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本來就要花的叫什麼成本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上班是什麼單位 2025-05-07 21:57:42
中石油股票為什麼大盤跌 2025-05-07 21:54:59
理財都有什麼工具 2025-05-07 21:30:20

本來就要花的叫什麼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6-13 16:22:11

1. 答案 沉沒成本a.是已經花費出去且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不能收回的成本

1,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2,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為執行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種可行方案所損失的可能獲取的收益。即為選擇當前已接受的方案所付出的代價。也稱「擇機代價」。 例如:選擇項目A或B的機會成本各為多少?假設選擇A損失600,選擇B損失500,所以A的機會成本大,如果選擇了 A 而未選擇 B ,則損失了 600-500=100,所以,選擇 A 的機會成本是 100 。如果選擇 B 則機會成本是 0 。計算機會成本是為了在若干可行方案中優選方案提供信息,並對優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全面正確評價。由於機會成本並沒有實際發生,故在會計記錄中不作任何反映。 3,隱藏成本是指在成本計算過程中,不直接體現在計算過程中的成本。 4,明顯成本與隱藏成本完全相反,是指能夠直接體現在計算過程中的成本。 5,它們的主要區別如下: 沉沒成本,就是成本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時的成本,在某種意義上說,和機會成本是反面。機會成本是如果你選擇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時你必須放棄的的東西,而無論你做什麼選擇,沉沒成本不可避免。因為對沉沒成本無所作為,當你做出包括經營戰略在內的各種社會生活決策時可以不考慮沉沒成本。 如果你看一場新電影的評價是10美元,你用7美元買了一張票,但在進電影院門前把票弄丟了,你應該再買一張呢?或是馬上回家呢?回答是應該再買一張。原因是看電影的利益仍然大於機會成本(第二張票的7美元)。你為了丟的那張票付的7美元是沉沒成本。覆水難收,沒必要懊惱。

2. 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經濟學定義中提過資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擁有一切,所以必須做好取捨?換句話說,你每做一個選擇,背後都會有放棄。你放棄的其他選項中,最高的價值,就是這個選擇是機會成本?

濃縮成一句話——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的最高價值。

教科書經常會用時間或者金錢的分配來進行舉例。我們先看一個時間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後,有兩小時空閑時間。這兩小時你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看電影或者讀書,但因為時間有限,兩種樂趣不可兼得。在這里,看書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電影的樂趣,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書的樂趣。

如果你覺得看電影更有樂趣,就說明看書的機會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選,選成本低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哪怕你很閑,時間也一樣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就算是免費的午餐,不花錢也一樣花了時間,時間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國內認可時間機會成本的並不多。舉個例子,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會計的演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錢有多少。從出生開始,要花的錢有奶粉、尿布、服裝、搖籃、玩具等;上學之後,有學費、書本費、伙食費等。把所有這些錢加在一起,看花銷高低,成本大概幾十萬。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考慮成本,從來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錢來算的,而是看放棄了多少。上面這幾十萬直接花出的錢,是一種放棄,所以要計入成本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放棄,比如說孩子出生後,有可能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那麼老人就放棄了他們娛樂或者工作的時間。再說孩子父母,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們減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時間,減少了工作晉升的機會,減少了出去遊玩、娛樂的時間,犧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進一步,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會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沒有孩子,那麼可能會把這個空房間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書房或者影音娛樂室,獲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後,這個房間的價值也放棄了,這種放棄的成本也要計入。

養孩子的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放棄。所以在經濟學視角下,這種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關於時間的機會成本的例子,再說一個錢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備讀MBA之前,面臨一個選擇。MBA分為兩種:一種是脫產班,周一到周五上課,這個時間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種是在職班,周六、周日上課,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脫產班的學費是15萬,在職的學費是30萬。所以我們怎麼衡量這兩個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價格來衡量嗎?我們不是學會計的,所以按照經濟學,我們要去衡量機會成本,去考慮自己放棄了什麼。

