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畝茶園培管一年用工人次要多少,每人平均要用工多少天
高效茶葉生產機械化集成示範基地建設」三項工程項目~江蘇省財政局、農機局以蘇財農【2008】191號和蘇農機計【2008】33號文聯合批准下達。
項目承擔單位在茶葉生產、加工關鍵環節~引進、試驗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集成示範其生產加工全程機械化技術~建立260畝高效農機化科技示範基地。項目自實施以來得到了各級領導、有關專家及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在項目單位、項目合作單位及項目實施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高效茶葉生產機械化集成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實施進展順利~項目合同規定的各項考核指標已按期完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經濟效益
項目實施的茶葉核心示範區260畝~區內安裝了灌溉系統~使用了機械修剪、機械採摘和機械加工~在示範期間基地效益良好。具體收入按一畝茶園一年生產的茶葉計算~其純收入就達16340元。具體情況如下:
總收入為:24280元
其中:春茶 9kg×2000元/kg,18000元
夏茶 14kg×300元/kg,4200元
秋茶 8kg×260元/kg,2080元
總支出為:7940元
承包費:2000元
水費:100元
肥料:270元
農葯:200元
修剪、採茶及管理人員費:5350元
炒茶加工費:20元
從生產試驗中可以看出~使用機械化作業效果十分明顯~其中:
茶葉修剪機的工作效益~是人工修剪效益的,,倍~不僅如此~快速修剪~不只是增加了茶葉的採摘時間~提高茶葉的產量。一台採茶機正常情況下以8h為一個勞動日~每台每天可采鮮葉1800kg~如用手工採摘~則需60人才能完成~(春茶每人每天只能采30kg)。一台採茶機每天可節省55個勞動力,夏秋茶機採茶數量相同~(手工採茶每人每天可采40kg)~一台採茶機採茶每天可節省50個勞動力。若採用手工采~由於勞力緊缺~會因來不及採摘而延誤采期~從而導致鮮葉價格下降
過去一畝茶園一年一般需要用工245個左右~使用機械化作業後平均用工約為46個左右~平均提高工效5.32倍。
試驗表明示範基地節本增效效果明顯~若按承包一畝茶園一年生產的茶葉僅以使用機械化作業與常規作業相比較計算~就可節省直接費用4895元
人工灌溉一般700元~噴灌為100元~較人工節省600元
常規人工修剪45元~機械修剪10元~較人工節省35元
人工採摘需150個工~約6000元~機械採摘30個工~再加上油料費等費用~僅需3600元~較人工節省2400元。
炒茶:人工加工每斤干茶收加工費50元~機械加工每斤干茶僅收20元~一畝就可節省1860元。
高效茶葉生產機械化集成示範基地的間接成果也十分明顯~使用微灌技術對茶樹的生產、增產、品質改善都有很大作用。田間試驗結果表明~應用了噴滴灌技術的成齡茶園發芽密度與對照統計沒有顯著差異~但產量則高25,~氨基酸含量比對照高15.1,。應用了微灌技術的幼齡茶園成活率比對照增加30,~主稈高度比對照增加25,~根系長度比對照增加50,~且根系更為發達。且節水節肥效果好 ~該項技術在茶園上應用推廣後~茶園的肥水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據初步統計~使用微灌有效節約水資源40立方米/畝~節約各類肥料0.05噸/畝。增收節支約為2230元/畝。
示範基地每畝總節本增效為7125元~節約生產、加工成本29.3,~260畝核心示範區年節本增效為185萬元。帶動當地茶農花果山鄉前進村1460村民年增收1260元以上。
二、社會效益
茶葉生產環節多~勞動強度大。一年種植一畝茶園~光採摘就需150個工~再加上技術性很強的炒茶~茶農略有不慎就會降低茶葉質量~造成收入降低。現在使用先進適用的茶葉生產機械~滿足了農戶的要求~提高他們從事茶葉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且能提高茶葉產量~增加經濟收入~並可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生活質量~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促進社會進步。同時還能使生產能上規模~大大加速名優茶商品化進程~改變原來前進村名優茶難以形成商品化的局面~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生產者的經濟收益~滿足消費者價廉質優的要求~促進花果山名優茶的消費和發展。
2. 一畝茶園的成本核算
