400×2.30);鍋爐車間最後的「成本差異」為-1 330元。
從鍋爐車間的計算過程中不難發現,本案例是在用一個已經含有計劃成本成分的數字29 490元(28 730+760)和另一個完全為計劃成本的數字相減,來求得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這種做法不但極為繁瑣,又使得「成本差異」成為一個完全虛擬、喪失實際基礎的數字。
筆者認為:輔助生產實際成本就應當為各輔助車間當期發生的直接生產費用,即鍋爐車間為28 730元;而計劃分配成本就應當為按該車間計劃單位成本對「外部使用部門」的分配成本,即鍋爐車間為29 900元(21 850+8050);「成本差異」就應當為各輔助車間生產費用減去對「外部使用部門」分配計劃成本的差,即鍋爐車間為-1 170元(28 730-29 900)。這樣做可以省略不必要的交互分配計算,又使得輔助生產實際成本更為「實際」,才能真正體現簡易分配方法的簡單容易操作。
看出:按計劃成本「對外」分配的輔助生產費用金額仍然為41 300元(31 350+9 950);待分配的「成本差異」仍然為-270元。即計算結果與案例解析完全相同。但本方法會使得計算更為簡便,分配表更為清晰易懂。
4. 計劃成本法的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拓展資料
實際應用
計劃成本的制定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制定得恰當,既有利於企業考核采購部門的業績,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開支;也有利於財務部門制定考核標准 >標准,分析采購成本升降的原因,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財務信息。計劃成本,一般由企業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制定,包括買價、運雜費及應計入成本的有關稅金等,力求接近實際。每年年初,由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按材料類別、品種、規格編製成材料計劃成本目錄。對一些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懸殊的,應分析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然後對所定不恰當的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進行修訂,使之符合實際,以利於計劃成本的執行。
材料成本差異率的確定
1.確定材料成本差異率。材料成本差異率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及成本效益原則,對企業大宗原材料、價值高的原材料,按類別及用途分別確定。如礦石應按原礦、精礦、粉礦、塊礦等,煤應按煉焦煤、無煙煤、瘦煤等分別確定成本差異率;在材料領用、出售、生產中,分別按各自成本差異率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對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綜合差異率確定成本差異率。這樣,既可簡化
財務核算工作量,也不影響成本計算的准確性。
2.確定成本差異率應注意配比性原則。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發出材料應負擔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異率計算外,都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不管使用當月的實際成本差異率,還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異率,在計算時都應注意配比性原則。
月末在材料已到發票未到情況下的財務處理:
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月末在貨物已到而發票未到的情況下,其財務處理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不管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都沒有包括不計入成本中稅金。因為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的組成內容是一樣的,均包括材料價款、運雜費及有關稅金等。月末,如果企業有大量暫估入賬的材料,企業就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因此,企業應按照重要性、謹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則,按月末貨物已到發票未到的情況進行財務處理。
1、月末、季末的財務處理。月末、季末的財務會計報表一般不對外報送,也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根據以上原則可從簡處理,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不列示,會計報表附註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財務處理。半年末、年末的會計報表既要對外報送,也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重要性及謹慎性原則考慮,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暫估入賬的材料,其賬務處理應借記原材料(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遞延稅款——暫估進項稅額(價款按17%或13%及運雜費按7%計算部分),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這樣處理包含材料中不計入成本中稅金部分,
3、應付賬款中體現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在遞延稅款下增加一欄。其中,暫估進項稅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披露貨已到發票未到的原因、時間及暫估金額;如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將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人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5. 關於計劃成本分配法,請思路清晰的高人幫忙闡述一下
我也疑惑了很久,終於高搞清楚了 。
1.書上內容沒有錯。
2.看會計處理分錄更好理解。
3.輔助生產成本:1200+2400=3600 只分配到輔助生產車間之外的部門,輔助生產成本3600的實際成本與輔助生產車間之外的部門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計入管理費用。當用計劃成本分配的時候,把輔助生產車間也算進去了,所以當算輔助車間實際成本的時候:分別加上了輔助車間的計劃成本。不然的話,會造成借貸不平。就是這樣的。
4.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計算輔助生產車間之外的部門的計劃成本:使用量*計劃單位成本,再用實際的輔助生產成本3600分別扣除各部門的計劃成本,注意沒有扣除輔助車間本身的,所以一定有正數差額,然後把正數差額計入管理費用。結果跟機修車間實際成本=1200+472=1672
供電車間實際成本=2400+50=2450 是一樣的。只是方式不同。
6. 成本會計12種分配方法
成本會計一般核算的是成本在完工產品與未完工的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其分配的方法有7種: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是指當月發生的成本全部有完工產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2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
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成本法,是對各月在產品按年初在產品成本計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各月月末在產品
結存數量較少,或者雖然在產品結存數量較多,但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穩定、起伏不大的產品。
採用在產品按年初數固定計算的方法,對於每年年末在產品,則需要根據實際盤存資料,採用其他方法計算在產品成本
,以免在產品以固定不變的成本計價延續時間太長,使在產品成本與實際出入過大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和導致企業
存貨資產反映失實。
3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
是月底在產品只計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計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本月發生的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產
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且材
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就全部投入的產品。
4約當產量比列法
