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存貨量怎麼算成本
擴展閱讀
買房最佳成本是多少 2025-05-07 01:49:30

存貨量怎麼算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6-14 09:51:13

⑴ 怎樣計算存貨的成本

毛利率法計算存貨成本方法如下:
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毛利率*銷售收入。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當月購貨成本-銷售成本
毛利率的定義:
毛利率是毛利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用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桐猜謹-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從構成上看毛利是收入與營局基業成本的差,但實際上這種理解將毛利率的概念本末倒置了,兆困其實,毛利率反映的是一個商品經過生產轉換內部系統以後增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增值的越多毛利自然就越多。比如產品通過研發的差異性設計,對比競爭對手增加了一些功能,而邊際價格的增加又為正值,這時毛利也就增加了。

⑵ 商品庫存成本怎麼計算

商品庫存成本=訂貨成本+購入成本+庫存持有成本+缺貨成本+物流成本。

庫存成本是在整個庫存過程中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

(1)訂貨成本。

(2)購入成本,即用於購買或生產該產品所支出的費用,與購買量或生產量有關。

(3)庫存持有成本,即為保持存貨而發生的成本,通常指貨物從入庫到出庫期間所發生的成本。

(4)缺貨成本。

(5)物流成本,即貨物從供應商處運到倉庫,以及從倉庫運到用戶手中所需的成本,也可合並到前述的(1)與(2)中。

(2)存貨量怎麼算成本擴展閱讀

隨庫存量增加而上升的費用:

(1) 資金成本。庫存資源本身有價值,佔用了資金。這些資金本可以用於其它活動來創造新的價值,庫存使這部分資金閑置起來,造成機會損失。

(2) 倉儲空間費用。要維持庫存必須建造倉庫、配備設備,還有供暖、照明、修理、保管等開支。這是維持倉儲空間的費用。

(3) 物品變質和陳舊。在閑置過程中,物品會發生變質和陳舊,如金屬生銹,葯品過時,油漆褪色,鮮貨變質。

(4) 稅收和保險。

隨庫存量增加而下降的費用:

(1)訂貨費。訂貨費與發出訂單活動和收貨活動有關,包括評判要價、談判、准備訂單、通訊、收貨檢查等,它一般與訂貨次數有關,而與一次訂多少無關。

(2)調整准備費(Setup cost)。加工零件一般需要准備圖紙、工藝和工具,需要調整機床、安裝工藝裝備。這些活動需要的費用。如果花費一次調整准備費,多加工一些零件,則分攤在每個零件上的調整准備費就少。但擴大加工批量會增加庫存。

(3)購買費和加工費。采購或加工的批量大,可能會有價格折扣。

(4)生產管理費。加工批量大,為每批工件做出安排的工作量就會少。

(5)缺貨損失費。批量大則發生缺貨的情況就少,缺貨損失就少。

⑶ 庫存商品成本怎麼算

存貨取得成本計算公式:存貨取得成本包括訂單成本和取得成本。訂單成本=固定訂單成本+年訂單數×每單可變成本=固定訂單成本+年庫存需求÷每單訂單訂貨量×每單可變成本購置成本=年需求×單價成本核算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概念:或稱移動平均是指接收貨物的成本加上原存貨的成本除以接收貨物的數量加上原存貨的數量來計算加權單價,而採用發貨存貨的計價方法。特點:它的優點是允許管理人員及時跟蹤庫存余額,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和發放和持有的庫存成本是客觀的。缺點是平均單價需要每次收貨計算一次,計算工作量較大,不適用於收貨頻繁的企業。適用范圍:是實際工作中使用最廣泛的成本核算方法。
單項計價法概念:又稱個體鑒定法、具體鑒定法、批量實際鑒定法。該方法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與實物流一致,根據各種存貨確定每批存貨的采購批次或生產批次和期末存貨,並根據采購或生產時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出每批出外庫存和期末庫存的成本。特點:使用這種方法是合理和准確計算即將離任的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確定外向的批次庫存和剩餘庫存批次為了確定收入,所以實際操作的工作負載很重,困難。適用范圍:適用於易於識別、存貨種類不多、單位成本高的存貨計價,如房地產、船舶、飛機、重型設備、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全月加權平均法概念:加權平均法是指通過剔除當月收到的總成本和當月的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交貨成本和存貨成本。特點:該方法僅在月末計算一次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平均單價是在市場價格漲跌時計算的,庫存成本的分配更加均衡。但這種方法通常不能從賬上提供已發行和已關閉存貨的單價和金額,不利於加強存貨管理。適用范圍:適用於每一時期存貨成本變動不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第十七條
各單位應當定期將會計帳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相互核對,保證會計帳簿記錄與實物及款項的實有數額相符、會計帳簿記錄與會計憑證的有關內容相符、會計帳簿之間相對應的記錄相符、會計帳簿記錄與會計報表的有關內容相符。

⑷ 庫存商品成本怎麼算

成本價*數量=結轉金額;數量 = 月末庫存。

成本價 = 平均成本,每次進貨時更新成本價,新成本價=(舊成本價*舊庫存數 + 本次進貨價*本次進貨數)/(舊庫存數+本次進貨數)。

要加工再銷售的成本:購進半成品成本+加工費+人工費+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還要看你公司的性質,有沒有其他的費用支出,像運費什麼的)加工成品的進入庫存商品科目,金額就是以上總額。