你好,這個的話主要核算的是人力成本,種植成本,管理成本。
一般情況下,一畝茶園一年的收入可以過萬,成本的話大約得在6000左右的。
成本計算,就是對實際發生各種費用的信息進行處理。
企業規模有大有小,經營性質和項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組織成本的計算,如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實際情況而定。記錄歸類匯集和分配企業發生的各種生產費用,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
3. 我公司是做茶葉生產的,誰能幫我做一下成本核算的分錄
從茶園開始1:茶園的土地使用費用2.茶園的管理費用(包括人工費、肥料、除蟲等)3.採摘時的費用
工廠方面:1.設備費用(折舊更新)2.人工費用3.辦公用品4.倉管費用5.當然還有你的水電費
銷售方面:1.廣告投入2.差旅費用3.銷售渠道的建立及維護費用
其他:雜項就不說了,稅務、禮品等自己統計
4. 一斤茶葉的成本有多高
自己就在安徽的農村種茶葉,感覺成本並不是很高,但是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之前一直在種茶,然後開始收茶,這期間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照顧管理茶葉,收茶葉現在都是機械化,比較快,然後就需要烘乾茶葉,這些都是很多家一起在大鍋上烘乾,也不是很費成本,但是太花費時間了。
5. 一畝茶園的成本核算如何計算
主要核算的是人力成本,種植成本,管理成本。
一般情況下,一畝茶園一年的收入可以過萬,成本的話大約得在6000左右的。
成本計算,就是對實際發生各種費用的信息進行處理。
企業規模有大有小,經營性質和項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組織成本的計算,如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實際情況而定。記錄歸類匯集和分配企業發生的各種生產費用,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
(5)茶園生產成本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本降低的途徑:
1、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
2、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
3、推行定額管理,降低製造費用。
4、加強預算控制,降低期間費用。
5、實行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降低成本費用水平。
6. 恩施州茶葉種植畝產多少大概產值是多少投入的成本是多少
雨花茶因產南京雨花台而得名。 雨花茶創制於1958年,算不上是歷史名茶。此茶以其優良的品質曾先後數次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
雨花茶的採摘精細,要求嫩度均勻,長度一致,具體標準是採摘半開展的一芽一葉為原料。
緊、直、綠、勻是雨花茶品質特色。表現為:形似松針,條索緊直、渾圓,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沸水沖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產地:南京市郊
特點:雨花茶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茶葉外形圓綠,如松針,帶白毫,緊直。
製作:雨花茶必須在穀雨前採摘,採摘下來的嫩葉要長有一芽一葉,長2.5至3公分,製作過程中全部為手工完成。
特點:雨花茶沖泡後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之一,即:安化松針(半烘半炒),南京雨花(炒青),恩施玉露(蒸青),是優質細嫩針狀春茶,產於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園林風景區,以梅山附近出產的茶為上品,這藝茶樹與梅樹間種,茶芽於三,四月盡吸含有梅花之清香朝露與夜霧,當茶芽萌生至一芽三葉時,於清明前約十天開采直至清明,只選一芽一葉芽葉,採下長度為2--3厘來的茶芽,殺青(高溫殺青,嫩葉老殺,老葉嫩殺),揉捻,整形乾燥,塗烏柏油手炒,每鍋只可炒250克茶,一市斤茶須4.5萬個芽葉才是正宗雨花茶。
雨花茶,以緊,直,綠,勻為其特色,即:形似松針,條索緊直,兩端略尖,色呈墨綠,茸亳微顯,綠透銀光。頗受新加坡,台灣和江浙人垂青,北方,西南知此茶者不多!故價格沒真的龍井,碧螺春哪么昂貴,珍品千元即可得,造假還未形成風氣!
