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高怎麼會
擴展閱讀
酒店餐飲如何控製成本 2025-05-26 12:50:09
固定成本比較高說明什麼 2025-05-26 12:50:09

成本高怎麼會

發布時間: 2022-04-24 19:58:56

Ⅰ 為什麼我的成本價這么高呢

那2700是在虧損的時候出的,損失掉的這筆錢把剩下股票的成本拉高了。
打個比方,為了簡單,不加稅。
10元成本買了1000股,總共花了10000元。
然後股價8元位置出了600股,現在就有了兩筆資金,一個是賣了股票的現金資產8x600=4800,一個是剩餘的股票資產8x400=3200
現金是不能變的,而股票資產隨股價波動會有變化。
之前的總成本是10000,減去不會變的現金4800,成本應該還有5200才是持平的。這時候,剩餘的股票就背負起了中間的差價2000。
因為股票的份額不變,是400股。所以每股的成本就高了。
這剩餘400股的成本是5200/400=13元,每股高出了3元。。
只有剩下的400股都到13元以上,才不會賠本。

Ⅱ 企業成本高,管理不好,倉庫利用效率不高怎麼辦

成本高,是需要分析下,成本什麼問題的。
成本一般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具體那裡存在問題也沒有辦法幫你進一步說明的。
如果企業不是流水線作業,產品款式多,可能需要重新進行成本核算,採用作業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不準確也會導致產品潛力無法被發現。
如果企業是流水線作業,建議可以簡單上上標准成本管理模式。
至於倉庫利用效率,也是有辦法提升的。我發現很多企業倉庫利用效率不行,主要是信息系統不行,流程不行,當然最主要的人素質不行。前面兩個項規范下就比較好,但是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不是一下子能提供的。簡單點,可以參考下經濟訂貨量的概念進行改善下。

Ⅲ 經營成本高!企業如何通過靈活用工降本增效

隨著疫情的爆發,很多的企業都陷入了困境,這個時候靈活用工市場卻呈現上述的趨勢。很多的企業都需要通過靈活用工來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那麼,靈活用工是如何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的呢?下面唐唐就為大傢具體介紹下。

目前企業用工有四個痛點:剛性人工成本高、用工風險比較高、社保和個稅負擔重、員工管理成本高。
企業要想靈活用工,那麼勢必會要改變用工的理念。


2、適合靈活用工的崗位。

理論上來講,未來的企業,三分之一是核心崗位,三分之二都可以用於靈活用工。在中國其實靈活用工大概佔到9%,剛剛開始全國八千萬,未來在高速發展,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3、改變傳統用工形式
靈活用工非僱傭關系,簽的是合作承包的關系,比如銷售推廣多少,就給你多少錢。從法律關繫上來講,可以規避很多後續的勞務糾紛,通過這種合約的約定來規避一些用工風險。


很多專業的IT領域靈活用工平台,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的IT用工服務,幫助企業解決IT招聘難題,致力於讓IT招聘變的更簡單。IT領域的靈活用工,現在也是個大趨勢,不妨多留意留意!!

Ⅳ 如何解決製造業成本太高,利潤太低的問題

在電子製造業里,材料成本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是由於電子代工業的供應商大部分需要原廠批准,很難替換。損耗、折舊、直間接人工占剩下的成本比重很大。在這里,建議以下幾個做法,不僅能合法降低成本,而且強筋健骨,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1. 提高良率,降低損耗

大部分業者都知道,也都在做,但是在製程設計上都還有改善空間。要知道,製程越長、工站越多,直通良率就越低、損耗越大。我在富士康時,親自巡產線,詢問每個製程步驟的必要性,務必做到製程最短。

2. 檢討線平衡

每一條生產線都是由不同廠商的設備組成。這些設備的 UPH( Unit Per Hour,每小時產量)都不同,因此生產線每個設備工站務必要設計到有相同的 UPH ,以避免產能浪費、降低設備投資、減少折舊費用。

3. 高稼動率

做到了線平衡,但是產能稼動率低的話,也是白搭。因此下一步一定要提高產能利用率及貴重設備的稼動率。這個就和報價策略有很大的關系;業者容易犯錯的地方是,沒有仔細了解損益表,在生意不好、稼動率低的情況下,銷貨成本增加,報價堅持目標毛利率,價格越高越沒有競爭力。

4. 產能平準化

電子產品有季節性,加上激烈的競爭,因此每月出貨量高低落差很大。如果做不到產能平準化,也就是維持平穩的出貨量,就會增加直間接人工成本(因為出貨量低時有多餘的閑置人力),降低產能稼動率,增加設備折舊。如何使產能平準化?幾個簡單建議,第一:可以跟客戶商量,淡月時預建庫存應付高峰;第二:可以找外包廠做蓄水池,應付高峰出貨期;第三:可以找穩定大客戶的訂單來「打底」,使得波動幅度不改變的情況下,波動的百分比變小。或以上的任意組合。

生產成本高,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產品不良品率也高,要怎麼解決

生產成本高是多方面因素,人員成本,材料成本,場地成本,分析後根據主要原因來進行優化成本。產品不良率高,要技術部門和品質部門聯手分析下原因進行長期改善。

Ⅵ 如果一筆買賣或交易的成本太高,會出現什麼現象

可能會出現虧損的現象,成本過高就意味著銷售價格需要提高,也就是說能負擔得起這個東西的人會很少,沒有市場,你就會虧本。

Ⅶ 成本高帶來不好的後果

當銷售單價大於成本時,表明產品 利潤空間很大,企業獲利能力變強。但也不能過分的高,如果高於市場的正常價格,會很難銷售,這樣就會使你們的產品賣不出去,資金鏈很容易斷裂,對企業不利。所以單價高於成本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