(4)存貨量怎麼算成本擴展閱讀:

庫存商品成本注意事項:

按照單位所屬行業正確使用會計科目。

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成本費用核算,掌握成本費用列支范圍、扣除標准。

熟悉稅收政策、各種稅費的稅率、計提依據等。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各種賬簿要設置齊全,如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

根據轉過來的各種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後,編制記賬憑證。

⑸ 庫存存貨怎麼計算成本

商品庫存成本的計算方法一般有八種,分別是:

  1. 移動平均法;

  2. 全月平均法;

  3. 先進先出法;

  4. 後進先出法;

  5. 個別計價法;

  6. 計劃成本法;

  7. 毛利率法;

  8. 零售價法。

八種庫存成本的計算方法具體內容為:

  1. 移動平均法:指移動加權平均法,即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是:移動加權平均單價=(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

  2. 全月平均法:指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是: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3. 先進先出法:指先按照先收到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計算公式是: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先收到存貨的單;

  4. 後進先出法:與先進先出法相反,指先按照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後收到存貨的單;

  5. 個別計價法:指進行存貨管理時存貨以單個價格入帳的方法,計算公式是:成本=∑發出數量×進貨單價;

  6. 計劃成本法:指先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按照實際價格分攤材料差異的方法,計算公式是: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7. 毛利率法:指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是: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8. 零售價法:按照存貨成本與零售價格的比率估計存貨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是:存貨(零售價)×成本÷零售價比率。

⑹ 存貨單位成本怎麼計算

回答如下:

1、存貨單位成本= (原有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2、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x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3、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x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或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數的意義:

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針對某一指標而言。某一指標的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 權重表示在評價過程中,是被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對各評價因子在總體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區別對待。

事實上,沒有重點的評價就不算是客觀的評價。 打個比方說,一件事情,你給它打100分,你的老闆給它打60分,如果平均,則是(100+60)/2=80分。

但因為老闆說的話分量比你重,假如老闆的權重是2,你是1,這時求平均值就是加權平均了,結果是(100*1 + 60*2)/(1+2)=73.3分,顯然向你的老闆那裡傾斜了。

假如老闆權重是3,你的權重是1,結果是(100*1+60*3)/(1+3)=70。這就是根據權重的不同進行的平均數的計算,所以又叫加權平均數。

⑺ 存貨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實際成本法

採用實際成本進行核算的,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由於各種存貨是分次購入或分批生產形成的,所以同一項目的存貨,其單價或單位成本往往不同。

要核算領用、發出存貨的價值,就要選擇一定的計量方法,只有正確地計算領用、發出存貨的價值,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進而正確地確定企業的凈利潤。

(二)計劃成本法

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方法的,一般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大中型企業中的各種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核算。

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企業,其基本方法簡介如下:

1.企業應先制定各種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目錄。規定原材料的分類、各種原材料的名稱、規格、編號、計量單位和計劃單位成本。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2.平時收到原材料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出收入原材料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內,並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分類登記。

3.平時領用、發出的原材料,都按計劃成本計算,月份終了再將本月發出原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進行分攤,隨同本月發出原材料的計劃成本記入有關賬戶,將發出原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必須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計算。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異率計算外,都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異率與本月成本差異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異率計算。計算方法一經確定,不得任意變動。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對存貨日常核算採用何種方法,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但要遵守前後一致的原則。在採用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時,對於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的計算方法,以及在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時,對於成本差異手分攤方法,一經確定之後一般不應變更。

(7)存貨量怎麼算成本擴展閱讀:

明細科目的設置

(1)「材料采購」科目核算企業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材料采購」科目可按供應單位和材料品種設置二級明細科目。

(2)「在途物資」科目核算企業採用實際成本(或進價)進行材料、商品等物資的日常核算、貨款已付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物資的采購成本。「在途物資」科目可按供應單位和物資品種設置二級明細科目。物資采購的實際成本通過「在途物資」科目核算。

(3)「原材料」科目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

收到來料加工裝配業務的原料、零件等,應當設置備查簿進行登記。「原材料」科目應當按照材料的保管地點(倉庫)、材料的類別、品種和規格等設置二級明細科目。

(4)「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企業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企業也可以在「原材料」、「周轉材料」等科目設置「成本差異」明細科目進行核算。「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可以分別「原材料」、「周轉材料」等設置二級明細科目,按照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

(5)「庫存商品」科目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商品的實際成本(或進價)或計劃成本(或售價),包括庫存產成品、外購商品、存放在門市部准備出售的商品、發出展覽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的商品等。「庫存商品」科目可以按種類、品種和規格等設置二級明細科目。

(6)「發出商品」科目核算企業商品銷售不滿足收入確認條件但已發出商品的實際成本(或進價)或計劃成本(或售價)。「發出商品」科目應當按照購貨單位及商品類別和品種設置二級明細科目。

企業採用支付手續費方式委託其他單位代銷的商品,也可以單獨設置「委託代銷商品」科目進行核算。

(7)「商品進銷差價」科目核算企業採用售價進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應當按照商品類別或實物負責人設置二級明細科目。

(8)「委託加工物資」科目核算企業委託外單位加工的各種材料、商品等物資的實際成本。「委託加工物資」科目可以按加工合同、受託加工單位以及加工物資的品種等設置二級明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