南京特產,也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圓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徵著革命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長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操作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在穀雨前,采2.5至3公分長一芽一葉的嫩葉,經過殺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茶色碧綠而清澈,香氣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煩去膩等功效。
1966年起暢銷海外,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人們將雨花茶當作珍貴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雨花茶」因產於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台而得名。
「雨花茶」在我國茶名中實為罕見,但「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卻十分悠久。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東晉時代,南京百姓就有飲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如今雨花台辟有一千多畝,蔥郁碧綠的茶園。
「雨花茶」在我國茶名中實為罕見,但「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卻十分悠久。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東晉時代,南京百姓就有飲早茶的習俗。陸羽在《茶經》中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說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著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如今雨花台辟有一千多畝,蔥郁碧綠的茶園。
茶葉生產由於其突出的比較效益、穩定的經濟效益和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的良好發展機遇,已成為我市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首選的重要產業之一,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調查南京市茶業發展的現狀入手,認真分析了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發展的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初步提出了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思路與發展對策。
一、現狀與優勢
茶葉是南京園藝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較好的專業之一。截止2002年10月,全市茶園面積8.77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面積5.61萬畝,年產干茶170萬公斤左右,產值1.42億元,投產茶園畝均產值2535元,全市茶葉畝產值最高達到9500元,產值、效益均居全國前列。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南京雨花茶,目前年產量已達20噸,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自1986年雨花茶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以來,已先後制定了雨花茶的產品標准(DB32/T142-1996,2001)、加工技術規程(DB32/T432-2001)、栽培技術規程(DB3201/T003-2002)系列標准,這套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實施,對穩定雨花茶的產品質量、提高雨花茶的市場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推動雨花茶的產業化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建成了南京雨花茶集團、南京中山陵茶廠、溧水縣茶葉實驗場等一批茶業龍頭企業;初步創建了"雪松"、"溧峰"、"鍾山"等雨花茶品牌,研製開發了"金陵春"、"平山翠茗"、"七仙銀芽"、"浦橋玉劍"、"溧峰翠眉"、"方山紫霧"等一批南京地方名優茶產品;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銷售中心→專賣店→超市、賓館、旅遊景點等三位一體的營銷網路。
2002年10月中旬我們進行了一次面向全市相關區縣關於發展經濟林果意向的100份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首選種植茶葉的農戶占被調查農戶的61.5%。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市茶葉個體經營的生產規模、效益情況和產業化經營模式選擇的意向。通過對南京市茶業產業化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南京市茶業產業化建設具有以下獨特的優勢,必須加以充分發揮:
一是市場優勢。我國雖然是茶葉生產大國,與國外有關國家相比,人均消費量並不高。,南京市人均茶葉消費量為500g左右。目前南京市茶葉市場年消費量在3000噸左右,地產茶葉總量在1700噸左右,在本地市場銷售的僅有1000噸左右,還有700噸左右的產品銷往外地,作為地產名優茶的雨花茶,年生產量在200噸左右,僅占本地雨花茶市場銷售總量的20%左右,因此目前南京市茶葉生產還遠遠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如果人均消費量達到1公斤,市場消費量將達到6000噸左右,茶葉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南京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具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也是全國各類名優茶的集散地,具有較強的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功能,有利於南京茶葉走向全國。
其次是資源優勢。其中最突出的資源優勢是土地資源的優勢,南京市現有130萬畝左右的丘陵山區崗坡地適宜種植茶葉,目前大部分是種植山芋、芝麻、黃豆等經濟價值較低的經濟作物,再加上南京地區雨水充沛、氣候適宜,因此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是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的最佳選擇之一。