是將月底在產品數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為相當於完工產品的產量,即約當產量;然後按照產成品應負擔的比例來分配;
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且生產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
差不大的產品。
5在產品按固定成本成本計演算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固定不變,在年底時應當根據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具體計算在產品成本,在以此計算12月份產品成
本。此種方法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但各月變化不大的產品,也適合於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6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該種產品本月全部成本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底在產品成本,余額作為完工產品成
本;這種方法是事先經過調查研究、技術測定或按定額資料,對各個加工階段上的在產品,直接確定一個單位定額成本;這
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成本定額比較准確、穩定,而且月底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7定額比列法
定額比例法是產品的生產費用按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的比例,分配計算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
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中,原材料費用按原材料費用定額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額費用比例分配;工資和福利費、製造費用等各
項加工費用,按定額工時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
這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費用定額比較准確、穩定,但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較大的產品。
輔助生產車間的分配有4種:
1直接分配法
所謂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慮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勞務的情況,而是將各種輔助生產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的一種分配方法。
這種分配方法最為簡便,但只宜在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不多,不進行交互分配對輔助生產成本和企業產品成本影
響不大的情況下採用。
2交互分配法
採用交互分配法。需要進行兩次分配。首先,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相互提供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
率),在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進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後,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後的實際費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費用加上
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減去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再按提供勞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後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率),在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進行分配。
採用交互分配法,由於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全部進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結果的正確性;但由於各種輔
助生產費用都要計算兩個費用分配率,進行兩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於交互分配的費用分配率(單位成本),是
根據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費用計算的,所以據此計算的分配結果仍不十分精確。在各月輔助生產費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
,為了簡化計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率作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3代數分配法
採用代數分配法,應先根據解聯立方程的原理,計算輔助生產勞務的單位成本,然後根據各受益單位(包括輔助生產內部
和外部各單位)耗用的數量和單位成本分配輔助生產費用。
採用代數分配法分配費用,分配結果最正確。但在輔助生產車間較多的情況下,未知數較多,計算復雜,因而這種分配
方法適宜在計算工作已經實現電算化的企業採用
4計劃成本分配法
採用這種分配方法,輔助生產為各受益單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輔助生產車間、部門在內)提供的勞務,都按勞務的計劃單
位成本進行分配;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內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在內)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的
費用之間的差異,可以再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各受益單位負擔,但為了簡化計算工作,一般全部計入管理費用。
採用按計劃成本分配法,各種輔助生產費用只分配一次,且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已事先確定,因而簡化和加速了計算分
配工作;通過輔助生產成本節約或超支數額的計算,還能反映和考核輔助生產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此外,按照計劃單位成
本分配,排除了輔助生產實際費用的高低對各受益單位成本費用的影響,便於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經濟責任。但是採用
這種分配方法,必須具備比較正確的計劃成本資料。
7.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方法內容
計劃成本分配法適用於在各輔助生產車間服務單位實際成本比較穩定的情況。
計劃成本分配法計算公式為: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優點:簡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計算工作,排除 了輔助生產費用的高低對受益單位成本的影響,便於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經濟責任。
8. 什麼是計劃成本分配法求大神幫助
計劃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據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產品、 勞務數量及其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為各車間、 部門提供服務的產品和勞務數量應分配的費用。 對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 實際成本 與按 計劃成本 計算的分配額之間的差 額,為了簡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進行分攤,而直接增加或沖減 製造費用或 管理費用 。
9. 成本會計五種分配法怎麼算
成本會計一般核算的是成本在完工產品與未完工的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其分配的方法有7種: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是指當月發生的成本全部有完工產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2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
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成本法,是對各月在產品按年初在產品成本計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各月月末在產品
