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對象包括什麼幾個層次
資源,作業,成本動因,作業中心。
1、資源是企業生產耗費的原始形態,是成本產生的源泉。企業作業活動系統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屬於資源。一個企業的資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間接製造費用等。
2、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動作,它是作業成本計算系統中最小的成本歸集單元。作業貫穿產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直至產攜腔品的發運銷售。在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每卜亮道工序都可以視為一項作業。
3、成本動因,亦稱成本驅動因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型隱寬,即成本的誘因。成本動因通常以作業活動耗費的資源來進行度量,如質量檢查次數、用電度數等。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據。成本動因又可以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4、作業中心又稱成本庫,是指構成一個業務過程的相互聯系的作業集合,用來匯集業務過程及其產出的成本。換言之,按照統一的作業動因,將各種資源耗費項目歸結在一起,便形成[作業中心]。作業中心有助於企業更明晰地分析一組相關的作業,以便進行作業管理以及企業組織機構和責任中心的設計與考核。
㈡ 作業成本庫的設計分為幾類
成本庫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單位水平成本庫:指生產每一單位產品所發生的作業,這類作業所耗用的成本隨產品產量成比例變動,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機器運轉有關的動力成本等。
(2)批次水平成本庫:指生產每一批產品所發生的作業,這類作業所耗用的成本隨生產批次成比例變動,例如生產調度、機器准備、訂單處理、原料准備、質量檢驗的成本等。
若某項作業被重復執行時,每次作業消耗的資源費用差別很小,這時作業的執行次數即可作為成本動因。作業成本除以作業執行次數,即是作業成本動因率。在拆拿設計作業成本系統時,一定要在分析有關作業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結合作業主體的意見,旅攔搭慎重確認執行動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動衡指因信息失真。常見的具有執行動因的作業有訂單處理等。
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製造過程日趨復雜,這種情況下確認成本動因是困難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要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僅需要產權制度的改革,實現企業制度的創新,而且必須在企業成本管理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㈢ 請問下作業成本法資源類型有哪些,怎麼理解呢
作業成本法(ABC)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以「成本驅動因素」理論為基本依據,通過分析成本發生的動因,對構成產品成本的各種主要間接費用採用不同的間接費用率進行成本分配的計算方法。
㈣ 作業成本法作業的分類的意義
通過成本動因精確分配間接費用從而精確計算成本。揭示了未使用生產能力的成本,使管理層及時了解生產動態。有助於各個部門成本管理和業績考核。有利於改進預測和成本控制。但在實際作業中,有些資源具有共享性,不可能完全精確分析。
相關介紹:
ABC成本法又稱作業成本分析法、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ABC成本法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傑出的會計大師、美國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了作業、作業帳戶、作業會計等概念。
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統的討論。
㈤ 作業成本法作業類型歸屬
作業成本法作業類型歸屬於單位作業 ,作業成本法是通過對成本對滑衡備象進行成本追蹤來提高成本精確性的一種成本核算,管理和分析的方法。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
①在作業成本法下,對於直接費用的確認和分配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一樣。
②間接費用的分配對象不再是產品,而是作業活動。間接成本的分配路徑是「資信毀源-作業-產品」。
特點:基於資源耗用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配:根據作業活動耗用資源的攔胡情況,將資源耗費分配給作業;再依照成本對象消耗作業的情況,把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
作業特徵:
(1)作業是投入產出因果聯動的實體;
(2)作業貫穿於企業經營的整個過程,包括企業內部和連接企業外部的各種作業;
(3)作業可量化。
作業分類
分類一:
從作業對企業價值創造的作用看,作業可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兩大類,後者因與價值增值無關而應盡力避免或消除。
分類二:
從資源識別及成本核算角度,企業的各項作業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四類:單位級作業,批次級作業,產品級作業,設施級作業。
㈥ 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對象包括多少幾個層次
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對象包茄此扒括5個層次。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對象包括資源、作業、作業中心、批次、制顫昌造中心這五個層扒讓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