三是基礎優勢。南京市發展茶葉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地產名茶的代表--雨花茶也有50多年的歷史,長期的生產實踐,在茶葉品種的選擇、茶園的田間管理、茶葉新品的研製和茶葉市場營銷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並且茶葉的經濟效益和比較效益也逐漸被廣大農民所認識和接受,我市茶葉與糧食的經濟效益比達10:1以上,茶葉與其它經濟作物效益比也達到2:1以上,此外,長期的生產實踐也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精通茶葉生產管理和茶葉加工、善於開拓市場的技術和營銷隊伍,這是南京茶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是環境優勢。建設"綠色南京"又為南京市茶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對茶葉的發展給予連續三年的資金補貼;其次是市政府正在積極開展雨花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申請工作,這項工作對於保護地產名優茶品牌的發展、規范和凈化南京茶葉市場、保護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我市茶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從而為南京茶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問題與制約
1.科技含量不高,制約著茶葉產品質量的提升
我市茶業科技含量不高,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之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茶葉良種特別是無性系良種推廣應用的比例相當低,95%以上的現有茶園為種子直播,與無性系良種茶相比,開采遲、芽頭不整齊、鮮葉質量低,從而嚴重影響了茶葉產品的質量;
二是茶園田間管理技術相對落後,特別是茶園的機械化修剪和機械化採摘技術、茶葉的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良種的繁育技術和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普及應用率較低,導致茶葉生產成本相對上升、茶葉畝產量不高,嚴重阻礙了茶葉商品性、茶園效益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參見圖8,單位:公斤),根據浙江省農業廳2001年的調查結果表明,推廣應用機械化採茶技術,每公斤鮮葉成本僅為0.21元,比手采成本0.61元接生65%以上,機采台時產量為243公斤,比手采提高工效10.5倍;
三是茶葉綜合加工技術落後,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表現在茶葉多為初級產品,結構單一,茶葉深加工產品如速溶茶、茶飲料、袋泡茶和茶葉天然產物的提取等幾乎是空白,嚴重影響著地產茶葉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2.產銷銜接脫節,制約著茶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產銷銜接脫節,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瓶頸"之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我市茶葉生產和經營仍然建立在生產者的小農經濟思想和經營者的最原始的買賣關繫上(鮮葉和半成品),存在著生產的盲目性和經營者對生產(原料)的依賴性,產加銷一體化程度很低,茶葉銷售仍然是"提籃小賣",千家萬戶奔市場,市場風險大;二是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聯接機制,缺乏溝通生產與市場的載體,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滯後,茶葉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導致我市茶葉發展總體上水平低、規模小、市場流通無序;三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全市現有近400家茶場,卻沒有一個專業性的茶葉批發市場,經營分散帶來市場秩序的混亂,而相鄰的浙江省全省建有各類茶葉市場105家,年銷售量22017噸,經營額達到11.421億元。
3.投入嚴重不足,制約著茶業發展後勁的增強
對茶業有效投入的不足,這是我市茶葉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之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茶業建設資金的投入不足,我市新發展的茶園一般每畝投入包括種子、肥料、農葯、人工開溝等在500-1000元,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的投入也一般在1500 -2000元左右,導致田間管理跟不上、基礎設施不配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而全省茶葉經濟效益較高的常熟市虞山茶場(每畝茶園產值達到8000-10000元)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每畝投入高達1萬元,實現了高投入、高產出的目的;二是對茶園管理的投入不足,特別是茶園有機肥料、田間管理用工和茶園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茶園園象差、茶園退化、單產低、效益下降;三是茶葉加工環節投入不足,特別是對名茶生產機械、茶房建設、環境衛生建設等投入不足,導致茶葉產品加工水平較低、產品質量受影響、產品趨同缺乏特色等。
4.運行機制落後,制約著茶業規模的擴張
目前全市一些大的國有茶場仍然存在著"吃大鍋飯"的現象,經營體制僵化,運行機制明顯落後,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不少國有茶場安於現狀,產品銷售仍然主要依靠集團消費,還沒有真正走出茶場走向大市場,缺乏開拓市場和做大做強企業的意識和動力,導致企業經營規模和經營效益停滯不前,到目前為止,全市茶葉企業經營規模最大的也不過700萬元左右。
三、思路與對策
南京市茶葉產業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茶葉增效和茶農增收為目標,以科技為依託,以創新為動力,以實施名牌和產業化經營為戰略,實行區域化布局、企業化運作、標准化生產、系列化加工、超市化經營和品牌化開發,通過產業化建設,使我市茶葉產業逐步達到品種良種化、產品優質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和效益最大化。
(一).認真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圍繞建設"綠色南京"的總體目標,要做大做強南京茶葉,首先必須要在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認真制定好南京市茶業的總體發展規劃。立足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揚長避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行區域化和規模化種植,逐步形成區域特色和區域優勢,形成規模效益。在茶葉品種上優先發展良種茶,在產品開發上重點發展名優茶,在產品質量上重點發展無公害茶葉,既要秉承傳統優勢,又要不斷開拓創新。
(二).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南京茶業的科技水平
