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計算方法有6種,具體分為: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業企業計算產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生產的簡單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復雜生產。
2、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類型的企業,主要包括:
(1)單件、小批生產的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啟咐咐工具、儀器等製造企業。
(2)不斷更新產品種類的時裝等製造企業。
(3)新產品的試制、機器設備的修理作業以及輔助生產的工具、器具、模具的製造等,亦可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
3、逐步結轉分步法也稱順序結轉分步法,它是按照產品連續加工的先後順序,根據生產步驟所匯集的成本,費用和產量記錄,計量自製半成品成本,自製半成品成本隨著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驟之間移動而順序結轉的一種方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和各步驟的半成品。
4、平行結轉分步法是各生產步驟只歸集計算本步驟直接發生的生產費用,不計算結轉本步驟所耗用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各生產步驟分別與完工產品直接聯系,本步驟只提供在產品成本和加入最終產品成本的份額,平行獨立、互不影響地進行成本計算,平行地把份額簡仿計入完工產品成本。
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
5、作業成本核演算法又稱ABC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分類法是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分類法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真實性就悄純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而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
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5、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生產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要按實際耗用數量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要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雖然原材料、燃料、產成品的賬戶可按計劃成本加、減成本差異,以調整到實際成本。
7、一致性原則。成本核算所採用的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資料有統一的口徑,前後連貫,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則。對於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作為重點,力求精確。而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則可以從簡處理。
Ⅱ 成本核算怎麼算
在一個企業里,很多項目都需要涉及到成本的核算,那大家知道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什麼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二、分批法:分批法是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三、分步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總的來說,成本核算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分批法是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你學會了嗎?
Ⅲ 如何成本核算
企業如何進行成本快速核算,需把握以下幾點:
如何理解並衡量成本快速核算能力?
是否能透過信息化系統獲取成本管理能力現狀?
如何衡量這些前置的業務單據及時處理的能力?
針對這些業務單據處理不及時/異常,我們應如何協助其改善?
成本檢測異常有哪些類型?(日期、價格、工時、低階碼、在制、返工/報廢…)
……
同時,面對成本核算難題,還可通過搭建智能核算平台,快速准確提升財務成本結算:
(1)異常快速處理:異常處理貫穿日常工作,財務人員根據基礎信息檢查表、生產異常檢查表等異常處理的機制,分每日檢查,每周檢查拉取對應的異常數據並監督各部門處理,縮短月初異常處理的時間。
(2)工資快速產出:通過工藝轉移及報工,每天進行車間工人生產數據的及時記錄;月初通過系統自動抓取上月車間人員績效數據明細提供給人事部門。
(3)成本快速核算:數據異常處理完成後,可以通過E10成本智能核算平台,一鍵進行成本數據核算,成本核算效率大幅提升。
Ⅳ 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
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二、個別指定法:
個別指定法又叫個別計價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計算該件或該批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採用個別指定法計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號來分別計算,計算出來的的商品成本最為准確,主要適用於能分清進貨件別獲批次的庫存商品的企業,比如醫葯銷售企業、食品銷售企業。
個別指定法的業務流程:
1、進倉類單據上面指定該批貨品的批號,該單據上的進倉價格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價;
2、出倉類單據必須選擇貨品對應的批號,出倉成本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
3、對應的報表可查看「報表」菜單下的「批次報表」;
注意:
1、個別指定法的貨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進倉單確定的,它不會自動加權平均計算,所以查看個別指定法的貨品資料的加權價是沒有意義的;
2、個別指定法的貨品在做單據的時候必須有批號;
3、存貨調價、組裝拆卸、庫存變動三種單據不支持個別指定法貨品;
4、個別指定法貨品不支持零庫存出庫;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比如移動加權平均法
由於各企業費用分攤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用戶可以手工進行計算,然後再將計算結果輸入到各個產品入庫單中。
Ⅳ 如何計算成本核算
1:材料成本,2:人工成本,3:倉庫使用成本,4:耗材成本《水,電等》5:資金使用成本,6:運輸成本,7:風險成本。成本的核算因業務量的增加而降低。剛開始有可能成本高於收入,慢慢來吧!堅持就是勝利!!!!!!
答案補充
現在應該挺忙的,公司步入正軌還是要正規化管理
Ⅵ 運用完全成本法核算成本的的例題和詳解
某企業有關成本的資料如下:單位直接材料10元,單位直接人工5元,變動製造費用7元,固定製造費用總額4000元,單位變動銷售管理費用4元,固定銷售管理費用1000元,期初庫存為0,本期產量1000件,銷售為600件,單價40元, 用兩種成本法計算單位生產成本,期間費用,銷售成本,營業利潤 最佳答案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區別: 1、完全成本法是把生產製造過程的全部成本都計入產品成本的成本計算制度。 單位生產成本=(10+5+7)+(4000/1000)=26 期間費用=4*600+1000=3400 銷售成本=26*600=15600 營業利潤=40*600-26*600-3400=5000 2、變動成本法是把生產製造過程的變動成本都計入產品成本的成本計算制度(固定製造費用不計成本而直接計入期間費用)。 單位生產成本=10+5+7+4=26 期間費用=1000+4000=5000 銷售成本=26*600=15600 營業利潤=40*600-26*600-5000=3400 其他回答 工業企業生產並銷售產品,其耗費包括: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製造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在這些耗費中,按照費用與產量(銷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由此,產品成本計算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1、變動成本法。 所謂的變動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變動製造成本,生產銷售產品所耗費的固定成本,不構成產品成本,而在發生當期作為期間費用從當期營業利潤中扣除。則,題中: 產品生產成本 = (10 + 5 + 7) * 1 000 = 22 000元 單位生產成本 = 22 000 / 1 000 = 22元/件 銷售收入 = 40 * 600 = 24 000元 產品銷售成本(變動成本) = (22 + 4) * 600 = 15 600元 期間費用(固定成本) = 4 000 + 1 000 = 5 000元 營業利潤 = 24 000 - 15 600 - 5 000 = 3 400元 2、全部成本法。 在這種成本法下,變動製造成本以及固定製造成本,均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題中: 產品生產成本 = (10 + 5 + 7) * 1 000 + 4 000= 26 000元 單位生產成本 = 26 000 / 1 000 = 26元 銷售收入 = 40 * 600 = 24 000元 產品銷售成本 = 26 * 600 = 15 600元 銷售管理費用 = 4 * 600 + 1 000 = 3 400元 營業利潤 = 24 000 - 15 600 - 3 400 = 5 000元 由此可見,變動成本法下的營業利潤小於全部成本法下的營業利潤1 600元(5 000 - 3 400),其原因在於後者的期末庫存商品400件(1 000 - 600)共負擔了1 600元的固定製造費用(4 000 / 1 000 * 400),而前者未負擔而全部計入當期營業利潤,由此造成了變動成本法下的營業利潤小於全部成本法。 另外,上述解答以「製造成本法」為基礎,即產品成本構成范圍只包括製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不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這種方法,即為現行的我國企業產品生產成本計算方法。 與此相對應,還有一種計算方法,即「完全成本法」,這種成本計算方法下,產品成本構成范圍除了製造成本以外,還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這種方法,我國在1993年前曾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