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製造企業怎麼對自己的產品定價
製造企業在做價格決策時應以准確、及時的財務會計記錄為依據。通常製造企業最常用的定價方法是成本加成法。產品價格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和銷售管理費用和預期利潤所組成。
採用成本加成法定價優點是簡單易行。在核算成本之後,計算產品價格就相對較容易,同時將期望利潤加入成本來計算價格可以保證企業不會虧本。採用這種定價方法的缺點是不利於企業有效利用資源。即使企業沒有充分合理的使用資源,仍然能夠獲得預期利潤,這樣就不能激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降低成本。由於製造企業的成本結構各有不同,成本加成法不能有效的將競爭考慮在內。但是盡管存在許多弊病,這種方法在很多行業(如建築和印刷業)還是很通行的。
吸收成本法
製造企業定價策略的成功需要有可靠的會計系統。會計系統能為決策提供及時的原材料成本信息。一種傳統的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叫做吸收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就是將所有的製造成本和日用開支都打入最終產品成本之中,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部分固定和可變製造費用。完全成本法可用於年報和納稅報告,也很適合用於財務分析。但完全成本法對進行價格決策和探尋價格變動的影響幫助不大。
變動成本法(或直接成本法)
變動成本法對於製造企業的管理決策來講對企業幫助更大。這種方法只將隨產量變動的那部分成本計入產品的單位成本。產品變動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隨產成品產量而變動的一般管理費用。固定的一般管理費用(如租金、折舊、保險)不包含在單位成本中,而是作為期間費用。
製造商的定價目標是為了發現銷售價格的成本構成,以及銷售額是否超過產品可變成本足夠多,可以用來彌補固定成本並產生一定的利潤。完全成本法將固定成本也包括在單位成本中,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是,即掩蓋了價格、銷量和成本3者之間的真實關系。直接成本法不管生產量的高低,單位產品成本固定不變,因此可以清晰顯示價格一銷量一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定價的起點是直接成本收入。通常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計算出來的凈利潤額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計算公式。完全成本法將廣告費、租金和其他花費按照支出原因分配到不同的產品成本中去;變動成本法則將支出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種。固定成本是不隨產品產量而變動的成本,而變動成本隨產量變動而發生變動。
製造企業應根據自身企業的特點來採取適合的定價方式。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