脫產班首先放棄的是學費15萬;其次要放棄工作脫產兩年,就等於放棄兩年的年薪。所以,當我們考慮放棄的年薪之後,就會發現,即便一個年薪只有10萬的人,他讀脫產班的成本也已經達到了35萬,已經略微超過了在職班的學費。如果年薪更高的話,那麼讀脫產的成本只會大幅高於在職班。

放棄的只有這兩項嗎?應該還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會考慮候選人的職業連貫性以及累計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間有斷檔,都屬於求職過程中的瑕疵,這種瑕疵有可能讓你無法進入最好的企業,而最好的企業和次好的企業之間,同樣的崗位可能還會存在著10%的年薪差異。多年累積,這種損失也是巨大的。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算出來,讀脫產班的機會成本可能超過50萬,對高收入的人來說,甚至超過100萬。相較之下,當然是在職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職班一年能招400個人,脫產班一年只能招30來個人。

聽完這兩個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經有點懂什麼叫機會成本了,但是這還不夠。

如果我拿出四張錢,一張100元、一張50元、一張10元、一張1元,你有一個選擇,可以從中選一張。這時候如果你選1元,就要放棄另外三張。另外三張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選1元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選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選100元的時候,機會成本最低,因為你放棄的最大價值是50元,這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這么容易、清晰的選項,以下幾種情況更為常見。

第一種情況:你面前有一個選項,但因為眼界問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還隱藏著一堆選項。

講一個20世紀90年代貧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窮鄉僻壤,學習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賦,中學老師推薦她去參加藝考,藝考的老師看到她以後,覺得她長得好看,唱歌又好聽,是一個寶貴的苗子,不管是學音樂還是學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藝考老師告訴這個孩子,一定要報北京的學校,去改變命運。結果考完後,女孩銷聲匿跡,老師上門去找才發現,村長家到女孩家說了親,彩禮收完,親事已定。老師不忍心她放棄大好前途,反復勸說,但這家人從來沒見過那種生活,在他們看來,嫁給村長家的兒子就等於榮華富貴了,站在門口就能實現理想生活,為什麼要去遙遠的城市呢?

故事講完,大家心裡應該會有各種感慨,記住現在這種情緒和唏噓的感覺。因為直覺是一種感覺記憶,就像人看到黑暗,會感到很害怕,之後當你做選擇的時候,如果有要唏噓的直覺,就說明你開始有了機會成本思維的底子。

第二種情況:商業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洗腦,比如有商家跟你說,看這里有1元,它超級有價值,你趕快來拿,然後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別的都忘了,這叫洗腦成功。

假如有一個物品,我們預期它會持續地漲價,每年增長10萬,2020年它值50萬,到2024年會值90萬。那麼,2020年讓你花80萬買,你怎麼計算你的盈利和虧損呢?在商業社會中,商家會天花亂墜地給你宣傳,說5年後它肯定值90萬,你現在花80萬買,5年後就能賺10萬。如此一來,很多人真的就沖過去買了。然而我們在經濟學上要算機會成本,要算放棄的東西。如果你本來能用50萬買到,結果你非要花80萬不可,等於你多放棄了30萬,這就是虧了30萬。你本來能賺40萬,現在只賺10萬,這就是虧損30萬。

我們再回到這4張錢,前面已經說了兩種情況,一是眼界問題,二是洗腦問題。

還有第三種情況:預見性的問題。

比爾·蓋茨在大學期間,輟學去創辦微軟。我們事後當然能看到,當時他選擇繼續讀書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微軟。去創辦微軟的成本,是要中斷學業。我們現在知道微軟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軟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選成本高的,退學創業是對的。然而在當時結果沒發生的時候,兩個選項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張錢到底是什麼價值,所以有可能預判錯誤。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機會成本是最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發生的,因為你放棄的東西,往往只是一種可能性,能不能預見得到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取決於你的想像力、預見性、規劃能力,以及你的膽量和野心。