要以科技為依託,不斷提高南京茶業的科技含量。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茶樹優良品種特別是無性系良種,力爭到2010年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佔全市茶園總面積的20%,盡快提高全市茶葉原料的質量;二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先進的茶園生產管理技術,特別是茶園的機械化修剪和機械化採摘技術、茶葉的無公害栽培技術、無性系良種的繁育技術和茶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三是大力引進和示範推廣名優茶加工技術和茶葉深加工技術,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雨花茶作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和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具有較大的品牌優勢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日趨個性化,雨花茶的加工工藝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此必須積極實施雨花茶振興工程,重點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要積極進行雨花茶機制工藝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實施雨花茶生產的協作攻關計劃;二是大力開展雨花茶原產地域保護的申報工作,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雨花茶原產地域保護的申請工作;三是盡快創建雨花茶質量保證體系,促進雨花茶早日成為無公害農產品。
(三).實施產業化經營,穩步提高南京茶業的整體效益
南京市茶業發展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應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重點培育茶葉市場競爭主體
南京茶葉的發展要再上新台階,實現持續、高效的發展目標,就必須花大力氣重點培育茶葉市場的競爭主體,包括茶葉的龍頭企業、產品專業市場、行業協會、業合作組織等,花大力氣示範推廣各種產業化經營的高效運行模式,例如"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業合作社連接型"、"專業農協服務型"、"批發市場輻射型"等。特別是加大對茶葉龍頭企業的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力爭在近幾年內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質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包裝、統一對外營銷。以全國名茶雨花茶為拳頭產品,打響地產名優茶的品牌,拓寬我市地產茶銷售渠道,佔領國內外茶葉市場,特別是北方茶葉市場,提高我市茶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市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新貢獻。
2.積極實施名牌發展戰略
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是茶葉產業化經營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茶葉入世的重要舉措。首先樹立名牌觀念,增強創名牌意識是茶葉創名牌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其次制定有利於創名牌的政策措施,積極扶植茶葉產品創名牌;此外,還必須建立和完善茶葉創名牌的管理體系,才能確保茶葉產品品牌的長盛不衰,
另外,注冊集體商標也是茶葉創名牌的一個有效途徑。由於目前我市農副產品注冊商標的申請人多為單個農戶或單個企業,經常出現"一片自然地區,一種特色產品,多個注冊商標"的分散局面(例如雨花茶的多商標現象)。顯而易見,單個申請人生產規模小,無力進行商標宣傳,無力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再加上同一產品不同注冊人之間可能產生的惡性競爭,造成商標知名度提高緩慢,或者根本就沒有知名度,好不容易注冊到手的商標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因此申請注冊集體商標最大好處是:在不改變單個成員身份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共同使用統一的商標把所有單個成員的生產經營能力有效地組合起來,形成數量優勢,顯現規模效應。
3.進一步示範推廣標准化技術
沒有標准化就不能實現茶業發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沒有標准化也就不能創造真正的茶葉名牌,沒有標准化茶業也就不能真正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們應在大力示範推廣現有雨花茶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加快其它地產名優茶生產、加工和產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應用,讓標准化貫穿茶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過程。從茶園生態建設、良種選擇、鮮葉生產和加工包裝以及銷售的全過程均要執行無公害質量標准,確保茶葉質量的穩步提高,創立綠色品牌,樹立綠色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加大茶業投入,不斷增強南京茶業的發展後勁
首先是要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大力鼓勵和吸引"三資"資本開發茶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強茶園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茶園生態環境的建設;其次是要加強對茶園管理的投入,推廣應用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努力提高整體生產水平;三是要加大對茶葉加工體系建設的投入,重點配置先進的名茶生產機械和建設安全衛生的加工配套設施,從而進一步增強南京茶業的發展後勁。
(五).創新運行機制,迅速擴大南京茶業的發展規模
一是加強組織創新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的核心是茶葉基地建設的企業化,機制創新的核心是企業的民營化,要逐步推進全市國有茶場的改制工作,力爭早日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和採取合資、合股、合作、合營等多種形式聯合共同開發南京茶業,逐步建立國家、企業、集體、農民、個體以及外資等多途徑、多元化的投資結構和投資機制;三是加快農地使用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為規模化發展茶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市場價格(特級):100元以上/斤
市場價格(一級):60元以上/斤
市場價格(二級):40-60元/斤
市場價格(三級):20-40元/斤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備。