Ⅷ 產品成本過高為什麼會失掉失去市場份額

定價就是定戰略,定價就是定生死。
這是事實,絲毫沒有誇大。我碰到過很多企業老闆,心情好就降價,心情不好就提價。他們對價格的認知不夠深,結果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死了。定價是營銷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做企業的不懂定價,不是好的管理者;做營銷的不懂定價,相當於沒入門。
定價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定價不是按照老闆自己的心情,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所以首先要明確定價的重要性,作為戰略意義去對待,才能讓接下來的工作順利進行。尤其是企業管理者和營銷策劃人員,要明確五點:
1.對客群來說,定價就是選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的定價,決定了你的客群到底是誰、你在哪個領域和誰競爭以及你的市場大小。比如58元的自助餐和199元的自助餐,消費群體是不一樣的(少部分會重疊)。
2.對顧客價值來說,定價背後就是能給顧客的價值大小。你定了這個價格,就要給出這個價格背後對應的顧客價值。不只是產品的基礎和功能價值,可能還是你這個產品的社交與精神價值。比如LV手提袋定價十幾萬塊,背後就是這個品牌給顧客提供了社交價值(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
3.對生產利益來說,定價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收入和利潤。定價背後代表著企業整個利益鏈。包含了顧客利益、員工的分潤利益、供應商利益、房東利益、股東投資人利益等多方面的利益分配機制。所以,產品的低價和最高價在哪,一定要算清楚,不只是產品成本,還要考慮背後多方面的利益鏈條。
4.對企業的運營管理來說,定價決定了你的資源配置與價值鏈。不同的定價需要配置的產品、團隊、服務、環境、營銷等資源也不同。比如漢庭酒店一兩百元每晚的定價,和四季酒店三四百元每晚的定價,所配置的資源完全不一樣。
5.對市場競爭來說,定價決定你的市場競爭力大小。不同的定價會決定你和誰直接競爭,如何打破別人的封鎖等,從而建立自己的競爭力,甚至封鎖競爭。如小米前期的千元價格手機,不是為了和華為、蘋果的市場競爭,而是和大部分中國山寨機的市場競爭。
總之,定價決定企業戰略重點、整個價值鏈、利潤率和資源配置方向,甚至決定了企業生死。
定價本質上是由什麼決定?
定價最大的誤區是什麼?
價格由成本來決定。
事實上,成本只是定價參考因素之一。很多人採用的定價方法就是成本加價法,但這不是很好的定價策略,使用這個方法也並不明智。比如,為什麼同樣的一杯水,便利店賣幾塊錢,西餐廳賣二十塊?同樣的產品貼上不同的標牌,價格也大有不同。價格並不是由成本來決定的。
那價格到底由什麼來決定?
價值認知。
消費者買你的產品,本質買的是給他帶來的價值。這個價值有基礎/功能/社交/精神等價值。所以,消費者對這個產品的價值認知,才是決定價格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值得的關鍵。定價對內需要考慮整體的利益鏈,但產品最終需要消費者來買單,所以定價本質還是以消費者對該產品的價值認知為依據。
消費者的價值認知從哪裡來?
1.消費者的需求強弱。比如沒有買高端包的需求,就算有消費能力也不會買。
2.產品對應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認知。比如華為手機就是可以比小米手機賣得貴,LV比普通的包包賣得貴,背後就是品牌帶來的價值。
3.產品的特定購買場景。一杯水在便利店和西餐廳的價格不一樣,這就是場景的不一樣。
那知道價值認知就可以定價了嗎?
也不是。知道價格由顧客的價值認知來決定,進而可以倒推我們的定價工作和資源配置。這就是開頭所說的「定價就是定戰略」,也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邏輯。明白這點,大部分傳統老闆可以避免一半以上的錯誤定價決策!(這不是誇大,而是我觀察的事實數據)
比如自助餐廳,分析整個競爭環境後,你想給顧客提供198元的客單價,那麼按照這個定價,可以倒推你的資源配置,從而讓顧客覺得你的產品和服務體驗值得這個價格,符合顧客的價值認知。比如至少你的裝修環境、產品結構(至少有海鮮產品)、服務體驗等都要讓顧客覺得值得這個價格。而不是說你的產品成本多少,然後加上你的其他成本和想要的利潤,再讓會計定一個價格。如果這樣,在現在的商業中,企業會死得很快。
所以,定價的正確順序是從外到內(先確定你的戰略定位和給顧客提供什麼價值,再倒推內部成本重構),而不是由內到外(先確定總成本,再加價來定價)。

Ⅸ 股票看到有盈餘賣掉 可是成本變高了是怎麼回事

成本價變高的原因是,把賣出時的手續費也算在持倉成本里了。

不論買入還是賣出,都要交手續費。所以,買入時的持倉成本要比買入價高,賣出後的持倉成本又要比買入時的持倉成本高。

比如賣出100股某股票,賣出價是5.95元,各種手續費加起來是6元。

那麼,實際能到手的賣出金額=100*5.95-6=589元。

這個6元的手續費會記在持倉成本上,從而導致成本價變高。

所以,如果賣出時的盈餘還不夠付手續費的話,那其實是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