茨威格寫過一本書,叫《斷頭王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這個王後出身名門,一生最愛玩樂,她大修宮殿,每天舉辦舞會,買最奢華的衣服珠寶,花光了法國的國庫。20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了斷頭台,史稱「斷頭王後」。

茨威格寫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時,無比感慨,寫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價格是什麼啊-機會成本。

3. 什麼叫成本(簡單點說,我做數學作業用)

商品的進貨價就是成本

如:商家買進一件服裝200元,賣380元;

其中,200元就是成本,

4. 有一種成本叫「沉沒成本」

前幾日幫父母搬家,整理物品的時候理出來很多「老古董」。在我的概念里,這些東西今後被用到的可能性極低,既然用不上了,該扔就扔唄。但我母親是個念舊的人,總覺得有些東西當初是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現在即使用不上了,扔了就是種浪費。最後,我用一個經濟學概念「沉沒成本」說服了她,對於那些已經發生了今後也無法收回的成本,就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損失,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的話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送了你一張演唱會的門票,假設價值1000塊錢,這位歌手很有名,但你並不是他的粉絲。你心想,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不看白不看。而你的另一位同事,她是這位歌手的忠實粉絲,同樣花了1000塊錢買了演唱會的門票。

但是到了演唱會那天,天氣預報說晚上將會下大雨。在你看來,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下雨了大不了就不看唄,對你來說也沒什麼損失。但是你那位自己花錢買票的朋友則不會這么想,她會想,「錢都已經花了,哪怕是下鐵我也要硬著頭皮去把演唱會看完,不然可虧大了」。而且,她還會為此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執著找到合適的理由——我可是位忠實的粉絲,以此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其實,那位花錢買票後即使遇上下雨也堅持要去看演唱會的朋友,犯了一個普通人日常做決策時很常見的錯誤——「沉沒成本悖論」。它指的是,當你有更好的選擇時卻沒有選擇,而是對已經虧損的項目繼續加大投資或抱有不切實際的沖棚孝幻想。

譬如說,當你急需用一筆錢,這時你需要拋售股票來變現,你賬戶上有盈利的股和辯票,也有虧損的股票。經過研究統計,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會拋掉盈利的股票,保留虧損的股票。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有時甚至是代價高昂的。而理性的決策者會及時止損,他們只會對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感興趣,經濟人不會去考慮糾正先前的錯誤。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投資活動中,「沉沒成本悖論」導致人們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幸福的婚姻。

最近有部熱播的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折射出很多社會現實問題,其中,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就可以用「沉沒成本悖論」來解釋。

祁同偉和梁璐的婚姻可以說是一門政治婚姻,男方為了獲得仕途的升遷,女方則是為了滿足虛榮心。這門從一開始就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註定是沒有希望的。男女雙方心裡都很清楚彼此之間沒有感情的維系,但卻為了避免失去各自苦心經營得來的利益而苦苦掙扎,於是便不得不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模範夫妻的模樣來掩人耳目。其實這就是「沉沒成本悖論」說的在一件不被看的好的事情上繼續加大投入,不願放棄,越做越錯,越走越遠,最終鑄成大錯。

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來得重要。

祁同偉的恩師高玉良與吳老師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轍,男的對至高無上的權力充滿了慾望,女的被丈夫身上的「光環效應」牢牢綁住,所以才會在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現「離婚散稿不離家」的荒誕一幕。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實質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綁架,不敢面對失去一切的後果,更談不上有勇氣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於是只能一拖再拖,打著到退休後再公開的小算盤。不料紙包不住火,在反腐的大旗下,高玉良東窗事發,他因為有外遇而早就離婚事實也被組織發現,他們家的陳年舊事一一浮出水面。這才逼得雙方不得不接受現實,面對來自同事的嘲笑,面對來自家人的痛惜。如果早點痛下決心,不那麼患得患失,盯住未來,而不是去計較之前的錯誤,又何至於此。

所以說,「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理解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有選擇就有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當我們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這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的含義。作為一個理性決策者,不應在註定失敗的事情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應該具備快刀斬亂麻的勇氣。