7.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誰也不願買這個賬: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麼一點點,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掙得不夠一年花。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麼多,還養著一個人,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錢不好賺啊!整個茶葉鏈,從種茶,到做茶,再到賣茶,都在叫屈,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那麼,一斤茶葉憑什麼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最貴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雨前茶就不說了,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可是隨後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農自產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並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還是幾百上千。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自銷,網上推賣,99元一斤,99元4斤,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尚且有證據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裡?本文試圖揭開一角,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八百年前這里的茶葉就名聞遐邇)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葉有沒有暴利所有人都認定茶葉暴利,絕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事實依據,還一定很確鑿。前面說到的普洱茶風波,幾塊的茶餅炒到幾萬。但是資本過後一地雞毛,受傷割肉的自認倒霉。經過十來年的恢復,普洱茶在逐步回歸本來面目。本來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認可那麼高的價格。
但是暴利現象在茶葉行業依然存在,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精細深加工。說是加工,其實是分揀篩選,把從茶廠買來的毛茶按等級標准,重新篩選,包裝。這個環節產生暴利的關鍵點在於:茶廠毛茶價格最低,茶廠幾乎沒什麼利潤,譬如豫南各縣茶葉生產基本還都是小農經濟模式,只能出產毛茶,質量再好,也賣不出好價,當然也是茶商壓價的主要原因。但是,茶葉的質量在那裡,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這樣的茶葉等於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著茶葉的分級標准,重新分揀篩選,就遠遠不是買進的價格,構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們的茶葉生產執行的是《GB/T18797-2012茶葉感官評審室基本條件》。標准很標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說根本無法了解。俗話說得好,黃金有價玉無價,還說寶玉有價茶無價。除非老茶客,茶葉價格基本市場說了算,同樣品質,行情到了一萬就是一萬買賣,行情一百就是一百買賣。
至於什麼級別的茶葉,外觀好分辨,品質難鑒別。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隨時采來茶葉芽尖,做出來外觀一樣,起碼外行看不出來。所以就給各種商業炒作留下機會,成為最適合炒作的商品。這就構成了茶葉暴利的另一大機會。
第三,掃地茶。最多見的是滿屏叫賣的地板價茶葉,99元買多少。這類茶葉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圖片那樣,圖片是優質毛尖,幾千元一斤的。實際上都是過期茶、機器採茶挑剔掉的葉子,還有茶樹修剪掉的掃地葉子做的茶,好點的是機器採的夏葉。本來應該扔掉的垃圾葉子,放到炒茶機器里過一道,成了茶葉,成本也就幾塊錢,賣到幾十塊,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葉暴利原因補充說明茶葉價格,並沒有什麼奧秘,本應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個嫩芽做一斤,賣到幾千就正常,如果加工過程很繁瑣,作出的茶葉更好看,味道更香,賣到上萬的價格還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區的茶葉冒充名氣地區的茶葉,用普通品種茶葉冒充名貴品種茶葉,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說茶葉價格。我們的市場存在的是三級價格制。譬如同樣的茶樹:茶農自采自做自銷的,頭道毛尖賣到200就知足,畢竟自己的茶樹,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錢,還又習慣自己出的勞動力不算錢,下來一斤賣個200元。即便跟風漲價,最多再加100元,賣到300元就很高興了。這一級最便宜,差別在炒茶技術。茶廠要計算成本產出利潤,會賣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戶茶商,還會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潤就行。這一級的性價比高,差別在毛茶,級別不分。茶商把茶葉分揀分級,一般分揀出最差的茶葉,也會賣到購進價,精品級的價格就不說了,都倍數。這個行業,買進加50%利潤率賣的市場慣例不大存在,起碼很少見。但也不能說都會獲得暴利,虧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麼做了。
8. 種植茶葉的成本和利潤
茶葉種植成本效益分析
通過調查統計,我縣2011年有茶園面積81680畝,較去年的75336畝增加6344畝,增幅8.42%;茶葉產量6560噸,較去年的6364噸增加196噸,增幅3.08%。
一、主要特點:
1、產量增長。2010年畝產430.63公斤,2011年畝產486.89公斤,同比增長13.06%。
2、生產成本有所增長。我縣農戶一般出售的都是鮮葉,沒有進行深加工,但按上級要求以干茶葉計算成本,我們通過對農戶和幾家茶葉加工廠調查了解到,平均按4斤鮮茶加工成1斤干茶計算。2010、2011年茶葉畝均總成本分別為:1005.62元、1119.54元,呈上漲趨勢,漲幅達11.33%。
3、收益略有下降。2010、2011年茶葉畝均凈利潤分別為1805.99元、1784.90元。二年相比凈利潤略有下降,減幅1.18%。
9. 黃山承包50-200畝茶園(茶樹已生長健全)一年需要多少費用自己只供管理(除草、噴肥、採摘)然後
200畝大概四十萬左右吧。劃的來。不過辛苦點。
10. 茶葉賣得那麼貴,它的成本價是多少
以我的經驗,茶葉的成本價不及買家的三分之一,這是從我買茶的經驗說的。大學剛畢業那幾年,我就買過茶葉,像在城市裡進價40元的茶葉,我們就買56元,這個差價就要15元,那麼茶葉從茶農手裡出手後要經過幾道販子的倒賣呢?像我們不產茶葉的邊遠小城市,大概要經過四道販子的轉賣,一次加價最少在五元,三次批發就是15元,我們零售的加價15元,也就是零售五十多元的茶葉,茶農的出售價是十多元。每一樣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要經過好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賺幾個錢,這樣一來,產品從初次銷售到最終銷售,中間差價很大,進而增加了產品的價格。像我們當地生產的馬鈴薯,農村辛辛苦苦收割後拉到集市上,一斤才三四毛錢,可到終端市場就要買五六元,你說這中間環節的差價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