結存數量較少,或者雖然在產品結存數量較多,但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穩定、起伏不大的產品。
採用在產品按年初數固定計算的方法,對於每年年末在產品,則需要根據實際盤存資料,採用其他方法計算在產品成本
,以免在產品以固定不變的成本計價延續時間太長,使在產品成本與實際出入過大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和導致企業
存貨資產反映失實。
3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
是月底在產品只計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計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本月發生的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產
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且材
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就全部投入的產品。
4約當產量比列法
是將月底在產品數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為相當於完工產品的產量,即約當產量;然後按照產成品應負擔的比例來分配;
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且生產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
差不大的產品。
5在產品按固定成本成本計演算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固定不變,在年底時應當根據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具體計算在產品成本,在以此計算12月份產品成
本。此種方法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但各月變化不大的產品,也適合於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6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該種產品本月全部成本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底在產品成本,余額作為完工產品成
本;這種方法是事先經過調查研究、技術測定或按定額資料,對各個加工階段上的在產品,直接確定一個單位定額成本;這
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成本定額比較准確、穩定,而且月底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7定額比列法
定額比例法是產品的生產費用按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的比例,分配計算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
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中,原材料費用按原材料費用定額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額費用比例分配;工資和福利費、製造費用等各
項加工費用,按定額工時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
這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費用定額比較准確、穩定,但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較大的產品。
輔助生產車間的分配有4種:
1直接分配法
所謂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慮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勞務的情況,而是將各種輔助生產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的一種分配方法。
這種分配方法最為簡便,但只宜在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不多,不進行交互分配對輔助生產成本和企業產品成本影
響不大的情況下採用。
2交互分配法
採用交互分配法。需要進行兩次分配。首先,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相互提供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
率),在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進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後,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後的實際費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費用加上
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減去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再按提供勞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後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率),在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進行分配。
採用交互分配法,由於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全部進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結果的正確性;但由於各種輔
助生產費用都要計算兩個費用分配率,進行兩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於交互分配的費用分配率(單位成本),是
根據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費用計算的,所以據此計算的分配結果仍不十分精確。在各月輔助生產費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
,為了簡化計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率作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3代數分配法
採用代數分配法,應先根據解聯立方程的原理,計算輔助生產勞務的單位成本,然後根據各受益單位(包括輔助生產內部
和外部各單位)耗用的數量和單位成本分配輔助生產費用。
採用代數分配法分配費用,分配結果最正確。但在輔助生產車間較多的情況下,未知數較多,計算復雜,因而這種分配
方法適宜在計算工作已經實現電算化的企業採用
4計劃成本分配法
採用這種分配方法,輔助生產為各受益單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輔助生產車間、部門在內)提供的勞務,都按勞務的計劃單
位成本進行分配;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內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在內)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的
費用之間的差異,可以再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各受益單位負擔,但為了簡化計算工作,一般全部計入管理費用。
採用按計劃成本分配法,各種輔助生產費用只分配一次,且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已事先確定,因而簡化和加速了計算分
配工作;通過輔助生產成本節約或超支數額的計算,還能反映和考核輔助生產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此外,按照計劃單位成
本分配,排除了輔助生產實際費用的高低對各受益單位成本費用的影響,便於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經濟責任。但是採用
這種分配方法,必須具備比較正確的計劃成本資料。
10. 計劃分配法 輔助生產車間的實際成本怎麼計算
一、計劃成本分配法計算公式為: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二、計劃成本分配法是指按照計劃成本將費用在各輔助生產車間進行分配和調整的一種方法,又稱「內部結算價格分配法」。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為各受益車間和部門提供服務的數量,按照計劃單位成本分配給各受益車間和部門(包括受益的其他輔助生產車間),然後將各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實際費用,加上其他輔助生產車間分配來的費用同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分配數之間的差額,對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受益單位進行追加分配,或將其差額全部計入企業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