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收入大於成本怎麼辦
問題不詳。是不是想問收入大大高於成本,利潤很大怎麼辦?所得稅額比較大,應當盡可能取得成本發票,所有支出都有符合規定的發票入賬。
❷ 在短期內,當廠商的總收益大於總可變成本而小於總成本時,為什麼廠商選擇繼續生產更有利
那是因為總收益已經能夠達到收回總的變動成本的支出,只有加大生產使固定成本在單位成本中降低固定成本比重,從而達到收益大於總成本的目的,而實現利潤。
拓展資料:
總收益指廠商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或勞務所獲得的全部收入,它等於產品的銷售價格與銷售數量的乘積,記為TR=P*Q。
以TR代表總收益,以P表示價格,以Q表示銷量,則:
或TR=P?Q
可變成本(Variable Costs)又稱變動成本,是指在總成本中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成本項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值;當一定期間的產量增大時,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消耗會按比例相應增多,所發生的成本也會按比例增大,故稱為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等於總成本減固定成本。
根據成本費用與產量的關系可將總成本費用分為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變(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隨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各項成本費用。可變成本是指隨著產品產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化的各項費用。
有些成本費用屬於半可變成本,如不能熄滅的工業爐的燃料費等。工資、營業費用和流動資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變因素,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時需將半可變(或半固定)成進一步分解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使產品成本費用最終劃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長期借款利息應視為固定成本,流動資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與產品產量有關,其利息可視為可變半固定成本,為簡化計算,一般將其作為固定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又可分為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和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變成本AVC: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AVC(Q)=TVC(Q)/Q
平均可變成本變動的規律是:起初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減少;但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❸ 收入和成本怎麼配比
收入與成本的配比原則是會計原則之一,亦稱配合原則。收入與費用之間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因果關系進行直接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進行間接配比。
作用:
配比原則作為會計要素確認要求,用於利潤確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會帶來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費用。有所得必有所費,所費是為了所得,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利潤正是所得比較所費的結果。
配比原則的依據是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費用歸誰負擔。受益原則承認得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並非所有費用與收入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必須按照配比原則區分有因果聯系的直接成本費用和沒有直接聯系的間接成本費用。
直接費用與收入進行直接配比來確定本期損益;間接費用則通過判斷而採用適當合理的標准,先在各個產品和各期收入之間進行分攤,然後用收入配比來確定損益。
配比原則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某產品的收入必須與該產品的耗費相匹配;
(2)某會計期間的收入必須與該期間的耗費相匹配;
(3)某部門的收入必須與該部門的耗費相匹配。
處理方法:
配比原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並與權責發生制共同作用來確定本期損益,最終受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兩個前提的制約。收入在發生時而不是在收賬時確定,與之相配比的費用成本就是為取得該項收入而實際發生的費用,不必考慮費用是否已經以現金付出。即會計主體必須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對各期的收入費用進行核算,而按照權責發生制算出的費用並非全部都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則確定的與本期收入或產品收入相對應的費用才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
❹ 如何通過成本費用比對收入
解釋如下
一、成本占收入的比例,費用占收入的比例,利潤總額占收入的比例都沒有辦法給出合理的比率。因為這個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的企業、不同行業的企業、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即使是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這個比率都有不同情況。
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中,提到一個應稅所得率。其中製造業為5%-15%。可以把這個應稅所得率暫時的看做是利潤總額占收入的比例。
二、成本費用利潤率的計算公式: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式中的利潤總額和成本費用用總額來自企業的損益表。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和三項期間費用。
分析時,可將成本費用與營業利潤對比,計算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額÷成本費用總額×100%,如利潤中還包括其他業務利潤,而其他業務利潤與成本費用也沒有內在聯系,分析時,還可將其他業務利潤扣除。
三、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沒有統一規定,但可以參考所得稅定率徵收的所得稅率。小規模商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應稅所得率4%-15%,如果應稅所得率太低,會引起稅務關注,但只要是實際情況,不會罰款的。
應稅所得率=應納所得稅額/銷售收入
成本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營業收入
成本和銷售額之間的比率可以參考所得稅定率徵收的所得稅率
❺ 收入小於成本,如何調整收入與成本
收入小於成本,有這么幾種情況,一是公司的產品滯銷,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低於成本價銷售;二是瞞報收入,一部分收入未開票,但是在成本核算時,也計算了這部分銷售收入的成本,這樣也會造成成本大於收入;三是的成本核算出現問題,把不屬於產品成本的部分計入了產品成本,造成成本增加;四是故意加大成本,即在成本核算時虛增產品成本,造成產品成本高於收入。
合理的成本調整是根據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及規定進行的財務會計技術處理,決非是違反、踐踏財務制度,更不是亂攤成本亂計費用,否則將會受到財經紀律的制裁。
成本調整法是指通過對,抵消收益,減少利潤,以達到躲避納稅義務的避稅方法。它是企業稅收籌劃的方法之一,普遍適用於工礦企業、商業企業和各種經營實體。
企業成本主要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類,固定成本包含:折舊,固定工資和固定費用;變動成本包含:材料,能耗和變動費用.企業收入包含:銷售收入,勞務輸出收入和其他收入.企業收入增加,固定成本是不變的,而只是變動成本增加; 企業收入減少,固定成本還是不變的,而變動成本減少.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收入的增減,固定成本是不變的,只是變動成本隨之增減.所以,企業收入最大限度增加,也只會使變動成本相應增加,而固定成本不會增加,利潤,也就最大限度增加了。
❻ 收入大於總的可變成本怎麼算
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為:變動成本=銷售收入-銷貨成本(已售產品負擔的變動生產成本)-變動非生產成本-固定成本(包括生產的和非生產的)。
變動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變動成本=銷售收入-銷貨成本(已售產品負擔的變動生產成本)-變動非生產成本-固定成本(包括生產的和非生產的)
變動成本是指總發生額在相關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可以區分為兩大類:技術性變動成本和酌量性變成本。
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與產量有明確的技術或實物關系的變動成本。特點是只要生產就必然會發生;若不生產,其技術變動成本便為零。
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通過管理當局的決策行動可以改變的變動成本。特點是單位變動成本的發生額可以由企業最高管理層來決定。
變動成本包括哪些費用?
變動成本是隨產品產量增減而增減的成本費用,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按銷售量支付的推銷員傭金、裝運費、包裝費,以及按產量計提的固定設備折舊。
單位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目標利潤=總收入-總支出=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單價-[(總收入-總支出+固定成本)/銷售量]
或者,單位變動=成本單價-[(目標利潤+固定成本)/銷售量]
由此得出利潤既然不確定,那麼單位變動成本也就不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